有关美丽的家乡洪洞的作文
我的家乡坐落在广东省惠东县白花镇,距离深圳只要1个多小时路程,那里虽然是个小地方,但也美丽富饶,下面让我为你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吧!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乡镇,它没有雄伟气魄的名山大川,也没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但它却有着另一番悠闲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物产特别丰富,有清甜可口的荔枝、龙眼、还有诱人的香蕉,芒果、草莓、甘蔗等等。。。。。。
当你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路边是一块块绿油油的稻田、菜园,远处的山坡上是一大片的果园,荔枝树、龙眼树、香蕉树葱绿苍翠,显得生机勃勃。
当你来到井边,向下望,净水清澈透明,使人忍不住就想喝上一口,一股甜丝丝的感觉油然而生。乡亲们也总是在忙完农活后,聚到井边,喝上一口清甜的井水,拉起家常,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我的家乡不仅有这么多丰富的特产,而且家乡人民在党的政策领导下,越来越富裕了,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养鸡场、养猪场。。。。。。也多了起来,看着那迎风笑弯了腰的稻谷,闻着蔬菜瓜果的香味,就知道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听到这里,我想你们一定按耐不住向往的心情,我非常欢迎大家来我家乡参观游玩,尝一尝荔枝龙眼的香甜,吃一吃农家饭菜的可口,看一看我美丽的家乡。
洪洞古胜名迹的小作文100字在我老家大厅前的东边,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
这棵桂花树很奇特,生得“一体双枝”,恰似孪生兄妹,肩并肩,手拉手,和睦相处。
它四季常青,枝叶茂盛,活像一把绿色大伞。
春天来了,微风轻轻的吹拂着,毛毛雨从天上轻盈的飘落下来。
桂花树冒出了许多嫩红的新芽,不久就长出了许多新的叶子,给春天增添了无限活力。
夏天,桂花树长得更加茂盛了。
茂盛的枝叶遮挡炎炎烈日,给我们带我丝丝凉意。
桂花树像一把绿色的遮阳伞,我们在伞下快乐地游戏,欢乐的笑声传遍整个家乡。
秋天,是桂花盛开的时节,我总似有约,如期而至。
那一簇簇,那一串串黄金般的桂花,好似明白我们的期待,在阳光下怒发,散发着幽香,飘到老家的每一个角落。
这醇香,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那如繁星般的云集的花朵,如金,又似田黄般地展现在绿叶中。
这香,这叶,这色,不是牡丹胜似牡丹。
寒冷的冬天来到。
村子里大部分树木的叶子都掉光了,唯有它在三级严寒中斗霜傲雪,永葆青春。
桂花树的叶子是绿色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花是**的,花芯是淡淡的**,花很小很小,像一颗颗小小的星星。
桂花开花的时候,满满的开满整棵树,远远望去,好像闪着**的明灯﹔**的桂花开了,好像点亮着**的街灯。
桂花不但香,美丽而且还能做桂花糕,桂花茶,用处可大了!亭亭玉立的那棵桂花树,飘飘洒洒如黄蝶的桂花,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香飘十里,使我难忘。
洪洞 森林公园游玩 作文,600字
昨天,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去森林公园玩。
我们买好门票进大门一看,哇!玩的东西可真不少,我们小心翼翼的过了一座独木桥,又往前走,老远就看见一个用横木柱摆成的健身器,我掉下来了好几次才过关。
过了这关后我积累了一些经验,看到下面的一些健身器材就跃跃欲试,结果是一路过关斩将,轻而易举的过了关。
我和爷爷、奶奶继续往前走,又玩了一会儿其它的,最后开始划船。
那里的船还真不少,有脚蹬船、龙舟和竹筏,对了,还有一种有三个座舱的木船。
我们划的是龙舟,因为从没有划过、又不得要领,所以没划多远就开始原地转圈,无奈我们只好慢慢靠岸,从竹筏上拿了一根竹子当桨来划,不过情况也不是很佳,有一次龙舟还差点搁浅,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划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回去了,不过我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学会它。
洪洞六城同创 作文 400字!~~~~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县城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奉节县委、县 决定大力推进以绿化工程为主的创市级森林城市建设,从而形成“六城同创”(即创建市级森林城市、平安奉节的县城部分、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环保模范县的县城部分、全国文明县城,巩固全国卫生县城成果)的格局。
为创市级森林城市,县委县府提出,进一步实施城周森林屏障工程,打造城市后花园,建设城市“肺叶”。
结合库岸整治工程,打造滨江景观长廊。
规划建设李家沟城市中央森林公园、凤凰山公园、香山公园、黑汉包公园等公园、广场,配置休闲、健身设施。
做好市街节点、城市出入口等公共区域的绿化。
强化机关楼院、居民小区、楼顶、边坡、创面等区域的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打造森林城市。
据悉,今年全市共16个区县向市绿化委员会提出列入2010年度市级森林城市创建计划。
8月下旬,市绿委办组织专家检查组对奉节市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
近日,奉节县创建首批市级森林城市通过了专家组验收,成为全市通过该项验收工作的15个区县之一。
参考资料:
苏三离了洪洞县《苏三起解》我不陌生,是京剧《玉堂春》中苏三姑娘唱的。
《玉堂春》是京剧旦角的开蒙戏,前部唱花旦,后部唱青衣,唱腔多,演唱难度大,是最能见演员唱功的经典戏,也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几乎被所有的地方剧种改编演唱,除京剧外,秦腔、川剧、豫剧、湘剧、邕剧、评剧、越剧、河北梆子、晋剧、滇剧、徽剧、粤剧等均演唱且连演不衰。
这出戏自明朝开世以来,从明清唱到民国,从民国唱到当今,“同光十三绝”唱,“四大名旦”唱,风行全国,也曾蜚声国际剧场。
贵族达人听,草根百姓听,不知悲催出多少观众的泪水,不知抨发出多少痴男癫女的爱恨情愁。
一个叫苏三的姑娘,以其美好而又高贵的人性,纯粹而又热烈的情感,善良而又俊美的形像,独立于大明王朝,并灼灼于中华大地,在古老的土地上流着,在冷暖自知的人心上流着,从明朝流淌到了今天。
可以说,因《玉堂春》而闻名的苏三姑娘,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超级明星了,是宣传大明王朝名副其实的形象大使了,就连朱元璋也沾了苏三姑娘的光,几百年里,是她让中国人常常记起朱元璋建立的朱明王朝这个朝代来。
《玉堂春》的故事最早见于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难逢夫”章节,讲述明朝官二代子弟王金龙与娱乐场所打工的明星女郎苏三姑娘相识相爱,互订终身,誓偕白首的故事。
王老爹在南京做官,拿出丰厚的银子让他的三儿子王金龙在北京城里的国子监读书应试,不料机遇巧合,却和苏三姑娘黏腻在一起了,大把地为苏三姑娘花银子,今天给苏三姑娘盖房,明天又给搞装修,花钱如流水,几经扑腾,所带银两花尽后,被苏三姑娘的老板扫地出门了,贫困潦倒在关王庙寄身,苏三姑娘赴庙赠金,助其回南京并叮嘱潜心学习,应试科举,待学业有成后喜结良缘。
嗣后,苏三姑娘的老板又贪图钱财,将苏三姑娘卖给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苏三姑娘也被连哄带骗至沈燕林的老家,沈妻妒火熏心,欲下毒药害死苏三姑娘,不料弄巧成拙,反被其夫沈燕林误吃而身亡。
