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播州土司杨应龙,到底做了什么,让明朝出动24万大军攻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遵义播州土司杨应龙,到底做了什么,让明朝出动24万大军攻打?,第1张

贵州遵义播州的杨氏土司,统治播州地区达700余年后,最终毁在了第29代土司杨应龙手中。

播州土司自唐末时期开始,就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司,经历了宋、元、明四个朝代,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繁荣。可是,到了明朝后期,杨应龙到底做了什么,会让明朝出动24万大军攻打,让杨氏土司从此消失呢?

要了解播州杨氏土司为何会败在杨应龙手中,我们得先了解杨应龙这个人。

杨应龙善于和朝廷搞好关系,利用西南大山盛产珍稀木材的优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明朝万历皇帝进献了70根良木,得到万历皇帝的器重,封他为“都指挥使”。

更让朝廷欣慰的是,杨应龙利用自己手下的精兵强将,充当朝廷的打手,在西南地区,不断攻打各地的土著部落,因此,朝廷以“杨应龙平蛮有功,先后赐金币”。

随着功劳增加,杨应龙开始狂妄起来,加上万历皇帝生活奢靡,对各地的土司管理松懈,杨应龙有了更大的野心。

杨应龙不仅大肆修建自己的宫殿,还将宫殿用龙凤图案进行装饰,自称“千岁爷”,将播州一些小孩强行带入自己的宫殿中,阉割成太监,侍奉自己及其妻妾。

当时的播州面积比较大,下辖“九姓五司”,由于“九姓五司”均为当地的世袭贵族(相当于小土司),颇有声望。

长期以来,杨氏土司和“九姓五司”的关系十分融洽,可到了杨应龙时代后,开始内讧不断。

杨应龙为了维持自己像皇帝一样的奢靡生活,开始不断讹诈老百姓和各个贵族首领,横征暴敛,稍有不从,就直接抢劫。引起了播州百姓和九姓贵族的不满。

而导火索发生在一个女人的身上。

按照惯例,杨氏土司为了和当地贵族形成联盟关系,均以联姻的方式维系。杨应龙也一样,娶了九姓之一的张姓女子为妻。

可是,张氏嫁给杨应龙后,并不得宠,并被杨应龙的一个小妾诬陷,说张氏对杨应龙不忠,从而被逐出土司府。

可杨应龙并未放过张氏,直接将张氏一家满门屠杀,从而引起张姓贵族的强烈不满,并联合罗、宋、何、郑等其他八姓贵族,将杨应龙意图自立为王的消息上报到朝廷。

杨应龙大怒,将告状之人全部处死后,索性于万历20年起兵造反。

明朝第一次攻打杨应龙时,主要兵力为贵州和四川两省的明军,一共有四路,除了一路被杨应龙打败后,其余四路均攻入播州。

万历22年,杨应龙投降,不仅愿意出4万两银子给朝廷,还将自己一个叫杨可栋的儿子送到重庆当人质。

朝廷见杨应龙认罪态度较好,饶恕了他。可没想到,杨可栋却莫名其妙地在重庆暴毙,这让杨应龙十分愤怒,怀疑儿子被人陷害,不仅不交纳4万两银子的罚款,再次起兵反叛。

杨应龙此次谋反规模非常大,而且也十分残忍,凡是攻下的城池,一律屠城。由于明朝正出兵朝鲜,帮助朝鲜攻打入侵的倭寇,没有力量攻打杨应龙,因此,让播州军不仅在贵州和四川烧杀抢掠,也攻入湖广地区。

