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中有着模糊关系的上官仪与武则天,在史上是怎样的?
上官仪和武则天
随着近些年的各种古装电视剧的盛行,武则天这个中国古代的女皇也常常被搬上荧幕,而她的一些风流韵事更是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而在不少电视剧中武则天似乎和上官仪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那么上官仪到底和武则天是什么关系呢?
武则天画像
在电视剧中曾有过这么一段,曾经唐高宗李治大病,武则天临朝听政的时候,很多大臣都罢朝,而上官仪就是其中的领头羊,后来武则天还亲自去上官仪家里找他,希望上官仪能够帮助自己,如果有这么一个当朝宰相带头上朝议政,文武百官一定不会再罢朝的。因此上官仪说如果你不是皇后,那么大家肯定不会和你作对的,两人还相拥痛哭。神知道了后来处死上官仪的时候,武则天还说过会好好照顾他的孙女,之后果然是尽心尽力的培养。
但是其实在历史上两人的关系远远没有这么复杂,就算后宫很乱,李治病重,怎么说两人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在宰相,都是大名鼎鼎的公众人物,怎么可能做出什么事情来,而且武则天有野心,对于权势的掌控欲很强,在这一点上来说上官仪还是武则天的政治敌人,毕竟身为宰相对于百官还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而且上官仪又是一个忠诚的李氏皇朝的拥护者,在后来还建议李治废了武则天,也因此让武则天怀恨在心,以致于后来被武则天的手下找机会诬陷上官仪意图谋反,被判处死刑。
唐朝上官仪说到上官仪可能不少人不太清楚,但是说到上官婉儿,大概是没有多少人不知道的,上官仪就是上官婉儿的爷爷,他是隋唐时期人,早年的时候跟着父亲在江都生活,但是在大业十四年的时候,隋炀帝身死,他的父亲也遇难,因此上官仪为了避祸转而出家为僧。
上官仪影视形象
虽说是自行剃度了,但是上官仪算不上一个真和尚,除了学习佛家经典之外,上官仪还精研儒家《三论》并且很擅长作诗写文。后来等到唐朝成立的时候,贞观年间的时候,上官仪得到了当时扬州都督的器重被推荐去参加科举,果然一举考中进士,因为文采不错,所以上官仪经常帮李世民起草诏书,还得以参加宫中的宴会,同时他得到了当时的宰相房玄龄等人的信任,参与到编撰《晋书》的工程中,因此被升官,授为起居郎,之后节节攀升,更是成为了当朝宰相位高权重。
但是好景不长,后来随着武则天权势的不断壮大,唐高宗和她的争斗也愈发剧烈,作为忠实的保皇派,上官仪也遭了秧,武则天暗中指使手下的人诬告上官仪和废太子李忠一起密谋造反,因此被判处了死刑,有趣的是,当时废掉李忠的诏书还是上官仪起草的,到了现在两人却成了造反的同谋。自此之后李氏大权彻底旁落,武则天正式掌控了朝廷上下。而那个后世有名的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后,后来更被武则天 成了自己的亲信。直到武则天去世之后,上官仪才得以 ,被追封为楚国公。
一国宰相
上官仪,从和尚到一国宰相,也是有名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随父亲早年在江都,隋炀帝死后,上官仪为了躲避灾祸出家。唐朝成立,被扬州都督推荐参举。
唐太宗时期,上官仪持续任职君主身旁文秘工作。在唐太宗前期,上官仪一举高中进士。得以唐太宗欣赏,诏他到身旁当文秘。又以才华铺路,他很快就成为宫宴常客。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即位,他一跃成为了唐高宗的元老级别人物。数年来,从秘书少监一职不断升官,还成为了一国宰相。
因时局造就,也因唐高宗成全,上官仪的为官之路很是顺畅。得君主之恩,饱受儒家思想的上官仪,更是一门热心以报君恩。
为官之路从和尚到一举进士,历任直学士,秘书郎,参与《晋书》编写成为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唐高宗时期662年,上官仪成为一国宰相西台侍郎。665年,因替唐高宗起草废后文书,被诬陷造反处死。唐中宗即位后,因其孙女上官婉儿之势,得以平冤,追赠中书令,楚国公等。
665年,武则天招道士入宫,被宦官告发做厌胜之术,让唐高宗回忆起前皇后。他想到前皇后,惆怅加上往日积怨,生出一股烦闷来。为了缓解郁闷,也意图把武则天贬废庶人,唐高宗找来了最信任的臣相上官仪。对着他吐槽对皇后的不满,示意上官仪出主意。
为君挡刀一听到关于武则天的事,上官仪也心里拉上了线。毕竟,那可是连玄武门功臣兼君主舅舅都被祸及了。但是,君有忧愁,臣子又怎么能坐视不理呢?
