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茶艺,应该看哪些书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1收藏

自学茶艺,应该看哪些书籍?,第1张

推荐书籍: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茶艺师(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这是考茶艺师证的教科书,理论知识较多。

《中国茶道》。找个老师,理论和操作一起学,效果更好。

《中华茶道》

《中华茶文化》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科学家们公布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人类家谱 ,这是一个由3600多个个体基因组序列编织而成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10多万年以前,为我们这个物种的深邃过去和复杂现在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瞥。

这个巨大的家谱是由现有的数据集拼接而成的,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现代遗传信息,以及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已灭绝人类亲属的样本。科学家能够从这个综合框架中确认人类 历史 上的重大事件,如我们的物种从非洲迁出,同时也遇到了关于过去人口的意外,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

周四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其结果是一个"现代和古代人类的统一谱系",显示了计算方法"恢复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以及识别古代样本后代"的力量。尽管这项特殊的研究集中在人类身上,但该团队指出,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几乎任何其他物种。这项工作中提出的统一谱系,代表了建立对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全面理解的基础,包括现代和古代样本,这使得应用范围从改善基因组解释到破译我们最早起源。

基因组是如何制造一个生物体的蓝图,每个人的细胞中都带有一个独特的版本。这些基因单元包含大量的异质信息,这些信息通常由不同的技术产生,长期以来,这给希望结合各种数据集的科学家带来了计算上的障碍。研究的创新之一是一种新的算法,可以更有效地将所有这些信息整理成一个单一的家谱或树状序列。通过揭示延伸到我们史前深处的人类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该方法绘制出了我们人类家族随着时间推移的231亿条祖先世系。

这些发现证实了从考古学证据中得知的许多迁移时间,但数据中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例如,新的家族树暗示人类首次到达北美是在56000年前,比目前估计的时间早得多,并指出人类迁移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时间比该地区最早的居住证据早了整整10万年。这些诱人的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迁移的时间线应该被推后,但它们确实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途径,向前推进。

为此,该团队希望继续为这棵史无前例的家谱添加分支。虽然这个项目的初始版本包含了几千个人的遗传信息,但研究人员说,这种方法在未来的迭代中可能会容纳数百万个基因组,为我们庞大的人类家族提供一个不断发展的肖像。

畲族是蓝姓的一大民族

  寻根溯源,蓝姓来源有:

  1、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世孙,是榆罔之子。

  2、出自嬴姓。据《姓氏考略》、《竹书纪年》所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以地为氏。

  3、据《战国策》、《通志·氏族略》所载,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于蓝田,因氏。

  4、出自芈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载,楚公族食采于蓝邑,子孙以邑为氏。

  5、今汉、壮、畲、回、满、瑶等民族均有此姓,瑶族占多数。

  6、蓝姓为广西省最多,而广西蓝姓多为瑶族,分布在广西都安、巴马、大化等县市,共计近百万人均为瑶族蓝姓,蓝姓是瑶族的大姓,福建亦有很多蓝姓为瑶族,根据广西瑶族蓝姓族谱记载其从湖南迁徙到福建从福建迁徙到广西。此外,蓝姓也是畲族的大姓,约30万人,居住在浙江福建一带。广西瑶族蓝姓盘姓和浙江畲族蓝姓和苗族有相同始祖传说,都禁吃狗肉,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狗救过他们的祖先。都善于编织竹藤与酿酒,都承认武陵王为其祖先,因此有一说法说瑶畲苗同源。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另外,蓝氏是神农氏医术和农业技术的继承者。

  种玉堂:子向。战国时秦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县,蓝田位于秦岭之北,蓝水之东,以产美玉而名闻天下,子向之后以地为氏,称蓝姓,并尊子向为其始祖。

  戒君堂:大夫 亹。本宗源自芈姓。楚国公族大夫 亹,因任蓝县尹,世称蓝尹 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为本宗得姓始祖。

  春秋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上述二堂并无任何血缘关系,且在当时各属于中原文化圈外的半西戎的秦人(种玉堂)和半南蛮的楚人(戒君堂)。起源于南北不同地域,姓氏同字而非同宗。而当今蓝姓人口最为发达的岭南闽台各地,多为客家人或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亦与上述二堂更无联系。

编辑本段繁衍播迁  汉魏之后,蓝姓以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县,为梅县蓝氏始祖,其后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有清一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家谱是宗族制度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家谱可以“寻根”,既体现文化认同,又看到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家谱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我在这里整理了《我是谁》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我是谁

 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②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私修因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如西周,统治者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现象。

 ③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④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⑤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姓家族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有人这样说:“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⑦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家谱体现着生命与生命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我是谁》阅读题目:

