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为什么祠堂要有堂号,你村的祠堂堂号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4浏览:1收藏

【古祠】为什么祠堂要有堂号,你村的祠堂堂号是?,第1张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

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以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

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

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

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

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明代腾冲卫寸庆是寸姓始祖,他在腾冲县城梦见城郊西南一地山明水秀,西南城郊荷花竞开,紫云在东方久久不散,并有紫光照在地荷塘上。他约上刘姓始祖刘继宗去郊游,不经意间来到阳温暾村(即和顺乡)。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当时的寸庆对久违的景色赞叹不已:“是泱泱大邑风也。“此处可以卜居矣。寸氏在和顺可谓人才辈出。寸开泰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1895年)中进士。寸氏先后中举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辅清、寸禧谐、寸矅磐,中进士的有寸开泰。 寸黯 康熙末岁贡,寸秀升,嘉庆丙寅岁贡,寸亮卿 廖生,寸品升 清光绪拔贡,寸时桢 附生,寸尊文 文生。其后人便以“紫照堂”为堂号。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各堂代表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据有人查考,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岑。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l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

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

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

57、颍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颍水流域。

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61、琅琊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平原县地。

66、顿邱堂:葛、司空。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67、弘农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68、百济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69、内黄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内黄县地。

70、江陵堂:熊。春秋时楚郢都,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宁晋一带。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峄县,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解县、临晋、虞乡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窦。辽时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武功县。

76、始平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咸阳附近。

77、梁国堂:墨、桥。汉时梁国,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县境。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安丘县地。

80、朋来堂:饶姓。饶鲁后代,今江西抚州、上饶一带。

81、濮阳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82、噤李堂:崔姓。郡望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带。

83、俊逸堂:鲍姓。

84、惠风堂:饶姓,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85、临川堂:饶姓。

86、三沙堂:江西省修水县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黄沙。相传三兄弟鉴、锜、镇,避兵于分宁,各居一沙。原为“雍睦堂”。

87、双峰堂:湖北省赤壁市饶氏为三沙后裔,堂号为双峰堂。还有湖北江夏、咸宁、武昌、鄂州等三沙后裔原来也用此堂号,在2011年联合修谱时改为平阳堂。

88、汉里堂:刘姓。汉皇祖陵所在地的江苏丰县金刘寨刘氏裔孙乃汉高祖刘邦后裔,世世代代为汉皇祖陵填坟祭祀,为表明自己是刘邦后裔又是在汉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汉里祠”,所以堂号是汉里堂。

89、名运堂:姓名、扬名、名利与开运合一,是人物、事业的价值延续。堂主兰名钧集成中华文化脉承民族精神,推行中华民族以国为荣、以家为荣、以名为荣彰扬有能量的人功业进行道德观升华与延续,而深得民心。

文章出处:中华百家姓来源

开国以来姓刘的将军。 cpcpeople/GB/64162/126778/ 这里面比较全

开国将军中有多少姓刘的 元帅有刘伯承,上将有刘亚楼、刘震,中将有刘志坚、刘西元、刘少文、刘忠、刘浩天、刘转连、刘金轩、刘飞、刘先胜、刘培善、刘兴元。少将就更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毕竟刘姓是中国人的第四大姓,比例超过5%,55年授衔的少将又有八百多名。

