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氏-姓宦的名人-宦姓起名字-宦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宦氏-姓宦的名人-宦姓起名字-宦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据《郡望百家姓》引《姓苑》所述:宦氏,望出东阳。又《姓氏五书》云:今贵州遵义县有此姓。江苏丹阳县亦多。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相当于今浙江省金华地区。中山郡:①中山国,战国都顾(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②汉商帝置郡、国,治卢奴(今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③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县)。④今中山县,宋以来为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改今名,中山故里在县南翠亨村。汉高帝置。

「宦」源出

宦(Huàn)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出自阉宦以外的仕宦人家,以官称为氏。大明正德的年间,由皇帝赐姓于太子太保满门姓宦。宦姓开始盛行。据清代《姓氏五书》载:宦姓”当取意于仕宦,不以阉宦为姓,今贵州遵义具有此姓,江苏丹阳、江苏江都亦多。”又《姓苑》载:“宦姓,望族出东阳。”《江阴县志》载:“明朝永乐二年进士宦绩,字宗熙。”

二、源自舜之后裔陈梅林。战国时期有一奇人鬼谷子,星象占卜,兵法韬略无不精通,门下弟子皆为高官,显赫一时。著名的有苏秦,张仪,庞涓,孙膑等。陈梅林亦为其弟子, 学艺下山后却难登仕途,求官不第,最终其妻也离他而去。临终前嘱咐其子,我一生未入仕途,希望你能完成此愿,并改为宦氏,以慰此念。遂其后人以宦为姓。

三、蒙古族姓氏何勒楚德氏、何勒楚悌氏,改汉姓为宦。

四、土家族姓氏。

迁徙分布

宦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宦姓来源于仕宦,起初指做官,因此有人期望做官,即以“宦”为姓。据清代《姓氏五书》载:宦姓”当取意于仕宦,不以阉宦为姓。但由于旧时有人以为是出自阉宦的。阉宦,即皇宫中净身后,专门伺候皇亲国戚深宫嫔妃的人。由于接近皇室,有时能手掌大权,因此也有人以此阉官为姓。发展和演变:后来,宦发展转指皇宫中净身后,专门伺候皇亲国戚深宫嫔妃的人。虽然由于接近皇室,历史上也出现过几个居有很大影响力的`宦官(如唐朝高力士),他们有时也能手掌大权,因此也有人以此阉官为姓。但由于宦官毕竟被人歧视,很多“宦”姓的后人,都改为了他姓,宦姓的人数越来越少。如今在贵州遵义县和江苏丹阳县发现一些宦氏人家,重庆万州、忠县等地也有大量宦姓居住。宦姓望族居东阳(今浙江省金华)、中山(河北省定县)。

堂号

宦姓的主要堂号有:“东阳堂”等。

不知道你现在知道了吗?如果还没有答案,那么正好我这里可以为你提供一点儿信息,柯约耶劳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远古燧人氏部落的一个分支。燧人氏部落因与弇兹氏部落世代通婚,故又被称为燧人弇兹氏,后分为三大支:一为大鵹,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今龙首山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部为邻。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诺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又称下洛,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燧人氏在他的居住地,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庄。村庄由几十座茅草屋组成,取名为“遂明”。不知对你可有用处?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称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

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吝[吝、恡、悋、、、、、、,读音作lìn(ㄌㄧㄣˋ)]←古吝字“”、“”、“”、“”、“”诸字可能显示不出来,需要方正超大汉字集库的支持。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商、周时期祭司氏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吝”,即古之卜相中的坤卦,是祭祀中的主承卦,即所谓“乾发坤收,武出吝承,主为社稷”。坤卦涵盖有八卜,“吝”为其中卜相之一,主收地利,后演化为道、儒两家教派的主卦。

吝字在《易经》爻辞中使用得较为频繁,在《蒙》卦初六爻之贞兆辞中亦为常出,卦爻辞多以“吉、吝、凶、悔”作为卦爻的结论,揭示人生际遇承转的社会规律。后人多从单一方面片面解释其为“小气”、“吝啬”,实际上是偏解了该字的本意。

就“啬”字而言,在典籍《老子·道德经》中指出:“治人事天莫如啬。”注释为:“啬者,有余不尽用。”

在商朝、周朝、乃至春秋时期,祭司中的收卜释相之人,即称吝祭,是主祭官之一。祭司多为世袭,有监国之责,时刻提醒主国之君勤俭以持,凡“弃吝以霍者,国祚不永!”

