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汝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汝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布地区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固始县、汝南县,安徽省的利辛县、淮北市,甘肃省的`天水市、平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陕西省的富平县,北京市,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江苏省的苏州市、吴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山东省的济南市平阴县、聊城市东阿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云南省的普洱市(思茅市)宁洱县(普洱县)、陆良县,非洲尼日利亚等地,均有汝氏族人分布。

 历史来源

 汝(Rǔ)姓源出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2源于姒姓,出自商代汝鸠、汝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地名,出自东周时期王畿汝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得姓始祖

 汝鸠。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相传周朝迁都洛阳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为侯爵,人称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为姓氏,称为汝氏。另外,在商朝时,有贤士汝鸠、汝方,曾位居高官,后来子孙就随之为汝氏,世代相传。据《姓氏考源》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载,殷贤人尚书汝鸠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鸠为汝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汝氏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二位门阀,望族出天水郡、渤海郡。汝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国汝姓的发源地。河南省境内,有一条汝河,自古以来就有名气,在《汉书》的“地理志”就有记述。周平王继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独生子们分封于各地,自立门户为诸侯。当时他最小的一个独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现在的汝河。后来汝侯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而姓了汝,并且从此绵延不断地繁衍流传下来。关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书指出,是周平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学者认为汝姓的出现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在《尚书》上就有一位当时著名贤人汝鸠。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尚书有汝鸠,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辈排行

 江苏苏州汝氏字辈:“钦承先祖德佑启后人贤孝友家声著书诗教泽绵”。注:该支字辈循环使用。

 甘肃平凉汝氏字辈:

 大房支派:“自应宝恒登文养”;

 小房支派:“森顺(自)廷宗新文”。

 山东济南、东阿、安徽利辛汝氏字辈:“文兴振传永绍承继绪常怀发崇善泽培毓庆景广”。

 姓氏世系

 河南睢阳汝氏世系

 汝梓材:汝洲之子。后裔未续。注:传至六世汝延秀,自曲江徙居下湾。后裔未详待考。

 汝僓世系

 汝寿:汝秉口之长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福:汝秉口之次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瑞:汝秉章之长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玉:汝秉章之次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尔:汝秉章之三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注:汝尔生汝文炳,迁居南昌桑林支祖。

 汝珍:汝秉章之四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琅:汝秉章之五子。新建头议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口:汝秉章之五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秽:汝秉辙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秽迁塘头之基祖。

 汝演:汝秉海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演迁东岸之基祖。

 汝富:汝秉淋之子。新建莲横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富莲塘之基祖。

 汝国:汝秉富之子。新建三横支。生子一:汝文澜。徙弋阳泰王镇。

 汝魁:汝秉元之长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华:汝秉元之次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唱:汝秉元之三子。更楼大房支。字近塘。娶皮氏。生子三:长汝文翰缺、次汝文富缺、汝文信。

 汝郁:汝秉元之四子。更楼大房支。徙安徽。后裔未详待考。

 汝灿:汝秉正之之子。更楼大房支。字辉光。娶熊氏。生子三:长汝文显徙四川、次汝文济徙四川、三汝文达。

 汝口:汝秉口之之子。子玉公之孙。更楼大房支。生子一:汝文富居罗山。

 汝明海:汝德鼎之子。南菜坊支。娶陈氏。生子三:长汝清桃、次汝清柳、三汝清李。

 汝大郎:坤名,汝十三郎长子。明洪武丁丑1397年。汝大郎与赖八郎、袭六郎同治社妖,卫民功绩昭著。妣刘氏,粤谱加沈氏。公葬赖坊村石岩头背塘坑山窝,癸山丁向,曰“寒婆夹伞”形。生子四:长汝小四郎、次汝小五郎、三汝小六郎、四汝小匕郎。

 汝小大郎:坤名,汝十三郎次子。妣张十娘。后裔未详待考。

 汝贵世系

 汝谟:汝蒿长子。汝谟生于致和戊辰1328年七月二十六日戌时,殁洪武已巳1389年二月三十日申时,葬西边坐北向南。娶万氏,生致和丙寅1326年五月初五卯时,殁洪武乙丑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合葬夫坟。生子二:长汝震、次汝坤。

 汝谏:汝岳长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论:汝岳次子。生至顺壬申1332年二月十八日,殁洪武戊午137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娶陈氏,生元统癸酉1333年二月三十日申时。殁洪武巳未1379年五月初五日卯时。生子一:汝云翔。

 汝则铭:汝正长子。行寿六,字曰新,元至顺壬申1332年生,明建文已卯1399年殁,葬黄墓坑西岸山向楼前,娶林氏,葬刁林冈。生子六:长汝思宇、次汝思诚、三汝思敬、四汝思俊、五汝思齐、六汝思显。

