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黄氏简介
黄姓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嬴姓,陆终之后。《元和姓纂》:“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陆终是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传说他娶了鬼方之女,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十一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三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三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十四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十二里,即今河南潢川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灭亡。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②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这支黄氏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黄氏后来日渐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③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蛮族——黄洞蛮。黄洞蛮其实是被楚所灭黄国遗民的后裔,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黄洞蛮首领黄少卿、黄少高兄弟在广西黄洞聚众起义反唐,纵横岭南两广,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其声威远振宇内。直到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827-835),唐王朝以经略史董昌龄、董兰父子为帅,采取剿抚齐下的政策,终于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从此黄洞蛮一蹶不振,族姓成员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入汉族;有的南逃至越南,成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奔至湖南、贵州,成为后世当地侗族、布依族大姓;留居广西的黄洞余部,则多归太州刺史黄伯管辖,其后裔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④出自回族,主要有两支。一是福建泉州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便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二是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⑤出自别姓改黄姓。如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黄、王不分,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后改姓黄,迁开原卫,封靖南王,后以身殉国;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孤,依永嘉黄氏,遂改其姓名,后迁富阳,其裔为富阳黄氏;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载:黄氏,即巫双瑞后裔;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溍之父黄铸,本姓丁,为丁应复之子,入继义乌人黄塄为后,遂改姓黄,生子黄溍,今义乌黄氏,多为其后;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金改黄,据《棠溪黄氏族谱序》载,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居临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难而易金为黄,宋隆兴年间,有金氏后裔黄细二迁居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范改黄,《桐江集·黄堂记》云,邵武人黄洽,本姓范,婺州兰溪人,嗣黄氏为后,遂改姓黄。
始祖:陆终。 迁徙: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潢川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繁衍最为旺盛。黄姓后人黄守恭的五子分居于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繁衍昌盛,逐渐成为闽南之大族。在宋代时,江夏人黄震,官至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并且得到了皇帝“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后黄姓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姓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海外。由此可见,黄姓虽起源于北方,但从一开始却主要繁衍于我国南方。现今,黄姓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广东、四川、湖南、广西和江苏省比较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目前黄姓人口列全国第八位。 郡望: 江夏郡 汉高祖置。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会稽郡 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零陵郡 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 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奉节东)。
洛阳郡 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 治所在侯官(今福州)。
濮阳郡 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
东阳郡 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
南安郡 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 郡 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永昌一带。
江陵郡 在今湖北荆州。
松阳郡 治所在今浙江西南部。
