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氏-姓昌的名人-昌姓起名字-昌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昌氏-姓昌的名人-昌姓起名字-昌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河南汝南郡,山东东海郡。

「昌」源出

1出自有熊氏。为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为氏。2出自「妊」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传说上古有昌意,为黄帝之子,「嫘祖」(黄帝的后)所生。3出自黄帝有臣名昌寓。

得姓始祖:昌意。

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黄帝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我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汤字是中国汉字中最早出现于史的文字符号之一,因而在中国上古时代的陶文、简籍、甲骨文、金文、帛文中都有汤字符号的记载。据考证而知,《古陶字汇》中收录的“氵早”字符号,就是最古老的汤字象型符号,从字型上分析,汤字如初升的太阳,因日临于水,则如字义。因汉代以前,文字符号可以拆装组合,“早”字亦拆为十日,《海外东经》证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故而十日既是汤。但因汤字符号与偒人发展的历史有关,故而汤字符号亦出现多元化,直至唐代汤字符号才得以统一化。因此,若想揭开汤字符号从多元化至统一的过程,就必须与偒人的发展历史相结合,才能弥补这一奇特的姓氏缺环。

我的祖籍是江西临川,1951年父亲汤展云举家移居北京,因而我有幸出生于首都,虽然没有回过老家,但每至佳节之日,京津两地的亲友必云集于我家畅怀乡情,因而乡音及乡情从小就萦绕在我的心田,由于血缘关系,我对“汤”氏的源流非常好奇,总想破解自己的血缘之谜。1985年我时任《经济学周报》发行部主任兼记者,于是利用到上海、杭州考察之机,顺路由杭州乘风而下直抵江西南昌。我的祖籍临川县李渡镇,今属南昌市进贤县,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李渡镇烧酒作坊遗址,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遗迹最多、遗物最多、延续时间最长、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的古代烧酒作坊遗址,被称为2002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而其生产花炮的历史非常久远,其生产的礼花在东亚运动会、五十年国庆大典上为国争了光,因而李渡镇被称为“花炮之乡”。毛笔是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秦汉时期李渡镇就开始制造毛笔,并波及到文港镇,李渡镇在上海创办的周虎臣笔店、在安徽芜湖创办的李鼎和笔店及文港镇在湖北武汉创办的紫光阁笔店与浙江湖笔店并称为“中国四大笔店”,为此我的家乡又称为“毛笔之乡”。而今中国各县市都设有李渡镇医疗器械办事处,所以我的家乡又称为“医疗器械之乡”,这三大支柱产业为我的家乡赢得了荣誉,因此李渡镇被评为全国模范镇。

我的祖籍李渡镇柴埠口汤家港背靠金山,面朝汝水,山环水绕美不胜收。自宋代我高祖朝四公由雍州(湖北襄阳,唐称“雍州”)徙居于此开基立业,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这是我首次回到我祖先世代生居的故乡,只见汤村村头高耸着两排巨大的石碑坊,一块坊上书“中山优秀”;一块坊上书“玉茗流芳”。后经研究才知,“中山”是汤氏族徽标志;而“玉茗”,则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堂号。宗族长老汤友才先生,见我远道而来,特意请出了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我祖父汤茗孙公主修的八修《汤氏宗谱》让我阅览,据临川《汤氏宗谱》记载:临川汤氏源于江苏苏州温坊,唐禧宗时我苏州温坊36世高祖汤宝亭公,任抚州路宣慰大夫,因督率唐军与黄巢大战兵败殉职,唐僖宗赐汤宝亭公为“公”,谥“忠勇”,敕葬抚州临川温坊北飞燕投湖山,立庙于长春地,供郡人凭吊,并有宋宰相晏殊作撰、宋宰相王安石题诗为证。汤宝亭公五子奉旨举家迁居临川,于温坊之侧守庐而居。我35世高祖汤德公是汤宝亭公的第三子,为唐赐进士,历官湖北襄阳文林郎,故而我三房宗支又迁出临川定居于襄阳。因襄阳唐时均是雍州移民,因而又称“南雍州”。宋代,我29世祖朝四公因避战乱,才返迁回临川,其见李渡柴埠口之地,上控南昌、九江;下辖抚州、南城,是江西水运的中枢枢纽,而其地山清水秀,水运繁盛,则依金山、傍汝水,构屋而居。因家族繁衍渐成为江右望族,因此其地于清时称:“汤家港”。因汤氏源于中山,故而称“中山汤氏”。因我不服水土,于是到张家窠汤氏祖坟山(今为李渡花炮城)祭扫祖墓后,即起乘回京。临行汤友才先生恭敬的将1947年我祖父汤茗孙先生主修的九修《汤氏宗谱》请出,郑重的交我带回北京保管。