万历28年,从朝鲜归来的辽东军队南下西南,和明朝的南方军队合兵一处,在明朝名将李化龙的指挥下,兵分八路,直捣杨应龙的老巢——海龙屯。

明朝此次出兵的规模非常庞大,有24万,是明朝军队一半的兵力。

在明军的猛烈攻打下,杨应龙困守在海龙屯。

由于杨应龙不得人心,内部出现叛徒,将明朝军队从一条鲜为人知的狭窄水道带入海龙屯。

杨应龙见大势已去,绝望地带着自己几个妻妾举火自焚。有着700余年 历史 的播州杨氏土司,就败在了杨应龙手中,从此土崩瓦解。

现今,海龙屯已经成为遵义著名的 旅游 景点,如果进入屯内,依旧还能见到当年杨应龙修建的坚固堡垒。

播州杨氏土司对遵义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融合当地土著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的文明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由于播州杨氏土司实力雄厚,在宋、元等朝代的战争中,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但杨应龙对西南的破坏性也很大,由于起兵谋反后,阴狠嗜杀,让很多人都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秦为夜郎、且兰地,汉属牂牁,唐贞观中,改播州”(《明史贵州土司列传》),这就是“播州”的来历。秦时播州为夜郎、且兰所属之地,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在牂牁郡的北部地区,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等六县。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下诏“省郎州并六县”,废除朗州,将六县重新划入牂牁郡。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又于其地复置播州及恭水等六县”,在原郎州之地再置“播州”,辖恭水、高山等六县,“播州”由此得名。

安史之乱前,播州一直被唐廷牢牢掌控,但自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席卷半个唐朝后,唐由此从盛转衰,而后随着唐朝国力的衰退,唐廷开始逐渐丧失了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这其中就包括播州等西南地区,此时西南地区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酋长纷纷割据自立。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僚人发动叛乱,欲图割据自立。次年,唐代宗下诏“荣率师南征,剿抚并用,蛮方永靖”(《贵州府志》),以罗有德之子罗荣为六州都督、沿边招讨使、太子太保、荣禄大夫,率兵前往播州平定叛乱。7年之后,罗荣终平播州之乱。

随后,唐朝封罗荣为播州侯,“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将播州作为罗荣的封地,并允其世袭罔替。之后罗氏传至四代,传至罗太汪时,其对播州已进行了八十余年的统治,但这八十余年罗氏内部是不遗余力的进行争权夺利,致使罗氏势力极速衰退。到了罗太汪这代,罗氏早已是外强中干,因此不久播州即被刚刚强盛不久的南诏国所夺。

861年,播州被南诏罗闽氏族部所占,罗太汪为避难只得带族人逃到泸州的叔祖家。当然此时罗氏对于播州这块世袭的封地,依然是念念不忘,罗太汪无时无刻都不在想着该如何去收复这块祖地。876年,罗太汪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此时与他同族的太原人杨端的势力开始强盛了起来,如此罗太汪就求助于他,而后杨端亦答应他的请求。

同年,杨端率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谢氏等九族兵马自泸州出发“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呰,结土豪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杨氏史籍编年》),不久占据播州的罗闽人和僚人就被杨端率军所败。

但是杨端得到播州后,他并未交还给罗氏,而是据为自有,此后唐朝亦对杨端占据播州的事实给予承认,并授予其播州刺史职,成为唐治下的一个羁縻州(类似现在的自治区)。自此开始,罗氏对于播州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杨氏正式开始了对播州长达725年的统治。

播州杨氏自唐末入播州,成为播州的主人后,历经唐、五代十国、南北宋、元、明等五个时期,从唐至明,杨氏在长达725年的时间里世系不绝,无论中原是哪个王朝在占据,是哪个皇帝在统治,杨氏都能做到屹立不倒,前后历经29代,其世系历史之久,影响之大,传承之久,在封建时代都甚少有匹敌者。

那这里很多人或许都不明白,为何杨氏能够统治播州长达725年的时间而屹立不倒吗?无论中原如何的改朝换代,杨氏都能牢牢的掌控住播州,而不被中原王朝所夺,这其中到底有何原因呢?

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险峻的地理位置。“播州”介于川、贵,大娄山脉东支中段与乌江中段北岸之间,如《续修四库全书两朝平攘录》载:“凡联三省,此地势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中皆山谷盘亘。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马不得并行”,播州地处西南高原,境内大娄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更是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再者凭借着播州的山川深阻,地势险要,致使中原与播州的道路常年处于堵塞的状态,而即使是畅通的状态,也是一条人马不得并行的道路,根本不能用于大规模行军所用。