祭司中有子孙后裔以其职位为姓氏者,称吝氏,是华夏民族中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晋献公的后裔韩康的封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晋献公姬佹诸的小儿子姬成师被封于韩(今陕西韩城),他建立了韩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韩为姓,称韩姓。传到韩厥(韩献子)时,其玄孙叫韩康,在赵国为官,被封于蔺邑(今山西柳林,一说今陕西渭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名为姓,称蔺氏,其家族中十分著名的历史人物就是后来赵国的宰相蔺相如。

蔺氏家族,在赵国为秦国所灭之后,有因避难而改同韵字“吝”为姓氏者,称吝氏。

二迁徙分布:

今在陕西省的西安市、府谷县、渭南市临渭区吝店镇,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安平县、邯郸市峰峰矿区,湖南省的长沙市等地,均有吝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一时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二是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国置郡。三是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四是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 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华阴郡:古代原称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高祖刘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2堂号:

完璧堂:战国时,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当时秦国很强大,骗赵国说,愿意拿十五个城市来换这块“和氏璧”。赵国觉得很为难——给璧怕秦国不给城;不给璧,又怕秦国兴兵来夺。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接过和氏璧后,只交给大臣们传看,丝毫不提交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意思交城,于是对秦王说:“你们只知道夸璧好,却不知道璧上还有个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给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里。蔺相如接到璧后,马上抱起依着柱子说:“赵王派我来送璧前,斋戒沐浴了三天,表示对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后,却只知道叫人传看,实在是欠郑重。现在璧在我的手中,你们如果想要,大王也需斋戒沐浴三天,然后行交接之礼。否则,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后撞头而死。”秦王没办法,只好让蔺相如把璧带回驿馆。蔺相如回驿馆后,马上暗地派随从从小道把璧送回赵国。三天后,他到秦王廷办交接礼。蔺相如对秦王说:“我见大王无意将城交给我们,因此已派人将璧送回赵国了,您要杀就请杀吧!”秦王认为杀了蔺相如只会徒伤两国和气,同时敬佩蔺相如的忠国之心,就以礼送他回赵国去了。

四楹联典故:

“吝啬”一词来源:“吝啬”这个词,含义是指小气,该用的钱物也舍不得用。关于它的来历,有个传说:古代时有个姓吝的人,进城办事,路上遇到一个姓啬的人,二人说话投机,就结为朋友。分手时二人约定,中秋节时到十里长亭饮酒赏月,并说好吝带酒,啬备菜。约定的日子到了,俩人按时来到亭下,可双方都空着手,都以为对方会携带酒菜来。吝首先打破尴尬局面,用手握成酒杯状,指着圆月吟道:“月光如水水作酒,何用杜康来酿造。请啬兄放量痛饮!”啬也不示弱,随即伸出两指作筷子状,指着亭边的池塘诵道:“池中游鱼当佳肴,无须厨师来烹调。请吝弟尽管品尝!”二人举“杯”抡“筷”,又“喝”又“吃”,连夸酒美菜香。周围赏月诸人见到这滑稽的一幕,无不捧腹大笑。其中有个认识他俩的人挖苦道:“你们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酱菜,活着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后来,人们就把他俩人的姓合起来,变成了一个词“吝啬”。

五历史名人:

吝东证:(公元1928~今),河北安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现任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吝东平:(公元1968~今),陕西西安人。著名高新企业家。

陕西省西安市华宏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吝东锋:(公元1971~今),陕西府谷老高川乡人。著名煤炭工人。

陕西省南梁矿业有限公司媒矿放炮工。

低[低、氐、邸、砥、厎,读音作dǐ(ㄉㄧˇ),亦可读作zhǐ(ㄓˇ),不可读作dī(ㄉㄧ)]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十五世孙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与姜姓同奉伯夷、四岳为祖神而异姓,表明了四岳苗裔的分化。氐族人与羌人一样,是炎帝的苗裔。

传说,少典氏为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于黄帝纪年前557年(丁亥,公元前3274年)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称为少典,娶妻有娇氏之女安登,生炎帝、黄帝,衍传炎、黄世胄满人间。

神农氏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厉氏后来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为:柱生庆甲;庆甲生甲和临;临传承;承传魁;魁传明;明传直;直传厘;厘传居(哀);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戏、克三支。克传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露、赤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钜、封父、富父;伯陵生蜂和逄,逄生殳、延和鼓,鼓生灵恝,灵恝生氐。