 汝则仁:汝正次子。行二,葬秧坑口席陂山,娶黄氏,继娶饶氏,俱葬铁炉樟山上。后裔未详待考。

 汝则埠:汝正三子。行三,字则华,葬秧坑进思台。娶蔡氏,葬攸陂竹山上。后裔未详待考。

 汝则诚:汝正四子。行四,号诚,字君宝。元至正已亥1359年生,明永乐甲辰1424年殁,娶黄氏,生子一:汝松。居涂家脑。则汝诚传四世汝天尧,居黄皂冈。

 汝晃世系

 汝文简:汝自诏长子。讳辉,号默齐。新建牛阑三横支范出。娶高氏。继娶徐氏。生子三:长汝维栋、次汝维梁、三汝维贰,徐出徙居湖广荆蛮。

 汝文炳:汝自诏次子。讳篪。新建牛阑三横支。娶廖氏。生子三:长汝贤、次汝先、三汝崇。

 汝文泮:汝自诏三子。讳泮。新建牛阑三横支。汝杨出。行十五。生子一:汝维演。

 汝文玉:汝自让长子。讳玉。新建牛阑三横支。汝继黄出,兄弟徙居辽海。后裔未详待考。

 汝文素:汝自让次子。讳浒。新建牛阑三横支万出。娶黄氏。生子二:长汝维昌、次汝维玉。注:汝文素同子而五徒湖广石牌。

 汝文起:汝自让三子。讳勇。号圣万。新建牛阑三横支。汝万出。娶杨氏。生子二:长汝维颖、次汝维锦。

 汝文大:汝自让四子。讳泗,号质庵,别号荆湖。娶胡氏。生子二:长汝维善、汝次维新,陈出。

 汝文黄:汝自让五子。讳黄。新建牛阑三横支。与兄汝文玉徙居辽海。

 汝仲才:汝顺财之子。号棠士,字秀亭,明洪武庚戌1370年。平五月初一日子时生,由西宾入赘黄氏,冈前支祖。生洪武丁已。八月十六日未时。生子四:长思敬、次孟敬、三以敬、四彦敬

 汝侃如:汝顺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言如:汝顺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恂如:汝资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翊如:汝资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纯如:汝资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怡如:汝论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应如:汝论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谦如:汝论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皋如:汝论四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泰如:汝渊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复如:汝渊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恒如:汝渊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观如:汝渊四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豫如:汝沛之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寿:汝维洵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行:汝维洵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泰:汝维洵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仁:汝维洵四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通:汝维洵五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履:汝澄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益:汝澄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书:汝澄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恭:汝维洌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康:汝维洌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达:汝维洌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恒:汝维直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和:汝维直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敬:汝维杰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信:汝维杰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显:汝维杰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荣:汝维杰四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忠:汝维润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富:汝维润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华:汝维润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彰:汝维湛之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朗世系

 汝秉铉:汝文裕长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秉锃:汝文裕次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秉钫:汝文彬长子。丰城流溪支。幼子汝国原迁。其他子未详。

 汝秉鹿:汝文彬次子。丰城流溪支。

 汝秉锡:汝文彬三子。丰城流溪支。幼子汝国卿迁。其他子未详。

 汝伟福:汝守恭之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迁居港边。

 汝伟岳:汝守楠之子。丰城流溪支。生子一:汝怀全。

 汝光世系

 汝维岳:汝士沂长子。居冯川上巷支祖。娶徐氏。夫妇殁葬小坑里,寅申向。生子二:长汝希安、次汝希邦。

 汝维岚:汝士沂次子。居冯川下巷支祖。娶吴氏。夫妇殁葬小里冈。生子二:长汝希明、次汝希均。

 汝维崧:汝士沂三子。居洪田中巷支祖。号如山。娶萧氏。夫妇殁葬小里冈,寅申向。生子三:长汝希圣、次汝希贤、三汝希仁。

 汝大麟:汝资深之子。奉新扫墩支。生子一:汝煌。

 汝八世系

 汝居敬:汝意之子。生子一:汝近环。

 汝居仁:汝忠之子。生子一:汝近正。注:汝忠受业于西涧先生,屯田员外郎,宋崇宁二年癸末科(公元1103年)进士。授奉正大夫,开封府少尹,升都转运使。

 汝洪朔世系

 汝立宝:汝文茂长子。奉新甘棠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立安:汝文茂次子。奉新甘棠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邦缙:汝元祥长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邦兴:汝元祥次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荣璋:汝必通之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守采:汝志遂之子。后裔未详待考。

1、土壤:皮氏石莲是中大型植株,随着生长的状态可以1~3年换盆一次,盆径可以比株径大1~2寸,这样可促进植株成长。配土一般用泥炭+蛭石+珍珠岩各一份,并添加适量的骨粉,也可用腐叶土3份、河沙3份、园土1份、炉渣1份混合配制。

2、浇水:皮氏石莲生长期浇水干透浇透,空气干燥时可向植株周围洒水,但叶面,特别是叶丛中心不宜积水,否则会造成烂心。高温期节制浇水,生长期干透浇透,保持适当干燥,冬季温度低于5℃控制浇水。

3、施肥:皮氏石莲在夏季高温休眠期不可施肥,生长期可适当施肥,一般每20天左右一次,但是施肥的时候不能将废水碰到叶面上。施肥一般在天气晴朗的早上或傍晚进行,当天的傍晚或第二天早上浇一次透水,以冲淡土壤中残留的肥液。