自从我有幸接掌了我族宗谱,几余年来为揭开汤氏家族“中山”之谜,我读遍中国二十四史及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县志及《汤氏家谱》,初步认定河北定县(河北唐县、定县一带)与我家族徽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古史记载:定县古属“唐”,古天子傥女娲、帝喾、帝挚、唐尧、丹朱皆曾封于此称“唐侯”,因上古时汤与唐同音通用,所以又称“汤候”。东周时期,鲜于白狄族在此建中山国,因而汉初在此置中山郡。据湖南益阳《汤氏家谱》记载:河南陈留郡人汤振麟,仕唐为荆湖(湖北)统制,功封中山郡,谥“文毅公”,其后裔世称“中山汤氏”。然而,汉代江苏句容汤氏及两晋时期的安徽贵池汤氏就已经以中山氏自居了,说明中山汤氏的起源应早于唐代。典曰:“中字意为齐、殷、极。”因而齐国也可称中山国;而殷商王朝则可称“中央王朝”,以此推理中山氏可以追溯到殷商王朝的始创者汤武王子履。史曰:“冀州为天下之中。”冀州之称始见于伏羲氏时代,共工氏居此称帝,被母后傥女娲诛于冀州,因而冀州从共也。尧舜时期,冀州为大禹所划九州之一,因尧舜禹三代皆于山西运城地区称帝建都,所以山西运城地区当属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古之天子辖域为千里,藏缅语系曰:“千里之王为汤。”所以古天子号“汤”,因此汤是太阳、君王者的象征;《荀爽传》证曰:“汤在天为日,在地为火。”如:傥(汤)女娲、唐(汤)尧、汤孙(夏少康)、成汤等,都被尊为“汤”。汤由天子之号逐渐演变为姓,因而汤姓具备原始姓的多义、多形、多音、多变的条件,并具有分衍氏族的功能,因此汤姓成为中华民族第一姓。周代中国开始施行“谥法”和“避讳”制度,严格要求不准用古天子名号为姓,因此汤姓先后分衍出千万个氏族,所以汤姓是万家氏族之源,其与汤氏完全是两个概念。

那么汤武王子履是否与冀州有关系呢?中山与汤武王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闻喜县志》曰:“中条山又名汤王山。”山上建有汤庙。翁同和道:“有汤庙湫池,祷雨辄应,亢旱如此”。由此可知,中条山既是中山,汤武王就是中山之主。《运城市志》曰:“中条山西连华岳,东接太行,绵延300里,居中若带,故名中条山。”中条山北麓运城市与夏县的交界处的三家村乡汤里,传说是成汤的故居。《运城市志》曰:“汤里传说为商汤武王故里。”为了证实《运城市志》的这一论点,1990年11月我专程去山西运城地区进行考证。运城地区下辖运城市、临猗县、万荣县、平陆县、夏县、永济县、芮城县等7个县市,在运城地区文联副主席杜东明、运城市文联主席樊晋英、山西省宣传部《山西画报》社记者樊小力等人的陪同下,我们先后考察了运城市、夏县、永济县的文物古迹。运城有一个百里盐池,是中国最大的无机盐产地,也是上古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殷商族就是靠贩运盐泽起家,成为一代名族。