这样,氐氏族人的源流世系便为:少典→神农(轨)→临魁→姜柱→承→明→宜→来→里→节茎→克→戏→器→伯陵→逄→鼓→灵恝→氐(互)。

氐之后裔一直以“盍稚”为自称,而“氐”、“互”则是其他民族对氐氏族人的称呼。魏、晋两朝以后,渐为自称,此为正宗氐氏。

氐氏后裔繁衍为庞大的氐族,分衍有逄氏、蠭氏、逢氏、殳氏、延氏、氐氏、元氏、乞氏、夸氏、勾氏、勾龙氏、吕氏、申氏、许氏、由余氏、余氏、羌戎氏、杨氏、蒲氏、齐氏、符氏……等等诸氏。

氐族人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各种政权,例如:东汉末期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武都国(公元447~477年)、武兴国(公元478~553年)及阴平国(公元477~580年);东晋朝时期关中扶风元氏后裔齐氏所建立的流民齐氏政权(公元294~299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蒲氏后裔符氏建立的前秦国(公元351~944年)、吕氏建立的后凉国(公元396~403年);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隋朝(公元581~618年)等。

到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政权期间,氐族人发展强盛至颠峰状态,总人口接近百万。随着历史的演进,氐族人最终逐渐被融合于黄帝世系之中,成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的砥氏、氐氏、邸氏、低氏、狄氏、翟氏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低氏的祖先,是上古圣君夏禹王的后裔。

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邸”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邸国”(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世代在邸国相袭繁衍了将近两千年。

到春秋时期,邸国被莒国所并灭,怀着亡国之痛的邸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且在鲁国作了官。他以故国的国名“邸”字“去邑当氐”,令后裔以“氐”为姓氏,称氐氏,后有加“亻”偏旁称作低氏者,亦有取“邸”的通假字“砥”称砥氏者,砥氏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顾东高《大事年表》记载,“邸国,妘姓,子爵,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

史籍《春秋·左传注》中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邸国后来在春秋时期被并入鲁国。

到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地被并入楚国,称邸县。史籍《姓苑》中也记载,邸为县名,邸氏当以县名为氏。

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因此亦称砥氏,也有简笔为氐氏者,改笔为低氏者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四个渊源:源于西域大月氏,出自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邸氏出自西汉时期西域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其后裔入居中原,取祖上原名首音的谐音汉字“邸”为姓氏,汉化称邸氏,后有去“邑”简笔为氐氏者,也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五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研磨工具砥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砥砺,是古代对磨刀石的称谓,俗称砥石。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荆州砺砥砮丹。砥细于砺。”在史籍《山海经》中也记载:“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

有专职制作和贩卖砥砺的工匠、商贾,其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或物品为姓氏者,称砥氏。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去“石”改“邑”为邸氏者,亦有改“亻”偏旁称低氏者,还有简笔为氐氏者,但读音皆作zhǐ(ㄓˇ)。

另外,自古以来就有对专职磨刀、剪的工匠称作砥工、砥匠、游砥师傅等,该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亦或有引为姓氏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六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属于以神话传说为氏。

砥柱,亦称厎柱、砥柱山,是矗立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之中巍然不动的山状岩体,例如 尼洋河上的砥柱山,黄河中的砥柱山等。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厎柱析城。厎柱,山名,在河水中。”

在黄河的河南三门峡段中央,就有一座著名的“砥柱山”,文人墨客称之为“峡东砥柱”,政治家称之为“中流砥柱”,黄河上的艄公则千百年来称它为“朝我来”。这座“中流砥柱”矗立在那里已经有数万年,神话相传它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而在黄河两岸百姓们的心目中,它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船驶往黄河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船只就要被风浪推得撞向岩石。老艄公对其他船工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之后就纵身跳进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船工们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的黄河中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只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旋浪将船只推向下游,离开了险地。当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时,只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高大的石岛,昂头挺立在浪涛滚滚的黄河激流中。从此以后,它就一直矗立在那里为过往的船只指引航向,艄公们都含着热泪把这座“中流砥柱”称为“朝我来!”它成了峡谷中的永久性航标,所有的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只要朝砥柱直冲过去,在眼看船头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只推向旁边的航道,并避开航道中的明岛暗礁,顺利驶出三门峡峡谷。

人们自古以来,就用“中流砥柱”来形容那些勇敢无畏、坚强不屈、或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屹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在典籍《晏子春秋·谏下》中就有:“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不朽的精神。

在黄河上的艄公中,自古就有以“砥柱山”为姓氏者,称砥氏、厎氏,后有去“石”简笔为氐氏者,亦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得姓始祖:邸就郤。