 8下列对“家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谱为解答人对自我追问的哲学命题,提供了答案。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我国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开始时为适应政治与社会需要,主要是官府修谱。

 C 家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家谱这一符号的背后附着了文化认同。

 D 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同时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由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中国古代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同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B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家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少了家谱,中国历史由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构成的历史资料就无法完整。

 C 继往事知来者,家谱让生命找到了彼此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让每个人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有所归依。

 D 家谱中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东西,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

 10请根据文章的3-7段,分条概括家谱的作用。(3分)

 《我是谁》参考答案:

 8C 9D

 8答案详解:( A项应为“提供线索”,“提供答案”说法过度;B项错在“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原文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D项错在“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原文为“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

 9答案详解:(“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表述绝对化)

 10答案详解:①家谱是宗族制度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②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③家谱可以“寻根”,既体现文化认同,又看到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④家谱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1点1分,3点即可满分)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如:解缙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杨荣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翰林院编修周叙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彦奇、国子监博士周歧凤重修)。

始祖:后稷

起源主要有四:

1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境)、浔阳(今属江西)、临川(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国(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

周姓始祖--后稷

2出自姬姓,始祖后稷。后稷母亲为姜螈,父亲为帝喾。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说,即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改为周氏。代北(今山西东北部)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4他姓改为周姓。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五代后梁成油死后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并迁移台湾新竹。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子孙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

世系

轩辕黄帝(姬轩辕)-1世玄嚣(即少昊)-2世蟜极-3世帝喾-4世后稷(弃)-5世不窋-6世鞠-7世公刘-8世庆节-9世皇仆-10世差弗-11世-毁隃-12世公非-13世高圉-14世亚圉-15世公叔祖类-16世古公亶父-17世季历-18世文王姬昌-19世武王姬发[参考《史记》中的《三代世系表》]-20世成王姬诵-21世康王姬钊-22世昭王姬瑕-23世穆王姬满-24世共王姬繄扈-25世懿王姬喜-26世孝王姬辟方-27世夷王姬燮-28世历王姬胡-29世宣王姬静-30世幽王姬宫湦-31世平王姬宜臼-32世姬烈-[参考《中国通史》]-33世姬懋-34世姬文-35世姬升-36世姬兴-37世姬晏-38世姬安-39世姬宏-40世姬明-41世-姬隐-42世姬寿-43世姬容-44世姬休-45世姬雄-46世姬辉-47世姬宽-48世姬员-49世姬成-50世周邕[他生于周末,跨越秦朝十五年至西汉初,从他起正式姓周]-51世周秀-52世周仁-53世周勃-54世周亚夫-55世周艮-56世周谯-57世周灵-58世周琪-59世周嘉-60世周纡-61世周理-62世周机-63世周仿-64世周景-65世周忠-66世周异[东汉末年人]-67世周京-68世周智[东汉两晋人]-69世周人-70世周球-71世周应-72世周道[晋末南北朝初期人]-73世周约-74世周燕-75世周表[南北朝末隋朝初期人]-76世才卿[归仁、隋朝人]77世贵珠[唐朝初期人]-78世文颍-79世安时-80世如锡-81世宏谦-82世崇昌-83世禹公-84世惟箭-85世环公-86世彦朴-87世虞公-88世宾公-89世从远[唐末人]-90世智强[五代后晋人]-91世辅成[怀成/宋朝人]-92世敦颐[濂溪夫子]-93世寿公-94世虞仲-95世兴复-96世时泰-97世南翰-98世德贞-99世富叟-100世明善-101世子美[周家开村公]-102宗杰-103世先公、潮公。

序言

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代上海周氏与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xun),实在)可以为后嗣法。”

编修

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

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中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谱。

周姓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

周姓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

唐代,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谱》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谱中,对周姓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一些周姓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

祖训

编辑

1、乾坤广大,繁荣新隆;勋业光辉,照耀祖宗;志谋高强,超群达众;邦国丰富,勤亦元玄。

2、宗谱记载,周氏族人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守分睦邻,对于地方义举,莫不踊跃向前。

字辈

编辑

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湖南衡阳蓝江周氏始迁祖彦升公,宋理宗时由江西吉水迁居衡阳南乡矮岭,派衍三房。长木甫公裔居衡阳木口、衡南石笋;次林甫公裔居衡南蓝江桥、祁阳大营驿、邵阳东观桥;三森甫公裔居祁阳马江埠、贵州毕节,字牌辈序:宗兴士起,上承祖光,训遵礼制,学景连芳,才可治朝,德足安邦,宏绪远裕,万亿祥昌,时逢盛世,祝寿昭彰,荣登先第,今古颂扬。彦升林甫公班行:碧添景有志 丹廷一宗家 再尚万年书 应时享荣华 鸿才克尊礼 高贤太极传 笃亲昭穆序 作述庆长绵 世代辅国政 功伟德乃彰 奉先惟思孝 丁衍愈辉昌