据史书记载:帝喾第三子殷契是殷商族的始祖,《拾遗记》记载:“有神女简狄,游于桑野,见黑鸟(燕子)遗卵于地,有五色文,作八百字,简狄拾之,贮以玉筐,覆以朱绂。夜梦神母谓之曰:尔怀此卵,即生圣子,以继金德。狄乃怀卵,一年而有娠,经14月而生契。”唐尧称帝后拜三弟殷契为司徒,主管各部族教化,殷契认为自己是燕子卵所生,虞舜即位后赐契为“子”姓。燕卵真能诞生人类吗?我想这是古人对图腾的神话,实际上子契是上古以燕子为图腾的玄鸟部首领。子契初封为番侯,《世本•居篇》曰:“契居番。”番音盘,所以又称“盘侯”。子契协助大禹治水,因功而改封于商(陕西商州),辖域70里。子契的儿子昭明善于货殖,始创商贸文化,因此诸侯称其族为:“商族”。昭明之子相土为解决货殖运输而发明了马车,相土乘马驾车游历于天下,商族货殖千里主要贩运的是百里盐池的无机盐,因此在运城市至今仍保留着东古(明)、相城、马庄、马踢涧等地名。相土后率部迁至河南商丘立国,《春秋左氏传•襄公9年》记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相土晚年定居在安徽淮北县,在相山筑相土城,睢水流经于此,成为商人的母亲河。相土之子昌若、孙子曹圉经历了摄政羿与寒浞乱夏,至曹圉之子冥时,因冥助夏少康复国有功封为司空,主掌水土。夏少康11年黄河中下游因河沙淤积经常泛滥成灾,为根除水患,帝令冥率商人治水,冥率部迁至山西运城平陆鄍城,因地处运城咸(盐)池,所以咸(盐)池又称“冥泽”。《路史•国名纪》曰:“冥,鄍也,陕之(山西)平陆东北20里有鄍城。”冥治水20余年,因劳碌过度,于夏帝抒13年溺水而死,被尊为“水神”。《集解》宋忠曰:“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殷人郊之。”

玄冥后裔王亥、上甲微、报丁、报乙、报丙、示任、主癸先后承继爵禄,其部族主要活动于山西中条山脉的运城和潞城一带,以贩运无机盐而货殖于诸侯。王亥为解决货殖负重问题而发明了牛车,我们在运城乡村所见到的黄牛与出土的唐开元镇河大铁牛极为相似,仿佛看见了王亥正在这里驯化野牛驾辕。上甲微时商族开始逐鹿中原,灭了有易氏,夺了其日御之职,由此商族继有易氏之后接掌了夏代的易台(天文台),并改称“灵台”。皇甫谧曰:“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上甲微建都于山西潞城,因而在运城也可以看到潞村的地名。主癸因居运城,与鹿蹄山(河南洛阳宜阳县)扶都部族相近,因此娶扶都为妻,一日扶都夜游郊外,见白气贯月,夜有狼星之精入寐,黑龙盘于帐,因而有孕,于乙日生子。主癸认为此子乃天帝之子,因生于乙日,则为其起名“天乙”。天乙自幼生长在中条山下,年稍长即随父经商,因其族迁徙不定,天下皆留其足迹,因而诸侯呼其为“子履”。我们在运城乡镇考察时,看到汤里、汤里滩、中杜里、中阳里等大量与商族有关的地名,就如同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商族自然博物馆,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遗存?给我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历史悬念。

汤里位于中条山北麓运城市与夏县的交界处的三家村乡,明代属于安邑县夏鸣乡4都,清代改名汤段里,今恢复汤里原名。但汤里已经没有任何有关汤武王的古迹遗存,到是汤里村北门外路东的高地上,有一个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150米,文化层厚度为1 5米,暴露遗物有黑色陶片,绳纹陶片,大三足器陶片,石斧、陶环等物,蕴藏量较为丰富,经文物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汤里南门的汤里滩位于三家庄乡与东郭乡之间,是保护盐池的一大天然滩地,这或许就是子履的盐贩之泽。通过中条山、中杜里、中阳里、汤王山、汤庙、汤里、汤里滩等地名的考证,“中山汤姓”徽号,的确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子履早年因生居在中条山下,因而与有辛氏(陕西大荔县)隔河相望。《括地志》曰:“古辛国城在同州(大荔)河西县南20里。”故而两家联姻,共同南迁商(河南商丘)曹(山东曹县)之地。子履见夏桀无道,起而革之,先击败夏伯昆吾(运城曾有昆吾镇),又在鸣条(运城鸣条陌)击败夏桀,而建立商殷中央王朝,号“成汤”,因汤氏认为自己是成汤的后裔,所以就以“中山”为堂号,久而久之就成为家族的徽号。

其实,中山的名号早在上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汤古氏创建“中央之国”,因而其居地就称“中山”,其女傥女娲承传了中央之国的国号,将地名移植到河北定县,汉译改称为“齐国”,脐为人中,所以齐与中互假通用,故而定县古称“中山”。商殷中央王朝承传了“中山”后,随着商殷族的不断迁徙,中山这一地名也随之广播于华夏大地,汤氏是殷商族的后来氏,承传了天子汤姓的符号,汤氏无论迁徙何地,均认为自己是在地球的中央,并将中山当作姓氏的起源之地移植到所迁各地,因而中山地名遍及海内。我们在汤武王的故里没有发现汤姓聚居地,而1994年运城市的人口统计,全市汤氏人口也只有48人。根据这个统计不难看出,现在的运城汤氏是后期移民而来,与中山汤姓没有任何关系。

