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建文帝真实下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1收藏

解疑——建文帝真实下落?,第1张

金陵晚报报道,日前,84岁的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

建文帝逃出南京改姓“让”

让庆光先生指着家谱为记者讲述了建文帝朱允文开创“让”姓的历史源流。让庆光说,让氏先祖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文为皇太孙。1399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变”用武力推翻了朱允文。

朱允文被朱棣赶下台后,并没有像许多史家所说,在宫中自焚身死。而是从地道逃亡出宫,离开南京,隐居于民间改名为“让銮”,假扮僧道,云游于滇、黔、蜀、粤、桂、湘、鄂各省,在游历名山大川期间,让銮还题写过许多诗词和符号,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让銮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以上的事情,在《让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

至于为什么建文帝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让庆光解释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

建文墓地隐匿山林

为了让记者相信自己确是建文帝后人,让庆光还举出了一些例证。让庆光说,他出生在武昌,而先祖建文皇帝朱允文就葬在洪山宝通寺的宝塔旁。让庆光还记得,小时候宝通寺的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墓地具体方位,和尚们还曾经指引让庆光的祖辈前去祭扫。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动荡,这座隐匿在民间的帝王陵寝已经找寻不到了。

1945年,让氏后代让廉修根据历代先祖口授心传的描述和家藏中元烧包单(上有历代祖先名讳),修成《让氏家谱》一书,得到了著名学者张其昀、昌彼得的认同,张其昀为家谱题写书名,昌彼得则作《<让氏家谱>叙录》,肯定让氏为建文帝后人。而让庆光的舅舅、台湾的陈万鼐教授曾作有《明惠帝出亡考证》,1950年由台北百成书店出版,该书持让氏为建文后裔说,只是可惜没有引起明史学界充分关注。

另据记者了解,贵州黄果树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刻碑文“红崖天书”的破译也为证实建文帝未自焚死提供了佐证。上海工程师林国恩考证出“红崖天书”其实是退位后,建文帝颁下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的檄诏,说明建文帝逃出南京后,流落西南一带,并有可能繁衍后代。

尘封7600年的秘密

对于自己家族的这段历史,让庆光老先生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但一直深埋在心里,当作一个秘密。让庆光说:“我们的先祖被夺去了皇位后,朱棣还多方寻找,想斩草除根,明朝的时候,祖先们自然是不敢暴露身份。而到了清代,更不能讲自己是明朝皇族后裔。这600年来,让氏只好一直隐瞒先祖身份,家族的历史也只能口耳相传,这本《让氏家谱》也是到上世纪40年代才敢公开编纂的。”

到今年,“靖难之变”已经过去了602年,让庆光说,是到了该建文帝的后人站出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的时候了。据让庆光介绍,目前全国有两支让氏,一在湖北湖南一带,一在山东巨野,山东的让氏是不是建文帝后裔目前还不得而知。让氏人数虽然不多,却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很多定居在海外。

社科院专家力证《让氏家谱》

在这两天举行的第十届明史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商传研究员向大会递交的论文就是名为《<让氏家谱>与建文帝出亡考》的论文。

论文中,商传研究员介绍了《让氏家谱》这一有助于解开建文帝下落谜团的重要资料,商传研究员充分肯定了《让氏家谱》的价值,他对记者说:“《让氏家谱》在明史学界还几乎没人知道,因此,我的论文公布后,肯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不过,商传也指出,要彻底弄清建文帝下落,还要进一步做考证工作,“让氏家谱”虽明确说自己是建文后人,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当年的实物证据证明这一点。《让氏家谱》中说:“公(指建文帝)生前书法甚佳,武昌候补衙范衷愚家有祖遗一联,是其墨宝。殁后葬于武昌洪山之阳,生殁不详,惟知其享寿一百岁整。”由此可知,让氏先祖建文帝有一副对联传世,并有墓地在武昌,如果能够找到这副对联或者墓葬,将有助于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祠堂上灯致辞

 祠堂上灯致辞,祠堂其实就是我们拜祭祖宗的一个地方,很多地区的人们也保留有祠堂的存在,这个地方与我们个人是有着一定的寓意的,下面就为大家分享祠堂上灯致辞。

祠堂上灯致辞1

 各位父老宗亲、兄弟姐妹们、各位来宾:大家好!

