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姓是什么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斯姓是什么族,第1张

  斯姓源出有五(徐斯年):

  1、根据的是《荀子·解蔽》中的一段文字:“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恶其心而乱其行。”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专家”称:夏王桀蔽于斯观,后人即以此地名为氏。 按《荀子·解蔽》[唐]杨倞注云:“末喜桀妃。斯观未闻。韩侍郎云:’斯’或当为’斟’。’斟观’,夏同姓国,其国君当时为桀佞臣也。”可见,对于“斯观”究竟是地名还是人名? 究竟应作“斯观”还是“斟观”? 古代权威注家早有异说,这条记载也就难以作为斯氏起源的力证了。

  2、见于《资治通鋻》胡三省注:蜀之西南夷种,遂以为姓。 手头无《通鉴》可以核对,但可推知胡氏之说本诸《史记·西南夷传》:“自隽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唐]张守节《正义》注云:“’徙’音’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则载:相如略定西夷之后,归附诸君中有“斯榆”。 [唐]司马贞《索隐》注云:“斯,郑氏音曳。张揖云’斯俞,国也’。案:今斯读如字,《益部耆旧传》谓之’斯臾’。《华阳国志·邛都县》有四部,斯臾一也。”总之,上述古籍记载了西汉以来西南少数民族的某一个部落(同时也被记载为“国”名或地名),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属于彝族(也有认为属于氐、羌族的),它在古籍中常被写作“斯”、“徙”或“叟”,这应该是用同音汉字分别记写少数民族语言的同一个音而出现的差异。 也就是说,这个部族在古代汉语著作中既被写作“斯族”,也被写作“徙族”或“叟族”;至于现今斯姓是否由此而来,从“证据链”的完整性考察,似乎是有所欠缺的。

  3、见诸1980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之附录《姓氏考略》:“斯 蜀之西南夷种,遂以为姓。见《通鋻》胡注。望出东阳、渤海。”这一说法把第二种说法和《斯氏宗谱》的说法捏合在一起,又为斯氏增加了一个郡望——渤海,但是并未阐明西南夷之斯氏何时、如何迁移至东阳、渤海(经查,以渤海为郡望者有一訾氏而不见斯氏,不知是否因音而误)。 又,该书正文收有斯从、斯敦、斯学三位斯姓人物,斯从即《三国志》所载者(详后);斯敦即《斯氏宗谱》所载者;斯学为明代诗僧,未着籍贯。 按该书体例,同姓名者当汇于一条之下,然而既着斯敦“上书泣血”,以身代父之事,却又未在斯从条下汇着另一斯从,不知缘于疏漏,抑或别有所见。

  4、十几年前我在一部笔记里见到的(可惜书名记不起来了,当时也未作摘录),略谓某朝有某穆斯林族裔,为避族诛之祸,改以原姓最后一个音si即“斯”为姓,是为斯氏之始。 这条记载中的“避祸改姓”说与《斯氏宗谱》里的“赦罪赐姓”说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记错,所记避祸之地为“扬州”,与“东阳”有一音相同。 此说会不会是《宗谱》所载内容的传讹呢? 应不排除有此可能。

  5、见《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 少为郡吏,守剡长。 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便立斩从。从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 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下略)

  按建安元年为西元196年,比《宗谱》所载孙权“赐姓”的赤乌二年(239)要早四十多年,至于贺齐诛斯从的时间,则还要更早一些。 这倒是一条力证——证明在东阳斯氏受姓之前,剡地已经先有斯姓了。 凑巧的是:东阳史伟(或施伟)的长子亦名从,鉴于年代存在差异,只能认为此斯从非彼斯从。

  维至先生为斯民小学百年校庆纪念集所撰《得山水之气,走治学研究的道路》一文,即引据上述史料,称“斯姓的祖先是山越人”(按《三国志》原文曰“山越所附”,据此断定斯从即系山越人,我以为从文法上讲是有点问题的)。 有趣的是,他老先生也未提“赐姓”一说,据我猜测,不外出乎两个原因:或则他亦未见过《宗谱》,并且不知赐姓之说;或则他虽见过、知道,但却有意不予引用——历史学家对谱牒所载史实的可信度,往往有所保留。

