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家谱中的"嗣"
嗣是一个汉语字,拼音是sì ,作名词时有接续、继承、子孙等意思,也可作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性变化。出自《说文》、《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等。
一,作动词时意义
(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形声。从册,从口,从司,司亦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口头命令。司,世代从事某专业。口、册、司联合起来表示“关于子承父业的皇帝批文”。本义:(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2) 又如:嗣王(继位之王);嗣君(继位的君主);嗣主(继位的国君);嗣位(继承君位);嗣皇(继位的帝王);嗣圣(新继位的皇帝);嗣临(继登皇位)。
越朕嗣服,起自田间。——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
(3) 继承;接续
嗣,继也。——《尔雅》
禹乃嗣兴。——《书·洪范》。传:“继也。”
其弟嗣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又如:嗣位(继承君位);嗣产(继承子产的事业);嗣徽(继承善美的德行);嗣守(继承并遵守和保存);嗣芳(承继前贤者);嗣承(继承);嗣封(承袭先人而受封);嗣统(继承皇位);嗣武二祖(继承汉高祖、汉光武二祖的事业);嗣音(继续传其音信);嗣事(继续从事);嗣奉(继前人而敬受)。
(5) 过继 ,如:嗣母(继母)。
(6) 通“司”。主持,掌管
阳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师旅。——《国语·晋语四》
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荀子·哀公》
远近高下,各得其嗣。——《管子·版法》
二,作名词
(1) 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今又不礼于卫之嗣。——《左传·昭公七年》。注:“新君也。”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及长当就国也。(王)立嗣子 融从 长请车骑。——《汉书·淳于长传》
(2) 又如:嗣子(帝王或诸侯的嫡子);嗣孙(承嗣的子孙);嗣体(承嗣之人);嗣适(承嗣的嫡子)。
(3) 后代
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国语·周语上》
此君婆娑,政坐宦薄,著书未成,嗣息中绝。——明· 王世贞《与俞仲蔚书》
尝有壹男子,然无一日之命,至今无以讬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唐· 柳宗元《与杨京光凭书》
(4) 又如:后嗣;嗣人(子孙);嗣胤(子孙后代);嗣息(子孙);嗣继(子孙);嗣续(子孙世代继承)。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一般家谱中出现和嗣有关的几个词。
无嗣:1没有继承的人;没有后代。2中医术语,指妇人不育。出《辨证录·受妊门》。指无子孙而后继无人。
子嗣:子嗣释义是儿子。指传宗接代的人。嗣作名词时有接续、继承、子孙等意思。
乏嗣:乏是指贫乏和缺少之意,说明某人缺少继承的人,并不代表此人绝后,有可能在续谱的时间段没有嗣子,也有可能将来会有。也有可能有几个女儿(在古代女子不入谱),在以前有七八个女儿而老来得子的有之。
绝嗣:同“绝根”。无子传宗接代;没有子孙断绝嗣续。一般指续谱时此户已经实际销户不存在了。
兼嗣,是说一个后人,同时作为几个人的继承人。如兄弟二人或三人只有一子,此子兼做二人或三人之继承人、传承人。同兼祧,在封建社会俗称一子顶两门或三门,同时可娶两房或三房妻子,生下的嗣子为和名继承人。建国后我国婚姻法中禁止这一做法,提倡男女平等。
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
出嗣,意思是过继为他人后代,和入嗣相对。
女嗣:在大周及其附庸国,自有史以来皆奉行女尊男卑的制度,男人生而为奴,是母亲和姊妹们的财产,可以被任意买卖,与牲畜物品等同。唐代时有武则天嗣爵,说明史上有女子作为继承人的。(欢迎指正)
古城茂东文 2018 12 12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
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修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名称家谱: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
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
问题一:族谱当中,嗣孙 是什么意思 嗣孙是承嗣的孙子
问题二:家谱里的继窒是什么意思 继室吧
指原配死后续娶的妻子
问题三:家谱中辈分称呼 七世嗣孙 六世祖
因为算几世嗣孙应从A算起到自己为止,包含自己,
算几世祖的时候是指自己的长辈不能把自己算进去。
问题四:嗣曾祖什么意思家谱中 复杂
问题五:家谱凡例,有耐心的给翻译吗 凡例1族谱的样式是先书总支后书分支,这是为了便于查看。
2凡是履职过诸如科第、贡生、监生和生员等等官职的一律要在族谱中记载下来,以流芳后世。
3没有亲生儿子但是有过继为后的,一定要在被过继人的生父和继父的名下详细记录实际情况。
4女子嫁给外姓的,外甥或女婿有……(看不清)的,都应该记载下来……
5但凡有子孙或迁徙到其他地方,或者……(看不清),或者跟随母亲居住,倘若有远出而不知道具体地方的都应该记载下来,以便日后知道他们的具体由来。
