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姜氏排序
昌邑是李士桢、李煦父子的故乡,多年来在我的心灵深处就存有在昌邑能发现有《红楼梦》研究资料的可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八三年发现了《昌邑姜氏宗谱》,八六年发现了李煦墓碑,九五年发现了《虚白斋尺牍》,九六年发现了李士桢、李煦、姜焯等人的诰命共十八卷,李煦与其夫人的影像,及李煦的行乐图四幅,下面我把这些资料分别介绍如下。
昌邑姜氏宗谱
《昌邑姜氏宗谱》分为四大函十六本,木版印,内有清康熙六十年至圣六十七代孙,光禄大夫,太子少师,袭衍圣公孔毓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王琰,诰授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张鹏翮、诰授通议大夫户部尚书田从典,诰授经筵讲官,工部尚书陈元龙;都察院右付都御史江球;状元及第,翰林院修纂李蟠、长州旧史尤侗,陕西巡抚张志栋;十一世姜士桢(即李士桢),十一世孙姜士英、十二世孙姜煦等人的序言,及姜氏历代所授诰命,敕命全文,李士桢宗训、姜焯《群生自造化说》(此文为焯八十二岁所写于乾隆庚申,对雍正朝李煦被抄家后痛定思疼的高度总结)。谱系远神农氏,太公吕望,齐国君系,及齐亡后流涉胶东,自黄县由宋朝迁居昌邑的全部谱系,其中对李士桢于明壬午年被清兵所掳,后天子赐姓为李,及李煦之后李鼎、李鼐世系清楚,是一部研究李煦、李士桢的珍贵资料。
李煦墓碑
昌邑至今仍有“昌邑县姜一半”之说,姜姓人口繁多,散居于昌邑及周边各地约有八万之众,李煦墓在距昌邑城南50公里,单独葬于太祖河畔,相距该村祖茔约二里,碑文“姜公煦之墓”无树碑者姓名,边有“同治三年谷旦”字样。据当地老人讲,宗人感其胞恩,同治二年出人从雪野荒地将煦尸骨抬回归宗,因碍于煦为罪臣,将其葬于河边,不让其进祖茔。
《虚白斋尺牍》
手抄本,二卷,内有李煦书扎119份,启29份,书116份,启6份,文二篇,约有八万字,整现此扎者为陶村,序言中有“两淮盐政史竹村李公之扎,公知交最广,心肠最热,平昔往来酬答甚富,其介弟陶村四先生每见书草辙不忍释手”可见陶村者为煦族兄弟无疑。此书的抄录人是成达可,序言也为成达可所作,有“陶村嘱余录是稿,余因志其本末”字样,故可定为此书为成达可所抄,序言后有“时康熙五十六年岁在丁酉春王正月九日会稽成达可仅识”,下面盖有朱印两方,一为“成达可印”一为“后山”成达可何人?我仅从网上知其康熙时校录官。
我对《虚白斋尺牍》细阅数遍,有几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一是李煦有一女儿遁于佛门;二是与曹寅(曹雪芹之父)的关系很不好;三是李煦在北京红果园的家人挥霍无度,致使李煦多次写信告诫;四是书录于康熙五十六年,时煦早已预感到未来的政治威胁,何故就当时将其斋号定为虚白斋,这与《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语如此相似;五是书的有些信扎与《李煦奏摺》有很多关联。总之,此书的资料研究价值都极高,一旦出版面世,必然引起红学界的关注
伊川县鸣皋镇中溪村: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
始祖姜遇,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吾始祖遇公携三子世魁、世标、世章由山西洪洞游于洛,为爱嵩士之美卜居焉,后庄名定为中溪乃取磻溪之意。始祖定居十余年后,带三子到汝州市一带定居,现村名为姜家庄(大程朱姜村)。现从姜庄分出的族人已遍及汝州寄料镇的吕庄、妻贤庄、张坡;汝州杨楼镇的姜家沟、赵沟、王楼袁庄、夏庄;庙下乡的杨庄、吕庄、春店;温泉镇的温泉、连庄;临汝镇的临汝镇、菜园;汝阳县三屯乡的王坪;小店乡的关帝庙村等十数个自然村,目前有2000余人。
平顶山汝州市杨楼乡姜庄村: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迁自伊川中溪村)
洛阳汝阳字辈: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 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 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 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 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 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
始迁祖姜遇携世魁、世标、世章三子与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迁来。(吾族自炎帝肇基,太岳,佐夏,磻溪,左周封齐,太公望后,其一支迁于吴,又迁于越,复迁于燕京,最后迁于晋之洪洞,洪武二年(1369),由洪洞西游于洛。已有600余年)我的不知道有没有一样的?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志里面记载,姜姓,石桥镇居住,乃是姜子牙的后裔。
「姜」源出
姜姓起源有三: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堂号
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
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清)姜克昌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
河北大学
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民国)姜宝堃重修
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
美国
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白布一幅
江苏扬中县
5652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六卷
(清)姜之珑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
浙江图
注:姜氏世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十集
(清)姜联福增修
清咸丰四年(1854)馀姚敬胜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馀姚姜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姜锡桓纂修
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州文献馆
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
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天一阁
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姜惠富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民国)周孝咸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
浙江图
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
姜松年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
(民国)丁淼源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姜焕文重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
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水链重纂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
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
(清)钱登云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
注:首修於明百历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
(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
(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
(清)姜显名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
台湾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首一卷)
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
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清)姜舜龄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
(清)姜以锋重订六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东昌邑县东家乡前张戈庄村
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