  综上所述,若无其他有力证据,应该可以排除东阳斯氏(亦即斯宅斯氏)与西南少数民族具有血缘联系,因为根据我见到的东阳方面间接资料,史伟原居滋阳(今山东兖州),其父名浩,曾任东汉仆射。 其族原居京兆(亦系郡望),后分派于滋阳。 所以,这个宗族应该是与“西南夷”扯不上关系的。

  但是,由《三国志》的上述记载必然导出以下问题:剡之斯从究竟是否山越人? 其族是否业已灭绝? 若未灭绝,现今哪些斯姓族群是其后代? ……由《通鋻》胡注等记载又必然导出以下问题:蜀西南夷之斯氏后裔何在?渤海斯氏之后世又在何地,与上述诸斯之关系如何? ……这可能是斯氏文化研究领域难度最大的一组课题。

  还有一个具体问题,很希望掌握斯氏宗谱的先生们,根据《宗谱》写一篇文章,作出阐释:东阳的斯从,好像活了66岁(据斯民小学百年校庆纪念集所收斯施云先生文——他根据的也是《宗谱》)。 《宗谱》若以斯敦为始祖,那么是如何安排他的位置的? 他的后世情况又如何? 说清这个问题,也有助于辨明此斯从非彼斯从。 与此相关的资料,或许东阳《宗谱》记载更详,但在《上林谱》中,应该也是有所记载的吧?

  由于我掌握的资料有限(例如:《中国人名大辞典》已经有了新的、内容更丰富的版本,《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国家谱总目》等巨著也都已经出版;《元和姓篡》、《古今万姓统谱》、《通典·氏族略》则系传统姓氏典籍,而手头均无,未及查考),所以上述五种说法恐怕还不能概括所有岐见;我的判断也只是初步的。 仅供参考。

  斯姓迁徙分布:

  斯宅,顾名思义,即“斯姓宅第”之谓。斯宅乡有马、邢、杜、张、陈、金、周、徐、黄、斯、蔡、虞、楼等姓氏,而其中以“斯”为主姓,是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诸暨现有斯姓人口约12000余人,在全市400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位。斯姓发祥地在东阳(巍山斯村),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

  据载,斯本作史。东汉建安末,史伟(196-265)自鲁国滋阳升徙至东阳后侣村。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见狱中有非罪者,怜而释之。吴大帝孙权以史伟谳决不平,将行大辟(死刑)。史伟之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以代。孙权深感其孝,诏赐“斯”为氏,复史伟原职,历十八载而致仕归,故斯伟(史伟)为斯氏开宗始祖。此后,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而降,至第二十一世斯楚(716--811)者,于唐开元庚辰(740)从后侣村迁居梵德村。第二十五世斯德遂(864-?),字友迅,从东阳梵德村迁诸暨上林,为上林三斯开宗始祖。三斯即上斯、中斯、下斯。今仍有中斯畈名,后人作螽斯者,谐“螽斯衍庆”义也。斯氏自唐末至今已60余世,至今当已1110馀年。毫无疑问,斯氏为诸暨姓氏构成中最早成员之一,可谓源远流长。

  斯氏始祖伟公,自幼聪慧勤奋,博览群书。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公元219年)由鲁国嵫阳迁居东吴宁后侣村(今浙江东阳县),至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参加吴帝孙权招贤之试而名列前茅,被委以“廷尉”之职。伟公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造福乡里,深得百姓爱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伟公察访狱吏职守,见狱中关押有枉受冤屈之百姓,遂萌恻隐匡谬之心,将狱中无辜悉数释放。不料此举触怒孙权,被治以抗旨犯上之罪,判以极刑。事发后,其子敦、从,一同面君泣血陈情哀求,愿代父一死。吴帝孙权见状深受感动,脱口赞曰:“斯孝子也。”遂赦伟公无罪,官复原职,并于赤乌二年九月(公元239年)诏赐伟公以斯姓,斯姓由此诞生。后伟公致仕十八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

  斯氏家族自此在东阳繁衍生息。诸暨斯宅则为斯氏第二十五代德遂公一脉所传。德遂公生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73年),相传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公20岁时游学诸暨,一日行至上林乡宋家坞日暮投宿。庄主宋家有女年方20,尚未婚嫁,自幼不语,人皆以为哑。至德遂公敲门投宿时,突然言道:“门外有客至。”其父甚异,疑女与客有缘,遂将女许配德遂公,招其入赘。自此斯姓在此生根,而有斯宅。

