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祖望《梅花岭记》诗词鉴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全祖望《梅花岭记》诗词鉴赏,第1张

  梅花岭记

 清代: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译文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碌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

 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自从有了这种话,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吴中的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到南京。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真的死了呢,还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

 唉!(那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无稽的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脱壳一样遗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人传统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的忠言,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忠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人们眼前,(这也说明)不必去问他果真成仙成佛了没有,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呢?

 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姓钱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计五次才得死去,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

 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第八个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娶她,夫人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势而不敢表彰她。

 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降清,在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凭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辉绩呢?梅花像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注释

 1、乙酉:顺治(清世祖福临的年号)二年(1645)的干支。

 2、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

 3、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忠烈:为史可法死后福王所赠谥号。

 4、谱:家谱。此处用为动词,即“续家谱”的意思。

 5、自裁:。

 6、瞠目:瞪眼。

 7、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8、执:押解。

 9、之:代词,指史可法。

 10、或曰:有人说。

 11、殒:死。

 12、已而:不久。英、霍山师大起:顺治五、六年(1648-1649)间,侯应龙等抗清志士纷纷于英山、霍山(均在今安徽省)起义,其中冯弘图倡言史可法实未死,以史可法名义号召人民,聚众数千。曾攻占英山、霍山等县,后败于清军。

 13、白下:今江苏省南京市。

 14、审知:确实知道。

 15、恚:恨,恼羞成怒。

 16、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于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建中三年(782)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兵解:死于兵刃。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死后十余年,颜氏仆人曾于洛阳遇真卿,当时传说他尸解成仙。

 17、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右丞相加少保。祥兴元年(1278)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市)遇害。大光明法:即佛法,指死后成佛。《文文山年谱》记载,文天祥在狱中被人授此佛法而出世成佛。蝉蜕:谓人遗下形骸仙去,若蝉蜕皮一样,即死去。

 18、出世:成仙。入世:还在人世。

 19、凡五死而得绝:(钱氏女)先后以刀刎颈、、上吊、服毒求死,均未成,后以衣带自缢死。

 20、江右:长江下游西部,今指江西。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诗文。关中:今陕西。黄遵严:不详。粤东:今广东。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21、翰林:官名。可程:史可法弟。史可程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翰林院,后归附李自成,旋又降清,不久南归。史可法曾上书朝廷,要求惩处其弟。

 22、出疏纠之:疏,奏章。纠之,他(史可程)。

 23、踵:追随。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鉴赏

 文章先写史可法殉国的决心,接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在梅花岭上埋衣冠的原因,之后又写了史可法死后佚事和自己对于史可法忠烈爱国精神的无比崇敬。最后写了史可法的弟妇以死来反抗清大将逼迫的事实。文章所写内容头绪多,时间跨度大,但都用梅花岭一线贯穿起来,条理十分清楚。文中夹叙夹议,使立意更加明显,语言也很简炼。

 文章第一段写史可法准备赴死。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以成“大节”一件事,文中极其简略地突出描写史可法的行为、语言。在“江都围急”、“势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召集诸将表明自己“与城为殉”,宁死不做俘虏的决心。势危情急,史可法从容不迫,丝毫没有死的恐惧和生的留恋,这是因为他感到值得死,而且必须死,表现了他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当史德威慨然答应帮他时,他一听则“喜”,要把史德威写成家谱,视为自己的儿子。文章正是用这些非同一般的行为、神态、语言等,刻划史可法的视节操胜于自己的生命。

 第二段记叙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大呼德威”,德威大受感动,痛哭流涕而“不能执刃”,未得死;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就义。他抱定必死信念,被抓后怒视敌人,堂堂正正报出姓名,不听劝降,“大骂而死”,从正面表现了他的英勇气概;第三层写史可法遗言“死当葬梅花岭上”,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烈士的精神多么象梅花的芳香不染、冲风傲雪的崇高节操。死而求葬梅花岭,正说明了史可法高洁芳香的坚贞品质。点出梅花岭这个地点,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第三段写史可法死后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包括传言史可法未死,英、霍山师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吴中孙公兆奎讽刺洪承畴两个层次。史可法未死城中的传言亦有所据,有些野史即持此说。一开头写史可法未死的传言,表明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深切热爱和怀念。史可法的精神激励着各地义军纷纷起而斗争。第二层次借孙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死的话题讽刺大洪承畴的苟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鲜明对比。洪承畴问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亦明知故问,用同样的疑问句当面问洪承畴“果死耶,抑未死耶”,含意深长;史可法虽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虽未死,精神早死,虽生犹死!以反面的洪承畴衬托史可法的伟大。

