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台的凤台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陈凤台的凤台文化,第1张

陈凤台,名辉,号凤台,宋朝进士、官拜谏议大夫,儿子七人中有四人中进士、三人为秀才,号称“一门五进士”、“七子流芳”。在陈凤台的族裔和后裔中,有明代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的陈白沙,有清光绪年间高中文科探花的陈伯陶,还有辅仁大学校长、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国宝”的陈垣等。

2004年,位于清远市清新县天塘山上的陈凤台墓被后人重新发现。随之清远市陈凤台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对陈凤台本人及其家教文化的研究开始风生水起。

举家南迁缘起“胡妃事件”

800多年前的一天。南宋王朝末年的清远县城外,一大队人马渐行渐近。车上家当丰雍、主人衣着华丽,显赫身份可见一斑。

中间一辆马车上的男主人,脸上分明有几分疲惫、失落和沮丧。也许是担忧政坛的风云变化、君王的喜怒无常、乃至即将来临的国破家亡。他从附近的南雄州(今韶关境内)赶来,带着七个儿子,子侄28人,首次迁徙到清远县城,以躲避国难。准备休整后,再往南迁。

此时,铁木真的铁蹄正横扫大江南北。

这位年近花甲的男主人,就是南宋进士、官拜谏议大夫的陈凤台。

有关陈凤台的举家南迁,一直存在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因宋末元军的大举入侵,陈家躲避国难,迁徙至此,陈凤台墓所在的清新县禾云镇沙河桂湖村(古称清远蒙里驿),正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驿站。陈凤台被认为是抗元的英雄。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陈氏族谱上的一句话,“本族因胡妃事件而南迁”。

“胡妃事件”是怎么回事据相关记载,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胡妃得罪了皇帝,逃出京城临安,为商人黄贮万所得,携归南雄珠玑巷。后黄知她是贵妃,不敢收留,复令逃出,为强暴欺凌而死。

胡妃出走不久,皇帝思念她,密令兵部尚书张英贵查访。南雄人讹传因胡妃已死,朝廷将加罪于珠玑巷。故珠玑巷居民纷纷南逃,散居于南方海滨各地。

然而,研究者认为这一传说未必可信。在宋代史书中,并未有贵妃出逃的记载,而各姓氏族谱对胡妃事件发生年代的记载出入很大,相差竟有100多年。流传至今的文本中,所使用的官衔和地名是明代的,显然为后人根据传闻所记。更重要的是,宋度宗咸淳八年时,元军横扫宋军于中原大地,兵临南宋都城,皇帝还有心思去管一个妃子吗

更多的研究者认为,陈凤台举家南迁,与当时元兵南下有很大关联。

悲愤忧国的抗元民族英雄

经考证,陈凤台的家族是从曾祖父开始迁入南雄州珠玑巷的,此前是居住在北宋京城开封附近的祥符县。宋朝廷被迫南迁时,这里的人跟随南迁,有部分人越过粤北梅岭,立足于当时的南雄州。

在陈凤台长子陈谟撰写的族谱《谟翁遗牒》中,对陈凤台举家南迁的原因有这样的记载:“三子英,进士,为广宣议大夫,因差抚外夷不行,将家属贬,同父辉葬在清远县蒙里驿九龙潭。”“抚夷不行”,字面意思是与元朝签订的合约没有成功,这道出了陈家被贬南迁的真实原因。

有研究者猜测,南宋末年,金国与南宋都已经腐朽势微,而蒙古强大起来,当时蒙古提议与南宋联合起来消灭金国,南宋皇帝接受了这一提议,准备借蒙古之手灭掉宿敌金国,可没想到的是,最后却将祸水南引,把南宋的江山断送了。而当时陈家父子在朝廷为官,又与皇帝结着姻亲,在对元政策上肯定提出过自己的意见,是不是因某种意见最终惹怒皇帝而被贬呢答案不得而知。

族谱记录了当年逃离故乡的悲惨境地,当年从珠玑巷南迁各地时,“兄弟七人,子侄二十八人,携族人三十余人”,说明当时七兄弟均健在。“有登舟而往,有步陆而行”。大部分已到了台山、新会、东莞、鹤山等地,陈凤台随第六子陈图定居清远城,三子陈英因“扶夷不行”累及家人而深感内疚,因此在全家迁到偏远的台山安顿好之后,又回到父亲身边,服侍年迈的父亲终老。