 在这春和景明、鲜花盛开的季节,在这缅怀先贤、祭祀祖宗的清明时节,我们满怀激动的心情,欢聚在一起,参加xx氏祠堂的初次庆典,对此,我表示热烈的祝贺!新建祠堂,是我xx氏族人盼望已久的心愿,现在终于就要实现了!

 “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修建祠堂,不单是为了拜祭、缅怀先祖,颂扬先祖功德,同时它也将是我们xx氏家族文明友孝,兴旺发达的象征。有了祠堂,就有了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场所,有了祠堂,也就有了团结宗族和联络亲情的纽带。祠堂的落成是我们金家人的共识,也是我们亲如一家、血脉相连的象征。

 今天,我们借祠堂庆典之机相聚一堂,既是祭祀祖宗,更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宗亲聚集谈心、交流沟通的好机会,我们今后在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为宗族兴旺献计献策。

 在这里我谨代表我们金氏已出嫁的女儿们,向修建祠堂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兴建祠堂从动议到初步建成历时二载,其间,设计、拆迁、募资、建设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心智和汗水。同时,我也向建设祠堂出资出力,添砖加瓦的 所有宗亲族人们表示感谢!各位宗亲的热心支持,积极出资才是建设祠堂的根本所在。

 祠堂主体、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全部完工,预计需要150多万元。我xx氏一族群策群力,各家各户积极响应集资,无私奉献,捐资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目前统计已达60多万元。要完成本族的建祠大业,资金尚有很大缺口,仍需广大宗亲慷慨解囊!我们作为金氏儿女一员,责无旁贷,也决心投入其中,共同集资捐款,为祠堂建设出一份力!在此,我愿捐出人民币_元,敬献我绵薄之力。

 开弓没有回头箭!尊敬的各位长辈、亲爱的各位兄弟姑爷、各位姐妹们。今天,我族续谱建祠的大幕已经拉开,在这个舞台上,人人是主角,个个是英雄。让我们团结起来,以蓬勃之气,进取之志,奉献之心,创新之举,务实之风,把这项追本溯源,弘扬祖德,凝聚族亲,扬我族威,展我风采,激励后人的大事做实做好。

 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就在蕴育我xx氏世代宗族的这片富饶美丽的沃土之上,一座古朴大方、气势恢宏的金氏宗祠,拔地而起,金碧辉煌,光耀于天地之间,重聚亲族之力,再畅和顺之风,福延后代,庇佑子孙,惠泽乡里。而这一部xx氏全体

 宗亲共同建设祠堂的奋斗史,也将在我们金氏家史上,写上最辉煌的一页,流传百世! 最后,衷心祝愿xx氏建祠大业圆满成功!

 衷心祝福xx氏子孙兴旺发达!

 谢谢大家!

祠堂上灯致辞2

 各位宗亲、各位来宾:

 上午好!

 在这个欢歌笑语、天降吉祥的美好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柳树堂村xx祠堂落成大典、共同缅怀祖先业绩、畅谈宗族渊源,共商兴族大业。我作为x公后裔女婿,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此次盛典,借此机会,我代表xx村所有的`姑娘及女婿,向xx堂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光临庆典的各地来宾、各位宗亲表示亲切的慰问!

