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有哪些景点比较好玩?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江西婺源有哪些景点比较好玩?,第1张

李坑

秋口镇李坑村为南宋乾道三年武状元李知诚故里。村内的260多户人家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故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村内有明清古民居、古桥、古亭、古树等景观。村中那清澈的小溪映照着浣衣女美丽的身影,倒映着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处处都将滞留你的脚步。

汪口俞氏宗祠

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巧妙雕饰,有大中小的各种形体和图案一百多组。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细腻纤巧,工艺精湛,被古建筑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系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晓起

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县城东北45公里的段莘水和晓起水交合处。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主要景观有双亭耸峙、枫樟流荫、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江氏祠堂、砖雕门罩、养生河与古濯台等。2000年被评为江西省现代农业生态示范村。

文公山风景区

这是一座文化名山,位于县境南部晓林乡境内,距县城紫阳镇29公里。山腰葬有朱熹(文公)祖墓,故名。山上林木葱翠,主要景观有积庆亭、古驿道、朱熹祖墓、桂花塘、敬亭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朱熹手植的古杉群,现存有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围有307米,有“江南杉王群”之誉。1985年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古城旅游区

古城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与鸳鸯湖、金山茶庄相毗邻,是江西的古遗址之一,是岳飞屯兵地,秦桧避难所。古城地势险峻,三面环山。如屏似壁,蜿蜒起伏有如城墙,其内方平,入口处丈许。南宋岳飞经过此地,见形如古城,赞曰:“真乃古城也”,古城由此得名。城内枣林合抱、青堂瓦舍、清泉倒映、田园野趣、水石庵堂、高山平湖,古今两相辉映。

秦桧洞:洞内有大自然鬼斧神工把壁石雕塑得维妙维肖的“石熊把门”、“石顶皇盖”、“大海巨鲸”、“双龟返客”、“龙床莲花”等景点,如临世外桃园,陶然忘返。

金鸡山:满山桂花树,金秋盛开,如云似霞,十里飘香。

游古城,古香古色;探奇洞,奇石奇形绮传闻。

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

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婺源至景德镇公路傍穿而过,距县城40公里。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是一处供游客参观,亲手采茶、制茶、观赏茶艺表演、品尝香茗、选购茶叶的好去处。闻鸟语花香、临碧水垂钓,享受旅游休闲参与的愉悦,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无限乐趣。

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现有有机茶700多亩,所生产的有机茶已获得欧盟有机监测论证机构认证。园内茶树品种多样,“乌牛早”、“上梅洲”等都属于国家优良茶种。茶园四周林木苍翠、青山绿水,与白墙黛瓦的茶庄相映生辉,体现了人文与生态和谐美的统一。

鸳鸯湖风景区

位于县境西部赋春镇,水面2300余亩。湖区幽雅恬静、空气清新甘美,山林葱翠欲滴、湖水澄碧如玉。碧水中央兀立有湖心岛,岛上建有湖心亭、廊桥、观鸳阁等景观,辟有桃、李、柑桔果园。1986年始,每年有2000多对鸳鸯翩然汇聚于此越冬,卿卿我我,悠悠乐乐,是全国最大的野生鸳鸯栖息地,被海内外媒体誉为“生态奇观”。1997年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道教名山——凤游山

位于镇头镇西隅与景德镇市交界处。相传有彩凤翱翔于此,故名。山顶有静隐寺,香火颇盛。山上奇峰毓秀、林木葱郁、危岩怪石遍布,主要景观有龙吟涧、剑泉、仙人桥、鸳鸯池、舍身崖、望湖峰等。最为可观的是石林,深藏于茂密的林木中,巅峰有的高达几丈,窟窿裂缝有的深达百尺,高低相错、疏密有致,引人留连忘返。

虎滩漂流

全程6公里,河水时缓时急,两岸青山如画,村落点缀其间,犹如仙境,时有蒹葭苍苍,汀洲水鸟啁啾。虎滩一段,滩险流急,是拍摄<<闪闪的红星>>潘冬子乘竹筏一场的外景地。

