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下陈圆圆的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介绍下陈圆圆的简介,第1张

中文名称: 陈圆圆

又名: 字畹芬 邢沅

性别: 女

所属年代: 明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623—1695

相关事件: 满洲入关

相关人物: 吴三桂 李自成

生平简介

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家境贫寒,流落苏州为妓。后被明将吴三桂收为妾。李自成军攻克北京,曾被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又归三桂,随至云南。“三藩”乱平,自缢死。一说曾出家为尼,名寂静,字玉庵,死在云南。

一代佳人陈圆圆死后,世传云南、上海、苏州都有其墓冢,但惟云南昆明找到其衣冠冢外,其余均缺乏真凭实据。而今,位于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曾经隐藏了300余年的明末名姬陈圆圆的墓葬经专家学者近些年大量调查,神秘面纱已基本揭开。本报特约记者今年5月和9月两赴马家寨,首次对外披露发现一代佳人墓地的历史真相。

担心株连九族,吴三桂后人隐居贵州数百年,至今仍然讳谈“陈老太婆”陈圆圆。

《岑巩县志·文物名胜篇》第834~835页载:“陈圆圆墓(考)。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葬于思州城东北38公里,今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上,鳌山寺南端。”另外还有:“……据考,陈圆圆墓碑上没有直书其名,系对外保密而隐讳……马家寨名为马家,实际居住者全部姓吴,历来自称吴三桂后代,如今吴氏已有后裔1000多口。为保护陈圆圆墓,雍正年间立碑之后未进行重修。……据吴氏相传,陈圆圆晚年住天安寺(又名平西庵)……留有皇伞、御字簿、大刀、金银等物。同时,马家寨还有《七颗针的寿鞋》、《吴启华藏身达木洞》、《襄子家屋场》和《马宝护送陈圆圆》等传说故事。”

既然墓碑上没有“直书其名,系对外保密而隐讳”。那么,陈圆圆的墓地当初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怎么论证出来的呢?

在贵州省岑巩县马家寨,有一个地方叫襄子家屋场,历史资料记载,该地名的来历是以吴三桂父亲吴襄的名字取得。除此之外,外人并不知道陈圆圆的墓地也隐藏在当地。

近日记者采访了发现陈圆圆墓的当地古文献学专家、思州(岑巩古称)学学者黄透松。他介绍,1983年,贵州省文化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编写《中国历代名人名胜录》的通知,要求搜集名人轶闻逸事,文件中点到与思州有牵连的吴三桂、张三丰、田佑恭和李白等人。当时任宣传部副部长的黄透松第一次正式去马家寨调查,希望找到传说中陈圆圆的墓地。

遗憾的是,当地众多的吴三桂后人一致反对公开这段历史,几经周折,也不愿意透露他们称之为“陈老太婆”的陈圆圆埋葬在哪里。

其后人的理由是,“老祖宗吴三桂兵败后,想留下吴家之根。后世子孙为免遭诛灭九族,逃难隐藏,才世代隐居此处。族人不愿‘出卖祖宗’。”

陈圆圆墓暗藏乡间,神秘对联透露王妃身份。陈圆圆后人创“聂”字。

黄透松等调查者在寻访的过程中,在马家寨一名吴三桂后人的一处墓碑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副奇怪的对联:“阭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其中“阭”字不知到底是“阮”还是“院”字,怎么读都不通,不知道隐含着什么意思。

也许是黄透松等人的诚恳打动了吴家后人,经过反复做工作,吴三桂的一个直系后人吴永松老人才解除了思想顾虑,告诉他们:“阭”字是“隐”字的简化,是吴家文人自己造的,字典上没这个字。表示后世隐藏此处。

终于,在打消了顾虑的吴家后人帮助下,调查者得以在寨右边的山凸上找到了根本不起眼的“陈老太婆”陈圆圆的坟墓。

那是清雍正六年(1728年)立的一块很不显眼的小小石碑,碑脚已被泥土掩埋,上面有一块没有山字形的碑帽,左边有一块石夹柱,右边的那块石柱已经不知去向,只好用石头垒砌撑起。

碑上阴镂“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孝孙男:仕龙、仕杰。杨氏。曾孙:大经、大纯……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整块碑文都是繁体字,只有一个简化的“聂”字。