因此,播州杨氏正是得益于播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对于此地的统治。因为道路的不通畅,再加上地势的险峻,致使中原王朝要想完全的占据这块地区,他们就必须得花费巨大的物力、人力、财力才可,而这对于早已占据广阔的中原地区的中原王朝来说,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众所周知,自古要想形成割据政权的,一得不怕被打,二得不怕被围,要想不怕被打就得占据着险峻的地理位置,如三国时的益州,及唐朝的播州,他们都是可以闭关锁国的地形,只要守住一个地方就能挡住外面的军队。而如果只是单纯的借着险峻的地理位置,显然是不足以形成割据的,因为如果做不到自给自足,敌方要想占据这块地区,只需将其团团围住,然后断其物资来源,这样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不需耗费一兵一卒就能困死他们。

因此,能否保证长时间的割据,除了险峻的地形,还需要有能做到自给自足的自然资源。而播州显然是满足了这个要求,正所谓“播州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乐土也”,播州自唐以来就是“稻粟再孰,无徭役”的状态,可谓是富饶无比的。播州既有肥沃的农田,又有可放牧的早地,更有丰富野生动物资源,同时播州还有储存量惊人的山藏矿物,尤其是铁矿、铜矿资源。

如此,对于播州百姓来说,他们是既不缺食物,又不缺兵器,因此当时播州杨氏在借助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他完全就可以做到闭关锁国,割据为王。而即使是中原王朝派兵来攻,播州杨氏亦能靠着这些来与中原王朝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

第三、“识时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当然如果中原王朝执意要占据播州,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毕竟以播州一隅之地显然是不能和一个国家相抗衡的,一旦中原王朝下定决心要灭掉播州杨氏,他们必灭。想想看,播州杨氏最后不就被明朝万历皇帝给灭了吗,所以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们并不是播州杨氏能够统治725年时间的原因。

事实上播州杨氏能够传承如此之久,最主要的是得益于杨氏的识事务。纵观播州杨氏七百余年的历史,除末代土司杨应龙起兵反叛明朝外,其余的杨氏首领皆未对中原王朝有过任何的异心。每当王朝出现更迭之时,杨氏就不会再为已亡的旧王朝效命,如元灭宋,杨氏就归顺元;明灭元,杨氏就归顺明,总之就是杨氏永远不会替濒临灭亡的旧王朝效死命,而是选择顺从。

而每当杨氏选择归顺新王朝时,新王朝为了笼络地方上的豪族土酋,他们往往都会对其不吝赏赐,并赐予杨氏高官厚禄。如此,杨氏每每都能借此得以继续掌控播州。同时有别于一般势力的降而又叛,杨氏一旦归顺,除非王朝濒临灭亡,否则杨氏则世代效死忠,首领世世守臣节,尽守土之责,每遇战事,只要朝廷有需要,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出兵替朝廷平叛。

可以说杨氏首领在政治上这种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才是播州杨氏能够经久不衰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四、播州百姓忠实的拥护。当然古话说得好“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杨氏能够从唐末到明朝就一直统治着播州,除了知道顺应历史潮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氏的首领知道与民休息,知道保境安民。自杨端入播州以来,播州杨氏就一直恪守着守臣节、尽守土之责,杨氏十三代首领杨粲还制定了杨氏的家族训言《家训十条》:“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 ,然后将此家训刻于石上,以使后世子孙永世铭记。

如此,就是在杨氏先祖的言传身教下,历代杨氏首领就严格遵循着“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的祖训,对内与民休息,着力发展播州的经济和农业,对外则是选择忠于中原王朝,绝不反叛。因此,在杨氏首领这般统治下,播州的百姓是安居乐业,民殷富实,史载:“西南夷……其中播最大,地方两千里,民悍而富”(《平播全书》)。播州的人口也从唐时户不满500,人口不过2000人变成了宋时户口已达万余家,人口约40000,其经济到明时更是位居贵州第一。

因此,就是这样的播州杨氏,播州百姓又怎会去反抗他们的统治呢?所谓“元明之世,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彦,言土司之巨者,为思南之田氏、播州之杨氏,两广为岑、黄两姓,又以播州杨氏为巨”(《播州杨保考》),就是在播州百姓这样忠实的拥护下,杨氏自然也就能对播州进行长时间的统治。

最后,杨氏之所以能够对播州形成长时间而又稳定的统治,还有一个原因自然就是百姓的拥戴。百姓的愿望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谁让他们过得好,他们就选择服从谁,而播州杨氏恰恰就是能让百姓过得好的政权,如此焉能不被拥戴呢?