沈妻又诬告苏三姑娘谋害亲夫,使苏三姑娘卷进谋杀案,成了杀人犯,官府将苏三姑娘问成死罪,并押赴太原府会审,恰遇苏三姑娘的心上人王金龙金榜题名得官后巡按山西太原,调审此案,知犯人即为苏三姑娘,见苏三姑娘蒙受冤枉,夜入监中与苏三姑娘相会,淘洗清楚案情后,随即平反了苏三姑娘的冤案,并与苏三姑娘并蒂连理。
一段才子佳人的罗曼蒂克史,成了中国戏剧史上一出充满人情味而独具特色的爱情戏,几百年间被人喜欢,被人传唱,久演而不衰。
介绍年俗的作文洪洞县的今年春节,我有幸回到了相别8年的家乡──湖北,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了盼望已久的新年,这一次的团聚我似乎更了解了家乡的民风民俗,同时也有所感悟。
首先介绍一下年俗吧!湖北的一年中一共分为三节,以过年最为隆重,从腊月初八起,一直准备到年三十,除了穿的戴的以外,以吃的东西为最多,如晒“冻米儿”。
烫豆糕儿、打“糯米粑”等等,丰富极了!特以冻米、豆糕、糯米粑最好吃。
准备过年食物,女性负主要责任,男的以清理债务为重点。
应收的马不停蹄地催,待付的款也要在年三十前付清,彼此收财纳福,过一个快乐新年。
可贫穷人家是:“三十的躲猫儿,初一的大摆手”。
意思是:过年怕债主逼债,到处躲藏,到正月初一就好了,因为从三十夜到元宵节。
债主决不能向债务人讨钱,可以放心大胆了。
年夜饭这个名词,在湖北称“年饭”或“团年饭”,时间多在正午或天亮前,那一天说的话要吉祥如意,为了防止儿童口不择言,特在厅堂上张贴“不禁童言”或“百无禁忌”的红纸条儿。
饭毕,长辈发红包、晚辈收压岁钱,晚间禁例大开,合家同乐。
灯火齐明,通宵达旦、谓之守岁;东方未白,大放鞭炮。
出天方,开大门,迎接大年初一。
看到了湖北的年俗,我不禁想起了今年的春节,家里来了许多亲戚,在团圆饭时,大家都忙于敬酒,说些祝贺的话语,坐在旁边的我,总觉得很不自在,吃过年夜饭,他们都忙于应付着发来的手机短信,直到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大家又坐在沙发上享受着晚会的节目,时不时鼓鼓掌,笑一笑,看完后时间不早所以就上床睡觉了,想到这里,我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从来没思考过的问题:除夕夜我们能做的最温暖的事情是什么?是啊,传统的年俗的确非常吸引我们,但是现在看来又保留了多少呢?一切的快乐仿佛都被现代高科技取代了。
吃顿团圆饭,发发红包,看晚会,每年春节都是同样的程序,每次我都等着盼着新年的到来,但是等它过去了,却又觉得平淡无奇,没有多少值得回味。
虽然这也很温馨,但我总觉得少了些更朴实的东西。
春节的基本意义,就是,在一年中只有这个时段很多人才有机会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团聚,所以我希望春节能够在中国逐渐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原有朴实,美好,温暖的样子。
关于苏三离了洪洞县的作文展开全部 苏三离了洪洞县《苏三起解》我不陌生,是京剧《玉堂春》中苏三姑娘唱的。
《玉堂春》是京剧旦角的开蒙戏,前部唱花旦,后部唱青衣,唱腔多,演唱难度大,是最能见演员唱功的经典戏,也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几乎被所有的地方剧种改编演唱,除京剧外,秦腔、川剧、豫剧、湘剧、邕剧、评剧、越剧、河北梆子、晋剧、滇剧、徽剧、粤剧等均演唱且连演不衰。
这出戏自明朝开世以来,从明清唱到民国,从民国唱到当今,“同光十三绝”唱,“四大名旦”唱,风行全国,也曾蜚声国际剧场。
贵族达人听,草根百姓听,不知悲催出多少观众的泪水,不知抨发出多少痴男癫女的爱恨情愁。
一个叫苏三的姑娘,以其美好而又高贵的人性,纯粹而又热烈的情感,善良而又俊美的形像,独立于大明王朝,并灼灼于中华大地,在古老的土地上流着,在冷暖自知的人心上流着,从明朝流淌到了今天。
可以说,因《玉堂春》而闻名的苏三姑娘,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超级明星了,是宣传大明王朝名副其实的形象大使了,就连朱元璋也沾了苏三姑娘的光,几百年里,是她让中国人常常记起朱元璋建立的朱明王朝这个朝代来。
《玉堂春》的故事最早见于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难逢夫”章节,讲述明朝官二代子弟王金龙与娱乐场所打工的明星女郎苏三姑娘相识相爱,互订终身,誓偕白首的故事。
王老爹在南京做官,拿出丰厚的银子让他的三儿子王金龙在北京城里的国子监读书应试,不料机遇巧合,却和苏三姑娘黏腻在一起了,大把地为苏三姑娘花银子,今天给苏三姑娘盖房,明天又给搞装修,花钱如流水,几经扑腾,所带银两花尽后,被苏三姑娘的老板扫地出门了,贫困潦倒在关王庙寄身,苏三姑娘赴庙赠金,助其回南京并叮嘱潜心学习,应试科举,待学业有成后喜结良缘。
嗣后,苏三姑娘的老板又贪图钱财,将苏三姑娘卖给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苏三姑娘也被连哄带骗至沈燕林的老家,沈妻妒火熏心,欲下毒药害死苏三姑娘,不料弄巧成拙,反被其夫沈燕林误吃而身亡。
沈妻又诬告苏三姑娘谋害亲夫,使苏三姑娘卷进谋杀案,成了杀人犯,官府将苏三姑娘问成死罪,并押赴太原府会审,恰遇苏三姑娘的心上人王金龙金榜题名得官后巡按山西太原,调审此案,知犯人即为苏三姑娘,见苏三姑娘蒙受冤枉,夜入监中与苏三姑娘相会,淘洗清楚案情后,随即平反了苏三姑娘的冤案,并与苏三姑娘并蒂连理。
一段才子佳人的罗曼蒂克史,成了中国戏剧史上一出充满人情味而独具特色的爱情戏,几百年间被人喜欢,被人传唱,久演而不衰。
洪桐大槐树作文250个字
前几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洪洞,游览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妈妈告诉我这里是明代迁民的遗址,每年会有20余万人来这里寻根祭祖。
一进大门,我就看见照壁上一个红色的大大的“根”字,根的最后一笔像人的一条腿,妈妈告诉我这象征着大槐树的子孙后代永不停息的脚步,告诉人们不管走多远都要回家。
园内我还看到了几棵高大茂密的大槐树,大槐树的根是那么粗壮,牢牢地盘在地里,它那茂密的枝叶仿佛象征着后代子孙生生不息。
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洒落在我的身上,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这里虽然没有雄伟的建筑,但这里有人们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有许许多多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这次旅行使我明白了不管我走到哪里身在何方,家永远都是我的根。
关于洪同大槐树写一篇作文400字展开全部 洪洞大槐树作文一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大槐树是明代迁民的遗址。
历史记载,元末动乱,中原、江南等地人烟稀少。
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明朝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恢复人口和国力,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 屡迁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就是洪洞县。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15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明 在山西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当时移民主要迁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移民遍布整个中原地区。
明代大槐树移民以其移民范围最广、数量为了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洪洞县成为了亿万大槐树后裔永远牵挂于心的老家。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临汾盆地北端,东靠南同蒲铁路与霍侯一级公路,南临309国道,西接汾河与大运二级公路以及大运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极为便利。