中国有多少个刘姓将军 基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查询结果是

同名同姓-基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而做,数据真实,您可以用来做起名参考

在历史上的抗金名将中,有个姓刘的将军叫刘什么? 刘 (1098~1162),南宋将领。德顺军(今宁夏隆德)人。前泸州军节度使刘仲武的第9个儿子。“南渡十将”之一。他少年时代跟随父亲生活在军营之中,年龄稍长,就被父亲带上转战于陇右战场,参加抵御西夏的各种战斗。他胆大、心细,尤以箭法精熟而著称。《宋史》载:“牙门水斛满,以箭射之,拔箭水注,随以一矢窒之,人服其精。” 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刘由高俅推荐入朝,担任阁门祗后。宋高宗继位后,郸授他阁门宣赞舍人,知岷州,为陇右都护,成为专门对西夏作战主力部队的一名指挥官。由于他作战勇敢,夏人畏之如虎,就连夏国境内的妇女儿童都知道他的威名。据史载,“夏人儿啼,辄怖之曰:‘刘都护来!’”小娃娃就立马不敢再哭了。当张浚代表朝廷宣抚陕西时,看到刘是个奇才,任命他担任泾原经略使兼知谓州(今甘肃平凉)。富平之战失利后,他率部退驻德顺军。不久金兵攻打谓州,部将李彦琦降金,谓州失守。为此,刘被降职为知锦州兼延边安抚。绍兴三年(1133年)复职,担任宣抚司统制,与吴d分别负责守卫陕西和四川。以后又被召入京城,任江东路副总管。六年(1136年),提举宿卫亲军。刘还把王彦部下前护副军(即八字军)和解潜部下的骑兵整编为前、后、左、右、中、游奕6军,每军各编1000人,分由12位将领指挥,经过严格训练,成为一支精锐的野战军。十年(1140年)五月,金主撕毁与宋朝签定的和平协议,向南宋大举侵犯。刘当时正担任东京(今河南开封)副留守、节制军马。他分析金兵南下必然要首先占领东京,再而进攻顺昌(今安徽阜阳)。刘根据这一判断,就预先率领3000人退守顺昌,准备在此死守,以阻止金兵继续南犯。为了坚定将士们的守城决心,他派人把颍河等水道的所有船只凿穿并沉入河中,向广大官兵们表示“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只有决一死战才是唯一的出路。又将自己和部将们的家属安置在寺庙中,四周堆放柴草,派兵守护,并对卫兵们说,如果城池失守,就从他的家属居住的地方放火烧起,不让一户家属落入金人的手中。“于是军士皆奋,男子备战守,妇人砺刀剑,争呼跃曰:‘平时人欺我八字军,今日当为国家破贼立功。’”顺昌被数倍于守军的金兵围攻4昼夜,将士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誓死与城池同在,经过无数次血战,杀敌不计其数,城池完好无损,非常成功的完成了这次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略阻击任务。 金兀术得知顺昌失利,立即亲自率领10万大军增援。刘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决定智取。部将曹成等2人在得到刘面授机宜后,便率部去迎击金兵,但未经几个回合,2人便假装坠马被金兵俘获。金主在审问时,曹成按照刘事先所编造的话回答说:“刘是太平边帅子,喜声伎,朝廷以两国讲好,使守东京图逸乐耳。”金兀术根据口供判定刘是一个 ,很看不起他,认为这样的将领不堪一击,所以就不带攻城重武器,轻装前进,直逼顺昌城外扎营,连亘15里,全军毫无戒备思想。而这边刘也按兵不动,只是先派人悄悄的在颍河中投毒,数日后金兵多数病倒,失去战斗力大半。刘认为时机已到了,他组织一支队伍,人人手持长柄斧和长把标枪,排在阵地的前列,专砍敌人首先冲过来的骑兵的马腿。而待骑兵倒地后,再用标枪刺杀,结果大破金军的所谓“铁浮图”和“拐子马”(骑兵军)。经此一战大败金兵,刘的威名也在全军中传开,“顺昌之战”也被金兵视为恐怖的末日。第二年,金兀术再次率大军南侵江淮地区,宋廷也再次命令刘率军迎战。刘仍然运用顺昌战役的打法,首先大破金军的铁骑兵,一经接触,金兵们就惊呼“此顺昌旗帜也”,便抱头鼠窜逃命。但是,此次大捷,不仅未能给刘带来好运,却反而>>

抗日时期姓刘的有几个上将 八路军:刘伯承(1892~1986)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抗日战争中,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与政委 率部深入敌后,在太行山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巧胜七亘村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打破了敌人的十三路“围剿”。在抗战胜利前夕,他率部大举对日寇反击,歼灭五万余,收复县城五十九座。

刘震(191503~199208),男,原名刘幼安。湖北省孝感孝昌县人。中国人民 高级将领,中国人民 空军的奠基人之一。原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1月,第344旅组建独立团,刘震任团长,奉命到冀鲁豫边区开展斗争。1939年2月,边区部队统一组成冀鲁豫支队,独立团改为该支队第1大队,任大队长。在支队和 鲁西南地委的领导下,指挥第一大队为保卫鲁西南根据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0年初,刘震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八路军第2纵队第344旅旅长。5月,率部参加了讨伐顽军石友三的战役。6月,奉命南下的第2纵队在涡阳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第344旅编为第4纵队第4旅。合编后,率领第四旅担任开辟和坚持淮上根据地的任务。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第四旅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10旅。5月,率10旅奉命进到津浦路东,在洪泽湖以北和以东地区,开展边沿区斗争。1941年9月,第10旅奉命拨归新四军第3师建制,调往苏北淮海地区,实行主力地方化,刘震任第10旅旅长并兼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在刘震的领导和指挥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第10旅在淮海区扎根成长,发展壮大,从初进淮海区的2个团发展到6个团,胜利地完成了“主力-地方化-更大的主力”这一过程。

1944年春,苏北新四军部队开始对日军反攻,刘震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高沟战役、杨口战役、林公渡战斗和叶圩子战斗。还参加了阜宁战役,给苏北的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 华中局决定由刘震兼任淮海地委书记。1945年8月,日本 宣布无条件投降,可盘踞在淮阴、淮安两城的伪军拒绝向抗日军民缴枪。9月6日,指挥部队采取重点爆破与猛烈火力相结合的打法,迅速攻入淮阴城,击毙伪军28师师长,全歼该师9000余人,取得了部队从长期游击战转向对预有防御城市的攻坚战的重要经验。随后,又率部参加了解放淮安城的战斗。

刘昌毅(1914―1999),原名刘昌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县人。中国 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 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 高级将领。抗日战争开始后,刘昌毅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侦察科科长、青年纵队第三团队参谋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参谋长、太行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3年因旧伤复发,住院治疗。8月,伤未痊愈便带领第十六团参加林南战役。战后,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4年春夏间,日寇发动河南战役,占领中原,打通大陆交通线,并阻断我各根据地之联系。党中央指示进军河南,组建河南军区,军区即派遣第六支队南下豫西。刘昌毅任支队司令员,于1945年1月率部南下豫西至嵩山、伏牛山一带,战斗八个月,大小战役60余次,歼日伪顽8000余人,开辟了临妆、陕县、宝丰、襄地区,配合兄弟部队牢牢控制了中原地区。 刘峙不算,长跑将军

