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包公嫡孙,37岁创业,60岁成华人首富,回乡见家谱为何大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他是包公嫡孙,37岁创业,60岁成华人首富,回乡见家谱为何大哭?,第1张

他的名字叫包玉刚,是包公第29代嫡孙。相对比为官清廉的祖辈包公来说,这位嫡孙可是吸金能力过人。他在37岁时才开始创业,60岁的时候就已经坐拥400亿资产,并成为华人首富,在当时远超李嘉诚。当这位富豪回到大陆老家时,随行人员拿出了包家的世系家谱,富豪捧着家谱却放声大哭,这是为何呢?

包玉刚1918年底出生在浙江宁波。父亲经商,家境富裕。13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上海求学。不久,抗战爆发,包玉刚辗转来到重庆,在一家银行当了职员。在这里,他积累了金融业的经验,并由此逐渐升任,直到成为上海银行的副总。由此可见,包玉刚头脑敏捷,才干过人。

1949年初,国军败局在即,国内一片战乱。包玉刚和父亲带着仅存的一笔积蓄,一起来到了香港。通过经营小生意,他们立足了脚跟。小生意虽然能赚钱,但很辛苦,收入不保。于是,包玉刚决定转行做海运。

在当时,香港航运业已经是稳定成熟,但竞争也是相当激烈。从零开始的包玉刚并未气馁,他一边学习运营知识,一边进行实际操作。这一年,他已经37岁了。

在朋友的帮助下,包玉刚从英国购回一条28岁高龄、烧煤发动的旧货船并视若珍宝,靠着这条船,他的事业开始起步。

在日本和印度之间运输煤炭,让包玉刚赚得盘满钵满。随后,好机会来了。第二年,苏伊士运河被埃及收为国有,引起了运费高涨,包玉刚借机投资买船,扩大业务;1967年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一场战争,战乱中有人破产有人发财。包玉刚就是后者。他趁机又扩大了自己船队。

到了1978年的时候,包玉刚凭借400亿的资产稳稳当当坐上了世界七大船王的头把交椅。美国媒体甚至称他为“海上之王”。他的业务已经遍及亚洲、欧洲以及北美。英国女王还亲自授予他爵士勋章。

这位世界船王事业成功后做的最开心的事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不但捐赠大学图书馆,还开展了多项商业合作。1984年秋天,他回到了故乡宁波。在浏览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时,随行人员拿过来一本“天一阁”珍藏的包氏家谱。

包玉刚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竟然是包公的第29世嫡孙。捧着家谱,他激动得放声大哭。风风雨雨大半生,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竟然是包青天的子孙!

原来,包玉刚捧着家谱大哭的原因是自己身为包公之后,并未愧对先辈的英名,他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

家谱的颜色最好以土黄或者深蓝为好

下面说下内容问题:

二、家谱内容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

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迹,本族人撰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三、家谱的价值与弊端

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可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历史上,家谱的编撰方式分为两个时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修谱主要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修谱主要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当今时代,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多方面的价值。我们以前受“左”的思潮影响,往往将家谱看作“四旧”,视为糟粕,有的烧毁。即使保存在图书馆的家谱,也是堆放在角落里,听其尘封虫蛀,显然是不妥的。

开发家谱资源有以下几方面价值:

首先是文物价值。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钞本,都具有文物的价值。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级的文物。

其次是资料价值。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如对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即源于皖南徽商家谱。

再次,家谱具有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也必将起重要的激励作用。

最后是寻根价值。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才能提供这些资料。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的数万名读者,其中不少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形容。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主要产生封建社会的文化载体家谱,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几乎所有的旧家谱的谱序、凡例、族规家法等内容,都露骨宣扬封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等封建伦理规范,乃至封建迷信等。

其次是攀附假托。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称李世民为本族始祖,张氏则以张良、张飞为自己先祖,萧氏则拉萧何为自己祖宗等。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不一定是一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最明显是朱熹,翻阅朱熹作谱序的家谱达几十种,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显系伪造。明清时,有“谱匠”、“谱师”职业,专为有些家族制作伪劣产品。

