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徐氏始祖陵的概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中华徐氏始祖陵的概述,第1张

宗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先祖,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即使多元化文化共存的今天,“祭祀尽其敬”的社会风气依然不能改变。铭记过去,传承历史,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今天从昨天走来,今天就是昨天的延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先祖就没有后昆,忘记先祖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尊崇、缅怀、祭祀先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富民强国、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与荒诞不经之封建迷信迥然不同,当明察焉。

因此,今天,海内外华夏徐氏宗亲云集郯城,祭祀圣祖是“慎终追远”的善事善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承前启后,世代相传,继而发扬之、光大之。

中华徐氏始祖陵,俗称豹公墩,位于郯城县城北7华里处。为什么说豹公墩,就是中华徐氏始祖陵呢?笔者不揣冒昧,谨述如下理由予以确认,以就教诸位方家、学者和广大宗亲。 按徐国建立时间及其活动范围确认,具有合理性

大家知道,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逐渐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完全的血缘关系得以确立。抵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进入以城池为标志的“古国时代”。这时家庭、宗教成为古国、方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姓与氏出现,随之产生了“姓氏文化”。这就是费、徐等大批古国、方国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那么,徐国建于何时,前期活动范围又在哪些地方呢?

《史记·夏本记》载:“禹,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褒氏、费氏、杞氏、缯氏……”由此可知,费国建于夏代,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国家。

《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

《史记正义》认定,大费就是伯益。伯益是禹的接班人,《孟子·万章章句上》称:“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府志》载:“箕山,费县东南四十五里。自方山而东南起此山,顶平长数里,石灰紫色,可作砚(即金星砚,笔者注)。山前有古寺,山西有隐真洞。”

《黄志》载:“岩壑幽杳,泉流石壁下。”益避箕山,当即此山也。

《竹书纪年》载:“夏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然而启不服,公开提出“儿继父业理所当然”的主张,废止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形成“夏传子,家天下”的格局。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也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而立启。”

《战国策·燕策》有同样记载:“启与友攻益而夺天下。”伯益失败后,只好退居原封地即费国。夏启六年伯益惨遭杀害,费国被灭。因为伯益是东夷人的领袖,他被杀害引起东夷人的强烈不满,启不得不于夏启九年,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于是,若木继承父亲之封爵,在原地盘上即“以山东费县为中心”、“伯益多年经营的兴旺发达地区建立徐国”。(李浙江《秦人起源东方考》)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今郯城、费县、平邑、泗水、临沂、苍山、临沭、邳州等地。尤其郯城,沂沭两条大河纵穿南北,东部马陵山,又是平原大地与浩瀚大海的天然分界,且为东西南北文化、交通的交汇点,是徐国的战略大后方,地理位置极端重要。

有资料显示,徐国自夏启九年建立,至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失国,共存在1600多年。其中,自建国至公元前1100年前后,因战争徐国败于鲁国,而被迫南迁,其间近千年,传位30世,计夏袭国君12世,商袭国君16世,周袭国君2世,徐国一直游动在以郯城为大后方的广阔地带,从时空概念上判断,徐氏立国的几代先祖葬于“食邑东海”的郯城,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恕本文不论述徐国南迁后的疆域)。 遵众多徐氏族谱记载确认,具有唯一性

对豹公墩,即中华徐氏始祖陵,从现存之众多的《徐氏族谱》的记载,都可得到印证。我们可以断定,从若木始祖至五代国君豹,死后均葬于“食邑东海”的郯城北七里。除此之外,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安徽新安《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山东《东鲁徐氏族谱》等均有与上述内容基本相同的记载,迄今无二说,唯一成必然。相比之下,黄帝陵尚不止“桥山”一说,曹操墓多达72座,而徐氏始祖陵在郯城历时4000多年尚无二说,真可谓“根扎郯城,枝繁华夏,远播海外”,一脉相承,不紊不乱,“天下徐氏一家人”。幸哉,大矣哉!

