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洪,镶黄旗,满族姓是什么?有家谱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1收藏

姓洪,镶黄旗,满族姓是什么?有家谱吗?,第1张

  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

  这个可能性大些。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等。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等。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等。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等。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即为洪氏。这个也有可能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等。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多为洪氏、郭氏等。

  家谱就不清楚了,希望能帮到你,O(∩_∩)O~!

[石]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斡勒曰石。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索绰络氏、傅察氏、石佳氏(石尔佳氏)、石克特立氏、乌勒理氏、倭赫氏、书玛哩氏、石富察氏、石穆鲁氏、洪骆氏、扎克塔氏、扎库塔氏、锡克特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倭勒氏(达斡尔族)、石氏(汉族)等。

满族的石姓

  满族的石姓: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锡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满族石姓,多源自于满族老姓“石马拉氏”,属满州镶蓝旗人,现多居于辽宁的庄河、岫岩、凤城一带,主要是因为随镶蓝旗队伍平定吴三桂以后被安置在辽宁的。现在湖北荆洲也有,该是平三藩前后的驻防兵之后。

关于族谱,石姓分布的地方不同,族谱也不同,所以不好一一举出。以上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李鸿章祖父:祖父不详,因为李氏一族是从李鸿章父亲中进士才兴起,才有史料记载;李鸿章父亲:李文安;

李鸿章同辈:李瀚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

李鸿章子辈: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李经溥、李经义、李经馥、李国芝、李经翊、李经方、李经榘、李经叙;

李鸿章孙辈:李国杰、李国洵、李国源。

扩展资料

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李鸿章

(点击阅读前文)

打不过就低姿态招降

第二天,陆顺德亲自率兵4万设伏于村外险要处,然后派100多人入包村诱战,被包立身识破,斩杀太平军三十余人。陆顺德又吃了个败仗,无计可施,只能再度退兵。

2月15日,准备充分后,陆顺德再率数万兵力强攻包村,决心一战解决。此战,包立身被流弹打伤,吃了个败仗。但是包立身也有援手,退回包村后,他邀请了五泄镇古塘村的陈朝云部民团“胜义军”来援,再次击败太平军。撤退途中,太平军又被次坞团练伏击,伤亡5000余。

连战连败,太平军陷入了两难。包村太小,小到胜之不武的程度。何况,这个时候天京主战场大局已经非常吃紧,还有浙江太平军负责的闽中战场压力也很大,当然极不愿意为一个包村死磕。但是,包村团练连番击败太平军,已经成了太平天国统治区中抵抗势力的标杆。迫使太平军不得不投入精力去认真对付。

几番斟酌,太平军决定妥协,再行招抚,以期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诚能去逆效顺,归问天朝……列爵分土,率由旧章,文庆何公,早有成例,近在贵邑,岂不闻乎? ”在这封招安信里,太平军降低了姿态,近乎於乞和,还搬出了同为诸暨人的何文庆投降太平天国案例,试图以此说服包立身。

只是想守卫家园

何文庆,诸暨当地会党组织“莲蓬党”领袖,先办团练对抗太平天国,后来归降。相比之下,包立身的反太平天国立场显得异常坚决。有趣的是,包立身似乎无意效忠清朝,当有人拿包立身和守吴兴的清廷官员赵景贤比较时,包立身回答称:彼为清朝耳,予守包村土地,为国为民,无为满洲守土责任也。 包立身的意思是,他只对守卫包村家园负责,但没有义务替满清王朝去卖命。

就是这样一位无意效忠清朝的农人,却和太平天国死战到了最后。

美国汉学专家孔飞力指出,咸同之交,传统中国国家政权已经出现了某种崩塌的迹象,这才有包立身这样的普通人挺身而出,为维护传统生活、 社会 秩序而奋战。这种自觉,比对任何政权的效忠都要坚定,因为他们组织武装的目的是守护自己的家园。

这一次,包立身还是选择了拒绝,回信指责太平天国祸国殃民、假反清之名谋取私利,言辞激烈。

到这个状况,双方已无和解可能,只剩死战一途。这一次,陆顺德愤怒到了极点,甚至喊出了“宁弃天京,必破包村!”的口号。

陆顺德整合五王、十六主将,合兵号称百万集聚包村,实际上大约是十来万兵力。太平军这一牛刀杀鸡式举动的政治、军事意义,一直被质疑。但也有 历史 学者认为,站在太平天国的角度,有必须要消灭包立身义军的理由。这是因为,包立身还在太平天国宗教政权治下,建立了与拜上帝教对立的宗教体系。