陈凤台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谏议大夫和文人学士,相传他到滨江山区考察时,被当地热情的瑶胞所挽留,同意教授瑶胞子弟读书识字。为了保境安民,他指导瑶胞在山上修筑城墙,安营扎寨,并由他和陈英出面收编南下难民,与当地的瑶、汉、壮等族人组成民军,共同抵抗元兵。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陈凤台父子兵败殉国,瑶王悲痛万分,将陈凤台父子妥善安葬在清远蒙里驿,也就是今天的桂湖村。从此,陈凤台、陈英父子二人被誉为“抗元英雄”。

有关陈氏父子抗元的说法,多出自后人的讲述,在古籍中少有记载。但有史料记载的是,在南宋末年的抗元崖山保卫战中,陈凤台第七子陈仁的后裔陈仁辅、陈英辅兄弟,毅然捐粮几千石,运到崖山支援宋军。当时的丞相陆秀夫请皇帝降旨,表彰陈氏兄弟的功勋。

如今的天塘山上,还保存有古代瑶胞的遗址石岗城门,城门前山石环拱,嶙峋陡峭,古迹斑驳。而离陈凤台古墓不远的山上,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古庙。据说始建于南宋末年,是抗元义军用来联络和交流情报的地方。抗元义军失败后,古庙多次被毁,现存的这座庙宇,为1945年重建,至今保存完好。

有关陈凤台后半生的境况,以及为何埋葬在天塘山,研究者也有多种其它推测:有人认为,是陈凤台跟随其子在清远居住一段时间后病死,随后安葬在天塘山。有种说法是,陈在清远的后人,发现天塘山是块风水宝地,将他的遗骨移葬至此。还有人认为,天塘山地处偏僻之处,可能是为了躲避战乱,陈凤台在此隐居,安度晚年。

据《陈族世谱》记载,陈凤台的第三子陈英,也安葬在天塘山上,但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位置。随着后人对“凤台文化”的深入研究,将破解更多的历史谜团。

后人组团寻根挖掘凤台文化

陈凤台本人是宋朝进士、官拜谏议大夫,长子陈谟是进士、授刑部侍郎,次子陈宣是进士,三子陈英是进士、宣议大夫,四子陈恺是进士、宣议大夫,五子陈润、六子陈图、七子陈仁皆为邑庠生(秀才)。

据后人查阅陈氏和邝氏的族谱,陈凤台元配妻子是南雄珠玑巷大尹公邝愈平之女,而邝氏夫人的姐姐邝淑丽,于1168年被宋孝宗册封为皇妃,也就是说陈凤台是当朝皇妃的妹夫。

在100多年前,广东七十二县陈氏家族捐款修建广州陈家祠时,一并对地处偏远的陈凤台古墓进行了重修,并绘有详细墓图,上面注有从陈家祠到天塘山的拜祭路线,以及约定三年一拜祭的家规。可见陈凤台当时在陈氏族人中有相当大的影响。

人们在拜祭陈凤台的时候,可能很少考虑到他的“抗元”爱国成分,而更多地是对这个家族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及良好的书香家教的向往。2006年岁末,美国纽约陈颍川堂“寻根团”一行130多人回清远寻根访问,受到广东省侨联、清远市政府以及清新县政府的热情接待。在这些游子心目中,清远,早已是一块令人神往的“福地”了。

陈凤台第26代传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荣誉主席陈毓铮认为,“凤台文化”首先是孝,以血缘亲情为基础,渗透到整个氏族。其次是把读书和功名放在首位。在古代,读书和考取功名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做官。纵观陈凤台的后裔,其子弟大都以读书为主,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读书当官便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受后人景仰。

在陈凤台墓前的华表上,就镌刻着道光至光绪年间,陈氏家族中高中文武功名的优秀人才的名字。

在近代陈凤台的后裔中,有清末民初中山大学文学院词学教授、著名诗词家陈洵;辅仁大学校长、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国宝”的陈垣;当选为巴布亚新几内亚两届政府总理陈仲民等。在族裔中,有明代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的陈白沙;咸丰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清朝首任使美大臣的陈兰彬;光绪钦点探花陈伯陶等。

“凤台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精忠报国、爱国爱家。南宋灭亡后,陈凤台的后裔告诫子孙,不要与元朝统治者合作,所以在元朝统治的90年里,居住在鹤山的陈氏没有一人愿意出来当官。

■史迹遗存

天塘山上埋忠骨

天塘山位于清新县沙河镇桂湖村,纵横20多公里,海拔1000多米,为清新县第二高峰,雄伟而陡峭,登顶下望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纵深看去,有无数矮小的山丘,草木丛生,常年翠绿,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