 文章第四段是议论,带有总结意味。以感慨语气,举颜真卿与文天祥这两个古代人物为例,说明虽然会死,但精神可以不死。最后直接议论史可法之死的意义。“忠烈遗骸,不可问矣”,但“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使“百年之后”登临梅花岭者,“无不泪下如雨”,倍受感动,就象亲见了烈士,“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词气之间,充满了对英雄的赞美。最后两句极其含蓄,表明烈士精神长存,不必计较于的是否得到解脱。只要继承忠烈精神,也就不必定要假借烈士之名来行事。梅花岭上仅有史可法的衣冠冢,无烈士骨殖,故文章亦侧重于表彰史可法的精神,由此而生发出这一段关于与精神的深刻议论。

 《梅花岭记》一文章法严谨,全文紧扣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并按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表现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比较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

 文章赞颂了史可法忠于职守、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广大爱国群众反抗、誓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并对洪承畴之类的作了无情的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主题明确,感情深沉,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语言含蓄精练,富有感染力。严酷的文网迫使作者避实就虚,巧构思,精剪裁,对史可法的战斗经过简略记述,而用大量篇幅记述其语言、行动和有关传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陪衬的方法,以塑造抗清义士的高大形象。文章叙议结合,记叙部分以突出史可法的民族气节,生动传神;议论的文字则揭示其殉难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节跟大人去上坟,第一个去的就是老陵祖坟,我记得老陵柏树成林,坟头错落。最好玩的是在一个坟头立有巨碑,坟前有石马石羊,小孩们都要骑上去玩。老人们说,这是武略将军的坟。他是明朝跟随朱元璋征战的将军。再大一点才听说,我和门有一本家谱,记载了武略将军的战功。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才在七大家目睹了《和氏家谱》的真容。它是由黄宣纸锥订而成,先祖那刚劲俊秀的小楷令我折服,匆匆一翻,给我以震撼,“偿思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与邑之有志也。国无史则一代无文献,邑无志则一方无故实,家无谱则一族无支派,是家之不可无谱也。”(《和氏家谱》序一语),真是大手笔,开宗明义,把家谱比作国史、邑志,直陈家谱的重要性。

后来我又看过两次,对和门世次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在那时,七大告诉我,他有续谱的打算。七大,名叫生兰,在我的父辈中排行七,他幼年上私塾,毕业于同官县立中学。曾在陈炉二高任教,后调县文教局教研室工作,1961年困难时期,他响应政府号召辞职回家务农,在我父辈中,他是读书最多的人。因此《和氏家谱》从我祖父传到七大手中是顺理成章的事。他对我和门的最大贡献就是珍藏并保护了我《和氏家谱》孤本。

我《和氏家谱》成书于清道光十二年,光绪十六年由先祖自谦续之,时他已74岁。自谦,学名时雍,据《同官县志》载,他“事父母以孝,处兄弟以友,时家庭食指七十余,恒产入不敷出…… 时雍舌耕自给,盈余悉储蓄生息,以备不时之需…… 光绪丁丑之荒,负债者率多逃亡,乃举劵悉焚之,存亡者概不取偿…… 著有《野处杂俎》四卷。八十余犹作楷书数百,卒年九十一,因自号九十翁云。”《和氏家谱》就是他一手书写,至今已110多年。他在续谱的序言中说:“从来载笔之法,因贵有创之其前,尤贵有继之于其后,夫不有创者,则前事莫传,不有继之者,则后事莫著。”可见,续家谱同样的重要。如果七大健在,续谱的事可能就容易的多,不幸就在他着手收集资料时,突然患病,于1994年三月去世,在他去世前,我去探望时,他将续谱之事托付于我,真是诚惶诚恐。因余才疏学浅,自感责任重大,只有同堂侄都蛮共商续谱之事。