河南周姓族谱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牛三门村周庄)周氏字牌辈序: 机 奎 濂 树 炳 城 锡 永 松 焕 培 铭 源 本 熙 桃 钊 淮 桥 照

宁乡河坞周氏始祖层楼公,字上一,明洪武间自江西吉水泥田徙湘,开基于宁乡河坞,生三子:华甫、华福、华禄,开三大房。清雍乾年间建祠堂于河坞。族谱始修于康熙42年(1703),嘉庆元年(1796)续修,道光9年(1829)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光绪30年(1904)五修,1931年六修,六修时人丁12573人。派语:层华世思,永陟祖亭,乾元邦正,国善庆明,励志希儒,为学之珍,文成席聘,科第先登,家尚修齐,达以治平,功垂名列,佐辅良宾,德泽远守,嵩岳聚灵,英才蔚起,式廓长增。

宁乡滩山周氏支祖鸣皋公,讳思本,字鹤九,为濂溪公九世孙,居江西吉水泥田,出为荆州教授,无心仕官,与季子玉滨公卜业于宁乡滩山。滨公生五子:佩、杲、佾、儒、傅,衍为五大宗。佩、杲衍派滩山,佾衍派狮冲,傅衍派古楼,儒衍派山底。明成化间始修族谱,清乾隆9年(1744)各房分修,道光4年(1824)佾房与益阳合修,佩、杲、儒、傅四房合修,同治7年(1868)、光绪29年(1903)、1931年四房续修,1998年儒房七修。嘉庆4年(1799)建鸣皋公祠于滩山。派语:典雅思玉,德教性荣,国正天心顺,官清治绪贤,才逢光景运,勋业树鸿基,端本先敦孝,芳名奕世垂。

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四川资阳周氏祖先周应斗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省资阳县中和乡。迁居时间是在张献忠缴四川后随湖广填四川迁入四川。资阳周氏族谱:德作猷嘉战,光照景运祥,隆昌?杰起,宗范图书长,?奕徽谟烈,耀扬振典常,代承贤裔著,祖泽裕胎芳。 遂宁市汝南周氏用的字辈是:旧班行景桂添千万,(廷),仁义礼智志,信才文国大,友明子成应,理忠守以正,道宏行必茂,存良永吉盛,立德世荣昌。新班行汉相功勋(勲)懋,宋儒道(法)学名,贤才(能)沾国(君)泽,佑启(启)绍书香。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河源周氏字辈:汝南昭穆序,作述发其祥,奕世声名焕,传家福庆长,恩明联统纪,谊美植纲常,允克绍先烈,万年迪吉康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创修班字辈)子宗先德万,卿桂道如思,彦文天志风,尚大继开纯,有日隆贤佐,昌期应钟\灵 ,世运蔚起泰,英才绳武孙生(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续修班字辈)子俊潮道庭高桂八道宗玄,伟孟永应启春良,胜兴土茂维方正,世代崇隆荣有\光,礼乐诗书昭国典,和平慈惠振家堂,岐阳统绪功名集,太极渊源富贵昌(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

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语: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传名敷万国,允代

周氏图腾

振家声。旧派语: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新派语: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

湖南资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允兴,邦文昌皆,显达升廷。政庄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永兴,邦文昌开,世运绍述。新派语:原起均姬胄,后来锡祚膺,莲香盈宇宙,味厚合缁渑,道学渊源达,图书德泽宏,萧韶欣并奏,衽席庆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语:应添益思,永尚万世,继承宗伯,亿兆大时。新派语:与元开达,懋哲芳能,希贤克绍,美德光前,允惠嘉显,才彦瑷英,辅翼鸿骏,纲纪文明。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福建南安岐山衍派字辈:宝友启体,毅廷子尔,口为邦彦,可宗百世,泗枝永全,传其苗裔。

贵州岑巩:帮、家、有、道、贤、良、重、庆……

湖北麻城蕨淡山周氏字辈为:(周受六之后)

第一至五世 1受、2景、3觉、4友、5伯。五世分为老三房。其中老大房六世七坤以周易八卦命名,七世为 7文 字辈,八世取单字,九世以后为:9思、10之、11世、12承、13重。十四世为单字,自十五世起为:15志16士17仍18先19绪 20祈21希22汝23代24兴 25本26宗27延28序29定 30振31起32卜33天34行 35敦36厚37垂38芳39久 40廷41献42自43家44徵 45从46新47棉48太49衍50 再(继续前人)再字以上共50世,以下四字凑成句法,不算派行

