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各皇帝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1收藏

元朝各皇帝家谱,第1张

大蒙古国 汗号:成吉思汗 庙号:太祖 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姓名:孛儿只斤铁木真 统治时间:1162-1227 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成吉思汗铁木真,姓孛儿只斤,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 汗号:也可那颜 庙号:睿宗监国 谥号:景襄皇帝 姓名:孛儿只斤拖雷 统治时间:摄政1227-1229 汗号:窝阔台汗 庙号:太宗 谥号:英文皇帝 姓名:孛儿只斤窝阔台  统治时间:1229年-1241年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1235年後又攻宋朝,1241年,死时年56岁。 汗号:- 庙号:称制 谥号:昭慈皇后 姓名:乃马真脱列哥那 统治时间:摄政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汗号:贵由汗 庙号:定宗 (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 (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元宪宗 蒙哥 (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元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1260~1264 至元1264~1294) 元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元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元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无 (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无 (天顺帝) 阿里加巴 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元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元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元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元惠宗  顺帝(明朝上谥号)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家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 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与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宋代修家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谱。随着家谱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进入明清以后,官方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衷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

流传至今的祖传家谱很多都出自明清时期,但是,明清两代家谱造假现象却是络绎不绝,一些姓氏家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旧时甚至出现过所谓的职业“谱师”,专门帮人在修谱时添入名臣名人作为“先辈祖宗”。这种族谱造假的行为,自欺欺人,颠倒基本事实,即是对先人的极不尊重,甚至是侮辱,也不利于家风的传承。为了提高家谱的“产量”,“谱匠”创造的家谱都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比如“谱匠”习惯于用华美的诗词歌功颂德,也喜欢把家谱中的先祖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这也是他们认知中最古老的时期。

现存的古老家谱大多数属于明清时期纂修。如果从科学角度探讨家谱的真实性,结果可能让人很失望。根据专家考证,现存明清时期的家谱中,先祖内容大多都是虚构,谱中第一位先祖往往附会历史名人。在古代战乱频繁情况下,想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族谱是非常困难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近几代的家谱世系真实度还是很高的。

皇子一般按其所建功勋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并随每代子孙递减一级。

清代乾隆年间曾封八位“铁帽子王”,王位可以“世袭罔替”,并可“配享太庙”。清中后期又封四位这样的铁帽子王。

北齐

(北齐) 文穆皇帝 高树

(北齐)高祖 神武皇帝 高欢

(北齐)世宗 文襄皇帝 高澄(以上三帝为追谥)

(北齐)显祖 文宣皇帝 高洋

(北齐) 废帝 高殷(废为济南王)

(北齐)肃宗 孝昭皇帝 高演

(北齐)世祖 武成皇帝 高湛

(北齐)后主 安皇帝 高纬

(北齐) 安德王 高延宗

(北齐)幼主 顺皇帝 高恒

(北齐) 忠皇帝 高绍义(本为范阳王)