再次是书善隐恶。有的家谱凡例明文规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家谱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行状,刊载墓志铭等。另一方面,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者,则采用“除名”、“出族”、“出谱”等措施,不予书写,名不见谱。

当然,旧家谱在观点、内容、体例等方面,还存在其他弊端或不足,我们对旧家谱必须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真实无误,云南包公后裔与元太祖后裔都姓包,有很多蒙古包姓因仰慕包公而自称包公后人,所以两家要合写家谱。

1、包公后人入云南

明朝洪武16年,也就是1383年,朱元璋数次遣使来滇,希望平定“南蛮”,四海臣服。但是,明王朝希望兵不血刃平定大西南的愿望落空了。于是,朱元璋派开国大将沐英、傅有德率30万大军入滇平蛮。当时明朝军队从南京开拔,军中有一位包公第14代嫡孙包什一(字绍尧),官居明朝忠武校尉,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旅长。因为战功卓著,包什一后被任命镇守宣威关,为明王朝把持滇东大门的稳定。从南京到滇东,此后包公后世包什一一族的子孙在一个叫宣威大令卡的地方世代繁衍,这里也就是后来包继平的诞生地—榕城包湾。

包家史记载曾有包家祠堂立于包湾当地的老街上,可惜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损毁了。但即使在今天,当地下堡街上仍有近半数人家姓包,而从包拯后裔云贵支系的族谱来看,今天大西南云贵地区的包公后人大多数就是从宣威下堡街流散出去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包公第31代嫡孙包继平。

2、成吉思汗后人成包姓及入云南

元太祖后裔蒙古族包氏:《元朝蒙古秘史》《黄金谱牒》《金册》记载:包端察尔蒙语意为包氏胞祖包赤金蒙语复数为包侕赤金使姓氏传承了,子孙形成包侕赤金贬译孛儿只斤氏族,姓包氏蒙语为包罗特,意为包氏,后裔蒙古可汗包公讳也速该去世后,族人背叛包侕赤金氏族,因而只有包公讳也速该后裔姓包氏,蒙古族习惯称名不称姓氏,包公讳也速该长子元太祖包公讳铁钼真误译铁木真,重振包氏黄金家族,元太祖与爱孙元世祖包公讳忽必烈建立蒙元帝国,后裔为蒙古族包氏,世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蒙古族包氏人口是汉族包氏人口的两倍多,为包氏主干。

元太祖后裔归化城土默特部部长包公讳俄木布之子包公讳罗,为蒙古戍牧长君,率领蒙古八旗之右翼四旗,从山西大同边外,随清军满州正蓝旗伊拜蒙古旗都统的蓝军,追击李自成大顺军。平山西后经陶寺至陕西西安,顺治二年置满蒙军二千多人,包氏世袭蒙古八旗戍牧长君,镇守西安。子孙分布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湖北,为蓝军籍。大部份为了生存,避免民族仇杀窝里斗,隐瞒蒙古祖籍,学习汉语,融入汉族沿用汉人籍贯,字辈各自编排,不相统一。有的后人受包公文化影响崇敬包拯,冒称是包拯的后代。

清朝康熙年间,包公讳振德为驻防置省蒙古八旗戍牧长君,率领四弟包公讳振达,包公讳振江,包公讳振海,包公讳振龙,二十八子侄,随西安将军瓦尔喀平三藩入四川,瓦尔喀卒。又随信郡王征伐甘肃,后随岳父绿旗军勇略将军赵良栋转战云南各地,平定吴三桂后,追击吴三桂家人经沾益曲靖至贵阳,荒山密林不见踪迹,帝责令追讨不力,削职为民,改土归流,长子包公讳天才一直学不懂汉语,不会说汉话,在云南常与汉人相处,至宣威时能听懂汉话,四子包公讳天魁留在宣威屯田,子孙世居宣威,包公讳天才到四川东川府者海汛,喝了水换水后,会讲汉话,始迁祖包公讳振德很高兴地说:“这是长生天赐给我家的福地!”逐拓荒包堡地数千亩,定居者海街,雍正四年东川府改属云南,始迁祖去世后,安葬云南东川府者海今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者海街小坡坡,子孙取棺木回陕西西安途中,盗贼野狼成群,与土匪一路拼杀,家人伤亡八人,道路荆棘丛生,林中瘴气迷茫,致人死命,至昭通无法前行,改葬昭通,部分子孙定居昭通守墓。后裔融入汉族和回族,分布四川重庆云南各地。今云南包氏有十万多人,其中包拯后裔近五万人,元太祖后裔蒙古包氏黄金家族约三万多人,其余的一万多人。元太祖34世孙云南会泽包世福。

