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明皇陵景区如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凤阳明皇陵景区如何?,第1张

凤阳明皇陵以前还有一座当时最大、最豪华的享堂,但是在明末农民起义中被张献中放大火烧毁了,现在只能看到一些遗迹了,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陵寝。

明代,朱氏皇家陵墓有5处:江苏盱眙祖陵、安徽凤阳皇陵、江苏南京孝陵、北京十三陵和湖北钟样显陵。其中以凤阳朱元璋父母陵墓建筑最早。

朱元璋父母死于元至正四年(1344)四月,当时因家贫,丧葬极为简陋。后来,朱元璋弃僧从戎,“继为王,终为帝”,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至明洪武十二年(1379),修建自己父母的坟墓,成为明代第一陵。

据史籍方志记载及考古发掘资料,凤阳明皇陵建有皇城、砖城和土城三道陵垣,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内“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中间自北向南轴线上,依次矗立着土城正红门、红桥、棂星门、砖城红门、明楼、神道石刻、御金桥、碑亭、皇城金门、享殿、配殿、皇城后红门、坟丘、砖城南明楼、土城南门等建筑。明人诗句描绘这里:“迢迢复道中天起”,“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兹陵从古无”,“百里无人敢樵牧”。

凤阳明皇陵建成后,朱元璋曾先后命太子及诸王来凤阳谒陵。朱棣做皇帝后多次谒皇陵,并命太子前往祭陵。同时《大明会典》规定:凡官员以公事经过者都要谒陵。因此,明代留下许多歌颂帝王谒陵盛况及咏陵的诗篇。

明亡清降,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至乾隆年间,皇陵地面建筑皆已不存在,陵丘及神道两旁的石刻尚存。昔日“郁葱王气接邱坛,云绕乾坤得大观”的皇陵,此时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马卧幽宫”。新中国成立后,部分石像生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毁坏。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残损的石像生得到修复,断残倒卧在地的无字碑粘接树立。1997年以来又修建了陵区保护围墙、神道、御桥等项目,现凤阳明皇陵已成为皖东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凤阳县皇陵往北两公里是二郎村

二郎村位于殷涧镇最东北部,与小岗村相邻,东与石门山镇相邻,西与龙王山水库相邻,南与大庙镇相邻,北与石门山林场相邻。全村31个村民组,53名党员,5个党小组,其中预备党员2名,流动党员10名。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9800亩,水域面积1200亩,可耕地面积4800亩。

陈氏家谱旧序(朱熹撰写)

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 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叶茂枝蘩,不离一本。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陈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历仕魏帝,清节驰声。传霸先,梁祚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厥后王(一作伯宣)为海内文宗,奉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建(见)炎人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与大臣之冠。协赞大议,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流)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原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兴前业矣。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

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会祁间庠士陈君坚,一日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寻源,合陈姓而一之,其固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便千万世之下,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冺,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此余喜得于观创见,而不容以辞请也,按陈之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周武王之封于陈,世(以)主虞帝之祀,传至愍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氏,赢秦之季,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也,家于阳武户牗,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户牖侯,拜相光显天下。

(汉)元帝时,有讳汤者,又以平六代孙,拜西城副校尉。奉使方外,诛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锡爵关内侯,于平有光,汤之后,移家颖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寔),以节义风四方,至谓在曰:宁为弄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殆本诸此。

自是颍川之陈亦着,二方之子孙亦盛,显于魏同,丕播于晋,大行于宋、齐、梁、陈之间,如大司空群,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方之后也。高源太守閠魏主簿,谭至为福建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季方之后居蒲为多,泉、福、建、安之境次之,宋元间罕有会者,故其派无传焉。

长城自逵之后十一(应为19?)世生武帝霸,继梁而有天下,传五君凡三十三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

有曰新安者,则伯固[新安王,妃孔氏]之封,而其后居家绩溪若崇德(今浙江石门)、昌溪、霞溪(池州)、陈村(今江苏徐州)古山陉之云岑、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