汉时大月氏国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肃敦煌和青海祁连之间,后迁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汉时期为匈奴所灭,遂远迁于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贵霜翎侯治护澡城,建立了强大一时的贵霜政权,所居区域大致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邸就郤的后裔后入居中原内地,以王父名为氏,称邸氏,并尊邸就郤为其得姓始祖。

注:

本书总体上倾向于低、氐、邸、砥诸姓氏源出氐族人之说。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山西省、陕西省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省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 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2堂号:

河西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人口:约31万人

人口密度:201人/km2

灵寿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偏南,太行山东麓,石家庄北偏西40千米处。总面积1546平方千米/106619平方千米/1096平方千米。总人口31万人(2003年)。

县政府驻灵寿镇人民路19号。邮编:050500。代码:130126。区号:0311。拼音:Lingshou Xian。

行政区划

灵寿县辖6个镇、9个乡:灵寿镇、青同镇、塔上镇、陈庄镇、慈峪镇、岔头镇、三圣院乡、北洼乡、牛城乡、狗台乡、南寨乡、南燕川乡、北谭庄乡、寨头乡、南营乡。

历史沿革

灵寿县因县政府驻灵寿而得名。战国时有灵寿邑,曾为中山国恒公的都城,赵灭中山后属赵国。西汉初年置灵寿县,属常山郡,故城附近,晋移至现灵寿城所在地。隋改灵寿县为燕州,唐废州仍设灵寿县,宋时并入行唐县,二年后,又恢复灵寿县,明清皆居正定府,清雍正元年改贞定为正定,属正定府,明国元年属保定道。

民国1929年废道直属河北省,1958年10月灵正合县属正定县,1961年末与正定分县,复设灵寿县至今。

2000年,灵寿县辖6个镇、9个乡。总人口314656人,各乡镇人口: 灵寿镇 54739 青同镇 26139 塔上镇 10571 陈庄镇 24033 慈峪镇 31644 岔头镇 16747 三圣院乡 26059 北洼乡 19957 牛城乡 21610 狗台乡 21564 南寨乡 15575 南燕川乡 11737 北谭庄乡 10755 寨头乡 13749 南营乡 977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底,灵寿县面积1069平方千米,人口313万。辖6个镇、9个乡,3个社区居委会、279个村委会。县政府驻灵寿镇。

灵寿镇 镇政府驻城内村。面积481平方千米,人口533万。辖3个社区居委会、22个村委会:城西、城东、东兴;城内、大东关、小东关、北关、西关、大吴庄、南合、东合、南岗、岗头、胡庄、安定、西托、南托、孟托、北托、相托、安托、新村、漂里、北岗。

岔头镇 镇政府驻西岔头村。面积914平方千米,人口171万。辖18个村委会:西岔头、南台头、岸沟、东高阳庄、坡门口、李家沟、胡家坪、东岔头、大夫庄、板峪、杜家沟、松阳、王家庄、塞南、牌房、大南地、瓦房台、刘家沟。

慈峪镇 镇政府驻慈峪村。面积9418平方千米,人口318万。辖33个村委会:慈峪、冯家庄、龙田沟、徐家疃、上头、柳沟、黑山、申家庄、岭北、董家庄、杨家园、卢家洼、凤凰楼、东刘庄、杨家庄、苏家村、 西刘庄、石坎、湾里、寨里、胡家庄、柳家庄、东柏山、东湖社、正峪、中伍河、西伍河、郝家河、北伍河、桥塘沿、上下庄、西柏山。

陈庄镇 镇政府驻陈庄东村。面积1577平方千米,人口224万。辖36个村委会:陈庄东、陈庄中、陈庄西、石咀、西湾、大湾、七租院、酉坡、南沟、长峪、朱家背、张家台、贾峪、新开、龙门沟、后山、芝麻沟、塞巴、 西庄窝、龙堂、玉泉庄、北熬、大庄上、功德、水泉、北庄、鹿沟、李家寨、东庄窝、高丰台、西石门、下庄、白家河、王家沟、野鸡铺、西柏峪。

塔上镇 镇政府驻塔上村。面积446平方千米,人口112万。辖18个村委会:塔上、马庄、许家、贾庄、刘家、高家湾、南广化、北广化、中菅、东菅、西菅、李家庄、桑家庄、赵庄、曹庄、东金山、万里、紫庄。

青同镇 镇政府驻南青同村。面积633平方千米,人口259万万。辖19个村委会:南青同、西青同、东青同、南贾良、北贾良、韩洼、马家坟、北白 石、南白石、上邵、下邵、护驾瞳、苗朱乐、白朱氏、韩朱乐、高 朱乐、刘朱乐、杨朱乐、甄朱乐。