婺源博物馆

婺源博物馆座落于县城儒学山上,展厅是一栋具有民族特色的殿宇式建筑,面积达千余平方米。馆藏有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工艺品等各类国宝级和一、二、三级文物达万余件。馆内有“精品陈列室”、“婺源古建筑展览”、“砚史陈列”等展出内容。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商代陶器、西周铜鼎、汉代陶杯陶权、唐代铜镜、宋代名瓷名砚、盘龙玉带、羊脂玉冠和明清字画、珍贵古董,定能令您大开眼界!婺源博物馆因其藏品之丰、之珍而被誉为中国县级“第一馆”。

茶商名村——延村

位于思口镇,距县城18公里。现村中保存有商贾建造的民居56幢,多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建筑风格多为一层至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四周风火山墙围起,大门为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方柱石础,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徜徉其间,有如置身于建筑艺术的殿堂,令人流连忘返。系江西省古建筑重点保护村。

思溪村

思溪村内的古建大多建于明末清初时期,旺时达七十余幢,现有三十余幢。其中“敬序堂”大屋,建于清雍正年间,房屋由庭院、正厅、后堂、花厅、厨房、花园等组成,占地面积一亩多,客馆的建筑雕刻精细完美,厅内为长方形藻顶,古色古香,1987年曾在此拍摄过电视剧《聊斋》。更为罕见者,由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分别镌雕在十二扇门的中间,堪称“精品”。村中还有其它古民居和通济桥等景观。

凤山龙天塔

龙天塔耸立在婺源县北凤山村头的浙溪旁。该塔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砖石结构,六面七层,高30余公尺,腰檐层层支出,宽度向上递减,每层檐角上悬铁铃,风起时,铁铃铮铮有声。塔内有阶梯可直登顶层眺望。

徽墨名村——虹关

虹关古村建于南宋建炎年间,历史上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明清时期,虹关是徽墨的主要产地,詹氏墨铺有80多家,占全县的八成以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徽墨名家建造的明清民居,历经300余年风雨,犹然焕发出古朴典雅的迷人风姿,吸引了来自八方的游客来此观摩。村头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古樟,树龄已有1000余年,树高261米,直径34米,冠幅达三亩,气势非凡。古诗上有“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之赞,并被誉为“江南第一樟”。民国间,有《古樟吟集》一书刊行,专咏此树,堪称书乡又一雅事。

沱川理坑

沱川理坑,建村于南宋初年,村落嵌于锦峰秀岭之中,苍松翠竹与黛瓦粉墙互衬倩影,古道石梁与湍湍流水相映生辉。沿清溪构筑的明清府第如工部尚书余懋学“尚书第”、吏部尚书余懋衡“天官上卿第”、礼科给事中余懋慈“都谏第”,副都御史余自怡“驾睦堂”、兵部主事余维枢“司马第”等,戗角飞檐,“三雕”工艺精湛,图案寓意隽永,被艺术家称为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之地。系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寿古里——洪村

位于清华镇的洪村,是洪姓聚落,北宋初年建村。村庄座落在一个狭窄而曲折的山谷里,一条小溪傍村而过,跨溪建有三座石桥。村中有光裕堂、三书堂等宗族建筑,“茶规”、“养生河”、“永禁赌博”等碑刻是宗族制度的见证。村中古代盛产“松萝茶”,村人养生有道,高寿者为数不少,故有“长寿古里”之称。令人称奇的是,在如此偏僻的山村里,居然有“四世大夫”之家,足见婺源书乡“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确是名不虚传!