我当时还在单位上班,只有周日回去走访当时的老人并收集有关资料,南凹好说,人员我熟悉,可入户采访。但上屽村的事就复杂了,一是我人不熟,二是我对过去和现在的事情了解不多。这多亏生华大的支持和参与。生华大在我父辈中排行十二,他的父亲是我祖父最小的弟弟,分家后他搬回上屽村老宅居住,他曾在上屽村当过多年队长,对续家谱十分热心。在110多年的空间里,八世,九世的续接成了大问题,在这方面他老人家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里举一个例子,在《和氏家谱》中有长门、二门,现在和门大部分为二门后裔,但谁是长门传人呢,生华大多方走访也不得知。后我仔细研读了家谱,发现二门的祖坟在老陵三十五亩地,而长门的祖坟在叫斜里的地方,我把这一发现告诉生华大后,他又在村中走访,问谁家在斜里上过坟。先是打听到生泰叔安排儿子去过,他又问生泰叔,生泰叔说,前几年,长阳不在家,他吩咐我替他去斜里上坟烧纸。这才确定了生真(长阳)是长门后人。生真,是我的父辈,他幼年丧父,随母亲外嫁,待生真长大成家后才迁回上屽村。他的母亲是我的祖母辈,幼时因不缠脚,我们都称她“大花鞋婆”,为人豪爽,好戏言说笑。长门上次续谱时尚有四户,可惜经光绪三年年馑留下仅此一户,悲哉!

另一个支持续谱并做了大量工作的是东成兄,他是上屽村的老户,也是我们和门一位读书人,年轻时教过书,后调铜川市委党校任总务科长,最后按副县级退休。在我辈中他可能算是为数不多当官的。他为续家谱不辞劳苦,工作之余将自己一门几十户、百十口人的情况调查清楚,提供给我。

就这样,在我和门宗亲的配合下,经两年余,终成初稿,我同时列了一至十二世族系表,亲赴西安,送都蛮侄,请他文字把关并梳理承传格式,他又增加了“一至八世家谱辑录”“《同官县志》和氏编目”两个附录,并打印制作成书。

这次续谱只是在原家谱的基础上续之,在上屽村还有和门一族及罗寨和门都没有列入,我期盼有一天能看到完全的《和氏族谱》。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亲缘的投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纪录家族的来源,迁徙,还包括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家族意识也似乎正在淡出人们的思想,然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于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追求更加强烈。对于每个人通过家谱重拾来自血缘共识亲情的共识和认同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家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生命力必将更加长久。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幸的是生华大已作古两年多,当时东山弟打电话告我,我因老伴被车撞,卧病在床,实在离不开,没赶回去送老人一程,实是惭愧。这篇文章也算是对他老人家的纪念吧。

字辈排行:

李先念家族的字辈:“……玉树承先……”

李氏陇西堂字辈:“国正添必茂高腾秀(品)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尖山李氏宗派字辈:“思志单名廷单名世国春天地元光大”,续宗派:“文章昭著景运肇开祖德崇长贤才佑启先猷式守敦笃彝伦和敬锺祥家声永振”,再续宗派:“远怀前哲高亮恢宏克裕贻谋道明礼顺达仁由义慎诏后昆世颂清芬丕承骏泽”。

东山李氏字辈:“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字辈:“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李氏一支字辈:“笃志承先怿同心翼后贤见龙徵瑞兆科甲必集联”。

李氏陇西堂原派语:

原序:“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

同汉庚午增序:“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卽林傅均”;

黑山原序:“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

井山原序:“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续修序:“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

续修新序:“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观左有富有庆安平”。

李氏万叶堂字辈:“天正启贤远傅宗系大显家声孝思维德”。

善邑曲江李氏字辈:“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前编字辈:“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李氏锦潇堂字辈:“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源头李氏淳叙堂湖南宁乡鞠公口占字辈:

原序:“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

一修原序:“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

三修新序:“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

再修序:“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陇西堂字辈:“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李氏叙乐堂老派字辈:“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字辈:“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城福李氏字辈:“珑庭文成甫乡仁新志仕山本宗春继龙中日之可登大任世际明良原善其修催德斯昌敬心恒存天锡福光荣行裕嗣万年永长”。

南郭李氏字辈:

原序:“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朝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湛公长房新旧排行序:“谷琰宣闳伯居均元景昌思时嘉显廷希承李会象淑廷德茂储荣恩”;

湛公二房新旧排行序:“谷琰宣闳伯居均元必宽本沅理春家恢宏学时逢泰”。

李氏近房字辈:“崇成如永延长维世洪熙光文肇启文明万国咸宁进德修业云龙风虎刚健中得主有常承天时行含章可贞敬义立并方大”。

龙船港李氏字辈:“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上湘李氏龙门堂字辈:

原序:“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钦就可世宗”;

新序:“树德景先正存心学大贤忠良维国祚孝友作家傅积善徵余庆修身华福缘昌隆符泰运兴发定科联”。

滕冲叠水河李氏字辈:“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滕冲青乔李氏字辈:“自维天端立家其显根本中承希性有炳成生庆文”。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字辈:

原序:“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

重定序:“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

通谱班次:“亯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甘肃陇西李氏字辈:“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开沙李氏字辈:

原序:“太干福寿荣禄祥智英宗元孚恒丰俭裕孝顺谦恭纯诚恺悌宣慈惠和明允笃敬纯厚为良德振兴必有成”;

续序:“笃敬儒行名贤经师瑞徵家庆善培迈基人文蔚起功纪鼎彝长承祖佑百世傅之”。

中湘河头李氏行派字辈:“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京江李氏字辈:“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排行字辈:“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竹马馆东李氏排行字辈:“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余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李氏衍庆堂偶公股前派字辈:

原序:“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

贤公股前派序:“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

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序:“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崇礼堂排行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排行字辈:“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凤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高密李氏排行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慈溪李氏排行字辈:“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李氏一支字辈:“永远纯良富贵吉祥发源道学诗书绪长谨遵先训佑启寿康声名显达绍美周唐”。

李氏丰鉴堂字辈派语:“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龙河李氏绵达堂字派:“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荣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江西建昌李氏字辈:“辂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

河北高邑李氏字辈:“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李氏列李金脉派字辈:“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陇西郡李氏列李观脉派字辈:“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安徽萧县李氏字辈:“纲常治世纯忠厚传家有逸方”。

云南曲靖李氏字辈:“福本迎国光仙朴平鹏扬春芬崇根茂德永济朝唐居家承孝友盛世选忠良克昌纯祖武鸿文绍宗繁”。

重庆奉节李氏字辈:“居世成善国秦楚正光华文明朝尽应道德永传家”。

山东商河李氏字辈:“清澍孝友仁广官发贤良德敬尊守久朝先辰继长”。

四川广安李氏字辈:“应大光明远含春……”

历史名人

国无论大否,皆有其史;地无论广否,皆有其志。故,家族无论大小与否亦当有其家乘,上可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可传递精神,凝聚血亲。君不见古人云: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

今新中国立之久矣,尔来六十又七年,公元二零一七,岁在丁酉,政清人和,国家富强有力,百姓安居乐业,边境虽有些许争端,亦是不足为患。国有力然后百姓安,百姓安然后知文化。君应见,国史方志日益充盈,各地各姓修谱之风逐渐盛行。

况且吾之赵姓,亦为大姓,焉能落于人后,理应借此大势修订家乘。更可惜古来北方多战乱,先人流离失所,漂泊无定,族谱亦有失,每至清明中元,唯有孤坟可以祭拜,不知名姓,何其不幸,正如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故此更应重修家谱,故有此序。