此外,包氏集团组织形式严密,严重阻碍了太平天国政治权力建立乡村统治秩序的努力。

两种恶劣的政治示范效应叠加,可能就是是太平天国宁愿付出前所未有的沉重代价,甚至被迫放下主战场急如火的军情,也要扫灭包村的根本动机。

这时,清军主力已进入浙江,宁波、金华相继失守,太平军浙江战局急剧恶化。而浙江太平军却都集聚在包村,结果是对东边的上海之战、北边的天京保卫战、南边的浙江其他战场都造成了恶劣影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南线浙江诸郡县相继失守。

太平军第六次攻打包村期间,浙江太平天国治下9府70县,失陷了22个县,以及宁波、台州、处州三处府城。因为这些地方的太平军主力,都被抽调来攻打包村了。

放弃逃生与民众共存亡

1862年4月,十余万太平军陆续到达包村,以一场大会战的阵势,第六次围困了包村。

太平军先以占绝对优势兵力,陆续扫清包村外围各乡民团。5月,太平军猛攻与包村相距百里、互为犄角的古塘村,包立身分身乏术,只能坐视古塘失守。然后,为了发泄怒气,太平军所到之处,一律屠尽民众、焚烧村镇。一时间,整个诸暨宛如地狱之城。

扫清外围后,6月初,太平军又先后占领了包村东面的腊岭、北面的蛟岭,这两条山道,是包村的外部补给线。6月9日,包村东面门户马面山失守。这一来,包村已成被四面围困的绝地。

生死存亡之际,清廷观察吴晓风派人秘密潜入包村,告诉包立身可以突围到100公里外的江边,那里一能驻军,二通海舶,这样就可进可退。这对包立身而言,简直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包立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然后,双方约定,吴晓风派船来接应,包立身则选出精锐打头阵,其他部队保护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女,到指定地点会师。

但是包立身临到出发时却意外地放弃了突围。史载,他放弃的原因是,从四面八方来包村投奔他的民众,希望他继续留下来保护他们,因为突围的生存机率也非常低。面对民众的哭声,包立身最后心软了,改变主意留了下来,和包村共存亡。

末路

这个决定,将包立身和东安义军送上了绝路。这时,包村已经没有外援,虽然也还能打退太平军的进攻,但人员得不到休息和补充,战斗力一天天在下降。

7月,太平军将领周文嘉找到了村后马面山上的水脉,断了村子的水源。他还将许多死尸扔进溪流,使得流到包村的水腥臭不堪,无法引用。这年夏天,又逢大旱,一直不下雨。包村的粮食、水源、外援都断绝了。

更要命的是,这时,包村内部人口聚集数万,把这个村子塞得满满当当,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炎夏断水,人口密集,导致村中瘟疫也开始流行。

如此种种,形势一天比一天糟,包村被攻破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1862年7月27日晨,太平军成功打通突入包村内部的地道,然后在火药炸穿地面出口的巨响和烟尘中杀出,包村顿成修罗地狱。憋屈了大半年的太平军士兵,此刻面对已成砧板上鱼肉的包村民众,毫不怜悯地见人就杀。

包立身、包美英率亲军数千人死战突出重围后,太平军紧追不舍,终于在马面山将其团团包围。史载,一场死战后,包立身中弹身亡,包美英力竭自刎,其他人也尽数战死。与此同时,杀红了眼的太平军,继续四处追逐乡民。最后,包村弱妇幼数万人,几乎无一幸免。

万人坑

战后收敛遗骨,仅能确认姓名的死难者便有14077人。遗骨收葬了5个巨大的万人坑,世称“十万人墓”的原址,就在今天的包村中心广场。

故老相传,战后许久,包村死难者遗骸一直散落村中及周边,无人收尸。知道幸存者复归家园时,才重新整理收埋,并捐田近400亩以及数千两白银,在曾血战过的土地上建起一幢三进祠堂,名为“忠义祠”。

还有一个传闻,他们发现,之后好些年,这里的土地都无法种植庄稼,不是因为土地太贫瘠,而是太过肥沃,以致于庄稼烧苗。另外,据说包村有一株老樟树,前些年枯亡,村民准备将之砍伐清理,竟无从下斧下锯,因为树内尽是箭镞、弹片。

