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远号的来远舰管带:邱宝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来远号的来远舰管带:邱宝仁,第1张

邱宝仁,福建闽侯人,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学习航海驾驶。1871年,上“建威”练船实习,历经南洋新加坡、槟榔屿,以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1875年,复上“扬武”舰练习,航行外海,南历新加坡、小吕宋、槟榔屿各口岸,北至日本而还。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字号四艘炮舰回国,邱宝仁升守备,管带“镇东”炮舰。1880年8月,“镇东”等四炮舰出游黄海,至海洋岛,“镇南”不慎触礁,旋即脱险。邱宝仁因“救援不力”,被“撤革摘顶,以示惩戒”。

1887年,在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竣工,李鸿章奏派邱宝仁和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出洋接带。1888年,四舰安抵大沽。这次接舰回国,皆由中国将领管带,“不另保险,省费数十万”,“即无雇募资遣之烦,复得沿途练习之益”。邱宝仁以“远涉重洋数万里,驾驶回国,均极辛劳”,被赏劲勇巴图鲁勇号。1889年,升署右翼左营副将,委带“来远”舰。1892年4月,以3年署理期满,改为实授。

邱 一、姓氏源流

丘、邱(Qiū)姓同源,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是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以上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一部分恢复为“丘”,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得姓始祖:丘木。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定都营丘。据传,太公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简化君臣之礼,又鼓励百姓利用本地鱼盐资源发展生产,齐国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国人拥戴。后因故将营丘改称临淄,太公之子木怀念都城故称,遂以地为氏,人称丘木,丘木后人遂沿用丘姓,奉丘木为得姓始祖。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故丘木亦为邱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丘、邱二姓同源,故此处所述主要为丘姓播迁内容。丘姓发源于山东,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迁,故很早河南境内便有丘姓名门望族,开基始祖为丘穆,世居河南卫辉府封丘县。秦汉时期,陕西、浙江、内蒙等省均有丘姓。西汉陕西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今属浙江),后成吴兴一带望族。此期,丘穆一支后人丘言封临海王,移居山东;丘和居开封府林村;丘茂平迁福建汀州上杭县。东汉应劭所作《汉书·楚元王传注》载“邱,姓也。”可见,邱姓最迟出现于汉代。汉以后,偶有丘姓为避孔子圣讳,改姓邱,数量极少,故历史上邱姓名人寥寥无几,五代十国时学者邱光庭为其一。魏晋南北朝时,河南光州固始丘姓为避战乱,与林、黄、陈、郑、詹、何、胡姓(史称“入闽八族”)一同南下,初居福建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丘穆一支传至四十七世丘宏达,于东晋永和年间迁居四川,后人又有迁河南,转福建汀州宁化等地,遂广播福建、广东省境。另外,此期陕西扶风一带丘姓族大人众,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唐代有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丘姓有随行者。宋代,福建有较多丘姓居住。上述入闽八族中丘姓有入粤分支,居广东饶平、梅县、龙川各地。北宋中叶,河南丘休秀一支迁福建莆田,其子丘成实,徙广东饶平。明代,贵州、云南等地也有丘姓聚居点。丘休秀后人又有迁福建长汀、上杭,转广东镇平等地者。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树丘姓移民入居。清初,入台者多出闽、粤之地,此二地丘姓又多属丘休秀派下。又雍正三年,下诏避孔丘名讳,天下丘姓多改姓邱,至此,邱姓始成一大姓氏。今日邱姓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约占全国汉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丘(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七。 三、历史名人

丘 濬: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廉介持正,嗜好读书,熟知典故。著《大学衍义补》等。

丘灵鞠:吴兴人,南齐长沙王车骑长史。才华横溢,有文集及《江左文章录序》传世。

丘行恭: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大将军。勇武善骑射,因功斫石为人马,立像于昭陵阙前以旌之。

丘光庭:吴兴(今属浙江省)人,五代十国时学者。在哲学上,坚持元气论,并据此解释潮汐成因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著有《海潮论》等。

丘处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为龙门道创始人。成吉思汗尊其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石番溪集》等。

丘逢甲:广东省蕉岭人,近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其诗多爱国篇,风格近杜甫、陆游诸家。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邱象升、邱象随:系兄弟,清代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皆吏,以诗文闻名,并称“二邱”。兄有《南斋诗集》、《白云草堂集》等,弟有《西山纪年集》。

