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侯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3收藏

温县侯氏家谱,第1张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编辑 民国七年(1918)重修石印本 五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崇桢八年,此为三修。

5350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应洹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清忠堂活字本 三十九册

吉林大学;

5351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352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民国)侯学愈纂修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十八册

历史所 美国(附二卷、二十一册)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侯先春始修。

5353浙江鄞县侯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354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洪枰序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5355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周来宾序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序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5356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清)陈甫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浙江临海悬博(存卷1-7);

5357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定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3、6-10)浙江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岙;

5358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胡朝翰 王世昌修纂 清嘉庆十年(1806)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359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侯宝九 侯允晚修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注:书口镌《昆阳上谷侯氏宗谱》。

5360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清)侯千扶 侯千瓜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1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夏增荣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书馆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2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侯载元 侯载绘修纂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书馆;

5363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清)侯昌铭 侯鸣珂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河南图 日本 美国;

5364湖南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l6);

5365湖南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民国)侯业绍 侯声洋等修 侯家麟纂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5366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钞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香港新界、广东宝安等地。

5367广东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 (清)侯子城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写本 一册 美国;

5368广东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候恒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明嘉靖三十六年侯继禄首撰。

5369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严正相编辑 民国三十年(1941)石印本 二册;北图 四川图;

5370四川高县上启侯氏族谱一卷(民国)侯泽金纂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四川高县落润乡红星村晒坝生产队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5371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钧瑞撰 民国钞本 一册 云南图;

5372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写本 一册 美国;

5373 侯氏家乘 《清》侯鹏著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五册 北图 。

5374 侯氏族谱 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编 1999年印 一册 20多万字 贵州黔西

据文献记载,侯姓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近万个姓氏中,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也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大姓,在《百家姓》中列在第73位。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有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121人。著名人物有:魏国名将侯嬴,汉代大司徒侯霸,北朝大将侯景,隋代艺术家侯白,唐朝首任宰相侯君集,北宋大臣侯蒙、水利专家侯叔献,清朝文学家侯方域、侯涵,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医学家侯宝璋、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

据我多年的考证,现居桂林市县(自治县、区)的侯氏家族约一万人,占桂林市总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其分布情况如下:兴安县的侯姓现约5000人,祖先是北宋大臣侯蒙,他因与当朝宰相不和,怕遭诛连九族的灭顶之灾,于公元1120年巧妙地南逃到兴安董田隐居。八百多年来,其后裔先后分居在兴安镇的粉洞,高尚镇的灵龙、东源,华江瑶族乡的六洞河等近30个村寨,垦荒耕田,繁衍生息;临桂县的侯姓是明代朱元璋的驸马、镇蛮大将军侯德天,他在临桂茶洞定居,其后裔分居在两江镇的妙田和永福县罗锦的谷岭、高田的葡萄,共约1000人;灵川县的侯姓约1100人,是宋代山东侯姓人迁到灵川大圩定居,其后代有一支迁至兴安高尚庙脚居住;荔浦县的侯姓约300人,是广东侯姓人迁到花簪定居;资源的侯姓约1100人,是江西侯姓分别迁到黄龙、坪水底定居,资源车田小地的侯姓,却是从兴安华江瑶族乡六洞河迁入;全州县侯姓有600多人,从资源县坪水底分居到大西江镇定居;恭城栗木镇大营村侯姓100多人,是太平天国时从兴安迁入;灌阳侯姓700多人,是从兴安高尚兰田和临桂妙田迁入,另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为侯姓;龙胜的侯姓约1000人,是从灌阳、资源、湖南城步等地迁到平等、马堤等地定居;桂林市区、雁山龙潭的侯姓约200人,平乐、阳朔两县的侯姓约100人,均从本地侯姓迁入。

近千年来,侯姓人绝大部分分居在桂北湘漓两水的发源之地和山区,吃苦耐劳,为开垦山区荒原,发展山区生产,保护山区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侯姓人勤耕勤读,据兴安董田侯蒙家族家谱记载,在明清时代,有侯蒙的六代到十一代孙共10人到北京、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赴任未归,在那里繁衍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侯姓青年读大学、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如兴安镇的侯波,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就东渡日本留学深造;资源县梅溪坪水底农民侯光南的4个子女和侯光献的3个子女,都大学毕业,成为有较高文化的侯姓家庭。

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郑樵《通志》卷25:“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因此,谱学大盛。降至明清,私家修谱盛行,成为宗族普遍关注的大事,一般是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依封建统治者的逻辑就是“笃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谱以联疏远”。皇家也积极修谱,称为玉碟,由宗人府具体承办。现存家谱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谱,其体例主要是融合欧阳修、苏询二体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谱式,即“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佳而不朽。”(《兴化戎氏重修宗谱》序),其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

(1)谱名,有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会谱、统谱、房谱、支谱等的不同;

(2)谱序:包括达官贵人及儒学大师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历史、族望、修谱简况及修谱原则等;

(3)谱论,即论述修谱的意义、原则、方法等;

(4)恩荣录,包括皇帝对家族成员中官员及家属的敕书、诰命、赐字、赐匾、赐诗、御谥文、御制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谕文字等;

(5)遗像及像赞,载有祖先及祖中重要人物的遗像,并配诗示赞;

(6)族规家训,包括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规、族规、族约,是约束族人的礼仪规定,它对于族长的特殊地位、族众的行为准则、祭祀的礼仪、族产的管理等都有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

(7)五服图,即明确族众的五服关系;

(8)世系,系家谱内容的主体,族中所有成员依照图表格式,按辈分次序进行排列,借以明确族人的代系及血缘关系等;