谱牒学,源远流长。早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有氏姓世系的记载。《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谱牒旧闻。”可见太史公司马迁对谱牒的重视和信赖。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有徐令意、徐行坚等撰修的《东海徐氏老谱》。唐太宗李世民,曾修订《氏族志》。宋、明、清撰修姓氏家谱,渐进鼎盛时期。《家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史、方志形成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谱者,记也,谱乃信史。自然,族谱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信程度很高。故对上述族谱记载的徐氏立国的几代先祖,均葬于郯城是肯定无疑的,确认中华徐氏始祖陵是天经地义的。 以郯城徐氏为望族确认,具有渊源性

2004年,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成立,拉开了望族文化研究的序幕。研究会确定,苍山肖氏、郯城徐氏、费县颜氏、兰山王氏、沂南诸葛氏等为临沂市望族,分别编纂《望族志》和开展望族文化研究,以期为现实服务。把郯城徐氏列为望族不难理解,以余之愚见,至少有三条依据。

其一、郯城徐姓人口多。全县867个行政村,有徐姓人居住的即有200多个,其中徐姓居民占80%以上的行政村超过40个。全县近百万人,徐姓就有九万多,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过去有民谚:“郯城县,徐一半”。虽有夸张,但可理解。

其二,郯城以徐姓命名的村庄多。诸如:徐庄、徐集、徐圩子、徐出口、徐蒲坦、徐大墙、徐海子、徐林等,多达十几个。其三,郯城徐姓名人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郯城籍的著名人物,从正史、地方志、家谱中能够查到的即有:徐宁、徐湛之、徐羡之、徐孝嗣、徐凭道、徐勉、徐摛、徐陵、徐俭、徐伯阳、徐有功等。他们当中,有千古名相,有一代重臣,有文学巨匠,有皇亲国戚。据上所述,郯城徐氏确实无愧为一方之望族。探其究竟,盖因徐氏发祥于斯,幸赖先祖荫佑。先祖为源,后裔为流,源远而流长,此乃必然也。 从民间祭祀相沿成习确认,具有渊源性

“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习俗。一般来说,人死了要葬于祖籍。徐氏既然发脉于“东海郯城”,先祖们仙逝后葬于郯城是顺理成章的事。由此推理,作直言判断,豹公墩就是中华徐氏始祖陵,当然也就不难理解了。再从民间的相传习俗看,据世居豹公墩附近的郑城后村年逾八旬的徐祗法老人说:他小时,爷爷每逢年过节,即带他到豹公墩扫墓祭祖。还有许多徐姓族人相沿成习,经常到豹公墩烧纸、磕头、凭吊、祭祀。试想,不是时代相传,视豹公墩为徐氏始祖陵,徐氏后裔能这样虔诚祭祀吗!事实上,不仅郯城徐姓族人不忘先祖,而且在历史上远道而来郯城寻根问组的徐氏宗亲也不乏其例。清乾隆三年撰修的《新安徐氏族谱》中,有徐禋写的《新安徐氏开族始祖昶公考》其文中大意说,徐昶任歙州刺史,是新安徐氏始祖,但他的祖籍是哪里,众说纷纭,考察无据,历访无踪,难成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唐懿宗宰相相徐商的五世孙、唐昭宗宰相徐彦若的四世孙,而徐商、徐彦若都是徐有功的苗裔,先世家东海郯城,而《唐书》却把徐商、徐彦若记成河南新郑人。究竟如何对呢?为此,新安徐氏族人结伴,于乾隆元年赴郯城考察。文中曰:“……

