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9收藏

邵氏家谱,第1张

1河南省洛阳县安乐窝、海阳行村邵姓字辈:87世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长,明珠光先照,彩羽翼覆成。安定修鸿业,宗功永克昌。家齐为忠孝,仁厚本诚良。

2威海海埠、大水泊洪山邵姓字辈:85世国应有光旦,世可兰锦凤。居景恒在东海田,崇健修书传本元(源)

3帽埠耩、河北、九里水头、北陡埠、帽埠屯、八里张家、北马、南马、志门、古龙屯、于家英、南申格、曲家庵、南崮头、前白鹿、东黄埠、西海庄等17村邵姓字辈:77世祖克敬,子守廉承鼎,边希逢学永。人凤康枝廷,树声(末)惟(维)茂正。光远自有耀,保世以兹宏。立志常忠厚,同德永和平。江湖碧波静,中华万年青。 4北马、神格、二马、小洛、河里庄、东铺头、西铺头、里岛、裴家埠、五岔口、姚家、长山、青岭、倪家产等14村邵姓字辈:士宏思京(末)克,清(末)树炳培(98世)锡。

5二马、河里庄、朱家庄、宋村、集西、寨前、西廒、北廒、姚家疃、韩北傋、岔河、倪家产:明。刘家上口、倪家产、西店子等村邵姓字辈:96世恒式名(改明者多)宗,志存方正。昌象克久,人友同敬。

6荣成柳家场、埠子后、大水志门、中仓、邓南庄、文山、庙山姜家、礼格庄等村8个邵姓字辈:91世登裕佩成初。思荷世傅新。(帽埠耩邵茂仁提供。)中仓、邓南庄、文山:进文德。庙山姜家:传。礼格庄:长。

7海阳齐格庄、文登口子李邵姓字辈:87世、海阳齐格庄9世文京贞源(下)会,星理世泽长,明珠光先照,彩玉翼富成。安定修宏业,宗功荣克昌,家齐为忠孝,任厚本成良。

8西廒、北廒等2村邵姓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现在的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乳山市司马庄村

司马庄于氏资料整理(高林)

于,是当代中国一个大姓,于氏来源却并不多。于氏主流是源于姬姓,始祖为邘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当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夺得天下,武王大举分封,其第二子被封于邘国(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史称邘叔。后来邘国灭亡,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另外据《路史》所载,东海(东海郡为于氏之郡望)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有此可知,此支于氏仍然为邘叔之后。于氏第三支便是不同于以上两支,中国古代有淳于氏,历史记载淳于氏原为姜太公之后,唐朝宪宗李纯时期为了避讳宪宗名讳而改为于氏,宋代以后部分后人依然恢复为淳于氏,还有一些则依然采用于姓。自然这部分于氏后人并不多。由此可知于氏之主流正宗仍为姬姓邘叔之后。

两千多年以来,于氏族人多居于北方,尤其在山东、河南等省份人数众多。其中山东乳山司马庄于氏是长久以来于氏家族的一支优秀代表。 乳山信息港资料显示:于氏第一代(邘叔)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阳,代表人物第九代于劂、第十代于乾、于坤;第十一代至第二十六代也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一支于姓迁至山东郯城,二十六代至三十五代在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到七十代(于敬祖)在山东省荣城斥山搬到固山;第七十一代(于礼)在洪水澜(七十二代为于坚)搬到大水泊,而后人丁兴旺陆续迁到全国各地。据司马庄《于氏谱族》记载:广公世居文登之赤山,大宋南渡时,金兵乱华,公自赤山迁居宁海州之南乳山乡石山社赫家疃,离城一百四十里,历宋而元明清,国朝乾隆元年奉宪裁登州四卫,而以大嵩卫为海阳县,割莱阳之行村林次嵩山三乡宁海之乳山亦柰丐盖,自文登入海阳迄今千余年。(于春喜先生提供)

由此可见,司马庄于氏可能是在唐朝时期从山东临沂郯城迁往山东荣成赤山。东汉时期有著名的于氏族人于定国,于定国乃东海郡人(郯城即属于东海郡),因此司马庄于氏有可能为于定国后裔。

