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家谱
怎么查家谱, 我想查家谱。
1 首先你手头应该有家谱,否则都是空谈。
2 家谱一般分欧式(欧阳修)和苏式(苏东坡)。前者查人较难,只能由前到后一页一页地找;后者由于有世系图,一张世系图会有很多人,所以可以先在世系图中找,找到后再找世略图对应的位置。
3 如果你知道你或你爷爷的辈分,上述两种方法会简单很多。可以直接到所在辈份的一行或一列中找。避免了找整个表。
4 如果你手头有电子版,就更容易了,直接找“鹏”了,一本家谱最多也只会有十来个这样的字。
查家谱 ~~张您先得说清楚您祖籍是哪的人,这样才有可能帮你查。光说辈字排序那没用,因为如今使用这种排序的已经很少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全人类的祖先都来自非洲古猿。
字辈怎么查家谱?查家谱依据字是做为索引的:
各家族流传着的家谱,字辈使用的字会随着时代变迁改变的。改变前和改变后都会在家谱的序里做出说明。再说有很多先人的名字上了家谱也不全都是带字的名字。这样一来就给看家谱带来一定的难处,不过一般的家谱排列是按世来排列的。从老祖先一世开始,一直往下排列,这样一来从家谱的序里看你的字排列在几世就去几世里跟着查就方便多了。
网上可以查家谱吗?可以的,中华族谱系统。
高手们帮帮我查家谱辽宁北镇、黑山、等地的满族何姓最有可能的有两个来源。
赫宜氏,该家族祖上出自海西哈达部图阿巴阿林,后投清太组。清乾隆年间从北京后调往锦州驻防。民国以后取 何、赵、等姓。
赫舍里氏,该家族为满文创始人‘额尔德尼巴克什’之后。清顺治年间额尔德尼幼子留守盛京,隶属内务府镶黄旗。清康熙年间该家族一支从盛京调往锦州任职。
有没有查家谱的网站
:wfsskyzjjp/323
:jpwz/gb2312/chinese/indexasp
:562984anyp/5aspx
为什么现在派出所查家谱派出所查询家谱,可能是为了破案,一般不会去查询家谱的
李氏爷爷是培字辈 爸爸是明字辈 查家谱李培芨
青龙起名阁
一个人的名字是用一生的。
得好好思考取舍才能定下来
如想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是需要时间的和精力的。
如果有的朋友不得参考五行,三才和五格等条件,
那得好好考虑一下,还得有深厚的文学和文字功底
查家谱怎么查。我想查查和我同一祖宗的都在哪里。想建一个群先问问父亲有没有家谱或是同族有没。没有的话拿着户口身份证去县里档案局查。
玉牒在古代的时候是相当于皇家宗族族谱的,是一直从唐代开始到清朝,玉蝶里有很详细的皇室宗谱,包括人员,亲系等很多秘密性的东西。
我们也许是不知道隆科多这个人是谁,但肯定是听过这个名字的。隆科多他是清朝的大臣,同时他也是皇后的弟弟,皇后的弟弟都是皇上的舅舅,但是在清朝来说却只有他一个人被皇上称为舅舅。
在雍正继承皇位的时候,隆科多也是给予了不少的帮助呢,他的帮助对于雍正上位可谓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当雍正正式当上皇上的时候,隆科多也是受到了极大的恩惠啊,可隆科多也不是一个安安稳稳的人,总是爱生事,而且为人很高傲,还擅自做一些没有得到雍正许可的事情,不出所料,这也成功地引起了雍正的疑心。
隆科多的个人生活也不是说规规矩矩的,他十分纵容自己最宠爱的小妾,这个行为也是直接致使他的儿女们离他越来越远,也是有很多不满。总想着要报复隆科多,这不在隆科多失去自己的势力之后,隆科多的长子就把他给举报了,这隆科多自己也是倒打一耙。
最后隆科多获罪达四十一条罪行,在他的家里发现他居然私藏玉蝶,这在当时可是大罪啊。所以说隆科多私藏玉蝶,被确认为事实之后,过多的解释都是徒劳。也只是让别人认为他想要伤害其中的人或者要拉拢,隆科多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引火上身啊。
应当是北京故宫。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时期,公元1406年开工,至1420年建成,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过。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故宫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英国
英国所藏清代档案,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战争中掠夺的中国档案,其形成者是中国地方政府,如两广总督的档案;二是英国在华机构,在与清政府及所属机构的日常工作交往中形成的档案(中英两种文字都有),如东印度公司及外交机构的档案。以上档案均已向社会公众开放,可调阅、抄录、复制等,用于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学术研究等。
(一)英国公共档案馆
1、被掠夺的清代档案(1765—1857年)
这部分档案共1954件,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广东劫掠的中国官方档案。其中包括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往来的文书;地方政府本身形成的文书;原存放在两广总督千门、广东巡抚衙门等机构的文书。这部分档案可分为以下六类:
(1)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档案(1835—1857年),73件;
(2)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往来公文书(1765—1857年),337件;
(3)对外关系与对外贸易档案(1810—1857年),529件;
(4)起义、秘密结社、军事组织与作战,以及镇压起义(1811—1857年),820件;
(5)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1856—1857年),84件;
(6)地图与插图,71件。
以上档案,我馆已从该馆复制成35毫米缩微胶片25盒。
2、英国在华机构形成的档案
(1)东印度公司中文秘书处档案(1793—1834年)
这部分档案共34卷,是由东印度公司设在广东和澳门的商船货物监管人特别委员会形成的档案。该委员会在1834年撤销之前,实际行使东印度公司所拥有的英国在华贸易垄断权。其中最早的一份,是1793年英王乔治二世致中国乾隆皇帝信函的中文译本。信中介绍了马戛尔尼勋爵作为使团正使,前往中国。大量的通信是关于茶叶、棉花贸易;在广东的贸易代表与中国地方当局关于司法纠纷的交涉;洋行商人破产问题以及关税问题等。此外,还有渉及鸦片走私贸易的档案。
(2)英驻华使领馆的档案(1727--?)