经义堂

古坦乡黄村黄氏宗祠经义堂,又名百柱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祠堂为砖木结构,由庭院、门楼、正堂、后堂、后寝组成,面积1200平方米。前进为九脊顶,五凤楼式门楼。正堂中央悬挂有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所题“经义堂”匾额,遒劲有力。大梁上木雕精美,有“鳌鱼吐云”、“龙凤呈祥”等,四个石础深刻“鹭鸶戏莲”、“凤戏牡丹”、“仙鹤登云”、“喜鹊含梅”纹饰。该祠作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范本,其照片曾于1982年到法国巴黎展出,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以瑰奇深幽闻名,内分灵岩洞群、石城古树群、石林奇观三个小区,1993年列为国家森林公园。灵岩洞群由卿云、莲华、涵虚、凌虚、萃灵、琼芝等36个溶洞组成,洞体大者雄浑奇伟、小者玲珑秀丽,洞内保留有“岳飞游此”、“吴徽朱熹”等名人题墨千余处。现已开发、开放涵虚、莲华二个溶洞

江 湾

江湾建村于唐朝初年,滕、叶、鲍、戴等姓人家在江湾的河弯处聚居,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村落。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繁衍成巨族。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水陆交通要塞,成为婺源东大门。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凡鼎盛。绿茶、雪梨久负盛名。还孕育出了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明代隆庆年间户部侍郎江一麟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着述多达88种,任七品以上仕宦者有25人,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还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还有东和门、水坝井等公共建筑物,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江湾,是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的一颗璀仙明珠。

“萧江大宗祠”是萧江氏族发源地DD江湾旃坑族建的一座祠堂。为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宗祠。不仅规模庞大(占地面积有2400平方米)、建筑宏伟、雕刻精细,而且人文丰富、历史悠久……,不愧为“江南第一祠”。

萧江氏族为帝王将相之裔,源于萧,著于汉,显于梁,盛于唐,堪称“文武世家”。

民间民俗展览馆

婺源民间,素有崇美尚文的生活情趣,以此为源的婺源民俗文化,也就成了诸多地域文化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婺源古代民间民俗展览馆,以“猫眼”的视角,生动而典型地展现了婺源明清时期的工艺品及艺术品,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化风范和艺术风格。其中,以木雕、竹编、银器、刺绣等诸多品种为精品,制作工艺巧夺天工,维妙维俏,栩栩如生,作品创意雅俗共赏,寓意深刻。

本馆展出的作品有18个品种共500多件,缤纷异彩、琳琅满目的一件件艺术佳品,是一个时期婺源人的雅兴情趣和意境追求的记录写照,更是令人不可量化的精神食粮和教材示范。或许,这就是开办者十多年如一日痴迷执著,不惜血本含辛茹苦推出这展馆的全部用心。但愿通过展出的作品,你可从中领悟到婺源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辉煌文明。

开馆时间:上午8点30分到晚上10点

地址:婺源县文博路金牛宾馆向前300米(华龙木雕及清莲茶庄隔壁)

阳春古戏台

镇头镇阳春村古戏台,建于明代,前连方家宗祠,有可容四五百观众的露天大厅,戏台上屋为大木榫卯组合建筑。十六个飞檐左右前后对称,为嫩戗发戗反翘式;梁架是角科斗拱,圆形尖角藻顶,层层重叠 ,外形美观,结构牢固。戏台高约17米,前后台面积约50平方米,有40根台脚(柱)。前台按传奇剧要求,设置8门,可供演员同时出入,后台比前台略小,有左右抱鼓石各一。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徽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蓝溪黄氏 始迁祖黄希由,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

资兴黄氏 始迁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资兴县令,任满择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迁清江,文宪公迁汝城楼江,文权公迁乐昌樟村。至1949年,已传47代,共75200人,仍以资兴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阳、酃县及广东仁化、乐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犹等地。族谱创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续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启5年(1625)四修,清时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兴长富坊黄氏 始祖日新公,元进士,湖南潭州路达鲁花赤总管。生子二:华甫、兴甫,兴甫籍湘潭;华甫迁永兴县右厢长富坊。至1906年,已传23代。