洪洞大槐树有一段渊源的历史。
当元统治者以游牧之勇破金灭宋,统治中国达98年。
虽时间不长却年年穷兵黩武骄兵图胜扩张疆土,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财力。
对内元官僚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压榨人民,“视民财如土苴戕民命如草芥,”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蜂涌而起,特别是至正年间,仅1341年河北、山东就有三百多处同时发生起义,差不多一个县平均二起。
元末人民起义规模大者有以下两家。
刘福通至正十一年五月(1351年)起兵颖州,起义军以红军为号称“红军”势力最大,占据河南、进击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其北伐军一支曾攻占元之上都以及塞外要地,也曾攻击辽东、朝鲜等地。
至正22年(1362年)刘福通被杀,战乱约11年而结束。
张士诚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平江(苏州)号诚王国号大周,占据南至绍兴北至徐州,东至东海,西与朱元璋占据之地接壤,因不与朱元璋合作为朱所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朱吞并,战乱14年。
我的家乡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我应该怎么写家乡的作文我的家乡在长春,长春一年四季的景色非常美丽,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四季很迷人。
春天,天气渐渐地暖和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
迎春花开了,一片片金**的花瓣张开了笑脸,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小草从的面钻出来,湖面上的冰融化了,他们给大地换上了绿色的新装。
夏天的景色更加美丽。
葱葱茏茏的白杨树上长着密密层层的枝叶,像一排排强壮的哨兵在放哨。
南湖开满了荷花。
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好像画家的斗笔,蘸上了粉红色的颜料。
开放的荷花,有的展开两三瓣,有的全部展开。
粉红色的花瓣中露出一丝**的花蕊和嫩**的莲蓬。
翡翠般的荷叶露出清晰的叶脉,像一个个大圆盘浮在水面。
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一层层鱼鳞般的波纹。
荷花荷叶随风飘动,好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
秋天到了,天气凉爽了。
柳树的叶子由绿变黄了,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照翩翩起舞。
松树、柏树、杨树向一排排坚强的哨兵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秋风中,依然那样翠绿。
绿油油的小草由绿变黄了,枯黄的小草在秋天种吹拂下像一块块软绵绵的大地毯。
冬天,是一个快乐的季节,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季节。
小朋友们在冬天里嬉戏、玩耍。
有的小朋友打雪仗,有的堆雪人,还有的滑雪橇。
雪人站在雪地上很可爱,它们高兴地看着小朋友做游戏。
冬天下着鹅毛大雪,天地都变成了白色。
我爱冬天。
我喜欢家乡的四季,我爱我的家乡。
山西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众多的古代建筑——宫观寺院、历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画、古城关隘、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传世珍宝及风情民俗、风味名食、烹饪技艺等文化遗产。
“山西——中国古代艺术的博物馆”之称,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认同。
寺庙宫观:山西现存古代建筑,其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
已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
据统计,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为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
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等,五代的有平顺大云院、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等,宋、辽、金代的有近百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晋词圣母殿,高平游仙寺、崇明寺、开化寺、大雄宝殿,辽金的大同华严寺建筑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应县净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晋城青莲寺大雄宝殿,长子崇庆寺万佛殿,汾阳太符观和文水武则天庙等。
山西元代以后的古建筑保留更多。
元代的永乐宫、广胜寺的建筑和壁画均为艺术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于明代的悬空寺惊险奇特,中外独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筑群,作为净土宗道场的玄中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平遥双林寺,全国武庙之首的解州关帝庙等,都是明清时期的艺术杰作。
此外,孟县藏山庙、介休后土庙、绵山回銮寺、万荣飞云楼、秋风楼,灵空山圣寿寺,临汾尧庙等,均各有千秋,闪烁着历史和艺术的光华。
历代古塔:省内历代古塔多达280多座,其中以应县佛宫寺释达塔、五台山白塔、代县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永济普救寺莺莺塔最为著名。
石窟造像:据考察,山西境内规模较大的石窟有北朝时期19处,隋唐时期21处,宋代2处,元代2处,明代5处,加上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共51处。
以全国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为最,太原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长治羊头山石窟、平定开河寺石窟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城垣关隘:山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内外长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等八个地、市境内,约计3500公里。
有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娘子关、偏关等重要关隘。
山西古城垣较为完整的有平遥城和娘子关城,平遥城除城墙外,城内鼓楼、城隍庙、街坊、店铺、民居都保持着明、清形制与风貌。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有关美丽的家乡洪洞的作文