这部分档案结止时间不祥,共699件。内容涉及:中央政府、排外运动、义和团起义、市民动乱、教育、财政、中外关系、工业、劳工、矿业、鸦片、护照、公共卫生、铁路、改良运动、航运、中日甲午战争、电信、贸易等。
(二)大英图书馆东方书稿图书部
该馆保存有珍贵的中国档案文献。其中,满文档案有满文朱批奏折、满文请安折等;汉文档案有中国皇帝给英国王的敕谕、康煕南巡图、道光二十一年镇海营水陆图册,广东吴川营、大鹏营、顺德营、外海、内河水师名册,罗浮山动植物、矿物调查册、广州城图、广州至澳门珠江沿岸军事防御图册等。此外,还有太平天国军事文书、完整的《图书集成》(1726年第一版)、《情报》(又称《北京公报》,从1820年开始,1840—1908年间的几乎完整)。
(三)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现并入大英图书馆)
1、东印度公司同中国广东贸易档案(1715—1833年);
2、有关中印边界的外交档案(1800—1947年);
3、印度事务部就中国问题同外交部的联络档案(1858—1947年);
4、广东工厂档案(1623—1841年),这部分档案是1931年通过英外交部移至印度事务部的。主要内容是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部分是工厂档案的复制件;
5、西藏档案(1760—1904年间),内容:印度与西藏的双边关系;贸易代表处活动;各类英属印度使团访问拉萨。
(四)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图书馆
1、中国海关档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Hart)和梅乐(Fenderick Maze)的信函136封(1868—1906年);1884—1885年金登干关于中法和议的备忘录。
2、在华教会监理会的档案:会议记录和通讯(已制成缩微胶卷)。
3、太平天国实录;
4、澳门地图、清宣统皇帝给庄士敦的国画册页等。
(五)剑桥大学
在华洋行档案:信函176万封,及装订成册的信函78卷。
(六)伦敦大学
在华教会档案:伦敦会(1803—1939年)来函、通讯档、报告、日志等(已制成缩微胶卷)。
二、美国
(一)美国国会图书馆
1、清内务府档案,28卷。
2、堂行簿,1卷。道光29—30年。
3、完婚登记簿,2册,道光27年至同治8年。
4、开销总簿和实存经费并开销银两总簿,7卷,光绪28年至宣统2年。
5、丧礼簿,1卷,宣统一年。
6、题本和奏本,乾隆7年。
7、内务府编写的北京店铺详细名录,30页。
8、家谱图表,其中有5卷为满文。
9、镶蓝旗应得口食、银两、兵丁等花名册,8页,道光12年。
10、正白旗闲散幼丁等花名册,10页,乾隆朝。
11、红白事银两数目册,乾隆朝。
12、帐本,嘉庆7年。
13、各库武器和供应帐册,乾隆至光绪年间。
14、有关建筑物规范的件册。
15、盛京内库出入细数销算清册,乾隆12年。
16、富人收税人名录。
17、帐册,康熙至嘉庆年间。
18、圆明园大木作定例。
19、普详峪万年吉地工程做法清册,8卷。
20、公主府工程做筹册,19册,光绪一年。
21、朝阳门箭楼各项银总册,6卷。
22、估修复圣林工料细册,4卷。
23、宣统崇陵工程做法,47卷,宣统一年。
24、菩陀峪万年吉地东西配殿做法,7卷。
25、奉天省东大陵照片,81张,光绪20年。
26、桂公府内阁间工程做法册,3卷。
27、宗人府选册,4卷,光绪10年至宣统9年。
28、宗人府选册,4卷,同治12年至光绪15年。
29、咸丰果园人丁清册,4卷,咸丰6—9年。
30、光绪果园人丁清册,4卷,光绪21年。
31、江南提督公文,1卷,光绪19年。
32、京察满司宫履历清册,2卷,光绪13年。
33、京察满司宫履历清册,2卷,咸丰7年。
34、恩旨豁免赔项册,4卷,嘉庆25年至道光1年。
35、广东布政使司武职各官罚俸册,1卷,光绪27—28年。
36、江苏夷务军需制造销册,57页,道光22年。
37、江北粮台帐目抄本,2卷。
38、江北藩库收银放银簿,4卷,光绪31年。
39、直隶地粮未解及豁免清册,1卷,咸丰7年至同治9年。
40、王府帐房总帐、分蓝甲银帐、人名簿、升迁降革病故帐、存制钱帐、银钱帐、分金帐等,9册,光绪10年至同治7年。
41、膳房办买肉斤鸡鸭清册,24卷,光绪30—33年。
42、大清同治吏部奏议,4卷。
43、驻津验米大臣来往文件,4卷。
44、山西巡抚张之洞奏议,4卷,光绪7—10年。
45、上谕档,2卷,光绪5—13年。
46、江苏夷务军需章程,1卷,道光22年。
47、鸦片战事公文,道光22年。
48、京抄,42卷,道光23年。
49、京报,38卷,光绪33年至宣统3年。
50、徐州粮台并军需章程,1卷。
51、乾隆嘉庆两朝奏谱,40卷。
52、秋审档案,9卷,嘉庆18年至道光2年。
53、秋谳比,16卷,嘉庆8年至道光12年。
54、法部直隶各省重囚招册,65卷,光绪33年。
55、秋审要案,4卷,乾隆39年至道光14年。
56、江西调查民事问题,2卷,宣统2年。
57、乡会试朱卷汇辑,38卷,嘉庆至道光年间。
58、历朝岁试,4卷。
59、乡试题名录,47卷(手抄件)。
60、江康虎手稿,包括一份会试朱卷,6份书单,1份起居注后跋和若干试卷。
61、苏藩政要,2卷,道光6—7年。
62、府库风俗颂庆祥宫号玉磁铜等件和道库公字玉器陈设,4卷。
63、内府物器谱,5卷。
64、拟办宣化府等处煤矿文件图说,1卷。
65、苏郡九邑孝子节妇册,1卷。
66、吏部铨选满州官员则例,1卷。
67、长沙市各业公所章程,2卷,乾隆58年至民国6年。
68、谕折汇存,700卷,光绪20年至宣统3年。
69、上谕条例,240册,雍正13年至乾隆56年。
70、山东交代章程,8册,光绪28年。
71、豫东历年刊公布条例,16册,咸丰元年至光绪21年。
72、泉漳治法论,1册,同治7年。
73、历年钱毁条例,120册,乾隆16年至嘉庆22年。
74、吏部奏定章程,12册,道光至咸丰年间。
75、刑律条例,内容包括户律条例和礼律条例,70册,乾隆年间。
76、刑钱必览,嘉庆19年。
77、解州清丈图说章程,光绪7年。
78、宛陵判事日记,1卷,光绪29年。
79、上谕条例,12册,咸丰1—10年。
80、本朝题驳公案,11卷,康熙59年。
81、历年有关秋审,1册,乾隆7年至嘉庆12年。
82、定例汇编,86卷,乾隆21年至道光19年。
83、1662年前绘制的中国地图集。
84、1673年绘制的大型中国地图。
85、1821年印制的大型中国挂图。
86、1831年印制的大型中国水墨挂图。
87、长城边界手绘图。
88、天津至广州海域图,两张。