传闻是否属实已不可考,但非常确凿的是,这场包村之战,波及了整个诸暨,几乎各个大家族,都有至少半数男丁死于包村之战中。如《枫桥骆氏家谱》中,咸丰、同治年间的男性,其小传结尾几乎都有这样一句话:殁于同治包村之乱。

湖北仙桃葛家湾<葛氏宗谱>

从湖北省仙桃市葛家湾“文纪堂”《葛氏宗谱》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看葛姓之源流。

葛氏系出赢姓,自赢天为伏羲东相,受采于葛。民风浑朴。历数传至虞(指:虞舜。笔者注)时,赢伯翳事舜有功,以葛赐伯翳姓,为顿邱始祖。

源流世系:

第一世:伯翳,秩伯爵,子二:源、伦。

第二世:源,受伯爵,子无记载;

伦,子三:桓、樗(chu)、相。

第三世:桓,受伯爵,子一:焕;

樗,子一:藩;

相,子一:煜。

第四世:焕,子无记载;

藩,子无记载;

煜,子一:垣。

第五世:垣,子一:铠。

第六世:铠,子一:廉。

第七世:廉,子一:东乙。

第八世:东乙:子二:启力、宜力。

第九世:启力,子一:仲名;

宜力,子一:仲顷。

第十世:仲名,子无记载;

仲,受伯爵,子一:亿先。

第十一世:亿先,子二:旻(min)、昊。

第十二世:旻,子二:诠、话;

昊,子一:发。

第十三世:诠,子无记载;

话,子无记载;

发,子一:祀。

第十四世:祀,子一:玢(读bin:玉名)。

第十五世:玢,子一:量。

第十六世:量,子一:圭。

第十七世:圭,子一:农。

第十八世;农,子一:萃。

第十九世:萃,子一:懿。

第二十世:懿,子一:云。

第廿一世:云,受伯爵,分居南阳,81岁而终,子一:开。

第廿二世:开,居河南城,子一:彦。

第廿三世:彦,子一:西阜。

第廿四世:西阜,子一:巍。

第廿五世:巍,子一:洁翘。

第廿六世:洁翘,为商司寇,后隐居不仕(笔者注:具体年代无考,但根据该谱所载人口繁衍平均30年为一代的情况推测,二十六代约为780年之内,从舜帝算下来,可知年代大约应在公元前1300年之前,即前商时期)。

第廿七世:覃华,子一:荫夏。

第廿八世:荫夏,子一:扶元。

第廿九世:扶元,子一:继。

第三十世:继,子一:揖。

第三一世:揖,子一:宸。

第三二世:宸,子一:精。

第三三世:精,子一:监。

第三四世:监,为商司徒左牧,子一:宜。

第三五世:宜,子一。

第三六世:仓野(野的异体),子一。

第三七世:敦,子一。

第三八世:则,子一。

第三九世:江,子一。

第四十世: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子一。(笔者注:这里成木迁居南京句容的说法及其年代与前面所述的葛庐迁居南京句容,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或者两个都是真的。但若成木迁居是真的,则时间上按30年一代推算起来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葛庐的东汉初要早900年左右。抑或是葛庐投奔早已在那里的葛氏族人也是有可能的)。

第四一世:盈陌,腴产饶富,子一。

第四二世:南离,受周子爵,年二十九而终,子一。

第四三世:蒙,子一。

第四四世:细,子一。

第四五世:豫,子一。

第四六世:会,子一。

第四七世:盘模,子一。

第四八世:芾,子一。

第四九世:熙,智诚绝伦,年髦力健。

第五十世:高烈,子一。

第五一世:原,子一。

第五二世:昌,周封司植(笔者注:司植,掌管农业的官),子一。

第五三世:载稽,子一。

第五四世:景,子一。

第五五世:倚封,子一。

第五六世:琅(琅的异体),子一。

第五七世:陵,子一。

第五八世:新莪,子一。

第五九世:猷,子一。

第六十世:藏,子一。

第六一世:儒,为周赧王司,子一。

第六二世:乔,子一。

第六三世:渠,子一。

第六四世:章,子一。

第六五世:钺,子一。

第六六世:雍,为周大夫(笔者注:66世祖与61世祖从任职时间上看有矛盾,61世祖为周赧王司,查周赧王时期为公元前314年--256年,就算61世祖是在周赧王初任职,则到66世祖时间至少也要过去一百二十多年,此时已是秦代,如何仍为周大夫?),子一。

第六七世:雯,子一。

第六八世:教明,博经解文,名震京苏,子一。

第六九世:诞,子一。

第七十世:龙,子一。

第七一世:御,子一。

第七二世:璞,子一。

第七三世:闵,子一。

第七四世: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子一。

第七五世:苏,子一。

第七六世:颖,子一。

第七七世: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子一。

第七八世:观,子二:芄、艾。(笔者注:如果此谱记载是准确的,那么,至此我葛氏才结束七十七代几乎是单传的局面,好危险!)

