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人为何不叫“老犬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老秦人为何不叫“老犬人?,第1张

华夏自来有按地域称呼某一群人的习惯,秦国的老秦人自然如此,什么是老秦人?

即大秦立国以前,秦国发源地原住民的后裔,那可是秦的中坚力量。

可这里的问题是,老秦人既然发源于犬丘(甘肃礼县),那为什么不按华夏的习惯称为老犬人,而非要叫老秦人?这个“秦”字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就跟秦立国有关了,秦是怎么立国的?

话说商纣王有个宠臣,叫飞廉,飞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季胜,一个叫恶来。

季胜这一支传到周穆王时期的造父,因给周穆王驾车有功,被封到赵城(山西赵城)。

造父一支发达以后,恶来这一支传到大骆,大骆因实在混不下去,遂翻开家谱,查到自己原来和造父一族有亲,于是千里投奔,依附于造父一族,以后在造父的引荐下,被周穆王封到犬丘,于是呢,老秦人的祖先就这么来了,但其时只是个氏族,还没有立国。

这时候呢,两族人其实都是赵氏,不过一个是赵城赵氏,一个是犬丘赵氏,赵城赵氏以后发展成赵国,犬丘赵氏以后发展成秦国,从根本上讲,赵城赵氏还对犬丘赵氏有恩,不过谁能想到,几百年后,他们倒成了不共戴天的死对头,历史有时候就这么有趣。

不小心扯远了,我们赶紧讲讲大秦如何立国,这个“秦”字究竟是怎么来的?讲明这个问题后,老秦人为何不叫“老犬人”就很清楚了。

犬丘赵氏的大骆有两个很了不起的儿子,一个是老大成,一个是小儿子非子,成继承了大骆的位子,而非子呢,因擅长养马被推荐给周孝王,没几年的功夫便马大蕃息,弼马温当的非常出色,哄得周孝王异常开心,开心之后就决定赏赐非子。

可怎么赏赐呢,大骆的土地已经传给老大成,非子呢,周孝王又不忍心让他居于人下,遂一咬牙,一跺脚,直接让非子另起炉灶,将甘肃清水至张家川一带的土地赏赐给他,让他自立门户。

非子便在这里建起一座叫秦亭的城邑,成为周朝的附庸,而这个附庸,因起源于秦亭,所以从中截个“秦”字,号称为秦,秦国的“秦”字就这么来了。

这才是秦国的真正起源。

所以要说秦发源于犬丘,还不如说发源于秦亭更准确些,因为犬丘这一支,不久之后,就被西戎灭族,秦国就是非子这一支发展起来的,秦国既然跟犬丘关系不大,那他们的原住民自然不能叫老犬人,而是得称呼为老秦人了。

更何况,非子这一支还有更了不起的地方,怎么个了不起法?

周孝王除了给非子封地之外,还给他一个很了不起的特权,或者说是荣耀。

事实证明,当弼马温的确是很有出息的,非子因养马养的好得到周孝王赏识,周孝王封给秦地以后还意犹未尽,觉得还没给非子足够的赏赐。

那么,接下来该给点什么呢?

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让非子重新祭祀赢姓,这个做法很不简单,怎么个不简单法?

不管赵城赵氏也好,犬丘赵氏也好,他们从根本上讲,其实都姓赢,嬴姓可是上古大姓,到非子这一代,已经分成廉、徐、江、秦、赵、黄、梁、马等十四支,这就是所谓的“赢姓十四氏”。

嬴姓虽然上古时期非常风光,但历经千年,早已无人祭祀,这时候,周孝王让非子重新祭祀嬴姓,就等于让他当了嬴姓宗主。

成为一个大姓的宗主,一下子就把非子这一支的地位抬上去,从此,他们就成了赢家人的老大,也就自然而然的将赢与秦联系到一起,所以从那以后,只有秦赢,才被人认为是赢姓正宗,秦赢既然是正宗,那老秦人自然就要往正宗上靠,所以以后就更不能叫老犬人,而是得称为老秦人了。

参考资料:

史记等

  《诫子书》:流芳千古的廉政文化

  05-11-07 10:32 出处:浙江日报

  今年10月的一天,古老的兰溪诸葛八卦村内,阵阵的鞭炮声,咚咚的锣鼓声响彻云霄。4000多名诸葛后裔欢聚在“三荣堂”前。随着大门缓缓打开,浙江省首个以廉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馆开馆。进入馆内,“公于用人”、“廉于律己”等一个个历史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泥塑的,蜡像的,上千个历史人物集中在一起,勾画出上百个历史故事。参观者络绎不绝,开馆当天就达上万名。在人头攒动的人群中,一名来自上海的公务员,边看边对记者说:“这里的廉政文化内容丰富,表现手法新颖,说服力强,我们百看不厌。”