4、光照:皮氏石莲需要接受充足日照叶色才会艳丽,株型才会更紧实美观。日照太少则叶色浅,叶片排列松散,拉长,叶片变薄。夏季需要遮阴并控制浇水,冬季放于室内向阳处养。

5、温度:皮氏石莲冬季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地方,倘若夜间最低温度在10℃左右,并有一定的昼夜温差,可适当浇水,酌情施肥,使植株继续生长。如果保持不了这么高的温度,应控制浇水,维持盆土干燥,停止施肥,使植株休眠,也能耐5℃的低温。

6、虫害:皮氏石莲常见的有锈病、叶斑病和根结线虫危害,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防治,根结线虫用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虫害有黑象甲危害,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杀。

一、姓氏源流

司马(Sī mǎ 司马)姓源出有三:

1、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同宣王时,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2、出自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改姓司马,其后亦为司马氏。

3、出自许氏、郝氏所改。如许穆之、郝惔之即是,他们的后代有改姓司马姓的。司马姓望族居河内(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县西南一带)。

得姓始祖:程伯休父。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追源溯流,可知,司马氏的得姓始祖,便是周宣王时官拜司马(是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的程伯休父,因战有功,而被赐姓为司马,其后世子孙即“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再说程伯休父,他是殷、周朝时期一个诸侯,是上古颛顼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的子孙所传。程伯休父的子孙,一部分“以官为氏”而姓了司马;一部分依照惯例“以国为氏”而姓了程。因此,后世的司马氏系出程氏,和程氏是一家人。司马氏的得姓,大约在2700年以前。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武陟县西南一带)。司马氏后人奉程伯休父为司马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司马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司马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军事。相传帝少吴时就设置有司马一职。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司马,古指调遣武装部队的武官。至周宣王执政时,因程伯林父为司马有功,他攻克了分布于淮河中下游的徐戎族,周宣王以官名赐姓,其族人得赐为“司马”氏。商朝,周朝均设有司马这一武官,后代也有沿用。但此后的一些司马却可以是文官。如战国时的宋,齐等国有公族子弟以此官职命名的。而司马做为姓氏,由于是御族而生的,发展相当快。休父的子孙中就有以司马为姓的。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许、郝二姓均有改姓司马的。

三、历史名人

司马耕:姓司马,名耕,字子牛,亦称司马牛。春秋末宋国人。唐开元封“向伯”,宋又封“楚丘侯”,后又改称“睢阳侯”。

司马光:汉朝史学家、北宁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宝元进士,官至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图龙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治通鉴》。为我国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司马谈:汉皮氏县人。其父司马喜为五大夫。谈自幼向方士学习天文地理,拜杨向为师学习周易,拜黄子为师学习道家学说。汉建元至元丰年间(前140一前110),被封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地理,不治政事。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首赴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谈因病留守周南,未能与武帝同行,郁愤而亡。临死前,其子司马迁刚好从巴蜀返回,两人见面于黄河与洛水之间。谈握住司马迁之手哭着说:“我们祖先大多为太史,自上世起曾显露功名。虞夏之时,即掌管天官之事。后世中断,难道到你为至吗?你若再为太史,我们祖业便可接续下去。现在皇上承袭千年传统,赴泰山封禅,而我不能同去,这是天命。我死后,你必然为太史。做了太史,别忘了我终生欲立论著史的夙愿。并且你要于后世立身扬名,荣耀父母,这也是最大的尽孝之举。自孔子著《春秋》至今,四百余年间,诸侯互相兼并,记事著史之业,无人问津。今日汉朝兴旺,天下一统,既有明主贤君,又有忠臣义士。我为太史,而没有完成历史论著,使天下文字废弃,深感遗憾。这一点你能理解吗?”司马迁涕泪俱下,哭着答道:“孩儿虽然不太聪敏,一定要全部收集记述祖先积存的历史见闻,丝毫不敢有所缺失。”听完儿子的话,司马谈便合上了双眼。司马谈号为太史公,常恐怕学习的人对精神领会不准而产生迷惑,便对阴阳家、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要旨予以论述。死后,百姓崇祀其为乡贤。

司马旦:字伯康,清直敏强,虽小事必审思,度不中不释。以父任,历郑县主簿。郑有妇蔺讼夺人田者,家多金钱,市党买吏,合为奸谩,十年不决旦取案一阅,情伪立见,黜吏十数辈,冤者以直。又井元庆豪欺乡里,莫敢谁何,旦擒致于法。时旦年尚少,上下易之,自是惊服。吏捕蝗,因缘搔民。旦言:“蝗,民之仇,宜听自捕,输之官。”后著为令,知祁县,天大旱,人乏食,群盗剽夺,富家巨室至以兵自备。旦召富者开以祸福,于是争出粟,减直以粜,犹不失其赢,饥者获济,盗患易弭。知宜兴县,其民讼。旦每狱必穷根株,痛绳之,校(枷也)系县门,民稍以诋冒为耻。市贯大溪,长桥坏废岁久,旦劝民葺复,不劳而成。历知梁山军、安州。旦治