桂阳桥市黄氏 明万历间由耒阳布美村迁此。族人分布于本乡大富口、陈家边、黄家图三村。

桂阳泗洲黄氏 始迁祖无銮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府龙泉县迁泗洲寨欧菜园定居。

宜章白沙乡浆水黄氏 始祖鼎公,字时举,原居衡山,唐大历3年(768)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县令,旋升连州刺史,任满后择连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顺、起宋,长子起顺,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迁居宜章县西南五十里浆水,子孙分布于浆水村附近,少数居湘潭、宁远、蓝山、桂阳等县。至1948年,已传41代,共约2万余人。宗祠、家庙、族立学校俱设浆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龟爻黄氏 始迁祖星玉公,唐季由广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武宗至大3年(1310)以贡士任宜章教谕,任满后卜居于白沙乡龟爻。族人分布白沙数十里之锁石村、泗湾、黄家湾等处,杂居于郴县、临澧、嘉禾各县。至1949年,已传32代,居宜章者约2400人。1935年十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梅溪黄氏 始迁祖子琼公,字朝琚,因助文天祥起义,勤王兵败,自江西沇江始迁郴州北湖塘,旋迁宜章县白沙乡梅溪。族人分布于梅溪纵横十余里及蓝山、新田、宁远、桂东、衡阳、沅江、湘潭等地。至1949年,已传28代,男女丁口26000余人。宗祠设梅溪。族谱始修于明正统13年(1448),1932年九修。

宜章中塘黄氏 明成化时自福建莆田县徙宜章中塘。

宜章五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五甲。

宜章八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八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

一寻根溯源

(一)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三)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四)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江陵郡:西汉旧族,为黄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江夏郡:兴於汉之世,为黄香之族所建,今为全球黄姓郡望。

会稽郡:兴於东汉之世,为黄昌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零陵郡:兴於三国吴之世,

黄氏老祠堂原址位于现今的肥东县文集万松,后来将宗祠迁址今包公镇小板桥。老祠堂修建于乾隆3年,乾隆11年才基本完工,次年(公元1747年)正式开祠。初时,黄氏老祠堂占地四五亩,由婺源的工匠精心建造,采用了徽派建筑风格,分为门厅、正厅、寮堂、享堂几部分,门厅分为三大间、七小间,用来摆放展品和休憩;正厅用来商议宗族大事;享堂则用于摆放灵位。黄氏祠堂从解放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做学校使用。

黄氏祠堂是合肥地区难得一见的古典建筑群,也是合肥地区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宗室祠堂。但老祠堂已破旧不堪,到上世纪90年代,老祠堂的部分屋宇被拆除,门厅也被焚毁了一半,仅留下享堂。为让祠堂恢复旧日风貌,黄氏后人筹集了百万元,特地请来曾修复李鸿章故居和城隍庙花戏楼的建筑单位。占地约23万平方米的黄氏宗祠完成一期修复工程。不但还原了一进和三进屋宇,还收藏了距今约600多年的香炉和祠碑残片、抱鼓坤石等物品。黄氏宗祠正式开祠后,来自上海、新疆等地的千余名黄氏后人一同祭拜了黄氏先祖。

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氏族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徽宿松县。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蓝溪黄氏 始迁祖黄希由,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

黄姓的直接来源要 简单点 黄姓的直接来源(1)出自嬴姓。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省湟川西部,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之四方,仍以原国名“黄”为氏。(2)古代南方蛮族姓氏。《新唐书》载:邕[yong]管蛮有黄姓。

黄的姓氏由来是什么?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主要源流

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有三种说法:

①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2]

②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3] 。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2]

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4]

“黄”汉字演变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有两种说法:

①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5]

②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6]

3、源于改姓而来:

①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② 改黄姓:今 黄氏,是少数蒲氏 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③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7]

得姓始祖

陆终,吴回之子。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后被楚国所灭,后代以原国名为氏,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8]