固始郡 治所在今河南固始。 堂号: 宽和堂 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 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至武汉)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东汉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炽昌堂 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江夏、会稽、零陵、巴东、洛阳、晋安、濮阳、东阳、南安、西郡、上谷、房陵、栎阳、汉东。②自立堂号:诚明、古本、四元、一诚、惇伦、月会、望烟、聚斯、五桂、永思、彝伦、德永、志坚、云积、慎明、崇德、双井、追远、忠孝、两义、保粹、思敬、逸敦、敦睦、紫云、种德、志坚、幽燕等。 字辈: 某支黄氏字辈:由聪及均厚,诚伯孟本中。士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先兆升元吉。延家世永昌,富大廷希应,尤立宁东方。
湖北慎明堂字派: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字派: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续派语: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湖南常德回族黄氏字派: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江西龙山黄氏字派: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继往开来,奕叶衍庆。
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派: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后续百字派语: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湖南湘潭茶园黄氏字派:国正添心顺,官廉泽自长。洪教敷华夏,家声永振扬。文章傅奕世,礼乐绍书香。源本垂谟远,常伦聚一堂。
湖南中湘黄氏派语:启甲昭先佑,显光裕俊英,忠良开世泽,孝友振家声。江夏芳诒远,湘南气运清,修培延福履,兴育庆□明。
江西兴国黄氏派语百字歌:梦子昌先绪,明良敏凤文,发祥原有本,善积植家祯,宜思功德重,崇厚裕傅承,廕嗣贵贤哲,志立震坤声,和能襄永祚,谦必兆长荣,慎履孚中可,□得心向仁,开来更继上,率论典常敦,泽远方蕃盛,升行定克徵,恢宏绍懋业,仕学济康盈,迪纪循彝序,安居以寿凝。新增字派:文连开隆治,科元必显明,宗功垂贻厚,永锡作朝卿。
江夏堂某支黄氏派语:国文隆道德,孝友兆蕃祥,培植英才盛,同臻大业昌。
湖南益阳黄氏派语:永守以光之,科国正亨时,忠义承先泽,经书启继英,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建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宣统己酉江夏堂黄氏四修友谱派语:老派:家庆祖寿有念文,许金兴仕国中登。续派:光大世贤,良可立功。通派:功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恩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御,勋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时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丰都闻诏语东亲,启书藏雨代通侯,贵千秋学业张合,宗高节绩先泽炳。
湖南湘阴黄氏乔醡房支谱派语:志鼎开南楚,良学继之夏,宗流传世泽,长本枝先化。洪铎公房支谱派语:添世本思兴,祖正武堪绳,金玉荣华贵,芳名允代称。今所遵老谱派语: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均继显学时,垂谟裕后昆,孝义承先泽,贤儒庆炽昌,家声径济振,礼乐焕文章,积善明仁寿,开来达典常,升恒钦道范,晋鼎懋平康,勋业兴衡岳,恢宏发楚湘,西南皆有耀,敦厚绍传良。春去仪国器,秋桂瑞名扬,守绪修宣召,清基得久长。
湖南资阳黄氏派语:鼎宽玉廷人,章国世维顺,孝友美隹声,文明昌景运。林焕培金润,松辉基钜深,林熙坚锡溥,相烈堂钧清。
黄州黄氏老派:延中文武,靖国安邦。新派:名存简册,功利旅常。
湘潭鸿桥黄氏派语:子友秀万国克德,义嗣新绍流康泰。正顺家兴盛,光明世永昌,文章增贵显,经济佐贤良,振起承先代,传延衍上祥,毓才储远大,立本务端方,志继功能建,谋贻道守常,修齐昭美善,福泽庆舒长,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御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两代通侯贵,千秋祖业光,合宗文节织,先泽炳淮阳。
湖山黄氏排行歌:宫商角徵羽,声音谐律吕,君臣民事物,繁会昭规矩,章社张纾循,环赓续翕纯。
幽燕堂黄氏原派: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亨。续派: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兴。
莆阳拱溪黄氏派语: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木火土金水千万亿兆庆福禄寿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节温良恭俭让。
青山黄氏派语:世守儒宗训,家傅正学书,宏纲开瑞运,嘉社锡祯符,勤业前徵远,通经圣绪孚。时雍元会合,雅化绍唐虞。朝廷尚文德,万国景贤良,忠信心常泰,严恭体益壮,孝慈家道善,仁厚祖功长,诚正修齐治,隆平世永昌。
黄姓起源参考之一
「黄」源出 :
一 ;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四方,以国名为氏。
二 ; 古代南方蛮族有黄姓。在广西南宁一带。
家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於考烈王,生幽王。后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於棘门刺杀之。
黄初平(黄大仙)
黄霸 (前?~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諡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著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
黄巢 (?~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沈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西元874),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於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西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为害十年的黄巢之乱始告结束,史称为黄巢之乱。
黄道婆 元朝时擅於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曾随崖州黎族学习纺织技术,学成后返乡从事纺织工作,促成棉纺织业的进步,使元明以后的松江细布闻名於四方。纺织业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称为黄婆。
地望分布:湖北江夏郡,陕西栎阳郡,宁夏安定郡,湖北房陵郡,湖北汉东郡,河北上谷郡,安徽焦郡。