不惮往还四千余里,泛舟钱塘,涉扬子,渡淮而航东海,越海州,历赣榆,抵山左之郯城,遍访徐之故家巨族,茫然不识先代渊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则亦灾于兵焚水溢也,不得不废然返而还……。”这些记述,一方面说明他们未能如愿,另方面也衬托出他们身居千里之外,尚知道祖籍是郯城。因为徐有功是郯人,他们都是相隔几代的后人,自然也是郯人。由此更说明天下徐氏“根扎”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也在郯城就成为不争的事实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祖国面貌日新月异,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安居乐业。近几年来,海内外徐氏宗亲纷至沓来,寻根问祖,此乃人心之所向,众望所归。我们应该敞开大门,优化环境,铺平绿道,热烈欢迎五洲四海的徐氏宗亲都能畅通无阻地回归老家探亲访友,祭祀先祖,并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添砖加瓦。 凭徐子氽鼎等出土文物确认,具有可信性 1965年,在费县上冶镇台子沟古墓中出土的徐子氽鼎,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周初青铜器,其下面有阴铸铭文“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9个字,系徐子氽的随葬品,属国家一级物。

徐子氽鼎出土,具有重大意义。其一,填补了山东省境内没有徐国文物出土的空白,证明蒙山前怀费县、平邑等一大片土地,确实曾是徐国的活动疆域。其二,徐氽就是徐渰,系徐国第28代国君。湖北学者徐显之《徐国纪略》称:“……

二十八代君氽,即后人所称之徐渰,建都与山东蒙山南麓之费县、平邑一带。”四川学者徐建维《古徐国始末简述》:“再封徐国。建国第28代君徐渰建都费,有1965年在山东费县出土的徐子氽(渰)之鼎百岁用之可作证。”他分析:“氽、渰字形、字音、字义与费县的环境气候和徐渰在44代国君的座次排列是吻合的。”我赞成上述说法。其三,费城一带是古徐国的遗址。费县上冶镇境内的东西两个毕成村,原写为鄪城村,因为“鄪”字生僻难认,直到上世纪80年代编纂地名志才改为“毕”字的。古费国都遗址就在这两个村附近。城成长方形,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出土文物有瓦当、陶罐、铁枷、铜镞等。而出土徐子氽鼎的台子沟,距城遗址仅有3公里。有国就有都。城市、文字、冶金术,是判断国家起源的三要素。此处上有古城遗址,下有铜鼎出土,而铜鼎既能显示精湛的冶金术,又有工整秀丽的阴铸文字,三要素齐备,完全符合地上资料和地下资料“二重证据法”,可谓徐国商末周初地理位置是明据铁证。再与《尚书·费誓》相印证,更说明费县、平邑是徐国的前沿阵地,而郯城则是极其稳定的大后方。由此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徐国自建立至周初近千年的势力范围,就是今郯城、费县、平邑、泗水、临沂、苍山、临沭、邳州一带;二是郯城既然是徐国的发祥地、大后方,把祖陵建在这里,无疑是最稳定、最安全、最适当的。

据风水学要素确认,具有吉祥性 人所共知,大千世界,无处不学问。在万事万物中,已知的是有限的,未知的是无限的;已破译的是科学,未被解释的是神秘;神秘是科学的胚胎,科学是神秘的归宿。在科学研究领域里,没有绝对的是与非。我们应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敢立潮头勇探索,正确对待和参与研究未知世界。 中国风水学,是在自然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由古代先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实践、思考和感悟而建立起来的,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由理论实践、实用方法、实践案例组成的庞大的体系,其中虽然包含着某些非科学的成份,但是以“天地人合一”为出发点的追求和认识,却闪烁着中国先哲们大量的真知灼见。可惜在“五四”运动后,一度当作“封建糟粕”而摈弃,已相对滞后于外国。当今欣逢昌明盛世,言路渐开,人们打消了顾虑,敢于涉足边缘学科,使几乎濒临消失的风水学,又逐渐得以复苏。据说,武汉、天津等大学,已开设了“建筑风水学专业”,预示着正朝科学风水的道路前进。

《黄帝宅经》认为:“阳者生化物之父也,阴者生化物之母也。”“阴阳之理,顺之则亨,逆之则否。”现代科学证明:“环境的改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说白了,风水学就是环境条件学,环境影响一切,甚至决定一切。殊不知,现代人在享用现代科技所带来“文明”的同时,无不感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可怕前景。“人定胜天”的理念,当然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其本身所造成的破坏,又何尝不令人担忧。我国西南五省市所发生的特大干旱,不正印证了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后果吗?