85年到2015年姓刘的一共有什么多少将军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大约六千万左右。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 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

有姓刘的将军吗 蒋中正时期授予的军官刘氏如下:

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 1937、10、16山西忻口。

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2、22山东莒县。

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4、22内蒙黄油干子。

以上为对日作战中牺牲的英雄。

刘伯龙中将 第八十九军军长

刘 平中将 第十五军军长

刘耀扬中将 昆明行营参谋长

刘忠干中将 第五十一军副军长

刘瀚东中将 军训部炮兵总监

刘采廷中将 洪江芷师管区司令

刘克信中将 河北民军总指挥部总参义

刘姓将军有多少 我记得有刘伯承元帅,还有一个叫刘镇的少将吧

清朝刘姓将军有哪些? 刘步蟾(1852-1895) ,清末海军将领。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刘坤一(1830-1902),晚清军事家,湘军宿将,参与领导清军对太平军的作战。

刘铭传(1836-1896),我们安徽人,淮军名将,洋务派骨干,清朝名臣,曾任台湾首任巡抚。

他们都是晚清时期满足统治者启用 出来的,之前刘姓的清朝将军并不多见。

历史上有没有姓刘的开国将领? 羹颉侯刘信,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侄子,就是开国武将,并与刘邦关系不好。

看到您补充了您的问,我可以说,刘信完全符合您所说的要求

四川资中张氏家谱(直系谱)

开地公位下平公派衍良公世系:

1 开地公:周代末,春秋战国时期,地公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公哀王。生子平。

2 平公:相韩历王,(地平父子拘韩王世君,史称“五在相韩”)。悼惠王,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注,生子良。

3 良公:字子房,辅汉高祖定天下,封为留侯。生于秦始皇戊午年八月十八日。秦灭韩公以大父五世相韩故,悉以家财求刺客,百舍万余求得大力士刺秦王,为韩报仇。力士用铁锥狙秦王于博浪沙,误中副甲。因秦为求之急,公乃亡匿下邳,圮上曾有一老人坠履于河下,谓公曰:孺子下河为吾取之,公为之履,并跪穿之。老人笑曰:孺子可教也。后出太公兵法一篇授之曰:读此可为王者师。沛公略地下邳,拜公为厩将,曾说汉王立韩公子为王,公为韩申徒,项王不遣成之国位之彭城,公开行归汉,汉以公为成信侯。汉有天下公居一也。与韩信萧河齐名,谓之汉三杰。汉六年大封功臣,高祖曰:运筹于惟屋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之功矣。封留文成侯。后因韩信被杀,乃学道辟谷隐轻身。高帝崩卒,谥文武。于鹤鸣修隐,为赤松子仙人。娶周氏生二子,长子不疑,次子辟疆。