天下诸多姓氏皆有来源并千年传承,此为中国之独有也。为恐后人不知赵家姓氏之源起,在此赘述一二,以望来者知之。吾之赵氏,本出于嬴姓,形成于西周时期。祖先为伯益,始祖当为造父。考之伯益,乃颛顼帝裔孙,舜帝赐以嬴姓,乃上古八姓之一。至于西周,造父于桃林得到八匹骏马,献于周穆王并为之驾车,可日行千里,于国有大功劳。周穆王为彰显造父之功,赐其赵城,其后则以赵氏称之。古之“赵”字,乃一人拜凤,盖以此为图腾,又为炎黄子孙,故赵氏实为龙凤之传人。

至于后来,不知几岁,历史变迁,沧海化桑田,赵姓由于各种原因迁徙各地,遍布天下,分支何其多也,不知凡几,各行各业皆有族人。每念吾之泱泱大族,历经数朝数代,繁衍迁徙,族谱虽不为少也。旅于南方,更是多见宗祠林立家谱无数,徒有羡慕之情。盖因吾家居北方历来争霸之地,故北方者多为飘零之家,呜呼哀哉,至今已经不知所来,何谈宗祠族谱,后辈不知家族谱系,何其可惜可叹又可哀。况且吾听闻: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而今吾家居于亳州蒙城,族谱有失,每当祭祖之时,心有遗憾,更愈建宗祠修族谱。至于今日,族中长者议之,于是重修族谱。族中长者不辞辛苦,领其后辈赴之远方以求续修家谱,如若修谱有所成,不失为一大功德。

修吾之家谱,可以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家训族规以教育后代,使其明德知理,勿犯国家法规,于过则可以为人,于家则可以为子。又可增国家文化,符合民族复兴之大义,益国益家。修吾家乘,继传后世,此吾辈之愿也,是为序。

1诗名里带普字的诗词有哪些 普开头的诗句

诗名里带普字的诗词:

《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普眼菩萨章》宋 释正觉

谁从普眼道场来,天帝堂前珠网开。

彻底光明成一段,个中清净绝纤埃。

交罗理事真空观,照破根尘不夜台。

恰恰相应尔时节,陶家壁上起梭雷。

《吉彬老二侄女绣普贤菩萨求赞》宋 释昙华

吴门吉彬老,寿年可及百。

骨目清且癯,施为有标格。

行步快如风,谈笑气不乏。

穷之无他术,一味好佛法。

每亲善知识,言下究生杀。

家有二侄女,贞姿迥超拔。

自幼不茹荤,晨昏常燕默。

从容定中起,痛念十使结。

显尘劫大愿,运针发五色。

幻普贤妙身,应现四菩萨。

等十方虚空,皎若揭日月。

大哉白象王,群狐悉弥灭。

当知妙殊胜,岂在别处设。

若从自己求,犹如病作热。

如是名正观,不尔是邪说。

《普明院》宋 陈延龄

普明禅寺隐岩垧,狂客重来酒未醒。

云气竟拖龙尾白,山容尽比拂头青。

松林深处谁家屋,村墅斜阳若个亭。

莫问笑谈归去晚,有诗留与赤松听。

《寄贾岛,时任普州司仓》唐 姚合

长沙事可悲,普掾罪谁知。

千载人空尽,一家冤不移。

吟寒应齿落,才峭自名垂。

地远山重叠,难传相忆词。

《秋夜肃公房喜普门上人自阳羡山至》

唐 刘长卿

山栖久不见,林下偶同游。

早晚来香积,何人住沃洲。

寒禽惊后夜,古木带高秋。

却入千峰去,孤云不可留。

普开头的诗句:

普明禅寺隐岩垧,狂客重来酒未醒。一一《普明院》宋 陈延龄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一一《寒食》 沈佺期(有说是李崇嗣作)

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一一《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杜甫

普宁都护军威重,九驿梯航压要津。一一《赠容南韦中丞》 陈陶

普天沾凯泽,相携欣颂平。一一《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制》 许敬宗

供参考。

2诗名里带普字的诗词有哪些

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普眼菩萨章朝代宋代作者释正觉 原文谁从普眼道场来,天帝堂前珠网开。