徐氏家谱字辈为: 炳、德、宣、茂、延、西、月、同、志、道、长、远、方、可、文、明,共十六个字循环使用。不同地方不同分支的具体家谱字辈不同,如:四川徐氏字辈:永定安帮国家和万事成;安徽灵壁徐氏一支家谱字辈:明昌兴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广东潮阳徐氏一支家谱字辈:日为国之振以创家继昌礼乐敦。

百家姓之徐氏家谱大全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徐氏家谱大全,欢迎大家查看!

 徐氏简介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徐氏起源

 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2、源于子姓,以部落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氏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氏族。

 3、源于改姓而来:

 ①氐族改徐姓:东晋时期氐族,分布于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进入南北朝后,基本都同化为汉族徐姓了。

 ②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子孙称徐氏。

 ③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皆改汉姓为徐氏,为今朝鲜族徐氏来源之一。

 ④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汉族。

 徐氏始祖

 得姓始祖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远古时期,徐若木被封徐国(今安徽北部),徐国成为徐姓最早的发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国灭亡后,纷纷向北方迁徙。大致经过两汉直至隋唐,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多处郡望。

 先秦时期,徐姓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秦汉时期,徐姓已经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但聚集区仍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主。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上杭、连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广东丰顺县、梅州市梅县区、海丰县等地繁衍。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1%,排在第17位。 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山东、江苏,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明朝时期,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10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福建、山东、湖北,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姓氏。

 当代,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 、安徽、河南、湖北,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长江三角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

 当代徐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以及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徐姓分布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34%,徐姓人口大约293万;3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9%,徐姓人口大约19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云南中部和南部,是徐姓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4%;在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江西大部、山东东部、云南东部和西部、甘肃武威地区、黑龙江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台湾北部,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2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15%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1%;在其他地区,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1%。

 郡望堂号

 郡望

 东海郡、高平郡、高宛郡、琅邪郡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高宛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雪山堂:以望立堂。

 徐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徐姓历代名人685名,占总名人数的15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位;徐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7%,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15%,排在第八位;徐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22%,排在第九位。

 徐姓名望主要有:西汉时下邳太守徐光,哲学家徐斡;三国名士徐庶;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魏经学家徐遵明;唐朝名相徐商、徐彦若父子;五代宋文学家徐铉;明朝名将徐达,地理学家徐霞客,科学家徐光启,文学家兼书画家徐渭;清朝医学家徐大椿;民国诗人徐志摩;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教育家徐特立,大将徐海东,画家徐悲鸿,历史学家徐中舒,古植物学家徐仁,当代作家徐嗣兴等。

简介

徐国是夏朝所封的诸侯国。周初,在江苏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周穆王时期,才肯臣服于周朝。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消灭。

详细介绍

《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徐氏为颛顼,皋陶的后代。禹时封伯益之子嬴若木于徐国。

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山东郯城以北一带),建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从周公旦开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的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戎摩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至周穆王时,徐国之君徐偃王嬴诞在位,行仁义,结众心,颇得百姓拥护,四周有36个国家都派人向他朝贡。后来,他曾举兵进攻周朝都城,被周穆王打败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山中隐居下来。周穆王别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此后,徐国一直延续数百年。吴王阖闾(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之后,公元前512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徐君为吴姬所出,与这两个公子为近亲,不愿意加害他们。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同年冬,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罪。徐国才被吴国灭掉。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649年,共有44代君王。其区域先在鲁南郯城一带,后迁至泗县、泗洪。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彭城因徐国而改名,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