但是对于司马庄于氏和大水泊于氏的迁徙顺序至今为止仍有疑问,到底是赤山于氏是先到了司马庄后来又搬到了大水泊开辟了大水泊于氏,还是分别从赤山搬到了司马庄和大水泊或者分别搬到司马庄和大水泊之后,司马庄又有人搬到了大水泊,这个恐怕还要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才行。不过据司马庄于氏二十四代于春喜先生介绍,大水泊于氏第三代于坚的墓在乳山,建国前大水泊仍有人到乳山扫墓,且司马庄人一致认为司马庄于肯定不是从大水泊迁来的。

今年暑假回家之后我曾骑自行车数十里地到司马庄于氏祖居之地——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寨镇司马庄村(该村现分为南司马庄、北司马庄、东司马庄三个行政村,三个村除了少数高姓等人家之外几乎都姓于。南司马庄为明朝天启年间于氏第十三代孙于象泽、于象渭兄弟所立)了解情况。司马庄于氏原有族谱,可惜该谱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值得庆幸的是,司马庄于氏部分族人仍保留了部分手抄本族谱。经过打听,我在南司马庄村见到了司马庄于氏第二十五代孙于开国老先生所藏的族谱。从于开国老先生那里了解到,司马庄于氏始祖于广,金时自荣成赤山迁于现在的司马庄。于广六世孙于仲保,字元卿,元朝至正二年赐进士第,授兖州路军民总管,诏拜兵部司马督理戍务。司马庄村的名字由此而得。于仲保每次回家探亲之时都会在棘子沟下马,走的时候又在棘子沟上马。棘子沟就是现在的乳山寨驾马沟村,驾马沟村的村名便是由此而来。明朝万历十四年司马庄于氏始修族谱。由于广十二世孙于贡甫(字子寿)兄弟主持编修。此后分别于清雍正年间由十六世于淳耀,乾隆年间由十七世于化鹏、于载栋,嘉庆年间由十八世于良嗣、于国玉,道光年间由十九世于钟彦,光绪年间由二十世于景义,民国十年由二十三世于雅亭,民国二十五年由二十一世于魁建进行了于氏族谱的重修,共历八修。不过历经八修的族谱在文革时期却未能幸免。幸亏于开国老先生的父亲参与了最后一次修谱,于开国老先生就是利用他父亲所留下的手稿整理出了现在所存的司马庄于氏族谱。但这份族谱除了前面部分,从第八世以后基本只有司马庄当地的分支。不过现在了解到在其他司马庄于氏后裔分布地保留了部分于氏家谱资料,像乳山寨镇管村的于春喜先生(年字辈),乳山寨镇改造夼村以及辽宁部分宗亲。并且没有家谱的于氏族谱亦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挂谱,如果司马庄于氏重修族谱的话,在资料收集方面应该不难。司马庄于氏亦有字辈传世,明朝万历年间第一次修谱的时候,定下二十字“思尔尚可载,嗣际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民国二十五年最后一次修谱又定下二十字:“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于氏族人皆依于氏先人所定字辈来取名字。至于现在司马庄于氏族人的辈分分布情况,虽未实地调查过,但是据乳山寨镇到根见村我高氏一位升字辈曾祖爷说在赤家口村有于氏二十一世崇字辈在(昨天晚上在网上碰巧认识了一个司马庄于氏二十三代天字辈的人,他岁数不大辈分却非常大,据他说赤家口已经没有二十一代了,尽管如此其他村子里还是有可能有的),另外于开国老先生说在司马庄村有于氏二十八世间字辈在,据我一个表哥说在夏村于家庄有六十多岁的二十七世性字辈在,那么于家庄应该有二十九世之字辈,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庄于氏的最大辈分与最小辈分了。

作者:218802442006-10-26 15:25 回复此发言

--------------------------------------------------------------------------------

2 乳山司马庄于氏资料整理(高林)