6抱养外姓为子的,必须在抱养人名下注明,以便日后被抱养人归宗时知道自己的出处。
7凡是属于义子的,生不能书于族谱,死不能进入宗祠,这是因为要明晰正统。
8合葬的应该应该详细记载;无后人的也应该记述下来,这样才不会有所误。
9子孙有出家的,族中妇女有改嫁的,都不单独记载,而只是在生人名下只记载名字而不记载传纪,以昭示非族中子孙必除名的决心。
10兼祧者(一位子孙除了承继父亲外,还承继其他宗亲,即下面提到的大宗和小宗)如果生有几个儿子的,一定要将其中的一个儿子或者归到大宗或者归到小宗,其余儿子则归本支。倘若兼祧者只有一个儿子,则应该写明兼祧孙。此后的嗣孙亦照上面的方法,不能混淆,为一家人。
11凡是祭祀地产无论是近地还是远方只要有契券就必须载明具体土地名称,以便后世子孙能够守土。
12世系已经定下来,昭昭穆穆已经很清楚了。倘若中间有能够立传的应该列于谱牒的最后面一部分,以流芳后世。
码字不容易,请采用。
问题六:陈氏家谱是怎么安排的 仅供参考:
萧县陈八集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秉 怀 从 高 尚 力 为 思 念 功[现已到26世]
各分支现用辈字繁多,大致有:
十七世: 广 大 朝 钟 志 兆
十八世: 秉 兴 献 建 照 凤 开 玉
十九世: 怀 昭 名 鸿 万 玉
二十世: 从 淮 忠 景 福 广 乐
二十一世: 高 宗 升
萧县甚少沟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履 文 明 世 修 善 恒 昌 尊 经 崇 儒
萧县陈沟陈氏
十四世起字辈: 仲 昌 益 尚 有 玉 胜 洪 广 升
萧县演武陈氏
十五世起字辈: 大 怀 素 有 凌 云 志 圣 德 绵 延 百 世 同 --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 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
问题七:欧阳家谱的欧阳修《谱图》 欧阳修所编的《欧阳氏图谱》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记述了欧阳氏得姓于无疆的一个儿子蹄被封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以后子孙便以欧阳为氏。汉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便北迁,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绝后,以后欧阳一族便以渤海为系统下传,直到欧阳修这一系统。他主要记述了吉州庐陵县的欧阳宗族,并且指出:晋以后天下大乱,欧阳氏诸族,有欧阳举、欧阳纯、欧阳迹等,都带领其族南迁,散居于丹阳(今河南省沈丘县)、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欧阳质这一系居于长沙临湘。前面三支都不显名于世,传承无闻。欧阳质这一系从欧阳景达以后,逐步彰显。自欧阳琮以后七世,旧谱佚亡。欧阳琮八世孙欧阳彪。欧阳彪的弟弟名欧阳万。欧阳万生和欧阳雅生。欧阳修的《谱图》还考证了没有写入历史记载的人和其配偶。欧阳修的《谱图》将他所搜集到的旧族谱作了对比,同时还收集了旧谱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齐、南宋太尉王俭、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人写的序。欧阳修的《谱图》订出了以后修族谱的原则之一是“断自可见之世”。即世系较远的,应该疏之略之,近的要详细一些。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写家谱。各支族的家谱既各自独立成为一个体系,又互相联系,综合起来,既可以反映本族纵向的深远历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横向的发展状况。欧阳修的《谱图》在图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历代主要人物的传略。欧阳修的《谱图》所列的这些原则,成了以后中国家谱、族谱所遵循的基本范例。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二世 欧阳幼咸(唐宰相通公季子、询公孙出继韶公为嗣)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盛六世 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 欧阳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 欧阳示攀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 欧阳郴(欧阳始咀樱┣闽县宝历进士 欧阳衮(欧阳仕淖樱┳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十世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 欧阳观十二世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v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
问题八:王氏家谱,忠义广,之后是什么 10分 鲜馥懋整理资料 电话:0871-6200743
鲜姓起源多端、愿共同发展、振兴中华。
1、箕子鲜姓: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
2、大禹鲜姓:(渝黔川谱)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
