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越剧四大尹派小生你更喜欢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中国戏曲:越剧四大尹派小生你更喜欢谁,第1张

从个人的欣赏角度来讲,我是喜欢王君安的表演了。

尹派创始人尹桂芳老师为了发扬尹派,一生中收徒无数,其中最具代表的茅威涛王君安萧雅赵志刚,有“尹派四小生”之称。

王君安:尹桂芳老师第五代嫡传第子,梅花奖获得者。福建芳华剧团当家小生,福建政府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尹派艺术传承人。

她扮相儒雅,风格酷似其师,朴实隽永,高雅脱俗,唱腔更是脍炙人口。

其中最具代表剧目有:《玉蜻蜓》,《天雨花》,《红楼梦》,《柳永》等。

越剧是中古最大的地方戏曲,拥有强大的“后援团队”,在国内外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越剧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制造出了新颖又独特的越剧头饰,而这些有特色的越剧头饰是什么样的?它的特点又是什么?本期的越剧文化为你解析。

越剧头饰,最早是把头面的饰物,化整为零插戴。如:边凤、葫芦针、锡杖插、后三条、蝴蝶花等。以后改良的装饰是珠凤,另外把点翠头面的凤钗,进行专用,又在旧货店中购买了明清遗留下来的真的饰物进行装饰。

有了设计人员后,又对头饰专门进行了设计和制作,送样到戏服厂定制。打破了传统头面饰物固定的模式,把历史生活中的簪、钗、步摇、帼、巾帼、钿、花钿等巧妙地运用到舞台形象中去。

越剧的头饰,为皇后、公主、官宦女眷设计出九尾凤、七尾凤、双头凤、对凤;为一般书香家眷设计出了偏凤、单凤、凤头钗、中凤;为贫寒家女子设计了云头、如意、百吉、小珠凤等样式。

越剧头饰上的戴花也非常讲究,一般不能随便拿来就戴。头花的颜色和改革后的服装一样,以间色为主,没有特殊需要,一般不戴特别鲜艳的头花,非常注意从人物性格出发,色彩强调和服装的和谐。讲究戴花和装饰物的平衡感、戴花和假髻的层次感、花朵大小搭配的主次均衡。

为了和服装中绣花勾金协调,制作人员喜欢在花瓣上粘撒五彩碎亮片。越剧演员喜欢戴绢花,尼龙丝花、珠花,婚丧之时戴绒花。

越剧还制成了具有独特新颖的古装头套,这种头套,后脑留着长长的发辫,前额做成固定的刘海,耳旁做成固定的鬓角,然后在头套顶端装上各种形态的假髻。小生头套,则在历史生活样式基础上,大大加长了耳边的鬓发,后脑喜欢松松地留着长发,自然散开在肩上,头顶盘髻或戴冠。

越剧假头髻是乱发盘绕,海绵、铅丝作底,外包旧黑纱网巾,再用发帘子(辫帘子)外包,所以在外观上仍然象真的髻发一样自然真实(为数很少的越剧团,则用黑平绒或金丝绒制成发髻。但台上吸光,没有头发角质亮泽,所以一般不常用)。

这种假头髻,做成各种条状、半弧筒状,能按不同要求变换各种弯曲形状。这种头髻真实感强,造型活泼、自然,可塑性也大。这种假髻造型,在发式中起了很大作用,在几十年越剧改革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假设性。如:地位高贵,或人品正派的发髻往往以正髻、对称髻为主;性格活泼、年轻或地位低下的,往往以偏髻、垂髻、联髻为主,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60年代初,越剧开始向历史生活寻找源泉,在考古、绘画中把女子的堕马髻、灵霄髻、望仙环髻、十字髻、反绾髻、椎髻等,加以变化并运用到越剧舞台上。

上海越剧造型设计人员,还自行设计了耳环、手镯、同心锁、福字锁、如意锁等项圈。70年代又聘请了专门做首饰的退休艺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首饰。上海静安越剧团的戚飞飞,卢湾越剧团的陶美芳,上海越剧院的奚佩华、祝秀莲、丁杏莲,在越剧发式梳理、头套和头饰制作上都作出了成绩。

