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的亲属成员
祖先:
诸葛丰,西汉时官员,官至司隶校尉,以刚直著称。 堂兄弟 诸葛瑾,为东吴大臣,官至大将军。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历史著名政治家。 诸葛均,为蜀汉官吏,官至长水校尉。 子女 诸葛靓,字仲思,于曹魏任职,诸葛诞叛乱时,被送至东吴当人质,在吴时官至右将军,吴亡后不仕。 诸葛氏,诸葛诞长女,嫁与琅琊武王司马伷,生琅琊恭王司马觐、武陵王司马澹、东安王司马繇。 诸葛氏,诸葛诞次女,嫁与太尉王凌之子王广,后因王凌受罪牵连,与丈夫同被诛杀。时人称其不改诸葛家风。 孙子 诸葛颐,诸葛靓长子,弱冠知名,官至太常。 诸葛恢,字道明,诸葛靓次子,在东晋官至尚书令,死后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 外孙
1司马觐,字思祖,司马伷长子,被封为琅琊王。
2司马澹,字思弘,司马伷次子。被封为武陵王。
3司马繇,字思玄,司马伷之子,被封为东安王。 曾外孙
司马睿,晋元帝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的厉害,那他为什么厉害呢?敌人口中的诸葛村夫到底有何背景?真的是一个小小的村夫吗?
然而诸葛亮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说出身于农夫,而是出生名门望族琅琊诸葛氏一员,琅琊诸葛氏的前身乃是西汉元帝朝的司隶诸葛丰,因为脾气差,而得罪了不少达官贵人,最后被迫告老还乡,老家便是琅琊郡诸城县,之后便再次扎根,形成了独成一脉的琅琊郡诸葛氏一组。琅琊诸葛氏在两汉期间出过不少大官,这种情况也是一直持续到了东汉末年,这种情况更是习以为常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更是当过泰山郡丞,同辈中还有他弟弟也是比他官职还大。
后来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来到隆中,虽然诸葛亮很喜欢耕种,但是他并不以此为生,应该只能算是他的一个小兴趣爱好吧,因为他的同辈大部分都是笔墨纸砚,弹琴吟咏,其中的佼佼者便是管仲、乐毅。不仅如此在人们口中诸葛亮常常在山间、耕田间闲聊的也并非是普通的山野村夫,而是徐庶、崔州平等人。
诸葛亮跟司马徽、黄承彦是往年交,黄承彦更是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把黄承彦的女儿描绘出了一个满腹经纶的丑陋女子,但是这个是否真实,应该也只有诸葛亮知道了。
当年刘备还依附于刘表的时候,司马徽在一次跟刘备会面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外称卧龙,乃是旷世奇才,刘备当时也是心动,从而徐庶也是在旁建议,刘备你可亲自前去邀请,不可命令他来见你。
最后刘备带领关于、张飞,亲自前往隆中去请诸葛亮辅佐自己,经历三顾茅庐,诸葛亮也是出山,辅佐刘备匡扶汉室。
不过,说到这这三兄弟,就不得不提一下他们背后的诸葛家族。虽然琅琊诸葛氏并不闻名于三国,却堪称三国时期“最”厉害家族。诸葛家族长久居住于琅琊,他们的先祖便是诸葛丰。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期在朝廷担任要职,在他去世之后,诸葛家的子孙后代便一直隐居在琅琊,并没有再踏足官场。直到200多年后,大汉王朝行至末路,诸葛家族的子孙便纷纷涉入当时的政局。《吴书》中这样记载:“(诸葛)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族弟诞又显名于魏……”
诸葛珪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当上了泰山郡的郡丞,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本来可以在乱世中得以出人头地,可惜大约是天妒英才,诸葛珪还没有来得及大展拳脚便去世了。只留下了三个儿子: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均。 诸葛珪的弟弟诸葛玄便带着这三个孩子一起生活。后来因为生活所迫,诸葛玄便带着自己所有的族人前往荆州投奔刘表。 途中,诸葛瑾与亲人走散,诸葛玄便只好带着其余子侄一路到了荆州,最后在刘表的帮助下,安顿在了襄阳古隆中。
诸葛亮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声名远播,刘备得知后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既然答应了刘备尽全力相助,便倾尽其能帮助刘备夺下荆州、益州,分得天下的三分之一。而诸葛亮也成为蜀汉的丞相,先后辅助刘备刘禅,留下了千古美名。