(9)谱系本纪,即记载族人的简单情况,如本人名字、父名、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科第、官职、妻室、葬地、子女等;

(10)命名行派,为族人命名需依一定的顺序以区别辈分,如曲阜氏依照“兴额传继广,昭宪庆繁样,会德维垂邮,钦昭念显扬”二十字命名;

(11)官迹,记载族中历代官宦名人事迹,有的还专门收集族中及第人员;

(12)传记;即族中名贤的传记材料,有行状、行实、事状、志略、忠义、孝友、贞节、寿文、贺序、墓志、序文、祭文、年诺等;

(13)先世考,考正本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徒情况,如得姓始末、始祖、世派、迁徒地区等。 (14)名i录,记述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楼阁等

(15)祠堂,有记堂图、祀文、捐祠者姓名、祠堂规制、神位世次等;

(16)族产,如祠田、义庄、山林、房屋、田至及租佃文契;

(17)坟墓;即族人的墓地分布;

(18)艺文,收录族人的著述;

(19)领谱字号,记载家谱的编号、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取人名。

以民国时的家谱为例,它所构成的体例要素计有三十项:

1.谱名。2.目录 3.谱序

4.凡例5.万年历6.世源

7.世系图 8.派序 9.先祖像及赞

10.恩荣录11.宗戒12.家训

13.家戒14.坟茎15.五服图

16.宗祠17.族产18.耆旧传

19.艺文20.大事记21.历届修谱名目

22.承修名目23.提修名目24.新旧居迁地名

25.门丁数26.领谱字号27.捐输名目

28.杂记29.后记30.宗支世系。

:200711258265496jpg

此外,一些家谱还有专章记载本宗族曾经发生的大事,如与其他宗族发生的纠纷或械斗;与冒认本族的同姓所打的官司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是传家之宝,一般秘不示人,故领谱子孙妥善保存。每次大祭时,全族将所有现存家谱集中到祠堂查验,凡是遭到鼠咬、油渍、虫蛀、受潮霉烂的家谱,藏谱者都要受到声讨和处罚,若卖出即被作为不孝子孙逐出宗族,如《西石城风俗志》记载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谱集,污则罚之。谱未呈验者,亦予罚。”由于家讳甚严,家谱严格遵循隐恶扬善的规定,但家谱仍是人们认识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 “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 “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这是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当时大夫、士阶层家族的始祖,一般是国君的别子,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立自立一家,成为某一家支的始族,即“别子为祖”,继承始祖别子的也只能是长子、长孙、长曾孙这一系统,此谓“大宗”。《仪礼·丧服》:“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服族也,”极言大宗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之高:别子的继承人是世代不断的,故称“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别子除有长子,还有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简言之,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称为宗族。

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祭毕合族会食。“凡所告事,宗于皆书于宗籍,大宗无后则支子以昭穆之后宗之,则宗道存,而诸义有主也。”(《续通典》卷67)

义田 又称“义庄”,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范仲淹创设义庄的初始动机是:‘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我,今族众皆祖宗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宋人小说类编》卷一)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故顾炎武说:设立义庄“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思,吉凶有通财之义。”如此“不待王政之施,而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矣。”(《皇朝经世文编》卷八)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讳现象,周代即以出现,汉晋逐渐盛行,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后世相沿,但明清时稍松。依家讳要求,外出写家信,信封上忌用父亲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成“某某某平安家信,”对别人说起自已的父母,亦多用“府君”、“萱堂”、“椿庭”、“家父”、“家母”一类的词代称。在行文时,如遇与长辈相同的字,则以改字、缺笔等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敬。如苏东坡作序,一律以“叙”代替“序”字,以避父讳“序”;司马迁父名“谈”,故他在《史记》中从未用“谈”字,家讳发展到后世已不限于文字和称呼上,如晋代桓玄父名“温”,其家中讳说“温‘,因来宾要求温酒竞至大哭,

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这种规定自汉代开始,明清时期的大家族颇为盛行.如江西九江吴氏的排辈为:德里伯志盂,时添国道中,之登光宗应,茂学仁宜从。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荣,昭代闻仕启,恒慈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大同。江西靖安钟氏的排辈为: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可见,排辈用字连接起来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浓厚的尊祖意识以及对于宗族繁荣昌盛的期望。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故<礼记·祭统》:“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周礼·夏官司马·司土》:“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周代设专官区分昭穆,如小史、小宗伯等。小史负有辨昭穆的责任,就是指史官应根据系世来确定王族成员的行辈。《周礼·春宫宗伯·小宗伯》特别强调小宗伯的一项职责是:“辨庙祧眨昭穆,”意即在为某位祖先建立宗庙时,朝廷的典礼官便要事先根据死者行辈标志的昭与穆,来确定其宗庙应建在宗庙群中的昭组还是穆组的位置上。这种以昭穆区分行辈的办法比较原始,在汉代被以行辈字标志行辈和方式取代。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具体分布为:父族四指五族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指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之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指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可见九族是一个较大的亲属团体。后世在概括宗亲关系时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