兰陵王——高长恭(?~573) 真正的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是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老四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在5个兄弟中,其中一个的母亲还是妓女。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北齐建立。这是个出了名的野兽世家,群交乱性,酗酒暴虐,以杀人为乐。高长恭生在其中,人品算很不错的,只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这个人很聪明,要是一概不收,皇帝没面子;要是全盘接收,人家会当他是好色之徒,所以他有着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他也被称作是"面具后的悲情王子" 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木兰从军最好是投到兰陵王帐下。女儿家惊艳,为面具摘下瞬间的绝世风华,然后跟他一人一半分个红苹果。噢,心都醉了! 老天造人,总不愿造得太完美,高长恭染了个大毛病:贪财。门口常有行贿的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都说三道四。属下尉相愿问他:“王既然俸禄那么高,何必如此贪?”长恭答不上来。相愿说:“您是不是因为怕功劳高,被主上忌讳,故意给自己抹点污垢?”嘿嘿,什么理由?这位老兄说话技巧一流!长恭见有台阶下了,才开口:“是的。”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王,这正好给他留了一条辫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祸。”长恭泪下,跪膝,请他给个安身的法子。相愿说:“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 长恭听了劝告,便偶尔装装病。完全隐退,又不甘心。正处盛年的男子,谁愿意退休?何况高长恭不是当隐士的个性。 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北齐世主武成皇帝高湛(537~569年1月13日),小字步落稽,河北景县人,北齐第四任皇帝(561年12月3日~565年6月7日在位),武成帝。东魏权臣高欢第九子,母亲为娄氏,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的同母弟。 幼时仪表瑰杰,深得父亲喜爱。元象中封长广郡公,北齐建国后的天保初年,进爵为长广王。与兄长高演一起谋划诛杀杨愔等人,废掉皇帝高殷。高演继位后,进位为右丞相,权倾朝野。 不久高演患重病,高湛与族侄高元海及高归彦等人密议,准备发兵篡位,巫师占卜,说“不利举事,静则吉”,高湛才未举事篡逆。高演临死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高百年落得高殷的命运(高殷乃高洋之子,因父死而继位,高洋临终前命高演辅助高殷。不久,高演通过发动政变,废杀侄高殷。),决定传位于弟高湛。皇建二年(561年),高演崩,遗诏入继大统。高湛继位,改元太宁,是为武成帝。封孝昭帝太子高百年为乐陵郡王。立妃胡氏为皇后,子高纬为皇太子。 文宣帝高洋在位时,囚禁了兄弟高浚与高涣。文宣帝亲临狱所,高浚与高涣为歌,高洋怆然而泣,将要赦免他俩。时为长广王的高湛因与高浚不和睦,趁机说:“猛兽安可出穴。”文宣帝默然。高浚呼高湛小字:“步落稽,皇天见汝!”后来高浚与高涣遇害。即位后,杀文襄帝子高孝瑜、高孝琬;文宣帝子高绍德;孝昭帝子高百年;神武帝子。高湛四兄高淹于河清三年死于晋阳,有人认为是被毒死的。 武成帝残害宗室,昏庸无能,沉湎于美色之中,宠信小人,不思国事,北齐岌岌可危。565年,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为太上皇帝。天统四年(568年),因为酒色过度而死,时年三十二岁。年号太宁、河清,谥号武成帝,庙号世祖。 长恭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纬一听“家事”这两个字,心生警觉。叫人给他送去毒药一杯。皇帝杀人,连理由都没扯。这就是乱世的悲哀高长恭死时的年龄没有记载,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四年后,失去了支柱的北齐就为北周皇帝宇文觉所灭,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这句点评的话在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二十四史”时在写上去了。

至于鲁迅先生,他是极为赞同这个观点的,不过鲁迅先生在什么文章里赞同,这个就不知道了。

你如果百度的话,可以百度出一篇课后作业,叫《鲁迅的后园》,作者不是鲁迅,这篇文章是否是课文就不得而知了(毕业很多年了),里面倒是有一句话”鲁迅有言,中国的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就因为史官单一地从帝王的视点出发,忽略了更广大的人群,尤其忽略了他们的精神状况。“也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搞混了,或者鲁迅先生曾经在某篇文章引用过类似的话,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历史上皇帝有421位,谁能评上千古一帝?

此4人应该当之无愧。中国历史上皇帝有421位,谁能评上千古一帝?仅这4人当之无愧 

自从夏朝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至今,我国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在这里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共计出现了421位皇帝(数据是根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1995年版)统计而来:从秦到清共计338位;再加上夏朝16位 ,商朝30位,西周12位,东周25位。但这一统计并没有囊括全部,吐蕃的43王、南诏的13王、大理国的23王并未计算在内,还有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也未计算。此外,例如曹操这样的人物应该不应该计算在内争议也很多。本文按照421位皇帝一说,特此说明)。

皇帝及其家族作为历史的重要推动者,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的史书,主要记载的就是皇帝家族的事情。为此,鲁迅先生还批判《二十五史》为“帝王将相”的家谱。作为后人对历史上的皇帝盖棺论定,笔者(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认为需要有一个非常具有广泛认可性的标准,这样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对皇帝们来说也是最公平的!

