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村的人文古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东方村的人文古迹,第1张

东方村内有姜氏宗祠、钟氏木屋、胡公祠、宋家石桥等历史建筑,一眼看去,大都是上百年的老屋。这些以香榧树为主要木材建造的木屋,设计合理,雕刻精美,在当时应该是非常雍容华贵的。

据上姜老辈们回忆和姜氏家谱印证,原来古代金华府(包括义乌、兰溪、浦江)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灾荒频繁,常常民不聊生。比如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曾攻占婺州(金华)。公元1357年朱元璋派胡大海攻打金华,打了一年多没打下来。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亲自指挥李文忠等攻打金华城才一举攻克。太平天国起义(乱长毛)侍王李世贤攻打金华等。这些战乱都造成难民潮一波又一波往周边深山涌。

早在元泰定年间(1324~1327),姜容逵、姜容贵兄弟带领一群难民就由义乌三板桥迁来此地,发现这里基本处于未开发的荒蛮之地,开垦荒地无人干涉,无人争夺,而且天然香榧成林。榧树是常绿乔木,属红豆杉科榧属,一般生长在云雾缭绕、温湿凉爽,海拔300~800米的山岭河谷。榧树雌雄异株,有性繁殖全周期需29个月,一代果实从花芽原基形成到果实形态成熟,需经历三个年头,每年的5至9月,同时有两代果实在树上生长发育,还有新一代果实的花芽原基在分化发育,人们称之为“三代同树”。香榧树寿命长达数百年甚至于上千年,有“寿星树”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榧果是既可以果腹,也可以发家致富的珍果,它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含量高达517%,甚至超过了花生和芝麻。当年姜氏兄弟带领大家就白捡了几百担野香榧果,这可是他们度过饥荒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他们就毫不犹豫在这里搭起草棚茅屋,驻扎下来。弟居井硎岭上,称上姜;兄居井硎岭下,称下姜。

同时期迁来的洪氏家族由于不愿与姜氏争斗,他们中的一支转迁到了羊峨,在那里渐渐发展壮大。其他林姓、于姓等后来从兰溪、浦江等地迁来的人只好住到不远处的山顶王皮坞。

由于义乌、兰溪、浦江人吃苦耐劳,善于经营,在这一带很快开垦出许多山地,种上了粮食作物。年复一年,他们渐渐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就将多余的粮食、香榧、木材等运出大山卖,换来大山里人的其他生活必需品。也有不少商贩主动找上门来求购这里的物产,并源源不断将其他商品运进山来,于是这深山老林很快成了商品集散地,这里不少人也因此成了富商。古人有钱就先买地、后造房,渐渐地附近一带,甚至连马宅、梓里一带都有上姜、下姜地主的田产、地产和房产。

仓廪实而知礼节。上姜下姜地主开始建宗祠、修宗谱、拟家规、定家训,请来名师在宗祠里教子弟断文识字、读书识义,希望他们能知书达理,过上层人的生活。据传民国时期上姜下姜一度有九个秀才,其中有一个做了县长秘书,一个做了营长秘书,一个精通中医治好了县长的怪病,县长送给他一匹白马。姜氏家族从此建立了与统治阶级的良好关系,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胶东姜氏

姜子牙,姜是他的姓,吕是他的氏。《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古代“姓”代表氏族部落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姜子牙,是神农氏炎帝的后代,是炎帝第49世孙。炎帝这个部落居住在姜水流域,就以河流为姓,整个这个部落都姓姜。同姓的不能通婚。后来姜姓这个部落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姜子牙的先祖伯夷因掌管五岳有功,被封于吕地(今河南宛县)。他的这一支子孙就开始有了姓氏的氏,也就是吕。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写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姓用以别婚姻,而氏用以别贵贱。所以此时的姜子牙叫吕尚。也就是说,姓是不变的,氏是可以变化的,氏是细分的结果。大约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基本就混为一谈了。姜子牙的后代就统一用原来的姓作为姓氏:姜。姜姓后来慢慢繁衍出了200多个姓氏,比如齐、吕、高、丘、邱、许、谢、雷、纪、卢等,都是从姜姓分出去的。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就在前些年来胶东认祖归宗。

