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拜关公?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2收藏

为什么拜关公?,第1张

忠,就是忠诚;义,就是讲义气;信,就是守信用;智,就是有智慧;仁,就是仁义;勇,就是勇敢。河南洛阳关林庙供奉的关公就是以关公这六个字为核心内容的,也正是有了这六个字,关云长所以才能所向披靡,也正是这六个字,关公才赢得后世的敬仰。香港的警察大多也拜关公。拜“关二哥”一直是香港警察地传统,有消息说: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将关帝像“请”往湾仔一间庙宇,让诚心信奉地警员继续到该庙宇参拜。有资深警务人员表示,警队新一代地领导层已表示不会鼓励拜关帝成为指定地供奉仪式,有些警区正考虑“请走”关帝。也有资深警务人员透露,拜关帝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演变成一种心理上地慰藉及上司与下属之间一条沟通地桥梁。有心理专家分析,警队若果放弃拜关帝,可能会令一向有供奉习惯地警员感觉不舒服:“就好像每人身上习惯带部手提电话,突然没有了,心理上会有不安地感觉。”香港警察拜“关二哥”,寄托了扶正除邪和精诚团结地职业理想。关公在香港警局面临着被扫地出门地危险,可让人意想不到地是,他在悄然之间飘扬过海,在异国他乡被请上神坛。原来香港回归前后,很多香港移民通过英联邦地考试进入英国和加拿大地警察局,于是两国很多警察局里都摆上了关公像,这些警察更是将破案成功地原因归结为拜关公地结果,这让关公信仰在海外生根发芽,威望大有一路攀升之势。由此衍生出一个相当有趣地问题,警察为什么执着而虔诚地信关公?多年一直从事关公信仰研究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曾就这个问题咨询过香港警察局,得到地正式答复有两点,大意为,第一,社会上存在不公和不安,警察代表了社会正义,一身正气地关公象征着扶正除邪,第二是警察内部需要团结,关公身上正好具备这样地品质。可这些似乎还不能说明问题地全部。“关公”在警察们心中地威望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地。胡晓伟研究员介绍说,警察地前身———衙役拜关公,最早始于北宋。这种信仰地形成很重要地原因即在于关公地身份,他当过别部司马,相当于捕头,即负责地方治安地官员,关羽忠义地性格特点和传奇经历使他到了北宋时逐渐演变成为保佑治安地神,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商人拜关公表达了“以义致利”和讲求诚信地商业伦理追求。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关公并不仅仅属于一个行业也不只有一个身份,在林林总总地商店、餐馆里,各式关公像前总是香火缭绕。在商人地眼里关公可是财神地化身。马上将军摇身一变成了商人地保护者,不免有些滑稽地意味。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吕微研究员做了如下分析,“关羽变成一个财神形象地原因,更多地可能源于一个行业地行规和追求一种商业伦理地需要。在做生意地过程中常常追求诚信,而忠和信其实是相关地。关羽最初地形象是对刘备君主地忠义,而忠义关系可以用于不同社会关系地处理。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地交往关系也可以通过忠义这种原则来处理,关羽地形象就转变为一种行业地道德形象,最后变成能带来财运地象征。中国人认为,只有伦理道德地关系处理好,才能得到财富,主张采取正常地手段,强调好人有好报,财神形象其实体现了伦理道德地追求。”拜关公地可不仅仅只有商人和警察,其他很多行业也对关公顶礼膜拜,就连黑社会都不例外,由此不难看出关公绝高地号召力。关公崇拜地兴起发展过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地构建过程。“其实从明代开始,关公就已经开始渗透到不同行业中了。甚至上溯到元代信关公在很多行业中已经比较普遍,这和儒道释三教达成共识很有关系。在传统地民间信仰里,只有关羽是超越三教地,三教都拜地,其他信仰是没法做到这一点地,因为关羽身上地‘义’字是一个公共道德概念。”胡研究员分析说。历史上,关公信仰地传播曾有四个中心地带。首先是湖北荆州,此后转移到山西,然后转移到北京,最后转移到江南,在流变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高,明清时代达到顶峰。明代嘉靖、万历二位皇帝曾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天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代,他成了中国地最高神,满族地皇室也经常拜关公,乾隆帝曾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不断地神化关羽。“我认为关公崇拜地兴起发展过程,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地构建过程,它形成一个道德价值体系。这使他征服了这么多社会阶层地人和这么多少数民族。现在除了单一信仰地民族,其他民族都信关公。”胡研究员说。不过对于大陆目前地“拜关公热”,他却有自己地看法。他指出,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文革”对大陆传统信仰地冲击,绝大多数人已经不懂“拜关公”地传统仪式,处于想拜却不会地尴尬境地。目前大陆商人拜关公地现象更多地是香港台湾保留地祭拜习俗返传回大陆地结果。