有曰宜都者则叔明[宜都王,妃方氏]之受封而而其后移家德安[今九江市德安],皆宁州,武宁[今九江市武宁,在柘zhe林水库上游],兴国[今赣州市兴国],安义[今南康义安],高安[今南昌市高安市],南昌,靖安[今南昌市靖安],建昌,丰城,瑞昌瑞昌[今九江市瑞昌市],奉新[今南昌市奉新],武昌[今湖北省武昌市],奉新,武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

有曰湘东[长沙]者,则叔平[湘东王,妃丁氏]之受封,而其后居家歙[安徽歙县]之黄墩,若乐平[江西上饶市]、临淮[安徽凤阳]、定海[今浙江宁波]、永嘉[今浙江温州]、昆山[江苏苏州]、金华[今浙江金华]、灵璧[安徽凤阳],类皆黄墩之分派也。

有曰豫章者,则叔英(豫章王,妃田氏)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吉州[江西吉安]黄金乡,若城东聚星街、吉水[吉安市吉水县]、赤岸[赤水县地]、崇仁[江西抚州]丹桂里、新淦[江西临江]之润陂、大塘、清江[临江市清江县] 之黄龙潭、类皆黄金乡之分派也(伯)仁,[妃褚氏]受封于庐陵[江西吉安]、而安陆、新昌、大姑、信沣、新田[永州市]、泞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仁受封于庐陵而安陆新昌大姑,信丰,新田,宁州杉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允[叔宝子,封吴兴王,妃宋氏] 受封于吴兴[浙江湖州乌程县],而平湖[浙江市]、延津[河南卫辉县]、 嘉兴、东阳[浙江金华市]、义乌、琏市[湖州归安]、海盐[嘉兴市]、乍浦[嘉兴平湖] 诸派皆祖之。庄[叔庄,封会稽王,妃夏氏] 受封于会稽[绍兴市],而凤阳、涂山[凤阳怀远县]、广德苦竹墩、台州状元塘诸派皆祖之。献[叔献,封河东王,妃余氏] 受封于河东[山西],原武[开封市]、鄢陵[河南归德]、宁祥、祥符[开封市]、时和[巩昌西]、临颖[许昌]、新郑[开封市] 诸派皆祖之。(受封于河南而原武宁陵祥符时和临颍新郑诸派皆祖之) 俨[叔俨,封浔阳王,妃余氏] 受封于浔阳,而安仁、太原、陈营[河南陈留]、南河[开封河阴]、鄱阳、南村[河南黾池]、贵溪[江西]、永丰[吉安] 诸派皆祖之。(俨受封于寻阳而安仁大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材赀溪永丰诸派皆祖之) 虞[叔虞,封武昌王,妃田氏] 受封于武昌,而江夏[武昌]、金沙[长沙市]、竹牌[黄州蕲水]、团风[黄冈市]、荆、襄诸派皆祖之。(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轩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阴、淮阳、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叔宝子,封钱塘王,妃谌氏]于钱塘、俭王[叔俭,封南安王,妃干氏]于南安始也。 鄱阳、大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岺、湖楠之派则自山王[伯山,妃乐氏]于鄱阳。

谟王[叔谟,妃胥氏]于巴东[川东]始也。

至于西川东门[成都],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亦移家保宁[成都]新井[成都南浦县],而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亦有奉节[四川]出镇,因家浮梁[江西饶州]、盐仓岭[江西浮梁地],而殁能死职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江逝[浙江],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卢[浙江],如观察使轻者,若吉水长松(一作重庆南川)、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安徽]则托始于新井;而瓜分子折;如乐之城南[江西乐平],婺[安徽婺源]之金阐、五马、凤山沙源;又或有自礼城、自霍口者,与夫祁[安徽祁门]之竹源,休[安徽休宁] 之陈村、浮[江西浮梁]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迹于盐仓岭;而溪殊径别,如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广西南宁]、崇善[广西太平]、棕榈[广西南宁宣化地]、谷木;如建德[江苏池州]小梅、青阳、湾里[青阳地];休之水潭、潜阜、罗坞;歙之慈孝坊、太平[宁州]之西乡;又或有自竹源、自陈村者也。