  斯宅地处会稽山脉西麓,与东白湖毗邻,它经历了1100余年的发展进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斯宅现有居民12000余人,绝大部分都姓斯。村舍依山而建,林木葱翠,景色宜人。沿山一条清流直通浣纱溪,象一条素洁的纱带飘逸在青山之间。这里是西施的故乡,溪水轻吟,山风私语,仿佛讲述着古时西施浣纱的故事;青山绿水仿佛西施永驻的笑颜,引人遐思。美丽动人的传说滋润着这里古老的民风和秀丽的山水,日子随着溪水流来又流走,源远流长,无休无止

根据网同网友提供资料:斯宅,顾名思义,即“斯姓宅第”之谓。斯宅乡有马、邢、杜、张、陈、金、周、徐、黄、斯、蔡、虞、楼等姓氏,而其中以“斯”为主姓,是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诸暨现有斯姓人口约12000余人,在全市400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位。斯姓发祥地在东阳(巍山斯村),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据载,斯本作史。东汉建安末,史伟(196-265)自鲁国滋阳升徙至东阳后侣村。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见狱中有非罪者,怜而释之。吴大帝孙权以史伟谳决不平,将行大辟(死刑)。史伟之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以代。孙权深感其孝,诏赐“斯”为氏,复史伟原职,历十八载而致仕归,故斯伟(史伟)为斯氏开宗始祖。此后,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而降,至第二十一世斯楚(716--811)者,于唐开元庚辰(740)从后侣村迁居梵德村。第二十五世斯德遂(864-?),字友迅,从东阳梵德村迁诸暨上林,为上林三斯开宗始祖。三斯即上斯、中斯、下斯。今仍有中斯畈名,后人作螽斯者,谐“螽斯衍庆”义也。斯氏自唐末至今已60余世,至今当已1110馀年。毫无疑问,斯氏为诸暨姓氏构成中最早成员之一,可谓源远流长。

(斯康提供)斯氏源何而来,这个问题曾困惑着我。的确,斯姓太少了,查中国姓氏大全,只有寥寥数字:“古三国东吴有斯敦”,一笔带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家谱,上面记叙了一个让我颇感自豪的故事,才知斯姓为东吴孙权所赐:

斯氏始祖伟公,自幼聪慧勤奋,博览群书。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公元219年)由鲁国嵫阳迁居东吴宁后侣村(今浙江东阳县),至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参加吴帝孙权招贤之试而名列前茅,被委以“廷尉”之职。伟公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造福乡里,深得百姓爱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伟公察访狱吏职守,见狱中关押有枉受冤屈之百姓,遂萌恻隐匡谬之心,将狱中无辜悉数释放。不料此举触怒孙权,被治以抗旨犯上之罪,判以极刑。事发后,其子敦、从,一同面君泣血陈情哀求,愿代父一死。吴帝孙权见状深受感动,脱口赞曰:“斯孝子也。”遂赦伟公无罪,官复原职,并于赤乌二年九月(公元239年)诏赐伟公以斯姓,斯姓由此诞生。后伟公致仕十八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斯氏家族自此在东阳繁衍生息。诸暨斯宅则为斯氏第二十五代德遂公一脉所传。德遂公生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73年),相传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公20岁时游学诸暨,一日行至上林乡宋家坞日暮投宿。庄主宋家有女年方20,尚未婚嫁,自幼不语,人皆以为哑。至德遂公敲门投宿时,突然言道:“门外有客至。”其父甚异,疑女与客有缘,遂将女许配德遂公,招其入赘。自此斯姓在此生根,而有斯宅。

斯宅地处会稽山脉西麓,与东白湖毗邻,它经历了1100余年的发展进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斯宅现有居民12000余人,绝大部分都姓斯。村舍依山而建,林木葱翠,景色宜人。沿山一条清流直通浣纱溪,象一条素洁的纱带飘逸在青山之间。这里是西施的故乡,溪水轻吟,山风私语,仿佛讲述着古时西施浣纱的故事;青山绿水仿佛西施永驻的笑颜,引人遐思。美丽动人的传说滋润着这里古老的民风和秀丽的山水,日子随着溪水流来又流走,源远流长,无休无止

