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姓来源于哪个朝代
柯姓来源于春秋时期,黄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其后代遂以“柯”字承接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后世尊柯相为得姓始祖,史称柯氏正宗。
另外,春秋时期齐襄公将柯邑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其后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柯氏,世代相传。也有柯姓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职业工匠柯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在柯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柯氏,世代相传。
还有部分柯姓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以及蒙古族、羌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改姓。
扩展资料
柯姓人口遍布中国十六省份,以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为主,是柯姓策源地,占全国柯姓人口的半数,还有晋山西、山东、河南、江苏、福建、台湾、浙江、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甘肃均有分布。
根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柯姓排名第165位,人口80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柯姓人口总数为中国188名。
截至2012年,浙江、广东、福建、安徽、台湾5省的柯姓人口最多,占柯姓总人口的77%。其中,浙江省为柯姓人口第一大省,占柯姓总人口的20%。
1、瓜尔佳氏:古老的满洲氏族,是满族第一氏族,排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首位。瓜尔佳氏本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甚繁,散处于苏完、叶赫、讷殷、哈达、乌喇、安褚、拉库、蜚悠城、瓦尔喀、嘉木湖、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及各地方②。即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牡丹江流域及长白山区的广大地区。满语瓜尔佳汉译围绕菜园子的水沟之意。又译:满语瓜尔佳汉译捣乱之意。满族人(包括瓜尔佳氏)不喜欢这种译意,后来这种译意逐渐从满族的各种文献中删掉了。满洲氏族瓜尔佳氏,冠以汉字姓氏称关姓。
2、巴雅拉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满语巴雅拉汉译富有之意。又译:满语巴雅拉汉译老汗王的贴身警卫之意。满洲氏族巴雅拉氏,冠以汉字姓称富姓。
3、葛吉勒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牡丹江中游、下游。满语葛吉勒汉译木制的捕鸟笼子之意。满洲氏族葛吉勒氏,冠以汉字姓称葛姓。
4、葛哲勒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区。满语葛哲勒汉译木头之意。满洲氏族葛哲勒氏,冠以汉字姓称柯姓。
5、伯力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满语伯力汉译弓之意。又译:满语伯力汉译豌豆之意。满洲氏族伯力氏,冠以汉字姓称博姓。
6、郭和络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游、外兴安岭地区。满语郭和络汉译放纵之意。满洲氏族郭和络氏,冠以汉字姓称郭姓。
7、觉罗氏:古老的满洲氏族,曾是建州女真左卫、建州女真右卫的主体氏族之一,据《八旗氏族通谱》记载:觉罗为满洲著姓,内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族散于穆溪、叶赫、嘉木湖、兴堪、萨尔湖、呼讷赫、雅尔湖、乌喇、瓦尔喀、松花江、阿库里、佛阿喇、哈达、汪泰等地方③。由此可见,觉罗氏是一个支系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满族氏族。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区、松花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及辽河流域。满语觉罗汉译野羊之意。又译:满语觉罗汉译乞丐之意。觉罗氏族中的爱新觉罗氏在南迁之前曾生息在牡丹江流域,牡丹江畔的觉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此城在宁古塔将军迁驻之前曾称觉罗城,宁古塔将军迁驻之后始称宁古塔城)曾是爱新觉罗氏的世居之处。爱新觉罗氏族曾是大清国的皇族,满洲氏族觉罗氏,冠以汉字姓称肇、赵姓。
8、搭拉穆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海拉尔河流域及呼伦贝尔大草原。满语搭拉穆汉译背后之意。满洲氏族搭拉穆氏,冠以汉字姓称白姓。
9、都鲁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嫩江上游,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氏族。满语都鲁汉译杨木做的摇篮之意。满洲氏族都鲁氏,冠以汉字姓称杜姓。
10、杜奇勒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游北岸,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氏族。俄国人占领黑龙江以北的老瑷珲地区后,杜奇勒氏族殊死反抗,被俄国人几乎杀绝,满语杜奇勒汉译的语意至今尚未查到。满洲氏族杜奇勒氏,冠以汉字姓称图姓。
11、伊尔库勒氏:新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的黑龙江人海口附近。满语伊尔库勒汉译的语意至今尚未查到。满洲氏族伊尔库勒氏,冠以汉字姓称乌姓。
12、喜塔腊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中游和嫩江下游,属于阔雅里满洲的一个支系。满语喜塔腊汉译指甲之意。满洲氏族喜塔腊氏,冠以汉字姓称齐姓。
13、兰库拉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张广才岭山区。满语兰库拉汉译依附或依托之意。满洲氏族兰库拉氏,冠以汉字姓称郎姓。