邱心如:江苏省山阳(今淮安)人,清代女作家,晚年曾设帐授徒,著有长篇弹词《笔生花》。

邱远才:广西省人,太平天国“淮王”。作战勇猛,有“邱老虎”之称,同治七年三月,在冀中饶阳战役中阵亡。

邱宝仁: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后任北洋海军左翼前营副将,在与日舰激战的黄海一役中,退守威海卫,所乘来远舰遭敌偷袭,其下落不明。

邱少云:四川省铜梁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受命与战友们潜伏于敌营附近,后不幸被敌燃烧弹之烈火烧身,为了不暴露部队埋伏地点,忍受剧痛,丝毫不动,以至壮烈牺牲,换取此役胜利,年仅二十二岁。

邱会作:江西省兴国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沦为林彪反党集团的骨干分子。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丘氏,是以丘穆为其开基始祖。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南)。相当今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省宜兴县地。此支丘氏,是以汉丘俊为其开基始祖。

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

2、堂号

文庄堂:明朝人邱濬,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熟悉当代典故,著《大学衍义补》,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军事等方面,博采前人议论,加按语抒发自己的意见。代表作有《邱文庄集》。

此外,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河南堂”、“吴兴堂”、“扶风堂”、“敦睦堂”、“砚耕堂”、“思敬堂”、“忠实堂”等。

============================================================

丘(邱)姓宗祠通用对联

〖丘(邱)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吴兴才望;

大学仪型。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齐长沙王车骑长史丘灵鞠,吴兴人。宋世文名甚盛,有文集及《江左文章录序》。下联典指明代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字仲深,琼山人。景泰进士。廉介持正,惟嗜学,熟于国家典故。晚年右目失明,犹披鉴不辍。卒谥文庄。有《大学衍义补》等书。

文雅希范;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阳梁乌程人丘迟,字希范,八岁能写文章。武帝时任中郎将,侍诏文德殿,后历官司空从事中郎、永嘉太守。文学批评家钟嵘曾评论他的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五行恭,有勇力,善骑射。贞观年间征讨高昌有功,官右武侯将军,诏书命斫石为人马,在昭陵阙前立像以旌表。高宗时,历官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

系承姜尚;

源出扶风。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齐·太公姜尚封于营丘,支孙以地名为姓,是为丘姓。清·雍正年间诏令改为“邱”,以避孔子名讳。

联吟郎署;

笃学琼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丘舜中为朝奉郎,诸女皆工诗,兄弟内集,必吟咏为乐。下联内指明·丘濬,琼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

鸿舻世第;

枢密家声。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丘姓宗祠“河南堂”联。上联典出丘氏望出河南省光州固始,故以河南为堂名。“河南”,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临汝之间。下联典指福建省莆田邱姓后代丘成实,任宋徽宗枢密使,其子丘君与,任梅州刺史,后致仕遂居三饶,为广东省饶平丘姓的始祖,后繁衍到广东省潮汕各县市以及海外。

源宗渭水;

学绍琼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钓”事典。下联典指明·丘濬事典。

河南世泽;

渭水家声。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丘姓的郡望为河南郡。下联典指齐·太公姜尚事典。

-----------------------------------------------------------------

〖丘(邱)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渭水家声远;

琼山世泽长。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钓”事典。下联典指明·丘濬事典。

潭月映山足;

天河泻涧中。

——唐·丘丹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尚书郎丘丹《秋夕宿石门馆》诗句联。丘丹,嘉兴人。

草色新雨中;

松声晚霞里。

——唐·丘为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丘为诗句联。丘为嘉兴人。官至太子右庶子,年八十余致仕。与王维、刘长卿友善。

读书千载业;

孝悌一堂春。

——广东省蕉岭县客家围丘氏宗祠堂联

上联教导子孙,做学问读书是千载事业。下联则教育子孙孝敬父母与兄弟和睦,都可全族得到春光。综观丘氏客家围的对联,中原华夏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客家围从外到内,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华夏文明的结晶,更为可贵的是,中原地区因历史和社会原因早已失传或淡化了文化的内涵,都可以在现存的客家围中找到,换句话说,华夏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活生生地保留在客家围中。

