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黄氏大宗祠
中国最大黄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黄坑镇。
黄氏大宗祠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传统的南方园林式建筑风格,宽敞明亮的正厅、精美绝伦的雕刻和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中国最大黄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黄坑镇。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黄氏宗祠之一。该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历经多次修缮,现占地面积达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是一座集宗祠、祭祀于一体建筑群。
黄氏大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黄氏大宗祠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黄氏宗亲齐聚一堂,共同祭祖、祈福、传承家族文化。
黄氏大宗祠的历史背景
建于明万历年间,经清代、民国20年(1931年)、1998年重修。该祠坐北向南,三进三间布局,中、后座置有左右厢房,中座左厢房曾是乡绅聚会的地方,右厢曾作烟洲学校第三分校。其规模布局颇大。
抬梁式木架构建筑,前檐置园盘形坐斗和如意斗拱,雕龙托脚。硬山式顶,用蚝壳作外墙,龙船脊灰雕、隔扇装修部份的木雕与精湛的灰塑、砖雕艺术品均保存完好,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1939年,中共一区区委曾在此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
-黄氏大宗祠
1黄氏先祖历史
黄国历史 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建立了黄国。
《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
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
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
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
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
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
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
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
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消黄国[待考—公元前648年],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
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
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结束了一两千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6720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5-7米,基宽59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
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
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
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
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
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
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一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
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
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舞蹈海内外乡亲。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
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
2中国黄氏历史黄姓从总体上分为“黄姓概况 、黄姓源腾、黄国历史、黄氏精神、黄姓史料 、黄姓迁徙、黄氏名人、郡望堂号、黄姓祠联、宗祠世系”十大内容。
黄姓概况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江夏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资料很多具体请参考
wtp=tt
3黄姓历史名人黄飞鸿(1847-1925),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
黄天霸 是金镖黄三太之子,黄三太是南七北六十三省的总镖头,在绿林很有名,曾经救过康熙皇帝,被御赐过黄马褂。黄景仁(1749~1783) 清代诗人。
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黄巢(835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时人。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1]),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
黄盖(生卒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黄继光 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
黄歇(前320年~前238年)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黄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