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礼记·大传》:“六世亲属竭矣。”《贾谊新书》:“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日父,父有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曰从父兄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从曾祖而昆弟,故日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亲之始于一人,世之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谕,相谕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依此,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以编撰当代姓氏人物世系为题材的籍典,有以人物世系为研究对象而创制的体例和修撰法则,从而研究它的起源、类别、功能、社会作用等,进而“演为专门之学”,这就是谱学。早期的谱学概念,主要着重于谱碟的修编、总汇、法则等方面。晋太元中贾弼撰写的《姓氏簿状》,称其为贾氏谱学,梁王僧孺在贾弼旧本的基础上,充实增补改撰为《十八州谱》,号为王氏谱学。隋唐时的《衣冠谱》、《开元谱》、《元和姓纂》、《永谱》等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唐在全国收集了大量的士族家谱,考其世系,撰编成大型的《氏族志》一百卷、二百九十三姓、计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至今敦煌石室还存有《氏族志》原始写本残页。五代以后,有郑穛的《通志》著录谱序六种,另有《氏族典》、《古今姓氏书辩证》等都是有影响的谱学专著,特别须提及的北宋欧阳修与苏洵在谱学领域所创制的欧苏二体,为谱牒的修撰提供了至今不改的法则。这些古代谱学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代谱学,更着重于谱牒所涉及的历史内容而进行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取其有史学价值和人文科学价值的精华部分,并从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地方史等方面解析历史,从而服务于现代社会。

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从广义上讲,一部完整规范的谱牒,应涵盖该族历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业绩、迁徒、族规等内容。自宋起,编撰谱牒有两法,即欧体和苏体,也称欧式和苏式。

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徒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碟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是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碟共十八本/

每一朝,比较有名的是吧。

====努尔哈赤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谥号太祖高皇帝,年号天命

后妃

·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扎青,生长子褚英、次子代善,长女东果格格。

·继妃富察氏衮代,生子莽古尔泰、德格类,女莽古济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皇太极生母。

·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生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

儿子

·长子广略贝勒褚英,嫡出,生母元妃佟佳氏。

·次子礼亲王代善(铁帽子王),嫡出,生母元妃佟佳氏。曾被视为继承人,但因为

同继母阿巴亥的绯闻问题失去这一地位。

·七子饶余敏郡王阿巴泰,庶出,生母册封伊尔根觉罗氏。其第四子为安亲王岳乐,

深受顺治帝信任。

·八子皇太极,即太宗皇帝。

·十二子原封英亲王阿济格,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因造反赐死削爵逐出宗

室。

·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为摄政王。

·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为辅政王。

女儿

·长女,东果格格,嫡出,生母元妃,嫁五大臣之一何和礼。

·三女,莽古济,嫡出,生母继妃,皇太极时期曾与其同母兄弟莽古尔泰一起谋逆,

被处死。

·四女,穆库什,庶出,第二次嫁给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生了康熙四大辅臣的遏必隆

,额亦都死后嫁给额亦都的第八子图尔格,后来又因为女儿的问题离婚。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的苏纳,生了康熙四大辅臣的苏克萨哈。

=====皇太极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谥号太宗文皇帝,年号天聪、崇德。

后妃

·元妃钮祜禄氏,元配大福晋,生一子,被休。

·继妃乌拉纳喇氏,继福晋,生两子一女,豪格生母。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皇后,生三女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永福宫庄妃,生三女一子,一子为世祖皇帝。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关雎宫宸妃,生一子夭折。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麟趾宫贵妃,生一子一女,一子即襄亲王博穆博

果尔。

儿子

·长子肃亲王豪格,嫡出,生母继妃乌拉纳喇氏。

·五子承泽亲王硕塞,庶出,生母侧妃叶赫纳拉氏。其长子为庄亲王博果铎,过继康

熙第十六子胤禄为嗣。

·第八子未命名,庶出,生母宸妃博尔济吉特氏。

·第九子福临即世祖皇帝。

·第十一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庶出,生母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女儿

·五女阿图,与顺治同母,最受孝庄宠爱,嫁喀尔喀蒙古巴林部郡王,人称巴林郡王

,先后受封固伦和顺公主、固伦淑慧公主。

·十四女,庶出,生母庶妃。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先后受封为和硕建宁长公

主、和硕恪纯长公主。

太监宫女

·苏麻喇姑(苏墨儿),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的侍女。顺治时参与宫廷仪制服色设计,

曾教导幼年康熙满文,康熙间抚养十二阿哥胤禟,时候以嫔礼葬。

============顺治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谥号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

太后

·母后皇太后,即顺治嫡母,孝端文皇后,无徽号。

·昭圣皇太后,即顺治生母庄妃,孝庄文皇后。

后妃

·废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元配皇后,无生育。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继后,无生育。

·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即董鄂妃,生第四子荣亲王。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妃,生康熙皇帝玄烨。

·贞妃董鄂氏,庶妃,孝献皇后族妹,殉葬。

·恪妃石氏,第一位汉妃。

儿子

·次子裕亲王福全,庶出,生母宁悫妃董鄂氏。

·三子玄烨,即康熙帝。

·四子荣亲王未命名,嫡出,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

·五子恭亲王常宁,庶出,生母庶妃陈氏。

女儿

·次女,和硕恭悫长公主,庶出,生母庶妃杨氏,顺治唯一成年的女儿。

·养女,和硕柔嘉公主,安亲王岳乐次女,嫁靖南王耿继茂子耿聚忠。

·养女,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次女,嫁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公主性情骄纵,与

康熙不合,与承袭父亲爵位的庶弟简亲王雅布不合。

太监宫女

·吴良辅,顺治宠信的太监,曾交通内外干预朝政,又说代顺治出家的,也有说康熙

即位将其处死的。

·苏麻喇姑,见皇太极时期。

·李佳氏,顺治乳母,封佑圣夫人。

·叶黑勒氏,顺治乳母,封佐圣夫人。

·朴氏,顺治乳母,又抚养幼年康熙,封奉圣夫人。

==========康熙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谥号圣祖仁皇帝,年号康熙。

太后

·昭圣太皇太后,即康熙祖母,孝庄文皇后。

·仁宪皇太后,即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

·慈和皇太后,即康熙生母佟妃,孝康章皇后。太后康熙二年去世。

后妃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元配皇后,生两子,其次子为废太子胤礽。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继皇后,无生育。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三继皇后、皇贵妃,生一女,雍正皇帝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生三子三女,其长子为雍正皇帝,其次子为十四阿哥胤