第七九世:芄,子二:兴、弥。

艾,“未详”(笔者注:原谱记载如此,我认为可能是有后,因情况不明无记)。

第八十世:兴,颖川太守,子一:邕;

弥,“未详”。

第八一世:邕,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子一:。

第八二世:玄,字孝先,号怀冰,封祁侯,配孔氏(注:这是第一个有配偶的记载。此与前面葛氏名人中所叙述的葛玄也对上号了),子一。

第八三世:绥贵,配曹氏,子一。

第八四世:和,晋中大夫,配闵氏,子一。

第八五世:洪,字稚川,平服交趾,封侯爵,职勾漏令,配鲍太史之女(注:这也和前面所叙述的葛洪对上号了,由此说明,仙桃葛家湾这部宗谱是“南葛”谱系),子一。

第八六世:逢吉,关内侯,配苏氏,子一。

第八七世:淇,配袁氏,子一。

第八八世:逵,配吴氏,子一。

第八九世:琐,配王氏,子一。

第九十世:廷谅,配施氏,子一。

第九一世:强,封服远侯,配周氏,子一。

第九二世:职,封服远侯,配蒋氏,子一。

第九三世:田,配却氏,子一。

第九四世:福顺,唐羽林大将军封国谷侯,配黄氏,子一。

第九五世:立方,唐学士,配郭氏,子二:炳、同。

第九六世:炳,子一:琮(cong);

同,配费氏,子二:从周、从夏。

第九七世:琮,子一:涛;

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详;

从夏,配李氏,子一:蕙谷。

第九八世: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子一:庸;

蕙谷,配徐氏,子一:苍野。

第九九世:庸,宋初赐爵,子一:高士;

苍野,配倪氏,子一:兰岩。

第一百世:高士,富甲江阴,子一:详;

兰岩,配涂氏,子四:庚明、启明、越兴、鼎兴。

第百一世:详,子一:惟甫;

庚明,子孙分迁繁衍;

启明,居江阴;

越兴,居会稽山阴,子二:澄、瑞。

鼎兴,?后周显德初年徙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彭…,殁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0年),配唐氏,生于梁贞明元年(915年)殁于宋至道元年(995年),享年81岁,子二:德延、德褒。

第百二世:惟甫,子一:宓;

澄,子未详;

瑞,字大木,?,子二:长子不详,次子植;

德延,?,配陈氏,生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殁于宋详符九年(1017年),夫妇具葬青山冈,子一:继芳;

德褒,字盘训,幼工字画南郡皆称,配杨氏,夫妇具葬东山,子未详。

第百三世:宓,庆历(1041年--)进士,仕至太子占喜大夫,子一:思书;

植,字正始,子:通、(其余?);

继芳,配蒋氏,夫妇具葬青山冈,子四:桢、祥、安、泰。

第百四世:思书,煕宁进士,仕至朝奉郎,赠鲁国公,子一:次中;

通,植长子,字汝智;长子竣()?

桢,?配李氏,与夫同年同月日生,后夫5日殁,子一:高;

祥,字嗣春,生于至道三年二月十五,天资奇敏十岁能文,于天圣年间登进士调蒲圻县后又调柳州府,配刘氏;

安,字嗣康,生于咸平元年,配杨氏,继何氏;

泰,嗣宁,配沈氏,子一:茂。

第百五世:次中,绍圣进士,赠吴国公,子一:立象;

竣,通的长子,字子恭,子二:怀敏、怀俊;

高,伤命于至和元年,配朱氏守节抚子尽天年而终,子二:元、杰(夭);

茂,字如松,生于(宋)天禧五年,美秀俊雅,府郡庠生在学,年十九而觞。

第百六世:立象,吉安府正堂,子一:郧;

怀敏,号云岭,精五经七书,补幕府参谋,出师战灵寇败死,配章氏,子二:常、纂;

怀俊,子未详;

元,字人(大?)魁,生于送宝元三年,殁于大观二年,配王氏,生于宝元?年,殁于大观?年,子五:淳、美、敬、约、逊。

第百七世:郧,子一:日华;