89、西安至成都手绘路线图。
90、18世纪浙江地图集(手绘)。
91、河南、山东、直隶三省手绘挂图。
92、南京市手绘明细图,注明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收复情况。
93、广西南部边界山区通道军事图。
94、云南、四川边界军事手绘图,两张。
95、广西省军事防御挂图。
96、18世纪杭州市手绘图。
97、18世纪钱塘江和杭州湾挂图。
98、18世纪浙江省海岸线挂图。
99、山东省莱州市平面图。
100、吉林省手绘挂图。
101、山西省太原市挂图。
102、18世纪长沙市地图集。
103、日本占领前台湾地图集(印刷本)。
104、黄河流域图三张(手绘)。
105、乾隆黄河下游闸坝图,包括长江和运河工程图,20张,康熙至乾隆年间。
106、黄河图。
107、山东全省河图。
108、豫东黄河全图。
109、河源图。
110、中游河工全图。
111、黄河下游图。
112、黄运湖河全图。
113、六省黄河堤坝河道全图: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南。
114、中河厅属光绪元年分补厢中牟下汛三堡顺堤扫工题估河图。
115、河北道属光绪二年黄河形势工程全图。
116、下北河厅属光绪二年比较元年抢修扫工平险丈尺图。
117、下南河厅属光绪二年分抢修工段比较上年化险为平河图。
118、黄河水坝图。
(二)哈佛燕京图书馆
该馆藏有明清档案,约计千件左右;藏有中国善本和手抄本2500余种3万余册;中国地方志约3525种35000余册;满文图书百余种及不少满文档案等。主要清代档案目录如下:
1、驻美公使梁诚档案,2函12册。
2、全衔奏档,1函6册。
3、各省秋审实缓比较,2函17册。
4、道光钱粮奏折,1册。
5、富德奏折档(满文),1册。
6、嘉庆禀底本,1册。
7、嵩年奏折档,6函24册。
8、小玉牒,1册。
9、大清奏稿,1册。
10、京师城内首善全图,系木版印刷。
11、京师全图,系木版印刷纸本。
12、陕西全图,系方格木版图。
13、嘉峪关外安西青海合图。
14、嘉峪关外镇迪化分伊犁合图。
15、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
16、八旗钮祜禄氏通谱。
17、吉勒图堪尉诺命。
18、陈庆慈知县父母诰命。
19、武备院库藏册。
20、钞本上谕。
21、满汉奏折对译。
22、满汉奏折录。
23、奏折。
24、奏折录。
25、陵寝事奏折。
26、内务府事务。
27、批折旧式。
28、行各部院衙门白文。
29、夸兰达存之户口。
30、乾隆52年6月来文档(正黄旗满洲都统)。
31、嘉庆12年10月来文(正黄旗满洲都统)。
32、正蓝旗满洲都统档册。
33、正红旗满奏本(正红旗满洲都统)。
34、镇守杭州等处将军档册。
35、镇守荆州等处将军档册。
36、奏折档簿。
37、户部奏折底。
38、上谕奏折档。
39、驻藏办事大臣奏折档。
40、第四甲喇档册。
41、清俄条约。
42、盛京内务府顺治年间档册(顺治4—8年)。
43、清阮元收藏的铭文拓本,吴大澄收藏的墓志等,约有2000张。
(三)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
1、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4卷至第6卷),顺治2年6月—12月,朱丝栏写本,蝴蝶装。
2、大清圣祖仁皇帝圣训(第14、40—42卷,朱丝栏写本)。
3、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60卷)乾隆15年4—6月,朱丝栏写本,蝴蝶装。
4、满文纪,朱丝栏写本,2函16册。
5、《汉文国史列传》6函60册,乾隆朝抄本。
6、《满文忠义列传》12函24册。
7、《满文礼部则例》4函186卷,朱丝栏写本。
8、满文小玉牒,1册,系第六代世祖章皇帝支本。
9、大清上谕奏事档集,18函112册。
10、清内务府档案,包括咸丰、同治、光绪三朝。
11、《治平胜算全书》(年羹尧辑著)1函8册,序文所署日期为雍正2年春正月,似为原写本。
12、《兵钤外书》1函12册,系原写本,沈阳吕磻、广宁卢函恩同辑。
13、《重刊洴澼百金方》2函20册,道光12年4月。
14、《大清律例按语》10函70册,绿格原写本。
15、《秋审比较汇案》1函8册,7行红格原写本。
16、《说帖》7函24册,9行红格写本,道光18年—光绪11年。
17、《律例统纂集成》24册。
18、《沈家本监狱访问记》(线装铅印本)。
19、清末载泽等大五臣《考察日本宪政报告书》2函10册,为宪政编查馆朱格写本。
(四)耶鲁大学图书馆东亚图书馆
该馆所藏中文图书约有19万册,以现代中国史料最为丰富,有关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藏书,共有320种640册。该馆还藏有反映16至18世纪的各式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五)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
该馆藏有中文图书约计15万余册,与钓鱼岛事件有关的资料,约有360种;太平天国资料103种;康有为著作及传记资料72种;梁启超著作及传记资料82种。还有原属张学良藏《满文篆书御制盛京赋》10函40册;广西云南地方的苗民图说共10册,等等。
三、日本
(一)国立国会图书馆
1、族谱360种。
2、黔南识略。
3、滇系,两套4函、另6函。
4、江苏赋役全书,14函。
5、福建赋役全书,4函。
6、吴县洞庭山鱼鳞册,12函120册。
7、长洲县鱼鳞册。
8、鱼鳞册,康熙15年丈量,2函2册。
9、吴县租册,6函。
10、长邑鱼鳞册,16册。
11、长卢盐务册(原档),11函22册。
12、吴县忙银漕粮实征文册,32函133册。
13、河南钱粮册,87函1092册。
14、乾隆邸报(乾隆36年、38年、40年、44年,嘉庆6年)。
15、第一期修理昭陵明楼等工程约估清册(上、下)24册。
16、盛宣怀致井上馨函,5件(未发表过)。
17、袁世凯函件(日本国陆军大臣寺内正毅文书内)。
(二)东洋文库
东洋文库收藏满蒙藏文图书:《镶红旗档》,自雍正五年至宣统,共2420件;蒙文《甘珠尔经》一部,共108套;《宗喀巴法句集》一部20套,零星佛经220余种;藏文《甘珠尔经》一部103套,《丹珠尔经》一部225套。主要目录如下:
1、养寿园电稿(写本),光绪16—24年,1函3册。
2、从政观法录,30卷。
3、江西赋役全书,影印。
4、老账,5册。