贵州省晴隆县杨氏字辈:“明,堂廷方永应,国文万代兴…”,天祖杨明儒来自四川。廷字辈八弟兄,其中一房的后人在普安县和晴隆县,其余七房后人去向不明。据家族传说,有两房走安顺方向,一房走云南方向…。

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长征镇新民村犀牛湾(始祖杨灿)杨氏字辈:“发国文启,正光昌朝,德仲金榜,毕世忠良,家庭荣耀,福寿永长”。

贵州遵义市杨氏字辈:“士正朝宗昌盛秀,永先祖训顺天长,文章华国照书香 ”。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代有着无穷无尽的财富,当然了,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上下五千年实在是太长远了。当然了,现在科学家为了科普相关的历史知识,也会将一些著名的历史古迹排成纪录片供广大的观众进行学习探讨。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土司遗城海龙屯是有不少的网友在议论纷纷,到底土司遗城海龙屯里面的土司遗城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贵州地区的历史吧!

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摄制组历时四年,在2013年就入驻海龙屯遗址,现场拍摄土司遗址及周边土司大墓群的考古发掘过程。

大型探索发现《土司遗城海龙屯》讲述的是贵州省考古团队在一次考古发掘中的惊人发现,揭开了沉睡在地下几百年的贵州神秘杨氏土司一族的往事。影片从考古者的视角切入,随着轻轻挥动的手铲,用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考古探寻,将一座神秘的土司遗城海龙屯展示在世人面前。头冠、碑文、口含玉等,多年来,这些从海龙屯遗址出土的文物不胜枚举,每一件精美的文物背后又隐含着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最久远的土司家族之一,历经725年世袭统治的播州杨氏土司一族如何尘归厚土,也将一并呈现给观众。《土司遗城海龙屯》还创新性引入了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的内容,现代科技将与古代文物碰撞在一起,擦出别样的火花。

我生而有幸,可以在废墟中追寻文明的碎片,因为我是一名考古者。这是考古专家李飞在海龙屯考古日记中的话语。

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考古是一道桥梁,它医治了人类受损的记忆。记忆是人类文化的根,播州杨氏土司的历史不仅是贵州的历史,更是中国的历史。海龙屯正是那段传奇历史的见证。从1979年冬天引起考古学者的注意,到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直至2015年成为唯一一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项目,海龙屯在历史和考古领域的价值不容置疑。

除了宏大的历史观与精细的考古还原,《土司遗城海龙屯》曝出的一组现场拍摄的照片引发热议。精美的明代甲胄道具制作精良,还原度极高。有网友评论该剧最大亮点在于明代的服饰、装备、与旗帜几乎做到了无缝还原。在影视行业崇尚大制作的今天,一部低投入的纪录片如何做到对道具的制作如此考究?

近年来,古装题材的影视剧大量充斥荧屏。伴随着近年来古装片热度持续不减,观众对古装道具要求越来越高。为高度还原古战场,《土司遗城海龙屯》在道具的制作上参考大量资料,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著名的历史画卷《平番得胜图》上。

实现道具的高度再现,制作方在制作经费不高的情况下,力图节省日常开销,许多团队成员自愿降低薪水,将经费花在刀刃上。在道具制作上请来优秀古装制作团队严格再现了《平番得胜图》中明代装束,高度还原了平播战役的古战场,队列、阵法、军帐、传令方式、点兵发兵仪式等都能看到《平番得胜图》的影子。在战场武器道具方面,制作方依旧严苛,虎尊炮、迅雷铳等经典古武器在片中得到大量还原,甚至纪录片的后半部分给出了大量武器特写,先期曝出的剧照让人大呼过瘾。依照明代形制复原的罩甲、圆领、补服、飞鱼服、革带、马面裙、旗盔、铁护臂等,较为全面的呈现了一场明代服饰的盛宴。就纪录片来讲,《土司遗城海龙屯》做到了一次大胆尝试与创新,而该剧的道具也在此后被拍摄地习水土城建馆馆藏。