帝弱后强,两方拉扯之中,上官仪作为保皇派就被祸及全家了。上官仪大可打马虎眼先忽悠过去,但他选择了坚持为君解决忧愁。他可能有想过赌一把,再加荣耀以身以家族。但他也是想到了被牵连的后果,可他或许未想过唐高宗把他推出去就再也不管了。
替唐高宗代笔起草的废太子文书,成了武则天污蔑他和废太子造反的“证据”,也成了死亡的一环。上官仪一生,为唐高宗献谋,为唐高宗表面刀刃铲除异己,为唐高宗背锅。他至死也没有为自己说过一句解释,到死依旧忠于君主。
历史上的张士贵
凡是欣赏过电视连续剧《薛仁贵传奇》的,没有不知道“奸臣”张士贵的,张士贵嫉贤妒能,把少年英雄薛仁贵整得狼狈不堪,走投无路,而自己到最后却落得个满门抄斩,身败名裂。正所谓民间相传的谚语:薛仁贵征东,张士贵得功。
事实上,张士贵却是地地道道的李唐王朝的忠臣,他出身将门,本领出众,知人善任,爱护士卒,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兼之能文善武,堪称唐初一代名将。《唐书·张士贵传》记载:“张士贵,虢州卢氏人,善骑射,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高祖移檄招之,士贵即降,拜右光禄大夫。从征伐有功,赐爵新野县公,又从平洛阳,授虢州刺史,晋封为虢国公,右屯卫大将军。贞观七年,为龚州道行军总管,破反獠还,太宗闻其冒矢石先登,劳之曰“尝闻以忠报国者不顾身,于公见之”,累迁左领军大将军。显庆初卒,赠荆州都督,陪葬昭陵”。张士贵在新旧《唐书》中都有专传,但每传均二三百言,《资治通鉴》对张士贵的记载更是只言片语,先后不过三五处,对张士贵的生平研究是不够的。1972年,陕西省文物考古队在陕西省礼泉县马寨村发掘了张士贵墓葬,出土了数百件珍贵文物以及由唐朝著名文学家上官仪撰文的张士贵墓志铭,其中墓志尤为珍贵,志文几近3000言,系统而又公正地对张士贵的一生作了极高的评价。
作为张士贵的后世裔孙,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张士贵的55世孙张洲以及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石山,一直致力于对先祖张士贵的文化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日,张洲先生在获知山东省滕州市至今存有其先祖的遗迹以及先祖的后裔这一消息后,不远千里,驱车来到滕州,并向当地文化部门展示了张士贵墓志铭拓片和完整保存了1400多年的古老家谱,这份珍贵的家谱脉络清晰,从未中断,其先祖就是唐朝开国元勋张士贵。经研究证实,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不仅不是奸臣,还是与秦琼、尉迟敬德、魏征、程咬金等人齐名的忠臣名将。
出身将门
张士贵,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6年)出生在虢州卢氏县(今河南省卢氏县),曾祖张俊,官居后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官居齐开府车骑将军;父张国,仕隋,历任陕县主簿,硖州录事和参军,历阳令,还以军功授过大都督的职务。张士贵青少年时期便“文武并举,喜结豪杰,重义轻命”,“善骑射”, “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乱世枭雄
隋朝末年,隋炀帝大兴土木,筑造宫室,开挖运河,穷兵黩武,民不聊生,天下豪雄并起。乱世中,张士贵在家乡聚集豪杰,揭竿而起,自称大总管,怀义公,当地穷苦百姓纷纷前来投奔。在不断的征战中,队伍逐渐发展成为各路农民起义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时,据守在洛阳的王世充掌握着隋军主力,盘踞在河南的瓦岗军也在首领李密的领导下,拥兵百万。王世充和李密在中原经过多次麈战,难分胜负。于是,王世充和李密都想把张士贵争取过来,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可是,张士贵认为王世充和李密都是平庸之辈,难成大事,便断然拒绝了这两个军事集团的邀请,他固守自己的地盘,坐观形势的发展,潜心观察天下大势,寻找英主,此举初步彰显了张士贵的深谋远虑和政治洞察力。
归顺李渊