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他地域五百里。《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很少见到徐国的具体经营状态,如经济、生产方面的文字。但是我们从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铭文考古中,可以获得一些间接的东西。

历史沿革 夏商历史

夏朝禹时,伯益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嬴若木受封于"徐"(今邳郯地区),建立了徐国。

后来,在夏朝、商朝、西周三代,徐国一直是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西周历史

周穆王时,曾派兵讨伐徐国,想要令他臣服,没有成功。到春秋时期,徐偃王时,向他朝者的国家有32国(《韩非子》作36国)。

周公旦时期,到周成王、周康王时期,西周和徐的战争非常频繁。徐国参加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贵族针对周朝叛乱,反抗周公的东征。徐驹王起兵直接攻打周朝一直打黄河边,徐人自豪于"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周公旦的儿子鲁公伯禽的鲁国经常和徐国发生磨擦。

周穆王统治时期,贤能的徐偃王嬴诞在位,大行仁义,得到百姓拥护。在这一时期,有32个徐国的邻国向徐朝贡。国力强盛了之后,徐偃王大举进攻周朝首都,差点获胜。周穆王打败徐国以后,徐偃王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山林隐居。于是,周穆王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统治徐国。

在此之后,徐国有了数百年的太平时期。

春秋历史

请参见二公子事件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天的时候,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作后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楚国。楚昭王很高兴,立即派出重要官员隆重迎接,并让他们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

这给了吴王出兵的借口。前512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讨伐徐国和钟吾国。

灭亡事件

徐国因为"二公子事件",被吴国侵略,由于其军队不堪一击,结果被吴灭。

其实,也可以说是楚国和吴国不断蚕食他们的属国,所以灭亡。

灭亡之后

徐国亡国之后,其子孙以原国名"徐"为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江西靖安被认为是徐国最后的家园。2007年1月6日,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发现了一个东周古墓,根据考古专家徐长青等人对墓葬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古墓为春秋时期徐国最后一位君主章禹的妃嫔陪葬墓。该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江西靖安为徐国最后的据点。

徐国统计

徐国的国祚长达 1649年 ,共有 44 代君王。

徐国文化

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商朝中、后期开始,到西周达鼎盛期。青铜器的制作标志著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现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大量的铭文,极其丰富的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资料确切性及不足之处。西周金文中几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记录。"孚"相当于获取和掠夺的意思,"吉金"是优良的青铜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表明当时(安徽)繁阳以南的淮夷地区盛产铜和锡。《兮甲盘》铭记载西周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的相应规定,铭文中说:"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敢不用令(命令),则即刑戴(扑)伐",就是说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仅在周穆王时代,就发现十五器和淮夷有关的战争记录的铭文。(诗经·鲁颂·泮水)写鲁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宫宴庆群僚的情况,以"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珍宝)。元(大)龟象齿,大赂(进献)南金(质优的青铜器制品)"为尾结之句。

徐国经济发达,是西周王朝赋税的主要提供地区,所以"征东夷""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之后的主要战事,这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上也都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徐国有较多的青铜器出土文物。在廿世纪50年代之前,据资料就有廿四件之多,主要是日常生活、家庭、兵器等方面,例如:"徐王鼎"、"吮儿钟"、"徐髂尹钲"、"义楚钟"、"徐王义楚铺"、"王孙遗者钟"、"徐王庚儿钟"都是有铭文的。其他还有殷"徐伯鬲"、周"徐偃侯旨铭"、"徐偃王壶"、"豆形兽尊仪"、"徐宝蕴"、"大徐王寿铭"、"徐冠卑"、"环头大刀"之刀头。这些徐器大部分是徐国晚期(春秋时代)的东西,而徐国鼎盛期在西周,那时候的徐器想已在战乱中被掠夺、进献或散失,到目前为止尚不见批量出土、闻世、发现。