5、吴县漕米实征册(档案)共26函,156册。
6、浙江赋役全书,7函。
7、淮关统志,满汉文,6函。
8、续淮关志。
9、四川赋役全书,2函10册。
10、河南赋役全书,13函78册。
11、直隶宣化赋役全书、直隶畿辅赋役全书,共35册。
12、苏州赋役全书,8函48册。
13、山西赋役全书,6函36册。
14、福建赋役全书,4函24册。
15、钱票标本集(实物),10册(中国纸币的各种式样)。
16、内务府造送皇产地亩册,2函33册。
17、定陵注略,2册(影印)。
18、奏折档乾隆3年3月、11月—60年12月。
19、奏折档,嘉庆元年正月。
20、奏折档,道光27—29年,1函8册。
21、吏部考功司题稿,嘉靖20—22年,4函11册。
22、上谕档,乾隆53年—嘉庆元年,5函16册。
23、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朱格10行写本,二品衔署长卢监运使津海关道周馥谨识。
24、边事汇钞,1函。
25、苗族风俗图,册页彩绘,1函。
26、苗册,册页彩绘,2函。
27、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族谱,2函10册。
28、朝鲜国王来书簿,写本4册,1935年照沈阳崇谟阁藏本抄。
29、掌仪司嘉庆元年册封后妃档,6函6册。
30、查办八旗事务表档,24册。
31、满洲旗世袭武职及世受佐领家族谱,19函。
32、满文八旗则例。
33、各种佛经。
四、俄罗斯
(一)俄历史档案馆
1、中俄谈判御旨。
2、中东铁路文书,1817—1930年。
3、中国到俄国考察海军,1888年。
4、张作霖政府时期的商业活动,1902年。
(二)俄海军历史档案馆
1、1840年北京地图。
2、1886年中国通商文书。
3、1989—1916年光绪请俄抢救中国船员。
五、加拿大
国家档案馆
中国个人或家庭移民及人头税的档案。
六、澳大利亚
华人去澳洲的移民档案。
七、意大利
罗马国家档案馆保存有清代康熙年间的卖身契和雍正年间的军饷档案,数量不详。
注:未注朝年者,均为原稿未提供。
好吧~清朝对吧?反清么?反清吧~反清才有未来,中山先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反清才有未来,所以,让我们一起来一场清穿反清吧~~偷偷告诉你,我就在写清穿反清噢~~
1639年,崇祯十二年正月初,崇德四年,皇太极命多尔衮南下劫掠,多尔衮向西自北长城绕过一路南下,奸*掳掠无恶不作,直捣山东,屠城济南,俺们大济南百万个老少爷们就顷刻间死翘翘了……当年的惨状可以参考南京大屠杀,只不过不同的是,南京的高官显贵们都在得到消息的前一刻逃走了,但咱们大山东的官员们全部尽忠尽责了。学政兼山东巡抚宋学朱,山东布政使张秉文(尼玛居然是张英的大伯,张廷玉的~),、山东学政邓谦、历城知县韩承宣、按察副使周之训、兵备道郑谦、盐运使唐世熊、都指挥冯馆、济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陈虞允等大小数十名官员统统献身,真是……
好吧,家乡史介绍完了,在和你讲讲其他省市的屠杀案哈~
辽东屠杀
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1]
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朝鲜 《朝鲜王朝实录》
掠夺虐杀汉族奴隶
崇祯十一年冬至十二年春,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掠去汉民四十六万二千三百馀人,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军又「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清太宗实录》)满清入关後,继续劫掠人口。 顺治二年八月辛巳日谕兵部「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清世祖实录》)
汉人奴隶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清史稿》),仅自杀的汉人,在满清入关前後几十年间,就不下10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数。
由於满清的疯狂虐待,大量汉人奴隶逃亡,「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清世祖实录》)
满清统治者为了制止逃往,强化其1626年颁布的《逃人法》,顺治帝颁订:「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清世祖实录》)
扬州十日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同年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嘉定三屠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日昼街坊当众奸*。”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之。”,“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嘉定乙酉纪事》)
昆山大屠杀
昆山县人民杀该县清委知县阎茂才,起兵反清。七月初六,清军破城,随即屠城,士民死难者达数万人。
「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一兵纪),「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研堂见闻杂记))
江阴惨杀
“满城杀尽,然後封刀。……城中所存无几,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白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馀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馀人。”《江阴城守纪》
常熟大屠杀
“通衢小巷,桥畔河干,败屋眢井,皆积屍累累,通记不下五千馀人,而男女之被掳去者不计焉。”“沿塘树木,人头悬累累,皆全发乡民也。”(《海角遗编》)
湘潭大屠杀
1649年正月二十一日清军攻入湘潭,南明督师何腾蛟被俘。清郑亲王济尔哈朗下令屠城,“屠至二十六日封刀,二十九日方止”。湘潭城中百姓几乎全被杀光,城中不满百人。”(康熙三年《湘潭县志》