(民国)姜瑞珍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北图
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
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姜世棻编次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
(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
(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
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嘘云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硕岗乡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占章杏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
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图(存卷2)
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
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6)
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
北图
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
(清)姜国璜纂修
清钞本
北图
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姜继宗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姜佑驽等续修
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
北图
家乘谱牒:
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浙江余媱·姜氏世谱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兰溪·横潭姜氏家谱卷
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湖南长沙·姜姓十修族谱三十二卷
姜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姜姓 姜姓源流
jiāng 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迁徙分布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姜姓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
姜姓堂号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来源:姜家五千年--中华姜姓家谱网 wwwjiang5000com wwwjiang5000com/bbs姜氏论坛
这是本人多年来收集的姜氏堂号:(目前已知堂号有56个,以下未尽录入)
堂 号 分布地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盐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敦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 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 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后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后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辈分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胶东姜氏
姜子牙,姜是他的姓,吕是他的氏。《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古代“姓”代表氏族部落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姜子牙,是神农氏炎帝的后代,是炎帝第49世孙。炎帝这个部落居住在姜水流域,就以河流为姓,整个这个部落都姓姜。同姓的不能通婚。后来姜姓这个部落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姜子牙的先祖伯夷因掌管五岳有功,被封于吕地(今河南宛县)。他的这一支子孙就开始有了姓氏的氏,也就是吕。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写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姓用以别婚姻,而氏用以别贵贱。所以此时的姜子牙叫吕尚。也就是说,姓是不变的,氏是可以变化的,氏是细分的结果。大约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基本就混为一谈了。姜子牙的后代就统一用原来的姓作为姓氏:姜。姜姓后来慢慢繁衍出了200多个姓氏,比如齐、吕、高、丘、邱、许、谢、雷、纪、卢等,都是从姜姓分出去的。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就在前些年来胶东认祖归宗。
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吕尚(自姜姓鼻祖炎帝起排世系之第49世)因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被封齐地,建齐国,都营丘(今临淄)。“太公至国,修善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姜太公后代历任国公十世,史称姜齐。传至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相国田和篡位,变姜齐为田齐。田齐将齐康公姜贷迁之于东海上(今烟台市芝罘区西郊),给了他一城之地。公元前379年,康公病逝,子孙将其葬于公鸡岛(今烟台市芝罘区宫家岛),后迁葬芝罘山顶(今芝罘岛老爷山顶),俗称康王墓,至今尚存。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东巡,“东行郡县……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康公姜贷裔孙姜相伯怕被始皇杀戮,东逃通天岭(今乳山境内寨山)。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闻秦始皇驾崩,姜相伯的儿子从通天岭下山,择平坦地落居。姜相伯有两个儿子,一位名永泰,一位名永通,永泰迁居通天岭深山齐东里隐居(今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永通迁居现乳山市徐家镇峒岭村。峒岭的来历是姜相伯的后代念祖先隐居通天岭这段历史,取村名为通岭,后写作峒岭。
民国《牟平县志》载:“峒岭,金元间,姜房以军功显,及子思明、思聪、思温,世居鲁宋里(即今万户),又居十区之峒岭,本县姜姓,率皆出自峒岭”;“此外,如朱柳、凤凰崖、辽上、观水、五甲……等处,姜姓尚多,因未据确报,无从详述”。
2011年8月《万户姜氏族谱》载:“相伯长子77世祖永泰……,定居山庄(南宋初年更名鲁宋里,元中统年间更名为万户),应视为万户姜氏始祖。”永泰裔孙姜房(炎帝世系128世、姜太公79代孙)在《元史》里有传记,在明嘉靖二十六年的《宁海州志》有记载。姜房年轻时,正逢南宋金元乱世,山东战乱,濒海尤为严重,民不聊生,姜房联络乡民,组成义旅,保障乡闾。当时镇抚山东的李少保(李全),将姜房的功绩奏于朝廷,元太祖初授姜房宁海州同知之职(南宋嘉定十四年,即公元1221年),后来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和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等职。姜房逝后迁葬于鲁宋里祖茔,后人因他被封万户侯而改村名为万户。姜房有九子六女,长子姜思明承袭宁海州管民长官,次子姜思聪袭父职宁海州刺史。
据说,峒岭、万户两村姜姓有相互汇合的情况,姜思明之子姜天泽,从万户迁往峒岭,这之前也有峒岭姜姓从村中一个叫小碾的地方迁往万户。
从家谱上可以看出,姜姓从公元前386年到达胶东牟平、乳山境内后,一直在当地居住,是当地不折不扣的土著居民。烟台威海最早有记载的居民就是这支姜子牙的子孙了。而且他们2000多年来一直居住在当地,是血统最纯正的姜子牙的后代。在胶东乳山牟平海阳文登荣成等地的姜姓,是姜子牙后代的几率在90%以上。不过,胶东姜姓虽然历史悠久、族人众多,但在金元之前,鲜有名入史籍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金元时期宁海州的姜房,算是年代较早的一位姜姓名人。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山东牟平金庄姜姓一支字辈:德吉明春元恒立贞。
(姜姓宗谱等部分资料摘自网络,一并感谢)
昌邑姜氏排序
本文2023-11-03 12:41: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