祯。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敏妃,生一子两女,其一子为十三阿哥胤祥。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贵妃,无生育,孝懿皇后妹,同和妃抚养乾隆皇帝。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和妃,生一女,同贵妃抚养乾隆皇帝。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贵妃,生一子一女,其一子为十阿哥胤我。

·惠妃纳喇氏,生两子,其次子为大阿哥胤褆,抚养八阿哥胤禩。

·宜妃郭络罗氏,生三子,其次子为九阿哥胤禟。

·荣妃马佳氏,生五子一女,其幼子为三阿哥胤祉。

·良妃卫氏,生一子即八阿哥胤禩。

·顺懿密妃王氏,密嫔,汉族,生三子,其次子为十六阿哥胤禄,其三子为十八阿哥

胤衸。

·纯裕勤妃陈氏,勤嫔,生一子即十七阿哥胤礼。

儿子

·长子原封直郡王胤褆,第五子,庶出,生母惠妃,因魇镇太子被削爵圈禁。

·次子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第七子,嫡出,生母孝诚仁皇后,两立两废,圈禁。

·三子诚亲王胤祉,第十子,庶出,生母荣妃,揭发胤褆魇镇太子。

·四子胤禛即雍正帝。

·八子原封廉亲王胤禩,第十六子,庶出,生母良妃,雍正四年结党妄行削爵圈禁,

逐出宗室。

·九子原封贝子胤禟,第十七子,庶出,生母宜妃,雍正四年结党妄行削爵圈禁,逐

出宗室。

·十子原封敦郡王胤我,第十八子,庶出,生母贵妃,雍正间圈禁,乾隆初释放。

·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第二十二子,庶出,生母敏妃,雍正即位封怡亲王,八年卒,

命爵位世袭罔替。

·十四子恂郡王胤祯,第二十三子,与雍正帝同母,康熙末年贝子大将军,雍正四年

禁景山,乾隆初释放。

·十六子庄亲王胤禄,第二十六子,庶出,生母密嫔,雍正初出继庄亲王博果铎为嗣

·十七子果亲王胤礼,第二十七子,庶出,生母勤嫔,雍正初封郡王,六年晋亲王,

乾隆初任总理王,无嗣,过继雍正第六子弘瞻为嗣。

·十八子胤衸,第二十八子,庶出,生母密嫔,康熙四十七年八岁卒(痄腮),成为

一废太子导火索。

·二十子慎郡王胤禧,第三十一子,庶出,生母熙嫔,少年与乾隆为同学。

女儿

·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二公主),生母荣妃,唯一在康熙朝被封为固伦公主的女儿

,嫁给淑慧公主的儿子巴林郡王,其女嫁给废太子胤礽长子弘皙为嫡福晋。

·九女,固伦温宪公主(五公主),与雍正帝同母,初为和硕公主,嫁佟国维之孙。

公主二十岁卒(中暑),雍正元年追封固伦公主。

·十女,固伦纯悫公主(六公主),生母通嫔,初为和硕公主,嫁成吉思汗二十世孙

策凌,感情深厚,公主婚后五年去世,额驸因战功封超勇亲王,公主因额驸功追封固

伦公主,额驸卒于雍正间,遗愿与公主合葬,公主子袭爵札萨克亲王兼盟长。

·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九公主),生母袁贵人,嫁散秩大臣孙承运,公主子娶八

阿哥胤禩之女。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大公主),康熙五弟恭亲王常宁之女,为首位与皇帝亲生女

一同排行的养女公主。

太监宫女

·梁九功,自幼侍奉康熙,性情伶俐,渐次升至总管太监,与朝臣交结,疑似与八阿

哥党有交通,于康熙中后期失宠(疑三十九年已有失宠先兆),大约于五十年后处于

半隐退状态,雍正元年于禁所自尽。

·魏珠,为康熙晚年随身太监,深受宠信。

·顾问行,乾清宫总管兼敬事房总管,为康熙心腹太监。

·苏麻喇姑,见皇太极时期

·朴氏,见顺治时期

·瓜尔佳氏,康熙乳母,封保圣夫人

·孙氏,康熙乳母,曹寅之母

==============雍正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谥号世宗宪皇帝,年号雍正

太后

仁寿皇太后,即雍正生母德妃,孝恭仁皇后。太后雍正元年去世。

后妃

·孝敬宪皇后乌拉纳喇氏,元配皇后、嫡福晋,生一子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熹贵妃、格格,生一子即乾隆帝。

·敦肃皇贵妃年氏,皇贵妃、侧福晋,生三子一女

·纯悫皇贵妃耿氏,裕妃、格格,生一子即五阿哥弘昼

·齐妃李氏,齐妃、侧福晋,生三子一女

·谦妃刘氏,谦嫔,生一子即六阿哥弘瞻,出继康熙十七子果亲王胤礼为嗣。

儿子

·长子追封端亲王弘晖,嫡出,生母孝敬宪皇后,幼殇。

·三子弘时,庶出,生母齐妃,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

·四子弘历即乾隆帝

·五子和亲王弘昼,庶出,生母裕妃,好言丧礼。

·六子果郡王弘瞻,庶出,生母谦嫔,雍正年间生于圆明园,又称圆明园阿哥,出继

康熙十七子果亲王胤礼为嗣。

·怀亲王福惠,庶出,生母皇贵妃,盛宠,乳名六十阿哥,八岁殇。

女儿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大公主),生母齐妃,为雍正唯一成年的女儿,初封郡主,