而诸葛瑾在与家人走散后,便跑到了江东。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在加入东吴后,很快成为了孙权的智囊,最终凭借赫赫功绩官至大将军。 诸葛瑾一生谨言慎行,而且为人宽厚,他知道诸葛亮到了中年还没有孩子,便将自己的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诸葛瑾的另一个儿子诸葛恪,在孙权死后成为了托孤大臣之首,实际上成为了东吴的决策人。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比起诸葛瑾和诸葛亮来,他的结局比较凄惨,最终因叛变被司马家族清算,兵败身亡。 这并不是因为诸葛诞无能,事实上诸葛诞在军事上能力出众。他幼年家境贫苦,很早就投身于曹魏旗下为之效力,凭借赫赫军功成为了曹魏四大藩之一。
如果对诸葛三兄弟做一个综合评判:诸葛亮文韬武略,为蜀汉运筹帷幄,是蜀汉最重要的大功臣。诸葛瑾有智慧有德行,他的儿子诸葛恪更是成为了东吴的实际掌权者。而诸葛诞在军事上非常有才能,他全凭白手起家,后来手握重兵,举兵反叛司马家族。
这三人都是三国时期可以左右局势的大人物,但是他们的结局和后代却令人唏嘘。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都战死在绵竹,蜀汉灭亡后,诸葛亮的子孙便就此消沉,再没有什么惊世绝艳的人才出现。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因为与东吴孙氏的政治斗争失败,最终被灭三族。过继给诸葛亮的诸葛乔侥幸逃过了这次杀身之祸,最终得以给诸葛瑾留下一支血脉传人。 诸葛诞反叛司马家族,可惜兵败未能成事,被诛夷三族。他的小儿子 诸葛靓 幸运逃脱后投奔东吴,后来向西晋投降,但因父亲身亡缘故,终身不仕。
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有一个仔细想想很有意思的细节,魏蜀吴三国相互厮杀斗争多年,最终谁也没能得到天下,司马家族成了最后赢家,而统一天下的司马家族皇子,却有着诸葛家族的血统。 这是因为司马伷娶了诸葛诞的女儿为妻,生下了司马觐,而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便是司马觐的儿子。
参考资料:
《吴书》
《世说新语》
琅邪,今作“琅琊”,读láng yá,是山东东南部的古地名。此地诞生了琅琊三大家族(琅琊诸葛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
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邪邑,在今山东省青岛市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治东武 (今山东诸城)。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今山东省临沂市北)。北魏治即丘县(今山东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琅邪 外文名 :Lang Ya 别名 :琅琊 归属 :今属山东省 引证详解,词语探源,琅(láng),邪(yá), 引证详解 邑 名。即 琅琊邑 , 在今 山东省 青岛市 东南海滨①《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③《史记·孝武本纪》:“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琅邪,并海上。” 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钜海,南有琅邪。”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琅邪,台名也,在渤海间。” 指秦 琅琊刻石
金松岑《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山 名 。 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西南。 西晋 伐吴, 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得名
①[宋]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 也。”
②[清]黄景仁《晓过滁州》诗:“最高知琅琊,翠色披满襟。” 词语探源 琅(láng) 1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一玉部 琅玕,似珠者。从玉良声。鲁当切。 2清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琅玕,逗(表示停顿,不读),似珠者。 尚书:璆琳琅玕。郑注曰:琅玕,珠也。王充论衡曰:璆琳琅玕,土地所生,真玉珠也。鱼蚌之珠,与禹贡琅玕皆真珠也。本草经:青琅玕。陶贞白谓,即蜀都赋之青珠。而某氏注尚书,郭注尔雅、山海经皆曰:琅玕,石似珠。玉裁按,出于蚌者为珠,则出于地中者为似珠,似珠亦非人为之。故郑、王谓之真珠也。 从王。良声。鲁当切。十部。 邪(yá) 1 清代 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六邑部 琅邪郡。从邑牙声。以遮切。 2清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琅邪郡也。谓琅邪郡之字如此作也。 前志曰:琅邪郡,秦置,属徐州。后志曰:琅邪国,属徐州刺史部。