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五十七个民族之说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关于第五十七个民族之说,第1张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一般认为我国可能还存在了许多未被识别的民族。穿青人,就热衷于将自己申请为“第57个民族”但是由于多次考察所遗留的疑问,虽然其身份证上所注民族为“穿青人”但穿青族暂不在中国56个民族中,1955年版本的《贵州省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中,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

由于穿青人的不懈争取(甚至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被视作独立民族就是一种耻辱),最新进展就是在身份证民族栏上得以写上“穿青人”。但是“穿青人”并没有被国家承认为我国的第五十七个民族。

扩展资料: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  。其渊源存在诸多争议,近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现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 。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

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

参考资料来源:  穿青人:靠服饰识别出来的第57个民族?

满意答案路口11级2009-03-26是中国人啊据穿青人口传和家谱记载,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的,他们的祖先是明洪武七年来到贵州的。为了考证穿青人的祖先在江西的社会历史及其入黔的原因和时间,以资分析研究他们的民族成份问题,贵州省民委曾于1982年组成由毕节、安顺、六盘水地区的织金、纳雍、大方、清镇、六枝、盘县、水城等县民族识别办公室的同志参加的调查组前往江西及吉安地区进行调查。

  他们的表面文化特征--服饰在大部分地区虽然已近于消失,但在一些边远偏僻地区还明显可见。他们的信仰——五显坛至今还普遍牢固地保持着。节日、婚姻、丧葬等方面的习俗多数与周围各民族不同。其民族意识与民族感情十分强烈。

  从居住地域来说,穿青与各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区如织金、纳雍等县,他们居住的村寨连绵百余里。其余各县,“杂村不杂户”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数处于边远的山区地带,少数处于平坝地区,街场基本上没有。

  关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对于穿青人的身份认证,一直不明确,根据《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公安厅(黔族(政)发字第(1996)19号)文件》现定为“穿青人”。

穿青人是中国一种特别而神秘的民族,目前没有被列入少数民族当中,但是享受着少数民族同等的福利。这个民族大约有着67万人,生活的很是逍遥自在。

大方地区,有一种未识别人群叫穿青人,目前还不能鉴定他们属于什么民族。他们是明初因战乱迁徙至大方地区。所以保留了比较明显的古老汉文化习俗,又与当地的原始文化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些非常独特的文化,尤其是宗教祭祀。

早些年,由于户口系统还没有穿青人,所以他们的族别改成了汉族,或其他民族。2014年以后,他们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便改成了穿青人。明代地方史志称其为“土人”,清代又称其为“黑民子”,因其“衣尚青”,故“又曰穿青”。这个民族居住在织金的有20多万人。他们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信仰——“九月祀五显神”。

信仰五显神的形式是“在堂屋西北隅以竹篾编如小兜形悬壁,曰兜兜坛”,即家家立五显坛世代供奉;祭祀五显坛的形式是“每岁或间岁酿酒杀牲,延善歌舞者至家蘸禳,跳跃如演戏状,曰庆坛。”这种戏,就是被外国戏剧专家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俗称“跳菩萨”。

穿青人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主要生活在贵州西部,比如毕节,六盘水等,如今整个民族大约有67万人。早年间,族人喜欢穿青色的衣服,女性还会在头上裹青布,不过,现在很少人会穿传统民族服饰,平时大家穿得和汉人差不多。

穿青人有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他们把山魈当做图腾,刻在工具上。除了春节,他们还有传统节日三月三,穿青妇女还有独特的三把头发髻。当然,最独特的,当属他们的分坛仪式了,这意味着男子成年,要自立门户。虽然穿青人还没有正式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行列,但他们仍然可以享受少数民族的政策,比如,高考能加20分。

不得不说,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也正是有了这些不一样,民族文化才更加多姿多彩。

没有穿青人这个民族。中国官方承认的民族有56个,并无穿青人这个民族。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

“穿青”这个名称主要是用来区别于称为“穿兰”的汉人,这个名称始见于清代的文献记载中。

穿青人作为“未识别待定民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写上第一代居民身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仍然印着“穿青人”三字,全国火车票、机票、酒店宾馆等通行无阻。

身份证民族栏标注“穿青人”的政策依据有:

2015年《贵州省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22条,2015年《中国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办法》第19条,2003年公安部118号文件《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及1986年《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办公室会议纪要》等文件。

扩展资料:

穿青人的主要地域分布。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1954年普选登记有248000多人,第五次人口普查自报填写穿青人族称的人数约67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20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承认的56戈民族:

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

以及: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和汉族。

——穿青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穿青族是一个仅仅分布在贵州黔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员集中,人数较少。由于只有一定的居住区域,发展较晚,而且没有特定的语言,所以不在我国56个民族中,在户口上则归类为“其它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人数约六十七万人。

在1986年《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重新考察报告》认为“穿青”是一个单一民族。

穿青人早期叫“土人”,又被称为“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后期叫“穿青”。之所以称为“土人”,是由于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人。

因而自认和本地的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族人都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见一九七八年九月,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工作组天《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扩展资料:

历史:

关于穿青人的族源由来,学术界和民间向来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土著说

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见1985年《贵州穿青人民族成分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及2003年织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内部著作《穿青人历史与文化》)

分支说

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征讨云南时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由于地理隔绝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集团。持这种观点的为以民族识别专家费孝通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见1955年费孝通《贵州省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

混合群体说

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人(即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融合后形成的,处于汉族社会与少数民族社会之间。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学者的观点。(见2006年《穿青人问题研究》)

-穿青族

穿青族是属于“未识别民族”,又称穿青人,由于多次考察所遗留的疑问,穿青族暂不在我国56个民族中,其身份证上所注民族为“穿青人”。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穿青人”在有些地区亦称为“里民子”,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也称“大脚板的”。“穿青”这个名称主要是用来区别于称为“穿兰”的汉人,这个名称始见于清代的文献记载中。

当地各少数民族并不称他们作“穿青”,而是在汉人的名称前加个形容词,如“白汉人”、“大脚汉人”、“篙子杆汉人”、“吃荞麦的汉人”、“穿大袖子的汉人”、“当里民的汉人”等,由此可见,当地各少数民族是将他们视为有一些特点的汉人。

关于第五十七个民族之说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一般认为我国可能还存在了许多未被识别的民族。穿青人,就热衷于将自己申请为“第57个民族”但是由于多次考察所遗留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