三圣院乡 乡政府驻三圣院村。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232万。辖10个村委会:三圣院、同下、南纪城、北纪城、白马国、西木佛、东大佛、义合庄、东纪城、新兴。

北谭庄乡 乡政府驻北谭庄村。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107万。辖12个村委会:北谭庄、程家庄、乔家庄、南羊沟、山门口、北羊沟、南文城、南谭庄、北霍营、中霍营、北文城、刘库池。

北洼乡 乡政府驻北洼村。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219万。辖9个村委会:北洼、南洼、朱食、北湖、南湖、小韩楼、西孙楼、东孙楼、党家庄。

南寨乡 乡政府驻南寨村。面积264平方千米,人口160万。辖7个村委会:南寨、北寨、青廉、良同、院同、秋山、马家庄。

南燕川乡 乡政府驻南燕川村。面积702平方千米,人口117万。辖17个村委会:南燕川、北燕川、鲁柏山、司家庄、新湖社、新庄、官庄、冯家庄、万寺院、南岸、洞里、南庄、西湖社、西庄、东庄、白家沟、营里。

牛城乡 乡政府驻牛城村。面积465平方千米,人口218万。辖16个村委会:牛城、东王角、西王角、中王角、东洼、西洼、南倾井、中倾井、北倾井、忽冻、故城、城西、西城南、东城南、牛城庄、倾井庄。

南营乡 乡政府驻南营村。面积1646平方千米,人口102万。辖21个村委会:南营、油盆、酉寺岭、东寺岭、北营、木佛塔、抓马、庙台、漫山、大地、杨家台、张家沟、东槐树沟、石猪口、团泊口、丑泥口、南枪杆、银洞、黄土梁、南寺、车轮、辘坨。

寨头乡 乡政府驻苏家庄村。面积1066平方千米,人口140万。辖18个村委会:寨头、彭家庄、杨树沟、女东庄、牛庄、女庄、石佛、苏家庄、漆油沟、枣园、九岭、尹家庄、张家庄、水峪、砂子洞、麒麟院、山神庙、任家庄。

狗台乡 乡政府驻南狗台村。面积491平方千米,人口217万。辖23个村委会:北狗台、南狗台、尹凡同、张凡同、武凡同、苏凡同、南朱乐、南堤下、北堤下、景上、南城东、北城东、王阜安、马阜安、索阜安、 程阜安、张阜安、栗阜安、孙家庄、盖家庄、岗北、东蒲北、贯庄。

乡镇简介

(以下根据“石家庄市区划地名网”资料整理,其更新时间为2004年8月。人口等数据截至时间不详。——注)

灵寿镇(Lingshou Zhen) 代码130126100。面积4804平方千米,人口55750人。镇政府驻城内村南门街2号,邮编050500。[区划] 辖:城内、大东关、小东关、北关、西关、大吴庄、南合村、东合村、南岗、岗头、胡庄安定、西托、南托、孟托、北托、相托、安托、新村、漂里、北岗、城东共22个村委会。[沿革] 灵寿镇在灵寿县城东南部,因镇政府驻县城而得名。1953年置城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今名,1996年西托乡并入。

青同镇(Qingtong Zhen) 代码130126101。位于县城北10千米处。面积6234平方千米,人口25507人。镇政府驻南青同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南青同、西青同、东青同、南贾良、北贾良、韩洼、马家坟、北白石、南白石、上邵、下邵、护驾疃、苗朱乐、白朱乐、韩朱乐、高朱乐、刘朱乐、杨朱乐、甄朱乐共19个村委会。[沿革] 因镇政府驻青同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6年与护驾疃乡合并,设青同镇。

塔上镇(Tashang Zhen) 代码130126102 。位于县城西北18千米处。面积4397平方千米,人口10971人。镇政府驻塔上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塔上、马庄、许家村、贾庄、刘家村、高家湾、南广化、北广化、中菅村、东菅村、西菅村、李家庄、桑家庄、赵庄、曹庄、东金山、万里、紫庄共18个村委会。[沿革] 因镇政府驻塔上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7年复置乡,1996年中营村乡并入。