郡有大体,所设施,取于适理便事。旦淡薄无欲,奉养苟完(大致完备),人不见其贵。与弟光友爱终始,人无间言。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又遍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奋著书,历十二年,于征和二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司马徽:字德操,三国时学者,襄阳的著名隐士,道号水镜先生,意思是很会鉴识人才,如水似镜,明亮照人。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都曾经求学于这位学问家。刘备流落寄居与刘表之处,被蔡氏兄弟追杀,飞跃檀溪,逃到水镜庄。刘备怀着求才之心,希望能得到司马徽的指点,司马徽谦虚表示:“我不过是个儒生俗士,哪懂什么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里的俊杰有卧龙、凤雏两人。”刘备问:“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司马徽答说:“卧龙诸葛孔明,凤雏是庞士元(庞统)。”正是由于司马徽的指点,刘备才能够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定下三分天下的功业。

司马懿:三国时河内温县(今河南省)人,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为文学掾。曹操称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与陈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汉后,司马懿节节高升,开始掌握重权。曹睿继位后,司马懿坐镇宛城,督荆豫二州军事,主持荆州对吴攻战,后接替曹真总管对蜀防御工作,数次成功防御诸葛亮北伐。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后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省)人。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公元前179-公元前118),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深为赞赏,因得召见。又写《上林赋》以献,武帝大喜,拜为郎。后又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后被指控出使受贿,免官。过了一年,又召为郎,转迁孝文园令,常称疾闲居,有消渴疾,病免,卒。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在今河南省境内西部、黄河北岸武县一带。

2、堂号

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

司马姓宗祠通用对联

〖司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职官启姓;

河内阀阅。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司马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河内世泽;

太史家声。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司马姓的望族居河内郡。下联典指汉·司马迁,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龙门良史;

洛邑相公。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史家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龙门人。早年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又继任父亲司马谈的职务太史令,太初年间与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改革历法。后因对大将军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事有所辩解而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其中不少传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宝元年间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神宗时赐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极力反对。后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哲宗时任宰相,死后追封温国公。

圣门高弟;

水镜先生。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人司马牛,孔子弟子。下联典指东汉末颍川阳翟人司马微,字德操,善于了解人,人称“水镜先生”。久居荆州,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

史称绝业;

赋就凌云。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司马迁,作《史记》百三十篇,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联典指汉·司马相如,工文词,作《子虚赋》、《上林赋》等赋,汉魏六朝人多仿之。

洛滨耆硕;

德行大贤。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司马牛,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下联典指宋·司马光,神宗时为御史中丞,以议王安石新法,不合去,居洛十五年。

题桥志奋;

警枕功成。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司马相如誓志为官,从成都去京,于城北升仙桥桥住上写道:“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下联典指宋·司马光,以圆木为警枕,少睡则枕转而醒,乃起读书,著《资治能鉴》、《司马文正公集》。

-----------------------------------------------------------------

〖司马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通鉴传名远;

史记享誉高。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史学家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宝元进士,官至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图龙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治通鉴》。为中国重要编者年史著作。下联典指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这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南)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108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又遍游名都大邑,探访古迹,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编撰史书。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事辩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愤著书,历十二年,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

〖司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司空见惯浑闲事;

马到成功壮声威。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司马复姓“司马”二字的嵌字联。

涑水渊源之华胄;

龙门金石之奇英。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司马迁,生龙门,受腐刑后,著《史记》,藏之金匮石室。下联典指宋·司马光,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著《资治通鉴》。

-----------------------------------------------------------------

〖司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奉使称荣,藉湔妇耻;

恤贫却女,慨助妻奁。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官。经临邛时,结识了卓王孙的寡女文君,与她一起回成都,因家徒四壁,又返临邛卖酒,卓王孙以为耻。相如工辞赋,所作《子虚赋》为武帝赏识,被召进京,又作《上林赋》,武帝任他为郎,曾奉使西南,后任孝文园令。卓王孙又引以为荣。“湔”(Jiān 音煎),谓洗雪。下联典指北宋司马旦,字伯康,司马光之兄,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太中大夫。曾遇到一个因罪罢官的人,贫困而无法生存,司马旦每月从俸禄中分出一部分接济他。那人无以回报,愿把女儿嫁给他为妾,他惊而辞谢,拿出妻子的奁中物帮那人嫁女。

奇志题桥,果驾高车驷马;

知人称镜,由识伏龙凤雏。

——佚名撰司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7)的事典。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下联典指历史名人司马的徵事典。