土司杨氏世有其地,本为唐朝南平夷杨端所据,后杨延郎(杨六郎)之孙杨充广之子杨贵迁过继给播州,由此守播境者皆杨家将后裔也。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杨应龙,次年改置遵义府。

1、高祖:家族的始祖,也是最早的祖先。

2、曾祖:高祖的子孙的父亲。

3、祖父:曾祖的子孙的父亲。

4、父亲:祖父的子孙的父亲。

5、自己:父亲的子孙。

6、子孙:自己的子孙。

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古代封建王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300年魔咒。中国历朝历代,无论是雄才大略如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还是得国不正懦弱不堪的晋朝,亦或是曾威慑天下的大唐,都没能突破300年的历史。然而,中国历史上没有超过300年的大一统王朝,却有一个超越了700年统治历史的国中之国,他就是统治播州超过700年之久的杨氏家族。

播州杨氏所在地

现如今贵州北部的遵义地区,就是唐贞观年间始置的“播州”。唐末年间,杨端攻取播州成为了这里的新主人,此后,杨氏家族共传27世,统治播州长达725年。由于播州地处西南高原地势险要之地,远离中原,又拥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杨氏家族就在这样的封闭地理环境中建立了稳定的统治。

再加上杨氏家族在每次新旧王朝更迭时,总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快速臣服于新朝,这让杨氏统治成为了中国土司统治史中的奇迹。不过,既然杨家能够在播州统治700多年之久,一直拥护新朝廷,为何在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杨应龙剧照

首先,杨家末代土司杨应龙,与历代土司相比其个人品行不端,为播州土司制度走向覆灭埋下了巨大隐患。《明实录》记载,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在初任土司之初,就有严重的僭越行为。他平日里奢*无度,甚至效仿中原王朝的皇帝,建宫殿、穿龙袍、睡象牙床,先不讨论杨应龙是否有叛逆之心,他的这些行为完全就是对于皇权的不尊重,已经等同于犯了谋逆大罪。

古播州地图

除了杨应龙的僭越行为以外,杨应龙还借着杨氏家族在播州财富兵强,对播州七姓豪族进行残暴统治,最终激化了播州内部矛盾。杨应龙的这些行为,被播州的“五司七姓”上报朝廷他有谋反之意,明朝廷因此介入播州内乱,杨应龙与朝廷官员军队发生多次冲突,他的这些行为,就被朝廷视为有公然反叛之心。其实,一贯跋扈的杨应龙最初只是因不堪忍受朝廷的审问,从而杀官兵泄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叛乱,但是由于他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激化,他也只能被逼造反,最终带领杨氏家族走向了绝路。

明朝播州位置图

其次,土司制度本就存在致命弊端,随着中央集权不断的强化,土司与中央王朝的矛盾爆发只是迟早问题。土司制度其实有着巨大的缺陷,土司们都管辖着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中原王朝往往鞭长莫及,而且,看似对中央王朝恭顺无比的土司,却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军队和地盘,这就让土司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

再加上播州在杨氏家族几百年的经营下,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远高于其他落后的土司地区。威望日益增大,财力、物力充足的杨氏家族,必然会引起明王朝的忌惮。所以,当杨氏家族内部出现嫌隙之时,明王朝自然要借助这个机会,打着平定叛乱的名义,剿灭杨氏土司。

播州海龙屯

最后,明王朝为了加强对于西南地区的统治,也是明朝廷决心剿灭杨氏家族的原因之一。播州土司制度的建立,起初是因为前代中央王朝对于这块地区鞭长莫及而采取的一种治理方式,这才让这个土司独立王国日益发展壮大。明朝相较于前朝,其人口、经济、文化都取得了较前朝更大的发展,为了消除边疆动乱,不让西南地区与中央王朝背道而驰,加之又有杨应龙趁机造反的这个机会,明朝廷就利用这场“平播之役”,最终让杨氏土司走向了覆灭。

遵义播州土司杨应龙,到底做了什么,让明朝出动24万大军攻打?

贵州遵义播州的杨氏土司,统治播州地区达700余年后,最终毁在了第29代土司杨应龙手中。 播州土司自唐末时期开始,就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