据史书记载:中国自周代开始推行避讳政策,尤其不准用古天子名号为姓,因而汤姓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过改氏现象,汤姓逐渐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又有其他姓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避讳、避忌、避祸而改为汤氏,这就是现在的后来氏“汤氏”。仅史书上可以查到的就有荡姓、御姓、杨(扬)姓、唐姓、殷姓、潘姓、康姓、昌姓、朱姓、张姓、砀姓、梅姓、袁姓、梁姓、宋姓、温姓、乐姓、易姓、余姓、贺姓等姓改汤姓,还有高山族邹族、蒙古族撒姓、藏族乞髯氏、契丹唐括氏、满族汤务氏及日本大和民族改汤氏,而今汉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畲族、白族、水族、傣族、高山族、回族、壮族、藏族、羌族、布依族、黎族、哈尼族、撒尼族、僳僳族中均有汤氏。汤氏今日总人口只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一;又曰:百分之零点一九,位居中国人口第90位。虽然汤氏只属于中等氏族,但是“中山”的徽号却因而得以延续。

河 南 寻 访 记

昌玉荣

四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正是人们劳作、学习和出行办事的最佳时节。10日,作为中华昌氏宗亲联谊会的使者,我早早登上汽车,离开了桃花飘香的肥城,在泰山站转乘火车,直奔中原大地西部古都牡丹城——洛阳。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汽车-火车-汽车接力跑,夜幕垂下后到达了洛阳市伊川县的彭婆镇。一下车,早就等在那里的西奇先生紧紧抓住我的手,高兴地说:“你可来了!欢迎你。我在这里和三轮车等了你好久了。”我们随即上车进入了夜幕,拐下公路向东驶去,这时,乡间小路上已经没有行人,到了昌营村,也是一片寂静,只有路边的小卖部还亮着灯光。走进西奇先生家里,年近七十的西奇夫人已做好饭等着我们。面对他们的热情,我有一种出远门到家的感觉。

昌营村地处洛阳市西南伊川县的丘陵地带,三面沟河相卫,村子居于岭上,从军事角度看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全村有二百多户,一千多人,昌姓人口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当晚饭后,西奇先生找来了族人昌戊辰,并带来了家谱。我们谈论着工作安排,也翻看着家谱。突然,两个先人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谱上的二世祖凤鸣、凤歧两位先人的资料与我们老家谱折上的资料一模一样,难道这就是我们多年来找不清下落的二十二世两位祖公吗?戊辰先生立即认同了始祖从山东省肥城市石横村来此落居的历史,并当即写在了家谱上。据分析,洛阳一带族人始祖玄居(分析是字号不是原名)公从山东离家从军后因战功卓著而不断升迁,在坐江南凤阳府都督期间,战事需要带兵来到昌营村处安营扎寨,之后落居于此地,故有了昌营村。玄居公落居后,原在山东石横村老家居住的凤鸣公和凤歧公也来到了这里,因为,他们当时已为成年人或仍给族人有来往,所以,他们就上了石横的谱折。此时,昌营的族人为找到根高兴,我也为找到了两位先祖的去处,理清世系而欣慰。

到昌营的次日上午,我和西奇、西义、戊钦(村支书)一行四人乘车到村东南七里远的昌家老林扫墓祭祖,又一次追忆了祖史和祖情。他们指着不远处一片有围墙的柏树林说:“那里已成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实那里就是我们的昌家老林,因风水好,被后来权势更大的家族人占了。对此,引起了我的深思,原来家族弱了也要被人欺啊。今日的我昌氏族人应该反思什么、汲取什么、干什么呢?!还好,听那里的族人说,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日,附近的杨营村、昌沟村和洛阳市北的昌湾村的族人都派人来上坟祭祖,中午由昌营村族人招待他们,共叙族情。血缘的爱得到了延续。