============================================================

附录:司马姓典故、趣事

〖司马迁后裔不姓司马〗

汉太史令司马迁是陕西韩城县嵬东乡高门村人。在离高门村不远的芝川镇南岭上有司马迁祠墓,人称司马庙。祠内高悬的匾额“文史祖宗”及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就是司马迁的后裔所献立,署名“徐村裔孙”。徐村即高门村, 高门分东、西,南、北四高门,司马迁家居南高门。汉时高门地震,原村被毁,后续建新村,改名续村,现讹为徐村。司马迁的后裔现已传三十二代。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正三十八岁时因其父司马谈去世,子袭父职,担任太史令十年,从事撰写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史记》尚未完成,他就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二年零两个月。他罹祸的原因是为在作战时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说了话,触怒了汉武帝刘彻。当时领兵与匈奴作战的元帅是汉武帝爱姬李夫人的长兄李广利,其弟为李延年。李陵是李广利部下一将。李陵作战失利与李广利的作战部署和不能及时供应粮草有密切关系。司马迁在指责李陵降敌的同时,不畏权贵,把当时的真实情况一一奏明武帝,直接冒犯了皇亲国戚李广利、李延年弟兄,当然难免招祸。

那天,司马迁在向武帝陈奏了自己的看法之后,回到家里还愤愤不平地和他的两个儿子谈论这件公案。他共有二男一女,长子叫司马临,次子叫司马观,都是读书识理的青年。他们听说父亲替李陵降敌辩护,都大为吃惊,就赶快找来妹妹司马英商议对策。司马英当时只有十几岁年纪,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深通事理,擅长诗文。父亲撰写《史记》,她还帮着搜集和整理史料。司马英知道父亲替李陵辩护,冒犯了权贵,非同小可,必然要大祸临头,就劝两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连。司马迁当时却不以为然地说:“李陵投降匈奴,连三尺孩童都知道是犯了叛国大罪,至于是真降假降,现在谁也难以断定,也不必妄加推测,但李广利援兵不发,粮草不到,却也是铁的事实。我作太史令的人难道连这样的事实都不能讲吗至于降罪的事,那就要看圣上的裁决了。”谁知他的话刚说完,圣谕就到:传司马迁受审。他从此就受刑入狱。

这一下全家惊慌,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司马英有主意。她对司马临和司马观说:“两位哥哥可速离京师长安,以免和爹爹同遭不测之祸。”“那妹妹你呢?”司马弟兄同时说。“爹爹已将我许配杨敞公子,虽未成亲,但我却可去杨府避难。杨家声势显赫,李广利弟兄虽为皇亲国戚,谅也奈何杨家不得。至于家中其他人等我另有安排,哥哥不必操心。

司马临弟兄告别了司马夫人和妹妹等正准备起身时,司马英又说道:“两位哥哥外逃,朝廷必要派人捉拿,不如改名换姓,以防万一。”

司马弟兄觉得有理,但改为何姓,却颇费思索。司马英见他们为改姓这件事反复商议,一时难决,怕延误了时间,就接着说:“现在改姓,仍要不忘是司马子孙。妹妹以为可将司马二字分开,一家姓司,一家姓马,或将司字加一竖改为同,将马字加两点改为冯。这样虽千百代后亦可知为司马氏之后。”

他们听后觉得有理,就将姓分别改为同,冯,远逃他乡而去。所以司马迁的后代不姓司马而姓同或冯。

据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司马观的个世孙。公元三一O年,即永嘉四年,西晋怀帝司马炽因司马迁与,自己同宗而批准汉阳太守殷济的奏请,对司马迁追力口谥号,将其墓自高门村迁于今日的司马祠,并建石室,立碑树垣。至此,司马迁死后数百年无人过问,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冷落嘲笑的境况才开始改变。

司马英后来与杨敞结婚,杨敞曾任两汉宰相,其子杨恽有文名,留有《报孙会宗书》,被收入《古文观止》。后因当时出现日蚀,有人诬告是由于他傲世不恭所致。廷尉又搜得其与会宗书,将他以大逆无遭罪腰斩于市。后人《谒太史公墓》诗中“定策犹孤女,能文有外孙”句中的“孤女”和“外孙”即指司马英与杨恽二人。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语见《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髦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安敦传》:“无君之恶,同司马昭之心;擅事之迹,过赵高指鹿为马。”

三国时,魏国政权由曹氏渐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杀曹爽;其子司马师废曹芳,另立曹髦为帝;司马师之弟司马昭益专横跋扈,自为相国,独擅朝政,恣意妄为,尽屠曹氏中人,逼曹髦封之为晋公,加九锡。昭佯辞不受,谋篡帝位。曹髦召近臣共商对策时,愤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受其辱,誓与卿等共讨之。”后曹髦为司马昭所杀。

亦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

今人多列为歇后语。喻人所共知之阴谋或野心。

-----------------------------------------------------------------

〖司马炎篡魏立晋〗

魏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曹爽等,此后魏国由司马氏一家专政。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续专魏政。司马师死后,大权全在司马昭手中。平蜀后,元帝于元熙元年(264年)封他为晋王。第二年昭死,子炎学曹丕篡汉的办法,叫元帝曹奂举行一个“禅让”仪式,自己当了皇帝,国号为晋,改元泰始。魏自曹丕篡汉至曹奂“禅让”,共历五帝四十六年。