1965年,山东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徐子氽鼎",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重32公斤,铭文:"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系徐子"氽"随葬之品,同时出土的还有铜箭头等。1979年4月江西省靖安县出土三件青铜器都是徐国的遗物,其中有一件铭文18字"雁君之孙徐令尹者旨型,择其吉金,自作炉盘。"炉盆就如现在火盘,雁和偃同音,古文字可以通借。1982年在绍兴发掘一座春秋大型墓葬,出土的六件青铜器中有三件铸有铭文,这三件有铭文的铜器是鼎、炉、缶。缶的肩部有-周铭文因残损未能释读。炉的底部有铭文三行其中有"徐王之"的字样。鼎的器盖与器肩各有相同铭文44字,标明徐肴尹自作汤鼎。据考古学家考证,肴尹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

关于青铜器,古代有"蚩尤作兵"的传说,东夷部落是蚩尤等的后裔,徐器制作曾经处于领先和承前启后的位置。徐器继承了商器的传统。例如:商器没有钟、只有铎,铎形状与钟已相同,但比钟小、口是向上的,有柄,执柄而敲鸣,如有铭文一般都刻在柄上。从西周开始才有口向下的钟出现,徐器"徐髂尹征"自名征城,就是考古中的句耀,句耀是铎的音变,在浙江绍兴出土有越器句镏,当系受徐器的影响。徐器也善于学习和模仿西周的青铜器制作,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明。在安徽屯溪、江苏丹徒等地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同于当时南方青铜器的制作风格,都带有棘刺类密集的变形动物纹及具有几何印纹、陶纹特点的细密花纹,徐器的中间过渡是难以否定的。

徐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从徐器铭文和徐姓家谱及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绍兴出土的"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设有管理祭祀的官员。(逸周书·王会解)中有:"祝淮氏、荣氏"(注):"淮、荣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当系淮夷,居然当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见淮夷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进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这一神圣的职务轻易地授给一个夷人。徐国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国家,已经有十分明确的分工管理这方面的官员。

《诗经鲁颂·炯》是歌颂鲁国养马众多的篇章,相对来说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著优势。《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徐偃王"条下注:"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以航运的优势,开凿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

地理位置

徐国的区域最早在鲁南苏北以山东郯城为中心的区域,后迁移到徐州、泗县、泗洪。

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张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

彭城因徐国而改名,后来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此时的"九州"与大禹治水时的"九州"不同,大禹时期"九州"中的徐州是指以山东鲁西鲁南为中心包括河北东部、江苏北部的区域)。

相关信息 徐国

国姓

嬴姓

爵位

侯爵,周穆王时改成子爵

国都

从北向南不断迁徙

始封此国者

夏朝禹

始祖

若木

兴亡年代

前20世纪至前512年

灭亡原因

被吴国所灭

史书记载

1 荀子。非相篇

2史记

(卷4周本纪)、(卷5秦本纪)

3楚辞七谏。沈江篇

4春秋左氏传

(始见于庄公二十六年)

徐国变迁 历史变迁

1、大禹继承父志治水,取得成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大禹治水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伯益的支持。大禹晚年准备传位于伯益,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夏启六年,伯益被杀。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山东中部、南部,郯城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自此之后,徐国人以国为姓,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2、到了商末,特别是周朝,徐国力量比较强盛,周一直认为它是周的抗衡者,所以对徐国不放心,频频征伐。对此,《诗经》中多有记载。徐国败退,南迁到泗洪一带,继续发展强大。此时徐国国君曾以诸侯国首领身份率兵西征,与周对峙。周穆王惧怕,承认徐君为诸侯的盟主。

3、西周的中后期,徐国传到徐偃王,在淮泗地区得以复兴,正如史料记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命楚国举兵讨伐。徐偃王行仁义,不忍心杀其民,公元前963年便弃国北走,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随迁的百姓数万。所谓的武原县东山即在今天邳州西北,东山后来被称为徐山。

4、徐国败后,徐偃王曾经率领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所以今天浙江的徐姓在当地是望族。徐偃王终被追杀,怀抱美玉投海而死。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来。此时是在周共王(公元前922-公元前900年)时期。