结束语看了以上内容,是不是觉得让你觉得艺术的魅力之大呢?越剧的头饰与中国古代女子的头饰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头饰的华丽程度来判断人物的身份。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

  尹派: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工小生。

  她的表演朴实而不呆板,聪颖但不轻佻,潇洒而不漂浮,吐字清晰而别有风味。尹派的特点深沉隽永,缠绵柔和。

  尹桂芳的表演朴实无华、高雅脱俗、潇洒天成,素有“越剧皇帝”之称。尹派唱腔更是脍炙人口,它注重以字制腔,以情带声,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来刻化人物性格和感情起伏,听来优美舒展、酣畅淋漓。在越剧中还有“十生九尹”的美称。

  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

  毕派: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毕春芳擅长演喜剧,她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宽,善于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汇贯通自成一格。

  范派: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

  陆派:

  陆派由陆锦花创立。她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生。他的演唱不尚华丽、不喜雕琢、朴实清丽、自然流畅。

  徐派:

  徐派又徐玉兰创立。她吸收了绍剧粗犷悲壮的特点,京剧刚健、坚实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剧早期小生唱腔中朴实、淳厚的因素,形成了自己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的特点。

  竺派

  竺派由竺水招创立,工小生。

  竺水招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为突出的是她的戏路宽广,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生乃至老旦等行当都能应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观众喻为“越剧西施”、“生旦全才”。

  竺派代表作有《柳毅传书》、《三看御妹》、《莫愁女》等。

  竺派传人有筱水招、夏雯君、竺小招、孙婷涯、孙静、殷瑞芬等。

  张派:

  张派由张桂凤创立。张桂凤戏路宽广,表演真切,善于刻划人物性格,被誉为为性格演员,其唱腔刚劲挺拔,顿挫分明,声情并茂。张派代表作有《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九斤姑娘》中的张箍桶等。张派优秀传人有董柯娣等。

  徐派

  徐派由徐天红创立,工老生。

  徐天红唱腔吸收绍剧顿挫跌宕,高亢昂扬的风格。嗓音高亢,吐字注重喷口功夫。发声运用颤音、鼻腔和头腔的共鸣,被称为“抖抖腔”。徐派老生是越剧老生唱腔中最难学习的。她鼻音、脑音与喉音并用,增强了音质的厚度,富有男性特点。

  徐派代表剧目《红楼梦》、《二堂放子》,《明月重圆夜》等。

  徐派传人有金烨等。

  吴派

  吴派由吴小楼创立,工老生。

  吴小楼表演苍劲凝重,激昂舒展,富有激情,嗓音宽厚宏亮,中低音音质饱满,善于塑造各类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她咬字准、出字清、送字远,从而气托字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有“越剧金少山”之誉。

  吴派代表剧目:《情探》、《天国风云》、《争儿记》、《父子争先》等。

  吴派传人有杨同时、金红,陈琴湘等。

  商派

  商派由商芳臣创立,工老生。

  商芳臣早年与邢竹琴、竺素娥、赵瑞花、姚水娟等人合作。在原有的老生唱腔基础上尝试改革,借鉴绍兴大班中的尺调,融合到越剧的四工调中,唱腔高亢遒劲,清峻壮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老生唱腔。商芳臣是活跃在舞台上最长的越剧老生。

  商派代表剧目:《南冠草》、《孙安动本》、《柳毅传书》等。

  商派传人有胡国美等。

  周派

  周派由周宝奎创立,工老旦。

  周宝奎有“老旦王”之称。她的唱腔质朴真切,把老旦“沙、团、哑”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塑造人物性格身份各异。戏路较宽,演技老到,能根据各种人物性格设计唱腔,使人物形象在唱腔中得以生动体现。

  周派代表剧目有《碧玉簪》中的婆婆、《红楼梦》中的贾母等。

  周派传人有俞会珍、王铧丽、周燕儿等。

  张派: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工花旦。

  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其唱腔的主要特点是:曲调细腻婉转,深情意浓;音色柔和甜润,韵味足。  