吴永松老人解释说:“故先妣”没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一位王妃。“妣”代表女性。“吴门”二字暗指老太婆是苏州人,苏州古称吴门,对外也可解释为吴家。“聂”用的是雍正年间还没有的简化字,是吴家为隐蔽造的。陈圆圆本姓邢,后跟养母姓陈。邢有右耳,陈有左耳,“双耳”代表邢和陈,一字双意。“双”字的繁体上边两个“佳”字,佳佳为好,花好月圆,暗喻“圆圆”。“位席”显示她地位的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十一个字连起来正好就是“明苏州氏陈圆圆王妃之墓”。

众多证据证实陈圆圆墓。为纪念护送陈圆圆的大将马宝,将居住地取名马家寨。

寻访到陈圆圆墓葬之后,众说纷纭。但专家经过研考坚持觉得马家寨之说充分。因为吴氏担心诛灭九族,至今未能留有文物,但这是应该理解的。

专家的解释是:第一,吴氏秘传对雍正六年石碑文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马家寨后裔现已有1000多人口,还在解放前吴氏就已在社会上讲明自己是吴三桂的后代。而在解放前,社会上乃至民国时期的教科书都讲吴三桂是卖国贼。处于受人鄙视的社会压力下,有人竟敢公开说是吴三桂的子孙,必然是出于一种亲情;如果不是吴三桂的子孙,又何必去背黑锅?而且今岩下杨氏原来是追查吴三桂后裔的,只是未能查明上报朝廷,至今吴、杨两姓还有仇恨,互不往来。

第三,据长房十一世秘传人吴永鹏讲,陈圆圆和吴启华是吴三桂的爱将马宝秘密从衡阳保卫护送,沿沅水、龙鳌河而到达达木洞(马家寨背后山中、鳌山寺山麓)隐居一段时间,以鳌山寺为基地,康熙二十四年才搬到马家寨一带芦苇地。为感谢和纪念马宝大恩大德才取名马家寨,让子孙后代永不忘记。其实全寨姓吴,没有一个姓马。

马宝墓的对联“重垒土莹人祖即己祖,复修石台若翁如吾翁”便说明了问题。这里讲的来源说法,与一些史载陈圆圆的晚年轶事不合,但与印鸾章编著的《清鉴》十分吻合。

《清鉴》载:“先是三桂婿胡国柱。见清兵压境。国势日逼。密谋降清。马宝阻之。不听。驰告三桂。值中秋节。三桂方拥歌姬。与所嬖陈圆圆。临轩玩月。闻变大呼曰:吾事去矣。即气噎仆地遽绝不复生。三桂既死。马宝等既与诸将。迎三桂孙世番于云南。至衡州。立之。改元洪化。始发丧。拥柩归云南。”

马家寨地处偏僻,其后裔未必能见到此种书籍,可秘传人介绍陈老太婆从衡州秘进思州的背景、路线如此吻合,也说明了陈圆圆魂归思州的真实性。

第四,吴氏秘传讲的一些事与当地民俗有异。秘传称家史为“御字簿”,而当地民间称为“家谱”、“族谱”、“宗谱”、“堂记”等,大不相同。还秘传有“皇伞”,交给吴××家世代保管,后因家贫拿来当被子盖而毁,见者不少。又金杯银筷被吴××家拿到野牛山亲朋家收藏而失,被偷卖了。两把大刀,一把96公斤,一把80公斤,刀把有绣球,1958年当废铁卖了,知此事的人不少。而且马家寨吴氏男人个子高大,同吴三桂身体魁梧类似。有人说是基因所致。

背景故事

吴三桂与陈圆圆

陈圆圆是明末清初传奇式人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率山海关守军投靠清军,帮助了清王朝的建立。

吴三桂的“红颜”即为爱妾陈圆圆,因为她被李自成(或说刘宗敏)掠走之后,吴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中国的历史由此改变。陈圆圆成为改朝换代的关键人物。

第一代太祖朱元璋

第二代惠帝朱允炆,乃朱元璋长孙

第三代太宗(成祖)朱棣,乃朱元璋四子(庶出),朱允炆之叔

第四代仁宗朱高炽,乃朱棣长子

第五代宣宗朱瞻基,乃朱高炽长子

第六代英宗朱祁镇,乃朱瞻基长子

第七代代宗朱祁钰,乃朱瞻基次子(庶出),朱祁镇之弟(后英宗复位,代宗被废)