黄姓起源参考之二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又作伯翳、柏翳,亦即《史记秦本纪》中“女华生大费”之费),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少昊之后,即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所云: “黄,出自嬴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为水官,号玄冥师,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有功。颛(顼)帝嘉之,封诸汾川,其后为沈、姒、蓐、黄四国,以国为姓。”据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记载,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故亦为黄氏姓源之一。
《黄氏大宗谱》以陆终长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迁至今湖北境,后来有的在楚国做了官;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闽书》云:“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台湾省通志》载晋代从中原入闽者13姓,其中第二即为黄姓。至明末清初,开始移民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书》载,邕管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
黄姓英才辈出。秦朝末年有黄石公,熟知兵法,曾于下邳圯上赠给张良《太公兵法》,对张良的佐汉成功甚有帮助。东汉时,有黄香、黄琼,均为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黄香少年博学经典,能文章,被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时任魏郡太守,常以俸禄及所得赏赐赈济遭水灾的贫民;琼为官清廉,能奏劾贪官,官至太尉、司空;三国时有名将黄忠、黄盖、和曾操纵蜀汉政权的宦官黄皓。唐代最著名的黄姓人物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元代,黄姓有两大名人,一是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一是黄公望,他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于画山水,其画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甚大。
清代有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近现代有教授、作家黄人,新闻记者黄远庸,民主革命家黄兴,产阶级革命烈士黄静源、黄大鹏、黄励(女)、黄道、黄克诚,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志愿军烈士黄继光。在海外有美国的喜瑞都市长黄锦波,印尼有食油大王黄奕聪、木材大王黄双安等,都是外籍黄姓华人的佼佼者。
黄姓现为中国第八大姓,占汉族人口1%以上,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黄姓起源参考之三
黄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有的统计中,黄姓人口在全国各姓人口中排第八位。而在福建沿海和台湾,更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福建省福州市的义序是个黄姓人口聚居的地方。这里的黄姓人家已经居住了800年以上,他们说,他们这支黄姓属于虎丘黄。其实,黄姓有很多分支,如“江夏黄”、“虎丘黄”、“紫云黄”等等。无论是“江夏黄”还是“虎丘黄”,黄姓最早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伯益。伯益是舜帝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曾经帮助舜帝驯养鸟兽,被舜帝赐姓赢氏。传说伯益有14支后裔,其中一支于西周初年,在今天的河南璜川一带建立了黄国。后来黄国被楚国所灭,黄国的子孙就以国名黄为姓了。从战国后期开始,今天的湖北省武汉一带一直是黄姓聚居的中心地带,武汉一带当时叫江夏郡,因此黄姓人也开始以“江夏”为郡号。所以“江夏黄”实际上是很多黄姓支系的主干。汉代以后,黄姓人口逐渐向大江南北迁徙,“江夏黄”也慢慢分化出很多支派。其中,有的黄姓迁入福建一带。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林伟功:当时入闽来讲,福建省入闽的黄氏有好几个支派。根据有关方面的资料记载,从晋朝的元嘉之乱八姓入闽里面,就有黄氏,陈、林、黄、郑。黄氏入闽。以后随着不断的中原大量的移民,到福建来讲,还有唐朝的,就是跟随中原陈元光父子,到闽南一带开发的。还有随王审知先帝入闽的,还有就是在唐末五代的时候。
福州义序的黄氏后人说他们进入福建的始祖叫敦公,时间大概在1100年以前,当时正是唐末五代时期。这位入闽始祖敦公,就是虎丘黄的祖先。
福州市义序黄氏宗祠管委会主任黄伙霖:我们敦公入闽是在1100多年前入闽。当时是在闽清。在闽清后来发展成6个孩子,就等于现在的六叶。一、二、三、四、五、六,我们这里是第四叶。发展到永泰,永泰又发展到我们义序,到义序的时候是800年以前,发展到现在有两万多人。〖同期·字幕〗福州市义序黄氏后人黄宝麒发展到这里有24世,以后到我们这辈是35世,35世了。到您这里是35世,到我这里是39世,我要称他老叔公了。
虎丘黄入闽始祖敦公的后代,今天已经遍布海内外,台湾也有不少。台湾虎丘黄的后代还知道有关敦公的很多传说。
台湾黄氏后人黄如升:据说敦公死的时候,是中风死的。在一个山丘上面死掉的。死掉之后,预备给他就地掩埋。想第二天去掩埋,但是第二天去的时候,那个地方已经变成一个丘陵的状态。说奇怪啊,原来是老虎给他堆成一个拱木一样的,所以我们姓黄的就叫做虎丘黄。
虎丘黄的传说虽然难以考证,但是虎丘黄的后代都愿意相信有关他们祖先的浪漫传说。几年前,在海内外虎丘黄后人的共同努力下,福州义序的黄氏宗祠又修缮一新。海峡两岸的虎丘黄后人也有了更多来往。
台湾黄氏后人黄如升:我们黄姓宗亲会在台湾那边,跟我们本乡姓黄的,完全是一种亲情往来。都是我们义序黄姓宗亲的子孙,每个人都很向往家乡。所以每年大家都有不少人回来。甚至有一回盖祠堂的时候,我们也尽了我们子孙的一份绵薄之力。
这位台湾的黄如升老先生现在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到义序住上一段时间。他说,台湾现在有很多黄姓后人都跟他的想法一样,都希望多回到祖居地来看看。
黄姓起源参考之四
黄姓是中国当今第八大姓,南方人所占较多,在台湾排名第三位。黄姓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后代。少昊的后代皋陶,在虞舜时期担任大理的职务。皋陶的儿子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为嬴。伯益的儿子大廉,被禹封在黄,建立了黄国,他的后代也就世代居住在那里,并且把黄作为他们的姓氏。黄国于公元前六四八年,被楚国灭掉。黄国的遗民,有的跑到河南,有的跑到湖北。约三百年后,黄国贵族后代黄歇,在楚国任宰相,被封为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一开始在原来的黄国的地方,后来改到了江苏苏州一带,黄姓也因此而在东吴地区得到极大发展。到汉代,黄姓开 始向南北发展,向南发展到湖南,江西,四川,向北发展到河南。到晋代,黄姓开始进入福建,明末清初时,开始进入台湾。黄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江夏,淮阳,临江,淮南,汝南,南阳,零陵,巴西,新安,金华,固始,信州,安定,房陵,汉东等;黄氏堂号以江夏、紫云最为著名。据闽、台黄氏家谱记载:献地盖泉州开元寺的施主就是黄氏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以『紫云』为堂号。另传,有黄峭公者,曾作一遣子八句诗:『骏马匆匆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诗中意涵,在于鼓励子孙分居各地,虽然日久总要落地生根,但绝不能忘掉祖先的恩泽。