南昌大屠杀
1648年,金声桓、王得仁在江西起兵抗清,七月初十清军包围南昌。次年三月间,南昌城陷,清军屠城。
“妇女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三伏溽炎,或旬月不得一盥拭。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所食牛豕皆沸汤微 集而已。饱食湿卧,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是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屍蔽江,天为厉霾。”(徐世溥《江变纪略》)
潮州大屠杀
“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广州大屠杀
“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 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 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祭共冢文》 王鸣雷),“可喜屠广州,孑遗无留;逸出城者,挤之海中。”(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
《广州市宗教志》:“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军攻广州,‘死难10万至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屍骸,‘聚而殓之,埋其馀烬’合葬立碑”。
意大利籍耶酥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在《鞑靼战纪》中记述:“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 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一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
南雄大屠杀
1649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军抵达南雄,年三十除夕晚上清军放火焚烧鼓楼,趁明军慌乱救火之际,攻入城内。对南雄县民大肆屠杀,“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尽屠戮,十存二三。”(乾隆十八年《南雄县志》)[6]
“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清军文书陈殿桂,《雄州店家歌》)
大同屠杀
“清人所至,无不狼藉,尸则无完肤,人则无完发,烧杀抢掠,乃贼人之便饭矣。
然后呢这毕竟是前清,他们坐稳了江山还屠杀就是神经病了,于是便开始了奴役统治,比如你家女儿出嫁前必须给满大人睡了才能嫁人,你们几个人弄个诗会就叫造反,随便下江南睡女人劳民伤财,居然还用强奸的(江苏镇江事实)!尼玛这是皇帝该有的教养么,说什么除了我生的和生我的都能操,四库全书毁的书比修的都多,要不然,被梁启超作为开启国民思想自由的书籍诸如原君焚书等书在清末才从日本传回来,那是国产欸~明末三大思想家的大作,对,没错的,就是那个喊出“君主,天下之大害也”的家伙,还有那个顾炎武居然写了一本假象限制君权的政治制度的书……我可以负责任的讲,要是没有满清入关,我大中华依旧是中央之国,世界无法企及的高度……等等,俺个外行就不多说了,总是,你要是看了这些还写拥护清朝的书,我只能,只能问你,你是不是满人啊?对啦,听说那个写清穿拥清的雁九是蒙古人,但是满人对蒙古人更残酷,进行减丁之策,就是讲啊,你们部落的人口标准就XX人,多出来的,无条件屠杀,懂了么,这就是万恶的满清啊~~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得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宝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永乐四年开始备料,而第二阶段就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14年,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过程中,征集了全国10万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万人,而建筑材料都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来北京房山,金砖来自苏州,石灰来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盘山,殿基所用的精砖石来自山东临清,松木多来自东北,而楠木多来自四川、云贵、浙江等地,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故宫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宫的蓝图而修建的,布局规划遵循了《周礼•考工计》的都城设计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东西两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而后寝则是以乾清、交泰、坤宁这后三殿以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这样布局的: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西侧则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按照这种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宫就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统治时间总共长达五个世纪。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体,所以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在北京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伟大的中轴线,全长85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其中包括故宫在内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这条中轴线也叫做龙脉,线上的景山是内城的中心点,也是故宫的镇山。
