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家族族谱
拼音 Lo
郡望 豫章郡
名人 罗贯中,罗聘,罗荣桓,罗瑞卿,罗英德,罗香林
胜迹 缺
文献 罗氏重修族谱
历史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引自《中华姓氏通史》罗文华聂鑫森著东方出版社200012)
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口口等纂修 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十三行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双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豫章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宪通等纂修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单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庙事志七卷 (明)罗应鹤明万历刻本十行每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双边 单鱼尾上海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传罗氏家谱不分卷 (清)罗万锦 罗万绣纂修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传记类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清)罗元镒编清光绪年间(1875—1908)简阳罗氏祠堂刻本 四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彭县罗氏支谱 (民国)罗启聪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年)四川彭县罗氏自刻本一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内江罗氏族谱八卷 (民国)罗懋昭等续修民国年间内江罗氏祠堂刻本存卷一、四、八三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邵阳罗氏族谱口口卷 (清)罗朝扬等纂修 清嘉庆年间湖南 邵阳刻本存三册 四川省图书馆藏
长沙罗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 (民国)罗希佛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本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卷首二湖南省图书馆藏
浏阳,长沙罗氏二修族谱十口卷首二卷 (清)罗华罗位云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罗氏敦睦堂木活字印本 二册 存二卷卷首上、下湖南省图书馆藏
浏阳,长沙罗氏三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泰阶 罗寿仁 罗贞卿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9年)丕振堂木 活字印本八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益阳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联俊等纂修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续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光炳 罗隆俊等纂修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八修宗谱口口卷 (清)罗斐成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九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罗庶丹 罗肿甫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谕德堂木活字刻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湘乡罗氏续修支谱四卷 (清)罗汇唐罗文动罗湘南等纂修 清咸丰二年(1852年)木活字印本四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上湘田心罗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清)罗大谱 罗大胄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册存二卷一、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衡阳,湘潭六甲罗氏六修族谱口口卷 (民国)罗口口等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尊敬堂木活字印本一册存遗训、寿序湖南省图书馆藏
邵阳罗氏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楚书罗光黻修罗光昌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邵阳,祁阳铁塘罗氏八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罗培晃 罗远湄等修罗基滋等纂民国七年(1918年)崇彝堂木活字印本二册存二卷六卷首湖南图书馆藏
邵陵罗氏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玉峰修罗凌云罗家声等纂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卷首湖南图书馆藏
邵陵罗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罗伯定 罗伯谨等纂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敦睦堂木活字印本 一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乾隆九年(1883年)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册、卷 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四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四卷 卷首一至四纪事至光绪九年止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一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宣统年间 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一卷 卷首 纪事至宣统年间湖南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四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化木活字印本二册存三卷 八十八卷 首二、三、四下纪事至宣统元年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通谱二十六卷 首一卷 (民国)罗元鲲修 罗联焘等纂民国三十年(1941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 正编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上虞罗氏支分谱口口卷 (清)罗振玉等纂修 清刻印本见民国武作成撰《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史部传记类董山罗氏宗谱辑略不分卷 (清)罗贵岑等辑略清康熙年间刻本 竹纸 二册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慈溪罗氏宗谱十卷 (清)罗兆鹏等纂修 清乾隆年间刻本白纸十册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无为罗氏四修宗谱六卷 (清)罗鸿远等纂修 清同治年间木活字印本六册白纸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慈溪罗氏宗谱三十五卷 首二卷 (民国)罗贤赞等纂修 民国年间木活字印本十七册白纸 三十七册 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