-----------------------------------------------------------------

〖狗尾续貂〗

“狗尾续貂”这一典故源于《晋书·赵王伦传》。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

〖九牛一毛〗

“九牛一毛”源于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安书》。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为人刚直,敢于直谏。西汉时,李陵战败投降了匈奴,对此汉武帝非常震怒。许多原来赞扬李陵如何勇敢的大臣现在都反过来责骂李陵,可是司马迁对李陵投降一事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当汉武帝征询他的意见时,他爽直地向汉武帝说,他虽然和李陵没有什么私交,但就他平时的观察来看,李陵是一个很重交情、非常讲义气的大将,所以现在李陵投降匈奴,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迫不得已,他并不是真投降,一定会等待有利时机来报答国家。如果这样,李陵的功劳就可以抵补他战败的罪过。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怒,认为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对司马迁施行了当时最为残酷的宫刑。司马迁受宫刑后,本想一死了之,但他又冷静地想,如果自己真的死去,不仅洗不清自己的冤恨,在达官贵人眼里,不过像“九牛一毛,一蝼蚁何以异?“况且自己肩负的重任——完成《史记》的任务就此中断。正因为如此,他才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宏伟巨著《史记》,从此名垂千古。

现在,人们用“九牛一毛”来比喻数量非常少,或者形容事物非常渺小。

-----------------------------------------------------------------

〖搅到几时〗

司马温公名光(司马光死后追封为温国公)。一天,温公召众僧人做法事。众僧人念到

“药师光佛”时,为避讳温公之名“光”字,改念作“药师皎佛”。

温公到院子里烧香听见

了,忙问因何念错,一僧回答说:“我们这是为尊公避讳。”

温公笑着说:“我如果不出来烧香,还不知你们要搅(皎)到几时呢!”

——明·冯梦龙《广笑府》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前后一共记载了计三千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历经十四年的伟大著作,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完成这一伟大著作的司马迁,也被后世给予极高的评价,尊称为“历史之父”。历史教科书中这样记载:“司马迁(公元前145-公远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加之司马迁墓地坐落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大家便认定其为陕西韩城人。对于此,黄河对岸的山西河津人并不承认,坚决认定司马迁是山西河津人。

司马迁到底是哪人?山西河津这个小城市的人有话要说。

河津是山西晋南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市。在夏代之前,因最早从事畜产品加工制作皮革,这个地方被称之为“皮氏”。同“巢氏”、“燧人氏”、“神农氏”一样,是创造华夏民族的开创者。到夏朝时,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帝不降三十五年,殷灭皮氏。”到商代七世君祖乙时,迁都“皮氏”之地,易名“耿”。周朝建立后,分封姬姓诸国,设“耿国”。春秋时期晋献公灭耿国,再度设“皮氏”为采邑。战国时《尚书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这是最早出现“龙门”的文史记载,指的是“皮氏”之地。

秦灭六国后在此设“皮氏县”,汉代《三秦记》载:“河津,一名龙门”。到北魏改名为“龙门县”,自此,“龙门”专属河津。北宋年间改为“河津县”。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最后一篇,是司马迁的自传,文中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西汉时期,黄河对岸的陕西韩城称之“夏阳”,山西河津称之“皮氏”。司马迁生于“龙门”似乎也并不能证明确切在哪里,但肯定的是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但河之北称阳,河之南称阴,山之南称阳,山之北称阴。“河山之阳”明确划定了黄河以北龙门山以南,正是当时的“皮氏县”所在。正因如此,北魏时期才改为龙门县,现在的河津仍称“古耿龙门”。

如果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的话,“耕牧河山之阳”,得天天渡过黄河来种地放羊了?

在河津有一通刻于元代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的固镇村古兴教寺遗碑,碑文记载:“河津,古龙门县,大禹疏凿经之地,如司马迁弘文巨笔者,往往间出。”碑文作者是陕西西安府判,这是陕西人称司马迁为山西人的一个有力证据。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载:“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树碑立桓。”这是郦道元当年实地考察,一路沿着黄河南下的写下真实的情形,司马迁之墓正在河津境内。更何况陕西韩城的司马迁墓是宋时期所筑衣冠冢,郦道元当时是无论如何都看不到的。

明代文学家李贽在《藏书》中干净利索地称司马迁父子是“绛州龙门人”。他是这样记述得:“司马谈,绛州龙门人,谈为太史公,有子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清嘉庆年间《河津县志》载:“龙门胜地,代有名儒,如司马太史公、王文中子、薛文清公者,后先相映,卓越千秋。”

现在河津市西辛丰村,尚有司马迁后裔二十余户。依旧保存着祖上传下来的布牌神符,上边从始祖司马谈夫妇至上祖司马迁及以下十一代子孙爵名。目前已经排至六十多代了。

关于历史名人之争,近年来比比皆是。对于司马迁的籍贯,陕西韩城似乎并不那样的“理直气壮”,而与其一河之隔的山西河津人也似乎并不因理直气壮而据理力争,反倒心平气和?