阳高。根据查询孙永胜简介得知,孙永胜籍贯为陕西省高平市阳高县,所以孙永胜老家是高平阳高县的。孙永胜,男,汉族,1969年12月生,山西阳高人,在职研究生学历,1992年5月加入中国***,1990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山西省和顺县委书记、二级巡视员。
如果把中国菜系比作一个大家族,山西菜一定是并不受宠的那个。没有川菜的麻,没有湘菜的辣,没有粤菜的精……不管是“老”八大菜系还是“新”八大菜系,山西菜总是坐在角落中,默默而无语。
(1) 山西面食过于出名 。 以至于掩盖了山西菜的光芒,这是说广义的面食,山西的面食不仅仅局限于面条,几乎所有用面制作的食品都能在山西找到。
山西菜以传统的大多数山西食物来看,应该说大多数的食物烹饪方法这是物产贫乏的山西人民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办法。
如面食,从做出来的各种形状就有面条,面片,刀削面等等,从用料上可以有白面,莜面,豆面,荞面,高粱面,玉米面。这都是在山西这样物产贫瘠地方想出来的做法。
(2) 山西以主食为主 。 在我看来,能想的起来的山西菜除了面食,(过油肉,大烩菜)以后竟然好像没有几个。
我印象中过年的时候,吃的好点,也就是一盘排骨,一盘鸡肉,一条鱼,一盆凉菜,切点熟肉,弄个饺子,这里面的食物有多少是山西本地特色菜。大概是少的。弄个大烩菜,白菜土豆丸子一锅烩,大油大肉吃一顿。
基本上可以看到山西人的饭菜中,多的还是面食,多的还是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目的还是填饱肚子这一基础需求。吃菜的传统,还是比较少,基本以主食为主。不入流上不得台面,也属正常。
(3) 山西多山少地,物产贫乏 。 个人印象中饮食文化比较厉害的地方,多数是物产富饶的南方。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自不必说,经济的繁荣和气候,都造就了饮食文化的繁盛。山西不少地方,一碗清水白面滚肚皮,连口菜都没有,也是常有的事,当然也不会有菜文化。但面食文化一定是发展到了极致的。
川菜,湘菜,粤菜,徽菜,淮扬菜都是南方菜系,对吃的讲究以及花样变换远不是北方可比。北方除了鲁菜独大,其它本地食物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山西名菜:过油肉过油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传统菜肴,全国各地饭店均有售卖。历经代代厨师精心烹制相传至今,号称“三晋一味”,山西各地的做法也不一,较著名的有大同、太原、阳泉、晋城的过油肉,晋城的“大米过油肉”,特色是多汤水,搭配刚出锅的大米饭一起吃堪称一绝。 市场经济以来,凡是经营山西饭菜的餐馆、饭店都有过油肉这道菜。“过油肉”在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都有,而山西过油肉从选料到制作上都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过油肉不仅仅是山西菜的代表,可以说是太原阳泉等地家家户户都爱吃山西菜。过油肉的特点在于咸鲜香,肉嫩菜脆,里脊肉快速过油以后可以充足锁住水分。而最大的特点就是出锅前一定要放一点山西本地的老陈醋,可以软化肉质,更可以提升香味。 过油肉配菜一般有木耳,蒜薹,洋葱,但是太原一般都是玉兰片、木耳。最好吃的当属过油肉小花卷,可以算佼佼者。一口大小的小花卷过油以后作为配菜炒进过油肉,面香醋香混合菜的味道,还有炸过的酥脆,可以说是一个人吃一盘都吃不腻的下酒好菜。
至于过油肉在山西人心中的地位,拿太原来说吧,只要是太原人,没有没吃过过油肉的。作为家常菜,家里也可以做。下馆子招待客人,同样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 而且过油肉是山西人性格在菜品上的体现,脆爽的蔬菜代表黄土高原恶劣环境下生生不息的山西人,二道工序的肉片代表山西人深知好味道必先经过大起大落,醋体现了山西的精神。 而整个菜,没有华丽的摆盘,没有昂贵的食材,体现了我们朴素却依然有滋有味的生活。物产贫瘠,缺水干旱,但我们要证明穷山恶水不会出刁民,而是出产顽强朴实的山西人。
结束语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而言,我们不在乎我们的菜是否有多出名。只想说:我们爱吃面!我们对吃菜不讲究!好吃就行!
山西菜大致可分为南、北、中三派。南路主要以晋南、晋东南地区为代表,菜品口味偏重喜辣。北路以大同、忻州为代表,菜肴讲究重油重色。中路菜以太原、晋中为主,以咸味为主,酸甜为辅,菜肴具有酥烂、香嫩、重色、重味的特点。
晋菜最为有名的有山西过油肉、酱梅肉荷叶饼、老大同什锦火锅、香酥鸡、黄芪煨羊肉、酸汤羊肉、烤羊排/烤羊脊、糖醋鲤鱼、黄河鲤鱼炖豆腐、驴肉鼎鼎香、罐焖鹿肉、鹌鹑茄子、清徐炒灌肠、凉粉炒馍、晋城十大碗、高平十大碗、巴公烧大葱、阳城烧肝、高平烧豆腐、陵川党参炖土鸡、晋味焗南瓜、铁板土豆泥、地皮菜烩丝丝、蒲棒长山药、晋南四味、油泼黄河大鲤鱼、黄酒焖肉、西红柿烩莜面鱼鱼、红薯琥珀肉、 平遥牛肉、定襄蒸肉、晋中压花肉等。
晋菜不出名的原因,从地域上讲山西较为的封闭。左有太行,右有吕梁,北有长城,南有黄河。自古以来,易守难攻,自给自足。从观念上讲山西人比较保守,因循守旧,凡事慢三拍,自我满足,孤芳欣赏。从传统上来说,山西人宣传促销的意识差,晋菜推广力度小,导致晋菜待在深闺无人识。
首先谢邀!
关于山西菜为什么不出名的原因,我看到有回答说“山西作为一个面食大省,在菜品上的研究不出众,甚至于一道能上得了席面的菜都没有,更别说名菜”这样的说法,咱们先不论这种说法对与错,个人认为这种说法略有些片面。
众所周知,山西是面食大省,面食花样数不胜数,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面食之乡”,甚至有说法称享誉世界的“意大利面”其实就脱胎于山西面。
那么为什么山西面食这么出名呢?
首先要看山西所处的地理环境。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和黄河,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山西境内的地形:晋南盆地、晋东南山间盆地、晋东南山地、晋中平川盆地、晋西北高寒区、晋北山地与晋西黄土丘陵地带,通过以上对于山西地理环境的简单介绍,其实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在山西境内绝大部分不是山地盆地,就是高寒丘陵地带,而这些山地地形还不像云南贵州那样雨水丰沛,而是被黄土覆盖,土质疏松,只适合高粱、小麦等极少作物生长,根本就不适合其他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山西属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严重缺水,且盐碱地分布极为广泛,甚至于在过去的冬天可以看到大片的荒地都是白茫茫一片,这样的地形导致了山西大部分地区的水质含氟含盐碱较多,用当地话来说就是“水硬”,甚至于在过去有好多地方的水喝起来就是咸的。在这样的水质条件下,更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山西自古以来,就多以种植高粱、玉米、小麦等耐旱作物为主。到了明清时期,山西人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又开始种植薯类、豆类、棉花等作物,在晋西北的高寒区则多种植莜麦、马铃薯、胡麻等温凉作物。
自古以来的农耕习俗,影响着山西人的饮食习惯,多种植高粱、小麦,也就导致了山西人的饮食多以面食为主;而不利于蔬菜种植的地理环境制约,也就造成了蔬菜品种单一,人们转向在面食花样和调味上下功夫。
从这一点上来说,如今名扬天下的中国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后来又加上浙菜、闽菜、徽菜、湘菜被称为“八大菜系”,这些菜系所处的地理位置,无一不是得天独厚,要不是“鱼米之乡”,要不是“天府之国”,非常适合多品种的蔬菜种植,当地人自然会在各式各样的菜品中下功夫。
反观山西,虽也有一些名菜,诸如“过油肉”、“酱梅肉荷叶饼”、“黄河鲤鱼炖豆腐”等,但大多只是在省内甚至某个特定的区域内闻名,甚至连“晋菜”的菜系都没有形成,这与自古以来的地理环境制约是分不开的。
总之一句话,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连原材料都没有,又谈何加以钻研、创新呢?