 向在祠堂建设过程中慷慨解囊、捐资捐物、献计献策的各界人土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恭祝xx祠堂弘扬远宗之功德,仰仗圣地之潜光,发扬光大,源远流长、福泽绵延,世代隆昌,奕代流芳、日月同辉。

 xx祠堂的落成,是我们x氏家族的一件特大喜事,集中地反映了x公后裔承先启后、枝繁叶茂、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精神面貌,也充分体现了宗亲孝悌友爱、团结奋斗、风雨同舟、开拓进取的`坚强意志,为x氏族谱增添了新的篇章,这既是x氏宗亲全体人的功绩,也是举国族人共有的光荣,身为柳树堂村的姑娘及女婿我们也感莫大的自豪与骄傲。

 今天,我和各位一起见证了祠堂的辉煌壮观,领略了x氏家族丰富的文化底蕴。祠堂圣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群山依偎,绿树环村,吸天地精华,纳八方祥瑞,设计雄伟壮观,做工精雕细琢,凝聚了尊祖敬宗的虔诚情怀。

 反映了血脉相承的执着信念,体现了繁衍生息的跳动脉搏,凝结着真挚深厚的乡情亲情,上承一德,展宗门之雄姿,展先祖历史风采,下传诒谷,现石氏之雄厚,给后代启迪智慧。

 虚怀若谷方是大宗之本色,厚德载物才显大家之风范,自强不息当是我们x氏后辈之争取,繁荣昌盛实乃大众之所愿!身为女婿代表,我们将借x氏祠堂落成契机,广泛传播x氏深厚文化,全力传承先祖厚德,树远大之志向,立长久之心愿。

 同所有的石氏宗亲一道,坚守“念祖念宗念先贤,同咏同心同发奋”的理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励精图治、为建设昌盛、富强的石氏宗门作出自已应有贡献!

 最后,值此20xx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我谨代表x氏姑娘及女婿给所有宗亲及来宾拜年个早年,祝各位事事如意、岁岁平安、人人长寿、家家发财!

祠堂上灯致辞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乡亲们,大家好!

 春和景明,生机盎然,我们xx氏家族择良辰吉日在这里隆重举行xx氏文化宗祠落成典礼暨xx氏家谱言谱,在这里,我受族人的委托,谨代表各姓宗族,向前来参加祠堂落成庆典的各级领导、各姓的代表以及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特别感谢很多在外闯荡的各姓宗亲能在百忙之中专程赶回来参加这一盛会,更感谢各位父老乡亲对宗祠建设的大力支持。同时,还要向那些因路途遥远或公务繁忙无法赶到的族人真诚地说一声:家乡随时欢迎你们的到来!

 俗语说: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乃为人本分。 古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重保持晚节,时时缅怀先人,民风自会淳朴敦厚。

 祠堂就是我们拜祭祖宗、追念先人的地方。这里可以安放我们先人的英灵,可以寄托我们对先人的哀思,同时也是联系我们宗族血缘的纽带,对我们民风的教化,宗族的团结有着积极的意义。筹建祠堂,是我们各姓宗族盼望已久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在宗祠的建设过程中,理事者不负众望,联络宗亲,制定方案,筹措资金,督促建造,劳心劳力;理财者凡事具细,精心打点,钱尽其用。智者尽其心,艺者尽其才,劳者尽其力,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各姓宗亲对先祖圣德的深情。我们在建设好宗祠的同时,更有理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利用好宗祠。

 各位宗亲、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愿我们各族宗亲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念祖念宗念先贤,同脉同心同发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上告慰先祖,下垂范子孙!

 谢谢大家!

青州目前辖境内的刘字村庄{仅供参考,沙岗村以及沟南崖这个地名在益都县(含今青州、淄川、张店、临淄)境内没有查到}

1 刘早,益都街办(原东高镇),东高村东南4公里。《刘氏族谱》称,明洪武年间,刘孝所从河崖头(即今大河崖,东高村东4公里,刘氏明洪武年间自枣强迁至益都立村于此)迁此立村,以其父刘藻称村刘藻庄。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称北部为刘藻庄,南部为南刘藻庄。后合称今名。“早”系“藻”的谐音。

2 刘店,益都街办(原东高镇),东高村东南4公里。明初有刘姓居住,称刘家镇。明中期又有刘姓迁入,开店于道旁(旧有南北交通要道经此),村名演称刘家店。1962年后称刘店。