目前黄姓分布:河南、湖南、江西、四川、固始、南阳、闽、粤、台及南洋诸岛,甘肃甘谷的应该是从山西迁徙到那里的!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蠃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么,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么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 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
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繁衍最为旺盛。开国公唐桂州剌史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黄岸十一世孙黄中庸五子分居于兴化军治雷山、西岩、仙游何岩、龙溪;漳郡西林城、诏安,号称中庸公“四代联登八进士”,繁衍昌盛,逐渐成为闽南之大族。在宋代时,江夏人黄中庸与韩琦、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齐名,官至中奉大夫太常院卿诏赐侍中谥文正,翰林院馆阁校勘赠学士黄安石重修江夏兴军城黄氏家谱,并且得到了皇帝“兴化无双,黄府清惠;忠孝两全,金墩望族;簪缨世济、绩学多才”的御批,“四代联登八进士”,入祀兴化郡乡贤,事载《八闽通志》《闽书》、《兴化府志》、《莆阳比事》等;后黄姓发展成为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支派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莆田金墩人黄大侠经邵武金墩山徙杭州钱塘武林里,后成为杭州钱塘著姓,支分福州台江、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海丰陆丰等地。宋元之际,巩溪雷山黄姓称盛于泉郡德化承泽、永春逊边、卿园、亭上、梅林、华岩、官田儒林,惠安潭边奎峰、云南鹤庆金墩、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海外。由此可见,黄姓虽起源于潢川定城西黄国故都,但从一开始却主要繁衍于我国湖北江夏郡黄州。现今,黄姓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福建、四川、湖北江陵麻城、广东汕头潮州、广西和江苏省大丰为多,上述六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
1、岱公黄氏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南后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8057全国馀姚黄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黄庆曾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鄂垣朱印刻本 一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卷端作《馀姚黄氏家乘族谱》。
8058全国黄钮同宗谱不分卷附松阳母集二卷钮
氏源流考一卷
(民国)钮永建编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二册
北图 华东师大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宾师大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等地。谱始修於明万历
二十二年。
8059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
(清)黄承林纂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8060 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
清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8061上海金山赞氏族谱
(清)黄玠 黄端履编纂
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中国国书公司铅印本
二册
北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8062 上海竹冈黄氏宗谱三卷
(民国)黄宗麟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上海文管
注:初辑於清乾隆十年。
8063上海嘉定练西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黄守恒纂修
民国四年(1915)诚明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上海图 上海嘉定县博 江苏常州市
苏州大学 安徽博(残) 日本 美国
注:清初上衡公始修。
8064上海嘉定黄氏雪谷公支谱十卷
(民国)黄士焕等编辑
民国十二年(1923)江夏雪社排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上海图 上海文管 广西柳州市图
美国
注:江苏句曲後迁嘉定县。
8065上海嘉定重辑(上海)黄氏雪谷公支谱
(民国)黄土焕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鑫印务局铅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1、3、4卷)
8066上海崇明黄氏家乘二十二卷
(清)黄汉荣修
清同治九年(1810)务本堂刊本
上海文管 美国
8067江苏丰县九华堂黄氏族谱十卷
(清)黄炖纂序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石印本
江苏丰县顺河乡黄庄材
8068江苏江都维扬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黄金高 黄宗和主修 梅盛兴编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中宜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8069江苏江都维扬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黄承昆主修 刘嵩泉纂辑
民国二十年(1931)中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美国
8070江苏南通黄氏支谱不分卷
(清)黄世谦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礼堂刻本 一册
江苏南通市图
8071江苏海门黄氏家乘
木刻本
苏州大学(存二册)
8072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
(清)黄元鹏续纂