我们有时候还把故宫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象征为天上的紫宫。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这里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而紫禁城的正门就是午门,因为在罗盘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门也是南大门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从汉代的门阙形制演变过来。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门楼,两侧还设有钟鼓亭,东西两侧突出的部分叫观,上部各有廊庑13间,两端还建有重檐攒尖方亭。中央的广场叫阙。在明清两代,这里是朝廷举行颁朔大典和献俘典礼的地方。正中开了三道门,两侧都有掖门,这种做法称为“明三暗五”。五个门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可以从这里入宫,科考三甲也可以从这里入宫;平时,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掖门只有在大型活动的时候才开,三品以下的官员按照文东武西分别通过东西掖门,外国使节要从西掖门才可以入宫;在殿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从东西掖门中通过。
进入午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了。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门两旁还有两道门,就是德昭门和贞度门。每逢皇帝出宫,都要在太和门换车,而且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也要从太和门进入皇宫。在光绪四年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光绪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门突然被火烧毁了,可是大婚当天皇后要从这里经过,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寻找了能工巧匠,连夜用彩绸还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门,才使得婚礼如期进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门才重建完成。
过了太和门我们就进入了太和殿广场,它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还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朝礼。
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还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型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围还建有一些楼阁,其实就是清朝内务府所管辖的库房。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积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其实在明朝奉天殿的时候,这里市面阔9间,进深5间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间,将它改为了现在的大小,其实在两侧的夹室是封闭的,不能作为正殿使用,所以实际上还市面阔9间,进深5间,同时,也将它改名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观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观念的延伸,强调了君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在太和殿的屋顶正脊上还有一个高336米的大吻,往下还有11个垂脊兽,在我国古代,异兽的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在殿内有72根大住支撑,当中的六根是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金柱,上面支撑了藻井,再藻井当中雕刻有蟠龙,龙口中衔有轩辕镜。轩辕二字出自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轩辕星,意思就是轩辕黄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顶上建有藻井,一是为了代表当朝的皇帝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继承人,第二则是起到了镇火的作用。
殿内的陈设也非常的多。金銮宝座是明代的遗物,清朝的皇帝继续使用。在袁复辟的时候,曾经将它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不伦不类类似沙发的座椅,解放以后,专家们在家具库中发现了原来的宝座,经过一年多的整修,终于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