  张云霞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嗓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达两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张派代表剧目有《貂蝉》、《秦香莲》、《相思曲》等。 

  张派传人有薛桂珍、袁小云、何赛飞、杨学梅、吴国兰、舒雪芳、洪倩等。

  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在越剧唱腔艺术发展史上,袁雪芬是个重要的代表人物。1943年,她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了[尺调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对越剧旦角唱腔的发展、提高和里派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袁派唱腔的风格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

  傅派:

  傅派由傅全香创立。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傅派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

  金派:

  金派由金采凤创立。金采凤师承袁雪芬,并吸收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各家精华,高雅得体。她擅演大家闺秀,唱腔婉转回荡,吐字清晰,运气自然、富于韵味。

  吕派:

  吕派由吕瑞英创立。她的唱腔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誉。

  戚派:

  戚派由戚雅仙创立。戚派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不多,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

  王派: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她以善于表演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王文娟博采众长,追求创新,逐步形成了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意真切的风格。

  屠派

  屠派由屠笑飞创立,工小丑。

  屠笑飞唱腔流畅自然,字正腔圆,而且性格化,念白一字一句,清晰入耳。士、农、工、商各种角色都表演得栩栩如生。她从事丑角表演四十余年,深受群众欢迎,被誉“越剧名丑”。

  屠派代表剧目有《仁义缘》、《穆桂英挂帅》、《碧玉簪》、《西厢记》等。

  屠派传人有高佩、宋顺发、俞会珍等。

  张派

  张派由张小巧创立,工小丑。

  越剧历来重生旦,轻净丑。张小巧是越剧界最出色的小丑演员之一,素有“挑梁小丑”之美誉。在表演上她反对脸谱化,摒弃庸俗的插科打诨或脱离人物个性、一味追求噱头的低级趣味,善于运用含蓄的表情与幽默的表演来获得喜剧效果,擅长运用道白在语气、感情、节奏的变化中表达角色的内心活动。

  张派代表剧目有《珍珠塔》、《双狮宝图》、《春草》、《落帽风》等。 

  张派无著名传人。

  金派

  金派由金艳芳创立,工老旦。

  金艳芳是越剧界有名的“硬里子”演员,有“越剧芙蓉草”之誉。她的唱腔夸张适度、眉目传情,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并将京剧、杭剧等曲调融进自己的唱腔,形成清脆高亮、爽利明快,极具方言特色的老旦唱腔,是越剧重要的老旦流派。她85岁高龄仍能登台表演,堪称越剧界的一大奇迹。

  金派代表剧目有《珍珠塔》、《孔雀东南飞》、《彩楼记》、《祥林嫂》等。 

  越剧新秀徐标新曾得到过金艳芳的亲授点拨等。

  孟派

  孟派由孟莉英创立,工花旦。

  孟莉英的唱腔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自成一派,之所以称之为孟派,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孟莉英长期专攻“丫环”角色,素有“丫头王”之称,她饰演的紫鹃,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活紫鹃”,这一甘做配角的品质,非常难能可贵;其次,她师从王文娟,但又别于王派,她扮相俏丽、唱腔清脆、活泼机灵,在越剧旦角流派中独树一帜。

  孟派代表剧目有《红楼梦》、《西园记》、《孟丽君》等。 

  孟派学唱者很多,但目前无正式传人等。

熟知越剧的都知道越剧尹派传人王君安,曾经一度在越剧戏迷中,“王君安”这三个字,像长了翅膀似的,在越剧戏迷中广泛传播,受到大家不同程度的追捧,只要是君安的戏,不管是新戏还是老戏,剧院都是座无虚席,甚至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王君安”现象或“君迷”现象。

人称君安是一位“男子皆欲娶,女子皆愿嫁”的奇人儿。舞台上是扮相清丽、儒雅大方、温和有礼的谦谦君子,舞台下是淡泊高雅、娴静端庄的娇巧红装。每一位看过她的戏的人,都为之着迷,我也不例外,缘起于君安的《盘妻》,终结于君安的人格魅力,从此为君安如痴如醉,并理所当然地爱屋及乌,爱上越剧,从此便是11年。