至于祁门东山,则系出叔达封义阳王,居长安蓝田,而其后移家闽之莆田、赣州之马头、吉安之庐陵县大湖塘凤凰山;若西蜀之阆中,如三尧者;茶陵之东乡,如四汉者;分迁不一,若马头、蒲江、陵尾、长冲后港,祁阳、宜章、全州,永兴、耒阳、塘村[兴宁县]、石墩[兴宁县]、攸水、马头香山岭、攸县东江乡、马兜[江西安成]、石陂、栗源堡、葛田、文江[吉水]、类皆蓝田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玉山、隐螀,若半x口大门里阳戈、荣锦、坊德、兴之陈源暖川齐村上饶沙溪类皆隐分派也。)其余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断丝散绳,诚不可头绪也。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间,有天麒、万镒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是而相从三百余支,继之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则又半焉。自后各望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间(虽咫尺之远),而有泰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天壤矣!(殆霄坏矣),今观二陈君之为是,岂直家天下云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浇漓之俗,挽回纯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于其父,自其父推及于其祖。自其祖推及于其曾祖,自曾祖推及于其高祖,又自高祖而推及于无穷焉!

则吾同身者,同吾祖者,同吾曾祖者,同吾高祖,同吾世分祖者,虽有亲有疎,有远有近,贫富贵贱,知愚,有贤有不肖之不同,自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则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接,德业相勤,过失相规,农未相赀,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想恤,婚姻死丧相助,(乎弱,众不暴乎寡,大不欺乎小,)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风霶濡,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大家,次无愧于斯谱矣,善哉。

陈君之为是也,(然其辑谱牒、表世系、叙节略、写遗像,即所谓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或者指为无益之举,此不知谱者也,乌足为陈君议哉!)故曰能推乃天下同源异流,(不欲其异,而欲其同),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建、而学问之充博也,嗟呼!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津人;而后可胜斯任者,余固知非在斯人也。然谱学失传久矣!感发而兴起者亦多也,求如是谱,光明正大,简切真实而易观者,盖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陈君为经纶之手,而是谱信哉为大成也,故并呈之,以为将来者劝。