本文评出选“千古一帝”的标准有如下3条:第一,有始有终。即继位或者掌权开始就励精图治;且晚年同样兢兢业业或者所犯错误不大,以及虽然犯有重大错误、但与其业绩相比是居于第二位的。第二,文治武功皆有所长。即在位期间对内休养生息,善待百姓;对外拓展疆土或者能够守住固有领土。第三,品德才能。在位期间能够察纳雅言,从善如流;或者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内心凶残,但做事很有章法和分寸的,同样符合这一条。也许很多皇帝都符合这些条件,因此还会比较分析他们的差距,择优选择!

按照时间顺序来说,第一位是秦始皇。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他以法学家李斯为丞相,蒙恬、蒙武、王翦、王贲、章邯等为将,励精图治。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统一六国后,秦王朝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还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帝国的整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王朝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符合当时人民希望安定和平的愿望,大大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向前。秦始皇也被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第二位汉武帝刘彻。

刘邦建立汉朝后,攻打匈奴,却被围在白登山。自此以后,汉朝采取和亲的政策,开始了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的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国库充盈、国力强大。

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在位期间开创察举制以选拔人才解决了帝国的人才危机,他破格提拔了董仲舒、桑弘羊等有真才实学的人;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刘备就是在这一制度下混到了卖草席)以解决诸侯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实行“盐铁专卖”,以充实国库,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力度;文化上采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汉武帝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措施对后世影响的也非常深远。

对外,汉武帝频繁用兵,后人指责他穷兵黩武;在这里,笔者(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和条件下,汉武帝用兵有他的必然原因与合理性,因为笔者不作为汉武帝的负面进行评价。

但汉武帝一手酿造的巫蛊之祸,为其整体正面形象留下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公元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综合分析汉武帝的功过得失,笔者认为他的功劳远远大于过错,且在在诸多帝王中能够超越汉武帝的并不多,因此给予汉武帝第二位名额。

第三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即位之后,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农业上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李世民统治下的唐朝国泰民安,他也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在唐玄宗时期达到“开元盛世”,推动唐朝国力达到顶峰奠定了基础;对外,李世民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等地,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虽然后期的李世民也犯了一些错误,比如两次征伐高丽造成的重大损失、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专门记载皇帝日常生活及言论,皇帝无权干涉和查看;且但李世民破坏了这个制度)等。但后世的司马光曾这样说道:“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因此,给予李世民一个名额。

第四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如果你对这个名字陌生,那肯定知道康熙皇帝,这二者是同一个人的两个名字。虽然康熙皇帝并不是汉人,但康熙皇帝的功绩却是很多汉人皇帝也赶不上的。

康熙皇帝削平三藩,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康熙皇帝还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朝与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表明康熙的反侵略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时,康熙皇帝亲征朔漠,使得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康熙皇帝还学习汉人王朝的治国理政措施,一改元朝的做法,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为乾隆皇帝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继而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巅峰打下了基础。在康熙执政期间,还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文化典籍,总计60余种,超过2万卷。

以上四位皇帝,是笔者(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按照一定的标准精心挑选出来;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章诸多地方可能并不完善,希望各位同道多多批评指正!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汉武帝刘彻、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云南列朝自世隆以下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和东夏(大真)的君主称皇帝;南越(吕后时)、于阗(五代时)的君主一度称皇帝;南越、东越、闽越、东瓯、高昌、于阗、吐谷浑、渤海国(大震)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君主称王;匈奴的君主称单于;回纥(回鹘)、柔然的君主称可汗;吐蕃的君主称赞普。

十六国时期: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

其中:

汉赵刘渊304年—308年称汉王;