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李渊、李世民父子经过多年的秘密准备,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04年)五月起兵反隋,起兵之后,李渊父子避开了王世充和李密正在激战的中原,从黄河以北,直接杀向长安。李渊父子起兵不久,张士贵便敏锐地意识到这对父子才是群雄之中最有政治前途的人。于是,张士贵便“遣使输款”,表示愿意归顺。李渊对张士贵的归顺“深相嘉叹”,立即封张士贵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从此开始了他为李唐江山鞠躬尽瘁,纵横疆场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不过,李渊并没有让张士贵的义军参加攻取长安的战斗,而是让他继续在原地作战,扩大地盘,以牵制王世充和李密。此后,张士贵先后率部多次击败王世充和李密的劲旅,不断打击隋朝的腐朽势力,扩大地盘。一方面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另一方面,在战略上解除了李渊进攻长安的后顾之忧。墓志铭上盛赞这时的张士贵的功劳时说:“英谋雅算,喻伏波之转规;决胜推锋,体常山之结阵”。把他喻为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和三国时期的名将赵子龙。
纵横疆场
隋朝义宁二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炀帝后,李渊见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便逼迫隋恭帝禅位,自立为王,建立唐朝。李渊称帝后,立即指名让张士贵进宫见驾,并封为通州刺史。随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拉开了序幕。
义宁二年五月,自称“西秦霸王”的薛举、薛仁杲父子组织力量纵兵掳掠幽州、岐州一带,兵锋直指长安。张士贵奉命随秦王李世民率师西征,战争中,张士贵冲锋陷阵,功列诸将之首。随着军事斗争的需要和军队的逐渐强大,唐朝建立了第一支专业化的骑兵部队,由于张士贵“善骑射,膂力过人”,被任命为“马军总管”。在其后的统一战争中,张士贵跟随李世民抵御刘武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东征刘黑闼,立下了卓著战功。李世民班师回朝后,李渊遍赏诸将,张士贵因“先后战功,为众军之最”,而被封为虢州刺史。不久后,李渊又召张士贵入朝,特为设宴,在宴席上对张士贵说:“欲卿衣锦昼游耳”。意思就是要使张士贵永保富贵,衣锦还乡上任。
玄武门之变
在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从而也使得他与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之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在攻克洛阳后,李世民不愿班师回朝,将钱财散发给诸将,以此来笼络人心,并将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张士贵等名将都留在了秦王府,不推荐他们到地方任职。太子李建成也联合齐王李元吉在李渊面前不断诋毁李世民,同时也笼络大将罗艺,宰相裴寂等一大批人到自己身边,于是双方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局面。
武德九年五月,突厥数万骑兵入侵,依照惯例应当由李世民率军出战。可这次李建成却提议由齐王李元吉和大将罗艺出征。李元吉挂帅后,故意抽调秦王府的诸多将领随军出征,并密谋要在军中除掉李世民的这些爱将,李世民在觉察到太子和齐王的密谋后,随即策划在玄武门发动了宫廷政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李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张士贵、屈突通等于玄武门诛之。玄武门事变后,李渊退居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太宗。唐太宗即位后,认识到玄武门的重要性,特封心腹张士贵为右骁卫将军并担任玄武门长上一职,以保卫皇宫安全。
征伐高丽