  人们常说:贫寒之家多出孝子。这话要是套在头上,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走得太艰辛了,他才会充分体悟到当年自己父母的困顿与苦难;也许正是因为父母的早亡与亲人间过早的生离死别,他才会越发想念自己的父母亲。洪武二年四月的一天,洪武帝朱元璋稍稍有点闲暇,就跟身边的侍臣聊天,不知不觉怎么聊到了中医上的吮痈。吮痈,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用嘴吸痈疽的浓血以毒。这种事在过去常发生在父母亲有病了,子女为表达自己的孝道就“奋不顾身”地吮痈了。朱元璋听后颇为感慨地说道:“朕尝思人子于其亲一体而分者也,思念之笃,精诚之至,必相感通。”随后他讲了一则自己亲历的事情。> > 刚参加郭子兴红巾军时,朱元璋因为为人乖巧、作战勇敢,又甚为郭元帅喜欢,在与元兵交战中多数取胜,由此朱公子名声远扬。元兵为了报复,到处打听朱元璋家人的情况。但当时的朱家人差不多死绝了,实施报复几乎不可能了。这时有人探得了朱元璋母亲坟茔的信息,元兵立即予以开挖,尸骨遗骸弄得到处都是。后来朱元璋得讯后赶了回去收拾母亲的遗骸,但不知怎么的就发现少了一根手指骨,于是拼命地在坟墓四周寻找,找啊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根手指骨。一根小骨头凭什么说就是母亲的?朱元璋想起了民间的“滴血认亲”之法,当即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将血滴在尸骨上。要是发现血能渗透到尸骨里头的,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血亲关系;要是血不能渗透到尸骨的,那就说明双方之间没什么亲缘关系。朱元璋如法炮制,结果发现自己的血居然融入了那根小指骨里头。由此他不无感慨地说道:“乃知亲之气血相感如是,与他人自不同也。”> > 除去迷信与神话,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与孝敬确实不同于一般人。再说皇陵第二次修建完成后,虽然有了像样、气派的祭祀父母之陵园了,但要是管理和保护不力的话,那什么都是白搭的。于是在洪武二年五月明皇陵正式定名的那一天,朱元璋就下令设立皇陵卫,让人专门负责看管和保卫皇陵,并规定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时祭祀。另外,他还每隔一段时间派遣自己的皇太子朱标与秦王朱等专程前往临濠,来祭奠皇陵,并谆谆告诫他们:“吾祖宗去世既远,吾父母又相继早亡,每念劬劳鞠育之恩,惟有感痛而已。今日虽尊为天子,富有四海,欲致敬尽孝,为一日之奉,不可得矣,哀慕之情,昊天罔极。今凤阳陵寝所在,特命尔等躬诣致祭,以代朕行。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尔等敬之!”说到这里,朱元璋老泪纵横,“因悲咽不自胜,太子诸王皆感泣”。> > 事情做到这一步该差不多了?不,朱皇帝觉得还不够。洪武七年六月他专门成立了皇陵祠祭署,任命“汪文为署令,刘英为署丞,专典祀事”,并钦定皇陵祠祭署官员的品秩,“署令”(洪武后期改名为奉祀)为从仕郎,即文官从七品;“署丞”(洪武后期改名为祀丞)为从八品。我们将之换成大白话来说:不就是看坟的吗?干吗要将他们的官秩定到县处级官员那么高?这除了表示洪武帝的孝道外,还有什么其他方面的缘由?> > 这就要从朱元璋与汪文、刘英等老家乡亲的特殊关系讲起。> > 汪文与刘英是表兄弟关系,汪文原本不姓汪,姓曹,他的父亲叫曹均,母亲才姓汪,即明初开国时朱元璋经常挂在嘴边的“汪氏老母”或称“汪母”。《皇陵碑》中就有“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由此可以说,汪母乃是当年朱元璋的救命恩人,要不是她出点子让他上皇觉寺去当和尚,恐怕当时的朱家人就全死了。所以后来朱元璋一辈子都记得汪氏老母的好。汪氏是朱家的邻居,丈夫曹均早亡,所以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可能不一定记得曹均什么事。