下午西义和戊钦都去镇政府开会了。考虑到他们老谱资料记录杂乱,编修新谱工作量大,不利于《通谱》编辑。于是自己关门办公,以西奇先生一支资料作例,给他们编写了一套垂丝图,以供他们工作参考。晚上又与他们一起分析了四个村子昌氏族人的情况,拟出了一个由各村代表人参加的洛阳分会11人修谱班子名单,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建议由身为镇人大副主任的西义先生为会长,西奇先生任主编。

12号一大早,我和西义、西奇、戊辰一行四人赶往几十里外的洛阳市老城区后河村,这个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一个是我们族人较集中的昌湾村,当然其他自然村也有我们昌姓人居住。我们在公路旁边首先找到了在那里等我们的治文(曾参加首次会议)先生和(大)治文先生两位重名兄弟,他们立即引我们到了曾参加首次宗亲会,也是本支首领的治民先生家里。他们热情相待,立即通知其他家族重要成员来见,特别是当得知始祖来自山东,与我是本家时,大家的心立即融在一起了。族史、族事、全国宗亲会、《中华昌氏通谱》、成立洛阳分会班子等等族情大事都议论热烈,兴致昂然,不尽不休,直到一桌菜都凉了,大家才不得不高兴地合影后去吃饭。在那里大家研讨了该村已出的谱书,议定了进入洛阳分会班子的成员。饭后由治民先生陪同去洛阳市找制作谱碟的正献先生,在他那里给他们制留了全国两次宗亲会的四张光盘。并带回了他们制作的谱碟。三点多,我们坐上了寻找“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王教授”的出租车,结果穿行三市县、区,爬行翻岭行程一百多公里却找不到“大宋姓氏研究会”和所谓的王教授。当太阳落山时才好不容易联系上了所谓的王教授。我们快到洛宁县原杨坡镇门口时,远远看到一个壮实的四十多岁汉子站在那里,下车见面,他面有窘相,说他叔去年在洛阳出了点事去云南了,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回答说要过了“五一”,接着说他只是代卖一些有关姓氏的册子。我们提出前去看看,他支支吾吾,不说什么,我们提出购买有关我们昌姓的材料,他连思索也没有就赶忙说,没有这个姓的。至此,不言而喻,他这个上午电话中的“王教授”真实身份应该是个地道的庄稼汉,那个叫王教授来接电话的女人肯定就是有点心眼的农妇了。此时,我们也彻底识破了所谓“大宋姓氏研究会”设的骗局。晚上九点多,历时五个多小时,行程二百多公里后我们又回到了昌营村。

作者:高阳鹤2009-6-7 02:43 回复此发言

--------------------------------------------------------------------------------

2 河 南 寻 访 记

因西奇先生家人已睡觉,他从邻居家**进去开了门。我们三人在吃饭期间,他们俩人一直给我商量,明天一定去见见他们村唯一的企业家昌志伟,以争取他的支持和为《通谱》作些贡献。

13号上午八点,我和西义、西奇、戊辰一行四人来到了位于彭婆镇政府东北方向两公里处的洛阳市昌永机械铸造有限公司。这是公司办公与生产厂区为一体的建筑群。占地几百亩。外观设计很壮观,内部安排也很合理。一到门口就可听到车间里传出的咣咣铛铛的机器声。这个公司是县授名的先进民营企业,固定资产一千四百多万,流动资金五百多万,年产值三千多万,年利税三百多万。主要生产煤矿机械,矿山设备等,以销定产,效益很好。去时总经理昌志伟已出发,副总经理、业务主管昌毛旺在家,他是志伟的弟弟,虽说话低声慢语,但族人们说他很能干,很有本事。简单座谈后毛旺领我们参观了车间,我问他这百十多名工人中有没有我们的族人。他说:“有,还不少呢。”我接着说:“尽量安排一些咱们的族人就对了。你们有钱了,富了,也尽量把他们带着富起来。”他会心的笑了。中午志伟回来招待了我们。因时间关系我们边吃边谈,我向他们介绍了宗亲会和修《中华昌氏通谱》以及两次会议的情况,并建议他多多支持修家谱的工作,启发他争取多作些贡献。西义也向他们介绍了当地修谱工作的打算。他憨厚睿智、态度诚恳,饭后他让弟弟开车送我去车站,临别时依依不舍。