2000年,桂湖村民偶然发现了陈凤台的墓葬,并为此奔走。此后的几年间,时有陈家的后人以及文史专家前来凭吊或考证。

墓地除了墓碑和拜桌之外,极少人工修造的东西,在一片原始生态的大自然风景之中显得十分和谐。

离陈凤台墓约100米的位置,墓道上的四支华表庄严矗立,上面的石狮已被人破坏。华表用大理石雕刻而成,高六米,重约三吨,记录了清朝年间陈氏后人的功名。

令人称奇的是,墓地处在近千米的高山之巅,墓前竟有一眼100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塘,当地人称此水塘为状元湖。每年春天,碧水盈盈。仿佛是镶嵌在天塘山上的一块碧玉。

■研究者说

陈凤台墓的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广州陈家祠中轴线的建筑物即将完工的时候,恰逢广东东莞的陈伯陶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喜讯传来,陈氏族人认为是建祠风水显灵,是祖宗的福荫。于是,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家祠已经建好后,陈氏族人为了慎终追远,弘扬祖恩祖德,光宗耀祖,便组织了重修陈凤台墓。

这次重修,对原来的墓地进行了整修,但没有大的变动,基本保留原来面貌。同时,陈氏族人还定下了三年一祭的规定。另外,为纪念这次维修,陈氏族人还专门在墓前的水塘旁边立了四支华表,华表用建陈家祠时同一种麻石做成,每支高两米半,上面刻着陈氏后人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受朝廷钦点的文武官员的名单。

其中,陈伯陶是光绪钦点的探花,被授予翰林书院编修,江宁提学使,广东教育总长等职务。后来,李鸿章和陈伯陶代表清政府与英国戈登将军签署了《拓展香港新址专条》。这也成为我国收回香港主权的证据之一。陈伯陶一生都有忠君爱国之心,但在那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时代也只能“剜肉医疮谋国计”(摘自陈伯陶诗词)。

陈凤台墓的四支华表(当地人叫探花柱)成对称排列,仿佛是四名威武的将士,日夜守卫着陈凤台古墓,这也是陈凤台后裔心系祖先,崇文爱武的象征。

  陈族家谱\r\n\r\n  陈氏祖母之子陈龙\r\n  陈龙之子陈云飞\r\n  陈云飞之子陈志远\r\n  陈志远之子陈凤昌\r\n  陈凤昌之子陈慧\r\n  陈慧 1慧子辈\r\n  2景子辈\r\n  3克子辈\r\n  4全子辈\r\n  5心子辈\r\n  6善子辈\r\n  7汉子辈\r\n  8正子辈\r\n  9中子辈\r\n  10本子辈\r\n  11泰子辈\r\n  12世子辈\r\n  13金子辈\r\n  14清子辈\r\n  15国子辈\r\n  16风子辈\r\n  后续\r\n  17彦子辈\r\n  18道子辈\r\n  19达子辈\r\n  20泽子辈\r\n  21学子辈\r\n  22华子辈\r\n  23兆子辈\r\n  24有子辈\r\n  25洪子辈\r\n  26作子辈\r\n  27天子辈\r\n  28云子辈\r\n  29献子辈\r\n  30玉子辈\r\n  31廷子辈\r\n  32荣子辈\r\n  33月子辈\r\n  34震子辈\r\n  35瑞子辈\r\n  36河子辈

儒洞陈氏的来历,应从宋代的陈瑚讲起:陈瑚,宋仁宗时仕居建隆守备,因假道征荆南失败被贬,以致谪官、迁居福建莆田,生九子,第三子陈烈,陈烈生陈圭,陈圭生陈吾仁、陈吾义。陈吾仁生陈兆,陈吾义生陈贾、陈亮、陈敬。陈兆生陈文、陈纪、陈纲。陈兆仕为县令,谪官与陈纪、陈纲被贬至四川,陈文与族兄弟陈贾迁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九龙井(又名九眼井)珠玑巷。陈文为儒洞陈姓的入粤始祖。陈文生二子:陈鼎、陈鼐。陈鼎为河南太守,生陈万山、陈凤山,陈万山生二子:陈辉、陈炜。陈辉,字登,号凤台,宋进士,官拜谏议大夫(宋孝宗皇帝的皇妃邝淑丽的妹夫)配邝氏、妾候氏,为官三朝,生七子陈漠、陈渲、陈渶、陈润、陈海、陈淘、陈源,各有功名,世称“七子流芳”,是一个显赫的官宦家族。时至南宋,由于北方的元朝、金朝对南宋虎视眈眈,战乱频繁,1216年陈凤台向朝廷进谏“缓金伐元”主张未被朝廷接纳及三子陈英(为广宣议大夫),因差抚安外夷不行,被奸人迫害受贬,恐祸及族人,嘉兴十年丁丑(1217年),陈辉七子偕子侄28人南迁避祸,由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九眼井珠玑巷南迁各处,分别前兄弟相语曰:“是行也,兄弟恐难相遇同处,但逢冲则止焉,兼村名有点水者即栖焉。盖水流万派,在可以逢源”以使后人不忘本族出自沙水村的故土。