满族的风土人情(简单点)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矗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关于满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去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每年除夕夜还要把祖先画像,俗称“老影”悬挂在西屋墙壁上进行祭祀。满族也和我国西南的瑶族、瓦族 等游猎民族一样将家犬视为重要财产不许轻易宰杀,有忌打狗、杀狗和食狗肉的习俗。传统的满族老人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先说一下,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他们那的摆手舞很不错。。还有过几万人一起跳的,之隆重,你可以找酉阳的人发给你看一下或者SP,我的被我不小心删了,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满族的风土人情20字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

皮帽进家来。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

不许拴牲口等。

介绍满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共98字 字太少不够用

满族人有什么生活习俗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

满族的地理位置,人口和风土人情等资料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郸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

满族有什么特别的习俗? 满族的风俗 满族的生育习俗与汉族的大体相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满族的生育习俗中又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风俗。 满族信奉萨满教,因此,若三十而无子,则要请萨满求子。妇女怀孕时有诸多禁忌,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参加他人婚礼,不准侍奉神祖等。孩子出生前,要请萨满向佛托妈妈祷告。产房不能设在西屋。孩子出生时,炕上要铺草,孩子生下来,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则悬弧(树条作成弓形,中间插一羽毛作箭)于门左,如果是女孩,则挂红布于门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请儿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他喂第一次奶,称为“开奶”。然后,在第三天时为孩子行沐浴礼:用放了槐树枝、艾蒿叶的水给孩子沐浴,并说一些祝福的话。再用姜片和艾蒿给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婴儿的牙床,让婴儿大哭为大吉,称“响盆”。用一根大葱打婴儿三下,是“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进摇车,称“上车日”。摇车,也叫悠车。“养活孩子吊起来”,是关东“三大怪之一”。悠车育儿方便工作而且安全,这是由于狩猎生活而遗留下来的育儿传统。孩子满一个月后,要做“满月”,挂上长命锁,下摇车,取名;满百日时,娘家送馒头一百,谓之“蒸(增)百岁”,送钱一百,谓之“百岁钱”。满族有睡“扁头”的习俗,即让婴儿仰卧,枕内装小米或高粱米,各为“睡头”,时间长了,后脑勺就变扁平了。孩子至一周岁时,有“抓周”之礼,以测试孩子将来的志向。往昔,满族自孩子降生时起,要给他挂上猪牙,以求孩子体健身强,可早立世。孩子五岁前,必须“跳喜神”(家祭)。在这一天,杀鸡做糕,祭祀祖先。 满族还有一个习俗是“换锁”。孩子降生时,悬于门外的弓矢和红布条,待其满月后收回拴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的子孙袋中。向佛托妈妈祭祀求福时,将子孙绳拉到院中柳树上,萨满用柳枝给孩子洒水,驱除邪魔。然后,将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身体上,三天后,收回放到子孙袋里,因五彩线俗称“锁线”,所以此俗称“换锁”。 满族是一个重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满族先世古风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琐、严格的礼仪。 尊上敬老是满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者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的“好”之意)。平日里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大安又称“打千儿”,满语称“埃拉搭拉米”。动作是:先掸箭袖,袖头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稍向前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 请小安就是问安,即垂手站立问好。妇女请安时,双腿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俗称“半蹲儿”。往昔满族贵族之家,晚辈对长辈每天都要请安,谓之“定省”,分早安称“省晨”和晚安。 抱腰礼是满族大礼,也称抱见礼。行礼时,行礼人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左膝着地,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头轻轻顶于受礼者胸下,受礼者略弯腰,双手轻抚施礼人的头。 擦肩礼是平辈相见时,“打千儿”后,互碰双肩表示亲近,俗称碰肩膀头。 叩拜礼是满族大礼,也叫“叩头”,一般在重大庄严的场合时施此礼,有头掸袖、跪、叩头等动作。祭祖跳神烧香时叩三个头,见皇上则要三拜九叩。 拉拉礼是满族妇女的常礼。一般两个平辈妇女相见时,互拉双手问好,称“拉拉礼”。 抚鬓礼是满族妇女拜见公婆或宾客、长者时施的礼。行礼时,妇女以右手指从眉上额头至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满族有重小姑的习俗,满族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很高。 满族人大方好客,有客人来均热情招待,尽出所有,东北民间待客上菜仍以成双碗碟为习,且内眷不避。 在满族聚居的地方,邻里之间>>

关羽被称为武圣人,是因为他不仅武力强大,而且忠肝义胆,人格魅力强大。而吕布虽然武力强大,却是“三姓家奴”,这样的人虽然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却不能称为圣人。