当晚八点四十分我乘汽车到了漯河市,准备第二天早晨去西华县的墨振先生家乡。

14日,早早吃了点东西,我就登上了至西华县的长途汽车,九点钟从西夏镇驻地下车,租乘三轮车直奔八里外的奉仙寺村。这里的土路窄窄的,坑凹不平,车几乎是跳着前进的,车后还不时扬起一股黄尘,与两边千顷碧绿的麦田极不相称。颠簸半个多小时后,总算到了奉仙寺村,那里不知谁家祝寿,街头上还唱着大戏,街两旁摆满了各种小摊,车是过不去了。挤过人流,问到了墨振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他四弟的门紧锁着。正当我感到失望时,从西边过来一中年妇女,一旁的人说,过来的就是他三弟媳妇,一介绍,墨振三弟媳妇很热情地让我到她家去,可当我刚一只脚踏过大铁门时,却发现墨振弟媳不说话了,我回头一看,是一推自行车的年轻妇女靠在她耳边说话,墨振弟媳面有窘相,我问怎么了,她愣了一下说:“这是我姐家外甥女,她说又不认得你,怎么往家里让。”我停住脚步,迅速取出了两次会议的合影,可能是心理紧张的原因吧,当我指着相片上的墨振时,她反倒说,看着不多象呢。我有点生气了,立即给墨振女儿昌婕打通了电话,并让她三婶来接,小婕可能在电话上给她说明了情况。她不好意思的连连说:“别生气,误会了”。这时走来的墨振堂叔昌群山也连忙说:“慢待了,慢待了”。坐下后他们说其他人都出去了不在家,我便同群山和墨振三弟媳妇进行了座谈。群山说,听说他的爷爷是从黄河北讨饭过来的,出来时兄弟俩,路上走散了,那一个不知去了哪里,到现在已到了五代人,共20来口,经济状况不太好,除墨振在外边混得好外,别的还不行。最后我问群山,附近还有没有我们姓昌的,他说,在西夏街遇到过一个做小买卖的,说是昌姓人,他说谭庄那边有一百来人。我顿时心里一阵激动,心想,好了,没白来。我立刻邀请他一起去谭庄,墨振弟媳一再说让我们在她那里吃了饭再去,我谢绝了。因不通车,我让群山到墨振大嫂家又借了辆自行车。十点半二人离开了奉仙寺,骑行在和来时一样路况的土路上,十二点十分,到达了三十里外的谭庄村,此时我们已经满头大汗,内衣也湿透了,口干干的,感到有点疲劳。在村口,当我们向炸油条的夫妇打听姓昌的住在哪里时,他们异样的眼光,不搭不理的表情和吱吱唔唔不肯回话的样子让我纳闷:这里的人到底怎么啦?!直到群山递上一棵烟,并说明是奉仙寺的本家时,他才说:“你们去昌道家吧,就在前面路北的胡同里”。后来听族人说,他们那样做是因为这里常有骗子“光临”,随便指路怕给自己带来麻烦。我们在昌忠民家向其他人说明来意后,其二哥昌忠良立即出去通知族人,不多时,男男女女坐满了屋子,我向族人做了自我介绍并给他们看了两次会议的合影,接着向他们讲了两次会议的精神,并播放了会议光盘。这里的族人是我第一次遇到的不知自己来自哪里,没有字派,名字随便起,更没有家谱等资料的昌氏族人,当我让他们看过照片,又看过录象后,他们露出一种惊讶,可以断定,这是他们第一次知道除了他们之外在中国竟然还有那么多的同姓族人。因为我们到的晚,族人们大都吃过午饭了,谈话间,忠民夫人为我俩端上了一大碗(足够我用三餐的)顶着两个鸡蛋的面条,另外还有一大箩菜饼。虽不曾相识,一旦相见,族人间是多么的亲切啊。为了不致人走事散,我当场为他们落实了工作班子。由昌怪物、昌忠民负主要责任,由在乡中学教书的怪物先生的儿子昌军营负责编写。临行前,我在乡驻地复印了会议简报中的有关部分交给了怪物先生的儿子,以供他编写参考。谭庄的情况使我想到河南还有多少地方该去联系啊,如已打听到有昌氏族人居住的汝阳、睢县等地。

作者:高阳鹤2009-6-7 02:43 回复此发言

--------------------------------------------------------------------------------

3 河 南 寻 访 记

为了尽可能的了解昌氏族人在河南的分布情况,我在濮阳寻访途中的换车站(新乡市)停留了大半天,以委托过去工作上的熟人帮助找那一地区的族人群居地。十六号下午乘汽车到达了濮阳县城。