第八代宪宗朱见深,乃朱祁镇长子(庶出),朱祁钰从子

第九代孝宗朱祐樘,乃朱见深三子(庶出)

第十代武宗朱厚照,乃朱祐樘长子(武宗无嗣,乃由旁支皇室选择朱厚熜入继大统)

第十一代世宗朱厚熜,乃朱见深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庶出)之嫡长子,朱祐樘从子,朱厚照从弟

第十二代穆宗朱载垕,乃朱厚熜三子(庶出)

第十三代神宗朱翊钧,乃朱载垕三子(庶出)

第十四代光宗朱常洛,乃朱翊钧长子

第十五代熹宗朱由校,乃朱常洛长子(庶出)(熹宗死后无嗣,乃诏令五弟信王朱由检入继大统)

第十六代毅宗(思宗)朱由检,乃朱常洛五子(庶出)(毅宗死后,明朝覆灭,宗室乃于南方割据)

第十七代安宗(质宗)朱由崧,乃朱翊钧三子福恭王朱常洵(庶出)嫡子,朱由校从弟,朱由检从兄(安宗被清军所俘,群臣乃先后拥立鲁王朱以海,韩王朱本铉监国,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

第十八代绍宗朱聿键,乃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庶出)八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长孙,朱由检族叔(绍宗死后,福建群臣拥立朱聿鐭,然而一月就被清军灭亡,乃拥立桂王朱由榔)

第十九代昭宗朱由榔,乃朱翊钧七子桂端王朱常瀛(庶出)四子(昭宗死后,明朝再无皇帝,1684年康熙攻占台湾后,最后一个监国投海自尽,明朝遂彻底灭亡)

明朝才女柳如是为什么嫁给钱谦益我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柳如是是明朝著名歌妓才女,她在文学、书画领域有着不低的成就,虽然只是一介女子,却始终心系家国情怀,还有政治抱负。柳如是在当时的确和普通女性非常不同,她经常和张溥、陈子龙等名士讨论天下兴亡,这让柳如是拥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使得不少男人都为她倾心。那柳如是的感情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当然也是一段让人感慨颇多的故事,想要了解的朋友,就赶快来看看吧。

柳如是( 1618 ~ 1664),明清易代之际著名歌妓与才女。本名杨爱、杨影怜,后改名柳隐;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妖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故自号如是;又称河东君、蘼芜君。浙江嘉兴(一说江苏吴江)人。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被列为南京秦淮八艳”(另有陈圆圆、马湘兰、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李香君与董小宛)大姐。”

柳如是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一生! 柳如是一生的精彩,让现代的新新人类都自叹弗如! 她若是活在当代,必是名 走在潮流最尖端的最时尚 、最前卫的“美女作家”。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金陵秦淮夜,十里红袖招,“秦淮八艳之首”便是柳如是。本为冰雪聪明的妙人儿,却无奈坠入章台,送往迎来间,不知流下过几多泪。

柳如是本名杨爱,她的出身并不好,不知父母是谁,幼年便在红尘中多辗转,最终被江南花魁徐佛所收养。十四岁时,柳如是嫁给了六十多岁的大学士周道登为侍妾,周是状元出身,文采出众,经常教柳如是读书写字。

柳如是十分聪敏好学,文采渐渐出众,周道登还经常把柳如是抱在膝上,教她做学问,因为柳如是特别得宠,所以招致其他妻妾的妒忌,在周道登死后,柳如是被赶出周家,再次漂泊江湖。

一个人的名字,或许蕴含着一份宿命。

从起初的“杨爱”,到之后的“柳隐”、“柳影怜”、“柳如是”,冥冥中预示着她如同风中柳絮般飘摇不定的命运。

离开周府后,为了生存和生活,柳如是重操旧业,她备下一艘画舫,挂上“相府下堂妾”的名号,漂泊于江南江湖,与所遇名士互相唱和。

异常迷人的芳姿、绝伦逸群的才华、自由独立的个性,让柳如是很快从江南佳丽中超拔而出,成为其中佼佼者。

各地的名流雅士、文人骚客慕名而来,他们掷千金,表深情,慷慨而执着,只为一睹芳容,与佳人共度良辰。

柳如是的魅力在于,她并非总是以弱柳之姿示人,而是“出格”地女扮男装,将自己打扮成儒生模样,混进男人的圈子,与他们诗词唱和,甚至兄弟相称,纵论国事。

“扁舟一叶,放浪山湖间,与高才名辈相游处。”