5、春秋时七雄割据称霸,徐国再度南迁到淮南、江北苏皖接壤的淮泗地区。那时徐国已经国力弱小,民心比较松散,没有多强的抵御力量,夹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生活。公元前512年,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徐王章羽披发文面,绑缚自己,领着妻子跪求夫差保留国土,夫差不准。章禹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若木封徐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余年。

都城变迁

徐国的都城也是几经迁徙,在1500多年迁徙中,有考证的主要有:

一是山东郯城。史家研究结果,徐国最初封国时,应在山东泰山东北以南到郯城一带。山东泗水的汉舒村有徐国第五代国君徐豹墓。2001年10月,郯城县 定徐豹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洪泽湖一带的徐城。泗洪县境内太平乡有个香城村,"城"即指徐偃王所筑之城,香城是因为城里传说有座徐偃王妃子的粉妆楼而得名。

三是邳州梁王城(良王城)。目前发掘出来的邳州梁王城(含九女墩、鹅鸭城等遗址),可以确定为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古徐国后期都城。连续三次发掘,共发现灰坑122座,墓葬22座,房址11座,出土文物一千余件。本地曾有"金銮殿"地名,出土19枚宫廷器乐青铜编钟,并镌刻"徐王子孙永保之用"铭文。专家张知寒先生在《略谈古代徐州》中说:"徐国治所(国都)在下邳。这是指徐偃王所建的徐国。徐偃王复国于邳,国都建在下邳理所当然。""良王城"在史籍中是有政治活动记载的,可以佐证良王城是徐国政治中心之城,又是徐国基地之城。

徐国文物 铭文中的相关记载

西周青铜器上金文中几次提到周朝伐淮夷孚吉金。"孚"的意思是:获取、掠夺。"吉金"代表优良的青铜器。而徐国为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意思是说:"在那个时期,(安徽)繁阳南边的淮夷地区盛产铜、锡这两种金属。"

《兮甲盘》铭载西周"关市之征"之后,对南方诸侯百姓的规定: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敢不用令(命令),则即刑戴(扑)伐。意思是:"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

周穆王时期,有十五器上的铭文有和淮夷,特别是徐国有关的战争记录。

《诗经·鲁颂·泮水》记载了鲁僖公征淮夷,建造"泮宫"宴请群臣的情况。结尾是: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珍宝)。元(大)龟象齿,大赂(进献)南金(质优的青铜器制品)。

徐国经济发达,对周朝提供了非常多的赋税。因此,征东夷、征东国变成了西周成立后的主要战争。这些,在西周初期许多青铜器铭文上都能找到记录。

徐国的出土青铜器非常多。其中,在二世纪50年代之前,有二四件。比如:

徐王鼎 吮儿钟 徐髂尹钲 义楚钟 徐王义楚铺 王孙遗者钟 徐王庚儿钟(以上都有铭文,以下都没有)商朝时期"徐伯鬲" 徐偃侯旨铭(这个和以下都是周朝时期的) 徐偃王壶 豆形兽尊仪 徐宝蕴 大徐王寿铭 徐冠卑 "环头大刀"的刀头。这些多是春秋时期的产物。但是,徐国的鼎盛期是西周。那时候的徐器多已散失,目前没有出土。

1965年,山东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徐子氽鼎"。

1979年江西省靖安县出土了三件青铜器。这些都是徐国的产物,其一件铭文:雁君之孙徐令尹者旨型,择其吉金,自作炉盘。炉盆为火盘,雁同偃(通假字)。

1982年,绍兴发掘出一座春秋时期的坟墓,出土了六件青铜器。其中,三件有铭文。这三件分别是:鼎、炉、缶。缶肩部有周代铭文,但是因残损,没有办法分辨。炉底部的三行铭文中带有徐王之三个字。鼎的盖与器肩都有相同的铭文,都是44字。其中,标明了徐肴尹自作汤鼎。据考证认为,"肴尹"有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员。