当然,如今的山西与古代大不一样,水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蔬菜品种也五花八门的多了起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山西菜会越来越多,会走出山西,让“晋菜”扬名!
以上是简单的回答,如有不足之处,请列为指正!
山西作为一个面食大省,在菜品上的研究的确很不出众。甚至于一道能上得了大席面的菜都没有。更别说名菜。
山西本地最出名的是烩菜和过油肉,不过这两样都属于食堂菜,也就街头小饭店或者平时在家做着吃,大饭店几乎都没有卖的,名菜就更谈不上了。
再有就是什么碗秃、灌肠、沾串之类的街头小吃,尤其后者在山西很火爆,但是出了山西没人知道,当然这也不算是菜。
不过最近几年山西的莜面系列开发了不少花样,而且这种面食外地很少吃,口感也不错,所以但凡出现在周边地区的餐桌上,口碑都还不错。我也是偶然在福建一个当地人开的比较上档次的饭店菜单里见过以山西莜面命名的菜,这也是第一次在山西以外的饭店见到山西菜。
我常年在外施工,每天都是伙食团的饭菜。只知道土豆回子白炒肉,其他吃的甚少。无法回答。
我就是山西人,确切地说山西真的没有什么菜,尤其是炒菜,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大部分人家拿着窝窝头就着葱就是一顿饭,现在日子好了也是这样,简单质朴惯了,没有拿的出手的菜
原因很简单,因为穷!我省在 历史 上一直是穷省,山多水少,不多的耕地又大多是靠天吃饭的旱地,能吃饱就万幸了,口味什么的也是这二三十年才讲究起来的。
山西要是吃大米 不比南方次 放眼整个北方 也没什么菜
山西菜为什么不出名有以下几点,有哪里说的不到位还请留言指正!
①不成体系:因为我们山西人口味众多,有很多人就问了,山西人不是都爱吃酸的吗?也就是老陈醋,其实不然,醋只是一种调味品,不可能当饭吃的,况且也不是说山西人都爱吃醋,我家里就是个样,我喜欢吃酸的,老婆坚决不让放。
说我们不爱吃辣吧?也不对,山西最起码有一半人爱吃辣,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吃辣也不稀奇,总之山西人吃什么口味的都大有人在,成哪个体系口味都不好说,上海人普遍爱吃甜,就成体系,四川人爱吃辣也自称体系,粤菜普遍偏淡自成体系。
②特殊地理位置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我们山西地图,南北长东西短,分为晋南,晋中,晋北三大地区,这三个地区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的方言,晋北大同到了晋中说方言,晋中人听不懂,晋南人到了太原说方言,太原人一脸懵跟本听不懂更别说晋南人到晋北了!我是山西晋南人,晋北我不知道,反正晋南地区各邻村的方言都有区别,更别说大的方面了!
③各区特色名菜小吃之多在省内各成体系
晋南:运城大胖涮锅,曲沃交里桥饸饹面,稷山翟店油酥饼,永济牛肉饺子,
晋中:太原面食府,省内四大面食皆出自太原,
晋北:莜面村,烤鸭
④菜品少面食多
大家都知道作为山西人一天不吃一顿面,感觉就跟没吃饭一样,连睡觉都不踏实!正所谓世界面食看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过油肉是我们山西唯一都公认的一道菜,菜品少面食多所以不成菜系!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有了答案,有说的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谅解!!!
山西菜不成菜系,一是因为气候干燥,少山珍海味,出产少,自然菜肴少。二是山西人恋家,除少数晋商群体外,主体人群较少外出流动,自然就难把山西菜带出去。三是农耕时代,山西人尚节俭,不奢靡,也就少了像秦淮,天府之国等地的丰腴。山西的名菜有过油肉、大烩菜、
我的家乡池下村位于山西省陵川县西北,东北连壶关,西面望高平,西北接上党。四塞之地,各地乡风民俗传说故事在这里酝酿。
村庄坐北朝南,大体呈长方形,座落在一个小小的盆地中,背依小朵山,南对社岭山,东为东坡,西为小沟山。村庄与四山间,四条河流绕村而过,北为小界河,西为西河,西河转折向南,是为南河,东面一条,叫东大河,四条河流,皆汇于东河,一路向南,直下中原。
一条长街,自西向东从村中穿过,止于村东老槐树下。以立于街面的“供销社”(现在叫超市)为中心,西边两侧,临街一色青砖瓦房,面墙上一溜铁环,老辈人讲,那是拴牲口用的,这些房屋,统属于一个李姓的财主,村民都尊称为“东家院”,我没有见过姓李的东家,据说,土改时,遭村民批斗,受不过,跳于柴火堆自焚而亡,房屋分于村民。我进过东家院,高大门楼,院套院,房挨房,气派之外,有点阴森气象。
村中庙宇众多,正立于小朵山巅的为祖师庙,我不知道庙里供奉的是谁,但我知道,村中老人去世,子孙们是一定要上庙的,谓之“告庙”。村东为小四庙,村南为南庙上,村中为玉皇庙,村西无庙,立一烈士亭,每至清明,学校组织纪念活动,都在烈士亭前,所以,亭虽小,但份量很重。
我在这样的村中出生、长大,15岁离开,至今40年,然乡音未改,乡情未变,土地物产、乡风民俗,很多东西不能忘怀。
一
家乡位于太行腹地,土地不算肥沃,但也并不贫瘠,属于典型的黄土地吧。大陆性气候,加上**的土地,似乎注定了家乡的物产只能是五谷杂粮,种得最多的,当然是玉米,家乡缺水,而玉米是杂粮中最耐旱的植物。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村民们一年四季几乎都在玉米上作文章。
玉米对土地的要求不高,平地、坡地、湿地、旱地,好像都不影响它的生长,从春天下种到秋天收割,玉米寄托了农人们一年的希望。我喜欢盛夏时节长在田野中的玉米,高高大大的,绿油油的茎,绿油油的叶,头顶像报话机天线一样的花,怀抱红缨绿皮的“孩儿”,精神抖擞地站在田野里,一排排,一列列,形成绿色的海,将村庄围在其间,如海中的岛。这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歌“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呈英豪”!