黄香(18~106年)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黄凤麟(555~626年)字魁熹号江夏逸叟,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黄仁泽(865~945年)福州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人,黄璞(837—920年)五子黄中庸(1030~1110年)《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黄华(?~1284),政和县人,元初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
黄道婆(1245~1330年)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抗清英雄。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黄鼎凤(1830~ )农民运动领袖,大成国的隆国公。
4历史上黄姓名人黄歇:见《史记》。
黄霸:见《汉书》。 黄宪:见《后汉书》。
黄香:见《后汉书》。 黄琼:见《后汉书》。
黄琬:见《后汉书》。 黄盖:见《三国志吴书》。
黄忠:见《三国志蜀书》。 黄权:见《三国志蜀书》。
黄泓:见《晋书》。 黄回:见《宋书》。
黄法抃:见《陈书》。 黄巢:见《旧唐书》及《新唐书》。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 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
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
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
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
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黄兴:辛亥革命著名***之一。
黄继光: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战斗胜利用胸口堵住敌人机枪眼壮烈牺牲。黄元申:饰演霍元甲而出名,后出家。
黄金辉:新加坡前总统 黄月英。
5黄氏历史有名人物1、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
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2、黄慎:清代画家。
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3、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
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4、黄盖:三国时吴国将领。
与周喻用苦肉计,诱曹操受降,用火破曹。 扩展资料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
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到第7位。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
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
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福建、湖北、江苏等地。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黄姓历代名人613名,占名人总数的135%,排在名人姓氏的12位;黄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排在第9位;黄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6%,排在第11位。
周日,我们闲的没事儿,就去了附近的钦州那雾山,据说那里有个玻璃栈道,可以观山望海,想来蛮有景致,这便驱车前行。
人说看景不如听景,此言的确真理。不过此行途中碰见了个黄氏宗祠,倒是让人兴趣盎然,让人感慨天地之悠悠,生命之顽强。
那是一个小小的三岔路口,由黄氏宗祠的大牌子,沿小河沟往里走百十来米,便是祠堂。正是稻谷成熟季节,水泥路面上有半幅都晒的是稻谷,我小心驾驶,害怕压了人家的粮食惹出是非。河谷里,金**的稻田起起伏伏,由于成熟时间的不同,一块一块稻田颜色有所差异,煞是好看。
祠堂门是锁着的,一位老者见我们兴致勃勃,便去屋里拿了钥匙给我们开了门。我们是从偏门进去的,进去之后有1994年重修祠堂时候的序言,以及捐款人的名字。石刻名字满院的墙上都是,有港澳台的人,有广东广西湖南的人,钱款数额有大有小,上万的有,几百的也有,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黄氏族人万世旺。
从小门步入,见祠堂的院子不小,里面也同样晒的稻谷。拾阶而上,进了祠堂的前殿,从墙上的图文介绍里面我们知道,这支黄氏族人的始祖叫峭山公。
图中峭山公传略全文如下:
黄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岗,又名黄,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四月十五日戍时。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峭山公八十寿诞时,大会姻亲,召命诸子家事,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奉晨昏,其余八十子俱领家谱一卷,骏马一匹,令其迁徙他乡,开创家业,并赋诗一首赠别: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十一月初七日巳时,峭山公无疾而终,葬于福建昭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山旧莹。
以上为图中峭山公传略原文。
遥想1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在大唐灭亡之后短短的六七十年时间,军阀割据,大小势力自立为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峭山公所在的中原大地,社会动荡,战乱不止,在朝廷做过高官的他,为了家族的命运,为了子孙后代的前途,就给他们指了一条充满风险,但也隐含着无限生机的前程:向南发展。
峭山公很伟大。