常,字居敏,举宋仁宗至和进授颖卅团练,配谢氏,子三:敏修、攸修、敬修;

纂,字居简,配林氏,子未详;

淳,字舜温,生于宋嘉佑五年,殁于绍兴九年,配李氏,子三:栋、重、登;

美,字舜良,配雷氏,子一:儒;

敬,字舜恭,生于绍兴四年二月十六日,配黎氏贤淑无嗣;

约,字舜俭,配黄氏,子一:名辅;

逊,字舜让,配毛氏,继易氏,具外出不知所终。

第百八世:日华,子一:钧;

敏修,字孚庵,宋宣和进士授诏卅牧,配黄氏,子二:邵、宓(mi);

攸修,配韩氏;

敬修,号盛唐,贡生,配盛氏,子一:邛;

栋,字良才,早夭;

重,字良贵,生于元丰六年,殁于绍兴廿年,配熊氏,子四:处敬、处义、处仁、处智;

登,字良用,生于元丰八年,殁于绍兴二十五年,配魏氏,嗣子:处义;

儒,字显佐,配雷氏;

名辅,字良弼,配熊氏,子二:处确、处素。

第百九世:钧,祖立象致仕未归,公遂落籍(江西)吉水,殁葬庐陵城北,子一:俊彦;

邵,字秉恭,配黄氏,子二:燖、烬;

宓,字秉良,宋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配徐氏,子一:炽(chi);

邛,字秉植,配杨氏,子二:焕、烜;

处敬,字必恭,生于宋元符三年,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

处义,字必谦,生于崇宁二年,殁于淳熙五年,配徐氏,与夫同年同月日时,先夫一年而殁,子二:远、浩(奉登公禋祀);

处仁,字必爱,生于崇宁五年,到省城应试舟中溺水而亡,配张氏;

处智,字必达,生于大观四年,配丰氏,子一:宽;

处确,字必识,配王氏;

处素,字必朴,配张氏。

第百十世:俊彦,子一:宗臣;

燖,字叔溢,配曾氏,子一:勅(chi);

烬,字叔亮,通五经为当世名儒,享年八十三岁,配胡氏,子二:勃、勅;

炽,字叔敬,配夏氏,子未详;

焕,字叔章,配王氏,子一:劬(qu);

烜,未详;

远,字可久,精医,著有十药神书传世,生于宋建炎三年,享年百三十一岁,历十七主;配聂氏,生于建炎二年殁于景定三年,享年百三十五岁,历十八主,子六:自坎、自银、自离、自晋、自济、自观;(笔者注:奇怪,这个葛远与前面所引资料中明代那个葛乾孙的字相同,都是“可久”,又都精医,但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

宽,字可厚,配黄氏,子四:自乾、自复、自巽、自泰;

浩,字可大,配徐氏,子三:自震、自坤、自兑。

百十一世:宗臣,子一:延直;

勅(注:此字为别字借用,原字为“朿”字右边加个“力”旁,电脑和辞典中都找不到故用“勅”字代替),字熙爵,配左氏,继范氏,子一:齐;

勃,字熙绩,配陈氏,子一:楚;

勅,配周氏,子未详;

劬,字熙谟,进士,配臧氏,子一:泰;

自坎,字清元号智叟,迁武昌蒲圻县新店,配谢氏,继杨氏,子一:伯士;

自银,甘肃守备,(其余未详);

自离,配熊氏,子四:德卿、真卿、俊卿、懋卿;

自晋,徙通城麻布市,配李氏,子二:伯六、仲三;

自济,配朱氏;

自观,子二:令卿、御卿;

自震,配陈氏,子一:名卿,迁咸宁;

自坤,配杨氏,子三:华苑、美清、洪清;

自兑,迁荆州;

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

自巽,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

自泰,迁清江,配李氏。

百十二世:延直,子一:文龙;

齐,事实未详;

楚,字点天,配陆氏,子三:广汝、广渊、广润;

泰,字晓溪,配何氏,子二:广济、广潮;

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蕃衍;

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

懋卿,迁丰城县;

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

令卿,未详;

御卿,居桃源县城南;

名卿,配刘氏,子一:兴情;

华苑,未详;

美清,配谢氏,子一:光化;

洪清,配孙氏,子二:兴仁、兴让。

百十三世:文龙,子一:幼敏;

广汝,德佑年间进士(1275-)任德州正堂,配叶氏,子二:翘然、卓然;

广渊,广润,隐梧桐岭;

广济,进士,配康氏,子未详;