14、纳喇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中游,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氏族。满语纳喇汉译耙或怀耙之意。满洲氏族纳喇氏,冠以汉字姓称程姓。
15、尼满察氏:新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乌苏里江支流尼满河流域,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氏族。满语尼满察汉译山羊之意。满洲氏族尼满察氏,冠以汉字姓称杨姓。
16、尼马奇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上游的长白山区,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氏族。满语尼马奇汉译鱼之意。满洲氏族尼马奇氏,冠以汉字姓称颜姓。
17、宁古塔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中游宁古塔地区,是一个人口较多的氏族。满语宁古汉译六之意,塔(特)汉译坐之意,即六人共坐一阜之意。又译:满语宁古汉译六之意,塔(特)汉译居址之意,即六祖各居一城,六祖各筑城分居,六城统称宁古塔。满洲氏族宁古塔氏,冠以汉字姓称宁姓
18、纽罗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发布在黑龙江中游、嫩江上游。满语纽罗汉译箭之意。满洲氏族纽罗氏,冠以汉字姓称努姓。
19、萨克达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中游宁古塔地区,是一个人口较多的氏族。满语萨克达汉译旧或老之意。满洲氏族萨克达氏\',冠以汉字姓称陈姓。
20、他塔喇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人口较少。满语他塔喇汉译拉或拖之意。满洲氏族他塔喇氏,冠以汉字姓称唐姓。
21、脱阔罗氏:新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乌苏里江以东,归附努尔哈赤以后移居牡丹江流域。满语脱阔罗汉译套马或把袋子驮上马背之意。满洲氏族脱阔氏,冠以汉字姓称陶姓。
22、吴察喇哈拉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的吉林乌拉地区、牡丹江流域的宁古塔地区。满语吴察喇哈拉汉译谷物之意。满洲氏族吴察喇哈拉氏,冠以汉字姓称吴姓。
23、富察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松花江支流拉林河流域。满语富察汉译好或富之意。满洲氏族富察氏,冠以汉字姓称富姓。
24、赫舍勒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人口非常少。满语赫舍勒汉译语意目前尚未查到。满洲氏族赫舍勒氏,冠以汉字姓称赫姓。
25、扎拉里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上游的长白山区,人口较少。满语扎拉里汉译的语意目前尚未查到。满洲氏族扎拉里氏,冠以汉字姓称詹姓。\'
26、扎虎塔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中游宁古塔地区。满语扎虎塔汉译刺树之意。满洲氏族扎虎塔氏,冠以汉字姓称朱姓。
27、巴林蒙氏:蒙古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上源、呼伦贝尔草原及贝加尔湖地区。满语巴林蒙汉译东部蒙古人之意。蒙古满洲氏族巴林蒙氏,没有冠以汉字姓。
28、尼柯特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上游、中游地区,人口较少。满语尼柯特汉译酸白菜的气味之意。满洲氏族尼柯特氏,冠以汉字姓称叶姓。
29、奥库蒙氏:蒙古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人口很少。满语奥库蒙汉译犁托头之意。蒙古满洲氏族奥库蒙氏,没有冠以汉字姓。
30、章虎塔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上游的长白山区。满语章虎塔汉译处女神之意。满洲氏族章虎塔氏,冠以汉字姓称张姓。
31、珠苏氏:新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锡霍特山脉东麓的沿海地区,人口非常少。满语珠苏汉译酸之意。新满洲氏族珠苏氏,冠以汉字姓的准确姓氏,目前尚未查到。
32、钮祜禄氏: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满语钮祜禄汉译狼之意。狼是满族先世女真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称钮祜禄氏。满洲氏族钮祜禄氏,冠以汉字姓称钮姓,也有的冠以汉字姓称郎姓。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氏族。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因为柯卢世居济阳郡崇德乡节孝里(今河南兰考),因此与蔡氏同称“济阳衍派”。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唐朝时期将“溏”改“塘”,遂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青州堂。
异鹊堂:以典故立堂。 ①四言通用联
奎章精识;石篆雄文。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仙居人柯九思。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南安人柯萼,进士出降,官至员外郎。
行治为首;清官第一。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官吏柯昶,字季和,莆田人。万历进士,历官河间知府,治行称三辅第一。累官山西巡抚。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知县柯抡,字健庵,湖北人。
榜登五老;狱无一囚。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人柯崇,光化年间与曹松等五人同榜中进士,年龄都在七十多岁,当时号称“五老榜”。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晋江人柯宋英,字子飞,绍兴年间进士,官梅州知州,为政清廉勤奋,监狱里没有一个囚犯。任职期满后返乡,闭门谢客,人们都称他“乡先生”。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