遍观中国历史,南方的经济真正发展起来始于南宋。从那时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从北方的渭河流域黄河下游,慢慢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到了近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长江流域的上海,珠江流域的广州,成为大家羡慕的地方。现在反过头来,国家要以沿海带动内地,那些遥远的年代曾经无限风光的长安洛阳开封,反倒要借助于当年被称为的南蛮之地的支持了。这个世界非常神奇,这个永远生生不息,生机盎然的世界太值得我们无限热爱了。
周日的自驾游很有意思,那雾山的玻璃桥愉悦了我们的眼睛,而黄家祠堂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黄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浙江省云和县云和湖畔南洞村,该宗祠在村落的至高点,俯视全村,已荫佑了十余代裔孙的安祥,屋后大片的古木是涵养宗祠的脉血。宗祠大门上方悬挂铜色的金属牌匾,魏体书“黄氏宗祠”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的苍劲辉煌。走进大堂,正面是四块大型的古铜色金属牌匾,在烛光中熠熠生辉,庄严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正堂上方魏体书“宗功福远”四个大字,正中宋体书“天地君亲师三教会上万亿圣贤莲台座位”,两侧对联为“香烟篆就平安宇,烛影开成富贵花;神赐恩波流第宅,人逢瑞气发祥光”。两侧立柱贴满红纸手书对联,体现了黄氏的精神文化传承,其中有“读书明理知天下,通史求真鉴古今;处世尤记宗祖德,贻谋惟望子孙贤”。
漳浦县湖西西墘黄氏家谱姓原世系世纪祠墓总志
古者受姓,以地、以国、以官、以功,无一定焉。按黄氏之原,出帝颛顼曾孙陆终封国于黄,即今之湖广黄州、德安,汉属江夏郡。后子孙因国为氏。
历吾始祖原籍燕地,先世泓公仕晋,以永嘉之乱,避地幽州,为燕开祖。传至宋代,子孙繁多,布列于四方者,不可胜记。如吾闽则有大理寺丞谥文忠讳材字国栋,今之浦西西头及清泉、树兜、横内、前亭、花林、东林、积美、牌浦、埭头、石美,皆同祖而分泽矣。前代世谱历经兵革,已难详考。若吾之祖考始祖鸿熙公,昉自宋末,世居佛昙桥,传二世祖均安公均寿公,均安公传三派,均寿公传二派,合编为仁义礼智信五大房,上以承三祖之遗泽,下开万派之宗源,又以亲脉开派编为世系,内有徙居外省别地者,仍一并序入于名下,注所居某地所迁某地,俾咸知同出一本,妥编世纪以备考实。但旧谱屡经变乱,编简残缺,名迹莫详。今可详者书之,疑者不敢凿,庶为传家信史云。
祠宇乃祖先神气所凭,子孙展孝笃亲之地,梁雕栋画、鸟革翚飞,不以为侈。茔墓乃先祖化魄所归,子孙发祥钟秀之由,牛眠马鬣、凤翥龙蟠,斯克称善。吾祖肇居佛昙乡,旧有宗祠建于本梅月城内,迨明末变乱,城圮而祠已俱圮矣。至清顺治庚子(顺治十七年),十三代孙易登己亥科进士,归浦谒祠庙,纠族人复建祠于湖西,然风雨不蔽,数椽而已。子姓散居荒榛草莽之区,岁时伏腊,震目睹而心伤焉。迨康熙壬戌,幸叨祖庇,得有微禄,积逾数年,佐以旧蓄,就于湖西之地,筑堡兴祠,建大宗以重其本,立小宗以维其支,有堂有庑有梃有楹,瓷之砌之、丹之黝之,敢曰侈丽,亦聊以展震之孝思已耳。列祖茔墓其年远迷失者,陆续清查之,倾塌者各加修茸焉。今敬命匠首绘祖庙,次图各茔,列之谱端,以示本源之重,惟将来贤子肖孙,共继此志可也。
大宗祠黄氏家庙,奉始祖鸿熙公、二世祖均安公均寿公,堡内南的中许,康熙丁卯桐月重建,坐癸兼子。鸿熙公葬在佛昙桥梅月香山之侧,其坟蚁聚而成,坐乾向巽兼戌辰,妣朱氏葬在兴化府壶公山之阳。均寿二公兄弟俱葬在香山之溪上,分作二坟,合为一大出手。
诰受通奉大夫太常寺正卿,前湖广湖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提刑广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密云蒙恩召对称旨、钦赐蟒袍大缎、整饬直隶霸昌道、兼理屯田驿传粮饷事务、兼管居庸紫荆密云等处关务,山西按察司佥事,军功加至正一品仍带功加二十二级,第十一代孙性震薰沐谨撰
注1:黄性震与石寨一世祖黄元重(原名黄性琮),同为福建漳浦湖西始祖黄鸿熙第十一代孙,同为入闽黄氏之一的黄天从第十五代孙,同宗共源。注2:据清光绪《漳浦县志》载,黄性震与黄易,同祀于漳浦县乡贤祠。 (据1989年石寨《黄氏族谱》,并参阅民国庚申年觐臣氏录祖趾抄石寨《黄氏族谱》、漳浦县湖西诒安堡黄性震撰《贻厥孙谋》碑记、《湖西黄氏族谱》校核,20190428)
15世 黄性琮,光昭之子,字我祯,号元重,明朝后期从福建省漳浦县(佛昙)湖西乡移居粤东(今陆丰市金厢镇洲渚村,后移居后陂和石寨,为石寨一世祖)。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港尾浦西开基一世祖黄天从 1——黄国栋 2——黄炳翁 3——黄置库 4——漳州市漳浦县(佛昙)湖西开基祖黄寿夫谥鸿熙 5——黄均安 6——黄志明 7——黄亿川 8——黄从义 9——黄宗容10——黄晋望11——黄大尹12——黄舜钖13——黄光昭14——黄性琮15——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开基祖黄致健16,生子四人:长子黄易讳子参登顺治己亥科进士、次子黄子韬、三子黄子昭、四子黄子如。
艾叶黄姓是贡井荣边乡厅房坳“黄氏宗祠”的分支,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由湖北麻城入川的(一说是广东迁来)。艾叶黄姓分为五方堂和庆余堂两个堂系,每年清明节,艾叶黄氏宗祠都要派代表去厅房坳祭祀祖先。
艾叶黄氏宗祠的祠名叫“尔锡公祠”,是黄氏族人族居之所,民间一般称之为“黄宜堂”或“黄泥塘”,祠堂名反而不大为人所知。祠堂上起“大堰塘”,下止“观音阁”,跨两里之距,占地约千余亩。
辛亥革命前夕,同志军的人找黄氏名人、大盐商黄敦三说:“同志军有人要来打起发(抢劫)。”黄敦三有些轻蔑回答道:“狗屎蜂造不起列子(蜂巢)的!” 次日,“打富济贫”的同志军结队赶到黄宜堂,抢劫之后,将祠堂付之一炬而后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旺,从午夜烧到翌旦拂晓,全堂烧毁殆尽,空留荒野。
1912年,由黄敦三聚资,花费三万七千余块银洋,历时两载,在原址重筑新祠堂。重建后祠堂的规模不足之前的五分之一,黄敦三及后人仍居于此,其余十二房族人,于火灾事后,散居于洪江井、洪珠井、天龙井、贡井老街子、烂码头、韭菜嘴及乡下等地。
这支黄姓在贡井是大族,知名人士有黄敦三(大盐商)、黄象权(同仁社的总舵把子,贡井场联处主任)、黄国初(民国时期自贡市二区区长)、黄维新(民国时期自贡市五区区长)、黄利翰(字玉书,上世纪二十年代延请德国工程师在贡井兴办自来水(白水)公司)、黄庆宣(笔名山青,自贡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等。上世纪四十年代,尔锡公祠的首人(宗族内选举产生的负责人)是黄象承(贞庆)。黄氏族人的字派取自一首诗,有“阁正天兴,元亨利贞,蕴和荣耀,……”等字辈。黄氏宗族曾在贡井街上井神庙旁修建了会济善堂,赈济穷苦人。
1950年,尔锡公祠被政府没收,做过粮库、公社、乡政府,现今是一家玻璃钢厂。祠堂花岗岩大门框上,当初雕刻的楹联还清晰可见:宗祏有灵还汉颍一家禋祀,本源无恙看陂塘千顷澄清。
中国最大黄氏大宗祠
本文2023-11-03 22:30: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