像立昭陵。

  莫名之罪  2011年初,烟台和威海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雪,一时间威海湾内外白雪皑皑,笔者透过挂着冰花的玻璃窗遥望着银装素裹的威海湾,又回想起了116年前的那个同样风雪交加的冬季……

1895年,农历甲午年,这一年2月的威海湾寒冷得出奇。就在这个寒冷得出奇的冬季,北洋海军――一支龙旗飘扬的舰队、曾经林立的艨艟樯橹灰飞烟灭,残存的龙旗军舰屈辱地降下了龙旗,升起旭日旗,从此将在死敌的操控下了却残生。

屈辱、错愕、不解转化为了愤怒,忍受这种愤怒的对象理所应当是北洋海军本身,而其中的一些军官还承受了一些莫名之罪,这种罪名远远超出战败者该承受的罪名。

“倭雷艇复入东口来袭,我‘来远’并‘威远’练船宝筏差船皆沉于敌,时‘来远’管带邱宝仁、‘威远’管带林颖启登陆逐声伎未归也。”

这段话出自姚锡光的《东方兵事纪略》,它给我们后人描绘了一个场景:在日军鱼雷艇第二次夜袭威海湾、“来远”和“威远”等军舰被倭寇鱼雷击沉的时候,它们本该在指挥位置指挥作战的管带们却不在他们该在的位置,在哪里呢在岸上窑姐香艳的被窝里。

听起来很让人生气,不是么这似乎是能够解释北洋海军为什么最终落得全军覆没下场的原因之一。邱宝仁管带当即就被扣上了“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罪名,进而清末文人李锡亭本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思路,以部分官兵“登陆逐声伎未归”为由在其小册子《清末海军见闻录》中推断出刘公岛“烟馆林立、光妓院就有七十多家”的结论。目的也是为了指控北洋海军被声色犬马腐蚀掉了军人勇猛顽强的血性,所以才会输掉甲午这一场国运之战。换句话说――战败,责任在于军人,只要军人不贪生怕死、不留恋女人的温柔乡,就没有失败的道理。

基于此,拥有斑斑“登陆逐声伎未归”之“劣迹”的“来远”管带邱宝仁被树为了海军军官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典型,接受道德舆论的口诛笔伐,这一骂就足足骂了116个年头。

邱宝仁其人

在笔者拨开“登陆逐声伎未归”的真相前,觉得很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下邱宝仁其人。希望通过勾勒邱宝仁这位中国第一代海军军官的人生轨迹来让诸位读者自行辨别邱管带是否真的是一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懦夫相

邱宝仁,福建闽侯人,1867年人福建船政后学堂第一期,学习航海驾驶。1871年,上“建威”练船实习,历经南洋新加坡、槟榔屿以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1875年,复上“扬武”舰练习,航行外海,南历新加坡、小吕宋、槟榔屿各口岸,北至日本而还。

因为有较为丰富的航海经验,所以在1876年北洋水师初创时期被李鸿章调往北洋海防,任新购自英国的“虎威”蚊子船管带,1877年任“策电”蚊子船管带,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字号蚊子船回国留用北洋,“龙骧”、“虎威”、“策电”、“飞霆”4艘蚊子船改拨南洋,11月,邱宝仁任“镇东”蚊子船管带。

1887年,在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以及“左一”鱼雷艇竣工,李鸿章奏派总查琅威理率邱宝仁、邓世昌、叶祖�、林永升等赴英接舰,返航途中邱宝仁身兼两职,同时担任“来远”和“左一”管带,由“来远”拖带“左一”回华,历尽艰险,1888年,四舰安抵大沽,邱宝仁被正式任命为德制装甲巡洋舰“来远”舰的管带。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1889年,邱宝仁升署右翼左营副将,委带“来远”舰。1892年4月,以3年署理期满,改为实授。