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发动了征伐高丽的战争,张士贵被封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全权负责指挥征东的战争。贞观十九年六月,唐太宗率领大军围困高丽所属的安市城,诸将久攻不下。此时,驻守在高丽北部的将领耨萨延寿和惠真得知安市吃紧,随即率领高丽、靺鞨兵十五万前来救援,张士贵率军迎敌,双方交战时,张士贵帐下士卒薛仁贵“自持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敌,贼尽披靡却去,大军乘之,贼乃大溃”。据《唐书·薛仁贵传》记载,薛仁贵是唐代绛州龙门人,家境贫寒,唐太宗征辽时募集士卒,他的妻子劝他应募,以通过立取战功改变地位,他便投军到张士贵帐下。安市会战中,薛仁贵的表现被山上指挥战斗的唐太宗看见。战后,唐太宗问张士贵:“先锋白衣者为谁?”,张士贵据以实告,唐太宗大喜,赐薛仁贵“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由此,薛仁贵踏上了仕途,可见话本小说中张士贵替婿冒领军功一事是无中生有。
为什么话本小说和戏剧里会有张士贵迫害薛仁贵的故事呢?据史料记载,安市会战后,唐太宗曾经对薛仁贵说:“朕诸将皆老,思得新进骁勇者将之,无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唐太宗说的也是事实,在安市会战中,张士贵已是六十岁的高龄,在战场上拼杀自然不及年富力强的薛仁贵威猛。唐太宗的这一即兴说法,给后世留下了贬低张士贵的口实。据历史学家考证,张士贵迫害薛仁贵的故事,出现在北宋后期,那时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非常紧张,面对外族入侵,朝廷里的老将们往往为保富贵,不仅妥协求和,还压制一些主张抗战的青年将领(如南宋高宗和秦桧压抑抗金名将岳飞)。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有正义感的话本作者就以历史故事为切口,针砭时弊,抨击权贵,以张士贵喻腐朽的老臣,以薛仁贵喻主张抗敌的青年将领的艺术创作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其实这种创作手法话本作者经常运用(如杨家将的故事里,就大肆贬低北宋名将潘美,事实上,潘美与杨业之间并无仇怨,将帅关系亦很正常)。
唐太宗征东班师时论功行赏,以张士贵“勋赏居多”,拜为冠军大将军,行左屯卫大将军实权,又令其率军殿后。《张士贵墓志铭》在记述张士贵征辽时说:“超海之力,气盖三军,横野之功,胆雄百战”,对他在征辽战争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陪葬昭陵
张士贵班师回朝后,先后出任茂州都督、兰州都督、幽州都督、扬州都督府长史等职。扬州都督府是唐代著名的上都督府,下辖若干州,都督一职不轻易受人,只授给王子或宰相,而王子或宰相,通常都是“实不之国”,遥领而已,都督府的军政要务,全由次官长吏负责,实际上,张士贵当时就是扬州都督府的最高军政长官。张士贵在扬州任职期间,积极疏通河流,造福民众,辖区内达到了“市狱宴而无扰,水火贱而盈储”。唐高宗永徽二年,拜张士贵为左领军大将军。显庆三年(公元653年),张士贵陪同唐高宗东巡洛阳,六月三日病逝,终年七十二岁。张士贵征战一生,为大唐江山出死入生,屡建奇功,生前被封为虢国公,死后赐东园秘器,被朝廷追授为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追加谥号为“襄”,丧事所需一切费用均由朝廷支付,陪葬唐太宗于昭陵。此外,唐高宗还下诏让唐朝宰相,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上官仪为张士贵撰写墓志,在墓志铭上,上官仪代表唐王朝对张士贵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在世时,希望功臣们死后能够与他同葬一个陵园。于是,初唐的功臣名将皆以陪葬昭陵为荣,人们所熟知的魏征、秦琼、李勣(徐懋功)、程知节(程咬金)、尉迟敬德、房玄龄等均陪葬昭陵,使得昭陵成为有陪葬墓多达180多座,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庞大帝王陵园。
千百年来,由于话本小说和戏剧的虚构、诋毁和污蔑,张士贵的“奸臣”形象已深入人心,正是这三千多言的墓志铭揭开了笼罩在张氏家族头上的迷雾,使我们看到了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