殿内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设有屏风,宝座等,在台面上还有香亭、仙鹤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时候,就要点燃檀香,烘托出一种神秘的气氛。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驼着宝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庆有余。而象身四脚立地,稳如泰山,象征社会和政权的稳固。称为太平有象。角端,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鹤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香亭是从香炉演变而来的,放在殿中,象征着国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还有很多的陈设。日 :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在此处标准的北京时间
嘉量则是乾隆年间全国的标准化计量器,在乾清宫前也有一个。铜龟铜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放置在这里也是寓意长寿。在故宫内有大小水缸308口,用来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这两个镏金大缸,重2吨,可是上面的黄金却被八国联军用军刀刮走了。围绕着太和殿,还有一些故事。在1908年12月,四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亲跪在宝座下,扶着他,可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他的父亲只好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称“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礼,把三大殿中匾额上的满文统统去掉了。而且还命令京城内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为汤圆。不过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死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时候曾经叫做华盖殿和中极殿,在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殿名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两代举行大潮礼的时候,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员朝贺。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时候,还要在前一日阅览祝文或者检查种子农具。清朝规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谱,也就是玉牒,在修订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内让皇帝阅览,并举行存放仪式。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明朝这里曾经叫做谨身殿,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举行宴会。而且这里还是清朝举行殿试的地方。在保和殿后,有一个巨大的云龙石雕,是艾叶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间,将原来明代所雕刻的花纹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多吨。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纹,下端是海水江牙纹,中央是飞云簇拥的九条蛟龙。制作非常精美,是难得的石雕珍品。这块石头是来自北京的房山,搬动这块石头的时候动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过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在保和殿后面,史料上是没有记载的,根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这块石头运过来以后就放在这里,想要重新移动非常的困难,所以就放在了这里。
游览完了前三殿,就来到了后寝区的正门乾清门。在后寝区中共有15宫,专家认为,这与天文学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关系。
在清朝康熙年间,乾清门就是举行御门听政的地方,而在西侧还有一排连房,就是军机处,他是在雍正年间设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才被废除。军机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凌驾于内阁之上,但是当时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军机处旁边的内务府值班,监视这里的活动。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宫了。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韩愈《六合圣德诗》中的诗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寝宫一直都是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养心殿,从此,乾清宫九成了皇帝听政的地方。在每年过节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宫举行庆典活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还在宫内举行了“千叟宴”。而且“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而且皇帝死后,必须要在这里停灵,祭奠15日,表示寿终正寝,之后才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在乾清宫内正中设有金漆宝座,后面还有屏风,上面刻有先帝的圣训。在宝座上方还高悬着“正大光明”的匾额。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对于争夺皇位的种种弊病,他发布了秘密立储的上谕,从而改变了封建王朝公开册礼太子的制度。此后,皇帝亲自写储君谕旨两份,一份儿放在这块正大光明的匾额后边,另一份儿则自己藏起来。在皇帝去世以后,拿出两份诏书核对无误以后,即可生效。