广潮,情况不详;

兴情,迁淦州;

光化,配余氏;

兴仁,配邹氏,子一:英;

兴让,幼贫奇英迁湖南长沙(笔者注:此句费解,原文如此)。

百十四世:幼敏,子二:天声、天瑞;

翘然,卓然,均未详;

英,未详。

百十五世:天声,子三:以义、以礼、以智;

天瑞,字思舜,生于元至元十九年三月初三(1282年),配罗氏,子四:仕贤、仕贵、仕昌、仕安。

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

以礼,配方氏,子一:道亮;

以智,配李氏,子一:清隐;

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

仕安,生于元至治三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八年,配陈氏,子二:子覃、永年。

百十七世:道亮,迁江南六合县,配黄氏,子一:应期;

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

子覃,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初二,殁于明宣德三年,配涂氏,子一:浚哲;

永年,生于明洪武五年十月十九日,殁于永乐二十年,配唐氏,子三:浚川、浚渊、浚源。

百十八世:应期,配冯氏,子一:显祖;

浚哲,生于明洪武十八年腊月初十,殁于宣德九年,配李氏,子一:延广;

浚川,生于明建文元年,配邹氏,子一:清保;

浚渊,浚源,情况不详。

百十九世:显祖,迁湖广汉川县麻河,配云氏,子二:荣、华;

延广,名蔓,生于明永乐九年十月初一,配罗氏,子二:荣英、荣美;

清保,情况不详。

百二十世:荣,居汉川城,配刘氏,子四:春旸、春旺、春昭、春明;

华,居汉川麻河,配王氏,子二:春芳、春莠;

荣英,生于明正统九年五月初五,配罗氏,子二:长生、载生;

荣美,生于明正统十三年五月十三日,配李氏,子一:同生。

始迁祖自吴入楚,散居湖广各地。道亮公徙江南六合县,亮公孙显祖公复迁汉阳府,汉川县麻河葛家门。亮公五世孙,春旸公次子铭公移居汉川葛家塘。道亮公五世孙春莠公子鸾公仍居麻河渡。东旸公徙仙桃市大福乡葛家湾村。毓秀公徙汉阳府汉川县道人桥葛家台。光霞公徙安陆府天门县俞家畈。我族自伯翳而后子孙繁衍,辗转迁徙,遍布神州。然代远年湮,无从详考,自始迁祖起,详纪以示后代。

四、观葛家湾《葛氏宗谱》的几点思考

第一,历经4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那样艰苦原始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传抄并保留一部从得姓之初一直到现在一脉相连的完整的宗谱,可以说,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姓氏所没有的,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伟大!这使得我们后裔,不得不对我们的先人所做的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部完整的宗谱,就为我们弄清葛氏源流提供了最宝贵的基础。

第二,正是有了这部宗谱,使得我们完全可以该谱为纵线,来收集其历史上的各分支了,这就明确的多,省事的多了。比如,该谱中主要分支线索有:

1、第21世祖葛云,“受伯爵,分居南阳”。可考的问题是,既然是分居南阳,那说明他还有兄弟辈,如查明他在祖籍的兄弟的分支谱系,就接上头了。

2、第40世祖葛成木,“迁居南京花城句容都吉阳里”。可考的问题是,他的迁居南京句容的时间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比葛庐南迁要早900多年,而且所迁的地点吉阳里又非常具体,那么现居句容的葛氏族人就可以到吉阳里访查一下,是否在葛庐之外另有成木后代,二者的关系便可弄清楚。

3、第74世葛绩,“结庐数里,名号逸士”。可考的问题是,我怀疑,这个74世祖葛绩可能就是前面所引资料中葛洪所说的那个把官让给弟弟自己渡江的“曏祖浦庐”,因为从时间上推算七十四代也差不多正是东汉开国时期。是否是后人在资料传写的过程中把曏祖渡江结庐误读为人名浦庐了?当然我的这一推测也有疑点,那就是如果74代祖就是那个渡江的先祖,那么为什么在这部谱中没有对他佐光武帝起兵并且让官不做渡江这么重要的事件只字未提呢?