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志》记载,官桥镇域东依十里龙山,温薛二水在望河汇流,西有玉水缠绕丰山,润滋沃野,中括“蓬莱岛”,风光秀丽,实属一大自然景观。唐朝李世民征东时,行军总管张士贵在此驻军,认定蓬莱有“龙脉”,遂在今前来村南,堪舆定位,封土建茔,置石人、石羊,修墓立石。至今立石仍在,此石厚50厘米,宽140厘米,高度断残无法度量,石质细腻无文字,俗称“滑石碑”。经专家鉴定,此滑石碑原有字迹,后经人工打磨才成现在这样,好像故意隐瞒史实。张士贵陪葬昭陵,这里的墓葬应该是衣冠冢,以前村民在挖地窖时,曾经挖到过墓室。村民相传,清朝末年张士贵的衣冠冢还有占地十几亩高出地面两三米的封土堆,衣冠冢前方是墓道,墓道两边置石人、石羊,在墓道的右前方有一座祠堂,明清时期改称为三圣堂,三圣堂于文革初期被破坏,至今大殿地基尚存,从建筑风格来看,应为唐代所建。在三圣堂的右前方,有一个占地几十亩,深达十几米的大坑,相传此坑是张士贵衣冠冢添坟取土挖出的坑。
又据《官桥镇志》记载,前来村村中有一大井,俗称“官井”,据传张士贵在此修建寝陵时开挖,水深盈丈,砖砌井壁,口镶方石,常年不干,方圆数里村民皆来此汲水,日久井口三层井台周围皆被井绳磨出数十道三公分深的石沟,据说井下泉眼之大能钻进牛犊,若堵塞泉眼需两三床被套,2009年11月,滕州市文物部门经过论证,认为此井确系唐代古井。
在距张士贵衣冠冢东北方向500多米的地方便是张士贵的将军府,将军府占地面积达二十多亩,如今村民在其旧址上已盖起了楼房,一些古稀老人还时常谈起,用将军府上的老土磕坯盖屋,下雨时顺着坯墙流下的雨水是清水,而用其它地方的土磕坯垒墙流下的雨水却是泥水。解放后,村民在张士贵的旧址上取土时,曾经挖到过部分唐宋时期的生活用具和大量的唐朝开元通宝钱,在将军府的旧址上也有一眼古井,据说是张士贵后花园里的井,如今也被村民填死。
在张士贵衣冠冢左前方500米的地方,有一个被村民俗称为“大墓”的封土高台,1957年7月,封土堆被雨水冲开,下面出现一方古墓,墓室由方石扣成,左边的方石上有一个盗洞。村民打开后,发现墓内已被淤泥填死,经清理发现为一座夫妻合葬墓,墓内尸骨排列无序,只有男墓主所戴纱帽依稀可辨,另外出土宝剑一把,护心镜一面,唐代开元通宝钱数枚,后经文物部门鉴定为唐代墓葬。1996年,又在此墓的右前方发现一座带石门的石椁,规模很大,石椁的四壁雕刻着唐代人物和花鸟,石椁内仅剩七枚开元通宝钱和一堆凌乱的尸骨,石椁周围是殉葬的动物尸骨,如鹿角,羊头等。至今,在这两座唐代墓葬周围方圆500米的范围内,已经发现多座唐宋年间的墓葬,但是都已经被盗掘过,而且都没有文字记载。
据了解,现在居住在前来村俗称西头张的张氏族人,便是张士贵的后裔,由于张士贵被丑化和诬蔑,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是张士贵的后裔。据说张氏家族在明代以前非常显赫,到清朝初年还有墓地二十多块,占地几百亩,仅村前一块墓地就有一百多亩,每座墓都很大,但奇怪的是,许多墓前都只有碑座而无碑,实在是一大奇观。经请教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海赢教授得知,由于张士贵形象被丑化、诋毁,故意隐瞒家史是正常的,像山东省滕州市张士贵衣冠冢前的无字碑,后世子孙墓前有碑座而无碑,都是在故意隐瞒家史,不想让外人知道自己是“奸臣”的后代,1957年发现的唐代墓葬主人按照当时的墓葬规格来看,应为张士贵的儿子,因为唐朝对石质葬具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得到皇帝的特许或恩典后,才能以石椁下葬。张士贵征伐高丽后,随李世民回朝,留下儿子替代其屯兵山东,以震慑高丽。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第一次征辽战争结束后,对自己没有最终臣服高丽很不满意,一心想再征高丽,所以班师回朝后,仍在高丽周围大量屯兵,一面震慑,一面侵扰,希望通过不断的侵扰,以疲高丽之师,最终使高丽臣服。如今,在距前来村南八公里的薛城区南石乡石沟营的寨山上,还有当年张士贵屯兵修建的寨墙遗迹。
山西省盂县《张氏族谱》记载,唐朝时,张士贵后人一直以军功世袭爵位,唐朝灭亡后,张士贵后裔又以文学出仕而闻名,张士贵的八世孙张崇嗣,在北宋年间被授为德军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司马、上柱国等官位。在宋、金、元三朝,仅张士贵在山西省沂州一支后人就中进士三十多人;明清两朝,张士贵后裔逐渐退出官场。目前。张士贵后裔人丁兴旺,仅山东省就有1000多人,全国大约有60000多人。
1、上官桀
西汉外戚大臣,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祖父。
少任羽林期门郎,以才力著称。历任未央宫厩令、太仆、侍中等职。汉武帝刘彻病重时,拜为左将军,封安阳侯,与霍光同为顾命大臣。汉昭帝即位,结好大将军霍光,互通婚姻,常常代行政务。其子车骑将军上官安受罚、鄂邑长公主求官职失败等事件,与霍光水火不容。