  诫子书声入人心

  一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诫子书》,在诸葛后裔繁衍生息中代代相传。古色古香的“三荣堂”内,时时散发出朗朗的《诫子书》声。据讲解员介绍,这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等丰富内容,成了诸葛后裔上千年来做人、为官的生活准则。

  不刻意追求名利,不趋炎附势的诸葛家风,始终贯穿在后裔们从政、从军、从医、务农等生活之中。兰溪诸葛村4000名嫡传后裔,家家户户都珍藏着《诫子书》。在景点内设摊书写《诫子书》的诸葛高嵩对记者说:“对《诫子书》我情有独钟,百读不厌。怀着对先祖诸葛亮的崇敬,我天天书写着。来这里的游客也对诸葛家书十分感兴趣,每天能卖出30多幅。”由此可见人们对诸葛文化的推崇。

  廉政文化独有的魅力,使诸葛《诫子书》从家庭教育走上了学校课堂。据记载,后裔诸葛韵笙等人,1919年创办了兰溪中医专门学校。规定新生到校第一天,就要求熟读《诫子书》,并开设修身课陶冶情操。坐落在村庄旁的诸葛小学,校门口醒目处也设立了《诫子书》的碑文,让学生常常驻足观看。丰富内容成了学校课本教材的重要内容。据校长徐小勇介绍,学校把小学思想品德课中“专心致志”、“从小爱学习”等内容,渗入到诸葛文化故事中进行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诸葛廉政文化推陈出新。去年,兰溪市纪委以《诫子书》为原本,谱写了一首廉政歌曲,今年参加了浙江省纪委组织的反腐倡廉歌曲评选活动,荣获了一等奖。歌曲旋律清晰,优美流畅,易于传唱。将此歌曲刻制成了CD光盘播放,更吸引着参观者。苏州游客李云浩对记者说:“读读《诫子书》,唱唱廉政歌,加深了人生观的认识,更增强了在浮躁环境中保持宁静心态的信心。

  清廉之风代代传

  诸葛廉政文化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代代相传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先祖诸葛亮,虽然功劳盖世,却是一位物质贫乏者。诸葛亮在《又与李严书》中写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从此可看出,诸葛亮家里没有余财清贫可见一斑。“受赐八十万斛”的俸禄,从历史记载显示: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额。这个钱财哪里去了呢?据诸葛文化研究者介绍,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接受。二是上交国库或奖励有功军士。诸葛亮家中“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却将清正廉洁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世。

  羽扇纶巾,决胜千里。诸葛亮在身经百战中,发明了霉干菜与猪肉混合炒成的“诸葛行军菜”,确保军需供给。不会变质长期保存,味道鲜美的诸葛行军菜,从三国时期一直保留到今天。兰溪诸葛村家家户户都必备诸葛行军菜,保持着节俭持家的习俗。随着该村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孔明大酒家、卧龙饭店等纷纷登场,“诸葛行军菜”更成了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游客喜食的家常土菜。

  倡导丧事简办更是诸葛后裔生活节俭的一大特点。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报,不须器物”。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明、清两代,兰溪诸葛后裔中有京官和七品以上的地方官23人,其中也有三品、四品的高官。村中却没有建过一座功德牌坊,更没有一座豪华的墓穴。

  廉洁自律人敬仰

  每当人们漫步在诸葛村的大街小巷时,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纯朴的民风。据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诸葛坤亨介绍,三十多年来,诸葛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实践经验总结,这得益于以德治村。翻开《诸葛氏家谱》,明、清两代,诸葛村可以说是科第蝉联。共有进士5人,举人11人,分别占兰溪全县同期进士和举人总数的5%和48%;各类贡生43人,仕途出身的官吏多达50人。在《兰溪县志》上有列传的16人,列入人物传略的23人,真可谓群星灿烂,光彩照人。在保持完好的200多幢古建筑中,“进士第”、“乡会两魁”、“大夫第”等门联比比皆是,见证了诸葛后裔们从政做官,继承先祖遗风,公而明察,勤于职守,留下了良好口碑的历史。