后赵石勒319年—328年称赵王,328年—330年称天王,石虎335年—349年称天王;

成汉李雄304年—306年称成都王;

前燕慕容皝337年—348年、慕容儁348年—352年称燕王;

后燕慕容垂384年—386年称燕王,慕容盛400年—401年、慕容熙401年—407年称天王;

南燕慕容德398年—400年称燕王;

前秦苻健351年—352年、苻坚357年—385年称天王;

后秦姚苌384年—386年称万年秦王,姚兴399年—416年称天王;

胡夏赫连勃勃407年—418年称天王。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前蜀(907—925,之前是唐朝的蜀王)、后蜀(934—965,之前是后唐的蜀王)、吴(927—937,902—919年是唐朝的吴王,919—927年称大吴国王)、南唐(937—958,之后是称国主)、闽(933—945,之前是后梁、后唐的闽王)、南汉(917—971,之前是后梁的南海王)、北汉的君主称皇帝,吴越、楚、南平3个半独立政权的君主称王。

说文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称“朕”,其下皆称“陛下”。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满蒙入主中原,虽得天下,但不法古圣,杀戮甚众,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尚如此,况皇帝乎?故以下之表,无满蒙之君号。至于鲜卑之北魏,虽法中原,但吾无典可考,不敢造次,留此以待后来之君子。

秦 赵氏(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 讳 政

二世皇帝 讳 胡亥

三世皇帝 讳 子婴

楚 项氏

霸王 讳 羽

汉 刘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邦

孝惠皇帝 讳 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 恒

高宗孝景皇帝 讳 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 彻

孝昭皇帝 讳 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 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 奭

统宗孝成皇帝 讳 骜

孝哀皇帝 讳 欣

元宗孝平皇帝 讳 衎

世祖光武皇帝 讳 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 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 炟

穆宗孝和皇帝 讳 肇

孝殇皇帝 讳 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 祜

敬宗孝顺皇帝 讳 保

孝冲皇帝 讳 炳

孝质皇帝 讳 缵

威宗孝桓皇帝 讳 志

孝灵皇帝 讳 宏

孝献皇帝 讳 协

魏 曹氏

太祖武皇帝 讳 操

世祖文皇帝 讳 丕

烈祖明皇帝 讳 睿

邵陵县公 讳 芳

高贵乡公 讳 髦

元皇帝 讳 奂

蜀汉 刘氏

昭烈皇帝 讳 备

孝怀皇帝 讳 禅

高祖武烈皇帝 讳 坚

世宗桓皇帝 讳 策

太祖大皇帝 讳 权

会稽王 讳 亮

景皇帝 讳 休

末皇帝 讳 晧

晋 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 讳 懿

世宗景皇帝 讳 师

太宗文皇帝 讳 昭

世祖武皇帝 讳 炎

孝惠皇帝 讳 衷

孝怀皇帝 讳 炽

孝闵皇帝 讳 邺

中宗元皇帝 讳 睿

肃宗明皇帝 讳 绍

显宗成皇帝 讳 衍

康皇帝 讳 岳

孝宗穆皇帝 讳 聃

哀皇帝 讳 丕

废皇帝 讳 奕

太宗简文皇帝 讳 昱

烈宗孝武皇帝 讳 曜

安皇帝 讳 德宗

恭皇帝 讳 德文

南朝 宋 刘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裕

少帝 讳 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 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 骏

前废帝 讳 子业

太宗明皇帝 讳 彧

后废帝 讳 昱

顺皇帝 讳 准

南朝 齐 萧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道成

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

前废帝 讳 昭业

后废帝 讳 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 鸾

炀皇帝 讳 宝卷

和皇帝 讳 宝融

南朝 梁 萧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 纲

元皇帝 讳 绎

敬皇帝 讳 方智

南朝 陈 陈氏

高祖武皇帝 讳 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 蒨

废帝 讳 伯宗

高宗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 叔宝

隋 杨氏

高祖文皇帝 讳 坚

炀皇帝 讳 广

恭皇帝 讳 侑

唐 李氏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讳 渊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 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 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讳 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讳 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 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 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 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 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 讳 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 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讳 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 恒