罗姓字辈
湖南桑植城关镇罗氏(包括湖北仙桃、红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
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
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
湖南安化罗氏(杞公)老派语共28字:
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语共80字:
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
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
辅佐贻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
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湖南滦湾市罗氏派次为32字:
教振家声 大宜克笃 茂本培元 植基广泽
迪惟前光 恒崇先烈 继序其荣 宏开佑锡
湖北天门罗氏所用派序为:
楚用钦邦世显文方 盛永吉祥 士宝其昌(罗钦顺立)
功德远扬 笃滇贤良 赞绪丕美 家道之光(民国时新增)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毛坝镇弹子村罗姓字辈
崇烈万世光启元怀远扬 鸿儒宣章德抡魁占贤良(罗翊声)
广东揭阳、棉湖、普宁、潮州罗氏所用派序为
国朝凤宣隐 克仕光恩文
邦端贞德裕 世绍礼义尊
尧舜宗英俊 孔曾道永存
天嘉明福善 万有继凳云
承平开泰运 先哲衍经论
益智连科捷 蓝田耀玉琨
湖北荆州公安罗氏所用派序为35字(罗荣):
至大万庭文 于依之国士
洪才光祖德 遗安承先代
礼学少书香 孝友家为政
功名博永昌
重庆奉节罗氏所用派序为32字:
北京凤鸣 绍运天仕
元言联映 国远永启
祯祥瑞世 弘扬华夏
四维孔兴 豫章鼎盛
四川资阳金带铺罗氏谱,主要于清初入川祖简历和班辈,入川祖先罗惟荣,原籍广东人,后迁移到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初来四川落业在内江县椑木乡。后认为该地不好,罗惟荣于癸酉年正月二十五日酉时生,雍正五年死,赵氏祖婆带着五个儿子往成都方向走,走到龙泉驿见山高,可能越走越不好,然后回转,才在资阳县的金带乡落户。总祠堂设在金带乡白果村,原小地名叫九根柏树。他子孙分布在金带乡尖山子、李汉桥、余家沟、花房子、石家嘴、白果湾、保驾楼,石板坳。
资阳金带铺罗氏谱班辈(包括红莲凉水井的罗家湾):
万永广宪希,宗良世惟凤。
嗣汉楚元贞,光显利明远。
继正朝纲举,文章相国贤。
清瞻铜玉贵,道德宇忠传。
尧钟沛业烈,重镇泰和熙。
基钜洪模耀,圭锡湛新辉。
重庆市涪陵区罗氏所用排序
正在学四万,福光德长兴。
顺志家邦明,永远(可能是“远永”)欲乾坤。 重庆铜梁县罗姓所用排序后10字:
文章光万国,明德永维兴。
贵州贵阳南明区罗姓字辈:
国运会时昌,鸿钧发黔扬。
枝蕃千万亿,乡城大吉祥。
贵州晴隆,普安,盘县罗姓字辈:
中圣济文朝,廷光仕志定安邦。目前已经排到定字辈。
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隆福乡角田村、基度队等罗氏字辈排序如下:
昭海通俸 世民战国 敏免洪昌 仁兴正永 济之以德 因缘应会 明文师章。
重庆江津地区罗氏字辈:
金元和泽茂,富顺远荣昌;(比较有名的就是抗战将领罗荣桓了)
世川德仁义,一定正佳邦。
目前所知道的辈分从仁字辈至德字辈。希望字辈与该字辈相同的罗氏分支踊跃参与,谢谢!
原大宗派(曾见族谱,仅记得属“原大宗派”,不知宗祠何地,康熙年间从福建迁入江西广丰一支)
亨运会时来(只知这五字,本人时字辈,族谱记载为罗氏第81代,望有知晓的长辈发声)
原大宗派的字辈
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
新派
忠孝传鸿烈,芳名震豫章;历朝荣显位,奕代佐元良。
理学垂声久,英才毓瑞长;宗支同绍述,焕发衍嘉祥。
四川巴中平昌县一支就是用的新派旧派一起用的。但字辈也不相同,比如,亨运会时来的运是用通字代替。
重庆城口县黄溪罗氏字辈
国玉天心锡 家仁世泽隆 惟贤思自学 明道正直中
我是时字辈,我们是豫章罗氏后人,
豫章堂谱序为:“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也称旧普,是罗姓嫡系一脉的序谱!
罗:
满族老姓有罗佳氏、爱新觉罗氏、鄂谟托氏、萨克达氏、纳喇氏、罗岳氏、鄂木绰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罗氏(汉族)等。
如果想确认以上哪一个是自家祖姓,还得从迁徙史、祖居地、现距地,家谱家族排字、家族传说中寻找线索。
一般情况下这种信息都是本家族内部传承,外人是不知道的。
罗氏家谱
历史来源
「罗」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家族名人
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
郡望分布
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本族原谱
第一种记载是:
应显景登;万尚开元;德廷泽国;福仕羲朝;承言泉永;家持鸿兴;通明德(仪)俊;易占乾坤。
第二种记载是:
应显景登;万尚开元;德廷泽国;定文绍家;富怀仁茂;意延世德;大放光明。二十八字
●报本复古
粤稽吾族原籍江西人氏豫郡章,明朝洪武开辟云贵调北征南,先祖罗蒲递、罗渐能伙同旧司始祖宋景阳督带官军征打黑羊进平南有功,宋封将军领民其阵战功清束军民尚未返故之机形迹雨雾散施滇黔之境分居角落插草为标民流传世及一世罗观,二世罗盎,三世罗富、罗迈、罗董、罗钧支业愈蕃房分愈广不及遍述。
由此而分罗富所生应有实为吾族之始祖,自此以后。
据唐·贞观年间,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开国侯罗君副墓志铭:“升龙之族,有熊之胤”,明证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罗氏即奉黄帝为始祖。
罗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认同原则,可追溯至黄帝。其世系如下:
黄帝——昌意一一乾荒——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附沮——穴熊——鬻熊——罗 熊姓及妘姓是罗子国姓氏的主要来源,如今1000多万罗氏主要来源于罗子国遗民的后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时少数民族的改姓,还有不同时期兄弟姓氏及带“罗”字复姓改罗氏。
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音:米)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是春秋时楚人的先祖。