并不是很清楚 只知道斯伟 我姓斯 但是因为可能是以前斯姓的儿女也各奔东西了吧 所以我从小生在上海 不住在斯宅 关於历史自然也是没有老人告诉我这些

啊对啦对啦 前段时间我爸妈出去玩 然后正好找到了斯家宅 是这么一回事 我现在是初一 然后我爸那一辈是华字辈 我这一辈应该是ting字辈 但是是哪个ting我不知道 然后斯家宅那里迁移过了 我爸妈找到的是迁移后的 那里有祖坟还有祠堂 很大 然后在浙江(我记得貌似是的)也有斯姓的 那里是千柱屋 据斯家宅的人说 千柱屋那里是祖上某一代有几个儿子 其中有一个去了千柱屋那里 然后做了大生意 于是千柱屋那里就很大

根据查询家谱网显示,斯姓的来源和历史:

1、斯姓来源:斯姓发祥地在东阳(如今的城东街道斯村),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据史料记载,其出自史姓,为吴大帝孙权赐于史伟。

2、斯姓历史:至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第二十五代祖斯德遂,游学于诸暨上林,他“睹夕阳于上林,度流泉于小济,兼有五指、三台、狮象、龙蟠之胜,种种文明所萃,堪为燕翼福地,爱卜吉于是乡而迁居焉。”就这样斯姓一派就从东阳迁居诸暨上林斯宅,斯德遂就是诸暨上林斯氏开宗始祖。

斯姓,中文姓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中国诸暨的斯宅乡,现有斯姓人口约5万余人。诸暨现有斯姓人口约12000余人,在全市400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位。

谁知道斯姓族谱和斯姓历史名人,谢了,答对给分,急

并不是很清楚 只知道斯伟 我姓斯 但是因为可能是以前斯姓的儿女也各奔东西了吧 所以我从小生在上海 不住在斯宅 关於历史自然也是没有老人告诉我这些

啊对啦对啦 前段时间我爸妈出去玩 然后正好找到了斯家宅 是这么一回事 我现在是初一 然后我爸那一辈是华字辈 我这一辈应该是ting字辈 但是是哪个ting我不知道 然后斯家宅那里迁移过了 我爸妈找到的是迁移后的 那里有祖坟还有祠堂 很大 然后在浙江(我记得貌似是的)也有斯姓的 那里是千柱屋 据斯家宅的人说 千柱屋那里是祖上某一代有几个儿子 其中有一个去了千柱屋那里 然后做了大生意 于是千柱屋那里就很大

谁知道斯姓族谱和斯姓历史名人,谢了,答对给分,急!!!-百

并不是很清楚 只知道斯伟 我姓斯 但是因为可能是以前斯姓的儿女也各奔东西了吧 所以我从小生在上海 不住在斯宅 关於历史自然也是没有老人告诉我这些啊对啦对啦 前段时间我爸妈出去玩 然后正好找到了斯家宅 是这么一回事 我现在是初一 然后我爸那一辈是华字辈 我这一辈应该是ting字辈 但是是哪个ting我不知道 然后斯家宅那里迁移过了 我爸妈找到的是迁移后的 那里有祖坟还有祠堂 很大 然后在浙江(我记得貌似是的)也有斯姓的 那里是千柱屋 据斯家宅的人说 千柱屋那里是祖上某一代有几个儿子 其中有一个去了千柱屋那里 然后做了大生意 于是千柱屋那里就很大。