许从前汉之制,故曰郡。前志:郡领东武等五十一县,今山东兖州府东境,沂州府及青州府南境,莒州,莱州府南境,胶州一带皆是其地。今兖州府诸城县县东南百四十里有故琅邪城。古齐琅邪邑也。其地有琅邪山。管子、齐桓公将东游,南至琅邪。孟子、齐景公欲遵(沿着)海而南,放于琅邪。苏秦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史记:秦始皇屡并海至琅邪。子虚赋曰:齐东陼巨海,南有琅邪, 皆谓今诸城县。山海经云:琅邪台在渤海郡闲。非也。赵岐曰:琅邪,齐东南境上邑。越书:勾践即灭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立观台于山上,周七里,以望东海。 始皇立琅邪郡,为三十六郡之一。而汉因之。寻周时琅邪之名未知何解。许君以其字从邑。傅合郡名为释耳。九经字样曰: 郎邪,郡名。 郎 ,良也。 邪 ,道也。以地居邹鲁,人有善道,故为郡名。今经典玉旁作良者讹。未知其说所出。古书无作郎者,且琅邪齐地,非邹鲁地。 邪,古书用为 衺 正字。又用为辞助。如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缊邪,是也。 今人文字,邪为疑辞,“也”为决辞,古书则多不分别。如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当作邪是也。又邪、也二字古多两句并用者。如龚遂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韩愈文: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皆也与邪同。 从邑牙声。以遮切。古音在五部。按汉碑琅邪字或加玉旁。俗字也。近人隶书从耳作耶。由牙耳相似。臧三牙或作臧三耳。
提问者使出了卧龙岗的绝招“偷梁换柱”加“乾坤大挪移”!即把东汉指南阳郡的“南阳”移植到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身上,甚至直接等同于“卧龙岗”!这种不敢面对史实的行为表现出的是没有底气的心虚!
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山东诸葛家谱无一字提及“卧龙岗”,反而都证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而不是后世改名为南阳县的宛城。
如《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这里的“南阳林氏”是“郡望”,即指南阳郡的望族林氏。古代表示哪里人,都是“郡+人名”或“郡+县+人名”,从来没有“县+人名”的。卧龙岗在这里把“南阳郡”林氏偷换成“南阳县”林氏,真是无知者无畏!
又如: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这里南阳还是指南阳郡。为什么?因为“琅琊”是郡啊!这是简单的排比句式。“生于琅琊”是指东汉南阳郡,“官于西蜀”是指蜀郡,前后都是指郡一级地名,怎么到了“迁居南阳”就变成了南阳县了?可见这里的南阳和琅琊、西蜀一样都是指“郡”,即“南阳郡”。从而可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无疑!
以上山东诸葛亮家谱的“南阳”和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东汉“南阳郡”,都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更没有提及卧龙岗,根本不能成为南阳市卧龙岗的证据!
卧龙岗把所有的与躬耕有关的“南阳”都毫无根据的偷换成南阳县,这种伎俩证明了其来路不正,没有堂堂正正的史料依据!更何况没有任何诸葛亮家谱提到卧龙岗!反倒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却被诸葛亮后裔认可!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有个著名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中的一支在宋代迁徙定居于此。该村原名“高隆村”,取“高卧隆中”之意。在该村“大公堂丞相祠” 上方悬挂一匾额上书“隆中云礽”四字,意即:隆中诸葛亮的子孙。表明浙江兰溪的诸葛亮后裔认同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而不是什么卧龙岗。这与正史裴注《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一致。
2018年9月8日,浙江兰溪、广西阳朔以及江苏、江西等省市的二十多名诸葛亮后裔代表相约来到襄阳古隆中祭祀诸葛亮。此次祭祀诸葛亮大典的主祭是来自广西阳朔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会长、诸葛亮第48代孙诸葛保满。全国诸葛亮后裔来隆中祭祀诸葛亮证明隆中为诸葛亮故居、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事实得到了诸葛亮后裔的普遍认同。
不仅诸葛亮后世子认可隆中,诸葛亮故乡山东的地方志也都认可隆中!
