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是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诸葛亮,字孔明”是什么意思?,第1张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而字孔明的意思是指诸葛亮的字号别名称为孔明,外号则是卧龙先生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军事发明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1 “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一般读作dé 一、作动词1 得到,获得2 找到3 得知4 捕获5 成功;完成 6 适,合7 具备8 同“德”,恩惠,感恩9 助动词。

能,能够10 得意,满足 11 看到 二、作名词1 收获,心得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三、作副词 必须,应该 四、作形容词 合适;正确 得 dé 一、动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

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1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

——《说文》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

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孟子·梁惠王上》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卖炭得钱何所营。

——唐·白居易《卖炭翁》工之侨得良桐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2 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

——《易·文言》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

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

——《庄子·秋水》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3 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

——《韩非子》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

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

——《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4 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亦指被捕获;被逮捕。

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5 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

——《红楼梦》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6 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7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8 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

——《盐铁论·击之》9 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项羽本纪》10 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世说新语·文学》又如:洋洋得意11 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名1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

——《荀子》三、副 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四、形 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

——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五、叹 1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2 文言文中的“不”是什么意思

不 bù

副词义: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像花蒂的子房,下面像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等。

4、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

5、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古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义:

1、用来加强语气。

2、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义:

1、通“丕”(pī)。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动词义:

1、没有。如不学无术等。

3 “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ruò

1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2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3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4 约计:~干(ɡān )。~许。

5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 顺从:“曾孙是~。”

7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8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10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1) 见“般若”( bōrě):智慧(佛经用语)

4 不在文言文里通常是什么意思

(1)[impotent;unable;inpetent;inefficient;powerless]∶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其间不能无所漏误,直以见闻不及,文献无征,故耳其与木本水源之怀,若何愧怍。”

——清 袁赋正《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言》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cannot afford;do not equal to]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may not;must not] 〈方〉∶不至于 不能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5 文言文里面的不就是什么意思啊

不能完成。

《史记·礼书》:“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 宋 曾巩 《目录序》:“ 思廉 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

就,会意字,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所以“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住

如《说文》: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就还有一义,靠近,走近,趋向

如《广韵》:就,即也

还如《庄子·齐物论》:不就利,不违害

但随着时代发展,“就”的含义也慢慢的有所延伸

1 不在文言文里通常是什么意思

(1)[impotent;unable;inpetent;inefficient;powerless]∶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其间不能无所漏误,直以见闻不及,文献无征,故耳其与木本水源之怀,若何愧怍。”

——清 袁赋正《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言》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cannot afford;do not equal to]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may not;must not] 〈方〉∶不至于 不能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2 谁帮我解释文言文的《禁殉》的意思

陈子车死于卫(1)

——制止殉葬的“黑色幽默”

原文

陈子车死于卫(2)。其要与其家大大谋以殉葬(3),定而后陈子亢至(4)。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5),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6)。”于是弗果用(7)。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陈子车:春秋时齐国大夫。(3)大 夫:为卿大大处理家务的总管。下文的”宰”与此相同。(4)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⑤已;止,终止。(6)二子:指陈妻和家 宰。(7)弗;不。果;果然,结果。

译文

陈子车在卫国死了。他的妻子和家宰打算用活人为他殉葬,决定之后,陈子亢来了。两人告诉陈子亢说:“他老人家有病,没有人在地下伺候他,希望能用活人为他殉葬。”陈子亢说:“用活人 殉葬不合礼仪。尽管如此,兄长有病,应当有人去伺候,除了妻子和家宰外,谁还能做这事呢?如果不这样做,那正合我想法 如果要这样做,那我就想用你们两个人来殉葬。”于是,陈妻和家 宰便没有用活人殉葬。

读解

古代以活人殉葬。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野蛮行为,在那时权贵族们普遍赞同的,他们以为,人死后灵魂还会在阴间继续活着, 同在生前一样。因此,要像生前一样享受荣华富贵,得到仆人侍 候照顾,便以活人陪着死人一起理掉。

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即使在古代也遭到了一些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士人的反对。孔子的学生陈子亢便是其中之一。这让我们 想到他的老师孔夫子。陈子亢的做法,是否是受他老师的影响呢? 是否也是与孔夫子的‘子不语怪、神、乱、力”的思想一脉相承 的呢?

此外,面对野蛮的行径,不是义正辞严地斥责,不是慷慨陈 移地讲大道理。而是巧妙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达到了 目的,又体现了智慧和类似于“黑色幽默”的幽默,很值得赞赏和回味。

3 “违”字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1、离开;背离。

2、避开。

3、违背;违反。

4、改变 。

5、恨。

6、妨碍;阻碍。

7、邪行;不正。

违法乱纪[ wéi fǎ luàn jì ]

违犯法令,破坏纲纪。

出处:《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而便放志专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败法乱纪,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事与愿违[ shì yǔ yuàn wéi ]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出处:三国·嵇康《幽愤》:“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阳奉阴违[ yáng fèng yīn wéi ]

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 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嗣后不准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倘若阳奉阴违;定行参办不贷。”

靖言庸违[ jìng yán yōng wéi ]

指言语巧饰而行动乖违。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尊传》:“伤害阴阳,为国家忧,无承用诏书之意,靖言庸违,象龚滔天。”

面从背违[ miàn cóng bèi wéi ]

当面顺从,背后有意见,说坏话。

出处:《尚书·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4 掩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1) 用手遮挡或用手牵拉遮盖物以遮挡。

(2) 遮蔽。

掩口胡卢而笑。——《聊斋志异·促织》

(3) 藏

处必掩身。——《礼记·月令》

(4) 止

掩,止也。——《方言》十三

(5) 乘其不备 。

掩取(乘其不意而夺取或捕捉);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

(6) 关闭;合上。

为掩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7)抹杀。

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6 止在文言文中解释

1、停止。

《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船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使……停止。

《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译文:两个侍卫把戟交叉,使人停止入内。

3、住下。

《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译文: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住下。

4、留住。

《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译文:他便留住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

5、阻止。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笑他并且阻止他(干这件事)。

6、中止。

《〈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中止,那是我自己要中止的。

7、通“只”。只是;仅仅。

《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译文:如果仅仅只印两三本,还不算是简便。

8、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诗经·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译文: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

7 “过”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1、过,度也。——《说文》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2、超出,胜过 ——如: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3、过去(过后)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4、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5、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6、渡过——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7、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8、交往,相处——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9、交谈 如:过谈(往访交谈)

10、错,犯错误——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11、怪罪,责难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12、继入、赘入或嫁人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诸葛亮,字孔明”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而字孔明的意思是指诸葛亮的字号别名称为孔明,外号则是卧龙先生。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