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孔庙的楷木像圣像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衢州孔庙的楷木像圣像碑,第1张

在衢州孔氏家庙思鲁阁正殿前神龛内安放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是孔府最珍贵的祖传瑰宝,历代都正视之为国宝。相传这对楷木像为孔子的孙--子思雕刻,也有说是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所刻。虽说法不一,但从雕刻风格来看,系汉以前的文物不疑。孔子生前有弟子3000 之众,去世后,其弟子们悲痛十已,在孔子的坟前守墓三年,才依依不舍,挥招惜别。唯有子贡仍不忍离去,在孔子墓前搭起茅屋,继续守了三年。楷木像为子贡所刻说:相传这期闻,他常常回忆老师生前的言行容貌,就砍来楷木,心迫手摹,终于雕成了孔子和亓官夫人像。这对楷木像高不满2尺,孔子长袍大油,手捧朝笛;亓官夫大长裙垂地,形象生动。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居室立为庙堂,当初仅有 “茅屋三间”,孔子夫妇楷木像雕成后就供奉在这里,条件也很简单。据民间传说,当年衍圣公孔端友背负两尊祖宗圣像,率家人南渡 ,船行至镇江码头,大家又饿又累,便上岸稍作休整。这时突然遇到金兵来袭,眼见楷木圣像将被金兵掳劫,大家正在焦急万分,束手无策之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一个巨浪打来,把船只掀翻。金兵见此情景,以为船上的人大都被巨浪卷走,便回马收兵而去。正当孔端友急命家人打捞楷木像时,只见河面上,有三位神人踏着样云,拥着楷木像,向岸边靠近。孔端友和家人立即拥上去,把圣像小心护上岸,并在岸边向神灵焚香祷谢。这时,袅袅的香烟中出现“鲁阜出神”四字,原来是孔子故乡的山神救护圣像,才免遭金兵掠夺的劫难。南宋之初,孔端友及家人被高宗皇帝赐居衢州,为了感谢故乡山神的功绩,便在衢州建立了“柯阳首庙”,即“三神庙”。

宋理宗宝枯三年,朝廷命建衢州孔氏家庙,因在长江以南,称为南宗 ( 曲阜家庙称北宗) 。从此楷木雕像在南宗孔庙风经整整27代,保存了860 多年。然而,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却一直珍藏在衢州孔氏家庙中,并且仍然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就以孔氏家庙来说,因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或战火兵祸,就先后迁建过三次,每次迁建都经受着被劫或被毁的险境;但最后终究被完好地保护下来。所以,在孔氏家族后代子孙的心目中,孔子楷木像就象是孔先圣的化身,是至高无上的神,有着极高的神威和神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二次攻陷衢州,入侵衢州的日寇头目,听说衢州孔氏家庙珍藏着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企图劫取这一稀世珍宝。当时的国民政府曾电致浙江省政府,今南宗奉祀官孔繁荣,恭护圣像移驻龙泉。后又今移驻更偏僻的庆元山区,以防圣像落入敌手。孔繁荣力掩敌耳目,确保圣像不出意外,密访能工巧匠仿制了一对赝品,携带避至龙泉、庆元,而将真像密藏在衢州深山区。侵衢日军未能掠得孔子楷木像,大为恼火,便纵火烧毁孔庙藏书楼,大成殿成了日军营房,思鲁阁成为他们的马圈,所有红漆柱子都被马咬得伤迹斑斑。庙内400多件珍器不见,随同衢州钟楼的大钟一起被日寇劫运而去。衢州孔庙又一次受到人为的浩劫。抗战胜利后,楷木真像重新珍藏在思鲁阁中。同时赝品烧毁,以免日后鱼目混珠,真伪难分。1946 年,国民政府对幸存的建筑作了修建,举行了一次祭孔活动,并任命年仅8岁的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目前孔子最后一代受世袭长孙,国内唯南宗孔祥楷一人了。

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在南宗家庙度过860 多年后,曾于1960 年国庆11周年时被借给北宗曲阜孔氏家庙落脚。现在衢州孔氏家庙思鲁阁神龛中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是北宗奉送的复制品。

孔庙主要景区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 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 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 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

圣时门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

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 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弘道门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奎文阁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 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 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 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 ,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 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 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赑屃(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赑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 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赑屃,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上报民国政府批准继30个字后,又续了20个字。孔子后裔行辈五十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敏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孔孟曾颜"是一家希望能解决到你的疑问,祝你快乐……

衢州孔庙的楷木像圣像碑

在衢州孔氏家庙思鲁阁正殿前神龛内安放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是孔府最珍贵的祖传瑰宝,历代都正视之为国宝。相传这对楷木像为孔子的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