  走进诸葛廉政文化馆内,最为耀眼的应是“廉洁自律”故事了。明洪武初年,第28代子孙诸葛伯衡,出任北平织染杂造局大使。赴任不带家眷,公差出入不骑马坐轿,如遇雨天,脚穿草鞋在泥途中行走。关心百姓疾苦,厉行改革,更深受百姓的爱戴。消息传到京城,明高祖朱元璋亲自召见,商讨治国之道。诸葛伯衡直言:“圣明之世,纲纪正而法度修,民皆安业,但廉耻之道轻耳。”朱元璋听后大喜,诸葛伯衡被提拔为陕西参议(正四品)。据《兰溪县志》记载:诸葛伯衡享有“持名节”、“清修直谅之士”之誉称。朱元璋对诸葛遗风十分钦佩,后来将武侯庙钦定为“帝王庙”,由此诸葛亮跃入了帝王行列。

  一个接着一个清正廉洁的故事,历历在目。如今,人们对“鞠躬尽瘁”、“勤于职守”、“廉于律己”等上百个历史故事更加津津乐道了。

  传颂诸葛廉政文化,其目的在于教育后人。今年,兰溪市纪委组织力量对古老的“三荣堂”进行了修缮,通过挖掘整理,建起了我省首个廉政文化馆。同时,以诸葛村丰富的人文古迹为载体,兰溪市纪委着力抓好廉政教育工程建设。

  古老的《诫子书》、“乡会两魁”牌匾、“廉洁自律”的历史故事等都蕴含着诸葛廉政文化的丰富内容。(徐宪忠)

燕王靖难,破南京城,朱允文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朱棣闻讯后,一直怀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存亡海外,将成后患,便命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同时借以宣扬国威,交通各国,结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踪迹。

  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 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 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 自焚说。 《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 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 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 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 辍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学者持建文帝自焚说。 出亡说。 《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 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 起来。我“天子”玺(白石) 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2岁的神宗曾向 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 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 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 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 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 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 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 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 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 。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 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 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 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 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 ”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难辨 。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 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 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 》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 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 种折中的意见。 现在,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 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礼葬的是建文帝吗?有人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 帝而很可能是马皇后。朱棣在废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难以分辨真伪。而且,史料没有 发现安葬马皇后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没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 何处,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 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 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 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 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 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 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 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 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逊国为僧,云游四方 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 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 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 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 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建文帝曾 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 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 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槛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 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金鲤出没云。由阁西再北 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后有石龛,可旁为榻。其右有 ###,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建文 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洞左 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 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 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朱棣做了皇帝以后,对于建文帝出亡也是将信将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于是派户科给事中 胡分巡全国。《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 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以故在外最久。”朱棣是让胡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探寻建文帝的下落,前 后长达16年之久。这里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他是个奇人,不修边 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成祖对胡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他为母“丁 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永乐二十一年,胡匆忙赶回北京, 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休息,听说胡回来后马上接见,二人一直谈 到四更。《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 是疑始释。”看来胡是打听到了建文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 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