世界著名人物名字总汇历史人物

(一)古 代 贞德 但丁 居鲁士 冈比西 托勒密 阿育王 柏拉图 拉齐斯 萨拉丁 帖木儿 克洛维 哥白尼 布鲁诺 伽里略 哥伦布 奥列格 达·芬奇 汉穆拉比 释迦牟尼 列奥尼达 伯利克里 希罗多德 苏格拉底 修昔底德 查士丁尼 孝德天皇 阿维森纳 马丁·路德 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伊凡四世 马可·波罗 大流士一世 亚里斯多德 阿倍仲麻吕 马基雅弗利 伊本·拔图塔 图特摩斯三世 君士坦丁大帝 伊丽莎白女王 托马斯·闵采尔 弗朗西斯·培根 托马斯·阿奎那 尼布甲尼撒二世 (二)近 代 卢梭 欧文 基佐 林肯 盖得 牛顿 瓦特 洪堡 歌德 雨果 伏尔泰 华盛顿 杰斐逊 巴贝夫 圣西门 傅立叶 黑格尔 魏特林 马克思 恩格斯 梅特涅 梯也尔 马志尼 加富尔 俾斯麦 尔 倍倍尔 赫尔岑 片山潜 克莱武 蒲鲁东 巴枯宁 魏德迈 考茨基 蔡特金 米勒兰 罗得斯 蒂拉克 达尔文 摩尔根 诺贝尔 爱迪生 贝多芬 裴多菲 克伦威尔 孟德斯鸠 彼得大帝 拉吉舍夫 富兰克林 玻利瓦尔 马尔萨斯 费尔巴哈 卡芬雅克 亚当·斯密 道格拉斯 维多利亚 加里波第 西乡隆盛 路易·勃朗 伊藤博文 幸德秋水 章西女王 伯恩施坦 马尔托夫 威廉二世 鲁登道夫 马克·吐温 罗伯斯庇尔 普列汉诺夫 大卫·李嘉图 路易·波拿巴 罗蒙诺索夫 列夫·托尔斯泰 拿破仑·波拿巴 杜桑·卢维杜尔 ·阿里 叶卡特琳娜二世 车尔尼雪夫斯基 威廉·李卜克内西 (三)现 代 列宁 铁托 甘地 真纳 昂山 胡佛 斯大林 布哈林 基洛夫 卢森堡 台尔曼 艾伯特 胡志明 葛兰西 凯末尔 尼赫鲁 桑地诺 张伯伦 丘吉尔 达拉第 戴高乐 希特勒 戈培尔 吉斯林 佛朗哥 托洛茨基 加米涅夫 卡德纳斯 贝拉·库恩 劳合·乔治 克里孟梭 墨索里尼 东条英机 近卫文麿 爱因斯坦 居里夫妇 冯·诺伊曼 季诺维也夫 季米特洛夫 板垣征四郎 斯维尔德洛夫 伍德罗·威尔逊 卡尔·李卜克内西 富兰克林·罗斯福。

斯姓的起源

根据网同网友提供资料:斯宅,顾名思义,即“斯姓宅第”之谓。

斯宅乡有马、邢、杜、张、陈、金、周、徐、黄、斯、蔡、虞、楼等姓氏,而其中以“斯”为主姓,是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诸暨现有斯姓人口约12000余人,在全市400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位。

斯姓发祥地在东阳(巍山斯村),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据载,斯本作史。

东汉建安末,史伟(196-265)自鲁国滋阳升徙至东阳后侣村。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见狱中有非罪者,怜而释之。

吴大帝孙权以史伟谳决不平,将行大辟(死刑)。史伟之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以代。

孙权深感其孝,诏赐“斯”为氏,复史伟原职,历十八载而致仕归,故斯伟(史伟)为斯氏开宗始祖。此后,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而降,至第二十一世斯楚(716--811)者,于唐开元庚辰(740)从后侣村迁居梵德村。

第二十五世斯德遂(864-?),字友迅,从东阳梵德村迁诸暨上林,为上林三斯开宗始祖。三斯即上斯、中斯、下斯。

今仍有中斯畈名,后人作螽斯者,谐“螽斯衍庆”义也。斯氏自唐末至今已60余世,至今当已1110馀年。

毫无疑问,斯氏为诸暨姓氏构成中最早成员之一,可谓源远流长。 (斯康提供)斯氏源何而来,这个问题曾困惑着我。

的确,斯姓太少了,查中国姓氏大全,只有寥寥数字:“古三国东吴有斯敦”,一笔带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家谱,上面记叙了一个让我颇感自豪的故事,才知斯姓为东吴孙权所赐: 斯氏始祖伟公,自幼聪慧勤奋,博览群书。

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公元219年)由鲁国嵫阳迁居东吴宁后侣村(今浙江东阳县),至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参加吴帝孙权招贤之试而名列前茅,被委以“廷尉”之职。伟公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造福乡里,深得百姓爱戴。

赤乌元年(公元238年)伟公察访狱吏职守,见狱中关押有枉受冤屈之百姓,遂萌恻隐匡谬之心,将狱中无辜悉数释放。不料此举触怒孙权,被治以抗旨犯上之罪,判以极刑。

事发后,其子敦、从,一同面君泣血陈情哀求,愿代父一死。吴帝孙权见状深受感动,脱口赞曰:“斯孝子也。”

遂赦伟公无罪,官复原职,并于赤乌二年九月(公元239年)诏赐伟公以斯姓,斯姓由此诞生。后伟公致仕十八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