4、第77世葛龚,字元甫,“拜汤阴县令”。谱上和前面所引的资料中都记载了他,这就相互印证了谱和资料的真实性。那么,以谱为纵线查分支的想法就是正确而又简便的。

5、第82世葛玄,与前面葛氏名人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第85世葛洪也与前面所引资料中的葛玄对上了号,对不上的是,谱中葛玄的儿子是第83世葛绥贵,在资料中却是葛系,谱中孙子是第84世葛和,在资料中是葛悌。到底孰是孰非,还需要从其他资料考证。

6、第97世祖葛从周,封陈留郡王,子未祥。该祖的后代情况可从古陈留郡考。

7、第98世祖葛涛,唐避孙阳之乱徙江阴。可考江阴的葛氏情况。

8、第101世葛庚明,子孙分迁繁衍。迁哪里去了?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葛启明,居江阴。江阴的葛氏后代据此可接上。

9、第102世葛澄,葛瑞,子未详。有其后代可据此接上。

10、第103世祖叫葛宓,第109世祖又有个葛宓,是谱在辗转传抄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写错,还是祖孙两代重名?

11、从第103世葛宓、第104世葛思书、第105世葛次中、第106世葛立象,到109世葛宓,与前面葛氏名人资料中所引的葛宫、葛书思、葛胜仲、葛立方,葛邲五代比较,我觉得有某些相似之处。请看:第一,他们都是江阴人;第二,经历相象,第103世葛宓为庆历(1041年--)进士,葛宫举进士;葛思书与葛书思名字一字不差只是颠倒,葛思书为煕宁进士,葛书思登进士第;葛次中与葛胜仲名字一字之差,均为绍圣进士;葛立象与葛立方名字又是一字之差;葛立方孙葛邲,隆兴进士,绍熙四年(1194年)拜右丞相,而该谱第109世葛宓,淳熙年间进士,知枢密院事擢右丞相,二人名字相似,官职相同,只是登进士的时间记载不同;第三,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同,都在宋煕宁、绍圣年前后。为此我怀疑,他们是否就是一家人,只是名字有一方在传写中写误了?

12、第109世祖葛处敬,迁巴陵道塘?配陈氏,子孙蕃衍。古巴陵姓葛的后裔可据此续接。

13、第110世:葛炽,葛烜,子未详。有此二公谱的可接上。

14、葛远,字可久,精医,享年百三十一岁,配聂氏,享年百三十五岁,,而前面所引资料中说明代有个葛乾孙也是字可久,明医。奇怪,这两个人字同而名不同,朝代也不同,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被误传?有此谱的可据以考证。

15、第111世葛勅,配周氏,子未详。有此公谱的可接上。

第111世葛自银,甘肃守备。因远离家乡而情况不明,甘肃有姓葛的可据此续接家谱。

葛自济,配朱氏。葛自兑,迁荆州。葛自乾(谱无载);自复(谱无载)。葛自撰,配苏氏,迁浙江,子未详。葛自泰,迁清江,配李氏。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谱。

16、第112世葛齐,事实未详;葛伯士,“蒲圻县平予”,配骆氏,子孙繁衍;葛德卿、真卿、俊卿,三人俱迁蒲圻;葛懋卿,迁丰城县;葛伯六,仲三,随父迁通城后情况不详;葛令卿,未详;葛御卿,居桃源县;

葛华苑,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7、百十三世:葛广渊,广润,隐梧桐岭;广济,进士,子未详;广潮,情况不详;兴情,迁淦州;光化,配余氏;兴让,迁湖南长沙。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8、第114世:葛翘然,卓然,均未详;英,未详。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19、百十六世:以义,居庐陵县;仕贤,仕贵,仕昌,以上三祖子孙繁衍,系庐陵巨族。以上诸公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0、百十七世:葛清隐,授湖广武昌府正堂;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1、百十八世:葛浚渊,浚源,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22、百十九世:清保,情况不详。其后代均可据此续接家谱。

翁姓来源  翁姓相传来源于姬姓——周朝的国姓。说法大致有三:

   ◆因地得姓

  周昭王封庶子食邑于翁,国亡后其子孙以地为姓。

   ◆因掌得姓

  传说周昭王庶子出生时双手握拳,他人掰不开,独昭王能掰开,周昭王掰开后见初生儿左掌纹似篆文的“公”字,右掌纹如“羽”字,便将儿子取名‘翁”,后来翁的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为姓(古书称“氏以王父字”)。

   ◆因人得姓

  上古夏朝初建时期,启为夏王,当时有一位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编辑本段]宗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贵族翁难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启为夏朝君王时期,有个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为翁氏最古老的祖先。

   翁氏思永堂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庶幼子生下时双手紧握,别人怎么都掰不开,惟独周昭王去掰,应手而开。只见婴儿左手手纹象个“公”字,右手手纹象个“羽”字,合起来成个“翁”字,周昭王即赐姓翁,取名弘,成为翁氏始祖。