陈庄镇(Chenzhuang Zhen) 代码130126103。位于县城西北38千米处。面积16072平方千米,人口21871人。镇政府驻陈庄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东村、中村、西村、石咀、西湾、大湾、七租院、西坡、南沟、长峪、朱家背、张家台、贾峪、新开、龙门沟、后山、芝麻沟、塞巴、西庄窝、龙堂、玉泉庄、北熬、大庄上、功德、水泉、北庄、鹿沟、李家寨、东庄窝、高丰台、西石门、下庄、白家河、王家沟、野鸡铺、西柏峪共36个村委会。[沿革] 因镇政府驻陈庄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随后又改置镇。1996年新开乡、北庄乡并入。

慈峪镇(Ciyu Zhen) 代码130126104。位于县城西北17千米处。面积9275平方千米,人口31226人。镇政府驻慈峪,邮编050500。[区划] 辖:慈峪、冯家庄、龙田沟、徐家疃、上头、柳沟、黑山、申家庄、岭北、董家庄、杨家庄、卢家洼、凤凰楼、东刘庄、杨家庄、苏家庄、西刘庄、石坎、湾里、寨里、胡家庄、柳家庄、东柏山、东湖社、正峪、中伍河、西伍河、郝家河、北伍河、桥塘沿、上下庄、西柏山共32个村委会。[沿革] 因镇政府驻慈峪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随后又改置镇,1996年东柏乡、东刘庄并入。

岔头镇(Chatou Zhen) 代码130126105。位于县城西北31千米处。面积9381平方千米,人口16803人。镇政府驻西岔头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西岔、南台头、岸沟、东高阳庄、坡门口、李家沟、胡家坪、东岔头、大夫庄、板峪、杜家沟、松阳、王家庄、宅南、牌房、大南地、瓦房台、刘家沟18个村委会。[沿革] 因镇政府驻岔头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并入陈庄公社,1961年析置西岔头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6年与寨南乡合并设岔头镇。

三圣院乡(Sanshengyuan Xiang) 代码130126200。位于县城5千米处。面积3112平方千米,人口23218人。乡政府驻三圣院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三圣院、同下、南纪城、北纪城、白马岗、西木佛、东木佛、义合庄、东纪城、新兴共10个村委会。[沿革] 因乡政府驻三圣院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至今。

北洼乡(Beiwa Xiang) 代码130126201。位于县城东北8千米处。面积3132平方千米,人口20050人。乡政府驻北洼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北洼、南洼、果食、北湖、南湖、小韩楼、西孙楼、东孙楼、党家庄共9个村委会。[沿革] 因乡政府驻北洼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

牛城乡(Niucheng Xiang) 代码130126202。位于县城西南7千米处。面积4654平方千米,人口21509人。乡政府驻牛城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牛城、东王角、西王角、中王角、东洼、西洼、南倾井、中倾井、北倾井、忽冻、故城、城西、西城南、东城南、牛城庄、倾井庄共16个村委会。[沿革] 因乡政府驻牛城而得名。1953年置东王角乡,1958年改公社,划归获鹿泉县,1975年复归灵寿县,1982年改名牛城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中倾井乡并入。

狗台乡(Goutai Xiang) 代码130126203。位于县城西北5千米处。面积4838平方千米,人口21549人。乡政府驻北狗台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北狗台、南狗台、尹凡同、张凡同、武凡同、苏凡同、南朱乐、南堤下、北堤下、景上、南城东、北城东、王阜安、马阜安、索阜安、程阜安、张阜安、栗阜安、孙家庄、盖家庄、岗北、东蒲北、贯庄共23个村委会。[沿革] 因乡政府驻狗台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6年与马阜安合并设狗台乡。

南寨乡(Nanzhai Xiang) 代码130126204。位于县城北8千米处。面积2569平方千米,人口15937人。乡政府驻南寨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南寨、北寨、青廉、良同、秋山、院同、马家庄共7个村委会。[沿革] 因乡政府驻南寨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

燕川乡(Yanchuan Xiang) 代码130126205。位于县城西北23千米处。面积6919平方千米,人口11631人。乡政府驻南燕川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南燕川、北燕川、鲁柏山、司家庄、新湖社、新庄、官庄、冯家庄、万寺院、南岸、洞里、南庄、西湖社、西庄、东庄、白家沟、营里共17个村委会。[沿革] 因乡政府驻燕川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并入慈峪公社,1961年析置南燕川公社,1984年复置乡。

谭庄乡(Tanzhuang Xiang) 代码130126206。位于县城西北24千米处。面积3790平方千米,人口10664人。乡政府驻北谭庄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北谭庄、程家庄、乔家庄、南羊沟、北羊沟、山门口、南文城、南谭庄、北霍营、中霍营、北文城、刘库池共12个村委会。[沿革] 因乡政府驻谭庄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并慈峪公社,1961年析置北谭庄公社,1984年复置乡。