3 刘家庄,益都街办(原东高镇),东高村东北05公里。相传,明代前刘姓立村。

4 刘辛,东夏镇苏埠屯东15公里。明万历38年刘姓自老刘庄迁来立村,名刘家辛庄,1949年后演化成今名。

5 老刘,东夏镇苏埠屯东2公里,弥河西岸。明初刘姓自枣强迁来,村名刘家庄。后迁出之刘姓称此村为老刘家庄,简化为今名。

6 大兴刘,谭坊镇谭坊村北3公里,弥河东岸。《刘氏族谱》称,明洪武初年,刘姓自枣强迁至益都城东北琪山(今香山)北麓,弥水东岸立村。取吉祥意,名大兴刘庄。后因隔河有老刘家庄,亦称此村为小刘家庄。1982年,复称今名。 村中抗日名士:刘连登。

7 兴刘,高柳镇高柳村东南1公里。《刘氏先茔碑》载,明嘉靖年间,刘氏迁此立村,名小刘家庄。民国初,取兴盛之意,改称兴刘村。

8 东刘镇,谭坊镇谭坊村北4公里,弥河东岸。明初,有白姓居此,村名白家集。《刘氏族谱》载:清顺治八年,刘姓迁来,其族兴旺,村名改为刘家店。清康熙44年改为刘镇。因本市邵庄镇(原普通镇)有村同名,1982年改称东刘镇。村中名士:刘士俊。

9 刘晨,谭坊镇谭坊村东北4公里,新康河东侧。明初刘姓、陈姓迁此立村,村名刘陈庄。后陈姓无,村名演化为刘晨家庄。民国年间一度称刘晨仙庄,旋即称今名。

10 刘镇,邵庄镇(原普通镇),普通村东南2公里,胶济铁路南侧,青州-济南公路北侧。明代前,已有刘镇庄。明初,又有刘氏迁入,其族谱记载:刘氏自洪武年间由冀州枣强迁至青州府……刘相居刘镇庄,后演称刘镇。村中名士:刘玉淇,1919年创办刘镇小学,益都县知事赠“兴学育才”匾额。

11刘义型,黄楼镇黄楼村西南3公里。《刘氏族谱》称,明天启二年,弥河西大张冀庄刘义型迁此立村。以人名立村。

12 刘君台,谭坊镇宋池东3公里,尧河西侧,与昌乐县接壤。《刘氏族谱》称,明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寿光县侯镇(今寿光市侯镇),后有一支转刘家庄(今西镇武),第六世再迁至此。村名传为因秦末刘邦再次筑台而得,不可信,疑因人而得名。来万成子玉(善)祥(广)永(守)君(洪)。青州市(原益都)谭坊镇刘君台村刘氏。

13 刘胡同,东夏镇刘胡同(原镇政府所在地),羊临公路穿村而过。明代以前建村,旧名崔家胡同。《刘氏族谱》称,明中叶刘姓因“花马军变”自河北流离青齐城北二十里张准社。后无崔姓,改村名为刘家胡同。后简称刘胡同。

14 刘家厂,东夏镇309国道北侧。明代前,林姓居此,村名林家庄。《刘氏族谱》称,明洪武年间,刘姓自枣强迁来,遂改为刘家庄。传村有大户爱习武艺,建跑马场,村易名为刘家场,后演化为刘家厂。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称今名。

15 刘家屯,何官镇何官村东南25公里。《刘氏族谱》称,清雍正年间,刘温自阳河里迁来立村。(备注:1935年以前,此地区属于寿光县辖境)

16 刘家坡,何官镇何官村东北25公里。《刘氏族谱》称,刘氏于道光30年,由寿光刘桥村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刘家坡。(备注:1935年以前,此地区属于寿光县辖境)

17 刘家庄,青州新西环路南段,琵琶水库南。明代刘姓立村。据清康熙六年立《刘氏墓碑》载:吾族大明成化间,由河北彭城迁淄江(今淄河),又六载,遂迁郡城西。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附郭乡东约刘家庄。回族居民约占全村居民15%左右,以杨姓为主。