敬宗睿武昭闵孝皇帝 讳 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 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 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讳 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 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 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 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 讳 祝

宋 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讳 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 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 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 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 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 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 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 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 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 昚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 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 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 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 禥

恭宗懿圣皇帝 讳 显

端宗裕文昭武闵孝皇帝 讳 昰

金 完颜氏

(1) 金太祖 完颜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颜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颜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颜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颜璟 (1189-1208)

(7) 金卫绍王 完颜允济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颜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234)

元 孛儿只斤氏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佑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无 (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无 (元顺帝) 阿里加巴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 朱氏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讳 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讳 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 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 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 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 祁镇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讳 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 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 佑樘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 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 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 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 翊钧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讳 常洛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 由校

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讳 由检

安宗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讳 由崧

绍宗襄皇帝 讳 聿键

昭宗匡皇帝 讳 由榔

清 爱新觉罗氏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永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绵宁 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 崇陵

恭宗: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宣统 献陵

中华帝国 袁氏

洪宪皇帝:袁世凯 1915年~1916年(在位不到1年)洪宪 袁林

楼主说的可能是《玉牒》,即皇帝的家谱,清代玉牒的内容很难见到,清朝皇室玉牒重达115公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2600多册玉牒,详细记录了清朝历代所修的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堪称无价之宝。

现将玉牒的介绍附上。

清 代 玉 牒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清代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牒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纂修族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修族谱,始终是豪门望族维护其族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正名分、别远近,并作为承袭爵产的依据。而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更将纂修玉牒视为关系王朝政权统治的一件要事。每逢修玉牒之年分,即设立专门机构—— “玉牒馆”,并由皇帝钦派大员充任总裁,专司其事。

清代玉牒的纂修及其规则

顺治十二年议准,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但实际情况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因计算方法不同,将上届纂修之年计算在内,所以每次纂修递减一年,实际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为不计算上届纂修年分。还有两次例外情况:一是乾隆七年重修后,应十七年再修,但事隔五年,即乾隆十二年又提前重修一次。再一次是清朝被推翻后,溥仪小朝廷于一九二一年最后修了一次玉牒。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有清一代,共修玉牒二十八次。

每次修玉牒,要用红笔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在修上次玉牒后死亡者,要用墨笔将红名改为黑色,即史书上所言 “存者朱书,殁者墨书。”从现存玉牒内容分析,后期所修玉牒较比前期内容要多些;两次玉牒纂修时间相距愈近,其内容差别就愈小。例如以光绪、宣统年间所修各次玉牒相对照,除每次在末尾增加几个新名和个别红名改黑外,内容基本一致。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顺治十三年题准,将玉牒缮写三部,皇史窚、宗人府、礼部各藏一份。乾隆二十五年改为缮写西部,分别存于皇史窚和盛京。送贮之前,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于宗人府搭设彩亭,用黄盖龙旗仪仗,乐部奏乐;玉牒馆总裁率纂修官员,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礼,满汉文武官员于午门外跪迎;皇帝阅毕,内监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门外金水桥跪送,彩亭由东华门出,护送至皇史窚。玉牒送贮盛京,除了送行时仍用隆重礼节外,还要求所经地方,设彩棚奉安;出山海关后,盛京将军派官员率满洲兵丁护送,地方文武官员,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至崇政殿陈设后,再送往敬典阁恭贮。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顺治九年规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由各旗首领、族长亲加查询之后,于每年正月初十日前造册报送宗人府,分别载入宗室黄册和觉罗红册。后因皇族人口剧增,乾隆二十九年又改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每三月一次,一年共分四次,查明造册报府,再由府详查注册。凡生子不报,以有作无;或本无子嗣,捏名抱养,以无作有,不但本家要被治罪,连负责官员和族长也要承担罪责。