斯氏家族自此在东阳繁衍生息。诸暨斯宅则为斯氏第二十五代德遂公一脉所传。

德遂公生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73年),相传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公20岁时游学诸暨,一日行至上林乡宋家坞日暮投宿。庄主宋家有女年方20,尚未婚嫁,自幼不语,人皆以为哑。

至德遂公敲门投宿时,突然言道:“门外有客至。”其父甚异,疑女与客有缘,遂将女许配德遂公,招其入赘。

自此斯姓在此生根,而有斯宅。 斯宅地处会稽山脉西麓,与东白湖毗邻,它经历了1100余年的发展进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斯宅现有居民12000余人,绝大部分都姓斯。村舍依山而建,林木葱翠,景色宜人。

沿山一条清流直通浣纱溪,象一条素洁的纱带飘逸在青山之间。这里是西施的故乡,溪水轻吟,山风私语,仿佛讲述着古时西施浣纱的故事;青山绿水仿佛西施永驻的笑颜,引人遐思。

美丽动人的传说滋润着这里古老的民风和秀丽的山水,日子随着溪水流来又流走,源远流长,无休无止。

请问一下,(斯),姓氏的详细来源

斯姓的发祥地原在东阳,历史上原先是没有“斯”这个姓的,它出自“史”姓。据史料载,东汉建安末年,斯姓先祖史伟从鲁国滋阳调至东阳后侣村做官,见到狱中有许多遭受不白之冤的犯人,非常同情就释放了他们,当时吴大帝孙权大怒,认为史伟不遵守法令,擅自释放罪犯,要宣判史伟死刑。史伟的两个儿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代父行刑,孙权为他们的孝心深深感动,于是下诏赐他们为“斯”姓,并恢复了史伟原职,因此斯伟(史伟)可以说是斯氏的开宗始祖。此后,斯姓家族在唐朝开元年间又从东阳的后侣村迁居到梵德村,最后在唐僖中和年间迁居到了诸暨上林。因为上林姓斯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上林被人称作“斯姓宅第”,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斯宅。诸暨的斯宅以“斯”为主姓,堪称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诸暨的斯姓从唐朝末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0余世,时间跨度长达1110多年,是诸暨姓氏构成中最早的成员之一,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能问具体一点么 什么叫做“其他的”?

斯姓是什么族

斯姓源出有五(徐斯年): 1、根据的是《荀子·解蔽》中的一段文字:“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恶其心而乱其行。”

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专家”称:夏王桀蔽于斯观,后人即以此地名为氏。 按《荀子·解蔽》[唐]杨倞注云:“末喜桀妃。

斯观未闻。韩侍郎云:'斯'或当为'斟'。

'斟观',夏同姓国,其国君当时为桀佞臣也。”可见,对于“斯观”究竟是地名还是人名? 究竟应作“斯观”还是“斟观”? 古代权威注家早有异说,这条记载也就难以作为斯氏起源的力证了。

2、见于《资治通鋻》胡三省注:蜀之西南夷种,遂以为姓。 手头无《通鉴》可以核对,但可推知胡氏之说本诸《史记·西南夷传》:“自隽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

[唐]张守节《正义》注云:“'徙'音'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则载:相如略定西夷之后,归附诸君中有“斯榆”。

[唐]司马贞《索隐》注云:“斯,郑氏音曳。张揖云'斯俞,国也'。

案:今斯读如字,《益部耆旧传》谓之'斯臾'。《华阳国志·邛都县》有四部,斯臾一也。”

总之,上述古籍记载了西汉以来西南少数民族的某一个部落(同时也被记载为“国”名或地名),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属于彝族(也有认为属于氐、羌族的),它在古籍中常被写作“斯”、“徙”或“叟”,这应该是用同音汉字分别记写少数民族语言的同一个音而出现的差异。 也就是说,这个部族在古代汉语著作中既被写作“斯族”,也被写作“徙族”或“叟族”;至于现今斯姓是否由此而来,从“证据链”的完整性考察,似乎是有所欠缺的。

3、见诸1980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之附录《姓氏考略》:“斯 蜀之西南夷种,遂以为姓。见《通鋻》胡注。