一、丑姓起源有七:

1、源于风姓,出自太昊伏羲氏之妹女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女娲,燧人氏之女,太昊伏羲氏之妹。从女娲开始,中国的原始社会转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开始以男性为中心。因女娲之名也叫女丑,因此华族后裔中有以“丑”为姓氏者,称丑氏。

2、源于职艺,出自春秋时期吴国专职从事钮柄制作的钮宣义,属于以职业技艺名称为氏。

钮氏始祖为钮宣义。春秋时期,钮宣义为吴国从卫都骑卫(军队统领),因其祖上为专职从事钮柄制作的“百工之长”,故以技艺为姓氏,称钮氏。后有族人因避祸而改为丑氏,读音仍作niǔ

3、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逄丑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逄氏起源于北海姜姓,先祖为炎帝神农氏之孙逄伯陵。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逄,商诸侯伯陵之后,望出北海。”逄伯陵当年被封于齐地(今山东潍坊、烟台),建逄国,其子孙世代为逄氏。

周武王灭商后,以逄国之地封姜太公,建齐国,逄氏一族则顺为太公之臣。到春秋时期有大夫逄丑父,为齐国重臣。其子孙后代中有支庶后裔取先祖名字中的“丑”字为姓氏,称丑氏。

4、景丑氏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名字中之“丑”为姓氏者,称丑氏。

5、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人公孙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6、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司法执刑官侴,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典籍《康熙字典》中记载:“侴,敕久切,音丑,姓也。”据史籍《姓觽·二十五有》记载:“ :‘侴,汉时本姓侴,改姓俞。’ :‘司徒掾俞连,一作侴连。是改姓自连始。’”

侴、丑今虽同音,但作为姓氏,绝非同宗。侴,读音作chǒu(ㄔㄡˇ),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五刑”执刑官的称谓,就是俗称的刽子手,专司执行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宫刑(毁坏生殖器)、剕(刖)刑(剜掉膝盖或砍脚)、大辟刑(杀死)等刑法。后在近代改为丑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瑚图氏,满语为“丑鬼”之意,世居叶赫。后大多改为汉字单姓为胡氏、包氏,也有以汉译本意改汉字单姓为丑氏者。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钮祜禄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满语“钮祜禄”汉译为“狼”之意。“狼”是满族先世女真族的图腾之一,女真族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国时期称“敌烈氏”,金国时期称“女奚列氏”,元朝时期称“亦气烈氏”,明朝时期称“钮祜禄氏”。

满洲氏族钮祜禄氏,冠以汉字姓称“钮氏”,也有的冠以汉字姓称“郎氏”者,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氏族。

据传,有满族钮氏族人因避祸而去“金”改为丑氏者。

二、迁徙分布

丑氏族人大多分布在湖南、陕西、辽宁、台湾等省份。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北海郡:商朝时期为古逄国。西周时期为齐国。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市地区。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吴 郡: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另置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四、各支始祖

丑(侴)魁武:一世祖,行三,字学博,原籍江南松江府上海县,自明因仕授楚职落业潭州,后改善化,即今之长沙九峰镇。至四世祖丑(侴)友嵩,字维岳,生二子:丑(侴)允坚、丑(侴)允堂。丑(侴)允堂,字挥琴,迁居潭邑,今号中湘房。丑(侴)允坚世居长沙,至七世祖丑(侴)廷尧,字团山,生五子:丑(侴)朝缙、丑(侴)朝绅、丑(侴)朝经、丑(侴)朝纶、丑(侴)朝绂,长、次无传,演衍季山(朝经)、小山(朝纶)、崧山(朝绂)三房。厥后支分派别,椒衍绵延,隶属长善各地。