我的母亲属于司马庄于氏二十五世开字辈。

需要补充一下,网上看到对司马庄于氏字辈有很多误传,有传为“祠际维崇心”有传为“天年开福性”有传为“天年开复幸”有有传为“天世年复行”等等,这些都是错的,我所写的字辈是从司马庄于氏族谱中抄出来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对于这些字辈司马庄人已经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了,当年祖上修谱的时候为何选用这几个字可能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另外,已经迁出威海地区的于氏族人,有很多都说自己是出自司马庄或者大水泊,在这里需要更正一下,司马庄原属于登州府宁海州,原名为赫家疃,因为于仲保官诏兵部司马而更名为司马庄,现在司马庄分为东、南、北三个行政村,后来曾一度归属于烟台海阳县,现在属于威海乳山市乳山寨镇;大水泊原属于登州府文登县,现在仍属于威海文登市大水泊镇。许多外地宗亲对司马庄和大水泊属于哪儿,经常有搞错的情况。

根据于开国老先生手中的族谱记载于氏后人迁徙分布情况:

兴友公(十一世)长子贡甫公(十二世长支)后裔:北司马庄、台上、大管村、西岚村、平岚村、黄埠崖村等。

兴友公次子贡禄公后裔:赤家口、沙沟子、楼村、山前、小管村、水道、曲化庄、江村、官庄、南耿家、柳家、野子、北司马庄、乳山寨、西周格庄、凤台顶、腾河、崐嵛山、玉皇山后、于家庄、康家、河口、高家屯、胡仑、东耿家、西北岛以及外迁等。

兴友公三子应祯公:北司马庄、汪水西庄、宋家河、赤家口、丛麻院以及外迁辽东等。

兴友公四子应祥公(生六子:象泽、象洷、象渭、象渚、象澜、象):南司马庄、滕河、高家兴、于家庄、江村洼、南兴善、七家、台上、北司马庄、平岚、猪栏夼、沙沟、圈港等。

兴友公五子应聘公:院里山后、台上等。

另外第十世才富公后裔迁东司马庄、赤家口、打磨、腾河、横山后、独家、仇家兴、井子、夏楚、石巷南头、徽湛、于家河、小疃、申家等。

十一世伯友公后裔迁杜家、金(石青)岭、小安、桑行埠等。

十一世胜友公后裔迁改造夼、乳山寨、官庄等。

除了十二世以前有迁出司马庄到了牟平和诸往流水头之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十二世以后迁出司马庄的。另有乳山寨村后裔迁往人石等村。于开国老先生介绍司马庄可能有人迁到大水泊,可能是广公六世孙于渊(于广—于全—于三公—于大春—于德仁—于渊),不过即使有这么一支迁到了大水泊,那么从现在的资料来看,在于渊之前大水泊已经有于氏族人了,所以于渊不是最先到大水泊的于氏族人,大水泊家谱记载大水泊第一代为于敬祖,大约为北宋时期的人。在司马庄谱中也有一个于敬祖,但是这个于敬祖是广公的四世孙,应该是元朝末年的人,所以这这个于敬祖与大水泊于敬祖是两个人。

从乳山市县志得知,于氏为乳山市为第一大姓,于氏遍及乳山各个乡镇。其中司马庄于氏分布于夏村镇、诸往镇、乳山寨镇等地,司马庄于氏也是乳山于氏人数最多的一支,另外一部分虽不是司马庄于氏但却属于司马庄于氏同宗,是同出于荣成赤山的文登大水泊于氏,还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属于明朝云南戍边而来的。

有一次无意间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寻亲帖子,帖子中说道

“各位老乡,久违了,这里是我从前所记录的关于于氏祖先的点滴文字,希望知情的同宗圆我一个寻根梦!

于氏宗谱补记

据现存之墓碑皇清于尚志(此碑现立于庄河市栗子房镇永记村同春队的北面丘陵之上,于尚学兄或弟)碑文记载:“□□山东登郡海洋县乳山乡石山社司马庄人……乾隆18年(1754年)徙居奉天岫岩所□□社五甲转本□□子民……道光17年3月初刻(1838年)”(此碑及先人于崇佐、于维潭之残碑已于2004年5月被后生拍照)。吾之先祖,由今之山东,漂洋过海至渤海湾之大连庄河,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二代之多,距今整整二百五十一年。向有(1984年)吾长辈于天贵(已故多年),传于氏先祖列宗名录,距现在业已20年。遗憾的是可、载两代没有记录。于氏祖传属字如下:

前20字:思尔尚可载,嗣际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

后20字: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今以列表方式谨缉如下,有望示于后辈,使其铭记之:

不才后生于开旻于公元2003年8月5日记。”

我第一次知道司马庄于氏的完整字辈,就是从这个帖子里面看到的。后来我也在于开国老先生那里了解到,辽宁确有于氏族人前往司马庄寻根,而且根据司马庄于氏族谱的记载,于尚志并非十五世尚字辈,而是十七世载字辈。

由此可见司马庄于氏族人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司马庄同宗的文登大水泊于氏更是遍及胶东半岛乃至东北的广大地区,有理由相信,荣成赤山于氏是于氏家族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威海地区于氏族人也是非常有出息,单乳山市而言,张学良将军结发妻子于凤至出自司马庄于氏,乳山市市委书记为于永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为司马庄于氏二十五世于开路等等。我想,作为乳山第一大姓,于氏族人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于氏族谱中记载司马庄于氏家训:

吾家清白门第诗礼旧族 务要父慈子孝 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小心以奉官法专意以办国税 勤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面心安平治 勿怀奸诈 事贵含忍勿轻斗争 勿为奸诱 常改己过不谈人非死丧相助 患难相恤 善相劝勉恶相告诫 务行礼义之风以成义和之主各共勉之 勿忽家教

司马庄于氏家庙大门对联:

祖德堪追想当年 垂训遗谋 原志在繁荣百世

云祁感集虽此日 分枝别派 勿忘了骨肉一家

现在的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乳山市司马庄村

司马庄于氏资料整理(高林)

于,是当代中国一个大姓,于氏来源却并不多。于氏主流是源于姬姓,始祖为邘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当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夺得天下,武王大举分封,其第二子被封于邘国(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史称邘叔。后来邘国灭亡,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另外据《路史》所载,东海(东海郡为于氏之郡望)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有此可知,此支于氏仍然为邘叔之后。于氏第三支便是不同于以上两支,中国古代有淳于氏,历史记载淳于氏原为姜太公之后,唐朝宪宗李纯时期为了避讳宪宗名讳而改为于氏,宋代以后部分后人依然恢复为淳于氏,还有一些则依然采用于姓。自然这部分于氏后人并不多。由此可知于氏之主流正宗仍为姬姓邘叔之后。

两千多年以来,于氏族人多居于北方,尤其在山东、河南等省份人数众多。其中山东乳山司马庄于氏是长久以来于氏家族的一支优秀代表。 乳山信息港资料显示:于氏第一代(邘叔)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阳,代表人物第九代于劂、第十代于乾、于坤;第十一代至第二十六代也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一支于姓迁至山东郯城,二十六代至三十五代在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到七十代(于敬祖)在山东省荣城斥山搬到固山;第七十一代(于礼)在洪水澜(七十二代为于坚)搬到大水泊,而后人丁兴旺陆续迁到全国各地。据司马庄《于氏谱族》记载:广公世居文登之赤山,大宋南渡时,金兵乱华,公自赤山迁居宁海州之南乳山乡石山社赫家疃,离城一百四十里,历宋而元明清,国朝乾隆元年奉宪裁登州四卫,而以大嵩卫为海阳县,割莱阳之行村林次嵩山三乡宁海之乳山亦柰丐盖,自文登入海阳迄今千余年。(于春喜先生提供)

由此可见,司马庄于氏可能是在唐朝时期从山东临沂郯城迁往山东荣成赤山。东汉时期有著名的于氏族人于定国,于定国乃东海郡人(郯城即属于东海郡),因此司马庄于氏有可能为于定国后裔。

但是对于司马庄于氏和大水泊于氏的迁徙顺序至今为止仍有疑问,到底是赤山于氏是先到了司马庄后来又搬到了大水泊开辟了大水泊于氏,还是分别从赤山搬到了司马庄和大水泊或者分别搬到司马庄和大水泊之后,司马庄又有人搬到了大水泊,这个恐怕还要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才行。不过据司马庄于氏二十四代于春喜先生介绍,大水泊于氏第三代于坚的墓在乳山,建国前大水泊仍有人到乳山扫墓,且司马庄人一致认为司马庄于肯定不是从大水泊迁来的。