彻底光明成一段,个中清净绝纤埃。交罗理事真空观,照破根尘不夜台。

恰恰相应尔时节,陶家壁上起梭雷。吉彬老二侄女绣普贤菩萨求赞朝代宋代作者释昙华 原文吴门吉彬老,寿年可及百。

骨目清且癯,施为有标格。行步快如风,谈笑气不乏。

穷之无他术,一味好佛法。每亲善知识,言下究生杀。

家有二侄女,贞姿迥超拔。自幼不茹荤,晨昏常燕默。

从容定中起,痛念十使结。显尘劫大愿,运针发五色。

幻普贤妙身,应现四菩萨。等十方虚空,皎若揭日月。

大哉白象王,群狐悉弥灭。当知妙殊胜,岂在别处设。

若从自己求,犹如病作热。如是名正观,不尔是邪说。

普明院朝代宋代作者陈延龄 原文普明禅寺隐岩垧,狂客重来酒未醒。云气竟拖龙尾白,山容尽比拂头青。

松林深处谁家屋,村墅斜阳若个亭。莫问笑谈归去晚,有诗留与赤松听。

寄贾岛,时任普州司仓朝代唐代作者姚合 原文长沙事可悲,普掾罪谁知。千载人空尽,一家冤不移。

吟寒应齿落,才峭自名垂。地远山重叠,难传相忆词。

秋夜肃公房喜普门上人自阳羡山至朝代唐代作者刘长卿 原文山栖久不见,林下偶同游。早晚来香积,何人住沃洲。

寒禽惊后夜,古木带高秋。却入千峰去,孤云不可留。

3关于菩提的诗句有哪些

1、《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默而非缄,辨而罔谈。

须菩提慧空了了,憍尸迦华雨毵毵。

更与刹尘分手眼,何妨机用见鎚钳。

个人自得,古佛同参。

2、《菩萨蛮·看灯元是菩提叶》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看灯元是菩提叶。依然曾说菩提法。

法似一灯明。须叟千万灯。

灯边花更满。谁把空花散。

说与病维摩。而今天女歌。赵茂中扶病携歌者来。

3、《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功转密藏,寻踪迹以无方。

影现益彰,历因缘而有常。

身分尘刹普,舌拄梵天长。

心心不触菩提用,法法无依般若光。

4、《偈颂二百零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菩提无树镜非台,虚净光明不受埃。

照处易分雪里粉,转时难辨墨中煤。

鸟归无影树头宿,华在不萌枝上开。

际会风云底时节,寒梭出蛰一声雷。

5、《缘识》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我一囊盛宽世界,从头点取人数在。

万里山河宽更宽,一切众生智者解。

因缘殊胜是因缘,方便法门天最大。

天最大,无比拟,

经文秘在无生理。知之修炼是圣人,

光阴急速流如水。孤云野鹤笑龙吟,

扣寂希夷求妙旨。但知惭愧常亲善,

更能通达解区遣。辜负琴书得自由,

勿令萦恨金刀剪。金刀剪。

离烦恼,天仙上品十洲好。

利他贵重无亲疏,便是菩提心至老。

4普的词语有哪些

普的词语有:

普查、

普选、

普及、

普遍、

普通、

普教、

普快、

吉普、

普照、

科普、

普法、

普度、

普特、

普宴、

普递、

普告、

普博、

普洽、

流普、

普加、

普客、

普覆、

普济、

普请、

普施、

普同、

普洛、

普降、

三普、

普泛、

普荐、

普陀、

普进、

普测、

普天、

5关于家谱的诗句有哪些

一、由朱永璋先生主修的《朱氏东大门宗谱》辑录了明朝诗人黄琼歌咏董潭的一首诗《采莲歌》: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一个秋天的下午,诗人随着一艘采莲船到荷花荡游玩。