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据湖南省社科院炎黄研究所罗文华、何光岳先生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鸟类,而称罗氏族”。其中罗氏早期来源之一的“大罗氏”更早见史载,其主要活动区域: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的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地带。直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而罗部落是楚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的一部分。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到了两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部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氏先民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及以狩猎为主、英勇善战的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部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受封宜城,建立“罗子国”,(注:子,子爵)它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国在宜城西的罗川城(罗子国遗址在今之湖北襄樊市南漳县内)。宜城之“罗子国”是正式见载史册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公元前699年,罗子国曾有过“弱罗胜强楚”的战例,《左传》予以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长期以来,其后裔有强烈的“复国情结”,《罗氏族谱》中有不少复国的描述,但未见史志记载,待考。罗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早见著典籍的、唯一的罗子国大臣是伯嘉,湖南有的罗氏支系至今奉伯嘉为始祖(笔者注:有资料称“伯嘉姓郭”)。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卫国罗御与孔子学生子路参与宫廷斗争的记载。笔者所见,罗御亦是罗子国并入楚国后,第一位见著史册的、以国为氏的罗姓人。不知何故,古今有关罗氏的姓氏书籍,均不见载。从此,“以国为氏”的罗子国遗民后裔,在中国历史中相继出现,与兄弟姓氏一起共同创建伟大的中华文明。 秋战国时期,罗国与赖、傅两国毗邻,人员交往密切,难分彼此,因此,有赖、罗、傅同宗之说,已召开过十届代表大会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便是此历史的产物。
史上不同时期,曾有过其他姓氏溶入罗氏的记载,尤其北魏孝文帝时,曾有过大规模的官方改姓,有许多少数民族如叱罗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解瑟罗、武罗等改为罗姓,其中北魏时,鲜卑族、代州人屈蛇节侯罗结、带方公罗斤、罗敢、罗伊利、济南王罗拨家族、南阳郡公罗协等便是典型代表。
“大罗氏”以官名“大罗”(掌罗鸟兽与女以贡)为氏,秦时有将军大罗洪(弘),秦以后“大罗氏”历史罕见,其后裔可能已加入罗氏,是早期溶入罗氏的先民。
也有外国人改为罗氏,如唐朝,有印度人改为罗姓名好心,功至封新平郡王,但笔者至今未见有奉其为先祖的《罗氏族谱》。明朝时赐元人阿拉克萨姓为罗姓,名秉忠,官至一品都督等。
今彝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有罗姓,这些优秀人才赐姓改姓后,为罗氏带进新鲜血液,添加新的遗传基因,其中杰出人才、特别杰出者,如鲜卑族、山西代州罗结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为罗氏的声誉做出巨大的贡献。
罗子国并入楚国后,失国、得姓之臣民及其后裔,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先迁枝江,再徙长沙。周朝末年在长沙郡形成以“罗”命名的县。1957年出土的“罗县城遗址”,当地以“罗子国城遗址”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便是明证。《湖南省志》中第一位见传的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罗君用的女儿“罗孝女”,其兄弟“罗孝子”同期见《湖南省志》,可见长沙罗县罗氏在湖南的影响。罗君用的另一儿子罗珠,参加汉高祖刘邦的军队,“从灌婴,定豫章,有功德于民,卒官。晋末有罗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罗氏是其后也”(据《江西通志》)。罗珠是第一位见诸史志的豫章罗氏,开启了豫章罗氏的郡望(笔者注:其具体官职有数说:大司农或治粟内史、大将、大臣等,查灌婴传,其部下五人共斩项羽,官封列侯,罗珠是否名列其中,待考)。
在湖南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氏活动地域而名,清湘籍儒将罗泽南便以“罗山”自号。湖南湘阴罗县以北就是麋氏族的活动范围。到周朝末年,罗、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县,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子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罗氏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地。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湖南省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由此可知,全国各地留下许多以“罗”命名的山、水、村庄、城市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并时,还有一部分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赖、傅等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罗”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1、后来有的罗氏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
2、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遗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汨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罗氏族谱》中留有汉代“罗霄”的名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
3、形成罗甸国和罗番。《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后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
4、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至今有罗氏。
历史上罗氏先后形成五个郡望,即豫章、长沙、襄阳、齐郡(济南)、河东(太原)。
罗氏家族族谱
本文2023-11-03 20:57: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