清朝时期的建宁知县柯抡,每出以两牌前导,上书“愿闻己过,求通民情”八字,被誉为第一清官。
高僧指宝;贤母辞官。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柯萼,遇一僧指示在古松下掘之,得石篆。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柯应烈,其母为之辞官。
②七言通用联
龙图阁老先朝望;异鹊堂诗永世传。
“瑞鹊堂”柯氏家族,由于他们的入闽始祖柯延最初开基于南塘,所以,有时候也以“南塘”名派。他们大多奉所谓的塘边叟或东边叟为始祖,如今生活在台湾岛上的一代,大致是那两位“叟”的第二十五、六世裔孙。自此以后,柯氏族人都以“瑞鹊堂”为号。不仅福建全省如此,全国各地也无不例外。柯氏迁泉以来,至今已传三十多世,族裔遍布泉州和港澳台等地,并迁播于东南亚各国,菲律宾国父黎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夫人柯玉珠等均系柯氏后裔。柯氏族人均以“瑞鹊传芳”引以为荣。
书画博士传名远;医药专家播惠长。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书画家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人。善书画,博学能诗文,又善鉴识金石。文宗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医学家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有《伤寒论注》等著作,对注经分证有特殊见解。
瑞阳宏文有百卷;怀州异鹊筑二巢。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柯芝,瑞阳人。早通五经,善词赋,著书百余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朝散大夫柯述,字仲常,嘉佑进士,历知怀州,累官朝散大夫,苏轼有诗记其事。
帘幕半开人未起;楼台风暖日犹低。
此联为元朝时期的书画家柯九思《题画》诗句联。
春风娇软绿阴肥;上苑莺花紫翠微。
近代史学家柯劭忞(1850-1933年)撰联语。
七世联登九进士;八闽独占一状元。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灵川镇柯朱村柯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明景泰二年(1451年)状元柯潜,字孟时,号竹岩,福建省莆田人二十二岁中举。
历代衣冠炫礼乐,经天日月永蒸尝。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据《潮阳县志》记载,柯氏家庙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为宋朝建炎年间进士、国子监宣教大学士柯裔武所建。明朝时期由柯氏裔孙按旧制进行修葺,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贡生柯文锦主持全面修建,扩建三山门。由于历代修建,所以家庙保存良好,家庙大门为三山门,上面匾额书“柯氏家庙”四字。
③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身占春鳌,文邀天眷;庭栖异雀,诗赋名流。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状元柯潜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朝散大夫柯述事典。
本出莆田,绿叶绵状元世德;源开洋水,香泉振学士家声。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三山门首有立体石雕人物四幅,两侧有浮雕花鸟各四幅,雕刻精湛,形象逼真。入门天井,存放石马槽一个,乃为宋代遗物。天井往前,是一大厅,在整座祠中是属于中厅。中厅往前又是一天井,再往后便是后厅了。主体建筑属三厅双天井加拜亭结构。后厅上面挂有一堂匾,上书“追远堂”。在后天井接连后厅处设有拜亭。
乔木旧风声,前人深培根本;梓材新物色,后裔续点丹青。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柯氏家庙追远堂是历史悠久的一座民间祠堂。全祠有石柱五十支,木柱二十支,抬梁与穿斗形成混合式梁架结构,木工或粗犷或精雕,图案线条流畅美感,具有明显的宋明建筑艺术风格。由于家庙建筑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好,对研究广东省民间祠堂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安徽贵池峡川《柯氏族谱》,(明)柯一泉纂修,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怀宁《柯氏宗谱》(十二卷),(清)柯仁廉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柯氏宗谱》(二十六卷),柯立功,胡祥木编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贵池峡川《柯氏宗谱》(五十四卷),(民国)柯云开等辑,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黄岩《柯氏宗谱》(八卷),柯骅威、柯逵修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钱塘《柯氏家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台湾。
江西上饶《柯氏支谱》(四卷),(清)柯凌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瑞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九江双川《柯氏宗谱》,首二卷,(民国)柯方坚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垂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福建福州长乐《柯氏家谱》,(清)柯彭年、柯鸿年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同安霞岐《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手写本。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柯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瑞鹊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仅存第四十三卷。