除了玉米,村人也种谷子,黑豆、小麻。在玉米、黑豆、小麻等农作物中,谷子是属于比较娇贵的一种作物,玉米、黑豆、小麻种下基本上不要管了,随它自然生长,谷子不行,播种要用耧,前面人拉着,后面人摇着,再后面人踩着,出苗了,多余的苗,要拨了。拨苗,看着轻松,其实是最累人的一种活,手拨着,腿脆着,腰挺着,一天下来,人像机器散了架。我发誓要好好读书,就源于我的拔苗经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孩们吃饭不爱惜粮食,你在饭桌上给他讲千万遍这样的诗,不如让他就拨一次谷,一次,足矣!
我们老家也种麻,麻分雌雄。雌的,叫小麻,雄的,叫花麻,基本不占地,主要种在田间地头,大片种的,是花麻。一块地,种了玉米或者谷子了,地岸边就种小麻。圆圆的种子,一溜撒进地岸边,长大了,像一棵棵小树,杀倒,晒干,找一块场地,摔出果实一一小麻。上锅,炒,用碾,磨,加入钢圈,上机,压!黄澄澄的液体流出来了,那是家乡的特产一一小麻油。十里八乡,我们村的小麻油是最有名的。花麻也有用,杀倒,水沤,剥皮,上机,一条条麻绳就这样制造出来,如果纳鞋底,那要用细一点的麻绳,用自制的手摇麻绳机,慢慢摇就可以了,秋冬时节,农妇们没什么事,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说着别人的闲话,衔着自家的麻皮,摇着自制的摇机,一条条麻线就摇出来了。
家乡也种土豆,春天切片下种,秋天收获。土豆其貌不扬,但好吃,耐饥,煎,炒,烹、炸、煮,皆宜,土豆块,可以当煮圪瘩、土豆丝,可以炒菜,土豆泥,可摊烙饼,6、70年代,粮食缺乏,糠菜半年粮,土豆可救命!
土豆之外,村人也种豆角、南瓜,红白萝卜,红薯油菜都种过。豆角种在玉茭地,不用插杆,玉米杆是天然的杆,秧子顺玉茭杆而上,既不误长玉茭,也不误产豆角,一举两得。
我的家乡,豆角基本喝稀饭时煮着吃,或用来吃闷面,拿豆角炒着当菜吃,是我到矿山后才知道的。我知道阿Q为啥笑话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了,哈哈。
吃豆角和南瓜,不像现在,蔬菜大棚,四季皆有,想吃就吃。儿时,靠天吃饭,非到夏季,是吃不到新鲜的豆角和南瓜的。所以,吃这样的菜蔬,是有一定仪式的。那年,我13岁,第一次随同学们出外村植树,中途遇雨,回家后,母亲做好一大锅汤面,里面就有新摘的豆角南瓜,我以为母亲因我植树累而特意“慰劳”我,饭中,母亲说,好好吃,今天是菜蔬节,喝汤面,里面一定要放豆角南瓜的。原来如此,那一天是农历六月初六,初临改革开放的农村,喝顿汤面不易,所以至今记得!
家乡有一菜园,因园里新打了一口井的缘故吧,所以这园子就叫新井上。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苹果梨桃,都种,只是在新打的一眼井跟前,种了一片蔬菜,小葱、韭菜,菠菜、小瓜、园白菜、水萝卜,只是没有西红柿,我第一次见到西红柿,还是在一个叫晋普山煤矿的地方。
新井上的井之所以叫新井,还因为我们村村北小朵山上有三口老井,村民用水,从老井用管路把井水引下来到井口砌的一口小井里,人们从井里打着吃。儿时井水丰沛,从山上接下来的井水用不完,外溢流入村中,沿街西流,形成小溪。秋日,村民做酸菜,洗菜,切莱,都围在井边完成。稍长,井水枯干,我上小学的时候,和同学上山担水,常常将绳拴在腰上下井去舀,不像现在孩子,高中了,还需父母“陪读”。
新井上的水倒是没断过,但离村有二、三里之遥,担水很辛苦,加上毕竟是果园,闲人免进,出入很不方便,所以,不是迫不得已,人们还是愿意到老井上去挑。
我儿时到常常跟大人到新井的菜园去玩,最吸引我的是新井的取水,不用扁担打,不用辘辘摇,用水车推。拉上一个小毛驴,备在水车上,转着,走着,井水就从井下汲上来了,顺着渠道,清凌凌地流着,流到一畦一畦的菜地里。青枝绿叶的菜蔬,水一浇,摇着头,显得格外精神。以后我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我家的后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就叫百草园”,就会想到家乡的新井上,感到格外亲切!
家乡的油菜,我不想多说了,前几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春来还看村花俏》,记得结尾是这样的:
油菜花是人为种植的油菜所开的一种花,它当然也是属于乡村的,我们那里是有名的油菜之乡,等到金灿灿的油菜花铺满整个乡村田野的时候,我知道,一个名叫夏天的季节就要到来了,那时候,我们的整个乡村,就会被一片浓绿所淹没……
可惜,现在不种好多年了。
陵川雄居太行,号为“行山之巅”。现在各地积极发展旅游业,发布了很多很多的旅游口号,比如我户口所在的泽州县,旅游口号为“古韵泽州 全域旅游”,老家陵川的旅游口号结合陵川实际,是为“清凉世界 领秀陵川”。既突出了陵川的风景,又凸显了陵川气候,说是清凉,实际是高寒,晋城所辖大多区县,主要作物是小麦,唯陵川例外,除靠近泽州的西河底外,其它乡镇难觅小麦的踪影,原因就在于“高寒”。
我们村位于陵川西北,从陵川回村,一路西下,地势低平,气候相对和暖。大集体时,村庄名称为山西省陵川县杨村公社池下大队,下辖七个小队,一个专业队,我家隶属第六生产队。那时候,村里还有油房、磨房,油房所产小麻、菜籽两种油,销路很好,也卖给村民,磨房,村人叫加工厂,主要加工面粉和小米,现在这些都不知魂归何去了,连加工厂也只剩了遗址,砖瓦都不知去向。但那时候,却是村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两件与麦子有关的事情,一是拾麦,由学校组织统一到收割后的麦田里去,叫“颗粒归仓”,“我是公社小社员,手拿小镰刀哟,身背小竹篮,放学以后去劳动,搳草积肥拾麦穗,越来越喜欢”,儿时,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是唱着这样的歌,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麦田的。
还有一件是打麦,大集体时的农村是三级核算,队为基础,一个生产小队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我家居村南属村里第六生产队,西北一片为第三生产小队,那年夏天,麦收到三队小朵山场地,就在祖师庙前,社员用手扶拖拉机碾场,烟筒喷出火星,引燃垛着的麦垛,大火熊熊,将场地小麦烧得一干二净,以后我读食指的《相信未来》,读至“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就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场大火,悲哉!但我“相信未来”,我们今天也意气风发地走进了未来。
如果要说第三件事,那就是分小麦了,有一年全村分小麦,我队社员每人分6斤,为全村之魁,引来一村艳羡,那是六队人最骄傲的一年,所以至今忘记不得!