今年暑假回家之后我曾骑自行车数十里地到司马庄于氏祖居之地——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寨镇司马庄村(该村现分为南司马庄、北司马庄、东司马庄三个行政村,三个村除了少数高姓等人家之外几乎都姓于。南司马庄为明朝天启年间于氏第十三代孙于象泽、于象渭兄弟所立)了解情况。司马庄于氏原有族谱,可惜该谱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值得庆幸的是,司马庄于氏部分族人仍保留了部分手抄本族谱。经过打听,我在南司马庄村见到了司马庄于氏第二十五代孙于开国老先生所藏的族谱。从于开国老先生那里了解到,司马庄于氏始祖于广,金时自荣成赤山迁于现在的司马庄。于广六世孙于仲保,字元卿,元朝至正二年赐进士第,授兖州路军民总管,诏拜兵部司马督理戍务。司马庄村的名字由此而得。于仲保每次回家探亲之时都会在棘子沟下马,走的时候又在棘子沟上马。棘子沟就是现在的乳山寨驾马沟村,驾马沟村的村名便是由此而来。明朝万历十四年司马庄于氏始修族谱。由于广十二世孙于贡甫(字子寿)兄弟主持编修。此后分别于清雍正年间由十六世于淳耀,乾隆年间由十七世于化鹏、于载栋,嘉庆年间由十八世于良嗣、于国玉,道光年间由十九世于钟彦,光绪年间由二十世于景义,民国十年由二十三世于雅亭,民国二十五年由二十一世于魁建进行了于氏族谱的重修,共历八修。不过历经八修的族谱在文革时期却未能幸免。幸亏于开国老先生的父亲参与了最后一次修谱,于开国老先生就是利用他父亲所留下的手稿整理出了现在所存的司马庄于氏族谱。但这份族谱除了前面部分,从第八世以后基本只有司马庄当地的分支。不过现在了解到在其他司马庄于氏后裔分布地保留了部分于氏家谱资料,像乳山寨镇管村的于春喜先生(年字辈),乳山寨镇改造夼村以及辽宁部分宗亲。并且没有家谱的于氏族谱亦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挂谱,如果司马庄于氏重修族谱的话,在资料收集方面应该不难。司马庄于氏亦有字辈传世,明朝万历年间第一次修谱的时候,定下二十字“思尔尚可载,嗣际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民国二十五年最后一次修谱又定下二十字:“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于氏族人皆依于氏先人所定字辈来取名字。至于现在司马庄于氏族人的辈分分布情况,虽未实地调查过,但是据乳山寨镇到根见村我高氏一位升字辈曾祖爷说在赤家口村有于氏二十一世崇字辈在(昨天晚上在网上碰巧认识了一个司马庄于氏二十三代天字辈的人,他岁数不大辈分却非常大,据他说赤家口已经没有二十一代了,尽管如此其他村子里还是有可能有的),另外于开国老先生说在司马庄村有于氏二十八世间字辈在,据我一个表哥说在夏村于家庄有六十多岁的二十七世性字辈在,那么于家庄应该有二十九世之字辈,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庄于氏的最大辈分与最小辈分了。

作者:218802442006-10-26 15:25 回复此发言

--------------------------------------------------------------------------------

2 乳山司马庄于氏资料整理(高林)

我的母亲属于司马庄于氏二十五世开字辈。

需要补充一下,网上看到对司马庄于氏字辈有很多误传,有传为“祠际维崇心”有传为“天年开福性”有传为“天年开复幸”有有传为“天世年复行”等等,这些都是错的,我所写的字辈是从司马庄于氏族谱中抄出来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对于这些字辈司马庄人已经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了,当年祖上修谱的时候为何选用这几个字可能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另外,已经迁出威海地区的于氏族人,有很多都说自己是出自司马庄或者大水泊,在这里需要更正一下,司马庄原属于登州府宁海州,原名为赫家疃,因为于仲保官诏兵部司马而更名为司马庄,现在司马庄分为东、南、北三个行政村,后来曾一度归属于烟台海阳县,现在属于威海乳山市乳山寨镇;大水泊原属于登州府文登县,现在仍属于威海文登市大水泊镇。许多外地宗亲对司马庄和大水泊属于哪儿,经常有搞错的情况。