但曹均与汪氏生育的三个儿子,他们都与朱元璋岁数差不多,且关系也不错。曹家三兄弟原本都姓曹,后来跟随“朱圣人”出来“闹革命”了。其中的老二跟朱元璋走得更近一点,念及曹家三兄弟母亲汪氏的救命之恩,洪武帝后来就赐予老二曹秀之大名为“汪文”。> > 与汪文为表兄弟的刘英也是一个与朱皇帝有着非同一般关系的特殊人物。刘英的父亲叫刘继祖,又名刘大秀,叔叔叫刘德,《皇陵碑》里边都提到了:“昔我父王,寓居是方;农桑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而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逝,合家守丧;田主(刘)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得与葬地,邻里惆怅;忽伊郑兄之慷慨,惠此黄壤。”这里头就讲到了朱家罹难、窘迫之际,朱元璋兄弟曾向田主刘德讨要一小块土地来下葬他们的父母亲,没想到招来了一顿臭骂。但出乎意料的是田主刘德的哥哥刘继祖与其妻子娄氏却主动出来相助,“惠此黄壤”,使得朱元璋兄弟总算有个地方下葬了父母。> >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的第二年,刘继祖夫妇相继病逝,留下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儿子刘英(当时还没这个名字)。刘英听说小兄弟朱重八在濠州城内的起义军里当了个什么“镇抚”官,就赶来投奔了。朱元璋见到发小就激动不已,不停地说道:“吾故人至矣!”并随即问起刘家两位长辈恩人近况可好?当听说他们双双过世的消息后,他顿时就“惨怛动容”,解下自己身上的佩剑赐给刘英,让他从此当他的贴身护卫。> > 再说当时的刘英连个大名都没有,就像朱元璋投军时叫朱重八一样,他充其量也就叫个××狗啊或猫啊。朱元璋听了觉得他的名字太土了,有一天乘着刘英与表兄弟汪文在一起的时候,就问刘英:“你年纪也不小了,叫什么来着?没什么大名、雅名?”刘英说:“没人给我取呀!”听到这里,朱元璋立即赐名“刘英”。说完转过头去对着曹秀即后来的汪文,问道:“你叫什么曹秀?你的表兄弟刘英他爸叫刘继祖,字大秀。这个秀,那个秀,岂不乱了辈分了?甚为不妥!”说到这里,朱元璋略微停顿一下,然后脱口而出:“你就叫汪文吧!”> > 刘、汪两家小兄弟连名字都由朱元璋来起,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当年恩人家的人和好乡邻可谓是关爱有加,心里挂记着。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军渡江开辟江南根据地,许多人出来请缨,主动要求上前线杀敌。见此,刘英也热血沸腾,向朱家老哥儿提出了相似的要求,没想到朱元璋不同意,理由是:我不想让恩人家的人和好乡邻去冒冲锋陷阵的危险。就这样,刘英当护卫一当就是十余年。> > 洪武七年,朱元璋决定成立皇陵祠祭署,这是最早设置的皇家帝陵祭祀机构,专门负责陵墓祭扫。主事者不仅可以“全免粮差”,还可以在祭祀过程中揩揩油、捞点实惠,就连朱元璋也曾说道:“将的猪来,祭了吃了猪去;将的羊来,祭了吃了羊去。”再说皇陵祠祭署的署令和署丞都是七、八品县处级朝廷官,这样的美差一般人连做梦都做不来,朱元璋将它们赐给了当年朱家大恩人的后代汪文和刘英,并专门为此下了敕文,其文说道:“古今名爵,奔走天下豪杰者,愚夫未达,以其不知其志,罔识其意焉。朕本农夫,家贫,丧父母,身当幼冲,百无所措,幸邻人汪姓者保护之;无地可葬,幸刘姓者惠以葬地,以安神灵。及壮,可以作为。元天下乱,乘时得人,岁久众集,所以定群雄,平祸乱,臣民推戴为天下君。上尊四代为帝,坟称皇陵,以报劬劳,此历代必然之理。其设官尤重。所以重者,保山陵奉香火也。于此之职,朕犹未官。今汪、刘姓氏者,见勤农于乡里,其人尚未立名,特赐之以名曰文、英,敕授从仕郎,署令卫护皇陵。于戏!古者帝王以六行教人。尔善其一,尚逢如是,况备行者乎?尔文、英可谨遵朕命,以传永久,以励后人。宜行,准此。”> > 朱元璋不仅对汪、刘两家的同辈兄弟恩遇隆隆,而且还对其子孙后代倍加呵护以及在政治与精神层面抬高两家的地位。