寨头乡(Zhaitou Xiang) 代码130126207。位于县城西北42千米处。面积10784平方千米,人口13631人。乡政府驻寨头,邮编050500。[区划] 辖:寨头、彭家庄、杨树沟、女东庄、牛庄、女庄、石佛、苏家庄、漆油沟、枣园、九岭、尹家庄、张家庄、水峪、砂子洞、麒麟院、山神庙、任家庄共18个村委会。[沿革] 因乡政府驻寨头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并入陈庄公社,1961年析置寨头公社,1996年张家庄乡并入。

南营乡(Nanying Xiang) 代码130126208。位于县城西北55千米处。面积1665平方千米,人口9752人。乡政府驻南营村,邮编050500。[区划] 辖:南营、油盆、西寺岭、东寺岭、北营、木佛塔、抓马、庙台、漫山、大地、杨家台、张家沟、东槐树沟、石猪口、团泊口、丑泥口、南枪杆、银洞、黄土梁、南寺、车轱辘坨共21个村委会。[沿革] 因乡政府驻南营而得名。1953年置乡,1958年并入团泊口,1961年析置南营公社,1984年复乡,1996年杨家台乡、团泊口乡并入。

2021年1月,灵寿县位列河北省168个县市区面积排行榜第53位。

2020年12月,灵寿县上榜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榜第63名。

2020年6月,灵寿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晋察冀片区)。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灵寿县在列。

2016年2月,灵寿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中山郡:战国为中山国,都顾(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汉高帝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县)。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226)改涿郡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汉族汤姓的人口200万,为全国第一百零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

「汤」源出

汤氏起源:1系出子姓,始祖成汤,以谥号为氏。成汤,帝喾之子契十四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灭夏建商后,定都毫。死后谥成汤。其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2出自子姓,商末宋国君偃之后,因避祸所改。《史记·殷本纪》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旧都周围分封给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改子姓为汤姓。3出自改姓及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载,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去草头成汤姓;宋代有汤悦,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满、侗、蒙、土等民族均有汤姓。 得姓始祖

商汤。皇帝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皇帝崩,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厹帝。厹帝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简狄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任司徒封于商,并赐姓,是为成汤始祖。

汤姓分布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人台湾。宋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汤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国形成了东部赣苏为中心的汤姓聚集区。明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时期,江西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这三省的汤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以赣、苏、浙、皖为汤姓的聚集地。

当代汉族汤姓的人口200万,为全国第一百零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汤姓人口由19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汤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汤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汤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苏、福建、湖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安徽、广东、江西,这五省的汤姓又集中了27%。湖南为汤姓第一大省,占汤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汤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间,汤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和四川的移动成为汤姓迁移的主流。汤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汤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浙沪、闽台、皖苏南部、湖北大部、广东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汤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63%的汤姓人群。在皖苏北部、山东东部、北、川渝贵、云南西部、广西、广东西部、海部,汤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9%一02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2%的汤姓人群。

堂号

掬星堂、吞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飞星入盘,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300户。

玉茗堂:明朝汤显祖,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中山、范阳。②自立堂号:临川、义士、叙睦、光裕、双桂、丹桂等。

你好,朋友。

很高兴能为你解答。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有个村子,它的村名很特别,叫“朱食村”。传说,“朱食”村原来叫驻佛村。顾名思义,就是佛驻的村庄。缘何又叫“朱食”村呢?这里面还有一段稀奇的故事哩。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有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要说最聪明得数九子朱棣了。他三岁时,有一天在宫里玩耍,不知怎的,他被宫廷内圆圆的柱子吸引住了。便把袍衣一脱,“噌噌噌”爬到了柱顶。这情景恰好被在宫中议事的太祖看到了,他冲宰相微微一笑,宰相立刻明白了太祖的意思,说:“九公子这是‘金龙爬柱’呀!将来一定能继承大统,将大明发扬光大!”不想,这句话大伤太祖的情感。原来,九公子怀胎十二个月,他的母亲是元朝末帝的妃子。太祖正怀疑他是否是自己的亲骨肉呢?于是,说:“宰相,你算一算九公子是不是我的亲儿子?”

宰相扳开手指“子丑寅卯”地算了一通,不想他的脸色顿时大变,忙跪下叩头道:“启奏陛下,奴才该死,奴才长了一张疯嘴,不该说刚才的那话,九公子不是您的亲儿子!”

