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国际:苏式和欧式家谱有什么区别?
家族之有谱牒,犹如国家有正史,州县有方志,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编修族谱的传统,而且把谱牒提到很高的地位,早在远古三皇五帝时代,各个部族就有专人记录本部族传递世系。到夏商周三代时,国家还设有史官,专门记录王室以及各贵族的世系,并汇集成书,如周代的《世本》,就是一部各姓世系总谱。魏晋时期,家族修谱之风盛兴,于是在皇室和贵族世谱之外,又涌现了大批各姓的宗谱和各家族的家谱。此后数千年来,修谱之风在中国长盛不衰。
中国的谱牒通常称委为"家谱"、"族谱"、 "宗谱",或单称为 "谱",小一点的只记录某一支系某一家族的又称为"家乘"、"家牒"、"支谱"、"房谱"、"祠谱"、"坟谱",大一些的记录多个子系家族的称"通谱"、"大成谱"、" 统谱"、"世谱"、"集成谱",记载皇室家族的称为"玉牒"。 此外还有记录众多姓氏的姓氏学书籍如"万姓统谱"、"百家谱"之类。
家谱其体例古代有所谓苏式谱和欧式谱之别,是由北宋欧阳修、苏洵分别创造,俗称欧式族谱和苏式族谱,大多记载家族宗系、规模、演变等
一,欧式家谱
欧式家谱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庐陵郡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到英宗时,又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后居颍州(今属安徽省),卒于家欧阳修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欧阳修是杰出的应用文章家。他一生著述颇丰,《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本文所引欧文皆出此集)有文章2651篇,应用文2619篇,可见他的文章写作主要是应用文写作,欧阳修主张应用文真实,一是为了应用,二是为了传於后世。二是简洁质朴。
欧阳修也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谱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家谱
欧式家谱仿史记年表,其体例家谱是先列世系图,然后再列每人的传记。
欧式家谱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一人一条,可称为条目式。但嫌杂乱,人与人的关系不够明晰,叔伯关系一下子看不出来。不过,所有的人的资料都在,只不过要花很多时间去翻页查找。
二,苏式家谱
苏式家谱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文学家,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在嘉祐五年(1060年)得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洵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苏洵对谱学理论曾进行探讨与研究,在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具有自已的看法,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谱的规范。
苏式家谱以礼之大宗、小宗为次,其体例则是在世系图下注上人物事迹,每五世一揭。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人名之间用纵横线条联系,可称为表格式。 人与人的关系很明晰,连相距几代都能一目了然。可能是限于篇幅,抑或囿于“五服”之说,只记录五代人。
这两种格式,真是各有所长。明清以降,大多同时做成两种格式,或者取长补短,即“意欧体苏”。 现代民间修谱,大多仍用欧式,也有用苏式的,另外还有章节式的新族谱。
阳谷县苏姓人不少,听老人讲阳谷县大步乡苏海村(苏家海村),闫楼镇苏楼村,骆驼巷西南苏楼村是一家人,明朝永乐年间奉旨迁过来的,最早迁过来的明朝人士葬于闫楼镇关庄村村后,堂号忠信堂。最早的老家谱因暴乱迷失了,现在多远多近也不知道了。{真希望这个老家谱能在那一个好人手里保存着,好不叫后人乱了辈分啊。}清朝乾隆年间至闫楼镇苏楼迁到土屯村一支,清朝嘉庆年间又迁至阿城镇齐店村一支。(景,兴,庆,云,祥),(本,树,道,培,生)是同五辈。听老人说,以前续家谱时河东(黄河)的都过来续,用的一个家谱,。真希望聊城苏氏能有一个大家谱,见了面都是一家人多好啊。(我的梦想是将来有机会了,去山西洪同县老鸹窝去看看,要是有老家谱看能不能找到山西的根源。)
苏氏园美支派,位于安南交界之溪湾北岸 —— 南安市仑仓镇园美村。