明嘉靖陆釴编撰的《山东通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避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昭烈屯新野,徐庶器而荐之。先王凡三往顾亮乃见。”清雍正岳浚编撰的《山东通志》也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隐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清嘉庆许绍锦编撰的《莒州志》说“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亮早孤随从父玄往依刘表,居襄阳隆中,自比于管乐……”而莒州在东汉就属琅琊郡管辖且就与诸葛亮故乡琅琊阳都县接壤。民国王元一编撰的《桓台县志》记载“诸葛陂:在城东北二十五里诸葛庄北。桓台胜览载:诸葛孔明未隐隆中时尝游齐作梁父吟……”
可见诸葛亮故乡山东各地的地方志也都认可诸葛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
综上可知,诸葛亮家谱中都没有提及卧龙岗,所谓的“南阳”都是指南阳郡。卧龙岗将指南阳郡的“南阳”挪移到后世的南阳市、南阳县身上是典型的篡改史料。而诸葛亮后裔都认可隆中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诸葛亮故乡山东地方志也都明确记载诸葛亮隐居躬耕于隆中。可见诸葛亮家谱中所谓的“南阳”的具体地点其实就是“南阳郡邓县隆中”,后世划给襄阳,就成为了今天的襄阳隆中。这才是1700年来各种史料公认的史实!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起兵反对司马昭,并得到东吴的支援。
甘露三年二月,诸葛诞被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
而诸葛绪和诸葛亮并无血缘关系,据史书记载算其当为诸葛亮与诸葛诞同辈或后辈。
扩展资料:
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人,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初以尚书郎被任命为荥阳令。诸葛诞为尚书郎期间,曾与仆射杜畿于陶河试船的性能,遭遇大风浪,船被沉到河里,诸葛诞和杜畿也同时被淹在水里。虎贲驾小船来救诸葛诞,诸葛诞让其先救杜畿,自己却昏死过去,身体飘到河岸,后来被救活。
诸葛诞进入京都被任命为吏部郎,有人向诸葛诞请求一些事情,诸葛诞于是先把他说的话传出来,然后才用,大家都以为如果说话不当会让自己贬官,于是百官都对诸葛诞举荐的人谨慎对待。
后诸葛诞被迁升为御史中丞、尚书,并与散骑侍郎夏侯玄等人交好。后来因为魏明帝厌恶夏侯玄和诸葛诞等人沽名钓誉,追求浮华而免官。明帝死后,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辅政专权,曹爽任用夏侯玄等人,又让诸葛诞复职,并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诸葛延
-诸葛绪
-诸葛亮
诸葛姓是中国的一个复姓,大部分诸葛姓由葛姓衍化而来。诸葛姓的杰出代表人物有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等。
浙江诸葛居多,具体如下:
浙江文成诸葛氏字辈:“盛德钦显义荣华富贵昌”。
浙江兰溪诸葛氏字辈:“仍兴宁祥瑞安原富贵昌忠肃严恭懿宣和德裕彰聪明通睿智文理敬容庄孝友敦信睦仁慈正伦常咸恒开鼎晋纯萃美贤良俭让崇宽厚谦尊茂泰方亨侦嘉敏行钦慎发荣康恺惠成蕃秀英华永庆襄”。
浙江平阳诸葛氏字辈:“承伯逢荣 永世昌宗 克家守庆 久相光庭 建国立新 诗书万年。”。
浙江金华九龙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诸葛小月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重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琅琊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祝谏重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市水亭乡。
兰西诸葛氏简史,(民国)诸葛政清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诸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重修诸葛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诸葛铎总理,诸葛浩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木刻活字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据临沂市诸葛亮研究会会长李遵刚介绍,诸葛姓氏的起源,史上有多种说法,其主要传说有3种:
一是“诸葛”之姓为“詹葛”之误。先秦《世本》卷三《氏姓篇》载:“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其后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但此种说法多为后人质疑。
二是《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所注,其引应劭之《风俗通》:“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子孙诸县侯。”
三是《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注所引之《吴书》,裴注之引《吴书》所载:“(诸葛瑾)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徒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之为氏。”
诸葛诞的亲属成员
本文2023-09-22 07:07: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