嫁纳喇氏星德,公主卒于康熙末年,雍正即位追封公主。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四公主),雍正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女。

太监宫女

·苏培盛,总管太监

·王氏,雍正乳母,封顺善夫人

·谢氏,雍正乳母,封恭勤夫人

·刘氏,雍正乳母,封安勤夫人。

=============乾隆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谥号高宗纯皇帝,年号乾隆。

太后

·崇庆皇太后,即乾隆生母熹贵妃,孝圣宪皇后。

后妃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元配皇后、嫡福晋,生两子两女,其长子为二阿哥永琏。

·皇后乌拉纳喇氏,继皇后、侧福晋,生两子一女,其长子为十二阿哥永璂。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令懿皇贵妃,生四子两女,其第三子为嘉庆帝。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贵妃、侧福晋,无生育。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哲妃、格格,生一子一女,其子为乾隆长子。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皇贵妃、格格,生二子一女 ,其次子为六阿哥永瑢,出继康熙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为嗣。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嘉贵妃、格格,生四子,其第三子为十一阿哥永瑆。

·庆恭皇贵妃陆氏,庆贵妃,无生育,为嘉庆皇帝养母。

·愉贵妃,愉妃、格格,生一子即五阿哥永琪。

·容妃和卓氏,即香妃,无生育。

·惇妃汪氏,生一女即和孝公主。

儿子

·长子追封定亲王永璜,庶出,生母哲妃,因孝贤皇后丧礼遭斥责忧惧卒,追封亲王。

·次子追赠端慧太子永琏,嫡出,生母孝贤纯皇后,已密立为太子,九岁殇,追赠太子。

·三子追封循郡王永璋,庶出,生母纯皇贵妃,同因孝贤皇后丧礼遭斥责,不足三十岁即卒,追封循郡王。

·五子荣亲王永琪,庶出,生母愉妃,为上所钟爱。封荣亲王,旋卒。

·七子追封哲亲王永琮,嫡出,生母孝贤纯皇后,两岁因天花夭折,谥悼敏皇子,嘉庆间追封亲王。

·八子仪亲王永璇,庶出,生母嘉贵妃。乾隆封郡王,嘉庆晋亲王。

·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庶出,生母嘉贵妃,幼工书,上爱之,乾隆封亲王,嘉庆间军机处行走,为亲王领军机第一人。

·十二子追封贝勒永璂,嫡出,生母继皇后,卒于乾隆间,无封,无后。嘉庆间追封贝勒。

·十七子庆亲王永璘,与嘉庆帝同母。乾隆间封贝勒,嘉庆初封惠郡王,改庆郡王,临终前晋亲王。

女儿

·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生母孝贤纯皇后。唯一成年的嫡女。

·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生母纯皇贵妃。嫁孝贤纯皇后侄子福隆安,公主子丰绅济伦。

·七女,固伦和静公主,与嘉庆帝同母。初封即超封为固伦公主,嫁超勇亲王,额驸为康熙六公主纯悫公主之子,夫妻感情深厚,公主婚后六年卒。嘉庆间额驸两度救驾。

·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生母惇妃,为上所钟爱,幼年即指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乾隆五弟和亲王弘昼独女。