清咸丰二年(1852)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8073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黄宪民 黄荣锦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常州黄氏留馀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五年黄寅亮。
8074江苏武进毗陵黄氏宗谱十二卷
(清)黄敦懿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本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8075江苏武进毗陵东直黄氏玉林公宗谱四卷
(清)黄永全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076江苏常州山下前黄黄氏家谱十卷
(民国)黄麟荣 黄森荣主修
民国十五年(1926)黄氏仁德堂木活字本
江麻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清光绪十九年黄银南。
8077江苏常州韦墅黄氏家乘□□卷
(民国)黄兆鼎编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3)常州黄氏孝友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八卷)
注:谱始修於清嘉庆二十一年黄珍玉
8078江苏无锡梁溪黄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黄令闻等修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庆传堂刊本 八册
美国
8079江苏无锡梁溪黄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黄文炽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敬堂刊本
科图
8080江苏无锡梁溪黄氏宗谱
(清)黄凤来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敬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7、10)
8081江苏无锡(锡山)黄氏宗谱十二卷
(清)费琳重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源远韦刊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8082江苏无锡梁溪黄氏续修宗谱四十卷
黄镇南纂辑
民国二十年(1931)居正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上海图
8083江苏无锡锡山黄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黄若晟 黄启业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元堂木刻本
苏州大学
8084江苏江阴暨阳白墙头黄氏宗谱二卷
(清)袁继唐 毛连玉编
清道光十八年(1838)五桂常活字本 二册
北图
8085江苏江阴暨阳白墙头黄氏宗谱二卷
(清)黄章栋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望烟堂治字本 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注:卷一有道光十八年黄圣功重修序。
8086江苏江阴暨阳黄氏宗谱六卷
(清)黄章栋等重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望烟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8087江苏江阴黄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黄志远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古本活字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四年(1576)黄海道始修,此为四修。
8088江苏江阴月城黄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亮邦 黄省忠等编辑
民国六年(1917)古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四年(1586)黄道创修,此为五修。
8089江苏江阴申浦黄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黄良书等修
民国九年(1920)务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8090江苏江阴青暘黄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黄震宏修 黄淡佳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立木堂活字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8091江苏宜兴乐大桥黄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桢总编 黄炳宣主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一诚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宋崇宁二年黄云始修。
8092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
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 一册
美国
8093浙江馀杭黄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馀杭县文管
8094浙江萧山黄氏族谱三十卷
清嘉庆五年(1800)萃焕堂刊本 四十三册
科图(残缺三册〕
8095浙江萧山黄氏侑遗录附昭潜录二卷
(清)黄春林等编
清嘉庆十二年(1807)萃涣堂木活字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8096浙江箫山棣上黄氏家谱三十卷
(清)黄尊编
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 二十一册
浙江图(存二十五卷)
8097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二十四卷
刻本 二十一册
上海图
8098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续录
一卷搜遣录一卷词翰录四卷偌遗录二卷词翰
续录二卷
(清)黄中咸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萃涣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8099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九卷首一卷
(清)黄中咸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萃涣堂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8100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词翰
录四卷借遗录二卷词翰续录二卷
黄伯英编辑
民国十四年(1925)萃涣堂活字本 四十四册