十七号八点二十分,我走进了濮阳县史志办,说明来意后,值班的两位年轻工作人员因不了解情况又到另一办公室叫来了年龄稍大的程科长,他说关于姓氏方面的工作,因人手少还没有开展,推荐我到濮阳市政协文史委去找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王培勤主任,我没有再迟疑,下楼后急奔车站向濮阳市赶去。尽管濮阳是个年轻的新建城市,市容市貌很不错,但我无心欣赏,到达市人大和市政协的联体办公楼时已近10点。在政协一楼传达室,因王培勤主任已退休,女值班员说什么也不让我上去,最后磨了十几分钟牙,我答应把包放在她那里才放了行。在文史委办公室里年轻的工作人员态度还不错,但他说才来了几天不了解情况,我让他拨通了王培勤主任的家庭电话,王主任很热情,电话中让我去找王豫北主任或常科长,因常科长不在家,办事员领我到了王豫北主任的办公室。这个王主任很热情,给我讲了颛顼大帝在帝丘建都的情况。他说,现已查明,帝丘具体位置在濮阳县东南的高城,原帝丘城在现地面以下8米处,因财力原因,还没有正式挖掘。但每年正月十六都在濮阳南一个叫古堆的地方给舜帝过生日,那里有一个叫天下第一龙的墓地,墓主人是谁,现在有争论,但规格肯定很高。至于颛顼大帝和帝喾的墓址很明确,就在内黄县境内城南,叫二帝陵。因时间关系,我这次没到那里去祭拜。他还告诉我南乐县在历史上曾因昌意叫过乐昌县、昌乐县,后又改成了乐南县和今天的南乐县,在南乐县西北近二十公里处历史上有过昌意城,字圣苍颉的陵墓就建在那里。当我想看看王培勤主任说的上面有很多历史资料的《卫史汇编》一书时,豫北主任翻遍了书架也没有找到。他将有关濮阳的一些其他书籍资料给我,使我也很感谢。他告诉我那本书是培勤主任编著的,到他那里可能看到。快到政协宿舍楼时,我买了些礼物,找到王培勤主任家。他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了,看起来体格较好,个高高的,满头白发,面目清秀可亲,待人热情。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颛顼大帝和昌意的历史传说,还分析了颛顼大帝很可能不是生于四川若水,而是生于山东曲阜桑(若)水的可能,他分析说:“作为当时的历史条件,交通不便,相距几千公里,年仅十五岁或者更小的颛顼行程几千里到山东曲阜来辅佐少昊,二十岁又在商丘(濮阳)称帝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家之言吧”。我试探着向王主任提出看看《卫史汇编》,要有多余的话,我买一本带回去。他爽快地说:“我也喜欢搜集资料,送给你一本不要钱”。他当即到里屋取出《卫史汇编》一册,向我签名赠书。在那里与王主任谈得很开心。看到墙上的时钟已快十一点半了。我起身告辞,老人要留我吃中午饭,我谢绝了。下午一点多我坐的公共汽车到达了南乐北站,在路边小吃店吃过饭后,我坐上了去苍颉陵方向的车,只可惜走过了离县城二十多里的元村镇后,再去位于梁村镇的苍颉陵就没有车了。没办法,只好租乘三轮车,又颠了十四五里路,才到了苍颉陵。这是改革开放后才为苍颉修的设有三进三出陵殿的仿古建筑,陵园黄瓦红墙,正门上悬挂着刻有“朝天门”三个大字的匾额,门两侧各蹲坐一头石狮,右侧还有一方刻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苍颉陵遗址”文字的石碑,殿内供奉着约有五六米高的苍颉塑像。陵园的后墙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青葱碧缘的麦田,我看了又看,心想:这就是王主任给我说的我们老祖宗昌意曾经创业和生活过的地方吗?在与陵园工作人员的谈话中,他们肯定地说:“这里就是昌意城,苍颉陵就建在了昌意城的地盘上”。此时,望着一片碧波荡漾的麦田,我的心里是多热,多亲啊!