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带系为统;按照辈分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清初满族刚入关时,尚保留其固有淳俗,命名不排字辈。康熙朝开始,排字辈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孙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以后乾隆又在弘字辈下,亲选“永、绵、奕、载”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又在载字辈分下,亲选“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在启字辈分下,亲选“焘、闿、增、祺”四字。所以,清代从雍正始,其辈分用字顺序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但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辈。”1 所谓近支远支,是依与皇帝关系之亲疏而定。近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当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即皇侄,也算近支;其余宗室,皆为远支。当然,觉罗更在远支宗室以外,只能算做皇族中的沾亲带故者。嘉庆初年,因绵亿违反近支宗室命名规定,私用“金“字偏旁为长子取名“奕铭”,次子取名“奕镰”,遭嘉庆谴责:“自同疏远,是何居心?伊既以疏远自待,朕亦不以亲侄待伊,亲近差事,不便交伊管领。”除将“奕铭”、“奕镰”分别改名为“奕绘”、“奕演”外,还命绵亿退出乾清门;革去领侍卫内大臣、管围大臣职务,处分可谓相当严厉。为了避免近支宗室自行起名的混乱现象,嘉庆七年又特降谕:“朕之亲兄弟,其子孙俱朕命名。”2 这样,不仅诸皇子,连诸皇侄也都要恭候钦定赐名了。

近支宗室名字在满文的书写上,也要特殊。满文系拼音文字,不像汉文可用同音字区别尊卑,而只能从拼写方式上加以区别。近支宗室人名,满文可以单拼,远支宗室、觉罗直至普通满族人名,满文必须连拼。乾隆二十五年特为此事通谕八旗:“嗣后满洲字名字,俱行连写,如有复行单写者治罪,至宗室等名字,单写者多,然近派宗室名字,尚可单写,远派宗室,亦不可如此单写,此亦是分别尊卑之一道,著通行传谕。”3

还应指出,清统治者为了防止满族汉化,还在满族人命名上作了严格规定。满族人用汉字命名,不准用汉姓,名字只准用二字。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接见满保之子满吉善,当即训斥:“满保之子,竟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并亲将满吉善之名,改为吉善。嘉庆帝有一次发现题本内有满族人名清永泰,和坤保,当即将和坤保之名改为和保,清永泰之名改为永泰。因此,查阅玉牒上人名,汉文名字均为二字。当然,满文名字译成汉字对音,则不受此限制,如明安达礼、托莫尔欢、多伦泰。不过满族人起汉名,只准用二字,而满族人命名又偏爱用“安、泰,福、永、全、保,和、富、贵,崇、厚、裕、禄、常,荣、龄、桂、祥”等表示吉祥之意的汉字,结果造成同名者甚多。康熙三十二年规定:“王以下闲散宗室以上,一有同名者,令卑者、幼者更改。”乾隆也曾感叹“今官员兵丁内与王公大臣同名者甚多,此皆该管大臣平素并不留心,一任属员兵丁等率意命名所致。”为此谕令各部、八旗、内务府查明,宗室觉罗旗员兵丁内,有与王公大臣同名者,俱著更改。尽管如此三令五申,但同名者仍时有所闻。嘉庆十一年,又发现昌吉县知县景安与湖南巡抚景安同名,立即谕令前者按满文语气改名。清末民初,满族语言习俗多已改变,相率改满姓为汉姓,如“瓜尔佳”氏改姓“关”,“富察,氏改姓“富”,“那拉”氏改姓“那”或“纳”,“扎思胡里”氏改姓“扎”。清王朝被推翻后,大部分清皇族也改了姓,一部分改姓“赵”,取百家姓第一姓;一部分改姓“金”,取“爱新觉罗”本义(“爱新”,满语意为“金”);“觉罗”,满语意为“国族”)。