先说说关羽本身,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名将,关羽关云长,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结为兄弟,随后斩杀颜良、镇守荆州、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最终的结局是在麦城被杀,曹操获得关羽的人头之后,以大礼安葬。关羽有勇有谋,可敌万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各种精彩的故事。

由古至今,有勇有谋的将领不计其数,但是关羽为何能脱颖而出?归根结底是因为关羽的“忠义”二字,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忠义”的化身。关羽的“事君不忘其本”,让他无论什么情况,都一直对刘备和汉室忠心耿耿。

在清朝之前,武圣人是宋代名将岳飞,武穆岳飞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拜。但是由于岳飞抗击的是清朝满族人的祖先,所以清朝全面的封杀岳飞。又因为清朝的建国者喜欢读《三国演义》,运用了这本书的计谋起家,发展壮大,所以他们把关羽神化,来取代岳飞的地位,重点突出关羽的忠义,效忠于王室,这样可以加固清朝的稳定,淡化人们的反抗意识。于是关羽渐渐成为了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开始了神化。

以至于影响到今天,已经被我们神化,成为黑白两道共同供奉的“关公”。官方推崇他为著名的武将,民间认为他是成神的关老爷,风水先生用他的塑像来镇宅辟邪,混黒社会的也拜他为忠义的大哥,香港的警察也拜他为道义的楷模。关羽的武圣人名号当之无愧。

北顶娘娘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路,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北端,北京北端的标志性建筑。北京地区五顶八庙中五顶之一,庙内原供奉碧霞元君、天仙娘娘、送子娘娘、东岳大帝、关帝、药王等神祇。

北顶娘娘庙在明清时期为北京地区信仰碧霞元君的活动中心之一,为皇家敕建庙宇,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清乾隆年间奉敕重修,占地面积约9700平方米,与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毗邻。

解放后寺庙原址为北顶小学、大屯铸造厂占用。1998年多方筹集资金对北顶遗存殿宇进行抢险修缮,2003年,北顶娘娘庙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北顶娘娘庙位于北京奥运会主场馆最初的规划设计中,为保护北顶娘娘庙,国家游泳中心向北移动了一百余米,现如今已成为奥林匹克公园中一部分,现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分馆。

北顶娘娘庙的传说是什么?写回答有奖励

北顶娘娘庙的传说是什么?

写回答有奖励 共1个回答

Beihai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

关注

传说如下:

这是一座十分方正的院落,大门紧闭,远观可见高大的主殿位于院落后排,钟鼓楼居中,几株古老的松柏和古槐矗立院中。大门上的匾额上书:敕建北顶娘娘庙。“敕”这个字显示着它与皇家的关系,也告诉人们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庙。

史书上记载,明清两代北京寺庙众多,城内庙宇多为香火之地,城外庙宇多为游春、庙市的场所。北京城郊共有“五顶”,以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命名,供奉着不同的娘娘。金启宗先生在《北平郊区的满族》一书

中说:“娘娘在营房中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关老爷。他们还知道这几座庙里娘娘之间的关系,据说都是肉胎,年龄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是一母所生的亲姐妹。有一天母亲带着三个女儿去逛南顶(在左安门外),大姑娘非要上大殿香案上坐不可,母亲阻拦不住。庙里的和尚就劝说:‘她要上去,就一定是有根基的,不用拦她了。’谁知这位姑娘一坐金佛龛,立刻坐化,就成了肉身的娘娘。母亲悲痛之余带着剩下的两个姑娘去逛北顶(在安定门外),二姑娘又坐进了佛龛坐化了,成了北顶娘娘。

母亲只好带着三女儿回家,谁知在归途中三姑娘闹着要逛西顶庙,母亲又答应了,结果三姑娘又在西顶庙坐化,成为肉身娘娘。”五顶娘娘庙各有特色,中顶以社火、走会为主;南顶跑车、赛马闻名;西顶为皇太后祝厘之所;北顶、东顶为庙市,是民间物资交流的场所。如今,这五座娘娘庙中能修复的只有北顶娘娘庙了。修复后的北顶娘娘庙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北端,已成为北京北端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历史上三任武圣是姜子牙、岳飞、关羽。

中国历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册封和祭祀的武圣只有三个。品定武圣非以万人敌为标准,而要以忠、孝、义、兵、武、德、仁、智、性各方面都要极为杰出为准则,不仅要得到官方认可,也要得到民间百姓的认同和崇敬。

第一任武圣是姜子牙姜太公,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王朝,立下不世之功和千秋基业,是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授予武圣的人。

有人说应该是伍子胥,伍子胥虽然也建下丰功伟绩,但相比姜尚还是小巫见大巫,且伍子胥在德仁方面远不能达到圣的标准,看他扒坟掘墓、鞭尸扬灰的行为可见一斑。在南宋之前姜子牙一直作为武圣备受推崇。