18 刘家庄,高柳镇朱良村东北3公里,北阳河东岸。《刘氏族谱》称,清康熙三年,刘姓由纸房(高柳镇朱良村东北3公里,北阳河东岸。《刘氏族谱》称,明洪武三年刘氏迁此定居,时称纸房村)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19 刘家庄,谭坊镇郑母村西南3公里,与临朐县接壤。《刘氏族谱》称,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取村名。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称刘家庄。

20 刘家庄,弥河镇镇驻地东南3公里,羊临公里西侧。原为紧邻的三个村(刘家庄、半壁店、邸家庄)组成,1988年三村统称刘家庄。《刘氏祖茔碑》载:明洪武初年,始祖刘德成由枣强县南门里迁来立村,取名刘家庄。

21 刘家庄,王坟镇王坟西25公里,博临公路南侧。村落较小,不足百人。清雍正年间,刘姓自新城县刘家崖头迁来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22 刘家庄,王府街办观音沟村西4公里,青州-文登镇公路经此。《刘氏墓碑》载:刘姓明初自枣强迁此立村。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乐善乡西约刘家庄”。

23 刘家河,何官镇西南,茅津河北侧,东青高速西侧,紧靠马氏路。《刘氏族谱》称,刘氏明末由石塔(高柳镇石塔念作da村)。因位于河道转弯处,取名刘家河圈。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作刘家河。现简称刘河。

24 刘家巷,现不存,原位于镇武庙街东侧,人民医院南(今此地已建设为宋城一部分)。清初刘姓来此定居,户族繁衍,分居建房形成此巷,故名刘家巷。

25 刘家崖(念作yai),王府街办莲花盆南1公里,胶王路南侧。《刘氏族谱》称,刘姓明初自枣强迁此立村于土崖上,故名。

26 中正刘,王府街办莲花盆东05公里,胶王路南侧。刘氏《修茔碑记》载:刘氏自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初名刘家庄,后因南依中正山,改称中正刘。另,延庄,顶子。中正刘向南邻村,此二村刘姓传承为,中正刘刘姓迁入延庄,延庄刘姓迁入顶子。

27 刘福庄,王府街办五里堡西南3公里。据《故彭城郡刘府君墓志铭》载:东晋徐州人刘氏在青州做官,死后葬此,雇佣佃户种祭田,渐成村落,故名刘府庄,后演称刘福庄。

28 刘家大路,黄楼镇黄楼村东45公里,胶王路北侧。《刘氏族谱》称,刘姓明初自枣强迁发青州府益都县东三十五里琪山(今香山)刘家庄。数世后,又有人迁此定居,因村后有安丘通青州的大路故名大路刘家庄。清光绪《益都县图志》亦称大路刘家庄。后演化成今名。

29 刘家马庄,邵庄镇石家车马村东3公里,与孟家马庄合称刘孟马。《刘氏族谱》称,刘姓明初自枣强迁马庄东北定居,故取名刘家马庄。

30 大刘家庄,黄楼镇杨家庄西2公里,胶济铁路南侧。元代就有村落,名孙孟庄,以姓氏命名。明初,刘姓自枣强迁来,渐成为村中主要姓氏,该村名为刘家庄。因地处土岭上,又称土岭刘。后因与小刘家庄区别,故称今名。

31 小刘家庄,黄楼镇杨家庄西1公里,胶济铁路南侧,弥河北岸。明代以前称许家庄,刘姓于明代中期自大刘家庄迁来,与之对称,故名。

32 大刘家庄,弥河镇石河村东08公里。明天启七年《刘氏宗族碑》载:刘姓原系兖州府之东阿县人,始因元明之乱,避兵迁居于此,迄今二百余年一十有代矣。明洪武之年世居石河之北,初称刘家庄。清咸丰初年,刘姓分支在其西另立一村,为沙刘家庄,此村称东刘家庄《临朐续志》称此名。1945年重归益都后,易名大刘家庄,简称大刘。