陈淘是陈凤台的第六子,侯氏所生,与父同迁清远县城里,陈凤台过世后(墓在清远蒙驿裏九龙潭乾山巽向),陈淘自回珠玑巷变卖家产业回福建莆田,在莆田娶聂氏生二子陈锦发、陈炎发;陈锦发官封高凉刺史(祠堂在儒洞大村),陈炎发诰封宁阳候(祠堂在儒洞蓝田即制度公祠)。陈锦发娶伍氏,赴任高凉刺史,陈炎发在福建服侍父母。宋末、元朝在灭金朝后便大举入侵南宋,直逼南宋首府临安,屠戳乡民。为避乱陈炎发与族人合议入粤,陈炎发曰“粤东地腴俗美可以资生,且吾兆凢见官是邦、未闻告变,盍去诸。”

公元1276年,陈炎发同父母及族人一起从闽由陆路入粤;在经过海陵乡郎官山侧、越丞相岭时,适逢陈锦发仕职届满、同家人汇合一起,迁居溪头石港,同来的族人则有的迁往吴川或者迁往电白等地。在石港居住期间,陈淘和聂氏相继去世,葬于溪头,陈淘墓在石碇,妣聂氏墓在石港。陈锦发、陈炎发兄弟离开溪头、经上洋来到儒洞。陈锦发、陈炎发兄弟来到儒洞依照父辈“逢冲则止、遇水而居”的相约,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车田河西畔择地而居,此地因陈氏兄弟的到来而得名陈村,在陈村陈炎发娶电白荘洞荘氏为妻;从此陈氏兄弟及其后代在儒洞繁衍、开枝。陈锦发的后代分居大村、边海、后铺、文口海、寿场、成美园等村;陈炎发的后代分居南洞、河洞、宫坡、鸭子田、及新圩三教、马车等村。儒洞陈氏自陈瑚起传十一代至陈锦发、陈炎发迁居儒洞,在儒洞延续繁衍730多年,后裔子孙五万多人。儒洞本地的方言—海话,因何与闽南语、音相近?源是先祖自闽带来的乡音未改。

陈锦发、陈炎发兄弟是儒洞陈氏的开基始祖;陈淘尊为太始祖(太始祖祠堂即陈氏宗祠,位于儒洞蓝田制度公祠的东侧)。在太始祖祠(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门前有一副石刻楹联:“派衍莆田源长流远;支蕃儒洞桂馥兰馨。”虽是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它依然在向南来北往的人们细说着儒洞陈氏从那里来的源流史实。

陈凤台有后裔在过南雄时有感一律,留下了“他乡即故乡”的朗朗名句。

珠玑尘迹远,野老半遗忘;

仿佛来沙水,依稀到上方。

江山如旧在,楼阁总新妆;

览胜频无算,他乡即故乡。

本文资料来源

宋·《谟翁遗牒》;

明·万历已未年(1619年)《儒洞陈氏谱序》;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儒洞陈尝户谱序》;

清·康熙八年(1669年)《儒洞陈氏七甲修谱旧序》;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儒洞陈氏修谱谱序》;

清·乾隆三年(1738年)《汶村族谱》

(本文转载自百度贴吧,仅供参考、讨论。 wwwbaiducom/p/chen666637 )

人物生平

陈梦吉为清朝末年广东民间第一状师,四大讼师之首,敢称「扭计祖宗」,其功力与智慧已被岭南民间视之为神了。

清代广东顺德陈村人士,出生于广东新会城和褰郑是南宋陈凤台第七子陈仁翁的后裔。陈梦吉自小聪明过人。他幼年丧父,历经艰辛,养成了同情弱小、憎恨豪强的思想品格。他机敏、无私地奉献才智,为当地百姓伸冤雪愤,疏解生活烦难,从而深受百姓的喜爱与夸赞。于是,关于他的故事便流传开来。

传说自幼经历已十分传奇,刚出生时竟然不哭不闹,家人都以为天生聋哑,后经高人教化,其过人天赋、才华横溢渐渐显露。后来在广州城成为传诵一时的「扭计祖宗」、「桥王之王」。