第二任武圣是岳飞岳武穆,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岳飞都是中华历史上千年不出的英杰,以一己之力扶起大厦将倾的南宋,横扫大金百万雄兵。他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是所有武圣中最大的,以当时的情况看如果没有岳飞,汉族就可能彻底亡国灭种。汉文化就有可能被蛮族文化所替代。

体会一句话很有必要“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恭谦下士时”不要意会,英雄必然是英雄,他武圣的地位在清以前都是无法动摇的。

第三任武圣就是关羽关二爷,关二爷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不仅为人忠义,其武艺更是冠绝群雄,威震华夏。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宋朝以后皇帝开始追封关羽,明神宗正式以"圣"字封。清代延续明代传统,仍旧尊崇关羽为武圣。

虽然在历史上,姜子牙、岳飞、关羽都享有武圣的称号,但是在清朝乃至清朝以后,武圣一般只指代关羽一人。

其他的包括白起、冉闵、张飞、赵云、霍去病、常遇春、李元霸等等皆只能称为名将而已,离达到圣的标准还是很远的。卫青、李靖、刘基倒是可以作为候选人,不过总体来说三位武圣的历史地位很难动摇。

扩展资料:

武圣关羽的后世地位

民间所供奉的“关公”又被台湾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

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释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识仁波切也曾著有关云长简略供赞。

-关羽 (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中国武圣)

关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称为神,更被历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由「候」加封至「圣」。

汉后主(260年)追谥关公为「壮缪侯」;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公为「忠惠公」;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进封关公为「崇宁真君」;

大观二年(1108年)复封关公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关公为「义勇武安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关公为「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宗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封关公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封关公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关公,并於洪武廿七年敕建南京关公庙;

明宪宗敕令重建关公庙;

明神宗万历十年(1528年)封关公为「协天护国忠义帝」;

後敕赐解州关帝庙为「英烈庙」;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敕令京都正阳关帝庙为关公金身加衣饰,任陆秀夫、张世杰为关公左右丞相,岳飞为元帅,尉迟恭为伽蓝,封关公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关公长子关平为竭忠王,次子关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雍正元年,加封「灵佑」;

清康熙时封「伏魔大帝」;

1703年康熙亲临关公故乡解州拜灵题匾;

清乾隆五十三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关公曾祖父为「光昭公」, 祖父为「裕昌公」,父亲为「成忠公」。

文化推崇

关公因德乃刚乃正乃忠乃义,由将而侯而王而帝圣。

关圣帝君

一生忠义仁勇,诚信名冠天下。

数千年来以武圣人之尊与文圣孔子齐名,倍受海内外炎黄子孙顶礼膜拜。

民间封号

民间祭祀关公,经过一千七百年的演变,关公早已脱离<三国志>里的关羽,而成为具有多元化的神明:

商界守护神:

据说,关公年轻的时候,在家乡从商,以贩卖布匹为业。生前精於理财之道,最擅长算数记帐,曾设簿记法,并发明日清簿,这是一种清楚的记帐法,即为现今一般商人所使用的流水帐。关公所用的青龙偃月刀,十分锋「利」,与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获「利」。一般合伙做生意,最重义气和信用,关羽信义俱全,因此被後世商人尊为商业守护神,及视他为保佑人们发财的武财神。

医药神:

民间相信,人们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起因于鬼怪魔神作祟所致。关公尊嵩伏魔大帝,民间多前往祈求关公驱魔治病。因此,在关帝庙常设有药签,关公又成为医药之神。

战神:

关公是旷世大将,其勇武为世所稀有,习武者奉为武圣。因此,历代尊为武圣祭祀,民间亦为尚武之人的保护神。关公亦为战神,为军人的保护神。民间役男前往军中服役时,亦多前往关帝庙求香火或灵符以护身。

英雄死后成为神,受到人们的敬拜,是中国民间宗教的特色。但是,古今多少英雄,能像关公一样流传民同,世世代代为万民所祭祀,历久不衰且有不断扩展的趋势者,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关公在民众的心目中是一位最受崇敬与信赖的英雄神。

读书人视为文昌,与文昌、朱衣、魁星、吕仙合称为「五文昌帝君」。

佛教认为关公的正气足以护法,特奉为护法神,列为「伽蓝护法」。

一般做为商业神供奉的关公神像为坐看春秋,而警界或习武者所供奉的关公像为手拿关刀或骑马。香港的警署几乎都奉祀关公。奉祀关帝的庙宇也称关帝庙、协天宫、武庙或文武庙并称。

为什么拜关公?

忠,就是忠诚;义,就是讲义气;信,就是守信用;智,就是有智慧;仁,就是仁义;勇,就是勇敢。河南洛阳关林庙供奉的关公就是以关公这六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