迁徙传播

远古时期,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由于黄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以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较轻。黄姓在中国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黄的历史起源 中国古代**是高贵的颜色,后来变作贬义是受本文影响。十九世纪末英国的低俗小说往往用**封皮,后来**就有了色情之义。我们经常用“**”来指称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的东西,对此大家已经约定俗成。一样事物只要被冠以“**”二字,往往就是“扫”和“打”的对象。而在中国古代,**却是极其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还不准用。中间的变化转换,主要是受了西方的影响。1894年,英国创刊了一家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色情意味,但不能算*秽。然而第二年4月3日,当时极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王尔德(OWilde),因同性恋的罪名遭到逮捕。而逮捕他时的一个小插曲,使得《杂志》名声大受损害。当时报纸上说,王尔德在被捕时胁下还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名誉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 ,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其实王尔德被捕那天,胁下夹的书是法国作家比尔・路易的小说《爱神》,碰巧这本小说和当时法国的许多廉价小说一样,也是黄封面的。这种小说称为“yellowback”,也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黄杂志》也好,“yellowback”也好,都使得“**”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但就在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则另有一番“**”景象。当时纽约的《世界报》和《日报》,为了发行量而展开疯狂竞争。先是J普利策买下了《世界报》,用绘声绘色、耸人听闻的报道和对政治腐败的攻击,赢得了全美报纸的最大发行量。1895年矿业巨头之子WR赫斯特买下了《世界报》的对手《日报》,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把专为《星期日世界报》画极受读者欢迎的连环漫画《**小子》的画家也挖了过来。当时两报广泛采用通栏大字标题、彩色连环画、大量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读者。这段时期被称为“**新闻”时期。这就是西方的“**”──色情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认为是低级的东西。

黄姓的由来及历史著名人物 黄姓来源:(1)出自嬴姓。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省湟川西部,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之四方,仍以原国名“黄”为氏。(2)古代南方蛮族姓氏。《新唐书》载:邕[yong]管蛮有黄姓。春秋时晋国黄渊,战国楚国相黄歇,东汉江夏太守黄祖,三国蜀汉黄忠,饥代博学黄闵,宋代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近代武术大师黄飞鸿等。

姓黄的祖先以前是什么姓氏 黄姓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的来源:

1、来源于少昊氏,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9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

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诗・周南・葛覃》的第一节这样描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呜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谐趣和原始愉悦。他们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

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热河志》卷七十一潢河:“《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60里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

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来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

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的平原,**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的释义。

黄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

黄氏在中国有多少人,黄氏的来由是怎样来的 空想

姓黄的祖先? 黄姓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的来源:

1、来源于少昊氏,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9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

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诗・周南・葛覃》的第一节这样描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呜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谐趣和原始愉悦。他们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

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热河志》卷七十一潢河:“《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60里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

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来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

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的平原,**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的释义。

黄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

‘黄’姓是怎么来的? 一、姓氏源流

黄姓源出有五:

1、出自赢姓,为陆终的后裔。相传伯益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颛顼的曾孙陆终的后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了黄国,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一支黄氏,后成了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史称黄氏正宗。均为河南黄氏。

2、出自赢姓,为金天氏少昊裔孙台骀的后代。台骀在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其裔孙在春秋时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黄国被晋国所灭,其后亦以国名为氏。这支赢姓黄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带,是为山西黄氏。

3、赐姓为黄氏。相传十三世石公因佐周有功,被赐为黄姓,后因散乱,复聚入武昌江夏,其子孙以黄为氏。

4、他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改黄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等。

5、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武陵溪人、峒人和壮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黄姓。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南下加入到江南“蛮族”地区的黄国遗民的后代。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据史料记载,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处。其中有一支迁到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成为汉代著名的江夏黄氏。总之,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及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到了宋代,黄氏已经遍及全国,但以南方的分布最为广泛。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徽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资兴黄氏 始迁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资兴县令,任满择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迁清江,文宪公迁汝城楼江,文权公迁乐昌樟村。至1949年,已传47代,共75200人,仍以资兴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阳、酃县及广东仁化、乐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犹等地。族谱创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续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启5年(1625)四修,清时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兴长富坊黄氏 始祖日新公,元进士,湖南潭州路达鲁花赤总管。生子二:华甫、兴甫,兴甫籍湘潭;华甫迁永兴县右厢长富坊。至1906年,已传23代。