清代玉牒的种类及其特点

从编修方法上看,清代玉牒分为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两大类,直格表示辈分、横格表示支系,记叙方法虽大不相同,但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直格玉牒每页画十六行竖格,一般一至二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修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特厚玉牒。直格玉牒包括有宗室子孙直格玉牒(亦称列祖子孙直格玉牒)、觉罗子孙直格玉牒、宗室女孙直格玉牒(亦称列祖女孙直格玉牒)、觉罗女孙直格玉牒四种,其格式大同小异。前西种记载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胤字辈)、高宗(弘字辈)、仁宗(永字辈)、宜宗(绵字辈)、文宗(奕字辈)各代皇帝及同辈宗室觉罗子孙情况。穆宗与德宗是同辈人,所以都收在载字辈玉牒中,再加上溥字辈、毓字辈、恒字辈玉牒,共体现十三辈人名。记载内容包括姓名、封爵、授职、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姓名职衔等。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为详细,通常要占去二、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玉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传统观念。

男女不同册,宗室觉罗女子,单修宗室女孙直格玉牒和觉罗女孙直格玉牒,其内容记载也比子孙玉牒简略,只包括封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外祖父姓名职衔、成婚年月及夫婿姓名职衔。女子名字不准书于玉牒。玉牒中只能写某某第几女,以示区别;有封号者可将封号署于下面。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十三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内容记载极为简略,只有姓名,职衔,封号。横格玉牒同样也包括宗室和觉罗两种,帝系和星源集庆可算做宗室横格玉牒的附类。

宗室横格玉牒记载了从显祖到文宗各代皇子的后裔情况(文宗以后的几代皇帝均无后嗣)。每一皇子为一支系,显祖、太祖每一皇子支系单修一册,太宗第十至第四子合修一册,第五至第十一子合修一册,世祖以下,便是每代皇帝所有皇子合修一册,但仍按长幼顺序,各成支系,不相混淆。宗室横格玉牒不记载皇帝本人情况,皇帝直系,单独编成帝系玉牒,自肇祖原皇帝起,至当朝皇帝,按照辈分为序,每代皇帝及其皇子为一页。 “星源集庆”实质上也是一种汉文宗室横格玉牒,但只记高宗以后各代皇帝的子女后裔情况,实际上只有四代,所以范围很窄,其装帧为经折式,也与一般玉牒装帧不同。

觉罗横格玉牒则记载了兴祖、景祖各子的后裔情况(不包括兴祖第四子景祖觉昌安和景祖第四子显祖塔克世),也是一子一册,单成支系,其版本格式均与宗室相同,只是封面及包装均为红色。

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分编修的直格玉牒。

清代玉牒具有两大特点,在内容上,有宗室觉罗之分;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

清代皇族,奉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对其伯叔兄弟的旁支子孙,则称为“觉罗”。换言之,对兴祖、景祖的后代,称为“觉罗”。据玉牒序言内称:“兴祖、太祖、太宗时,未论世代远近。顺治时,以兴祖长子德世库,次子刘阐,三子索长阿、五子包朗阿、六子宝实,景祖长子礼敦巴图鲁、五子塔察篇古等子孙,因其世代相远,出宗室为觉罗。”4可知清代皇族,由顺治年间起,根据与开国皇帝清太祖关系之远近,而分为宗室和觉罗两大支系。宗室腰束金**带为标记,又称黄带子;觉罗腰束红带,又称红带子。而清代玉牒,同样也分为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两大类,前者封面为**,后者封面为红色,以示区别远近。

清王朝本满洲贵族所创建。满族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统治疆域辽阔。清初局势复杂动荡,统治未稳,清廷对于汉官,不敢轻信,其前期重要文书,俱用满文书写,不准汉官参与。修玉牒也是如此,故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雍正元年,才批准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者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

元朝各皇帝家谱

大蒙古国 汗号:成吉思汗 庙号:太祖 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姓名:孛儿只斤铁木真 统治时间:1162-1227 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