五、历史名人

丑 千:南朝齐国荥阳人。齐高帝萧道成受禅之年,丑千在嵩山东见雨石,石开,有玉玺,文曰:皇帝兴运。

丑 闾:字时中,蒙古氏。登元统元年进士第。累官京畿漕运副使,出知安陆府。至正十二年,蕲贼曾法兴犯安陆,时丑闾募兵得数百人,帅以拒贼。败贼前队,乘胜追之。而贼自他门入,亟还兵,则城中火起,军民溃乱,计不可遏,乃归,服朝服,出坐公堂。贼胁以白刃,丑闾犹喻以逆顺。一贼排丑闾下,使拜,不屈,且怒骂。贼酋不忍害,拘之。明日,又逼其从乱,丑闾疾叱曰:“吾守土臣,宁从汝贼乎!”贼怒,以刀斫丑闾左胁,断而死。贼愤其不降,复以布囊囊其尸,舁置其家。丑闾妻侯氏出,大哭,且列酒肉满前,渴者令饮酒,饥者令食肉,以绐贼之不防己。至夜,自经死。事闻,赠丑闾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赠侯氏宁夏郡夫人。立表其门曰双节。

丑 成:明朝郁林人,永乐举人。

丑 慈:明朝三山人,宣德中邵武府通判。

六、现代名人

丑纪范:教授,1934年7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享受 特殊津贴专家。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81 年 2 月至 1982 年 2 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和工作(访问学者);历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

丑伦忠 :1937年8月16日出生。曾在贵阳采矿机械厂任工程师、厂办主任,现任贵阳中和电器厂总工程师。

丑立本:笔名李奔。1928年9月生,湖南长沙县人。1948年9月入湖南大学土木系就读。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 。1955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毕业,后长期在部队从事马列主义教学工作,先后任政治干校、步兵学校教员、宣传干事等职。1978年转业后任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职工大学副校长等职。1983年3月调华东师大出版社,先后任编辑、编辑室主任、编审等职,1992年退休。独自或与人合作撰写、主编文章、著作共约100万字。主要著作有:《统一战线概论》(1987年华东师大出版社)是一部为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条件下,国内外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的形势需要而编写出版的系统阐述党的统战理论的专著。

丑作民:1933年4生,高级院士。擅长书画大专文化。主要艺术团体职务: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北京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书画家、大连市老年书画院会员。

丑子冈:(公元1910~1963年),女;湖南长沙人。著名现代幼教专家。

丑万禧:(公元1930~今),满族;辽宁大连人。著名现代建筑专家。

丑纪范:(公元1934~今),湖南长沙人。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向姓历史名人

向 宠:襄阳宜城人,三国时蜀国将领

向 秀:西晋玄学名士。司马昭时授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为竹林七贤之一。

向 拱:怀州河内人,宋代大臣。

向 宝:江西省进贤人,明朝大臣

向 侃:字希颜,明朝巢县人,永乐年间中举,宣德中任靖宁州判官,后升任监察御史,一度又出为知府。他洁己爱民,不避艰苦,办事公正,清约如寒士,名节很好。

向 荣:四川省大宁(今巫溪)人,清代将领

向海明:扶风(今陕西凤翔)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向敏中:开封(今属河南省)人,北宋大臣。

向子諲:临江军清江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宋代大臣、词人。

向子韶: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向士璧:常州(今属江苏省)人,南宋将领。

向腾蛟:浙江慈溪人,清代将领、画家。

向警予:湖南溆浦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先驱1928年在汉口英勇就义。

向忠发:湖北省汉川人,中共第一位工人出身的总书记。

向秀丽:广东广州人,当代女英雄。

向仲华中将

向仲华(1911-1981),原名向崇如,又名向镇华,湖南省溆浦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军部秘书,第四师政治部秘书长,第11团政治处主任,红色中华报社社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中华报社社长,解放日报社编辑,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第13旅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20兵团68军政治委员,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是第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5月21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0岁。