洪武七年六月,朱元璋听说汪文儿子汪伦、刘英儿子刘鉴少年初长成,当即令人将他们送到南京国子监来读书,且“日给糈脯,冬夏给衣布等物”。洪武十一年五月,朱元璋又突然惦记起汪、刘两家恩人来,特命刘继祖夫妇、汪氏老母和赵氏干娘等配享明皇陵陵主淳皇帝朱五四夫妇,让人四时祭祀,享受人世间最高的礼遇。同年九月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 > 除了汪、刘两家外,朱元璋还曾召集了几十户的乡邻做明皇陵的陵户,且在后来不断地扩大陵户范围,“洪武十一年,奉旨:精清钟离土著旧民三千三百二十四户,编为陵户,分为六十四社。(每社)五十户,以一人为长。每户拨田地一庄,供办皇陵每岁时节祭祀,全免粮差”。到了洪武十六年时,全免粮差的范围开始大大地扩大。那年三月丙寅日,朱元璋跟大明户部官当面指示:“凤阳朕故乡,皇陵在焉。昔汉高帝生于,起于沛,既成帝业,而沛之民,终汉世受惠。朕今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役,宜榜谕其民,使知朕意。”> > 上文中3 324陵户,合计大约有人口16 600人。这哪是陵户,简直就是皇陵大军啊!朱元璋将皇陵陵户队伍这般做大做强的目的,我想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表达自己的孝义。这一点在我们当代社会里还能看到,尤其在广东、福建一带,家里长辈老人死了,做子女的要哭灵送终暂且不说,他们还往往出钱雇佣一大批人穿上丧服,组成浩浩荡荡的哭灵队伍,其哭闹之声响彻云霄。笔者初见不识(我们江浙人讲究实际),当地人解释说:哭闹场面越大表明子孙越孝,至于家里长辈老人活着时,小辈们对他(们)孝不孝,就无人过问了,因为我们国人最讲面子上的事情。第二,显示被祭祀者的后代子孙身份显贵。想当年朱五四夫妇死时,朱家家徒四壁,这还不仅仅是穷的问题,更多的是显现出朱氏家族子孙的困顿和卑微。现在那个朱重八可大发特发了,不好好地搞一搞大场面,还等待何时?第三,组织好陵户队伍就地看好朱家陵园,就等于守住了大明龙脉。这一点在元至正二十六年四月朱元璋第一次回乡时召集包括汪文、刘英两家在内的20户乡邻时就曾说到:“乡里亲戚爱厚者,惟足下二人(指汪文和刘英)!先世陵墓所在,吾岂敢忘?但国家事重,不得不归耳,公等善为我守视。”“公等善为我守视”换成现代汉语就是,拜托诸位为我朱某人守好朱家坟茔!再看“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役”,无非是让“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的人们感受“阳光”之温暖,从本质上而言就是牢牢稳固大明帝国之“根本”、朱家龙脉之所在。> > 设立皇陵卫,专门担当起看管和保卫皇陵之工作;成立皇陵祠祭署,委任最为亲善的乡人亲邻负责从事专业的皇陵祭祀活动,且不断地扩大陵户队伍和“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役”,等等。这般举措实施到了洪武八年时朱元璋忽然发现了问题:原来自洪武二年(1369)九月大明天子决定以临濠为中都起,凤阳中都巨型工程建设就此拉开了序幕。经过6年的营建,一座气势恢宏、崇楼豪阁的凤阳中都城突兀在淮河南岸的乡间旮旯里,再远远望去就是不久以前二次营建完成的明皇陵。两者相比,后者显得局促、小气,哪有什么皇家建筑气势!> > 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为中都建设专程回了一次老家凤阳,这也可能是他第二次回家乡了。四月是他父母的忌日,朱皇帝这回是亲自祭奠了父母。但当他祭完父母和视察完中都回到南京后没几天,就突然宣布停建中都城。由此也联想到了二次营建的皇陵,觉得其与中都无论在布局、规模还是在格调、层次上都不相称,于是于洪武八年十月,正式下令开始对明皇陵进行第三次改建,即“筑凤阳皇陵城”;洪武十一年四月,“重建皇陵碑。上以前所建碑恐儒臣有文饰,至是,复亲制文,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刻之”;洪武十二年闰五月丁巳日,“皇陵祭殿成,命称曰‘皇堂’”。祭殿即为享殿,是明皇陵的正殿,它的建成表示明皇陵主体工程建设已大功告成。