在明朝,围绕着乾清宫还发生了三大疑案。就是壬寅宫变,红丸案还有移宫案。壬寅宫变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正在乾清宫中睡觉,宫女杨金英等16人一起下手,想把皇帝杀死,但是在慌忙之中却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所以没有成功。结果这些人就全都被处死了,这年正好是壬寅年,所以称为壬寅宫变。自此以后,皇帝不敢在乾清宫中居住,直到临终前一天才回到了这里,但是当天就死了。红丸案的发生是在明朝万历皇帝朱翊君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朱常洛即位。但是不久他就病了,服用了进贡上来的红丸,吃了一颗感觉很不错,所以有吃了第二颗,结果就死在了乾清宫内,前后只作了29天的皇帝,所以被人们称为一月天子。移宫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爱妃李妃有野心相当皇后,所以就坚持要和即将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宫,以此要挟群臣。但是这些大臣设计把太子从她手中骗了出来,可是他还是在乾清宫不走。直到太子即位前一天晚上,大臣一起到门口斥责他,就这样,他才被迫离开了乾清宫。
在乾清宫的后边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经》中的天地交泰,象征着帝后生活和谐。在殿中央放有25颗宝玺,上方高悬着康熙皇帝御书、乾隆临摹的“无为”匾额。东侧陈设着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陈设着大自鸣钟一座。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庆贺礼,就连皇太后还有皇帝都要来这里庆贺。在每年皇后到先蚕坛举行仪式的前一天都要在这里检阅采桑工具。
正门即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还保存大量珍贵文物,是历史和历史艺术的重要资料,是中国古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故宫已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午门
是紫禁城正门,因其门楼高8米,辅楼高4米,又俗称“五凤楼”。
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灯赐食百官;每年农历十初一,都要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年历仪式。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帝“弘历”的名字,故将“颁历”改称“颁朔”。
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卤薄、仪仗。此外国家凡征战凯旋时,皇帝在午门接受献俘典礼,如果皇帝亲征也从门出驾。
太和门
进午门,过玉带河,便是太和门。太和门前,有两尊青铜浇铸的狮子,右为雄狮,爪下有一铜球,象征权力;左为雌狮,爪下躺着一小狮,表示亲昵、母爱。狮头上的鬃卷,13卷为至尊,皇宫专用。
太和门是前三大殿的前门。地上金砖墁地,天花板描龙彩绘。金砖,是苏州烧制的一种砖,其制作十分精细、复杂,经过六道工序,窑烧130天,砖成后浸泡于桐油,历时8个月始成。这样制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黑而发亮,光可鉴人。这种砖造价昂贵,每块砖底下还印有制作者姓名、产地。故宫各大殿内都铺这种砖,因价高,民间称之为“金砖”。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为2380平方米。
“太和”语出《周易》,太和是“阴阳会和,冲和之气也”,“混同宇内以玉太和”之意,即指宇宙万物,和谐圆满。太和殿坐落在“工”字形须弥座上,汉白玉雕成,分上中下三层,称为丹墀或丹陛。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图案。那些伸出的为螭首,口中小孔为出水孔。共有螭首1142个。如遇雨天,可见千龙吐水之奇观。
台基上放置18个大铜炉,据说代表当时的18个省份。太和殿台基上面的大平台,放置铜龟、铜鹤各一对,象征“龟鹤千秋”,意为长寿。东有日晷西有喜量,象征皇权公正平允。这里是举行大典奏九韶之乐的地方。
太和殿是国内木制大殿之冠。殿为重檐庑殿顶,为殿宇中最高等级,足称中国古典建筑之最。殿内72根大柱支持其人武部重量,殿正中为皇帝宝座周转有6根镏金龙纹大柱,另外还有42根木柱,原为楠木,后改为松木。大殿中间的宝座为“须弥座”形式,正面和左右都有陛(即木台阶),宝座上设雕龙髹金大椅,是皇帝之位。椅后设雕龙髹金屏风。宝座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设,都是铜胎嵌丝珐琅制品。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五谷丰登。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18000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怎么查家谱
本文2023-11-03 21:51: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