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九月,联合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刘旦打算设宴谋杀霍光,事败被杀。
2、上官凤儿,孝昭上官皇后(前89年-前37年),上官氏,6岁为汉昭帝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年幼的皇后。左将军上官桀的孙女,车骑将军上官安之女,大司马霍光的外孙女。其母为霍光之女敬夫人霍氏。
出生于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于公元前83年(始元四年)被汉昭帝纳入宫中;初封婕妤,月余,立为皇后。在皇后位10年。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元平元年),昭帝死后,过继昌邑王刘贺为昭帝儿子,立为皇太子,继皇帝位,尊上官氏为皇太后;刘贺被废,汉宣帝刘询过继给昭帝为儿子,上官氏仍为皇太后。在皇太后位25年。
3、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拜相,授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中宗年间,因上官婉儿受中宗宠信,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国公。
4、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 ,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5、上官凝(1013—1070),字成叔,号闲居燕士,宋邵州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县)人。上官有质次子。宋代文士,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初调安徽池州铜陵县尉,为人刚正纯直,不受馈赠,善决疑案,有政声。
因为上官仪不满武则天干涉朝政,多次上书希望唐高宗废后。在废后诏书未下达前此消息已被武则天知晓,武则天先发制人,借唐高宗之手杀死了上官仪。上官仪曾任唐朝宰相,是古代有名的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早期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士及第,入朝为官。他除了在任官的才能杰出以外,还是初唐优秀的御用文人,经常受皇命之托为帝王起草诏书,还在诗歌领域开创了“上官体”。在上官仪晚年时期,由于他诟病武则天垂帘听政,多次上书唐高宗废后,被武则天知道后不幸被武则天设计谋害,在牢狱结束了生命。
一、上官仪遇害,唐高宗有一部分责任在麟德元年,武则天信奉牛神鬼道,召集道士入宫行术。当时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权势,唐高宗本就对武则天心生不满,加上如今道士进宫,把皇宫搅得乌烟瘴气,唐高宗的怒火实在难以隐忍了,欲废了武则天的后位,贬其为庶人,于是秘密宣上官仪入宫商议起草诏书事宜。但不巧,在上官仪书写诏书时此消息被武则天识破,武则天立即跑到唐高宗前诉苦,唐高宗迫于武则天的势力,不敢与武则天撕破脸,只能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对武则天敢怒不敢言。
二、上官仪对武则天存有威胁上官仪在任官一丝不苟、廉洁奉公,奉行该有的政治操守。对于武则天一直在幕后干涉朝政的事情,上官仪早已十分不满,因为在那个年代,女子不可能干涉朝中大事,成为一国之君更是相当于太阳从西边升起的不可能发生的事。可能也有大男子主义的思想,认为男子就是天,女子只能听从、依附于男子。于是他直言劝谏,上书让唐高宗废了武则天的后位,这威胁了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权力,阻碍了她的掌权之路,所以武则天一心除之而后快。
上官仪晚年被武则天设计诬陷含冤致死,这么一个对君王忠心耿耿、任职才能高超、敢于直言劝谏的忠臣就此陨落,不可谓惋惜。尽管他是武则天的闺中密友上官婉儿的祖父,也没能逃脱惨死的命运,可见武则天为了自己谋权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丝毫不顾忌好友的心情。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有时候为了明哲保身,适当的保持沉默是可以接受的。