荡阔天高,一望无际。远处,绿树阴阴,阵阵西风送来荷叶清香。

东方月亮渐渐升高,一艘艘船满载着荷莲回庄。采莲的男男女女,一边撑船一边哼着小调,有声有色,好一幅董家潭的美景。

二、湖西赵氏家谱是钱白平老先生帮助修的,钱白平先生写了一首诗载入谱中,《济元元》:百家姓内赵居前,天水源流万古漩。论语半部治天下,平原一信解邯悬。

读书敬业家国美,积德存仁子女贤。赵氏儿孙争上进,宏图大展济元元。

“元元”,即平民,老百姓。天水,今甘肃天水市、泰安县、甘谷县一带,是赵氏的郡望。

“平原”,是战国时期赵国之相赵胜,秦军围赵都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胜写信给他夫人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求助,信陵君偷出魏王的兵符,调动兵马,打败秦军,解邯郸之围。该诗不但歌颂赵氏先祖,而且激励赵氏后人读书敬业、积德存仁、力求上进、造福百姓。

对一个家族来说,修建家谱是一件大事,一件盛事。修谱要寻找、研读老的家谱;要收集、汇总同族已故和现有人员名单;要提炼、书写本族精英的事迹传记;要合议、订立新的字辈排行和族规家训。

所有这些工作离不开一个“情”字!这里面有修谱者的热情、同姓宗族的亲情、对祖辈的尊敬之情等等。而情到深处便成诗,因此我们高邮的姓氏家谱中存有大量的诗词。

诗词便于抒发人们的情感,家谱又因诗词增加了它的文化分量。分析这些家谱中的诗词,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赞美家乡家谱既是一个姓氏家族的史册,也是一部爱家爱乡的教材。

不少家谱都有专门篇章介绍本姓氏所居之处的自然风貌,以及家乡的历史变迁。有的以文、有的以诗来描述。

比如,董家潭简称董潭(今临泽镇董潭村),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村庄,该地自然环境优美,集市繁华。传说有八景,有普善禅院、奉真坛、文昌宫等宗教建筑,每年都有“字纸会”“三官会”“观音会”等。

该村主要集中居住两大姓氏,即朱姓和史姓。朱姓为紫阳堂一支,据朱氏家谱考证,他们祖上约在明朝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至董潭,距今有500多年,在董潭已繁衍17代了。

董家潭还有一个大姓——秉直堂史氏。据《史氏家谱》(1947年修)记载,明万历四年(1575年)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溃崩,里下河汪洋一片,后又倒五坝(高邮运河堤上五个坝口),里下河遂成泽国。

但董家潭“风景正自不少”,据史氏十八世孙记述,有八景:扣马神桩、辞金芳躅(足迹)、凤凰名沟、溪潭映月、普善钟声、奉真乩笔、芦州晴雪、渔艇斜阳。每一景都用诗来描绘,如《溪潭映月》:秦邮东北董家潭,清水长流几曲湾。

难比沧浪沂水处,载明州志古今谈。徘徊散步至溪潭,潭水清兮月正圆。

皎洁月光浮水面,扶摇溪影在人前。董家潭有一个溪潭,潭水清澈,虽然比不上沧浪(汉水)和沂水那么有名,但在州志上也有记载。

诗人在该诗后面小注:“晚上散步在溪潭,见潭水碧清,月出于东土之上,月光如水,而水如天,映于溪潭之内,又是一种风景,实是令人雅观,流连忘返也。”二、歌颂先祖歌颂先祖是家谱中诗词最多的一类,几乎每部家谱都有这类诗词。

湖西赵氏为半部堂,始祖为宋代宰相赵普。赵普在做宰相期间,削减地方武装,巩固中央集权,帮助赵匡胤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宋太祖问他靠什么来治理天下?赵普回答:“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籍,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其后人就以“半部堂”为堂号。

6成语大全普的成语解释

普度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普天率土 普天:整个天下;率土:指四海之内。指全中国或全世界。

普天同庆 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德洋恩普 指德泽优渥普及。

普度群生 佛教语。指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普济群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普济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普天匝地 满天遍地,普天下。

普天之下 指整个天下;遍天下。

全祖望《梅花岭记》诗词鉴赏

  梅花岭记  清代: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