桂阳桥市黄氏 明万历间由耒阳布美村迁此。族人分布于本乡大富口、陈家边、黄家图三村。

桂阳泗洲黄氏 始迁祖无銮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府龙泉县迁泗洲寨欧菜园定居。

宜章白沙乡浆水黄氏 始祖鼎公,字时举,原居衡山,唐大历3年(768)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县令,旋升连州刺史,任满后择连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顺、起宋,长子起顺,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迁居宜章县西南五十里浆水,子孙分布于浆水村附近,少数居湘潭、宁远、蓝山、桂阳等县。至1948年,已传41代,共约2万余人。宗祠、家庙、族立学校俱设浆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龟爻黄氏 始迁祖星玉公,唐季由广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徽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蓝溪黄氏 始迁祖黄希由,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

散文:婺源之美

 婺源之美,一山,一水,一树,一瓦,无不透露出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婺源美在白墙黑瓦与青山绿水的绝美搭配,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展现了一幅幅乡村田园画卷。

 婺源,有“树养人丁水养财”的古训。后龙山与水口的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各村宗祠都有保护龙脉的祠规条文,如《羽中麓齐氏族谱祠规》载:“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木。”据说戴村始祖戴文旦定居时,见对面石壁山上草木不生,不利风水,于是心生一计,蒸了很多糯米饭撒在山上,引鸟聚集。飞鸟从它处啄食的树籽,从鸟粪中排出,洒落在悬崖峭壁之上,逢春发芽,扎根生长。戴村历代子孙念先祖用心良苦,从不上对面山砍树伐木。山上的玉兰、楠木、红豆杉、望春花、银杏等珍贵树种葱郁成林。

 婺源自古有养生潭或养生河的传统。以河流溪道划段立碑封禁,归所在河段村族众管,让鱼类自繁自长。古老传言,当年女人们河畔洗衣,常会有小鱼不经意地钻进竹篮中,可是她们都是自觉将鱼放生。这种养生河的休渔养鱼方式被推而广之。各乡村都有“奉宪养生碑”与“加禁养生碑”,历史上类似禁碑不胜枚举。对众多“水口林”、“来龙林”、“亭院林”、“古墓林”、“庭院树”、“祠堂树”等名木古树得以保存。

 婺源人聚族而居,村村建有祠堂。特别是汪口俞氏宗祠,西冲俞氏宗祠、黄村黄氏宗祠、洪村洪氏宗祠、江湾萧江宗祠和庐坑詹氏宗祠等蔚为大观。其间的祠堂文化,让人叹为观止。走进宗祠,仿佛进入祖宗留下的精神家园,高悬祠堂中的“生聚教训”的匾额及“施于仁益于仁自始为人知礼义,立在德行在德从来治国有嘉猷”的楹联,传达着耕读社会中和睦立德的价值取向。

 朱熹在《家礼》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南宋以来,人们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彝伦攸叙的宗族观念深入人心。对于疾患、贫废、弱残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闵怀,如《永川俞氏宗祠仁本祠谱规》就有“疾相抚,患相极,死相葬,老弱废残相养,婚嫁丧灾相助”的条规。对村族中寒门子弟攻书不辍者或者自助盘缠,或添资购买书籍,或对书院学子的膳食费予以奖励。有考取功名者,族长按规定要开宗祠,祭祖宗,唱戏摆宴,请县里有影响的乡绅出席。

 水口文化,为古徽州的特色,是古村落入口、界定、防卫的处所,婺源人离开水口就意味着离开了家乡;见到水口,就意味着重返家园。水口是婺源的精神皈依,是婺源人的根。一个民族引以为豪的是根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根文化,从丰富的古村落和淳朴的民俗民风中彰显出了自己的韵味。

 婺源的田园深藏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四周群山环抱,村内溪水贯通,讲究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溪桥沟通,藏风聚气。

江西婺源有哪些景点比较好玩?

李坑 秋口镇李坑村为南宋乾道三年武状元李知诚故里。村内的260多户人家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故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村内有明清古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