唐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化符号,不仅记录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民风,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百态。唐诗传承并发展了《诗经》中的文化特色,经过艺术再创造之后,形成了一种具有唐代特色的文学样式。
唐朝诗歌起源于《诗经》,但整个唐朝诗歌创作风气却起源于初唐。从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开始,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在这前后约一百年的时间里,不仅形成了大唐盛世的雄伟风貌,同时也为唐诗创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从中国文化史发展角度来讲,一般都会将初唐的文坛分为,初唐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大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初唐晚期的诗人。在这一时期比较有名望的诗人主要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唐诗发展规律来看,实际上初唐早期的大诗人们,才是唐诗出现以及发展的关键人物。虞世南、上官仪、上官婉儿等初唐早期诗人,在唐朝百废待兴的关键阶段,都为唐诗出现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这重要贡献。
御用文人上官仪的文学之路
很多人对上官仪的了解其实并不深刻,史书以及一些史料记载中,上官仪的形象一般都会被,极力塑造为“治世之能臣”,这与其官居宰相高位有很大关系。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上官仪确实在初唐时期对唐朝政局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但是他作为初唐时期著名的御用文人,不仅经常为唐朝皇帝起草诏谕,同时还积极参与宫中的宴集,在这个阶段他创作了大量侍宴赋诗。上官仪曾在唐太宗与唐高宗两朝为官,尤其是在唐高宗龙朔二年,他被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并最终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
笔者认为从唐朝的政治体制中不难发现,凡是能够做到宰相一职的人,不仅要有过人的才学和出相入将的才能。同时还要在当时的唐朝社会有一定名望,只有这样才配得起宰相之位。上官仪能够成为高宗朝的宰相,必定会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力。
虽然上官仪最后因为起草废后诏书,而被武则天怨恨含冤而死,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在唐朝政坛,尤其是初唐时期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虽然后世人更关注于上官仪的官位与政绩,但由他所创作的“上官体”,在初唐乃至盛唐时期都经久不衰。
1“上官体”创始人上官仪的文学人生
上官仪约公元608年出生,此时正处于隋朝末期国家和社会大动荡之时。他的父亲上官弘官至隋朝北部郎中及江都宫副监。作为官宦子弟上官仪,本来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由于其父于“江都之变”中遇害,他本人因藏匿才得以幸免。
为了躲避兵变之祸上官仪不得不披剃为僧。正是有了这种坎坷的经历,才让上官仪更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安宁。在做僧人期间他不断研习佛法,并且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
这些经历其实都为上官仪,创立“上官体”诗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电视中有着模糊关系的上官仪与武则天,在史上是怎样的?
本文2023-11-03 06:56: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0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