4 辟疆公:官驸马,官中丞御史。生殁葬未详。生子释之。

5 释之公:字季,官廷尉。卒于景帝时。生二子,长琪、次挚。

6 琪公:官光禄大夫,为国元勋。生三子, 游、湛、凝。

7 游公:官益州知县,有循史风,赠中宪大夫。随任居成都。生四子,震、霸、霖、霦。

8 霸公:字伯会,五岁通春秋,七岁博览群书,世号张圣,意举孝廉,官会稽太守。生三子楷、彬、柏。

9 楷公:字公超,通春秋,官尚书。生四子,陵、义、兴、鼎。

10 义公:字佰房,官太尉,以子贵赠光禄大夫。生三子颢、奉、顺。

11 颢公:字旺清,官太尉,汉光和三年封忠孝侯。生子英。

12 英公:仕魏,官大司马,历任兵部尚书,敕授大将军,生子硕。

13 硕公:官车骑大将。生子富。

14 富公:名邴生,生三子祥、祐、祚。

15 祐公:落籍河南府南阳县,工诗律。因官任镇江府丹阳县,乃徙苏州府吴县。生两子,俨、崇。

16 崇公:字子顺,以子贵赠奉直大夫。生子朝。

17 朝公:字伯兴,仕晋扬州刺史。生子宣。

18 宣公:以孙贵赠公爵。生子一名。

19 名公:以子贵赠奉直大夫。生二子,长懋、次惠。

20 懋公:官国子祭酒。生二子,虔、绍。

21 虔公:举孝廉官朔方节度使。生子滉。

22 滉公:由孝廉官大理寺。生二子,后枋、后宗。

23 后宗公:字军政,官任韶州别驾。以孙贵赠爵。生二子,康、宁。

24 宁公:字子曹,官知县。以孙贵赠封公爵。生子左恩。

25 左恩公:字宏愈,官素庐奉承郎。生三子,九龄、九皋、九章。

26 九皋公:恩公次子,字子远,号绍湖,生曲江,居河南任店中监政。宋州刺史、岭南节度使等。封南康伯。生殁未详。妣杜封夫人,徙居长安。生二子,木为、杭。

27 杭公:字子牧,官侍郎。妣萧封夫人。生子仲芳。

28 仲芳公:字德声。官谏议大夫。妣龙赠安人。生子孟常。

29 孟常公:字子维,以子贵赠奉直大夫。妣胡,生子克勤。

30 克勤公:官监察御史,以孙贵封太师。妣戴封夫人,生子浔。

31 浔公:字象岗,以子贵封赠公爵。妣王氏,生子崇纪。

32 崇纪公:号谌源,官监察史。妣傅,生子璘。

33 璘公:崇纪公子。字无瑕,国祭酒从唐僖宗驾至蜀店成都。寿一百二十岁。妣杨,生子庭坚。

34 庭坚公:官御史大夫。寿一百岁。妣刘氏,生子文矩。

35 文矩公:以孙贵封沂国公。妣杨赠秦国夫人。依外居蜀绵竹县。公婆同葬柏林坝太极形子山午向兼丁癸。生子弦。

36 弦公:号希白先生,举茂才异等,任殿中丞,谥中定公,赠太师封翼国公,妣赵封翼国夫人,生子咸。

37 咸公:字君说,号汉源,宋神宗元年二月,举进士庭对帝第一状元。官宣德鉴书剑南节度史。以子贵赠太师,封雍国公。生殁未详葬柏林坝,原配赠仙源,生四子,澥、潮、潞、洗。继配赵氏赠仙居,无嗣。再配计氏,节孝兼全,封秦国夫人,生一子浚;生二女长适进士陈修,次适进士王恂。任夫人。

38 浚公:字德远,号紫岩。登进士第,为太常寺簿,辅高孝二宗,封魏国公,出将入相,谥忠献。绍圣元年四月十四日寅时生,故于隆兴二年甲申八月二十八日酉时,寿七十岁。公子余于遗命葬衡山,十一月南轩弟兄护葬衡山龙塘之源;后改葬宁乡;详见朱夫子所撰行政。妣乐赠杨国夫人,殁葬未详无嗣;妣宇文赠蜀国夫人,生殁未详葬宁乡风吹罗带形。生子二,栻、杓。

39 栻公:字敬夫,都全时读书天僖寺南轩小方文学者,因此称为南轩先生。与朱夫子道同志和。官历知抚州、严州;累官吏部郎,官秘国大学士;配孔圣庙享祭典。绍兴三年癸丑八月十五日巳时生,淳熙七年庚子二月初二丑时卒,寿四十八岁,谥宣。葬风吹罗带形。妣宇文,赠安人,葬风吹罗带形浚公坟右。生三子焯、炳、烺。

40 焯公:官奉承郎,生殁未详,妣胡生殁葬未详,生二子,义、羲

41 明义公:焯公长子,字谷演,生殁葬未祥。妣金生殁未详。生子二,翱、翔。

42 翔公:字朝凤,号东梧;居江西,出任河南开封府详符县,升播清参议大夫。有文武全才,后任辰州府中宪大夫。生殁未详,葬堂后龙形。妣钱生殁未详,葬思墓马坟坡有碑记,生子二,庚、器。

43 庚公:翔公长子字学老,又名鹤老举人。任东安县知县生殁未详,葬溆浦西湖塘。妣覃生殁未详,生子,忠志。

44 忠志公:庚公之子韩七拔贡任教论,生殁未详,葬马王庙。妣舒生殁未详,生子十四,万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五、万六、万七、万八、万九、甲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

45 万四公:即秀臣,官武冈州路总管,因落籍山门水口居之,故为保庆府张氏之始祖也。妣舒,朝赐文敕一道,元季兵燹无存,生殁未详,公婆同葬楠木冲。生子七,梦松、梦辰、梦雷、梦华、梦祥、梦凤、梦道。

46 梦松公:万四公长子生殁未详,葬大竹园。妣舒生殁未详,葬营盘山。生子二,国辅、明辅。

47 国辅公:字君弼,进士,葬张家寨。妣龙生殁未详。生子二,文遂、文通。

48 文遂公:生殁未详,葬万人坡。妣孙,生殁未详,生子二,良臣、良漠。

49 良臣公:官员外,以孙贵赠公爵。妣金未详;妣舒未详;续雷公婆同葬山门水口小地名黄泥井月形。生子十三,必文、必庆、必达、必遇、必胜、必禄、必全、必贤、必才、必亮、必明、必照、必兴。

50 必亮公:字紫衣,任朝廷显官致仕归迁蔡山,葬后田冲改蟠龙寺。妣杨葬梅丁园签竹岭。生三子,茂卿、南卿、瑞卿。

51 茂卿公:岁贡生,生于元世祖二年辛巳二月初一,子时,殁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四月十一未时。葬角塘。妣唐生元世祖二年辛巳殁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六月初四戌时。生四子,奇翁、济翁、荣翁、秦翁。

52 奇翁公:生大德九年乙巳五月初十申时,殁洪武丙辰年六月二十五辰时。妣杨生大德十一年丁未九月十一午时殁洪武十一年戊午二月初五巳时。均葬紫阳乡。生四子,谷受、谷斗、谷俊、谷才。

53 谷才公:府庠生,至元三年丁丑三月二十六酉时生,殁洪武三十一年戊寅正月二十二戌时,葬沙罗堡。妣刘生至统二年甲戌九月初三寅时。殁建文元年乙卯十二月。生二子,应文、应财。