现在,村庄早已不种小麦了,因为有足够的玉茭去换,大米白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早已成了村人的家常便饭,感谢邓小平,感谢改革开放!
农民是最懂得感恩的!
二
除去种地外,村人也织布和打铁!
织布主要是女人们的事情,我的母亲在村里是比较手笨的人了,我们那地方叫拙,手拙,但她会织布!
木头做成的织布机,仿半个的“凸”字,母亲坐在邻家的机子上,穿梭织布,滋啪,滋啪,一根跟棉线就在这滋啪声中,一点一点织成老粗布,然后,上色,如果女孩穿,那就再印花。有一年走亲戚,我没有新裤子,借穿的就是邻家姑娘的小花布裤,如果放在现在,搁我儿子身子,“打死”也不会穿的,再说,现在,需要吗?
打铁是男人们的事情,确切地说,是有手艺的男人们的事情。我小的时候,一开始村里只有一家铁匠铺,在街面上,后来发展到二家,在自家的院子里。街面上的姓李,自家庭院里的姓和,再后来,村里统一开了两个打铁的场所,一处就有十几人,集体打,主要是打耙钉!
李姓铁匠铺是一家老铺子,父子5人干,主要打一些锤锄镰刀钯等农具和家庭日常用具,一台风箱一炉火,一把小锤,若干大锤,齐活。
打铁的时候,把铁块放入炉火中,一人拉风箱,把铁块烧红,红彤彤的用铁钳夹出,放在铁砧上,师傅用小锤指,徒弟用大锤打,叮叮当,叮叮当,有节奏,有乐感,打铁的汉子往往赤裸上身,露出丰满的肌肉,打铁先得本身硬,病歪歪的,怎能拿下这活?
村里也织过地毯,和县地毯厂联合,可惜时间不长,造过铝线,昙花一现,制过缸,没成什么气候。唯打耙钉干了些年头,究竟几年,我却记不清了。
关岺山地处长治与陵川之间,山北是长治(现在叫上党区),山南就是陵川了。长治的荫城是著名的铁器之乡,听说现在建了个铁器博物馆,我一直未去观赏过。父亲活着的时候经常给我讲,他年轻的时候,套上八股绳,从荫城担上铁器下山进薄壁到河南,换上粮食上山西,来回百把里,从中挣个辛苦钱,我村地处四县交界,过去是有名的商道,有盐店、药房、当铺,东家院沿街墙上一溜铁环,就是驮盐驮货的骆驼用的。
我的眼前院出一溜溜商驼来往的画面,昂着头,缓缓从街面走过,满眼是艳羡!
受荫城影响,我村的打铁看来是有传统的!现在而今打耙钉,打铁的材料一一铁片,来自荫城,成品一一耙钉,销售地一一一荫城!
后来,村里受邻村影响烧耐火砖,我们那地方叫钢砖,据说,效益不错,可是现在突然消声匿迹了,不知何故。
要说还有什么产品,那就是磨豆腐和做粉条了,黑豆做成的豆腐很磁石,但口感好,粉条不用说,正终的土豆玉米粉条,好吃得很哩。我到现在爱吃粉条,就是小时候留下的口味!
我的邻村主要做醋、做酒、做酱,不知何故,我们村一直没有酒房、醋房,现在是连油房和粉房都没有了。
只有做豆腐的还在!
三
家乡的饮食主要以圪糁为主。
将玉米碾碎成小颗粒就是圪糁,过去以石碾为主,现在早已是机器加工,机器加工粒小省力省时,石碾也就成为历史陈迹了。
圪糁主要是早饭,半碗圪糁半锅水,水开下锅慢慢熬,由稀变稠,圪糁饭做就,土豆切片,炒,配菜,又粘又香,美!
出来40年,回家屈指可数,每到家,我还是愿意吃碗圪糁饭!
但我的最爱是汤饺子,羊肉馅的。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所以“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可能由此而来吧。
羊肉一斤,萝卜若干,剁,做馅,和面,揪片,包饺子,大年三十,炸豆腐、炸丸子、炸土豆,放海带、下粉条,和饺子一锅煮,大葱炝锅,热滕滕的饺子做好了,一人盛一大碗,我能吃二碗半,那半碗是肚饱眼睛饥!
忘了,一定要记着放香菜哦!
再就是拉面了。猪肉臊子犁刀面,也有光用大葱炒的,我三姑就常用大葱炒,大葱臊子,吃面也很壮嘴!
河洛是不用白面的,玉茭面加榆皮面,和成团压河洛,是平常最好的饭了。13岁那年,随表哥到晋城,夜住王台,房东压的是白面河洛,我大吃一惊,白面也能做河洛?而且很有仪式感,做好盛碗端桌后,切葱,上蒜,一小碗韭菜、香菜、小瓶香油,我心底直呼浪费,白面是用来做拉面,怎么能和玉茭面一样做河洛呢?
小米饭当然是少不了的,有小米稠饭,还有小米闷饭,小米里放豆角、土豆、粉条,就做成小米闷饭,一般不吃,只有改善生活了,母亲才做一顿!
村人吃得最多的是菜饭,下一些圪糁,再加一点米,夏季,瓜果豆角下来,那就土豆切块,下南瓜,下豆角,加一团自制的酸菜,如果再赶点白面、小粉、豆面三和面下锅,那就是晋城地区著名的和子饭,我们那里叫调和饭,我能连喝三大碗,不撑!这饭,现在,也爱喝,要的就是这个和!
老玉茭应该是陵川的特色,玉茭去皮即老玉茭,这是改革开放后的新吃法。改革开放前,一年饭半年慌,还有心思吃花样?粮多了,花样也就有了,老玉茭就是。
脱了皮的老玉茭提前用凉水泡好,小火煮,我们村的百姓们,往往下地前坐在火上,放足够的水去小火慢慢熬,下地归来,玉茭煮好,舀一大碗,连汤带玉茭下肚,既顶饱又解渴,很实惠。这几年我回家,总跟他们要一点,回来,换换口味,也算是改善吧!
相比于高平的十大碗,阳城的八八六六,陵川的美食似乎单调了些,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玉茭土豆将我养活大,我到现在也很难改掉这口味!
四
相较家乡的饮食物产,我更沉迷家乡的文化!
地处四塞之地的老家,长治高平陵川壶关,四地风俗民情在这里碰撞交叉融合,高平的上党梆,长治的上党落子,壶关秧歌、长子说书,陵川当地的干板秧歌武故事,像一锅荟菜,在这里煮、煮、煮,味道杠杠的!