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吕尚(自姜姓鼻祖炎帝起排世系之第49世)因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被封齐地,建齐国,都营丘(今临淄)。“太公至国,修善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姜太公后代历任国公十世,史称姜齐。传至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相国田和篡位,变姜齐为田齐。田齐将齐康公姜贷迁之于东海上(今烟台市芝罘区西郊),给了他一城之地。公元前379年,康公病逝,子孙将其葬于公鸡岛(今烟台市芝罘区宫家岛),后迁葬芝罘山顶(今芝罘岛老爷山顶),俗称康王墓,至今尚存。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东巡,“东行郡县……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康公姜贷裔孙姜相伯怕被始皇杀戮,东逃通天岭(今乳山境内寨山)。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闻秦始皇驾崩,姜相伯的儿子从通天岭下山,择平坦地落居。姜相伯有两个儿子,一位名永泰,一位名永通,永泰迁居通天岭深山齐东里隐居(今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永通迁居现乳山市徐家镇峒岭村。峒岭的来历是姜相伯的后代念祖先隐居通天岭这段历史,取村名为通岭,后写作峒岭。

民国《牟平县志》载:“峒岭,金元间,姜房以军功显,及子思明、思聪、思温,世居鲁宋里(即今万户),又居十区之峒岭,本县姜姓,率皆出自峒岭”;“此外,如朱柳、凤凰崖、辽上、观水、五甲……等处,姜姓尚多,因未据确报,无从详述”。

2011年8月《万户姜氏族谱》载:“相伯长子77世祖永泰……,定居山庄(南宋初年更名鲁宋里,元中统年间更名为万户),应视为万户姜氏始祖。”永泰裔孙姜房(炎帝世系128世、姜太公79代孙)在《元史》里有传记,在明嘉靖二十六年的《宁海州志》有记载。姜房年轻时,正逢南宋金元乱世,山东战乱,濒海尤为严重,民不聊生,姜房联络乡民,组成义旅,保障乡闾。当时镇抚山东的李少保(李全),将姜房的功绩奏于朝廷,元太祖初授姜房宁海州同知之职(南宋嘉定十四年,即公元1221年),后来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和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等职。姜房逝后迁葬于鲁宋里祖茔,后人因他被封万户侯而改村名为万户。姜房有九子六女,长子姜思明承袭宁海州管民长官,次子姜思聪袭父职宁海州刺史。

据说,峒岭、万户两村姜姓有相互汇合的情况,姜思明之子姜天泽,从万户迁往峒岭,这之前也有峒岭姜姓从村中一个叫小碾的地方迁往万户。

从家谱上可以看出,姜姓从公元前386年到达胶东牟平、乳山境内后,一直在当地居住,是当地不折不扣的土著居民。烟台威海最早有记载的居民就是这支姜子牙的子孙了。而且他们2000多年来一直居住在当地,是血统最纯正的姜子牙的后代。在胶东乳山牟平海阳文登荣成等地的姜姓,是姜子牙后代的几率在90%以上。不过,胶东姜姓虽然历史悠久、族人众多,但在金元之前,鲜有名入史籍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金元时期宁海州的姜房,算是年代较早的一位姜姓名人。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山东牟平金庄姜姓一支字辈:德吉明春元恒立贞。

(姜姓宗谱等部分资料摘自网络,一并感谢)

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名录的金寨县果子园乡姚冲村姜湾。当地人称作姜家大寨,历经数百年繁衍传承,形成相拥而居的庞大村落。现存120余间明清古屋,具有大别山地区典型的人居格局。姜家大寨独立成一体,100多居民中异姓只有肖氏一家,也是与姜氏族人“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姜湾人淳朴善良、宅心仁厚,至今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习的农耕生活习惯。