54 应财公:身高九尺三寸,明帝驾前指挥,生洪武二年己酉二月初十,殁未详。妣陈在江密县,生殁未详,生二子,信荣、信良。

55 信良公:生建文二年庚辰十二月十五亥时,殁成化七年辛酉六月二十八酉时徙居牛塘沙庙等。妣陈生洪武二十年庚午十月二十三丑时。生三子,进、铭、鉴。

56 铭公:接祖父职亦为驾前指挥,生正统九年甲子十月十五午时,殁正德二年丁卯七月十二未时。妣谭生正统十四年己巳六月十四辰时。殁正德八年癸酉冬月二十三午时,同葬猴子口。生子一,胜。

57 本胜公:生咸化十八年壬寅正月二十八戌时,殁嘉靖二十一年壬寅五月初十寅时。妣银生弘治二年己酉四月二十八申时。殁嘉靖二十年辛丑九月初五巳时。同葬佯古脑。生三子,萱、科、拱。

58 承拱公:生嘉靖八年己丑十月初八亥时,殁万历十八年庚寅五月二十四申时。妣刘生嘉靖八年己丑四月初八辰时,殁万历十六年戊子八月初九卯时。同葬蟠石头。生子一,富。

59 嗣富公:生嘉靖二十八年己酉腊月二十二午时,殁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三月初三子时。妣杨生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四月初四未时。殁万历三十九年辛亥正月二十四戌时。生二子,端、瑞。

60 瑞公:生万历四年丙子六月十五午时,殁崇祯十五年壬午二月二十九巳时。妣姜生万历五年丁丑正月二十一子时,殁崇祯十三年庚辰冬月初八亥时。生三子,相、卿、云。

61 天相公:生殁未详,葬湖南凤形。妣彭未详;妣贺未详;妣胡生二子,大忠、大慰。

62 大忠公:字诚意,生殁未详。妣贺未详,生子世位。

63 世位公:字公一,康熙甲午年由湖南迁四川资州大有乡张家山承粮立宅。殁康熙乙巳年八月十六未时。妣唐生四子,永高、永材、永识、永富。

64 永识公:生一七零三年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九月二十四酉时湖南武冈州永丰乡蔡山,殁干隆三十五年庚寅正月初十戌时。妣杨生康熙辛卯年冬月十五辰时。系荣昌县李家湾人,殁干隆辛未年十月三十日戌时,葬资州大有乡张家坤山己向。生子四,之尧、之亨、之祯、之祥。续阳生殁未详。生二子,之受、之伦。

65 之尧公:生雍正壬子年腊月初四亥时于张家山殁嘉庆乙丑年十月二十四亥时。妣蒋生雍正辛亥年冬月二十五酉时,殁嘉庆壬戌年五月二十七巳时,同葬张家山。生子一,宗礼。

66 宗礼公:生干隆辛未年八月二十寅时于张家山,殁道光己丑年三月初二未时。妣陈干隆甲戌年又四月二十七巳时,殁嘉庆戊申腊月初一酉时。同葬张家山。生四子,云魁、云德、云斗、云用。

67 云德公:生殁未详。妣杨生殁未详。生三子,从印、从权、从衡。

68 从衡公:生殁未详。妣刘生殁未详。生子龙(隆)兴。

69 龙兴公:生殁未详,葬四川资州大有乡。妣刘生殁未详,葬四川资州大有乡。生子化生;妣龚生咸丰九年己未正月二十四,殁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六月,葬遵义南乡南隅里八甲地凼水石盘坳。生子三,化麒、化麟、化贵。

70 化生公:字洪顺,生同治十二年癸酉六月初一申时,殁壬申正月初七亥时于南乡清潭里四甲地名大苗铺。妣孙生殁未详。生子金祥。妣萧生光绪五年己卯五月初四辰时黔西州炉共里四甲地名高坎子。

70 化麒公:号东海,生光绪七年辛巳三月二十九戌时于四川资州大有乡土店子,殁民国三十六年丙戌六月二十四申时,葬遵义南乡南隅里八甲地名石盘坳。妣鞠生光绪十六年庚寅三月初九申时于遵义南乡南隅里八甲地名丁家园,殁一九七九年己未九月十六巳时,享年九十岁,葬遵义高平镇小地名酒厂院内。生一子,功良。四女,适罗、郑、吴。三女残废。

70 化麟公:生光绪十六年庚寅八月十三于资中大有乡高桥,殁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六未时,葬遵义南乡南隅里地名大土小地名石盘坳,未婚无嗣。

70 化贵公:生光绪十九年癸巳腊月初二四川资中大有乡,殁民国三十二年癸未腊月遵义南乡三岔。妣王。

贵州遵义从衡公位下龙兴公派衍化麒公世系:

71 工良:即功良,生民国十二年癸亥三月二十四巳时。氏赵生民国十年辛酉四月十七戌时,生子一,景升(应为昌字排行)。氏罗生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四月初十戌时。生子三,景宽、景强、景权(景应改为昌字辈)。女三,景会、景芬、景鸣(景应改为昌字辈)。