33 小刘家庄,弥河镇石河村东05公里,羊临公路东侧。清咸丰初年,刘家庄刘姓第12世西移立村,因靠近沙金桥,取名沙刘家庄,也按方位称西刘家庄《临朐续志》称此名。1945年重归益都后,易名小刘家庄,简称小刘。

34 大桥刘家庄,弥河镇石河村北05公里,羊临公路西侧。明初,刘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庄《临朐续志》称此名。后因靠“五井各社入郡大道”的永济桥,演称大桥刘家庄,简称大桥刘。

35 山前刘,谭坊镇郑母村东北3公里,香山西麓。《刘氏族谱》称,刘姓明末自镇武庙村迁此立村,村名刘家庄子,因在香山前,1949年后称今名。

36 小刘家庄,东夏镇刘胡同村东北2公里。相传,刘姓于明代以前就已立村,清光绪《益都县图志》称小刘家庄,简称小刘。

37 小刘家庄,青州新东环路东侧,胶济铁路北。《刘氏族谱》称,刘姓洪武年间自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38 西台后,何官镇何官村西南2公里。为台后刘家庄、台后陈家庄合并。《刘氏族谱》称刘氏洪武二年自枣强迁此定居。

39 香店刘,高柳镇高柳村北3公里。明嘉靖初,刘姓由北石塔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庄子。清乾隆年间,刘姓在此开设香店,又称香店刘家庄子,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作香店刘家庄。后演称香店刘,今称香店村。

40 北石塔,高柳镇高柳村西北3公里。《刘氏族谱》称,刘氏自洪武四年自枣强迁此立村。相传,村南旧有古寺、石塔,因村在其北,故称北石塔。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为北石达。

41 阎刘,弥河镇北2公里,羊临公路旁。《刘氏族谱》称,刘氏自洪武三年自洪洞县迁至东阿县子路村,童年又迁此与阎姓立村。故取名阎刘。

42 行山庄,谭坊镇东南1公里,胶济铁路南,新康河西。清末建村。原为临朐县行山庄钟姓地主的佃户村,后以地主的村名命名,称今名。别名,刘家庄子。

另,东刘井,西刘井,中刘井,原为流井演化为刘井。无刘姓。

以上为目前青州市含“刘”字的村庄源流,其他有刘姓村庄继续待查证。

拜托,你懂不懂家谱是什么东西啊?

家谱是本家族人遍修出来,用于纪念本家族祖先的历史与世系文献。有的是一本书叫‘谱本’,有的是一张大纸‘谱单’。

家谱这东西每个家族各有各的,不能随便通用,也很少给本家组以外的人看。

你们老关家的家谱只有你们本家族的老人知道存放在哪里,外人是不知道的。

所以你这个问题最好是回老家,找爷爷那辈的老一代族人询问。而不是上网问别人。

满族取关姓的主要是瓜尔佳氏,但是姓瓜尔佳的在满族人口比例中是最大的姓,就好象王、刘、李在汉族人口当中的比例那样高。所以即使满族有其他关姓家族,与你们家也未必同宗。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关姓与你家就更没关系了。

不要以为姓一个姓就都是一家人,同姓不同宗的情况多的是。 500年前是一家这话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文登数十支陈姓,各有一套自编字辈均与你不同,无法对应查找。1湖北、营南陈家等13村陈姓字辈:石昭(末)宗序(末),培(丕)建(末)宏模(末)。

2北京、崖子头等10村陈姓字辈:文子召穆序,伦(末)传祖训长。

3-1云南易门、陈家屯等5村陈姓字辈:国家德安佩,之秀玉文礼,承洪光杰世。

4-1牟平、东梁格等4村陈姓字辈:宗孔宏日明,典秉贵俊兴,显维德胜曾,永远振家声。

4-2白鹿淀孔宏孔亮迁入吉林德惠字辈:宗孔宏日明,典秉贵俊兴,显维德胜曾,永远振家声。

5云南、陈家山:世振增福。

6小云南、大沟、志门:吉(末)洪世汝德作。赵家庄:洪。何家店:生。沟曲家:炳书。六山仲家:文。庙山姜家:玉新桂。黄山阳。荫子家堂:作。

7贵州、小沟。五岔口:立淑。

8许家屯陈姓字辈:庆章世。

9北京大陈家庄、龙山王埠庄:忠。

10中黄岚村字辈:福本。

姓,是母系社会时期,同一个母亲所生的所有人为一姓,因为当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后来发展到一定时期,几个氏族联姻,便产生了父系,那么就有了氏。。