湖北麻城新店周氏字辈为:(周受七之后)道光丁亥续谱取派二十字。自第十六世起为:16楚17耀18均19铨20汝 21森22然23坦24锡25清 26林27熙28垸29钜30法 31材32炽33在34镐35深 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新店周氏五续宗谱,与东分蕨淡山周氏公议联合宗派,从二十一世起,另取辈派。东西两分合取二十字派为:21 东 22邦 23 传 24盛 25世 26德27大 28 自29功 30崇 31源32远 33由 34江 35右 36天 37生 38忠 39孝 40同  此后,东分西分绝大多数均未按合派之字取名,西分大多数人仍沿用五行相生字样,至七续宗谱时,又取二十字备用。为:

41世42代 43光 44先 45绪 46传 47承 48 基 49业 50雄 51忠 52良 53扬 54国 55瑞 56厚 57道 58继 59宗 60风

湖北郧县东良周氏字辈:凯 绍 兴 朝 业,荣 开 万 世 昌;茂 秀 光 泽 道,培 德 照 家 祥。

湖北汉川新农周氏字辈:文章中道国、德茂玉堂世(前后还有词段,需查族谱)

湖北宜都湾市周氏字辈:宗德传家本,祖善发庭源,永远世遵守,昌大必振宣,为济全仁义,怀才希圣贤。

敦本堂湖南衡阳周氏字辈(七甲周氏):福庚子志,文基扬万一,生世代隆昌,永颂家声大,常庆国运长,人和宣定德,诗礼启祥光,俊士辉宗第,英贤焕楚湘。

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

汝南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 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 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周震。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浔阳

临川郡 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庐江郡 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

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周氏寻根

淮南郡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 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西)。

河间郡 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 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华阴郡 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河东郡 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清河郡 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 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

长安郡 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河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昭州郡 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 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堂号

细柳堂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只好交出天子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 

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酷爱莲花,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艳。

其他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沛郡、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

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敦伦、孝思、叙伦、笃祐、笃亲堂等。

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密切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大举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诸暨、绍兴、萧山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如今周姓人口列全国第九位。

家族网周氏

周(Zhōu)姓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是炎帝的后代,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帝尧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周姓百科

周姓百科是家族网为周氏家族成员提供的免费姓氏寻根服务,集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网友等众多资料,编织了中华周氏家族的起源、迁移路线、分布图、家族史、家族景点等。

据任氏谱牒记载,始迁祖有智公原有兄弟七人,名讳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有道、有德。惟长兄有仁留居守祖,其余兄弟六人分别迁徒落居直隶、山东一带(据十七世孙延耕说,始迁祖有智公为山西洪洞任氏第四十四世孙)。有智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至直隶保定府枣强县,又旋徙山东滨邑(今山东滨州市),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从滨邑迁至青州府寿光县西北隅立南雷子埠村(今属东营市广饶县)。当时,这里土埠群起,村北有一雷公庙,故立村名为南雷子埠。村南有阳河流水潺潺,村北有淄河蜿蜓曲折。二水丰沛明澈,鱼蟹甚多。东有广阔的清水泊、巨淀湖,芦苇茂密丛生,故祖上家家从事编织苇席之手工业。站在土埠之上,向南远眺,云门山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向北遥望,广袤的原野蔚为大观。我雷子埠实属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乡。始迁祖有智,二世祖江,(据说还有二世祖海等,来源同上)三世祖盘、蓝,四世祖光祐、光祜(hu四声)、光先,五世祖钺、金、巩、鈗、镛、九忿、钲、锜、鋐、锖、铣、锋、谨、权、量、审、法、度、官,以上二十六祖百余年在南雷子埠以稼穑为业繁衍生息。

随着人口的增多,族人四处发展。明嘉靖四年(1525年),四世祖光祐、光先后裔在埠阴两侧分别东西立村,东边即现在的东雷子埠村,西边为现在的西雷子埠村。后来,以西雷子埠村为中心建了一座任氏祠堂,供族人奉仰先祖。每逢过年过节,族人轮流祭祀。明隆庆元年(1567年),五世量祖之后高六公相继迁往寿光羊角沟南任家庄子村,其后人相继迁往大家洼村、邵家村、西北河等村,同期,审祖后裔守道公迁岳庄村,后人分居风凰庄子村、斜庙村、高密市等地。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五世金祖之后裔迁淄河以东,因此处老淄河东岸有一过河道口,故村名为东河口村。万历末年(1620年),有任姓从西雷子埠村去河北岸的一片注地垦荒并立村,因当时条件艰苦,住茅草屋子,常年辛勤耕耘,后人故名北辛村。崇祯元年(1628年),五世铳祖之孙程万、凌霄等迁居寿光韩家庄子村。康熙十年(1671年),五世镛祖之后裔从西雷子埠村迁往淄河北岸定居,因西与西刘桥村相望,故名东流桥村。后来又有任姓迁入西河口村。南雷子埠村、西雷子埠村、东雷子埠村、东河口村、北辛村、东流桥村、西河口村合称五雷子埠。与此同时,三世蓝祖之后裔道、度去寿光饮马村、青州阳河村一带立村定居。