旧传地理先生称为“铜锣盘”。此地形平而圆,实如其言。北面依山,东西南面环溪。四周环抱青山绿水,内外密集厂房新楼。交通方便,阀门满街,现已是我国驰名水暖之乡。一座挺立在新村中的苏氏宗祠,古雅壮观,金光焕彩,颇显苏氏旺族之灵气。在本村东面靠溪边,还有一座“苏氏下间祖宇”,乃普用公分传下间派下所建。其厅上悬挂一块大清皇帝授封之牌匾——即清朝道光庚子科钦赐举人苏丕烈(讳朝镇)之“文魁”。门口有一对石雕旗杆座。此文物古迹至今宛在。可见祖先显贵之荣耀。
据族谱记载和查证:园美苏氏乃安溪衡阳祖分衍之支派,属於入闽同安芦山衍派。
吾族开基祖一翁公,於明朝初洪武 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即公元1383年之冬),由安溪县长坑衡阳西溪迁来南安廿六都园美乡。并将其先父可卿公(即衡阳七世祖 ) 之骨骸移到园美风水地,立为一世始祖。至四世祖普育公、普用公又分传为顶苏与下间两大派下。至今628年,繁衍20世。全族人口共三千余人,占全村人数约近二分之一。
由于社会变迁, 早在清朝初、民国初、抗日前及解放前后, 吾族有部分宗亲先后徙至台湾、金门、南洋(马来西亚)、厦门(后埔、林后、灌口)、南靖等地拓展谋生。各处传衍不均,估计外迁生传的人口也有数千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祖家已有一些户口迁出,到厦门定居或往外省各城市暂住经商。但“富贵不离祖”,每逢过节或方便时, 总有众多外出者返回老家看看。故乡,永远是游子的摇篮与希望!谁会忘记生养自己的发祥地呢?
追溯以前,在园美的历代族裔,继世勤劳,不断奋进。秉承列祖先贤的德愿,共建赖以生存发展之家园。过去长期只靠着农业和手工副业为生,生活十分艰苦。例如:打铁、补鞋、收废品、江湖行医等等, 四处奔波, 风雨飘摇;30年来,国家改革开放,“穷则思变”,白手起家,引进技术,开办水暖器材工厂。大多青年除了升学工作外,均外出从商,推销水龙头、阀门和卫生洁具等产品。走南串北,拼搏拓业,为家乡致富闯出一条通往全国各地的宽广大道。从此,村貌族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家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遍进住新居,配有电视电话,重视创业和培养子弟。有的大户不仅往外开商店、在家建大楼,而且热心倡办公益事业。或捐款办学,或集资建宗祠及宫庙。家国经济不断发展,增强了宗亲凝聚力,为弘扬家族文化,增添新光彩。
目前初步统计: 在旧社会, 清朝皇榜“钦赐”举人 1 名(授匾“文 魁”), “五代三公”老寿星1位,中央民国政府社会视察高官1名;至1949年后,任县市局级以上新老干部12名;博士导师、大学领导、教授、副教授3名,博士8名,硕士8名;外交官、拿督各1名;中学校长、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5名;中小学教师20余人,大学生100多人。还有500多位年轻有为的富有商家、企业家,在各大城市创办公司、购房、买小车等,业绩显著。可谓:英贤奕世,富贵传家。名扬四海,光耀千秋!
如今,展望园美,一派欣欣向荣。与时俱进,大展鸿图。当你步入村里纵横的水暖长街,使人顿觉热气腾腾,精神振奋。响亮的机器声、鞭炮声,伴随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流,传递着现代商潮的最强音,展现了乡镇繁荣的新气象。村南过大桥有连接各地的省级公路,村北新开发区有通往鹰泉的铁路,好像双龙腾飞,商海竞秀;而那从安溪而下三面环绕村边回旋的西溪碧水,犹如银河汇合,财源滚滚……
祖史源远流长,园美人杰地灵。吾族的未来,正如《园美苏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纪念册》中一首赞诗的祝福:源源流水千山绿,代代争光万世昌。
苏老家村是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安陵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311271052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31127。邮政编码为053513,长途电话区号为0318 ,车牌号码为冀T。苏老家村与小村村、小屯村、安陵南街村、双楼村、骑庄村、安陵北街村、苏牛庄村、大张辛庄村、阎辛庄村、马辛庄村、古城村、前高老庄村、后高老庄村、曹家堰村相邻。
苏老家村附近有周亚夫墓地、景州舍利塔、高氏墓群、封氏墓群、隋庄等旅游景点,有景县粉_大、景县金银花、胡萝卜酱、本斋清真肉饼、景县撒子等特产。
家谱国际:苏式和欧式家谱有什么区别?
本文2023-11-03 18:19: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