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眼读帖 第十三 《米芾讨债》——读米芾《紫金研帖》
原文: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米芾喜欢石头,《梁溪漫志》就记载了“米芾拜石”的故事。
米芾在安徽做官,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地人都认为是仙石,不敢妄动。米芾听说了之后,当即前往观看。一见之下,十分喜爱,不顾众人劝阻,立刻命人将石头搬回了自己住的地方。
这还不算,他将石头珍而重之地摆好,随后还呈上贡品,甚至还向怪石下摆,念念有词道:“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
人称他为“米颠”,换到今天,就是“神经病”,他喜欢砚台,其实,写字的人哪能不喜欢呢?
他给宋徽宗写字,相中了龙书案上的砚台,写完之后直接给宋徽宗说:“皇上的御砚已经让臣用过,玷污了,皇上岂能再用,就赐给臣吧!”没等徽宗答应,带着墨汁就揣到了怀里,一溜烟跑了。
据说米芾有洁癖,在砚癖前,洁癖也得让道,另外在这个故事里,我也读出来徽宗的可爱,别忘了他首先是个艺术家!
爱砚台的米芾得了一块紫金砚,紫金石砚为山东传统名砚。始于唐,盛于宋,之后渐湮没,实物流传极稀少。宋高似孙《砚笺》:“紫金石出临朐,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唐时竞取为砚,芒润清响。” 米芾《砚史》:“紫金石与右军砚无异,端出其下。”比端砚还要好,米芾珍爱的不得了。
1101年苏轼从海南岛被赦回,专程到真州(江苏仪征)拜访米芾。这是两人久别之后的重逢,米芾拿出心爱的谢安《八月五日帖》希望苏轼题跋,离开时苏轼还借走了米芾珍爱的文房紫金砚。一个多月后,苏轼卒于常州,后人准备以此砚石一起陪葬,米芾闻讯千方百计索回了这方爱物。
“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研”与“砚”通用,砚就是用来研墨的嘛。“子瞻”是苏轼的字,轼就是古代车前的扶手,上车扶着轼往远处“瞻眺”,这名取得多有意蕴。今天的“书法家”可别随便给自己取个字就对付了,关键是落款还用,白纸黑字,取错了不好看。
把自己心爱物借人本就是个很煎熬的事情,从这里能看出来两人的交情。但交情归交情,米芾还是心心念念自己的紫金砚,因为读这一句话,短短九个字,总感觉米芾是嘬着牙花子写的,“季札挂剑”的故事在这里并没有发生。
“嘱其子入棺”估计当时两人没有沟通好,是苏轼像当初米芾昧徽宗砚台一样想把紫金砚据为己有,还是米芾的“借”字说得不清楚,反正当听到苏轼嘱咐儿子要把紫金砚陪葬,米颠炸了毛。“吾今得之。不以敛。”不清楚米芾有没有去参加苏轼的遗体告别仪式,从仪征到常州,路途不算远,估计老米去了,在苏轼入殓之前当面向苏迈(苏轼长子)要了回来。
要回来了,老米觉得得意,又觉得有点对不起老前辈和老朋友,于是接着他用了一串佛家用语来回复苏轼。“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翻译成白话就是“苏老啊,砚台这样的俗物,没资格给你陪葬。”“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是恭维苏轼的话,也是深谙佛家妙谛和苏轼的境界才能写出来的。
六年后,米芾也没守住他的紫金砚,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了。不知道苏轼见了他会不会问一声“小米,紫金砚呢?”