早在嘉庆六年(1801年)已查明,今昌色市ト庄镇南任、东任、北任村之任姓皆为我五世官祖之后裔,此次续修宗谱纳入谱系。据乾隆年间考稽,离始祖居住地雷子埠四十华里乐邑官仓后(今乐安街道钟家村、广饶街道十三村)的任姓,均为四世光枯祖之子征、锜、的后裔。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五世祖绣春命其子象乾查稽老谱按世系修谱,考证了锋祖三兄。十五世贵初祖等在1990年又考稽锋祖四兄销、五兄统入谱。深感遗憾的是,谨、法二祖之后裔下落不详,难以记叙。

我任氏后裔主要分布在广饶、寿光、昌邑、青州境内。平度、昌乐、莱州、博山、莱芜、滨州、高密、东三省等地,也有我任氏后商分散居住。由于人口繁行众多,从五世祖开始分支脉,相继分家自立。其主要居住村落如下:

钺祖一支:主要居住南雷子埠村,部分住西雷子埠村。清康熙年间十二世润祖去南寨落居,清乾隆年间十一世河祖迁居大王孙庄村。

金祖一支:大部分住东河口村,少部分居住西雷子埠村。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七世如陵祖迁居辛罗营(现寿光稻田桂村一带),其后裔克和公于清同治八年入谱;如岐祖(字率西)迁青州刁桥数年,后辗转至广饶南寨村。

巩祖一支:主要居西雷子埠村,西河口村有一少部分。可靠记载,十世洙祖,于明天顺末年迁任楼村(今大王镇);新文祖居寿光县彭家道口。

鈗祖一支:其后裔一民祖之后多数住东雷子埠村民祖之子程万、凌霄等于明崇元年迁寿光韩家庄子;十三世天命祖于清乾隆五十九年自韩家庄子迁出,住广饶颜徐店姑母家,清同治八年考证,天命祖更名寿茂,其后裔去央上村居住;十四世岐岩祖、永样祖居寿光市韭巷一带。二民祖之后裔居住西雷子埠,十六世祖登元、登奎二人先去央上村,后居东常徐村;清末十五世祖维勇由西雷子埠村去义和村居住。

镛祖一支:多数居住东流桥村,部分住昌邑城北小任家村。

九忿祖一支:居住南雷子埠村。

钲、锜、鋐三祖各支:主要分布于现广饶县城西关十三村、钟家村。后来又有人自西关十三村迁居广饶封庙村、皮里村,但未能入谱,部分去向不详。

锖祖一支:其后裔昂祖居西河口村,孝孟祖居住北辛村,部分下落不详。

铣祖一支:其后多数居住寿光市马齐村,部分下落不明。

锋祖一支:其后裔三乐祖大部居住南雷子埠村,外出去黄桥者,部分旋即归宗,部分留居;仕宦后裔多数居济阳县五里后等村,部分下落不详

谨祖一支:老谱标注其后人住津邑,十世祖以后无考。

权祖一支:居东雷子埠村。

量祖一支:主要分布于寿光任家庄子村、大家洼村、邵家岭村、西北河村、风凰庄子村等处。

审祖一支:多数居住寿光岳庄村、斜庙村,部分去向不详。

法祖一支:后人去向不详。

度祖一支:其后裔居寿光饮马村,部分居青州阳河村一带。

官祖一支:据考证,自雷子埠迁出后几经银转,最后落居现在的昌邑市ト庄镇南任家村、东任家村、北任家村。官祖之后修祖,嘉庆六年曾前来我雷子埠祭祖。

                                          十九世孙    耀忠道记

广饶雷埠《任氏宗谱》付梓 跨越 90 年再度寻根续谱

2013年4月4日,广饶县稻庄镇西雷埠村聚集了近400位任氏族人、乡邻,不少族人来自寿光、昌邑和寒亭等地,参加雷埠《任氏宗谱》颁发庆典仪式。一位拿到新宗谱的任氏族人非常激动,抚摸着印刷精美、装帧古朴大方的宗谱说:“终于了了多年的心愿了。”