望出东阳、渤海。”这一说法把第二种说法和《斯氏宗谱》的说法捏合在一起,又为斯氏增加了一个郡望——渤海,但是并未阐明西南夷之斯氏何时、如何迁移至东阳、渤海(经查,以渤海为郡望者有一訾氏而不见斯氏,不知是否因音而误)。

又,该书正文收有斯从、斯敦、斯学三位斯姓人物,斯从即《三国志》所载者(详后);斯敦即《斯氏宗谱》所载者;斯学为明代诗僧,未着籍贯。 按该书体例,同姓名者当汇于一条之下,然而既着斯敦“上书泣血”,以身代父之事,却又未在斯从条下汇着另一斯从,不知缘于疏漏,抑或别有所见。

4、十几年前我在一部笔记里见到的(可惜书名记不起来了,当时也未作摘录),略谓某朝有某 族裔,为避族诛之祸,改以原姓最后一个音si即“斯”为姓,是为斯氏之始。 这条记载中的“避祸改姓”说与《斯氏宗谱》里的“赦罪赐姓”说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记错,所记避祸之地为“扬州”,与“东阳”有一音相同。

此说会不会是《宗谱》所载内容的传讹呢? 应不排除有此可能。 5、见《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

少为郡吏,守剡长。 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

齐闻大怒,便立斩从。从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

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 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下略) 按建安元年为西元196年,比《宗谱》所载孙权“赐姓”的赤乌二年(239)要早四十多年,至于贺齐诛斯从的时间,则还要更早一些。

这倒是一条力证——证明在东阳斯氏受姓之前,剡地已经先有斯姓了。 凑巧的是:东阳史伟(或施伟)的长子亦名从,鉴于年代存在差异,只能认为此斯从非彼斯从。

维至先生为斯民小学百年校庆纪念集所撰《得山水之气,走治学研究的道路》一文,即引据上述史料,称“斯姓的祖先是山越人”(按《三国志》原文曰“山越所附”,据此断定斯从即系山越人,我以为从文法上讲是有点问题的)。 有趣的是,他老先生也未提“赐姓”一说,据我猜测,不外出乎两个原因:或则他亦未见过《宗谱》,并且不知赐姓之说;或则他虽见过、知道,但却有意不予引用——历史学家对谱牒所载史实的可信度,往往有所保留。

综上所述,若无其他有力证据,应该可以排除东阳斯氏(亦即斯宅斯氏)与西南少数民族具有血缘联系,因为根据我见到的东阳方面间接资料,史伟原居滋阳(今山东兖州),其父名浩,曾任东汉仆射。 其族原居京兆(亦系郡望),后分派于滋阳。

所以,这个宗族应该是与“西南夷”扯不上关系的。 但是,由《三国志》的上述记载必然导出以下问题:剡之斯从究竟是否山越人? 其族是否业已灭绝? 若未灭绝,现今哪些斯姓族群是其后代? ……由《通鋻》胡注等记载又必然导出以下问题:蜀西南夷之斯氏后裔何在?渤海斯氏之后世又在何地,与上述诸斯之关系如何? ……这可能是斯氏文化研究领域难度最大的一组课题。

还有一个具体问题,很希望掌握斯氏宗谱的先生们,根据《宗谱》写一篇文章,作出阐释:东阳的斯从,好像活了66岁(据斯民小学百年校庆纪念集所收斯施云先生文——他根据的也是《宗谱》)。 《宗谱》若以斯敦为始祖,那么是如何安排他的位置的? 他的后世情况又如何? 。

上官仪是哪位历史人物

上官仪(约608年一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家于江都,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贞观初年(627年),进士及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他经常参加宫中的宴会,还曾经参与《晋书》的编撰工作。

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 唐高宗即位后,上官仪任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上官仪为人刚直肯谏,因建议高宗废武则天,遂遭武氏嫉恨。麟德元年(664年),武后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他的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娱。

唐中宗李显 即位时,才得以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 肖像被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上官仪生长于南方寺院中,因此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他擅长五言诗,格律工整,内容大多是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也追求程式化。

词藻华丽,绮错婉媚。 但因其位 高权重,时人多仿效之,形成流行一时的一种诗体,世称上官体。

他又归纳六朝以后的诗歌对偶方法,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 倾向,但他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入朝洛堤步月》是上官仪较好的代表作。

而《八咏应制》则是典型的宫体诗。 《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姓雷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雷义:东汉尚书侍郎,与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雷焕:晋代天文学家传说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

