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明朝皇帝的族谱,关系?
第一代太祖朱元璋
第二代惠帝朱允炆,乃朱元璋长孙
第三代太宗(成祖)朱棣,乃朱元璋四子(庶出),朱允炆之叔
第四代仁宗朱高炽,乃朱棣长子
第五代宣宗朱瞻基,乃朱高炽长子
第六代英宗朱祁镇,乃朱瞻基长子
第七代代宗朱祁钰,乃朱瞻基次子(庶出),朱祁镇之弟(后英宗复位,代宗被废)
第八代宪宗朱见深,乃朱祁镇长子(庶出),朱祁钰从子
第九代孝宗朱祐樘,乃朱见深三子(庶出)
第十代武宗朱厚照,乃朱祐樘长子(武宗无嗣,乃由旁支皇室选择朱厚熜入继大统)
第十一代世宗朱厚熜,乃朱见深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庶出)之嫡长子,朱祐樘从子,朱厚照从弟
第十二代穆宗朱载垕,乃朱厚熜三子(庶出)
第十三代神宗朱翊钧,乃朱载垕三子(庶出)
第十四代光宗朱常洛,乃朱翊钧长子
第十五代熹宗朱由校,乃朱常洛长子(庶出)(熹宗死后无嗣,乃诏令五弟信王朱由检入继大统)
第十六代毅宗(思宗)朱由检,乃朱常洛五子(庶出)(毅宗死后,明朝覆灭,宗室乃于南方割据)
第十七代安宗(质宗)朱由崧,乃朱翊钧三子福恭王朱常洵(庶出)嫡子,朱由校从弟,朱由检从兄(安宗被清军所俘,群臣乃先后拥立鲁王朱以海,韩王朱本铉监国,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
第十八代绍宗朱聿键,乃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庶出)八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长孙,朱由检族叔(绍宗死后,福建群臣拥立朱聿鐭,然而一月就被清军灭亡,乃拥立桂王朱由榔)
第十九代昭宗朱由榔,乃朱翊钧七子桂端王朱常瀛(庶出)四子(昭宗死后,明朝再无皇帝,1684年康熙攻占台湾后,最后一个监国投海自尽,明朝遂彻底灭亡)
晋王,很牛!因为太原乃龙兴之地,能当上晋王的,一般是皇帝极为放心的人。晋乃军事重地,所以晋王手下的兵马也是各王中数一数二的。历史上先后有45人被封为“晋王”。天官者,吏部尚书,百官之首。宋时皇帝钦赐的官也叫天官。
首先,姓李,晋王,一定是在李唐时期或是在乱世。因为唐为李姓天下,才能有李姓的晋王。乱世非皇姓也可被封王或自立为王。所以这个晋王一定是在唐朝或乱世。这样查找范围就大大缩小了。
晋王之孙,这个晋王不能是皇帝,因为那样就不是晋王之孙,而是帝王之孙了。但唐朝的晋王是要当皇帝的,多不符合条件。而且这个晋王必须有儿子,夭折的晋王不算。
符合条件的晋王可以排出来了,只有两个:
李克用:沙陀人,唐末战乱,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杀入长安,旋即被李克用等人追过来打了个大败。对唐王朝有续命之功,因此,李克用被封晋王。后来,朱温代唐称帝,李克用以复兴唐朝为名,又和朱温斗了一辈子,后病死。
李定国:南明时的晋王,也是最后一个晋王。本是贫苦农民的孩子,明末张献忠起义,收留李定国为养子,改姓张,随张献忠南征北战。后李定国归顺南明政权,举起反清大旗,在今西南边陲一带大破清军。后世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曾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五代十国的天官都是谁无可考证,但李克用是朱温的死对头,他的孙子根本不可能当朱温的吏部尚书。但有可能在后唐或更后一些时候做吏部尚书。但不会在宋,因为宋建立时,李克用的孙子怎么也有70到100多岁了,不大可能再当官了。李克用有十三太保,一个亲生,十二个义子。亲生子李存勖当了皇帝,绝对不是他,否则就不是晋王之孙,而是皇帝之子了。义子的可能性也不大。也有种说法是李克用有八个儿子。但不管怎么说,李克用的儿子们骁勇善战,非常牛,而五代十国也没有什么出名的天官,乱世天官也不是一件多么光耀的事。既然说是晋王之孙,李天官,却没有说很牛的父亲,没有说很牛的家世,没有说到皇室背景,不合常理。那么是李克用的可能性不太大。
李定国是最后一个晋王,生于1621年。清朝前期李姓天官只有一个——李光地。李光地出生于1642年,并不是李定国的孙子,而李光地的爷爷也不是晋王。李光地虽然当过天官,但他最高做到为文渊阁大学士,称呼应是宰相,而不是天官。
所以,这个晋王,也许是个追封的晋王,有可能没有记载。这个天官也不一定是吏部尚书,可能是别的尚书,因为别的尚书有时也敬称天官。这个范围就大了。
翻开《百家姓》,第一个见到的姓氏是赵。原来,《百家姓》起源于宋初,赵姓自然成为了《百家姓》的第一个姓氏,因为宋朝的开国君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姓是现今中国第八大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赵姓便是第九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赵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赵姓是中国的一大姓氏之一。根据史书的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的少昊天子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了玄鸟卵而生了皋陶。皋陶的十四世孙造父生活于周朝,因为善于驯马和驾车,深深得到周穆王的宠爱,后来因为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带穆王回京,穆王就赐给他造父赵城(现时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代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赵姓。 其后又因为帝王的赐姓、冒姓、婚姻等改为赵姓。自从赵国亡国后,赵姓后人分为两派:一系是代王赵嘉后人,被秦始皇封往天水郡的天水赵氏,另一系是幽缪王赵迁的后人,被秦始皇流徙至涿郡的涿郡赵氏。天水赵氏出自代王赵嘉之后。秦始皇灭赵后,让他的儿子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他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给西戎人,深受爱戴。他死后,人民为表达对他的敬慕之意,称之为"赵王"。这以后,他的子女由天水很快散布全国各地,成为当地望族。 酒泉赵氏、扶风赵氏、新安赵氏、南阳赵氏、平原赵姓、中山曲阳赵氏、南阳穰县赵氏、长平赵氏、汲郡赵氏等望族,都是由天水赵氏所繁衍。涿郡赵氏是赵王迁的后代。赵亡后,秦始皇把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他在房陵终日郁郁寡欢,数年后病逝于此。