72 景升:生一九四九年庚寅腊月二十四巳时于文阳村大土。氏孙素香生一九五二年壬辰七月二十申时,生女瑜

72 景宽:生一九六零年庚子七月初五寅时,生女钰闵,生子军。

72 景强:生一九六三年七月初七寅时,生子杰。

72 景权:生一九六五年乙巳二月二十一申时,生子钦。

72 景会:生一九六八年戊申四月十八戌时。

72 景芬:生一九七一年辛亥四月二十五申时。

72 景鸣:生一九七四年甲寅十月二十二寅时。

73 瑜:景升之女,生一九八零年二月六日(己未腊月二十)。

73 钰:字钰闵,景宽之女,生一九八九年己巳十月初五戌时。

73 杰:景强之子,生一九九零年庚午三月十三申时。

73 军:(家瑞),景宽之子,生一九九五年乙亥五月初八巳时。

73 钦:景权之子,生一九九八年戊寅八月二十一戌时

    春正月,甲午日,天子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曹羲、曹训诸兄弟率领禁军千人随天子车驾同往。

  是日,太白袭月。

 ――

 太傅府中,司马懿望着密道内,长子司马师这些年来招募豢养的三千死士,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三千人,再加上自家长子的骁骑营,要控制京城虽然略显不足,但自己的优势,便在于这秘密隐藏不被他人知晓的三千死士,他相信,只要自己动作够快,大局可定!

 “诸位,大将军曹爽逆天而行,已然人神共愤,今日,老夫便要仰仗诸位之力,为国除害!”

 “愿为主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三千死士厉声喝道。

 “好,师儿听令!”司马懿用低沉的声音发令道:“待会你亲自率领二千死士与骁骑营,沿大道东进,暂屯于司马门,待为父入宫请得郭太后旨意,再听我调度行动!”

 “诺!”司马师接令后,便开始指挥部众前往司马门了。

 “昭儿听令!你亲率五百死士,前往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太尉蒋济、以及刘放、孙资诸位大人府上,让他们各自率领府兵,前往内阁兰台等候老夫,听老夫统一调度!”

 “是,父亲!”司马昭领命而去。

 “其余众人,随老夫入永宁宫,请太后诏!”

 “是!”千余名死士闻令后,随家主出府入宫去了。

 ――

 司马师率千名死士出府以后,顺着东阳门街道东进,屯于宫城南司马门,扼守封锁了尚书台的大门。

 司马昭则分派众死士,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各个老臣府上报信,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人纷纷率领着各自府兵,从司马门进了尚书兰台。

 司马懿出府后,则向北而行,抵达了皇城西门神虎门,直入永宁宫谒见郭太后。

 司马懿对郭太后说,曹爽背先帝托孤之恩,奸邪乱国,今意图谋反,其罪当废。

 郭太后听了这话,大惊失色,立即问道:“如今天子在外,如之奈何?”

 司马懿回答道:“臣已有奏天子之表,诛奸臣之计。太后勿忧。如今情势危急,还望太后早做决断,赐臣一纸诏书,臣好名正言顺讨伐逆贼!”

 郭太后虽然对曹爽的改制不太看好,但她明白曹爽不会是造反之人,只不过眼前司马懿与他的死士气势汹汹,惧怕之下,她只得从之,为司马懿写了一份讨贼诏书。

 司马懿拿了诏书后,立即奔赴兰台,急令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一同写表,遣黄门送去城外宣告曹爽罪行。

 而后,司马懿便开始调度高柔,王观等人了。

 他令司徒高柔,假以节钺行大将军事,占据城内曹爽大营;又令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曹羲陵霄阙南禁军大营。

 另外,他还遣人紧急关闭了洛阳城东西南北十二城门。

 一切都调度好了以后,司马懿自引一队禁军死士,打算先占据武库,防止曹爽军营内的人抢先一步拿到库内的弓箭器械。

 ――

 就在司马懿父子率领大批死士开始行动时,大将军府中家丁便察觉到了不对劲,于是立即禀报了大将军夫人刘氏。

 刘氏急出厅前,呼唤来了守府将官以及幕府幕僚,她急切的问众人道:“今大将军在外,司马仲达起兵何意?”

 守门将严世说道:“夫人勿忧,卑职这就去看看。”

 严世立即引府中弓弩手数十人,登上门楼观望。正见司马懿率领着众多禁军与死士,打算经过府前,严世立即令人乱箭射下,司马懿一时倒是无法从此经过。

 “不想老夫今日受制于一门将!”

 司马懿被乱箭阻路,一时竟也无计可施。

 偏将孙谦见状,觉得司马懿手下人多势众,此时得罪他,非但不能阻止意外,反而会引火烧身,他立即扯住了正在引弓拉箭的严世,大声说道:“严兄,如今大势如何尚不可知,不可鲁莽!”

 “孙谦,快放开我,你我受大将军之恩惠,如今正是报答之时,怎可误主公事!快放开!”严世大吼道。

 可是孙谦却并没有听严世的话,就这样,两人撕扯争执之间,司马懿已然率军从阙楼下策马而过。

 府内,司马鲁芝见城中事变,立即与参军辛敞、以及主簿杨综等人商议:“今太傅变乱,我等将如何处之?”

 辛敞思索片刻后道:“府中尚有数百余府兵,依我之见,可引本部兵出城去见天子。”

 鲁芝点了点头,他想,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

 辛敞急入后堂,取出两副铠甲以及刀剑,与鲁芝两人引府上百余骑,自洛阳城东青明门斩关夺门而出,避开司马懿的队伍,迂回南下寻找曹爽兄弟去了。

 ――

 城南陵霄阙下,曹羲中垒、中坚二军大营内。

 散骑常侍司马昭与太仆王观二人来此,手执太后诏书,大声读道:“今大将军曹爽,劫持陛下,意欲谋逆,所有禁军立即归服太傅司马公调度,不得有误!”