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后果于丰城牢狱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乐 师,以精通琵琶闻名当时的朝 野。安禄山攻入长安时,雷海青 在其宴会上掷乐器于地且痛哭, 被安禄山肢解示众。

王维有诗咏 其事。雷发达:明末清初建筑工 匠,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永修) 人。

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 筑均为雷氏设计,被誉为“样式 雷”。雷锋: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人,1962年8月15 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 题词“向雷 学习” 发表,自此雷锋事迹、精神遍传 海内外。

  根据网同网友提供资料:斯宅,顾名思义,即“斯姓宅第”之谓。斯宅乡有马、邢、杜、张、陈、金、周、徐、黄、斯、蔡、虞、楼等姓氏,而其中以“斯”为主姓,是当今全国斯姓的最大聚居地。诸暨现有斯姓人口约12000余人,在全市400余个姓氏中,排行第25位。斯姓发祥地在东阳(巍山斯村),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据载,斯本作史。东汉建安末,史伟(196-265)自鲁国滋阳升徙至东阳后侣村。三国赤乌元年(238)三月,见狱中有非罪者,怜而释之。吴大帝孙权以史伟谳决不平,将行大辟(死刑)。史伟之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以代。孙权深感其孝,诏赐“斯”为氏,复史伟原职,历十八载而致仕归,故斯伟(史伟)为斯氏开宗始祖。此后,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而降,至第二十一世斯楚(716--811)者,于唐开元庚辰(740)从后侣村迁居梵德村。第二十五世斯德遂(864-?),字友迅,从东阳梵德村迁诸暨上林,为上林三斯开宗始祖。三斯即上斯、中斯、下斯。今仍有中斯畈名,后人作螽斯者,谐“螽斯衍庆”义也。斯氏自唐末至今已60余世,至今当已1110馀年。毫无疑问,斯氏为诸暨姓氏构成中最早成员之一,可谓源远流长。

  (斯康提供)斯氏源何而来,这个问题曾困惑着我。的确,斯姓太少了,查中国姓氏大全,只有寥寥数字:“古三国东吴有斯敦”,一笔带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家谱,上面记叙了一个让我颇感自豪的故事,才知斯姓为东吴孙权所赐:

  斯氏始祖伟公,自幼聪慧勤奋,博览群书。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公元219年)由鲁国嵫阳迁居东吴宁后侣村(今浙江东阳县),至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参加吴帝孙权招贤之试而名列前茅,被委以“廷尉”之职。伟公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造福乡里,深得百姓爱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伟公察访狱吏职守,见狱中关押有枉受冤屈之百姓,遂萌恻隐匡谬之心,将狱中无辜悉数释放。不料此举触怒孙权,被治以抗旨犯上之罪,判以极刑。事发后,其子敦、从,一同面君泣血陈情哀求,愿代父一死。吴帝孙权见状深受感动,脱口赞曰:“斯孝子也。”遂赦伟公无罪,官复原职,并于赤乌二年九月(公元239年)诏赐伟公以斯姓,斯姓由此诞生。后伟公致仕十八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斯氏家族自此在东阳繁衍生息。诸暨斯宅则为斯氏第二十五代德遂公一脉所传。德遂公生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73年),相传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公20岁时游学诸暨,一日行至上林乡宋家坞日暮投宿。庄主宋家有女年方20,尚未婚嫁,自幼不语,人皆以为哑。至德遂公敲门投宿时,突然言道:“门外有客至。”其父甚异,疑女与客有缘,遂将女许配德遂公,招其入赘。自此斯姓在此生根,而有斯宅。

  斯宅地处会稽山脉西麓,与东白湖毗邻,它经历了1100余年的发展进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斯宅现有居民12000余人,绝大部分都姓斯。村舍依山而建,林木葱翠,景色宜人。沿山一条清流直通浣纱溪,象一条素洁的纱带飘逸在青山之间。这里是西施的故乡,溪水轻吟,山风私语,仿佛讲述着古时西施浣纱的故事;青山绿水仿佛西施永驻的笑颜,引人遐思。美丽动人的传说滋润着这里古老的民风和秀丽的山水,日子随着溪水流来又流走,源远流长,无休无止

斯姓是什么族

  斯姓源出有五(徐斯年):  1、根据的是《荀子·解蔽》中的一段文字:“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恶其心而乱其行。”有“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