根据于开国老先生手中的族谱记载于氏后人迁徙分布情况:

兴友公(十一世)长子贡甫公(十二世长支)后裔:北司马庄、台上、大管村、西岚村、平岚村、黄埠崖村等。

兴友公次子贡禄公后裔:赤家口、沙沟子、楼村、山前、小管村、水道、曲化庄、江村、官庄、南耿家、柳家、野子、北司马庄、乳山寨、西周格庄、凤台顶、腾河、崐嵛山、玉皇山后、于家庄、康家、河口、高家屯、胡仑、东耿家、西北岛以及外迁等。

兴友公三子应祯公:北司马庄、汪水西庄、宋家河、赤家口、丛麻院以及外迁辽东等。

兴友公四子应祥公(生六子:象泽、象洷、象渭、象渚、象澜、象):南司马庄、滕河、高家兴、于家庄、江村洼、南兴善、七家、台上、北司马庄、平岚、猪栏夼、沙沟、圈港等。

兴友公五子应聘公:院里山后、台上等。

另外第十世才富公后裔迁东司马庄、赤家口、打磨、腾河、横山后、独家、仇家兴、井子、夏楚、石巷南头、徽湛、于家河、小疃、申家等。

十一世伯友公后裔迁杜家、金(石青)岭、小安、桑行埠等。

十一世胜友公后裔迁改造夼、乳山寨、官庄等。

除了十二世以前有迁出司马庄到了牟平和诸往流水头之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十二世以后迁出司马庄的。另有乳山寨村后裔迁往人石等村。于开国老先生介绍司马庄可能有人迁到大水泊,可能是广公六世孙于渊(于广—于全—于三公—于大春—于德仁—于渊),不过即使有这么一支迁到了大水泊,那么从现在的资料来看,在于渊之前大水泊已经有于氏族人了,所以于渊不是最先到大水泊的于氏族人,大水泊家谱记载大水泊第一代为于敬祖,大约为北宋时期的人。在司马庄谱中也有一个于敬祖,但是这个于敬祖是广公的四世孙,应该是元朝末年的人,所以这这个于敬祖与大水泊于敬祖是两个人。

从乳山市县志得知,于氏为乳山市为第一大姓,于氏遍及乳山各个乡镇。其中司马庄于氏分布于夏村镇、诸往镇、乳山寨镇等地,司马庄于氏也是乳山于氏人数最多的一支,另外一部分虽不是司马庄于氏但却属于司马庄于氏同宗,是同出于荣成赤山的文登大水泊于氏,还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属于明朝云南戍边而来的。

有一次无意间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寻亲帖子,帖子中说道

“各位老乡,久违了,这里是我从前所记录的关于于氏祖先的点滴文字,希望知情的同宗圆我一个寻根梦!

于氏宗谱补记

据现存之墓碑皇清于尚志(此碑现立于庄河市栗子房镇永记村同春队的北面丘陵之上,于尚学兄或弟)碑文记载:“□□山东登郡海洋县乳山乡石山社司马庄人……乾隆18年(1754年)徙居奉天岫岩所□□社五甲转本□□子民……道光17年3月初刻(1838年)”(此碑及先人于崇佐、于维潭之残碑已于2004年5月被后生拍照)。吾之先祖,由今之山东,漂洋过海至渤海湾之大连庄河,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二代之多,距今整整二百五十一年。向有(1984年)吾长辈于天贵(已故多年),传于氏先祖列宗名录,距现在业已20年。遗憾的是可、载两代没有记录。于氏祖传属字如下:

前20字:思尔尚可载,嗣际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

后20字: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今以列表方式谨缉如下,有望示于后辈,使其铭记之:

不才后生于开旻于公元2003年8月5日记。”