太祖听到这话,脸色骤变,抽出腰剑要杀九公子。宰相一见这情景又忙叩头道:“陛下这样做不妥,恐怕别人不服呀!”太祖听罢扭头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办?”宰相站起身来对太祖耳语了几句。太祖这才点头说:“好,就这么办!”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此时的九公子朱棣已长成一名文武双全的大将军了。在这期间,元朝蒙古族的残余势力又逐渐强盛起来,他们屡次派兵南下,骚扰大明边境。

此时,太祖想起了当初宰相的一番话,击鼓升帐封九公子朱棣为“燕王”,命他扫北。朱棣接过令箭到营房挑选人马准备北征。可是,太祖拨给他的五百兵卒尽是些老弱病残之人,可谓是:老的上不去能行马,少的抓不住马嚼环。这样的兵将怎能扫北灭寇?分明是让自己去送死!回到家里,朱棣闷闷不乐,便召集幕僚商量对策。大将祁鹰说:“王爷,不必烦恼,夫战,勇气也,我大明强胜无比,大兵一出,元兵必定闻风丧胆,落荒而逃,何愁之有?”听完此话,燕王朱棣信心百倍,挑起“扫北”大旗,率五百兵卒浩浩荡荡出师北伐。

一路上,明军目睹着由于元军骚扰的中原大地,残垣断壁,尸体遍野,叫人触目惊心,更激起了众将士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的决心和信心。当扫北大军行至到燕赵大地(今朱食村一代)的时候,探马来报,“元军到了。”

为取得扫北的第一次胜仗,燕王命大将祁鹰率三兄弟祁鹞、祁虎、祁豹将四十门**埋伏在一个土疙瘩上,自己则率兵士拉开阵式,摆下战场,准备与元军决一死战。

黎明时分,战斗打响了。只见埋伏在土疙瘩上的四十门**一齐开火,炮弹在元军中四处开花,打得敌军哭爹叫娘,尸体遍地。打到中午,明军越战越勇,炮弹打完了,不知怎的,士兵抓把土疙瘩上的土放到炮筒里头,打出去也照样在敌群里炸响。元军实在抵抗不住猛烈的炮火,丢下尸体向北逃窜。燕王看到时机成熟,命军士将粮草放在原地,令旗一挥,率众追击,大获全胜。之后,燕王经过多年的征战,取得了扫北的全面胜利。并在当地留下了“天荒荒,地荒荒,天地共同保燕王,抓把泥土能放炮,炸的敌军哭爹娘”的歌谣。

几年以后,燕王朱棣取得了帝位。为巩固北方,他决定迁都北京。为营建北京城,大将祁鹰率三兄弟祁鹞、祁虎、祁豹护送着三尊大石佛由南前往北京。当他们走到当年用土打仗的地方时,只见这里已是“清清溪流水,遍地长青草,天地换新妆,牛羊到处跑”的极乐世界了。祁鹰触景生情,心想,我要是在这里安度晚年,将是三生有幸了。正在此时,有人来报:“将军,石佛怎么也不走了。”祁鹰顿感蹊跷,下马观看。只见当初用三头牛拉走的石佛象现在是十三头牛也拉不动了。

祁鹰、祁鹞、祁虎、祁豹感到很怪,忙命工匠将石佛卸下车,不想卸下来的石佛灵活自如,怎么摆布怎么动,而且像再也不走了的迹象。祁鹰不敢怠慢,忙写书信,用十万火急的速度上报朝庭。不几日,朱棣颁发圣旨,在石佛停下的原地修建一座寺庙,叫驻佛寺。念祁鹰扫北有功,特赦祁鹰看护此寺,并将周围大片土地划归他管辖,发展生产,繁衍生息,起名为驻佛村。

后来,人们觉得“驻佛”村不中听,而佛又是石头的,就更名为“驻石”村。再后来,祁鹰念及皇恩浩荡,想起当年打仗时曾在这里屯过粮食,便采用皇姓“朱”和粮食的“食”字,定名为“朱食”村,一直沿用至今。从朱食村的家谱上看,祁鹰、祁鹞、祁虎、祁豹四兄弟分为四支延续下来,故此,该村的人大部分人姓“祁”。

斗转星移,当年的驻佛寺早已荡然无存了,而三尊大石佛仍在。只不过在当年的“破四旧”岁月里,人们把它们埋在了地下,在上面建起了学校……

宦氏-姓宦的名人-宦姓起名字-宦姓的起源与家谱

据《郡望百家姓》引《姓苑》所述:宦氏,望出东阳。又《姓氏五书》云:今贵州遵义县有此姓。江苏丹阳县亦多。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