  翁弘始居梁原城,后封任楚国左丞,死后谥号为端明王,墓葬梁原城五里,坟前华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两旁。梁原城在今甘肃灵台梁原镇,梁原离古时周朝初期活动区域周原、岐山及后耒建都的镐、宗周、丰不远,但因距今三千年了。翁氏始于公元前1052~前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执政时期。周昭王是周武王即发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庶子。如此一来,翁氏的来龙去脉,是更加一目了然。

  翁氏后人多尊翁弘为翁氏的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昭王庶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定海,一说广东翁源),另外在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记载:“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

  该支周昭王庶子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翁氏,世代相袭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翁吴特氏,亦称翁果特氏、威古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igut Hala。所冠汉姓即为翁氏。

  ⑵蒙古族翁郭里氏,世居宁衮郭罗(今辽宁南部、葫芦岛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go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⑶蒙古族翁果特氏,亦称翁吴特氏,世居翁科(今甘肃张掖永固镇一带)、叶赫(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g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⑷蒙古族翁吉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翁吉歹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⑸蒙古族翁科特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ke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⑹蒙古族翁尼特氏,亦称倭依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翁氏、鄂氏、吴氏等。

  ⑺蒙古族翁舍占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sej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⑻蒙古族翁集尔金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gilg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⑼蒙古族翁牛特氏,源出扎萨克蒙古翁牛特部,以部为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有冠汉姓为翁氏者。

   第五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克达氏,源出女真巴雅拉氏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翁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等。

  ⑵满族翁尼哩氏,满语为Wengniri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后多冠汉姓为翁氏。

  ⑶满族翁钮啰氏,满语为Wengniol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后多冠汉姓为翁氏、钮氏。 [编辑本段]翁姓分布  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钱塘(今天的浙江杭县)。

  翁姓多分布在福建和台湾地区。 家谱文献  江西常熟海虞翁氏族谱一卷,(清)翁心存辑,翁同龢等补辑,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世谱八卷,(清)翁同春纂修,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翁氏广族名贤谱合二卷,(清)翁遵让等重辑,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辑,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翁氏慈象四房家谱一卷,(清)陈学照初修,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余姚东门翁氏家乘十卷,(清)翁学濬、翁学涵撰,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统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余姚邑后翁氏续修宗谱八卷,(清)翁忠治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枫林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武昌翁氏续修宗谱十二卷,(清)翁允兴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四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四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竹溪县丰坝区烂泥塘乡长生村。

  湖南湘潭翁氏族谱四卷,(清)翁键纂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翁氏谱纪不分卷,(清)翁大梁纂,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鲫翁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翁观澜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九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潮州翁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翁辉东编辑,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汕头市图书馆。

  广东顺德翁氏族谱十六卷,(清)翁张宪、翁兴元编,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六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大埔翁氏族谱,(清)翁锺友序,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香港新界白沙涣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翁玉清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台湾桃园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翁瑞湖等编,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义邑翁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翁氏家谱,(民国)翁辉东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黄雾翁氏宗谱十二卷,(清)翁汝銮等纂,清同治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七~八卷、第十~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黄雾翁氏宗谱十二卷,(清)翁林榜等纂,清光绪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九~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黄雾翁氏宗谱十四卷,(民国)翁海松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县洞庭东山翁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翁氏广族名贤谱合镌二卷,(清)翁遵襄等纂,清乾隆三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县洞庭翁氏世谱四卷,(清)翁先声等纂,清光绪七年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桐峰翁氏宗谱,主张饿待考,清朝年间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海虞翁氏族谱不分卷,(清)翁同酥等纂,清同治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常山双峰翁氏宗谱不分卷,(清)翁康崤等纂,翁家衍纂,清同治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常山、江山双峰瑞石翁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顺德翁氏家谱不分卷,(清)翁荫田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东门翁氏家乘二十卷,(民国)翁监明纂,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统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诸暨蕙渚翁氏宗谱,(清)翁元茂总理,清光绪三十一年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第八卷、第十一~二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诸暨蕙渚翁氏宗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六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福建霞浦翁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翁氏宗谱,著者待考,梅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定海翁州紫薇庄墩头黄氏宗谱不分卷,(清)黄式三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龙游青山翁氏宗谱四卷民主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姓洪,镶黄旗,满族姓是什么?有家谱吗?

  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  这个可能性大些。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