我第一次知道司马庄于氏的完整字辈,就是从这个帖子里面看到的。后来我也在于开国老先生那里了解到,辽宁确有于氏族人前往司马庄寻根,而且根据司马庄于氏族谱的记载,于尚志并非十五世尚字辈,而是十七世载字辈。

由此可见司马庄于氏族人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司马庄同宗的文登大水泊于氏更是遍及胶东半岛乃至东北的广大地区,有理由相信,荣成赤山于氏是于氏家族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威海地区于氏族人也是非常有出息,单乳山市而言,张学良将军结发妻子于凤至出自司马庄于氏,乳山市市委书记为于永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为司马庄于氏二十五世于开路等等。我想,作为乳山第一大姓,于氏族人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于氏族谱中记载司马庄于氏家训:

吾家清白门第诗礼旧族 务要父慈子孝 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小心以奉官法专意以办国税 勤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面心安平治 勿怀奸诈 事贵含忍勿轻斗争 勿为奸诱 常改己过不谈人非死丧相助 患难相恤 善相劝勉恶相告诫 务行礼义之风以成义和之主各共勉之 勿忽家教

司马庄于氏家庙大门对联:

祖德堪追想当年 垂训遗谋 原志在繁荣百世

云祁感集虽此日 分枝别派 勿忘了骨肉一家

404-004孙[sun]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军事家孙武。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极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汤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布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代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年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岛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井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入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明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羊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山冯家汤上,明天启时(1621~1627)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荣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仓;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时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头孙家庵。《文登姓氏》

1、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山东乳山司马庄)

2、 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于祥林)

3、明、存(海)、成、继、德、光、耀、书、步、锦(山东)

4、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山东乳山东司马庄)

5、文、明、观、美、齐、圣、同、长、尊、本、敬、宗、(山东于齐文)

6、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山东茌平县于吉利)

7、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长。忠新明道显,淑法宏德方。家修建廷立,怀保胜朝昌。令闻维纯厚,公敬钦绍扬(山东阳谷)

8、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 (山东潍坊)[滋、钦、敦,树、刻、世、基、固、永、存 (祖籍潍坊于刻铭)此字辈有误以上面的为准]

9、立成保秀光克 (山东枣庄于海鹏)

10、宪 佑 兆 新 (山东泰安)

11、华树洪庆宪 文德继世昌(山东济南)

12、国世兴 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山东龙口黄城集)

13、 “,端树仁晶旺。”(山东泰安肥城)

14、。。。。云峰世绪 慎守家某 恪光祖德。。。。(山东淄博淄川区 河夹庄 岱家庄 )

15、兴家乐业,治国安邦,培怀永昌 (山东日照市岚山区于安安)

16、----春,德云继广凤,宪庆善可喜,-----。(山东嘉祥县于凤涛)

17、志士尚景润,常茂传万春。 (山东省泗水于润玲)

18、绍成宝友文学(山东招远南乡)

19、荣福兴业广,令文庆园昌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马山乡于庄)

20、甲九兴 吉汝光庆衍 召立敬长恒 建修永茂凡 梓化增相连 现存明伦启 春祚怀保安(山东泰安肥城于[汝]飞、吉林于衍林)

21、宗、廷、中、全、世、云(山东胶南海青于家村 始祖于天宝)

22、文、。。。、德、新、京、现、兆 (山东临沂市莒南县 于兆修)

23、永 忠 万 瑞 彩 章 (山东即墨)

24、西,令,长,潭,宗,之(山东省潍坊市于河镇远里西村)

25、文、洪、学、昌(山东聊城临清 于昌利)

26、泽澄含书秀,泮浚向殿荣。麟凤鸣岐瑞,述先庆兆祥。 (山东德州乐陵于秀明 光绪贰年修谱 )

27、井 立 祥 旭 其 (于首祥山东聊城)

28、成奉兴龄殿(十六世) 祥怀修善珂 恒春福庆天 贞德有法明 振志学文厚 永世传常年 (山东临沂沂南县于家庄及散出支系于殿海)

邵氏家谱

1河南省洛阳县安乐窝、海阳行村邵姓字辈:87世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长,明珠光先照,彩羽翼覆成。安定修鸿业,宗功永克昌。家齐为忠孝,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