北图
8101浙江萧山黄氏宗谱
(清)黄士 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五柱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8102浙江宁波四明黄氏家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黄嘉谷续修
民国十六年(1927)第九洞天彝叙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8103浙江宁波四明黄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稿本 九册
天一阁
8104浙江馀姚姚江孝义西黄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黄立贤 黄宝通等续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8105浙江馀姚黄氏宗谱八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黄钹重续辑
清光绪三年(1877)享伦堂木刻本 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8106浙江馀姚姚江黄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黄豫续修
清光绪六年(1880)永思堂刻本 四册
浙江图
8107浙江馀姚姚江四明黄氏宗谱六卷末一卷
(清)黄震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树德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8108浙江馀姚四明黄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黄廷范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树德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注:卷末有清光绪二十三年黄震重修宗谱跋。
8109浙江馀姚四明黄氏家谱四十六卷
(清)黄采风总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第九洞天孝子里
铅印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注:扉页作《黄氏真宪谱》。宋景定进士黄遇龙
始修。
8110浙江馀姚姚江狮山黄氏宗谱五卷
(民国)黄金声辑录
民国四年(1915)五桂堂钞本
北图(缺卷5)
注:有民国四年黄金声狮山总辑修谱序。
8111浙江馀姚姚江黄氏宗谱六卷首二卷末一卷
黄思楏 黄汝砺等修
民国九年(1920)永思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清嘉庆十三年黄静涵始修,此为三修。
8112浙江馀姚黄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廷范重修
民国十一年(1922)永思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8113浙江馀姚竹桥黄氏宗谱十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民国)黄庆曾 郑铖等修辑
民国十五年(1926)重辑享伦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宾师大 浙江馀姚梨州
文献馆 四川图
注:卷端作《姚江竹桥黄氏宗谱》。元至元二年
黄茂创修,此为六修。
8114浙江馀姚四明黄氏牌宪支墙里家谱十六卷
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汝松总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六册
北图
8115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三册
浙江鄞县档
8116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民国三年(1914)刻本 三册
浙江鄞县档
8117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刻本 二册
浙江鄞县档
8118浙江鄞县四明石桥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氏国)陈宪曾 黄敬贤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世锦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天一阁
8119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黄廷翰 黄昌岐等重修
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卷端作《黄氏重修世系宗谱》。明洪武十九
年十世孙黄元祥始修。
8120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博汝 黄时清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8121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醒华 黄恒泰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浙江慈溪县档(存二卷)
8122浙江奉化黄氏支谱
民国间木活字印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记事至民国三十七年。
8123浙江象山马坡堀坡黄氏谱一卷
(清)马思容续修
清嘉庆十五年(1810)钞木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4浙江象山马坡黄氏谱一卷
(民国)屠耀台续修
民国十年(1921)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5浙江象山溪沿黄氏族谱一卷
(清)鲍之交新修
据清嘉庆十六年(1811)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6浙江象山黄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7浙江象山象东珠岩黄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畲重修
民国元年(1911)钞本 三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祝你成功!希望对你有用!
黄姓主要源流
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
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
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
3、源于改姓而来
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扩展资料
黄姓迁徙传播
远古时期,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黄姓
百家姓中黄氏简介
本文2023-11-03 18:36: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