此「桥」字在粤语中就是「点子」之意,越聪明机灵之人想的办法就越多,古怪刁钻、稀奇古怪,往往出人意表。「陈梦吉」的传说中不乏这位祖宗级大师的经典故事,由于他的点子之妙之多冠绝羊城,他自然也就被誉为「桥王之王」了。

「陈梦吉」公的处世哲学就是「使天下人信之,必使先自信」,他对「信」的理解就是「骗」,在公堂上要驳倒青天大老爷和悠悠众口,就是要所有人都认为自己讲的就是真理,一万个正确,就算自己讲的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也要说得天花乱坠,人人俯首拜服。而要「使天下人信之」,就必须连自己都相信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总之到最后自己说的自己怎么都相信,恐怕很快也会得精神病了。若非有这「扭计祖宗」的天纵聪明,恐怕其他人不能轻易办到。

广东民间传说中的「方唐镜」与「陈梦吉」乃是死对头,前者乃衙门刁钻师爷,平时自命足智多谋,作为官老爷的「白纸扇」,与讼师陈梦吉少不免就有交锋了。粤语黑白残片的「陈梦吉」系列就有很多这样优秀的品目,两人的斗智奇谋,观众看时既觉得「屎桥师爷」的精明恶毒,又被聪明机灵的「桥王之王」所折服。二人的对决就像高深的围棋布局,丝丝入扣,连环穿心,差之毫厘,就满盘皆输。

陈梦吉墓 陈梦吉墓位于鹤山市凌村管区长山西南方的山半腰,是用砂灰建造的一座古墓。扭计师爷陈梦吉助人为乐、好打不平、整蛊贪官污吏,美名远扬,成为家喻户晓、万代传广的著名历史人物。陈梦吉是清朝人物,出生于新会城铲湾街。凌村陈氏族谱记载,宋元大战崖门失玺后,凌村部分兄弟离开大康里,迁往新会城创建铲湾街大康里。这部分兄弟是大节祖分支,因此,族人有陈梦吉与凌村深园里兄弟是同一支之说法,但陈梦吉究竟是铲湾街第几代孙?属于陈氏家族第几世祖?我族谱并无记载!因为族谱无法事事尽记,对于迁出的兄弟一般都是记录迁往何处,或因日久难于联络的,只能写上居处不明,致使后人相见如同陌路人,因此也出现了姓氏宗亲联谊和寻根问祖等活动。

古时还未发明水泥,能用沙灰建造的陵墓多数是名门望族,平民百姓的山坟一般是用泥土堆成,贴上草坯就是。陈梦吉墓别具一格,呈石牛状,所以特别显眼。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算死草》 周星驰饰 陈梦吉

《吉星高照》张达明饰 陈梦吉

《扭计祖宗陈梦吉》梁天饰 陈梦吉

《陈梦吉计破脂粉阵》梁天饰 陈梦吉

《扭计师爷陈梦吉》杨成饰 陈梦吉

《陈梦吉传奇》张卫健饰 陈梦吉

《铁嘴银牙》 陈小春饰 陈梦吉

《新九品芝麻官》 牟凤彬 饰 陈梦吉

《吉星报喜》 温兆伦 饰 陈梦吉

《舌剑上的公堂》李成昌 饰 陈梦吉

文学作品

《新编扭计师爷陈梦吉故事大全》,陈一峰,珠海出版社,2003年

廉江市良垌镇西朗陈氏始祖秀峰公陈矩和兄陈规,平坦松石陈氏,陆氏,欧阳氏于明嘉靖年间一齐由顺德马宁都江尾堡迁来,原卜居松石松屏葵树根,后迁平坦鹤山,建祠西朗,陆氏,欧阳氏可在网上输入顺德马宁都江尾堡可以找到自已的根,陈氏这一支就没办法找到,顺德马宁都江尾堡现是顺德均安镇,只有南面,菱溪二村姓陈,是陈凤台后人,这一支不是福建莆田迁来,按族谱记载廉江市良垌镇西朗陈氏始祖秀峰公陈矩和兄陈规,平坦松石陈氏这一支始祖是福建莆田迁来,想了解可在陈氏宗亲网玉湖陈氏版主联系,可能有线索,广东廉江良垌白塘陈氏是湛江乾塘陈氏分支,和良垌镇西朗陈氏不是同宗

陈凤台的凤台文化

陈凤台,名辉,号凤台,宋朝进士、官拜谏议大夫,儿子七人中有四人中进士、三人为秀才,号称“一门五进士”、“七子流芳”。在陈凤台的族裔和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