太监宫女

·吴书来,总管太监

·董氏,乾隆乳母,封温淑夫人。

一、“吴”字是怎么来的 答:吴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吴者,哗也。古时先人在狩猪时,发现大兽后,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呼喊。这种大呼大叫的动作形象一个“吴”字。这种人,当时就叫吴人。吴人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有个大臣叫吴权,黄帝的母亲叫吴枢。上古时吴人及其源流已无可考。今天的吴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与上古的吴人不是同一回事。 二、吴姓的郡望是什么 答: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三、吴姓的图腾是什么 答:吴姓的图腾是 ,此图为句芒玄鸟图腾,像是挂起来的一支鸟,表示吉祥、富贵。 四、吴姓祠堂有的叫《三让堂》、《至德堂》是什么意思 答: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周太王见季历贤能,加之儿子昌有圣王之兆,欲立季历以传昌。太伯、仲雍知道父亲的意思后,借口采药逃到句吴(今江苏芜锡一带),创业建国。孔子对此赞曰:“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后世吴人就以孔子的“至德”、“三让”作为宗祠的堂名,以示纪念。当然,后世也有把太伯、仲雍、季札(季札也是躲到延陵而出让王位)加在一起,称为“三让”的。 五、吴姓在全国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占第几位 答: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六、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多少 答: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七、为什么说吴姓源于姬 答: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八、吴姓的远古初祖是谁,又是怎么传承的 答: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九、吴姓的开氏始祖和血缘始祖各是谁 答: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十、太伯到句吴后,建立的第一座城市在哪里 答:第一座城市建在今江苏芜锡市东南梅里。太伯建吴之时,正是殷商末年,诸侯混战。太伯怕战乱涉及吴地,因此建立了这座城池。相传此城的内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城内耕种、生活,不受外界干扰。 十一、太伯、仲雍各葬在什么地方 答:太伯葬在无锡梅里,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墓址,并存有唐代诗人陆龟蒙凭吊的诗文:“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仲雍葬在吴国虞山,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俯视前古吴地。墓门是乾隆皇帝提的“ 建先贤仲雍墓门”。墓门前有三道牌坊,在第三道牌坊正面横额刻有“先贤虞仲墓”,石柱两侧刻有“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这两处墓地,至今成了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十二、你知道父母死后,后人披麻戴孝的来历吗 答:太伯到句吴后,叫人们种麻。太伯去世后,吴人就在太伯出葬的那天头缠麻丝,腰束麻条以示哀念。后来,就形成了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习俗。 十三、吴、虞为什么是一家 答:仲雍传到第四代周章时,周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为了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找到了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为吴国国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建立虞国(又称北吴),其后人以虞为姓。所以吴虞是一家。 十四、慈利吴姓的始迁祖是谁 答:南宋末年,因为战乱,吴统志同弟继源公举家从江西吉水迁居慈利周皋坪(今永定区官仓坪),距今七百多年了。 十五、继源公在什么地方发展,其后裔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继源公在元朝初年“乃占宅于九都道湾峪”,即今金岩乡境内。其后裔散居于本县金岩、洞溪、溪口、高桥、金坪以及桃源的牛车河、芭茅洲一带。 十六、统志公锡命宣尉都元帅,传承六世。宣尉都元帅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答:宣尉都元帅,在元朝军职中是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种军职,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但它可征收赋税,处理刑狱,既带兵又管民,世袭相承,在元朝官职中属正四品。 十七、明清时的千户官、百户官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答:千户官是掌兵千人的武官名称。百户官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所。我县明、清时的千户官、百户官主要是朝庭用来对付蛮夷土酋的一种地方性军事组织,“官兵世袭”,“官不请俸”,“军不支饷”,“自备器械”,“驻扎山峒”,“永镇诸夷”。吴恭亨先生曾批评这种军制时说:“……孰有儿戏于此。土司职,世官、世兵,而不世饷者,邪!” 十八、七世祖亮公曾授光禄大夫、左柱国史,这是个什么官职 答:光禄大夫是官名。汉武帝时设有光禄大夫,相当二千石官阶,与谏议大夫同。唐宋时作阶官之号,为从二品。元明朝时升为一品,为文臣最高之官阶。左柱国史是一种勋官的名称,清朝时废除。 十九、忠房载升当过总兵,行房名善候补总兵。总兵是一个什么样的军职 答:总兵隶属于提督,为绿营兵之高级统将,正二品。分设于各省区,统辖本标官兵及分防之各协(副将衔所辖之军事组织为协),统兵多者二三十营,少则三四营。 二十、吴姓行房在明清时世袭曲溪隘、拦刀隘,隘府设在何处各有多少人马征收多少军费 答:曲溪隘牙所原建在杉木桥吴家塔,后迁平溪,今国太桥乡境内。拦刀隘建牙处在距雄磺矿下七里两溪交汇的山隘处,今石门兰溪境内。两隘年收银39262两,隘粮50745石(米);隘丁56名,无事归农,遇警从征;义丁69口,随营办事,不准远离。 廿一、统志公在慈利的后裔,在这次修谱前叙过几次谱 答:从现存资料看,在此次修谱前叙过四次。第一次是明正统年间,距今五百多年修过一次谱,现无正式谱书存世。第二次是清道光二十八年开始修谱,咸丰三年成书出版,距今150多年。谱书全套四卷,今仅见首卷。第三次是行房单独修谱,同治三年出版了《延陵吴氏族谱》,距今141年。第四次修谱是民国十九年,即公元一九三○年,距今75年。 廿二、道光谱关于世系派字是怎么定的 答:道光谱关于世系派字,分三个部分组成。 1、历代世系名: 延陵世系古今传 统毓秀恭敬代前 邀铭洪宸均道后 通真二祖共荣先 (注:打横线的为派字,通真为一个派字,共计十二个派字。) 2、叙前二十派( 盰 指道光谱前) 3、叙后二十派: 贤仁辉祖学 友爱迪前光, 积善敦元化 敬先受运昌。 廿三、吴恭亨先生对道光谱的派字是怎么评价的民国谱又是如何制定新派字的 答:吴恭亨先生在民国谱《世略》中写道:“惟道隆公传次一十三世都不系派。汔十三世以下始署二十派字,即曰汝、曰载等衍派是也,其累为句,仍是曲阜孔氏吉祥字,臃肿、堆垛;命派之尾声,非无可非,刺又无可刺。顾亦不能不追认之。今拟截至二十四世能字( 盰 :不是能,应是仁)派止。别取《尚书》各篇集句三十四文立为派字,兼示命诫,凡二十五世以下,即依而命之。文如下:若古有训,民生在勤,农殖嘉谷,敬敷五教,用孝养,满招损,谦受益,佑启我后人,其宁惟永。”这个派字意思很好,就是 殖、损、我、人 等字作为派字,可能不好取名。 廿四、同治谱为行房新立的派字是什么 答:新立派字是:祚绪开鸿业,哲嗣启俊英,悠久天锡泽,登朝佐治平”。这二十个派字因民国谱而同时被废止,一个字也没采用。 廿五、吴刚怎么住到月宫上去了 答:据传吴刚是汉朝人,修道学仙,因有过被贬谪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树(引自同治谱)。 忠房三十世孙 秋盛 二○○五年元月于慈城 转裁自:吴氏族谱网http://wwwwushicncom

有的。狐仙家辈份另外胡家分两派三支,两派分金华教,和天仁教,三支是三家教主,和一家太奶并非万字辈最大,胡家教主,有三位胡家教的教主,是胡清风,下面的子孙,是这样排的,天,地 万,物,法,相,山,河,青,风,绿,水,大,小,三,阳,云,举,翠,柳。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着空前绝后的迫害和压抑,这种压抑的心态成了诞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温床。《朝野佥载》记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间同之,事者非一主。

时有彦曰:无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见,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祇的。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爱的身躯和狡诈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实在只有娇媚的女人可与之相比。狐狸还似乎代表了某种诡秘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女性的性格心理。