下午五点多,我离开南乐县城坐车踏进了山东地盘,我要顺路委托我在聊城和东阿的同学、朋友帮助寻找联系我们的族人聚居地,争取把更多的昌氏族人纳进我们的《中华昌氏通谱》中来。

四月十八、十九日两天我先后与平阴县和肥城市石横的族人研究了修谱材料和捐资事宜,效果比较满意。十九日晚上我返回了肥城,十天的河南山东寻访,满载着收获到家了,尽管有点累,但是很满足,很高兴。

一、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为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史记·五帝纪》等所载,黄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为黄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缳、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3、出自黄帝有臣名昌寓,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得姓始祖: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黄帝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我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我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史记》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种说法:一、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黄帝的一个儿子名叫“昌意”(为嫘祖所生),他的子孙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为姓。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三、历史名人

昌 意:昌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为姓。

昌 仆:又名昌妪上古时人,颛顼之母。《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见《河图》。

昌 容:相传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济贫食蓬萦根二百馀年,颜如二十许。 能致紫草鬻与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

昌 豨:三国魏徐州太守。“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见 。案胡三省通鉴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谓昌霸即昌豨,良确。

昌 永:字禹功,宋状元,南宋泾县人。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朝廷嘉其节,补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累迁太常寺丞。(泾县在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流域。特产“宣纸”。)

昌 海: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

昌义之:(?-523) 南朝梁历阳乌江人。仕齐为冯翊戍主。从萧衍(武帝)起兵,每战必捷。梁武帝天监初,迁北徐州刺史,镇钟离。四年,梁魏大战,义之率军拔魏梁城。六年,率三千人守钟离,拒魏军数十万。及梁授军至,大破魏军。率轻兵追至洛口而还。以功进号军师将军,迁南兖州刺史。不知书,性宽厚,为将能得人死力。官终护军将军。卒谥烈。

昌元庆:讳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长有武略,大元兵变,佥百长保障乡里,人称为安民公,屋後建百长亭,亭前起乡社书院,文文山先生为记,后遭国难,帅宗族四十余人,丛义兵,护宋驾,奔福广,宋亡,遂死於海。

昌友谅:明代迁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迁祖)。诰授奉政大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卢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车住口横沟转迁沔北五业潭鸡头湖南河岭因家焉。妣谷氏,生子孟远。

昌应会: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县多水患,应会轻徭缓赋,斩尽盗贼,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昌文贵:先一日,左副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战没。兆先者,埜先从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备宿卫。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战死。韩成子观至都督,别有传。 越四日,辛卯,复大战,副元帅昌文贵、左元帅李信、王胜、刘义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东海郡:有二处:一处秦时置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另一处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堂号来历:“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

昌姓宗祠通用对联

〖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

源自轩辕。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昌姓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昌意;

源起汝南。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系传帝子;

民立生祠。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昌氏来源于黄帝的儿子昌意。相传他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下联典指明代莆田人昌应会,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轻徭缓赋,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高僧许子;

名将义之。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景仆德远;

义之功高。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上古时人,颛顼之母昌仆。《帝王世纪》作昌仆,《路史》作昌嫫。《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注: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子枢。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道有一容;

僧传五经。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仙人昌容,自称商纣之女,即常山道人。《列仙传》载:“是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称殷王子,食蓬蒿根,见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 下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

汝南发秀;

帝胄增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昌永的事典。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

〖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状元扬名翰苑;

女道施惠穷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泾县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间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被朝廷补为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官至太常寺丞。下联典指汉代女道昌容,自称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吃蓬根二百余年,面色却如二十来岁的样子。能致紫草,卖给染工,得钱送给孤寡贫病的百姓。此联另有版本下联的第五字“穷”为“群”字。

-----------------------------------------------------------------

〖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经书百卷逢诏选;

勇士三千护金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满族是个很复杂的群体,探究老祖宗姓啥没意义,论血统满人里面啥血统都有,所以究竟老祖先姓啥也很难说

比如那个佟佳氏,其实祖上是明朝汉人,大名鼎鼎的”佟半朝“佟养性的后代,为了继续在清朝当官世代富贵,避免被其他汉人揭发嫌弃,改了个欺瞒汉人的姓氏

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家族是清朝八旗编制下的汉八旗满人,他们祖上是明朝镇守东北的武将,这种例子在明末清初多的是

清朝崛起时自己人口少,不拒绝任何愿意一起抢明朝的个人与势力,而且他们经常抢女人抢小孩抢青壮年做奴隶,啪啪啪之后生的后代统统算满人

你还有兴趣探讨祖先姓什么,你是真不懂满清崛起背后肮脏丑陋的黑历史

昌氏-姓昌的名人-昌姓起名字-昌姓的起源与家谱

河南汝南郡,山东东海郡。 「昌」源出 1出自有熊氏。为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为氏。2出自「妊」姓,以国名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