绍兴出土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的祭祀官员。

徐国青铜器的意义

徐国青铜器有着明显的商器特征。举个例子:商器没有钟,但是有铎。他们的形状相同。区别是:铎比钟小,口朝上。并且有柄,执柄而敲鸣。它的铭文通常刻在柄上。

西周时期才出现了口向下的钟。徐器徐髂尹征就是铎。在浙江绍兴,曾经出土越国青铜器句镏,可以看出来它在很多方面受徐器影响。

徐器同样吸取了西周青铜器制作的技术。因为徐国在一定程度上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明。安徽屯溪、江苏丹徒曾经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徐国青铜器,与南方青铜器有非常不同的风格。它们都带有棘刺类密集的变形动物纹,而且具有几何印纹、陶纹特点的细密花纹,这些都是西周青铜器的显著特征。

所以说,徐器的过渡作用难以否定。

史书杂记

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

《韩非子》中记载:地域五百里。

《诗经·大雅·常武》篇: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徐国在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著优势。

《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楫"为海运官员。

徐偃王曾经"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竟然欲以航运优势,开运河,其国力必极强盛。

徐国是淮夷中的大国,由海岱区南下,在苏皖交界处立下根基,影响日炽。传说西周早期徐驹王帅师伐周,穆王之世又有徐偃王 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并率师伐周的传说

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征讨徐国。《史记·鲁世家》记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 鲁侯之功,……遂荒 徐宅。"荒"的意思是占有。

徐国宗教主神:东皇太一(有可能和楚国最高天神是一个)

上古神裔东夷族主要成员,传说东夷族的始祖族长是后羿。

徐国世系 灭国之前

諡号

在位起讫

在位时间

备注

若木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52年

在位17年

夏禹封之于徐

奄延

公元前2053年-公元前2003年

在位51年

公元前2002年-公元前1986年

在位17年

公元前1985年-公元前1918年

在位68年

泓显

公元前1917年-公元前1903年

在位15年

公元前1902年-公元前1868年

在位35年

允迪

公元前1867年-公元前1833年

在位35年

公元前1832年-公元前1804年

在位29年

公元前1803年-公元前1783年

在位21年

公元前1782年-公元前1731年

在位52年

公元前1730年-公元前1695年

在位36年

公元前1694年-公元前1668年

在位27年

公元前1667年-公元前1624年

在位44年

公元前1623年-公元前1593年

在位31年

夏朝灭亡

蕃畅

广

绂(徐驹王)

名字不详,徐国强盛时期

诞(徐偃王)

和周穆王是同一时期君主

义楚

和鲁昭公是同一时期君主

宝宗(嬴宗)

章禹

-公元前512年

公元前512年,徐国灭亡

灭国之后

名字

备注

殉父国难

周元王(前476~前469)时,佐越兵,以复国仇

周贞定王(前468~前441)时为大夫

周贞定王时为大夫

周考王时为大夫,生闵、越

周威烈王时为大夫

周安王时为大夫

周烈王时为大夫

周显王时为大夫,生垂、辟

仕楚,为大夫

字新章(前345~前267),为东鲁徐氏一世祖

仕楚,为大夫

秦庄襄王时为丞相。世居徐州。生仲、矩。

(巿)

即徐福, 秦著名方士,东渡日本。

我也济宁的,我也姓徐!但是好像咱哥俩的辈有点差!我厚字辈,往上是敦字辈,往下是家字辈,我任城的,前些日子安居那边的常来续家谱,也就是说俺给他们的辈分是在一个标准上的!你可以去百度下“徐氏家谱”查查!但我觉得你这个问题问问父辈的人们最好不过了!他们应该会知道的。

中华徐氏始祖陵的概述

宗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先祖,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即使多元化文化...
点击下载
上一篇:寻找何氏家谱?下一篇:求高人起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