伴随赵王迁来此处的妃嫔、侍从、大臣及赵国宗室都安息于此。西汉时,赵王迁的后裔自房陵迁居涿郡中分立河间郡,蠡吾属河间,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汉宣帝时的名臣、京兆尹赵广汉就出自涿郡赵氏。这支赵氏自汉以后默默无闻,直到唐代后期才有人出任官职,稍微有些名声。涿郡赵氏就是北宋的开国君主赵匡胤的家族本贯。宋朝成立后,太祖赵匡胤将父亲赵弘殷所生的五位亲兄弟全部封王,赵弘殷长子光济封曹王、次子匡胤即宋太祖、三子光义封晋王(即宋太宗)、四子光美封魏王、五子光赞封岐王。曹、岐二王早逝无后,赵匡胤亲写御书将在世三兄弟鼎分三派各立玉牒十四字、以别源流、以示子孙、虽至疏远、亦知昭穆、不失次序、并嘱‘吾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这三派子孙根据宋太祖所定各十四字辈、循环不息地命名,至今仍保留此传统。其字辈分别如下:太祖派: 德 惟 从 世 令 子 伯 师 希 与 孟 由 宜 慎太宗派: 元 允 宗 仲 士 不 善 汝 崇 必 良 友 季 同魏王派: 德 承 克 叔 之 公 彦 夫 时 若 嗣 古 光 登三派混合如下 : 若夫,元德允克、令德宜崇、师古希孟、时顺光宗、良友彦士、登汝必公、不惟世子、与善之从、伯仲叔季、承嗣由同。太祖派因南宋高宗唯一子嗣早夭及北宋初年兄终弟及连累国运不顺争议,继承了南宋的君主;后人多定居在福建,另有部份人移居朝鲜半岛,如横城赵氏、白川赵氏、林川赵氏。而太宗派与魏王派在宋亡时,随朝廷南下到潮汕与广东五邑及珠江三角一带定居。
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我是必字派在广西岑溪市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
岷藩开基始于朱楩,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楩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
扩展资料:
明朝皇族宗室
公元1368年1月23日(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太祖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
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残余势力北遁。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
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明朝皇族为朱姓皇室,本贯源自四川廖姓改姓,后朱元璋之父迁凤阳,故称凤阳朱氏。由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
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蓼王系不拘。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亲王女为郡主。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
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
--明朝宗室
你自己找吧。。。
朱姓字辈
朱姓明代王族字辈
朱元璋为秦愍王朱樉后裔制订的20个派字是: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朱棡后裔,以: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20字为派语。
楚王朱桢后裔,以: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等20字为本族派语。
代王朱桂后裔,以: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等20字为派语。
庆王朱椭后裔,以: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衍,骘眷发需昆”等20字为本支派语,以分昭穆。
朱撼后裔以: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等20字为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沈王朱模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佶幼诠勋胤,恬理效回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等20字为本系派语。
唐王朱柽的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等20字为本系派语。
伊王朱(木彝)的后裔,以太祖所定的:
“禺页勉諟讦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等20字为本系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江苏南京: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北京市: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江西婺源: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江西赣州: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四川达县: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四川资中: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江苏维扬: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
扩展资料: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
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求明朝皇帝的族谱,关系?
本文2023-11-03 20:52: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4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