义军部将拒降变身寨主

徽楚古道西南有几座海拔600多米的大山,其中的几座合在一起形似骑士正坐马鞍,故称中骑岭。中骑岭四周高山峻岭连绵不绝,岭头有一处120余间古屋。这便是姜家大寨。根据《姜氏家谱》记载及姜家族人口口相传:此支姜氏是三国时蜀汉后期主将姜维之后,迁居中骑岭的第一世祖姜起超是李自成起义军中左路军的一员大将,随李自成征战南北屡立战功。李自成进京称帝后姜起超官拜大将军,镇守河南商洛地区。后来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姜起超拒绝降清,解散了队伍,携妻子和5个儿子及少数亲兵随从从河南商洛碾转到湖北大治、罗邑、黄泥畈等地,后来迁至豫皖交界的中骑岭这块山青水秀的地方,结草为庐、倚山建寨、垦荒种粮,奠定了衍世的基业,同化在乡邻之中,并在寨子东南还修建了祖祠。这些古屋能够幸运地保存下来,姜氏祖先和族人付出了300多年的时间成本,使得它们在珍视和强调自然与文化遗产多样性的现代成为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日落而息,还保留有传统的农耕习俗。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4、姜姓字行辈份严谨有序。据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5、姜姓保存了其始祖优秀的基因,在河南大地上出现了“姜方现象”---姜方,才女大学生。

 

    仑公注史记,以褒扬功臣。姜氏兴家谱,以追颂祖先。此先颂之功,世世代代而得显。祖宗之恩,子子孙孙相继而无忘焉!我族自闯关东迁民以前,无可追稽。今着手反复查对详加搜索,太祖姜启盛 邵氏 原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姜家坡村,后迁于大连市甘井子区上沟村(华南)。太祖抚育四子 ,文义 文新 文成 文全。随国之昌盛,家族兴旺,太祖后人血肉亲族达百人。今因亲族联系蒂落瓜离,族人口繁众,支门岐多。此单立文义族谱,后辈饮水思源,念先祖之德!

  祖上  姜文义 于兰花(1919年一一1990年冬月三十晚18点)共抚育四儿三女 。

  长子:姜洪来(1944年正月十六出生)

  次子: 姜洪宝(1946年9月13日一一1984年12月14日)

  三子: 姜洪柱(1950年冬月初五)

  四子:姜洪富(1956年2月26日正月十五一一2017年8月15日晚18点)

长女:姜露珍(1942年5月27日)

次女:姜玉香(1948年11月12日出生)

三女:姜玉荣(1954年5月15日农历4月13日出生)

姜洪来  隋莲凤 :抚育两女    姜玲 姜丽

姜洪宝  于翠娥: 抚育两子    姜龙 姜魁

姜洪柱 窦秀云 (离异):抚育一女 姜超

            孙淑芳    : 抚育一子      姜明

姜洪富  金淑荣 : 抚育一子        姜猛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扩展资料:

最早的是西周时的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后裔姜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为春秋五霸之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彭城广戚人、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天水郡冀县人、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姜维;

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肃兰州的左相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

南宋有饶州鄱阳人、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姜夔。

-姜姓

伊川县鸣皋镇中溪村: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

始祖姜遇,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吾始祖遇公携三子世魁、世标、世章由山西洪洞游于洛,为爱嵩士之美卜居焉,后庄名定为中溪乃取磻溪之意。始祖定居十余年后,带三子到汝州市一带定居,现村名为姜家庄(大程朱姜村)。现从姜庄分出的族人已遍及汝州寄料镇的吕庄、妻贤庄、张坡;汝州杨楼镇的姜家沟、赵沟、王楼袁庄、夏庄;庙下乡的杨庄、吕庄、春店;温泉镇的温泉、连庄;临汝镇的临汝镇、菜园;汝阳县三屯乡的王坪;小店乡的关帝庙村等十数个自然村,目前有2000余人。

平顶山汝州市杨楼乡姜庄村: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迁自伊川中溪村)

洛阳汝阳字辈:世学龙宏飞,兴茂木本长; 中华国永宁,仁义存善良; 光辉昭乾坤,有道德荣昌; 青春当立志,福寿双泰康; 守信智书礼,万代留清香; 承前启毓秀,纪元开新章。

始迁祖姜遇携世魁、世标、世章三子与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迁来。(吾族自炎帝肇基,太岳,佐夏,磻溪,左周封齐,太公望后,其一支迁于吴,又迁于越,复迁于燕京,最后迁于晋之洪洞,洪武二年(1369),由洪洞西游于洛。已有600余年)我的不知道有没有一样的?

东方村的人文古迹

东方村内有姜氏宗祠、钟氏木屋、胡公祠、宋家石桥等历史建筑,一眼看去,大都是上百年的老屋。这些以香榧树为主要木材建造的木屋,设计合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