当地传说司马迁十来岁随父赴京,后因李陵之祸牵连,自请腐刑,历经十四年发愤著出《史记》。油尽灯枯,终于呕血身亡。随从家人置办棺木入殓后扶灵返乡,在芝川坡安放一晚。因有体肤不全不能归葬祖坟之俗,恐不能进村,于是便以衣冠在徐村凤凰岭上入葬以掩人耳目,其实随船渡河抵达故土入土。

司马迁后裔慎重传承并将此秘密延续,千百年来,遂有了司马迁到底是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人之说了。故而陕西韩城人后世修建法王神庙,宣称司马迁葬于韩城,黄河对岸的山西河津人仅仅只是微笑并不作辩解。直到近代陕西韩城宣称司马迁是陕西韩城出生韩城长大的韩城人时,要强自傲的河津人不得不有话要说了。

河津自古是富庶之地,百姓要强自傲,对于吃喝穿戴极为讲究,骨子里极为自负。并不仅仅是因为出了司马迁这样的大儒,而是当地这种自古有之的风骨影响了司马迁。

“鲤鱼跳龙门”便出自河津。

春秋晋国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

孔圣人“七十二贤”之卜商在此西河设教。

这些典故的由来,逆流而上奋发向上,深受灾祸而不怨天尤人,刻苦修身等等,正是河津人的品行,司马迁不也是这样吗?再看后世所出现的“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还有名将薛仁贵等,不都是这样的吗?

语不惊人 (yǔ bù jīng rèn)

解释: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出处: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示例:~,而意自至,由其理明而气足以掳之也。 ★明·刘基《<苏平仲文集>序》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不惊人死不休 (yǔ bù jīng rèn sǐ bù xiū)

解释:语:言语,也指文句。如果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至死也不罢休。

出处: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示例:大约耐肚皮里先有仔“~”一个成见,所以与“温柔敦厚”之旨离开得远仔点。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六十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不投机 (yǔ bù tóu jī)

解释: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出处:《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不择人 (yǔ bù zé rén)

解释:讲话不看对象。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五回:“大约二位语不择人,失于检点,以至于此。幸而知觉尚早,未遭其害。”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长心重 (yǔ cháng xīn zhòng)

解释: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出处: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符答林琴南君函》:“公书语长心重,深以外间谣诼纷纭集为北京大学惜,甚感。”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出月胁 (yǔ chū yuè xié)

解释:出语惊人,非同寻常。

出处:唐·皇甫湜《〈顾况集〉序》:“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示例:大范忽长谣,~令人惊。 ★宋·苏轼《轼近以月石砚……纯父数句》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短情长 (yǔ duǎn qíng cháng)

解释:语言简短,情意深长。

出处:袁鹰《悲欢·深深的怀念》:“‘人民,真是太伟大了!’这句语短情长的衷心赞叹,我想,是足以代表所有长征战士的心意的。”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简意赅 (yǔ jiǎn yì gāi)

解释:语言简练,意思完备。

出处:余易木《初恋的回声》十一:“如今,当‘周马’这个绰号,由于语简意赅,迅速地成为我的正式代号的时候,我反而处之泰然了。”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近词冗 (yǔ jìn cí rǒng)

解释:指文辞浅近,但不简炼。

出处: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三》:“翟公巽谓范蔚宗书语近词冗,事多注见。”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近指远 (yǔ jìn zhǐ yuǎn)

解释:语言浅近,含意深远。指,本旨。

出处:太平天国·汪吉人等《〈钦定军次实录〉序》:“文浅意深,语近指远。”

示例:

语惊四座 (yǔ jīng sì zuò)

解释:四座:周围在座的人。所讲的话让周围在座的人都感到震惊。形容说话观点与众不同,有分量。

出处:

示例:这番话当真是~,骇人听闻。 ★金庸《神雕侠侣》第十四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妙绝伦 (yǔ miào jué lún)

解释:指言语精妙,无与伦比。

出处: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科场对》:“又姚秋农总宪典顺天乡试……因对云:‘蒋径荒芜,大戛含冤呼大卞。姚墟榛莽,秋农一笑对秋吟。’语妙绝伦。”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妙天下 (yǔ miào tiān xià)

解释:形容言语精妙无比。

出处:《汉书·贾捐之传》:“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

示例:皤然一老莅故都,吴稚晖~。”(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六论文人相轻》 ★但大了几十年,新闻上就大登特登,还用方体字标题道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四言三 (yǔ sì yán sān)

解释:指信口乱说闲话。

出处:《群音类选·〈分钗记·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诮。”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无伦次 (yǔ wú lún cì)

解释: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引《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

示例:他~地向周围的人诉说自己的遭遇。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无诠次 (yǔ wú quán cì)

解释: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

出处:清·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灯下草创,语无诠次,字条行草,伏唯涵察。”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笑喧呼 (yǔ xiào xuān hū)

解释:大声说笑。同“语笑喧哗”。

出处:明·无名氏《陈仓路》第四折:“则要你悄语低言,不要你语笑喧呼。”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笑喧哗 (yǔ xiào xuān huá)

解释:大声说笑。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语笑喧哗。”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笑喧阗 (yǔ xiào xuān tiān)

解释: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形容许多人挤来挤去地大声说笑。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金殿不许交头接耳,不许语笑喧哗。”

示例:一夜人声杂沓,~,爆竹烟火,络绎不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焉不详 (yǔ yān bù xiáng)