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根据各地《柯氏宗谱》整理) 安徽黟县柯氏宗祠,建于清代中期,有仪门、享堂、寝堂组成。仪门重檐翘角,前檐下设有木栅栏,内设门坊,大门两旁有抱鼓石一对,宗祠总建筑面积3675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端庄古朴。1984年,黟县县委、县政府在柯村举行了柯村暴动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修复了柯氏宗祠,设立了皖南苏维埃政府革命史料展览馆。展览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2007年,被列为安徽省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瓜尔佳氏:古老的满洲氏族,是满族第一氏族,排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首位。瓜尔佳氏本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甚繁,散处于苏完、叶赫、讷殷、哈达、乌喇、安褚、拉库、蜚悠城、瓦尔喀、嘉木湖、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及各地方。
即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牡丹江流域及长白山区的广大地区。满语瓜尔佳汉译围绕菜园子的水沟之意。又译:满语瓜尔佳汉译捣乱之意。满族人(包括瓜尔佳氏)不喜欢这种译意,后来这种译意逐渐从满族的各种文献中删掉了。满洲氏族瓜尔佳氏,冠以汉字姓氏称关姓。
2巴雅拉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满语巴雅拉汉译富有之意。又译:满语巴雅拉汉译老汗王的贴身警卫之意。满洲氏族巴雅拉氏,冠以汉字姓称富姓。
3葛吉勒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牡丹江中游、下游。满语葛吉勒汉译木制的捕鸟笼子之意。满洲氏族葛吉勒氏,冠以汉字姓称葛姓。
4葛哲勒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区。满语葛哲勒汉译木头之意。满洲氏族葛哲勒氏,冠以汉字姓称柯姓。
5伯力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地区。满语伯力汉译弓之意。又译:满语伯力汉译豌豆之意。满洲氏族伯力氏,冠以汉字姓称博姓。
6郭和络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游、外兴安岭地区。满语郭和络汉译放纵之意。满洲氏族郭和络氏,冠以汉字姓称郭姓。
7觉罗氏:古老的满洲氏族,曾是建州女真左卫、建州女真右卫的主体氏族之一,据《八旗氏族通谱》记载:觉罗为满洲著姓,内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等氏。
其氏族繁衍,各族散于穆溪、叶赫、嘉木湖、兴堪、萨尔湖、呼讷赫、雅尔湖、乌喇、瓦尔喀、松花江、阿库里、佛阿喇、哈达、汪泰等地方。爱新觉罗氏族曾是大清国的皇族,满洲氏族觉罗氏,冠以汉字姓称肇、赵姓。
8搭拉穆氏:古老的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海拉尔河流域及呼伦贝尔大草原。满语搭拉穆汉译背后之意。满洲氏族搭拉穆氏,冠以汉字姓称白姓。
扩展资料:
满族姓氏: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一般一个穆昆只有一个哈拉,但也有数个穆昆属于同一哈拉的情况。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女真人往往一个穆昆聚居一处,宋元以后,又深受蒙古族的影响,所以称名而不称姓。清入关后,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汉军旗人多有用满族称名不称姓的方式命名的,而满洲旗人深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很多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纽呼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于这种情形,清统治者十分不满,乾隆以后,清政府多次严令禁止,但并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参考资料:
①柯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卢),以先祖名字为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吴国传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孙柯卢,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他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会诸侯柯山之盛典,确定本氏家族后裔正式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柯氏,尊柯相为得姓始祖,史称柯氏正宗。
②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周庄王六年(公元前691年),鲁国攻卫国,夺取了卫国的柯邑(今山东东阿)。到了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襄公姜诸儿打着为卫国讨公平的理由,与鲁国之间展开了“乾时之战”,夺回了柯邑。为此,第二年齐、鲁两国之间又爆发了著名的长勺之战,结果齐军在鲁国大夫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谋下大败。周庄王八年(齐襄公九年,公元前689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卫惠公姬朔被卫国左右公子赶出国境,遂求救于齐襄公。齐襄公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诛杀了卫国的左右公子,卫惠公得以复辟。乘此机会,齐襄公占据了卫国的柯邑,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
其后,齐襄公将柯邑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其后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柯氏,世代相传。