百人呕心沥血两年共续宗谱

2011年春节期间,任氏家族中的年长者提议续修宗谱。春节过后,数位任氏族人开始寻找旧谱资料,逐村走访、发动。2011年5月成立续谱委员会,开始筹备续谱工作。2012年8月,充实调整编委会成员并设立秘书处,开始全面宣传发动、筹集资金、资料搜集、老谱序文言文翻译、文字材料整理撰写等工作。

因为本次续谱时间跨度长,资料缺失多,族人搬迁广,且搜集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仅有光绪二十年、民国十年续修的宗谱两册。宗谱续修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参与续谱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共有百余人参与到修谱工作中来。任氏族人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寻找宗谱资料,进行翻译工作,对材料进行整理。本次续谱,不仅重新梳理了雷埠任氏各系支的传承关系,续谱还与时俱进,将女性族人实名入谱。重新续订的雷埠《任氏宗谱》,新增族人27500人,涉及昌邑、寿光、寒亭、广饶县(市、区)的37个村庄。新续修的《任氏宗谱》,收录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为国捐躯的47名革命烈士的事迹,同时录入了传略人物33名,当代知名人物97名,使谱籍内容更加充实。

今年4月3日,续修的宗谱付梓成书,共5卷30万字,除族人收藏外,存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东营市史志办、广饶县史志办、山西洪洞县史志办各1部,东营市档案馆、广饶县档案馆各3部。

跨越九十年续谱         为了尊祖 寻根

“新谱修成,了却了宗亲族人期盼多年的夙愿。这既是我任氏族人尊宗敬祖的具体体现,更是我族宗脉和谐凝聚的最佳例证。”参与宗谱编撰的任氏族人告诉记者,跨越九十年再续宗谱,就是为了理清宗族承继关系,尊祖 寻根 。

据任氏族人介绍,任姓是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任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位列第五十九位,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雷埠任氏始迁祖有智公迁此定居,至今已有632年之久。世事变迁,往事烟尘,而宗谱则可以见证宗族变迁的历史。

宗谱又称族谱、家谱、家乘,是记载一姓 世系 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记者从东营市史志办了解到,编修家谱、族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数典认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为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族谱还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方志、族谱)之一,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与雷埠《任氏宗谱》编纂工作的执行总编认为,宗谱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宗谱记载了家族的历史,从宗谱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历史足迹,也折射出国家的一段历史。宗谱中著名人物的优秀事迹,会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奋发上进,宗谱还是一座连心桥,族人可从中寻找归属感。宗谱编修,可以维系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维系国家和家族血脉的传承延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雷埠《任氏宗谱》的编修,可以进一步挖掘任氏家族史料,弄清宗族血脉关系,加深对故乡的感情,促进家族和谐。 (记者 孙娟)

采[采,读音作cǎi(ㄘㄞ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己姓之子夷鼓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封其子于右北平采亭(治平刚,今辽宁凌源),因氏焉。汉渡辽将军采皓。晋东莞太守采耿。隋渔阳郡主簿采强。”这在史籍《姓考》中也有记载:“黄帝子夷鼓始封于采,为左人,有采氏。”

据湖南省图书馆典藏的《青山彭氏敦睦谱》第一卷 中记载:“黄帝生二十五子,依序为:娶西陵氏生昌意、玄嚣、酉、祁、冯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生龙苗、葴、荀、休、清、采等六子,娶雕鱼氏生夷鼓、挥、缙云、乔伯、姞等五子,娶鬼方氏生苍林、禺阳、儇、詹人、衣、禺獝(豸虚)、纍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嬅。”

黄帝赐予姓氏者有十二:酉、祁、已、箴、任、滕、荀、僖、姞、儇、依,一说为祈、酉、滕、箴、任、荀、釐、佶、儇、依。及青阳(清)、夷鼓为二纪(己),其余十三人皆为姬姓。

实际上,青阳、夷鼓、苍林三者皆同于黄帝之源,夷鼓入赘己氏部落,为己姓。因此,也可以说采氏源出已姓。而史书上所称的“左人”,就是擅长巫蛊卜术之人,即为古代世人所崇拜的神职人员。中国古代,以巫蛊之术为左道,后凡占卜相命之术亦统名为“左”,因称擅此术者为“左人”。

夷鼓的后裔以先祖封邑为姓氏,称采氏,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源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戴国君主戴公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有西周贵族的姬姓小国戴国,其故城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北一带。由于戴国位于郑国与梁国之间,郑、宋两国不和,戴国夹在中间多受欺凌。

在春秋初期,郑国的势力还比较弱时,戴国实际上就已经是郑国的附庸国了。据史籍《左传》记载,周桓王七年(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蔡国、卫国随从宋国一起讨伐郑国,并乘机侵入了戴国。贯于善谋的郑庄公姬寤生抓住这一时机,借机在戴国境内一举围歼了蔡、卫、宋三国之师,成为了强大一时的诸侯国,之后顺便将戴国占为己有。