解释: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出处:唐·韩愈《原道》:“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示例:绣春也是急性子,对锦儿~深致不满,主张秋月仍是进京,去问一问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高阳《曹雪芹别传》

语焉既详 (yǔ yān jì xiáng)

解释:焉:语助词。说得很详细。

出处: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中秋品曲》:“予因是而思平上去入之交付明白,向来词家谱规,语焉既详,而唱家曲律,论之亦悉。”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言无味 (yǔ yán wú wèi)

解释:指说的话枯燥无味或庸俗无聊。

出处: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

示例:我在这里不大高兴的原因,首先是在周围多是~的人物,令我觉得无卿。 ★鲁迅《两地书》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yǔ yán wú wèi,miàn mù kě zēng)

解释:憎:厌恶。形容说话枯燥无味,面貌使人厌恶

出处: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挚情长 (yǔ zhì qíng cháng)

解释:语言真挚,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出处:清·雪樵居士《秦淮闻见录·小住清溪》:“书来规讽,语挚情长,真难备录。”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重情深 (yǔ zhòng qíng shēn)

解释:犹言语重心长。

出处:严复《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忽蒙佳什誉过庭,语重情深谁敢荷?”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重心长 (yǔ zhòng xīn cháng)

解释: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出处:清·洛日生《海国英雄记·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示例:他这些~的话,深深地打劫了我的心。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语重心沉 (yǔ zhòng xīn chén)

解释: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出处:康濯《东方红》第五章二:“孟老汉可又自自然然地一忽晃火气全消,甚至还进一步责备自己似的,哑默了半天,才又脑袋一抬,愣着两只深窝大眼,语重心沉地说。”

不言不语 言:讲,说。不说话,闷声不响

谗言佞语 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低声细语 形容小声说话

风言风语 指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或暗中散布某种传说

好言好语 好:美好,友善。指友善和中听的言语

好语似珠 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

尖言尖语 指言语尖酸刻薄

课语讹言 多嘴多舌,胡言乱语

临别赠语 分别时赠送勉励的话或忠告

眉语目笑 指以眉目传情

妙语连珠 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喃喃自语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片言只语 片言:简单短少的几句话;只语:单个的字、词。短而少的几句话或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半部论语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恶语伤人 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伤害人。

恶语相加 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

恶语中伤 中伤:攻击和谄害别人。用恶毒的话污蔑、陷害人。

风言醋语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浮文巧语 华丽而空泛的言词。

浮语虚辞 指大话、空话。

甘言美语 甜美动听的话。

花香鸟语 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豪言壮语 豪迈雄壮的言语。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

罕言寡语 罕、寡:少。很少开口说话。形容沉默寡言。

胡言乱语 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花言巧语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好语如珠 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

秽言污语 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话。

冷语冰人 用冷酷的话伤人。

快人快语 直爽的人说直爽的话。

冷言冷语 带讥讽的冷冰冰的话。

妙语解烦 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流言蜚语 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鸟语花香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齐东野语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前言不搭后语 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三言两语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同日而语 指相提并论。

甜言蜜语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甜言软语 甜蜜温柔的话。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言语道断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牙牙学语 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言语妙天下 形容言语非常精妙。

燕语莺声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一语破的 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就说中要害。

燕语莺啼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一语道破 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一言半语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语出月胁 出语惊人,非同寻常。

语不惊人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语言无味 指说的话枯燥无味或庸俗无聊。

语笑喧阗 形容许多人挤来挤去地大声说笑。

语妙天下 形容言语精妙无比。

莺啼燕语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语无伦次 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硬语盘空 硬:遒劲有力的语句;盘:盘旋。遒劲有力的语文盘旋在天空中。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

语焉不详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语重心长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只言片语 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

*词秽语 *荡猥亵的言词。同“*词亵语”。

*辞秽语 *:*荡;秽:肮脏。指轻薄猥亵的下流话。

呢喃细语 形容小声说话。

绵言细语 绵:柔软。绵言:柔和的语言。细语:低细的语句。指说话时声音柔和细微,使人容易接受。

喃喃细语 形容小声说话。

轻言细语 形容说话轻而柔和。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不经之语 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沉吟不语 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引伸为迟疑不决的态度。

出处语默 出仕和隐退,发言和沉默。语本《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出言吐语 见“出言吐气”。

出语成章 见“出口成章”。

村学究语 谓迂腐浅陋的言辞。

对床夜语 两人夜间对床共语。

多言多语 谓不该说而说。

风言雾语 指隐约其辞的传闻。

风言影语 捕风捉影的话语。

风语不透 形容异常严密。

黑言诳语 犹言胡言乱语。

胡言汉语 犹言胡言乱语。

尖言冷语 谓言语尖刻。

街谈巷语 见“街谈巷议”。

冷言热语 犹冷言冷语。

流言飞语 见“流言蜚语”。

流言风语 犹言流言蜚语。

龙言凤语 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乱语胡言 胡说;瞎扯。

纶音佛语 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妙语解颐 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妙语惊人 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汝姓的起源与家谱

 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