狐狸在先秦两汉的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

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论,狐狸在夏至汉两千多年的日子里,是生活得非常滋润的。

扩展资料:

形容狐仙:

那是个极柔媚的女子,长而直的秀发没有盘起,披在肩头,如水一般的柔和。白皙的肌肤上,有婉约的眉,纤巧的鼻,红唇淡淡,眼波如水,望了过来,竟是如水一般。

她的唇是柔的,她的眼是媚的,她的鼻是巧的,她的眉是婉约的,她的容貌,像是要流淌过来将你拥抱的温柔水波,让你沉醉,又似千百年永驻红颜的美丽,经风历雪,却更艳更丽。

男子一头暗红色长发,未绾未系披散在身后,光滑顺垂如同上好的丝缎。秀气似女子般的叶眉之下是一双勾魂摄魄的深紫色瑰丽眼眸,眼角微微上挑,更增添撩人风情。看着他朱唇轻抿,似笑非笑。肌肤白皙胜雪,似微微散发着银白莹光一般。

1、箭楼一支黄氏家谱字派……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应、元、昌、载、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钧、瞻、懋、笃、敦,郎、官、忠、义、重,统、绪、国、家、同、杞、梓、兴、鸿、业,衡、湘、显,骏、勋。……

  2、东石一支黄氏家谱字派……昭、穆、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慎、行、修、身,忠、信、为、主,承、先、启、后,孝、友、当、遵。……

  3、诏安秀篆坝里炽堂一支黄氏家谱字派……元、钦、万、国、定、封、强,亿、庶、超、郡、奕、世、昌,重、义、兴、仁、崇、政、教,荣、华、富、贵、耀、宗、坊,昭、明、日、月、乾、坤、春,珠、玉、田、财、大、发、芳,为、官、拜、相、朝,天、子、金、榜、标、名、永、代、扬。……

  4、明初黄子澄后裔入川辈字……玉、长、儒、泽、世,多、学、宗、有、光,道、崇、尚、守、政,兴、民、可、安、良,家、广、仁、必、重,廷、治、姚、应、祥,维、先、常、云、显。……

  5、江西吉安到贵州修文再到四川自贡一支黄氏家谱字派……卒、仕、登、天,荣、华、富、贵,世、锡、昌、明,一、经、大、沛,道、学、相、传,焕、文、庆、蔚,首、先、书、培,君、将、永、惠。……

  6、江夏义城堂一支黄氏家谱字派……兆(忠)、孝、允、若,业、纪、崇、伦,继、志、昭、本,天、佑、新、群,宪、令、功、举,荣、耀、华、英,同、辉、先、烈,远、振、家、声。……

  7、江夏一支黄氏家谱字派……昌、忠、孝、允、若,业、纪、崇、伦;典、兆、孝、允、若,业、纪、崇、伦;植、忠、孝、允、若,业、纪、崇、伦,景、行、先、达、仰,慕、贤、哲、伦;兴、朝、治、理、茂,修、纪、立、伦;昌、吉、可、徽、诗,礼、克、继、善;明、昌、毓、风、文,发、祥、支、友、本;道、讲、德、必、友,仁、世、文、章;正、宗、秉、国、钧,谨、言、超、齐、家;明、久、道、化、城,诗、书、联、甲。……

  8、贵州省毕节地区以及六盘水市一支黄氏家谱字派……肇、元、显、系、崇,应、思、正、道、中,克、家、承、祖、泽,辅、国、述、宗、功。……

  9、贵州毕节一支黄氏家谱字派……正、中、大、文、明,英、贤、定、嗣、生。传、家、唯、有、道,主、德、永、华、新。……

  10、湖北慎明堂一支黄氏家谱字派……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11、湖南醴陵丁家坊一支黄氏家谱字派……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12、湖南常德回族一支黄氏家谱字派……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13、江西龙山一支黄氏家谱字派……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宝、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继、往、开、米,奕、叶、衍、庆。……

  14、湖南靖州渠阳一支黄氏家谱字派……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德川家宗家家谱

清和天皇——贞纯亲王——源经基——满仲——赖信——赖义——义家——义国——新田义重——得川义季——世良田赖氏——教氏——家时——满义——政义——亲季——有亲——松平亲氏——泰亲——信光=一色宗义之女——亲忠=铃木重胜之女——长亲=松平近宗之女——信忠=大河内满成之女——清康=青木贞景之女——广忠=水野忠政之女传通院——德川家康

初代征夷大将军安国院东照大权现德川家康

生卒:1542-1616,1603-1605在位

正室夫人:筑山殿源氏(今川义元之妹)1579赐死

继室:旭姬(丰臣秀吉之妹)

次代台德院秀忠

血统:德川家康=户冢忠春之女宝台院西乡——秀忠

1579-1632,1605-1623在位

正室:崇源院阿江与藤原达子(浅井长政与织田阿市之女)

三代大猷院家光

血统:德川秀忠=正室阿江与——家光

1604-1651,1623-1651在位

正室:本理院藤原孝子(关白鹰司信房之女)

四代严有院家纲

血统:德川家光=青木利长之女宝树院阿乐——家纲

1641-1680,1651-1680在位

正室:高严院浅宫显子(伏见宫贞清亲王之女)

五代常宪院纲吉

血统:德川家光=本庄宗利之女桂昌院阿玉——纲吉

1646-1709,1680-1709在位

正室:净光院藤原信子(关白鹰司房辅之女)

六代文昭院家宣

血统:德川家光=冈部重家之女顺性院阿夏——甲府藩主纲重=长昌院阿保良田中氏——家宣

1662-1712,1709-1712在位

正室:天英院藤原熙子(关白近卫基熙之女)