向守志少将

向守志(1917-——),原名向守芝,四川省宜汉县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第76团副排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副连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太行军区第10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1支队副支队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8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晋冀鲁豫、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5军4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第15军44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15军军参谋长、第一副军长、军长。回国后,任炮兵技术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司令员,1977年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82年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是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向守志上将

向孝书中将

向孝书(1925-2004),山东省荣成县(今市)和镇南卧龙村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胶东军区连政治指导员。参加抗日反“扫荡”、坚守石家庄、胶东保卫战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营长。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战役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团参谋长,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等战役、战斗。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长、副师长。1961年军事学院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师长、副军长,沈阳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1985年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1990年4月退役。是中国***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4年8月16日因病在大连逝世,终年79岁

柳哲

我在一套清道光癸巳年(1833)《包氏宗谱》上,发现了一幅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从侄、翰林学士沈遘为北宋大清官包拯所编家谱《莲花手卷》的题词“宝藏”,弥足珍贵。该家谱不独载有包拯手书家训,当时名家范仲淹、沈遘、韩熙载、胡铨、赵汝愚、方逢辰、钱象祖、张九成、李宗勉、王珪、张环等,也都留下了稀世墨宝,殊为难得。

北宋科学家沈括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妇孺皆知。沈遘,为沈括从侄,虽然几乎湮没无闻,但他也非凡夫俗子,他是一位饱学之士,更是一位大清官。他廷试第一,因为以官员身份就试,故列第二,仅得榜眼。他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克己奉公,忠孝传家,为人称道。

沈遘,字文通,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杭州)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四十三岁,与弟弟沈辽、叔叔沈括俱有文名,称为“三沈”。皇祐元年(1049),弱冠之年,登进士第,为榜眼。出任江宁府通判,归,上奏本治论10篇,为仁宗所欣赏。除集贤校理,不久,为起居舍人,修起居注,加知制诰,因其父犯事免职,出知越州。嘉祐七年(1062)为尚书礼部郎中,徙知杭州,英宗时召知开封府,迁龙图阁直学士。

沈遘才干超群,明于吏治,他先后出任越州、杭州、开封知府,所到之处,恩威并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树,老百姓无不称赞他:“此杭州沈公也”。百姓无力丧葬的,给予赈济;对孤女,亲为作主婚嫁者,凡数百人;有养良家女为娼优者,悉令其父母领回。又曾在杭州主持凿井,引西湖水入城,方便百姓,时称“沈公井”。每文士投贽,必择其贤者而誉之。待人诚信,下属皆愿为之效力,故当时后进之士多归附。处理政务,只需半日,即可与宾客旧友往来谈笑,“沛然有余暇”,友人交口称其能。

天妒其才,英年早逝。他无怨无悔地走过了短短四十三年的人生,守丧尽礼,无疾而终。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西溪集》(10卷)、《文献通考》,流传于后世。精彩人生,虽然短暂,忠君爱国,清廉有声,吏为民役,爱民如亲,死而不亡者寿!

沈遘其人,百度搜索,寥寥无几,传世墨宝,仅见于《中国历代行书珍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收录有沈遘的尺牍。沈遘手迹,大字所书,遒劲有力,心正笔正。从落款“学士”可知,该墨宝当写于其“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任上。家谱乃传家至宝,沈遘题词“宝藏”,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沈遘与包拯,先后为开封知府,他们人品高洁,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包拯编修家谱,沈遘题词支持,自然是情理中事。该墨宝的发现,对于研究沈遘生平与书法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包 氏

姓氏起源

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蚡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他是包公嫡孙,37岁创业,60岁成华人首富,回乡见家谱为何大哭?

他的名字叫包玉刚,是包公第29代嫡孙。相对比为官清廉的祖辈包公来说,这位嫡孙可是吸金能力过人。他在37岁时才开始创业,60岁的时候就已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