邱管带的履历读到这里可谓漂漂亮亮,入学、实习、上舰独当一面,无一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依靠自身努力得来,没有半点水分和花花肠子,尤其是在赴英伦三岛接收新造巡洋舰归国期间的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左一”号鱼雷艇尺寸小、排水量低,飘洋过海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难想象这艘不足百吨的小艇能在人力驾驶下独自从英国航行到中国,所以必须依靠大舰搭载或者拖曳。而出于节省经费和显示中国海军军人能力的目的起见,中国方面并没有雇佣欧洲船员驾驶,也没有按照惯例为军舰的回程购买意外保险,而是决定由中国海军人员自行驾驶回国,而这艘小小的鱼雷艇也放弃了雇外国商船搭载的稳妥方式,决定采用拖带这种在当时颇有挑战性的方式。不过,这项重任并没有交给豪勇敢为的邓世昌和林永升,也没有交给稳重见长的叶祖�,恰恰交给了邱宝仁。因此才会出现邱宝仁一人身兼装甲巡洋舰和鱼雷艇两船管带的少见情况。

虽然“来远”号在对“左一”号进行拖带过程中险象环生,甚至发生过拖带的钢索断裂这样的重大险情,邱宝仁均能一一予以化解。他在回程途中得当的处置给他的顶头上司――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在这“四大一小”的军舰顺利回国后,李鸿章在给有功人员请奖的奏折中特别提到了这位表现不俗的邱管带。

“(邱宝仁)既管驾‘来远’。快船,又拖带新购鱼雷艇,远涉重洋数万里,一人而兼数人之事,并未用洋行保险之费,不特中国水师向未所经,亦为外洋各国所罕有。沿途叠遇风滔,异常险恶,竟能出其死力,得保无虞,实属胆智过人,较之同往接舰各员事难功倍”(李鸿章:“邱宝仁、林泰曾再请给奖片”,《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六十五)。经李鸿章力请,破例给邱宝仁越级奖励,从守备越过都司直接升任游击,并加“劲勇巴图鲁”勇号。很显然,这是对邱宝仁个人能力的肯定。

力战甲午

也许和平时期的成就并不能证明海军军官的勇敢,最能体现军人价值的无疑是战争。所以在农历甲午年,邱宝仁和他的“来远”号装甲巡洋舰跟随北洋海军卷入一场和日本人之间的国运之战。

1894年9月17日邱宝仁管带“来远”舰随舰队参加了为运送铭军的陆军船队护航行动,并在大东沟与日本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不期而遇,黄海大东沟海战就此爆发。遵循北洋海军训练多年的小队乱战战术的布置,在海战中,装甲巡洋舰“来远”号与身为穹甲巡洋舰的“靖远”号编为一个小队,列于北洋舰队右翼。邱宝仁与“来远”全舰官兵拼死作战,与“靖远”、“经远”等舰一起发动了对日本炮舰“赤城”的围追,其炮火多次命中“赤城”舰,致其后桅折断、舰体重创,并击毙其舰长板垣八朗太。但“来远”舰在追击日舰过程中不幸被“赤城”的尾炮击中。由于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广泛装备了装填烈性炸药的炮弹,而“来远”舰后部的机关炮位又堆放着大量的待发炮弹,所以日炮命中引发的火焰瞬间就在全舰甲板蔓延开来。“来远”舰顿时被浑身的烈火所包裹,几乎无法收拾。

“‘来远’舱内中弹过多,延烧房舱数十间。”这艘诞生于德国伏尔铿厂的装甲巡洋舰此时就犹如一条火龙,同时也如同一只浑身扎满火矛的猛兽,可是“来远”号一直不曾停止抵抗。

在熊熊的猛火中,“来远”舰首的炮位上的双联装210毫米克虏伯主炮依然在以最大的射速不停地发射,全舰官兵齐心奋力救火。当时为防止火焰从甲板烧入机 舱,不得不拆除了大部分的通风管,将通往机舱的所有天窗密闭,黑暗中由上甲板向焚火室传达命令仅靠传声管传话。在大部分通风管道被封堵的情况下,轮机舱内的温度显然令人难以承受,然而轮机官兵不顾200度之高温,始终坚守岗位,恪尽职守。邱宝仁指挥全舰官兵一面忍受着大火的煎熬,一面目睹着身边朝夕相处的同伴不断倒在血泊之中,一面操作着业已落后于时代的火炮拼命还击。虽然大火不断吞噬着这艘不满三千吨的小型装甲巡洋舰的躯体,但是在全舰官兵的奋力扑救下终于将火扑灭。身处在装甲司令塔内的邱宝仁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生命威胁,由于“经远”级装甲巡洋舰的司令塔结构设计存在缺陷,司令塔本体和顶盖之间除了几根支柱之外再无防护,一旦弹片侵彻,司令塔内的人员势必受到严重的伤害(“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就死在这种有缺陷的装甲司令塔中),但是邱管带也不曾露过半点怯色,未步“济远”舰后尘,当“方伯谦第二”。