七代有章院家继

血统:德川家宣=胜田著邑之女月光院阿喜世——家继

1709-1716,1712-1716在位

正室:净琳院八十宫吉子(灵元天皇之女)

八代有德院吉宗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纪伊藩主赖宣=中川氏——光贞=净圆院阿由利巨势氏——吉宗

1684-1751,1716-1751在位

正室:宽德院真宫理子(伏见宫贞致亲王之女)

九代淳信院家重

血统:德川吉宗=大久保忠直之女深德院阿须磨——家重

1711-1761,1745-1760在位

正室:证明院比宫培子(伏见宫邦永亲王之女)

十代浚明院家治

血统:德川家重=梅溪通条之女至心院阿幸——家治

1737-1786,1760-1786在位

正室:心观院五十宫伦子(闲院宫直仁亲王之女)

十一代文恭院家齐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岩本氏——家齐

1773-1841,1786-1837在位

正室:广大院藤原寔子(右大臣近卫经熙养女,萨摩藩岛津重豪之女)

十二代慎德院家庆

血统:德川家齐=押田胜敏之女香琳院阿乐

1793-1853,1837-1853在位

正室:乐宫乔子(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

十三代温恭院家定

血统:德川家庆=迹部正贤之女本寿院阿美津——家定

1824-1858,1853-1858在位

正室:天亲院藤原任子(关白鹰司政熙之女)

继室:澄心院藤原秀子(关白一条忠良之女)

再继室:天璋院源敬子(萨摩藩岛津齐彬之养女,岛津忠刚之女)

十四代昭德院家茂

血统:德川家齐=梶胜俊之女妙操院阿登势——纪伊德川齐顺=实成院阿美佐松平氏——家茂

1846-1866,1858-1866在位

正室:和宫亲子(仁孝天皇之女)

十五代庆喜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水户德川赖房=谷氏——高松藩主松平赖重=土井氏——松平赖侯=樋口氏——赖丰=汤浅氏——水户德川宗尧=德川吉孚之女美代姬——宗翰=榊原氏——治保=一条道香之女八代姬——治纪=外山氏——齐昭=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登美宫吉子——庆喜

1837-1913,1866-1867在位,大将军取消,改称公爵

正室:贞肃院藤原美贺子(左大臣一条忠香之养女,今出川公久之女)

十六代家达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丸山氏——田安德川齐匡=篠崎氏——庆赖=高井氏——家达

1863-1940,1868-1940出任德川家宗家当主,1929-1940日本红十字会会长,1903-1933贵族院议长

正室:藤原泰子(左大臣近卫忠房之女)

十七代家正

血统:德川家达=泰子夫人——家正1884-1963,1940-1963在位,悉尼总领事,加拿大公使,土耳其大使,1946-1947贵族院议长

正室:源正子(岛津忠义公爵之女)

嫡子十八代继承人家英,早卒

十八代恒孝

血统:见德川庆喜血统。水户德川治保=前田氏——高须藩主松平义和=平松氏——松平义建=古森氏——陆奥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新选组的支持者)=会津松平容敬之女——松平恒雄(驻美国英国大使,参议院议长)=锅岛直大侯爵之女信子——松平一郎(东京银行行长)=徳川家正公爵之女丰子——恒孝

1940-今,1963-今在位,日本邮船社长

正室:寺岛幸子(萨摩藩士寺岛宗从伯爵之女,母亲为细川护熙首相的亲姑姑)

嫡子德川家广

织田家家谱

  平重盛——织田亲实——亲基——亲行——行广——末广——基实——广村——真昌——常昌——常胜——教广——常任——胜久——久长——敏定——信定——信秀

织田信秀

生没年:1510-1551

父:织田信定

弾正忠

1527-1538 胜幡城主

1538-1539 那古野城主

1539- 古渡城主

正室:土田御前(父:土田下総守政久)

1534-1582 信长

?-1558 信胜(信行)

1543-1614 信包

?-1555 喜六郎秀孝

庶出:

?-1574 信広

?-1556 守山城主 安房守信时

1545-1570 野夫城主 信治

?-1570 小江木城主 彦七郎信兴

?-1574 半左卫门秀成

1547-1621 长益(有楽斎)

?-1582 又五郎长利

女子(神保氏张夫人)

犬山殿(犬山城主 织田信清夫人)

女子(小岛城主 斎藤秀龙室夫人)

女子(大桥重长夫人)

1547-1583 阿市(浅井长政与柴田胜家夫人)

?-1582 阿犬(尾张大野城主 佐治八郎为兴夫人)

女子(苗木城主 苗木勘太郎夫人)

小幡殿(小幡城主 织田信成夫人)

乃夫殿(津田元秀夫人)

女子(津田出云守夫人)

信徳院殿(小林城主 牧长清夫人)

女子(饭尾尚清夫人)

沓挂城主 中根信照

1552-1573 栄轮院殿(小田井城主 织田又六郎信直夫人)

织田信长

生没年:1534-1582

父:织田信秀

幼名:吉法师

1578 正二位

1917 赠正一位

正室:浓姫、帰蝶1535-?(父:斎藤道三)

侧室:原田直子(兄:原田直政)

1554-1647 信正

侧室:吉乃-1566(父:生驹家宗)

1557-1582 信忠

1558-1630 信雄

1559-1636 徳姫 冈崎殿(冈崎信康夫人)

侧室:坂氏

1558-1583 信孝

侧室:某

1571- 信秀

侧室:兴云院殿 阿锅-1612(父:高畑源十郎)

1573-1615 信吉

1576-1602 信高

?-1643 康清院殿 振

温县侯氏家谱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