朱元璋的父母都是贫民,至于生朱元璋,说明皇帝的选择只能是随机性的,而且不确定性,像刘邦也是底层出生,照样是一统天下的帝王。而朱元璋之所以成功,与他的聪明和勤奋拖不开关系,而且他眼光也十分独到,很有政治和军事才能。所以要想成就大业,与父母无光,跟自身的经历和机遇有关。

凤阳,我早就熟悉了。“都说凤阳,陶的民歌叫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朱皇帝出来后,十年九荒”和凤阳花鼓流传已久。小岗村的故事,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凤阳有些神秘。

最近去凤阳办事,待了两天。刚好半天的空闲,去了明太祖陵和龙兴寺逛了逛。

明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进了大门,一条长长的隧道笔直向前,隧道两旁是参天的柏树和柳树。到了初冬,还是绿的,耷拉着,摇曳着,不禁引起一些深思:皇陵是不是得天独厚的树荫,冬天的地面特别温暖。

前行,两列石兽石人相迎,狮、豹、马、羊形态各异。文官和武将庄严而威严。当年,刘基、宋濂的一级谋士常遇春、李文忠为战场而努力。他们死后还是要侍奉皇帝的床,所以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死的“不是”。据说凤阳明陵的石像数量是历代之最。

陵园里有皇陵的碑,无字的碑,陵墓巨大土堆前的祭坛,还有供奉陵墓主人的香烛和祭品。其实陵墓的主人并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农民的耳朵,只是沾了儿子的光,也就是一帝二祖。

龙兴寺在城内,即黄觉寺,朱崇巴出家于此。

离山门入口不远,金刚弥勒殿就在眼前。四大金刚和护法韦陀,忠实地履行着守卫的安全职责。微笑的弥勒佛应该得到一个称号,所以做守卫的班长吧。往里走,依次是大雄宝殿、明太祖殿、玉佛殿、藏经楼。玉殿一侧依次是财神庙和地藏菩萨庙。圣雄宝殿自然是我佛的居所,由文殊菩萨和普贤侍奉。在明太祖的大厅里,朱元璋,明太祖,坐在中间,徐达,唐河和两个创始英雄在拱顶周围。

财神和地藏这两座寺庙非常有趣。会做生意的人都要去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做香,保佑生意兴隆,三江兴旺。这里地藏菩萨和财神比邻而居,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类聚”。在背面,一个亮**的水塔特别醒目,圆锥形的顶部,像一个粮库。来这里朝圣是那些寻求金钱的人的唯一选择。

一座小庙,出了一个小和尚,十几年后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龙兴曾在此,寺名龙兴,极为贴切。

一说到皇陵,很多人想到的自然都是皇帝的陵墓了,而皇帝的陵墓,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选址上面,比如明朝的皇陵基本上都集中在当时的都城附近,也就是现如今的北京,明朝大部分的皇帝都安葬在这里,除了极个别的皇帝之外。而朱元璋不在这里是因为他当时的都城是南京,而他也就葬在了南京。从这里似乎也可以看得出来,古代都城和皇陵之间的关系了。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湖北钟祥这个地方,居然也有一座明朝时期的皇陵,但是我们也知道,明朝皇帝都不在钟祥,为什么这里还会出现皇陵呢?钟祥的皇陵里面埋的是谁,为什么会被葬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钟祥简介

钟祥,湖北省辖县级市,由荆门市代管,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北接宜城、随州,南邻天门市、沙洋县,东靠京山市,西连东宝区、掇刀区,介于北纬30°42’-31°36’、东经112°07’-113°00’之间,境内有207国道、焦枝铁路、长荆铁路、襄荆高速公路、武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钟祥市版图总面积4488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下辖1个街道、15个镇、1个乡,设有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5亿元,比2017年增长8%。钟祥地处鄂中低山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等特点。

钟祥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700多年,在春秋战国时称郊郢,系楚国陪都,后期曾为楚国国都。公元1531年,明朝嘉靖帝以自己出生、发迹于此,取风水宝地、祥瑞所钟之意,赐县名钟祥,升安陆府为承天府,为明朝三大直辖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县名仍为钟祥。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钟祥撤县设市。

钟祥境内长寿人口众多,是联合国老龄所认证的世界长寿之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钟祥还造就了明代帝王朱厚熜、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一批历史名人,诞生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历史典故。2019年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钟祥为什么有座明朝皇陵

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安徽凤阳。作为皇帝的家乡,凤阳在明朝建立后地位非同一般,朱元璋升凤阳为中都,设凤阳府,置中都留守司。即使是明朝把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中都凤阳依然是明朝皇室的根脉所系。不过呢,明朝实际上还有一个与中都凤阳同等地位的皇帝家乡,也升都设府,也置留守司。