  漂洋出海,不知所终 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 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 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 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南京鸡鸣寺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 ,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 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 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北京西山说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 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 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 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 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其实这是谣言,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十一月,有个僧人从云南 到广西,自称是建文帝,年九十余。当地官员将其遣送到京师,大臣们怀疑他是假冒的。经 过究问,他承认本名叫杨行祥,河南人,洪武十七年为僧,受到别人的蛊惑才假冒建文帝的 。于是英宗将其押入大牢,过了4个月就死在狱中了,同谋的12名僧人被发配到辽东守边。 江苏吴县说 《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 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藏于吴县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 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殒于此,葬于庵后山 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四川望京寺说 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 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 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 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 验证。 对建文帝出亡谜案的解释、传说、附会决不是上面列出的几种,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在许多书 籍、口头上流传开来,而且也必将流传下去。当然,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刘备带领新野、樊城两地百姓来到襄阳城下,但蔡瑁不准刘备入城。刘备带领百姓前往江陵,在长坂坡遭到曹操夜袭,刘备与部将、家眷失散。赵云在长坂坡舍命救出刘备家眷,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大喝,惊退曹操百万大军。事后,曹操率兵追袭刘备败军,路遇关羽率领的江夏士兵,击退曹军。刘备率残兵来到江夏,诸葛亮自告奋勇前去东吴联合孙权抗曹。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诸葛亮跟随鲁肃来到江东,面见江东众谋士,诸葛亮和众人展开舌辩,驳得众人无话可答。诸葛亮用激将法使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但孙权最终还是犹豫不决,只得将周瑜从柴桑取回商议对策。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诸葛亮巧妙地改动了《铜雀台赋》中“二乔”二字的含义,使得周瑜决定迎战曹操。周瑜向孙权陈说利害,使得孙权决定破曹。周瑜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对东吴构成了威胁,派诸葛瑾前去劝降诸葛亮,却无功而返。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周瑜夜探曹操水寨,决定用计除掉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曹操派蒋干前来说降周瑜,周瑜邀蒋干共榻而寝,故意让蒋干看见伪造的蔡瑁、张允与东吴结连的书信。蒋干回到江北,将书信献给曹操,曹操下令处斩蔡瑁、张允。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欲害诸葛亮,故意让诸葛亮在三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黄盖为了周瑜火攻之计成功,决定用苦肉计骗过曹营细作,然后前去诈降。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阚泽受黄盖之命前去曹营献诈降书,曹操派蒋干前去探听虚实。周瑜把蒋干安置在西山,蒋干夜访庞统,庞统向曹操献了“连环计”,使得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为周瑜火攻成功创造了条件。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曹操面对长江,横槊赋诗,刘馥指出曹操诗中不吉之处,曹操大怒,杀了刘馥。曹操开连环战船与东吴交战,部将焦触、张南自告奋勇前去挑战,却被吴将韩当、周泰所杀。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诸葛亮为了治愈周瑜的心病,称自己能够借来东南风,在七星坛上祭拜整日,终于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派黄盖开火船前去烧曹操战船,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损伤大半。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曹操从赤壁逃脱,诸葛亮在路上布下数路伏兵,使得曹操部下士兵又折伤大半。曹操中了诸葛亮“虚虚实实”之计,率兵走华容道,却遭遇关羽的伏兵,曹操向关羽求情,关羽念在曹操往日的恩情上放走了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周瑜率大军攻打荆州南郡,与守将曹仁对垒。曹仁故意弃城而走,引周瑜入城,却在敌楼上埋伏弓弩手,周瑜中箭坠马,被众人救回。周瑜用计赚曹仁前来劫营,正欲乘虚前去攻城,不料南郡、荆襄都已落入刘备手中,周瑜气得箭疮发作,倒下马来。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周瑜派鲁肃前去向刘备索要荆州,诸葛亮说要等到公子刘琦百年以后才能交换荆州。刘备用马良之计,攻打荆南四郡,诸葛亮设计先占了零陵,又派赵云前去攻打桂阳郡,太守赵范出降。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关羽攻打长沙郡,与大将黄忠展开大战。因为二人对敌方留情,使得长沙太守韩玄认为黄忠结连刘备,正要斩杀黄忠,却被一直对韩玄不满的魏延所杀。孙权攻打合淝,守将张辽识破了孙权的里应外合之计,导致孙权大败,太史慈战死。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周瑜将刘备赚至东吴,欲用美人计困住刘备,但赵云用诸葛亮之计使得周瑜弄假成真,刘备得到孙权继母吴国太的认可,吴国太将女儿许配给了刘备。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周瑜设计将刘备软禁在东吴,赵云用诸葛亮之计假称荆州告急,刘备带孙夫人一同回荆州。孙权、周瑜分别派兵拦截,但都被孙夫人喝退。诸葛亮在江边接应刘备上船,令军士高声羞辱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复发,昏倒在船上。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邺城的铜雀台完工,曹操与众文武官员在铜雀台宴饮。刘备、诸葛亮对前来索要荆州的鲁肃说必须取得益州之后才能归还荆州。周瑜欲以劳军为名袭取荆州,但计谋被诸葛亮识破,安排四路大军等待周瑜部队到来。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孝 耒阳县凤雏理事

周瑜病逝,诸葛亮前去柴桑吊丧,回程中遇到庞统,诸葛亮告诉庞统如果不如意可去投奔刘备。刘备因为庞统容貌丑陋,将他派往耒阳县处理事务。张飞前去耒阳县视察,发现庞统非凡的才能,终于使庞统受到刘备的重用。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马腾被曹操杀害后,马超为报父仇,联合韩遂攻打长安、潼关,曹操与战不利,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几乎丧命。

朱允文应该是逃到海外去了,因为后来郑和下西洋就是个很好的证据,他就是去寻找朱允文才出海的,而不是象历史上说的为了匡服海内,彰显国运,即使明朝再强大也不会带着那么多瓷器珠宝到各地撒啊,无利的话没人会这么做的,而此次出海居然没带军队,那没军事目的,显然就只有政治目的了

老秦人为何不叫“老犬人?

华夏自来有按地域称呼某一群人的习惯,秦国的老秦人自然如此,什么是老秦人?即大秦立国以前,秦国发源地原住民的后裔,那可是秦的中坚力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