③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期国柯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原来是卫国的一个邑,还有一个大湖,称柯泽,后为齐国吞占。
④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后魏·官氏志》中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至二十年(493-496)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汉姓为柯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
⑤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柯陵,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陵,是春秋时期郑国西部地名。周简王姬夷十一年(晋厉公姬寿曼七年,楚共王熊审十七年,公元前574年)农历六月,晋厉公为了与楚共王争夺霸主之权,邀集了齐、鲁、宋、卫、曹等诸侯国在郑国的柯陵会盟,计划联合攻伐楚国,史称“柯陵之会”。 “柯陵之会”后,郑国所辖柯陵的大夫即以此历史事件为姓氏,称柯陵氏,后裔子孙省文简化为单姓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⑥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职业工匠柯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战国乃至汉朝时期皆称“柯工”、或简称“柯”。柯,实际上就是斧柄。 在柯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柯氏,世代相传。
⑦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时期羌族部落首领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汉朝时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首领)的称呼“柯最”,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在后来的鲜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称部落首领为“柯最”者,与其他称谓如弥加、阙机、素利、槐头、阙居、慕容等地位相当,其后代子孙皆称柯氏至今。
⑧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称克哷特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utHala。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柯勒特氏多冠汉姓为柯氏、包氏等。
⑨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黑龙江志稿·人物志》等的记载:
● 满族葛哲勒氏,亦称格哲氏,满语为GejeleHala,汉义“刨平(木头)”,人口甚少,世居黑龙江北岸流域,所冠汉姓即为柯氏。
● 满族柯齐礼氏,亦称科奇哩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即为柯氏。 柯姓主源有两支,一支源起于河南,一支源起于浙江。
秦汉魏晋时,柯姓在济阳郡(今山东东明、河南兰考一带)、齐郡(治今山东淄博)、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钱塘县(治今浙江杭州)繁衍得格外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以此四地为主源,逐渐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后晋天福元年(942年),柯宝,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留居观西,下传五世,为泉州之望族。
明靖康之变后,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迁。据福建济阳谱系记载,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相率入闽,初居于福州下大风陈张勤乡,此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子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另一支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属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闽南。可见宋元乱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明以后,有柯姓移居台湾。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迁河南商城,子孙散居豫皖交界处。
当代,柯姓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元始祖:黄帝。公孙轩辕,生于姬水改姓姬,死于荆山(江南)葬于桥山后改龙门(陕西黄陵)。
先始祖:后稷。黄帝第五世孙,原姓姬名弃。性好耕耘,尧舜禹皆授以农师传代,官阶后稷,以教民驯养种植为主,从游牧进入农耕。史称赞他:“奠定姬周根基,扎下五千年农业国的基础”。
太始祖:古公亶父。倡仁行义,修后稷之业,为免除子民受杀戮之灾,携私属徙于歧下(陕西天柱)举国老幼遂之歧下,他国闻者亦多归之,所以古公派下传四十姓氏。周文王姬昌是古公的幼孙有轩伟气质,王者风度,昌为季历之子,季历却排行幼弟、欲授以王位恐不合传统。季历的长次两兄,乃有三次逊国让位的美谈,孔夫子歌颂这是至德之行。
传世始祖:仲雍(即虞仲)。古公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二人为了成全幼弟继位以传文王,便借采药为名而遁迹深山,再次逃赴长江口梅里,国号句吴。孔子曰:“三以天下让可谓至德也矣”,兄死无子,仲雍继立。为传世柯氏始祖。
得姓始祖:柯相。是吴王仲雍六世子。周武王会诸侯于柯山,相乃指山为姓,郡受济阳(济阳古郡在今兰改县东,豫、鲁、皖、苏四省交界处),济阳是柯氏的“郡望”。
定姓始祖:柯卢。吴王九世子,为纪念得姓之举而确定以柯为姓,卢的长子周繇继吴王十世子位,次子柯能字相卿,为柯氏立姓始祖,已三千年了。
柯姓来源于哪个朝代
本文2023-11-03 12:46: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