 所有禁军听了这话,不禁都愣住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胡说八道!”

 这时,禁军中垒营军司马王成大步跨出队列,拔出腰间军刀,厉声喝骂道:“大将军怎么可能会谋逆,我看分明是你们心怀鬼胎!将士们,随我将这大放厥词的逆臣拿下!”

 王成话未说完,一枚羽箭便穿透了他的胸膛!

 司马昭手执弩机,冷冷说道:“如有不从军令,意欲与曹爽一并谋逆者,杀无赦!”

 这时,阵中苏慕见情势危急,立即悄然退出了队列,朝着大司农桓范府上狂奔而去。

 ――

 “桓范大人!大将军与陛下此刻正在城外高平陵,司马懿已然控制了禁军,情势危急,还望大人想想办法!”

 桓范闻言大惊,他思索片刻之后道:“苏将军暂且回营,勿要让司马师对你起疑,老夫待会会亲自出城,为大将军筹划!”

 “如此,便全靠大司农了。”苏慕见桓范有了主意,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

 尚书何晏等人府上。

 各路禁军分别将几府上下包围的水泄不通。

 “尚书何晏、丁谧、邓飏,以及荆州刺史李胜等人与逆贼曹爽勾结,意图谋逆,现将众人羁押天牢,听候发落!”

 “司马懿……”何晏与刚刚来府上做客、尚未来得及赴任荆州的李胜惊的目瞪口呆:“他不是……病重垂危了么……”

 ――

 城内已然算是尘埃落定。

 司马懿占据武库,拿到军器之后,便立即引兵出城,屯于洛河之北,守住浮桥,等候着曹爽兄弟以及天子车驾。

 司马懿见大局已定,于是开始思索纰漏之处。

 曹爽一党,何邓丁李四人已然被捕,应当无人再可以提醒曹爽,为他出谋划策了吧。

 不,不对,还有一人。

 司马懿微眯双目,猛然想起,大司农桓范乃是一极有智谋之人,不仅早年与曹真是故交,如今更是大力支持曹爽,如若让他出了城去,只怕会激起曹爽的斗志,给自己带来麻烦。

 “来人,快去大司农桓元则府上,请他来洛水相会。”

 “是。”一名禁军领命而去。

 ――

 桓府内,桓范受到司马懿的征召后,稍稍有些犹豫,因此与其子商议,想询问一下儿子的看法。

 桓范之子思忖半晌,然后对父亲道:“孩儿以为,天子车驾在外,父亲不如南出。”

 桓范点了点头道:“吾儿所言甚是,为父这就出城去寻大将军,你快帮我取大司农印绶来。”

 桓范准备好以后,上马向南直奔平昌门而去。

 由于桓范听说司马懿已在宣阳门南洛水畔扎营,因此才选择从平昌门而出。

 可是等桓范策马奔至平昌门时,城门早已关闭。

 桓范记得,平昌门守门将领乃是自己以前的旧吏,名叫司蕃。

 桓范从袖中取出一竹版,假称手中乃是太后诏书,他大声喊道:“太后有诏,可即开门。”

 司蕃并没有立即打开城门,而是请求验看桓范手中诏书,他大声回复道:“请取诏验之。”

 桓范叱骂道:“汝是吾故吏,何敢如此!”

 司蕃见的确是故时主公大司农桓范,面情一软,因此开门放行。

 桓范刚刚出城,便回头呼唤司蕃道:“太傅造反,汝可速随我去。”

 司蕃闻言大惊,想要追回桓范,已然来不及了,于是立即差人去禀报司马懿。

 ――

 司马懿闻言,大惊失色,说道:“曹爽智囊出城矣!”

 一旁,太尉蒋济倒是镇定自若,他缓缓说道:“驽马恋栈豆,桓范献策,曹爽必不能用也。”

 驽马,即劣马。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

 蒋济说“驽马恋栈豆”,是将曹爽比做一匹驽马,只是贪图安逸,无远大志向。

 司马懿思忖半晌,为了保险起见,于是召来了许允、陈泰二人,这二人平日里并没有参与党争,而曹爽对他们也并无恶感,所以司马懿才选择派遣他们去游说曹爽。

 司马懿对二人吩咐道:“汝二人去见曹爽,就说太傅别无他事,只是削汝兄弟兵权而已。”

 “属下明白。”许、陈二人领命而去。

 司马懿又派人召来殿中校尉尹大目,将蒋济所写的书信交给尹大目,并吩咐道:“汝与爽素来亲善,可领此任。汝见爽,就说吾与蒋济指洛水为誓,只因兵权之事,别无加害之意。”

 尹大目依令而去。

 ――

 洛阳城南九十里,明帝高平陵。

 曹芳跪于先帝烈祖明帝曹叡墓前,燃香祭拜。

 “陛下,已至未时,该回城了。”

 曹芳并没有答话,而是望着父亲的墓碑发了会儿呆。

 半晌之后,他才开口道:“告诉大将军,叫他指挥仪仗,与朕一道回城。”

 不多时,大将军曹爽督率着一千禁军仪仗,护送着天子车驾,缓缓北归。

 就在这时,忽然自大道北面奔来几名禁军轻骑,看其服色,似是骁骑营的士兵。

 几名士兵拥护着一位黄门策马而来,不多时已到了曹爽马前:“城内有变,太傅有表奏与天子,大将军速速领诏奉于天子过目!”