钟祥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的东岸,北有大洪山,隶属于荆门市。钟祥在历史上曾为楚地,南北朝大名鼎鼎的竟陵郡,郡治就在钟祥。南齐末年有著名的竟陵八友,是当时文坛翘楚,如沈约、王融、范云、任昉、谢朓等人。八友中还有一个人,他叫萧衍,于公元502年推翻南齐王朝,建立了大梁王朝。这八人为何叫竟陵八友呢?因为这八个才子都依附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萧子良的父亲是齐武帝萧赜,祖父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

钟祥在隋朝依然是竟陵郡的治所,到了唐朝,钟祥县改名长寿县,曾为郢州治所,宋朝时郢州治所依然放在钟祥。不过唐宋时的钟祥比较安静,没闹出什么动静,真正让钟祥出名的是在明朝。准确地讲,是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这一年的四月(农历),顽皮的正德皇帝朱厚燳(也作朱厚照)驾崩,年仅31岁。因为明武宗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下一任大明皇帝只能在明武宗的堂兄弟之间产生。明武宗临崩前已经确定了皇帝人选,他就是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时年15岁(虚岁)。

朱厚熜和明武宗同一个祖父,就是与比自己大近二十岁的宫女万贞儿爱得死去活来的宪宗成化帝朱见深。明宪宗第三个儿子是朱祐樘,就是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明宪宗第四个儿子名叫朱祐杬,在明宪宗驾崩的那一年封为兴王。按明制,皇子长大后要就藩于封国的,朱祐杬的封国在安陆州,也就是现在的钟祥。朱祐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朱厚熙只在世上活了5天,次子朱厚熜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

由于朱厚熜是与明武宗血缘关系最近的堂弟,所以明武宗临崩前遗诏把皇位传给封地在钟祥的兴王朱厚熜,就是明世宗嘉靖帝。大臣们也同意朱厚熜继位,认为朱厚熜比较老实,易于控制。结果很打脸,明世宗通过大礼仪事件树立了自己的无上权威,从此专国长达四十五年,同时也把大明王朝闹了个鸡飞狗跳。

在宋朝时,一个皇帝从藩王当上皇帝,他都把自己的潜邸所在州升格为府,到了明朝也是如此。明成祖朱棣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思维的延续。只不过宋朝皇帝多无子嗣,所以藩王继承大统的较多,但明朝自永乐帝以下,藩王入继的较少。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郕王朱祁钰以藩王入继,但朱祁钰本人在京师。像明世宗这样在远离京师的藩王入继大统的事例是非常少的,所以明世宗当然要提升钟祥的地位,这也是人之常情。

嘉靖十年(1531年),明世宗下诏把自己的出生地升为承天府,设钟祥县,取祥瑞钟聚之意。嘉靖十八年(1539年),朝廷又在钟祥设兴都留守司,辖显陵,显陵是明世宗之父朱祐杬的陵寝。在明世宗之前,明朝皇帝的根脉之地在凤阳,但在明世宗之后,明朝皇帝的根脉之地实际上又多了一个钟祥。也就是说,自明世宗以下,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崇祯帝的根,往远了说来自中都凤阳,往近了说来自兴都钟祥。

3钟祥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今钟祥为楚国别邑郊郢。

秦时属南郡。

西汉沿秦制,设郢县,钟祥设县自此始,仍属南郡。

东汉初,废郢县。

三国吴于郊郢置牙门戍,依山垒石筑城,名石城。

西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钟祥)。

南朝刘宋泰始六年(470年),立苌寿县,为竟陵郡治。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苌寿县为长寿县;同年置郢州,治长寿。

元改郢州为安陆府,治长寿。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安陆府为安陆州,省长寿县,并入州;嘉靖十年(1531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同年复立县,取祥瑞钟聚之意,命名钟祥,承天府治钟祥。

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仍治钟祥。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安陆府,钟祥县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一年(1932年),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七年(1948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名仍为钟祥,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

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钟祥县,设立钟祥市(县级),仍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

1996年12月,改属湖北省荆门市代管。

凤阳明皇陵景区如何?

凤阳明皇陵以前还有一座当时最大、最豪华的享堂,但是在明末农民起义中被张献中放大火烧毁了,现在只能看到一些遗迹了,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