3、出自鲜卑族:(台湾网)鲜姓:在康熙字典解说,是鲜卑族演进而来,高市以前有位鲜明先生一户,据说大陆上鲜姓多在东北一带。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因以得名。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次记载了鲜卑语诗歌《敕勒歌》,当时即被人翻译成汉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出自 :宁夏新闻网 2004-11-18 19:27:54
中的鲜姓,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
鲜(Xian) (1)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朝鲜,其后人以鲜为氏。(2)复姓鲜于氏,有的简为鲜氏。郡望:南安郡(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廉明多诚意公恕有循声上联说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离开后,百姓都怀念他。下联说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姓氏由来:姓氏考略:风俗通义,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焉。一云,蜀有鲜姓,系鲜于氏所改。郡望堂号:南安郡,姓氏家谱:涪陵鲜氏全谱,历史名人:鲜以儒。(3)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是,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渝黔川鲜氏家谱)
夏:禹、大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浙江绍兴有大禹陵。
商:东夷旁系商部落,商朝的开国帝王商汤 商汤,子姓,名履,灭夏后称为武汤。后代建立宋国,孔子即出於此姓 。
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王死。武王封箕子于朝鲜而有鲜氏也。
1:起源根据《风俗通义》,《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考略》,《中国姓氏辞典》等文献记载:鲜姓起源有二:(1)以封地为姓的姓氏。出自殷商子孙后裔,得2005年7月8日2005年7月8日m姓始祖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名叫胥余。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称为箕子(箕为地名,子为子爵)。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无道经常提出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监视起来。周武王在伐灭商纣后,建立周朝,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乃成“鲜氏”。(2)出自鲜于氏。朝鲜的鲜氏子孙中有鲜氏支庶子孙名仲,称为鲜仲,其采食地在于(地名)。其子孙遂将鲜和于两字合成为鲜于为姓氏,成为“鲜于氏”。鲜于氏的后裔也有为去繁为简,改为鲜氏的。如宋代四川有鲜龙,原来姓名是鲜于龙。可见,鲜氏和鲜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
2:望族 据《姓氏考略》记载,为南安郡(在东汉时置郡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此为鲜氏郡望,太原郡(战国秦置郡,地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
3:堂号 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自汉以后,便一直以河北的>>
传承有序,序而不乱。中国古文化中的百家姓(其实不止),各有史载宗族和教育,一脉宗亲一脉相传(各有家谱保存)。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早已根深蒂固。真象香火年年旺,子孙代代兴。至今也只有中国才做的到。
百家姓是中国一种传承就是找到文化的认同,就是找到心灵的家园。给心灵找个安放的地方,就是寻根。有了心灵的家园和民族的根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就会有真正的归属感。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百家姓也是一种群体意识的表现。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基因,历经几千年的沉淀,是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文化传承,让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也正是这种凝聚力,让中华民族变得异常顽强
文 | 鹤湖风光
古今载籍,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独树一帜的鸿篇巨著,牵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情怀。这部书,通古达今,谱写人生,编纂了几百上千年,依然续集长新。这部书的作者,即有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有当代的乡彦族秀,家族精英。他们跨越了历史的距离,心怀虔诚,互相对话;笔著班美,共同传承。
这会是怎样的一部书籍呢?