五月四日,我(米芾自称芾)说:承蒙阁下致信慰问我,看后真觉你的况味闲适舒畅。涟水是个小地方,林希必定能说出这里是如何简陋。他到这里,发现没有可居住之地,小庙放不下大神。他出海时,跟随他的人很多,拜在他门馆下的就经常有十来个人,把寺院下榻的地方都占满了,林希也住在寺院中。从莱州泛海出陆有十程(程可能是古代一个长度量词,也可能翻译为十日行程),我已经发信请求他帮忙了,如果他答应的话,你只需准备好届时去到海边即可,坐小船到海边需三天。大海船据说有从山东过来的,但是在弊邑境就没有再过来了。这里是军队抵御外寇之地,国家不够强盛,这是否就是贤人都想离开的原因呢?呵呵,安于贫淡,这是士人应该做到的常事,一旦起了动一动的念头,也不知道前途如何,你要自己判断该如何做。便利的时候请给我来信。米芾顿首。葛德忱阁下。
--------粗粗翻译,我也实不知其信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况,所以有些字句翻译显得含义模糊。
米芾是历史上公认的书法大师。一生留下作品很多,可谓金山玉海。特别是其行书可谓继二王,鲁公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值雨帖》是米芾随手书就的信札。米字沉着痛快,恣肆豪放,八面出锋等艺术特点跃然纸上。
释文:芾顿首。早拜见。值雨。草草。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可换更告批及。今且驰纳。芾皇(惶)恐顿首。伯充防御台坐。庭下石如何去里。去住不过数日也。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米芾独到的体会。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苕溪诗帖译文与翻译如下:
1、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在夏季,我留恋于苕溪两岸的松竹,而到了秋季,我前往溪山深处游览。
2、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我长时间地吟唱白雪诗,并创作了采菱歌谣。
3、缕会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在宴会上,我品尝了美味的鲈鱼和金橘。
4、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在水晶宫中,我跟随谢灵运的足迹,尽情地游玩。
5、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在修竹林中歇憩,观赏美丽的鲜花。
6、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我懒惰地倒出惠泉酒,也不点评北苑壑源岭茶。
创作背景
苕溪诗是米芾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从无锡去往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时所作的六首诗,是米芾的经意之作。诗题称“将至苕溪戏作呈诸友”,其中包括五律六首。
从诗中的内容可知,这时侯米芾是在无锡,已经从春天住过夏天,到这八月(秋中)间才预备离开无锡到湖州去,此卷正是其将要离无锡时写的。
米芾自撰《头陀寺碑》里说道:“元祐戊辰,集贤林舍人,招为苕吾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以王维画古帝王易于龙图阁待制俞献可字昌言之孙彦文。翌日,与丹徒葛满、字季忧检阅审定。五日吴江舟垂虹亭题。”由此可考证这点。
这时候米芾已经离开无锡,正从苏州下船,经行江向西出发。到湖州约在重阳之前,其时应在书此卷之后不久。诗中又有“凉至逐缘东”和“句留荆水话”之句,那是指到江东——苏州、湖州之前,原曾旅居湖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米芾《临沂使君帖》,又称《戎薛帖》。
全文: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
书法体为行草书。
纸本。信札一则。
规格为纵31.4厘米,横25.1厘米。
米芾(1051——1107),祖籍太原,世称“米襄阳”,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晚居江苏镇江(今扬州)。据考,米芾一生好洁成癖,性格狂放而不羁,以至于被人称之为“米颠(癫)”。
米芾自自幼学书,尝自言“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
米芾能诗善画,精书法,与苏东坡、黄庭坚、蔡襄并为“宋四家”,他曾为官,衔至内廷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临沂使帖》是米芾代表作之一。
《临沂使帖》全文为“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此纸本帖头二行以行书写出,将要言之事交待清楚,至第三行“如何”开始变为草书,连绵而下。第四行为受信札者,故空约一行位置,此虽为格式如此,客观上却形成了丰富多变的书写章法。
米芾书自称“涮字”,八面出锋,沉着痛快,于此帖也可见。后二行草书则中锋为主,流动奔放,不可一世。
苕溪诗帖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碑林米芾书屏的释文
陈傅良在太学,琚执弟子礼,惜名畏义,不此戚畹自骄。”可见他极有道德修养,所以尽管吴氏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运笔结体,吴书更为俊逸俏丽。
《杂诗帖》,吴琚行书,书前人七言、五言,绝句、律诗不一,诗十四首,诗句多不连贯,该册九开半共十九纸。此帖虽规规求书形模,但笔笔都不险峻凌厉,而是婉转柔润,刻意精致。
作品赏析
吴琚在淳熙十三年时,追记观唐代李氏谱牒所题的跋文中,感叹谱牒应受重视的一段文字。后者则是录抄了他在绍熙二年赴官襄阳的途中,于焦山所题写的文字。
这幅书迹虽然均为小字行书,但字字写来,笔画之提顿跃动感十足,顿挫有致,墨色变化丰富。字之结体也非方正,常有偏斜体态,字态倾斜生姿,这也就是有所峻峭处的特色。整篇行气,虽然较米芾的书风含蓄,但通幅纵恣自如,也有一股潇洒意气。
蒙眼读帖 第十三 《米芾讨债》——读米芾《紫金研帖》
本文2023-11-03 11:23: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