白燕升说:“有的人天生就是偶像”,的确,君安生来就应该是偶像,无论是“归去来”还是继续留守,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远在美国,她总是让我们牵肠挂肚,但却总会有惊喜。

王君安,1970年6月5日出生于越剧故乡浙江嵊州。年仅十一岁的她以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一段《黛玉焚稿》考取福建芳华越剧团,主攻尹派,开启了五年的学戏生涯。

进入福建芳华越剧团,因为其过人的艺术天分,被尹桂芳老师相中,收为关门弟子,从此在老先生的关爱下学戏成长,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受尹老先生的影响。

少小离家,或许正懵懂无知,并不知离乡背井的愁苦,只知道以往向前,单纯地做好当下的事情,学戏就认真学戏。五年的学戏生涯,有苦有甜,有泪有笑,学会了越剧,收获了爱,得到了成长,

五年的学习,五年的磨练,刚好成年,对于现在十一二岁的还在来说,正在父辈的关怀个庇护下成长,而君安,在这个年龄远离家乡,学习越剧,学习文化课程容易,但是戏曲演员的辛苦是我们永远难以想象到的,跟文化课比可累的不止多少倍,童子功,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练习的,丝毫马虎不得,后来在舞台上稳健的台风,流畅极具特色的唱腔,也是源自于此刻的努力。

因其出色的艺术修养,年少成名,16岁挑起芳华越剧团的大旗。1986年以越剧经典老戏《红楼梦》蜚声上海,从此一举成名,一炮打响。1987年老先生为君安量身打造的《玉蜻蜓》在福州首演,获得好评,1990年《玉蜻蜓》在上海再次引起轰动,从而奠定了她与茅威涛、赵志刚三分天下的地位。

1990年华东区越剧青年演员“霞飞杯”大奖赛中获“越剧新星”桂冠,获“优秀演员奖”。1994年复排的《玉蜻蜓》,获文华表演奖。

这个时候得君安,不到二十岁,已经是名利双收了,可以说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当红,戏曲演员是纯粹的,加之她当时还年幼,一直在学校学习,对外界的认知甚少,或者换一句话说,接触外界的“俗事”甚少。我想那时候对于君安来说,对名利、鲜花、掌声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只是一心想把事情最好,便足矣。

一次又一次地站在舞台上,以不同的形象,不同的角色,都获得了戏迷们高度的赞赏,这一切跟背后的努力和付出都分不开的。

1996年,在鲜花和名利双收的情况下,毅然离开舞台,离开恩师,远赴美国读书,只为圆梦,希望出国留学,在白燕升的访谈中,白燕升老师问他问什么要走,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出国留学是我最大的梦想,那我想我二十六岁的时候不走的话,我就走不了了,所以我就狠下心来,我就走了”单纯朴素的言语,透露着年少的直率,想做什么就做了,正因为有了这份执着,这份坚持,才造就了后来的另一个盛况。

十年前,悄然离开越剧舞台,远离名和利,远离鲜花和掌声,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学习工作,此时与越剧无关,与舞台和鲜花无关。

君安在美国读书,读的是跟越剧,跟戏曲完全无关的专业,而后毕业从事的工作也完全跟越剧无关。初去美国,从不会说英语,没有上过初中、高中,相当于从小学跳级到大学,压力和天战是必然的,一心想做好一件事,就一定会把他做好,这是君安的性格,也是君安做事奉行的准则,或许有时候我们会说这个女孩子做事太过执着,但无论是越剧也好,还是赴美留学也好,于君安来说都是值得的。其实选择无关乎正确与否,只在乎值不值得。

对于我们来说,有时候放下很难,同样的,对君安而言,要放弃当前的荣耀和金灿灿的未来,更是不易,我们敬佩这样的女子,拿得起放得下。

1996年,离开舞台,离开观众,离开越剧,而今2006年,又悄然归来,很多人都很好奇,离开十年的她,是否可以再造十年之前的空前盛况。

十年之后,放弃了殷实优越的生活条件,回来了,在这个过程中,纠结过,也迷茫过,这条路并非想象中那么好走,但结果是回来了,回到了舞台,回到了越剧这个大家庭,一切不负圣望,都值得。