 曹爽闻言大惊,他心中一震,难以置信,这怎么可能,司马懿不是病重垂危了么!

 曹爽恍然大悟,他用马鞭狠狠抽打了一下路旁大石说道:“司马老贼安敢欺我!”

 那黄门官下马后,捧着奏表跪于曹芳车驾之前。

 曹爽接表拆封,抬眼望去,只见奏表中写道:

 “太傅舞阳侯臣司马懿,诚惶诚恐,顿首谨表:

 先帝诏陛下、秦王、大将军及臣升于御床,握臣臂曰‘深以后事为念’。

 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群官耍职,皆置所亲;宿卫旧人,并见斥黜。根据盘牙,纵恣日甚。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伺候神器。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便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前言。

 昔赵高极意,秦是以亡;吕霍早断,汉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鉴,臣授命之秋也。

 太尉臣济、尚书令臣孚等公卿群臣皆以爽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车驾,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诣洛水浮桥,伺察非常。”

 曹爽看完奏表后,既惊且怒,他将奏表掷于地上,愤愤说道:“哼!看来司马老儿是早有预谋!来人,去禀告陛下,就说城中有变,暂留车驾宿于洛水南岸。”

 通报曹芳以后,曹爽命麾下千名禁军伐树为鹿角,又从南郊禁军别营中召来屯兵数千人,暂时据守在了洛水南岸。

马一鹰/文

导言

长鄄新屋院子 [1] 东公房四兄弟马寿爱、马莲仙、马国梁、马国棠,是“寿”字辈;他们的传承关系是这样的:马才东→马志魁→马高价→马再兰→马慕赵→马经久→马旦升→马德宣→马介亭。[2]

概况

第一部分、马寿爱及其夫人:

马寿爱:马介亭长子。字日长,号明生。出生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东至日。儒生。四岁读私塾,老师传授诗文,上口成诵;七岁的时候,作诗成文,犹如成年的文人雅士。曾沉吟得句:“客途人影独,云路雁行孤”。其父亲马介亭欣赏之后大喜,然而竟成诗谶,不幸于光绪十三年(1887)病逝,年仅22岁。其胞弟马莲仙闻讯,悲痛不已、投笔长吁。

——来源于王景崧撰写的《马明生小传》

妻子王氏:同治四年(1865)出生于湖南益阳千家洲。其始迁祖王资亭,于明朝成化年间从江西迁居而来;其娘家侄子王景莪、王景崧兄弟,是光绪年间进士。

第二部分、马莲仙及其夫人:

马莲仙(马国霖):马介亭次子。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先行者。派名寿恩,字泽长,号瑞亭、润生,亦号雨人、竹园老人。出生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是在戊戍变法废除八股后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用策论考取的廪生;是扶风义塾(长鄄学校前身)的创办者,采用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十七种”为教材;也是高坪书院(隆回三中前身)的创办者之一。历任新化县永固镇镇长、宝庆普通中学校长(宝庆古城第一所中等学校)、新化县第一届议会议员。参加过辛亥革命、驱张运动和湖南省议会议员竞选。著有《扶风义塾记》;古文辞若干篇可见于光绪《马氏四修族谱》,诗若干首辑存于《庚甲酬唱集》。一生中,交往密切的名人有袁吉六、陈天华、谭人凤、马邻翼、罗元鲲、周方、方鼎英、程潜、林森、潘祖彝、于右任、蔡和森、葛健豪、蔡林蒸、蔡庆熙、刘千昂、文素勤、毛泽东等。

补充:

N O1

马莲仙创办的长鄄两等小学堂是湖南最早出现,最知名的私立新式小学堂之一。办学时间晚于中国最早的私立新式小学正蒙书院18年;但是,早于中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南洋公学外院1年;另外,还早于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2年。

N O2

马莲仙同榜生员中的杰出人物有: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厚黑教主、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李宗吾;“南社”创始人之一、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副议长陈陶遗;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东京中国同盟会四川部长、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张懋隆;海南留学美国第一人、琼崖守备司令部少将参议员王协初等。

前妻黎氏:同治八年(1869)出生于隆回岩口白竹坪。其始祖,从明朝时期外迁而来;其父亲黎炳圭(晓垣),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科进士。

后妻欧阳氏:光绪五年(1880)出生于隆回六都寨十里山,是知县欧阳俊臣之女。(补充:隆回和新化这一带的欧阳氏,以“三湾四族”著称。)

第三部分、马国梁及其夫人:

马国梁:马介亭第三子。派名寿恺,字善长,号同生,又号兰仙。出生于清朝光绪四年(1878)。毕业于新化速成中学堂。儒生。撰写过的序文有《席丰先生传》、《德元先生传》、《衡峰先生传》、《雷打石坟山水口记》等。

补充:

新化实学堂(今新化一中)是中国最早的新式中学之一,于1898年与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同时创办,享有“北有京师大学堂、南有新化实学堂”的美誉。由新化籍

【古祠】为什么祠堂要有堂号,你村的祠堂堂号是?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