戴国被郑国灭亡后,国君戴公的后代中有以前戴公封给自己的地名“采”邑(今河南兰考)为姓氏者,称采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古鲜卑族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姓氏改革,即将二字、三字、四字等鲜卑族复姓改为汉字单姓。拓拔宏将皇族嫡系的拓拔氏族人命为汉字单姓“元”氏,将皇族庶系的其他拓拔氏族人改成其他姓氏,其中,将其庶二弟俣氏(拓拔俣,其母为高昌回纥俣氏)改为汉字单姓“采”氏。

随着鲜卑族人逐渐融入汉族的历史进程,俣氏一族成为汉族采氏的一支。

本书按:拓拔俣非其嫡二弟拓拔侯(侯氏),拓拔侯后改为亥氏。许多史书常将其二人弄混。拓拔俣在《魏书》中无载,但可见于张鹏一的《隋书志补》和房氏《唐书集札注》。

二分布:

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重庆市垫江县、河北省玉田县、山东省烟台氏市、陕西省、山西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等地,均有采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右北平郡:汉朝时期置郡,治平刚(今河北平泉),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津海道东北部及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改治至土垠(今河北唐山丰润)。晋朝时期改为北平郡,移治到徐无(今河北唐山遵化)。

宋城郡:隋朝时期为雎阳,是宋国的治所,宋朝时期改雎阳为宋城,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部一带。

四历史名人:

采 皓:(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度辽将军。

采 耿:(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东莞太守。

采 强:(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渔阳郡主簿。

采凤翔:(生卒年待考),凤阳人(今安徽凤阳)。著名明朝浙江海宁卫指挥。

采保庚:(公元1938~今),河南滑县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吉林省长春市税务学院教授。

采保庚于1962年河南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到白求恩医大任教。1990年调入长春税务学院,任教授、首任及第二、三任外语部主任、学位委员、高评委。兼任中国财经外语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大学外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长春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

历任全国学会及省学术论文评审委员和职称晋升英语、世界语考试命题委员。

采保庚在英语教学、尤其医学英语及大学英语教学方面颇有建树,曾多次受院校、省及各有关部门通报嘉奖和表扬。在语言测试方面有专长,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研修测试。同时,还在省府及国外作过长期口、笔译,为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

采保庚科研成果累累,仅公开出版的书籍国内外发行量已超过百万册。代表作有《医学英语教程》、《医用英语自学读本》、《医学英语会话及词汇》、《英语视听说唱》、《专科英语泛读》等。由于教学科研成绩卓著,曾多次被评为学院及省先进工作者,还被收入《中国外语教育名人录》和吉林社科精英介绍栏目。

曾主持过全省及全国性学术会议和论文评审,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采树琴:(公元1946~今),河北阜城人。著名地方科普工作者。

阜城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技师。

他自1996年调任科协主席以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协工作要干,就大干,干大事的观点。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创建科技致富奔小康,万名农民进学堂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牺牲了多个星期天,带病坚持工作,跑上跑下,抓宣传、抓发动、抓典型,完成农函大中级班学员培训一万多人次,成为全国唯一的万名县。为此,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

为提高全民科技意识,他成功地在县城举办了科普大集,有省市专家教授十二名、支农厂站十一家、县科技人员八十七名参加,动用宣传车五十辆,三万多农民参加了科普大集,中央、省十七家新闻单位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同时,他积极开展了讲课、推广新技术、建立科普示范基地等工作。该县较为贫困的漫河乡,参加农函大的学员最多,他们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仅西瓜一项,这个乡当年就增收三千多万元;在组织建设上,健全了县级学会、乡级科协、农研会组织;经硬件建设上,搞了科普一条街。

1997年被命名为市、省、中国科协科普示范县。因此,他参加了中国科协召开的科普兴县经验交流会。

采用生:(公元1952~今),湖南零陵人。著名地方中医主治医师。

毕业于零陵卫校,先后在衡阳医学院零陵分院及湖南省中医眼科班进修。

从事医务工作二十余年,擅长中医辩证施治。

采取通因通用法,救治外伤性脑益血昏迷病人及中风病人均获得成功;采取热因热用法,创造发明加味消翳汤,救治角膜溃疡,取得一定成果;采取补气固脱、回阳救逆法,救治失血性休克病入,取得显著疗效;创活树皮夹板固定法,治疗骨折有奇效;研制天柱夺命场、天堂追魂汤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创颠倒乾坤太极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为这一难治之症开辟了新途径。

在研究椎间盘突出与癌症的发病关系中,通过临床实践观察,采取颠倒乾坤太极法,结合中医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消肿散结,益气因本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一、姓氏源流