陵川的主流文化当然是上党文化,大戏,当然还是一一上党梆子,主流剧团,陵川县上党梆子剧团。
一句话脑的我火燃双鬓,
且慎言莫乱测我忠良之心。
自杨家火塘寨把大宋归顺,
为江山称得起忠烈一门。
……
这是《杨门女将》
擂罢了三通鼓山摇地动,
威威坐下我金刀令公。
众儿子披了甲威风齐整,
赛过天将与天兵。
这是《闯幽州》
这些都是上党梆子的拿手戏。上党梆子唱腔高亢嘹亮,慷慨悲壮,把人物不屈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曲唱罢,浑身通泰,即使刀山在前,慷慨赴死,又有何妨!
朝霞 映在 嗳嗳嗳嗳嗳 阳澄湖上 昂昂昂昂昂
这是现代戏《沙家滨》,用上党梆子唱来,开阔,豪壮,雄浑,两个字“大气”!
当然也有委婉的,比如《皮秀英打虎》
老爹爹且息怒暂把气消
父恩情女儿我终身记牢
娘死后孤苦女把父依靠
父为儿在深山日夜操劳
……
我很喜欢上党梆子的垛板,一字字,一句句,从演唱者心中流出,融进听众的心里。
大集体时,村里有高音喇叭,晨起唤人出工,即发上党梆,一开唱,父亲就能说出,哪曲是郝同生、哪曲是郝聘芝,哪是郭金顺、哪是吴婉芝,一人不差。不管潞城人,还是高平人,都离我们不远,上党挷子浸透了脚下的土地,抓一把都能挤出蕴含的音符和乐曲。
梆子之外是落子,我们村就有落子剧团
后崖沟离咱村五十余里
过河滩走峭壁山路崎岖
……
这是我们村自编自演的现代戏《后崖沟》
清早起堂鼓响
王朝马汉站两厢
八十岁老汉来告状
状告洛阳贼赵王
上党落子《铡赵王》,村里人张口就来,耳熟能详。
村里也听秧歌,最多的是壶关秧歌。农历二月初二,是村里庙会,记忆里,每年庙会,壶关秧歌必唱。
壶关歌舞发达,据说因朱棣,朱棣篡权后,将其侄后宫解散,宫娥彩女,悉数赶往壶关沦为歌女,从那时起,奠定了壶关的歌舞之乡。传说而已,我不敢确认,但壶关秧歌的悠雅动听确实是真的,我到现在还能简单哼唱。
我们那里也说书,潞安鼓书、河南坠子,陵川本地说书,都说,一说就是三天、或者五天,最多有半个月的。《包公案》、《战上海》,我都全本听过,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每年正月十五,村里垒拱火,一位姓赵的村民,就常在拱火房访古说书,常说的不是呼延庆打擂,就是《薛家将》。
我们村有一大片河滩叫河家湾,是东大河流过时形成的河滩,小时候,每每走到这里,我就想起薛丁山打雁的故事,我觉得,薛丁山打雁的地方就在河家湾,现在也难改变。
最热闹的当然是腊月和正月了,舞台上是梆子、落子、秧歌剧,地面上武故事、耍马调、跑旱船,搅得天翻地覆,那真叫一个红火!
村里的几座庙宇,等我长大,只剩遗迹了,不过,村中的玉皇庙我还记得,钉有铁钉宽大的红门,高高的门槛,门洞里威武的泥塑像还都在,几年过后,不知道去了何方,如果现在还在,我们村也可以搞旅游了。
[薛氏属地]
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
[薛氏来历]
《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书都记载薛姓源自于任姓。黄帝的小儿子禹阳因受封于任而得任姓。禹阳的十二世孙奚仲在夏禹时曾被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南),他的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又被封于薛,仲虺的裔孙成,有一女儿名太任,是周文王的生母,周武王灭商后,就把成的后裔封为薛侯,建立薛国。战国时,薛国被齐所灭,薛国公子登出走至楚国为官,并以国为氏,称为薛氏。
[薛氏名望]
薛登的裔孙薛鉴,于汉初时被封为千户侯。唐代著名大将薛仁贵,勇猛异常,战功赫赫,被封于平阳郡公。此外,还有隋朝诗人薛道衡,唐代书画家薛稷、诗人薛涛、文学家薛用弱,北宋书法家薛绍彭、史学家薛居正,南宋文字学家薛尚功,明代学者薛瑄、散曲家薛沦道,清代医学家薛雪、改良主义代表薛福成等都是历史上的薛姓名人。
薛姓是当今中国第四十八大姓。
姓氏:薛
祖宗:禺阳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出自黄帝的任姓,奚仲之后裔。相传黄帝共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阳的,因被封在任(今山东省济宁市) ,得任姓,传至12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称薛候。春秋时,奚仲后人薛公子登在楚国作官,薛人 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楚怀王赐以沛地为食邑,其后以原国名“薛”为姓氏,称薛氏。
郡望:
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 夏县西北)。此之薛氏,其开基始祖为魏时光禄大夫薛齐。新蔡郡:晋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沛 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改为 国。高平郡:因泰始元年(公元205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隋开皇初废。
堂号: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 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迁徙分布
战国时薛氏已播迁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 三国时蜀郡太守薛齐降魏,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世号“蜀薛”,薛齐长子薛懿有三子:长子恢,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另外,三国时已有薛氏徙居今甘肃境内。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回答者:grindan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1-3 00:33
--------------------------------------------------------------------------------
一、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的任姓,奚仲之后裔。相传黄帝共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阳的,因被封在任(今山东省济宁市),得任姓,传至12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称薛候。春秋时,奚仲后人薛公子登在楚国作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楚怀王赐以沛地为食邑,其后以原国名"薛"为姓氏,称薛氏。
2、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即田文)之后裔。舜的后人有姓妫的,其后妫完出奔齐国,称陈氏,传至5世孙陈桓子,因食于田,称田和,其子孙便改姓田。其后裔田文被封于薛(今山东滕县),称薛公,号孟尝君。秦灭六国后,其后人于汉初徙竹邑,亦以薛地为氏,称薛氏。
3、由他姓或他族改姓为薛的。一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叱干氏改为单姓薛氏;二是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后改姓为薛;三是辽西也有薛氏。满族与朝鲜族中也有薛氏。
二、迁徙分布
战国时薛氏已播迁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三国时蜀郡太守薛齐降魏,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世号"蜀薛",薛齐长子薛懿有三子:长子恢,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另外,三国时已有薛氏徙居今甘肃境内。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郡望
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此之薛氏,其开基始祖为魏时光禄大夫薛齐。
新蔡郡:晋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
沛 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改为国。
高平郡:因泰始元年(公元205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今济宁市),隋开皇初废。
四、家乘谱牒 江苏:毗陵薛氏沙雍公支谱四卷、葛坡薛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河东薛氏宗谱前集六卷新集五卷、薛氏前谱案证四卷 浙江:会稽薛氏族谱、松
有关美丽的家乡洪洞的作文
本文2023-11-04 01:36: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