战斗结束后,“来远”舰随着北洋海军残部返回了旅顺,当它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出现在旅顺的修船工们的眼前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惊呆了,大火不但烧焦了装甲巡洋舰的船壳,几乎烧光了军舰的甲板和木质部分,甚至钢铁的肋骨都已经被烧得变了形。人们为之惊讶,惊讶于这艘近乎烧成骨架子的“来远”舰居然也能安全驶回旅顺,在惊叹于装甲巡洋舰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惊叹于邱宝仁管带麾下的全体“来远”舰官兵为抢救军舰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来远’驶回旅顺之际,中西各人见其伤势沉重,而竟安然返旆,无不大奇之。”

罪名之辩

1895年冬,邱宝仁指挥因旅顺修理能力不足同时又迅速沦于敌手而仅仅得到草草修补的“来远”舰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在南帮炮台群激战正酣之时,邱宝仁指挥“来远”随“定远”等军舰频频发炮支援龙庙嘴、鹿角嘴、赵北嘴、杨凤岭等炮台的守军。并和友舰一起炮轰了日军刚刚夺占的摩天岭炮台,击毙了日本陆军第11旅团长大寺安纯少将(不少研究者倾向于击毙大寺安纯的炮弹发自“来远”舰),取得了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最大也是最后的战果。

如果这一切在这里戛然而止的话,邱宝仁必将同已经在大东沟英勇阵亡的邓世昌、林永升等一起作为民族英雄而名垂青史。可是,恰恰是因为“来远”舰遭了日本鱼雷艇的暗算,让邱宝仁万劫不复。姚锡光在《东方兵事纪略》指控邱宝仁“登陆逐声伎未归”的背景也正是这次针对“来远”舰的暗算。

可是毕竟姚锡光不是当事人,所谓的“登陆逐声伎未归”也只是“听说”而已,他本人并未亲眼见到。更何况,姚锡光也并没有解释在他的笔下大东沟海战时期的邱宝仁和威海卫保卫战时期的邱宝仁之表现为何判若两人(当然,他也未必解释得清楚)当时的情景到底如何,还需要听当事人的描述。

根据参加过大东沟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的北洋海军军官卢毓英战后所著《卢氏甲午前后杂记》手稿影印本所记。1895年2月6日晨4时,日本鱼雷艇队进威海卫港偷袭,“来远”不幸中雷,舰身倾覆,当时正在甲板上指挥的邱宝仁和大副谢葆璋落水后被官兵救出,同时被救的还有数十名水兵。作为当事亲历者的卢毓英的证词显然要比非亲历者的姚锡光有更强的说服力。

所以,姚锡光指称邱宝仁在“来远”遭到攻击之时“登陆逐声伎未归”因缺乏第一手的证据并不能成立。除非邱宝仁在甲板上当着谢葆璋和数十名水兵的面和妓女厮混缠绵,这是一副多么荒唐的景象……

甲午战争结束后,被摧残得身心俱疲的邱宝仁返回故里,从此不再复出。同时,此举也放弃了为自己名誉申辩的最后机会。正因为当事人的缄默,更何况在当时举国上下对北洋海军整体评价普遍趋于负面的大环境下,“登陆逐声伎未归”的“罪名”才得以不受丝毫阻挠地坐实。而卢毓英的当事人回忆文字则被清议所不容、被舆情所遗忘。

如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治史态度的越发严谨,邱宝仁越发被证明非但没有贪图红粉、苟且偷生,还是一位技术能力过硬、作战勇敢的近代海军军官。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治史者,笔者越发觉得有必要还邱管带一个清白,蒙了一百一十六年“登陆逐声伎未归”的不白之冤理应昭雪。可乎可也!

来远号的来远舰管带:邱宝仁

邱宝仁,福建闽侯人,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学习航海驾驶。1871年,上“建威”练船实习,历经南洋新加坡、槟榔屿,以及渤海湾、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