  汤(Tāng 汤)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黄帝后裔夏朝未商汤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又称成汤,尊称帝乙,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而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成汤见其形势,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夏的属国葛,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的三个重要的同盟国韦、顾、昆吾,成为当时强国。随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成汤的子孙中,有的以他的字“汤”为姓氏,就是汤氏。

  2、出自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简改为汤氏。据《万姓统谱》载,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去草头成汤姓。

  3、出自子姓,为商末宋国君主偃之后,因避祸改为汤氏。据《史记·殷本纪》载,周初,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偃,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联合攻灭,子孙大多以国名为氏,姓宋。偃的弟弟昌之子隆,改子姓,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畏祸,又改子姓为汤姓。

  4、出自改姓及他族中有汤姓:

  ① 宋代有汤悦,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

  ② 另满、侗、蒙、土等族均有汤姓。

  得姓始祖:商汤。商汤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又称成汤,任夏朝方伯一职,专管征伐之事。时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商汤于是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与另一强大部落有莘氏结盟,娶其族女为妻,任用贤人伊尹辅佐自己,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拥护,以致于周围诸多小国家也慕名归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后终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主,遂以其名讳为氏,称为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省境。由于商朝历经七次迁都,故商代汤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唐末五代时,从黄巢起义始,中原汤姓再度南迁,其路线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上述诸多次南迁使得源于北方的汤姓遂成为南方姓氏。宋代以前,汤姓名人零星见于史册,宋代以后,大批汤姓名人涌现,且多出于东南一带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见,后世汤姓是称盛于这些地区的。宋代汤姓有宰相汤悦和汤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显赫,成当地名门望族。明代有开国功臣汤和,出安徽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另洪武、永乐年间,汤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间,广东汤姓陆续有人入居台湾,进而徙东南亚一带。今日汤姓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居多,上述四省汤姓约占全国汉族汤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汤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

  三、历史名人

  汤 王:陕西省始平人,周任亳国国王,为诸羌始祖。汤王在历史上又称为成汤,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时肉袒投诚,周公旦二此克商后,对子启于宋(河南省商丘),治理部分商朝遗民。传至公稽、丁公、乃至公偃,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昌,昌生隆,隆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其祸及,改子姓为汤。

  汤 悦:安徽贵池人,文采极佳,由此扬名。初为南唐宰相,独揽李家皇室的书檄教诏。后归宋,赵匡胤封其为光禄卿,颇为重用,撰有《江西录》十卷。

  汤 汉:南宋末期著名理学家。字伯纪,号东涧,江西省余江县崇义乡(今画桥)人。淳佑四年(1244年)甲辰科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封安仁(余江)开国子,南宋儒学旗手、理学宗师。卒谥号文清,追赠正奉大夫、饶国公。

  汤 鹏:清代芜湖人,时为一心灵手巧之铁匠。其邻为画家,鹏深羡,遂闭门构思,以锻铁做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因作品精妙生动,来人争相抢购,世称“铁画”。

  汤 厘:江苏省淮安人,元代书画理论家,精于古物及书画鉴赏,主要谈及书画鉴别方法、所见名家画迹,论述名家擅长、画法特点,多从笔墨气韵方面辨别真伪,鉴赏要领甚为精到。曾著《画鉴》一卷。

  汤 和:濠州(今安徽省凤阳)人,明代开国功臣,封将军,进信国公。洪武十八年,自请解除兵权,免遭太祖猜疑之祸。后又曾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以御倭寇。

  汤 球:字伯玕(1804-1881),安徽省黟县人。自幼勤奋学习,兴趣广泛,博闻强记,“星纬推步,研究其奥”,尤通天文历法之妙。但是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把精力转移到治经论史方面。他与同乡俞正燮、汪文台等人,交往频繁,互相切磋。汤球的治学态度严谨。他对前人的说法,一定要依据经典,考核真伪,比较异同因而很少有穿凿附会。他在俞正燮、汪文台的帮助和鼓励下,在考据学上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修订补辑的古书有郑康成逸书九种,刘熙《孟子注》、《孝经、论语注》、刘珍等《东观汉纪》、皇甫谧《帝王世纪》、谯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等。

  汤惠休:南朝宋时诗人。字文海,山东省临沂人,齐梁间任余杭令、中散大夫等职。官至扬州刺史,诗学谢灵运,与鲍照并称为“休鲍”。

  汤王寿: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宋代进士,官至大理少卿。曾上书请召朱熹,忤权相意,名声大闻于时。

  汤思退: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进之,号湘水,

自学茶艺,应该看哪些书籍?

推荐书籍:《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茶艺师(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这是考茶艺师证的教科书,理论知识较多。《中国茶道》。找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