到了西周,氏作为男子专用的,就像姜姓吕氏的尚,姜是他的姓,氏是他所在的部落或者出身地方的名字,尚是他的名字。。。

崖下村在莱芜城东10公里处,坐落在丘山脚下,北面是桑园、百嘴红村,东面靠山,西面邻赵泉洼,南面与有名的芦城洼接壤。有305户.855口人,1002亩土地。

崖下村,据《刘氏家谱》与出土坟墓记载,先是“神、施、姚、环”四姓氏定居,又有村碑记载。洪武年间,刘氏:春、和、山兄弟三人,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因村北山脚下有较大的土崖,故名崖下村。现有刘、葛、李、张、侯、王、司、吕8姓,刘是大户,有400余人,葛、李次之。

崖下村1937年至1941年划为鹏山区义和乡;1942年至1946年划为汶阳区;1946年至1955年归芦城乡所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崖下村归辛庄公社赵泉管理区所辖;1985年至今归辛庄镇管辖。

村人憨厚,老实,虽说姓氏较多,但从古至今,从不以大欺小,像是一家人,不管谁家,不管姓啥的,只要有事,大家都帮忙,团结得好似一家人。该村有位叫刘士芹的人,1948年已去世,他说话和气、办事公道。村里人大小事都找他商量。除此之外,此人对《周易》挺有研究,早在1935年,他就预言:“以后不长时间,就一家一台戏,灯头朝下着,泉水向上流,耕地不用牛。”他的预言果真不长时间,就得以实现。

崖下村,司家的香油坊挺红火,色好,味正,买卖实在,周围几十里就这一家。司轮先、司纯先兄弟两个,从清朝就制作香油,由于经营有方,越来越盛腾,全家人有的外出购芝麻,有的磨磨,有的看火,几把车子在外转,特别是近些年都用上了电器。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对香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香油坊的香油有时供不应求。崖下村的人注重沙河治理。村北临汶河上游,先前河水时常泛滥,淹没土地房屋。早在1942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奋战一冬春,修筑了长2700米、宽2米、高2米的沙堰,在堰外种上了芦苇,几年后芦苇长成片,盘踞了大量泥沙,整个村北呈现出200亩的芦苇荡。从此崖下人,安居乐业,到了1973年,全村人又对先前沙堰进行了复修,加了宽,增了高。1980年,全镇人、全村人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改河造地运动。大家吃住在工地,先在芦苇荡外面又筑起了一条长3000米、上宽2米、下宽12米、高3米的大沙堰,后将芦苇荡清除,盖上了半米厚的土壤,在原有的土地基础上新增耕地200亩。

崖下村重视教育,翻开刘氏家谱,刘士学箅是最早的文人(清朝)。他高等师范讲习所毕业,一生在外地教书,对崖下村的教育做了一定贡献。该村从1955年办学至1999年40多年的时间,先后有大中专生几十名,这些人中,有工程师,有厂长、矿长,也有经理,他们在祖国各地,爱岗敬业,为国家建设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也为崖下村老老少少的脸上增了光,添了彩。

村办幼儿园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幼儿园。

村两委注重村民生活的改善,全村道路宽阔平坦,两旁杨树成行,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早以成为电话村,村内磨坊2处,百货铺2处,家家看上了大彩电。眼下支部村委一班人,描绘着更加宏伟的蓝图,带领大家沿着富裕的大道奔向美好的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崖下村附近有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等特产。

解疑——建文帝真实下落?

金陵晚报报道,日前,84岁的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