这部典籍的名称,就叫家谱。
承上启下,家谱总是代代纂修。其中书写规则,就是家谱体例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家谱中的用词规范,所涉之面非常广泛,一代代族人,敬畏有加,续谱临文,相循相守,使家谱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典籍。
比如对人物的称呼等,就有大量的专用词语。尤其对男子的嫡庶、继嗣之分和妇女的家庭地位与婚姻状况,家谱的用词有着严格规定。
如旧时家谱中书写子嗣,原配所生为嫡出,侧室所生为庶出,绝对不能混淆。再如书“嗣子”表示以本宗之子为嗣,书“抚子”者表示所立之嗣为异姓之子,书“寄子”者表示为母氏带来的异姓子而未立嗣,各有各的含义。
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当族谱中配和娶并用一谱时,“配”即元配,即对方为未婚,书“配某地某姓女”。“娶”则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书“娶某地某姓某公女”。在配和娶两字并用于一宗谱时,配和娶用词含义是有区别的,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所以不要随便把旧谱的配改为娶。少数宗谱只写娶或者只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泛指男子婚况。个别家谱中配与娶还具有其他的引申含义,比如“配”为妻子过世,“娶”则妻子在世,这种现象一般会在凡例中注明。“继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与后任妻子结婚。“改配”指与前任妻子离异后,与后任妻子结婚。“聘”指男子定亲,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立,但未完婚。旧社会对定亲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记载。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结婚为准,年近五十未结婚者,可写“未娶”。
书写族中女子也有一组专用词语,已嫁书“适”,许配书“字”,未许配书“待字”,而妻氏又有“配”、“续”、“侧室”等身份高低之别。
在墓葬和生死的表述上,同样也是如此。例如子孙从祖、父葬书“祔”,妻从夫葬书“合”,弟与兄同葬书“并”或“同”。族人中普通人去世书“卒”,忤逆不孝、寇乱盗贼、**兽行者,则书“死”以示惩戒。这些带有区别尊卑和寓意褒贬的专用词语,都有它的特定对象,书写时不能错用。
也有一些书法只是单纯地对同类情况加以区别。如对迁居在外的族人,在同省的书“迁”,异省的则书“徙”,以此区分远近。
与专用词语相应的是,家谱在表达人物的地位、辈分以及某种状况,则有特定的书写形式。
比如有些宗族规定“妇人改嫁不书”,即在其丈夫名下不书其人,以暗示不能“守节”。如生有子嗣,则在其子嗣下用小字注明“某氏出”,以示“子不可无母”。这种在子嗣下小字注“某氏出”的格式,仅限于有子嗣的改嫁妇人,是一种针对“妇人改嫁不书”的变通处理方法。这些表述,形式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便于遵行。
此外,纂修家谱还有一个重要的书写规则,就是记录内容的顺序有一定章法。如人物的名字,一般规定“名则首书,次书行,次书字”。清代学者纪昀纂修本族家谱时划分更细,书名书字的顺序,在不同的类目中有先后之别,世系图录中皆先书名,“佚名则字,佚字则次第(排行)”,但在述之文如序、传记等中,则“皆书字,佚字则名”。
传统家谱中,各种各样的书写规则,体现了宗法制约和道德伦理规范,需要我们认真阅读凡例,才能全面理解家谱内容,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
说说家谱中的"嗣"
本文2023-11-03 14:54: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