若说十年前的君安的艺术生涯,离不开尹老方先生的支持和安排,但现在重新开始新的征程,没有了老师的安排和扶持,对于君安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回国后的大戏《玉蜻蜓》,压力倍大,少了年少时的懵懂和无知,少了恩师在旁的鞭策和鼓励,但多了观众的期许,多了同行的期盼。无论怎样,选择了,咬牙也要做好。

从2008年12月份的《牡丹亭还魂记》到2010年6月的《问君安》个人专场,到2010年8月的《柳毅传书》、2012年的《柳永》每一出戏都是经典,都机具个人特色,这是君安归来之后做的事情,在这一个阶段,虽算不上高产,但至少每一部戏都在用心,都是精雕细琢。我们敬佩这样默默无闻的艺术家。或许在十年前她还不配,还称不上艺术家,但今天我们君迷有理由,有骨气说,君安就是当之无愧的尹派艺术家。

此次归来,并非只是演演剧目而已,传承尹派也是她的主要目的,培养下一代,像老师培养自己一样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2015年2月15日收芳华越剧团尹派新秀徐伟钗为徒,同年8月,收南京市越剧团尹派弟子吉飞为徒。

2015年5月以《柳永》摘得梅花奖,梅花奖,这个代表戏曲界最高奖项的荣誉,不但是对君安的肯定也是对越剧尹派艺术的肯定。

无论是收徒还是获得梅花奖,还是排演新剧目,都不是君安的艺术生涯的终点,传承依然在路上。

2016年君安携手南京越剧院袁派花旦陶琪成立安琪工作室,君安和陶琪的缘分始于《柳毅传书》,由当年龙女三娘和书生柳毅的默契来看,此举必是珠联璧合,也希望可以开创下一个“芳华越剧团”的盛世。

2019年3月,安琪工作室的首部大戏《桃花扇》亮相,从初次亮相来看,虽然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但总体来说还算成功,每一部戏的完美呈现,除了演员的努力和用功之外,还需要再舞台上不断打磨和实践。

无论越剧艺术发展如何艰难,我们相信,君安归来必定会干一番大事业,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撑起尹派传承的这面大旗,传承依然在路上。

而今的君安,已49岁,岁月于她而言,铅华洗净,悠然闲散的气质;质朴依旧的唱腔;低调不张扬的气场;她是偶像,却无有偶像的高调;她是角儿,却从不摆角儿的架子;她是君迷心中的女神,永远的女神。

若要说为何君迷们如此追捧她,如此喜爱她,其实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在君迷中有这样的一种情形,大家在问道是如何喜欢君安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我是被盘进来的”,没错,被君安的“梁玉书”盘来的。

大多数君迷喜欢君安都是因为经意或不经意间看了君安的《盘妻索妻》,其中梁玉书的高干子弟的形象在君迷心中扎下了根,从此王君安这个演员也在君迷心中扎下了根,这一扎就是一辈子。

初始是因为角色之美,在深入接触之后,全是却敬佩她低调的人品和洗尽铅华不染俗的气质所吸引。君迷痴迷于她的懒散,痴迷于她的娴静,痴迷于她的淡泊,名利场所,舞台之上,需要这样的人儿,不为名不为利,认认真真,执执着着地为一件事拼尽全力。

我们不知道而今的君安是否能够创造出更加惊人的作品,并且我们也一直在期待着君安的《尹桂芳》,但君安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只希望在君生我未生的时代尽情期盼,默默陪伴。

愿君艺术之树常青,愿君初心依旧不改,归来,依旧少年。

中国戏曲:越剧四大尹派小生你更喜欢谁

从个人的欣赏角度来讲,我是喜欢王君安的表演了。尹派创始人尹桂芳老师为了发扬尹派,一生中收徒无数,其中最具代表的茅威涛王君安萧雅赵志...
点击下载
上一篇:战氏起源下一篇:锣鼓经打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