这便是她当时的生活方式,独立特性,吸人眼目。

柳如是才貌双全,许多公子哥慕名前来,柳如是只喜欢结交有才又有财的雅士,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都发展过一段恋情。

宋征舆家世好,有才华,与柳如是年纪相仿,两人情投意合,柳如是一度想过将终身托付给宋征舆,但宋征舆年纪轻,十分依赖家里,这段感情招致宋母反对,宋征舆丝毫不敢与家里做抗争,每次柳如是谈起两人未来,他都是敷衍而过,柳如是愈发不满,于是二人分手。

柳如是身边从来不缺爱慕者,风流雅士,达官贵族,各色有名有利的人物,很难让她心有所动,柳如是追求的爱情,与名利无关,而是在于两个人的志趣相投。纵使过客往来纷繁,她也是怀着“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的 纯真愿想。

这个人,便是具有“明代第一词人”之称的陈子龙。

一个是满腹才情的妙龄佳人,一个是博览群书的风流才子,两人一见倾心,陈子龙人品、才学和阅历都是一流,他也对柳如是的才华及人格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可惜,陈子龙已有妻妾,柳如是或许并不十分在意外在的身份,只想跟意中人相依相伴,他俩借住在松江南门外的南楼,品诗论词,对坐饮酒,赏月观花。

在这一时期,在爱情的滋养下,他俩的诗词水平都更进一层。柳如是还模仿曹植的《洛神赋》,写了一篇《男洛神赋》,献给自己心目中的男神——陈子龙。

这本情深意笃的日子,应该连局中人都会感慨只羡鸳鸯不羡仙吧,但是,由于陈子龙妻子的阻挠与柳如是自己的那份傲骨,二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后来,柳如是嫁给明末大家钱谦益,得到很大的保全。他为她辟我闻室,盖红豆馆,为她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她风风光光娶进门,耳鬓厮磨,品诗作词,亦有弄瓦之喜。

如果没有发生后来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柳如是只能定位为“才妓”与“钱家柳姬”,再无其他。

可她所处的年代,正是风雨飘摇的明朝末期。终于,清兵人关。早被贪官昏君们蛀空了的明朝江山,轰然倒地。由于时局的动荡、朝代的更换,他们的夫妻生活曾一度受到冲击。

钱谦益作为明朝高官,正面临着为国尽忠还是投降敌人的艰难选择。面对国破家亡,柳如是作为一名 ,却志气坚定、傲骨铮铮,显示出她非同寻常的民族气节。她力劝钱谦益自杀殉国,而她也必然随之同去,绝不苟活于人世。

一个初夏的夜晚 ,钱谦益与柳如是两人驾了一叶扁舟,飘进了西湖。朦胧的月光冷冷地照着他们,柳如是一脸悲切、凄绝的表情,而钱谦益却露出几分惶惑与不安。

船上摆着几样菜肴和一壶烧酒。柳如是斟好酒,端一杯给丈夫,自己也举起一杯,缓缓说道:“妾身得以与钱君相识相知,此生已足矣。今夜又得与君同死,死而无憾!”面对柳如是一同殉国的劝说,钱谦益表面同意,却在准备投湖之时,竟先将一只脚放到湖水里探了探,随后说:“今夜水太凉,我们不如改日再来吧”

柳如是明白了钱谦益的意思,不再对他有所期盼,便自己纵身跳湖,结果钱谦益又将她给拦了下来。柳如是没办法,只能看着钱谦益降了清朝,当上了礼部侍郎,可钱谦益的懦弱行径最终还是传了出来,连清朝官员们都十分不耻他的这种做法,他说的那句“水太凉”更是使他沦为了众人笑柄。

加之柳如是背地里一直在支持反清复明行动,钱谦益仅仅当了半年的清朝侍郎就抱病辞归了,柳如是此后一直全力资助抗清事业,碍着她的面子,当时文人们也不好过多抨击钱谦益,变相为钱谦益挽回了点名声。

公元1664年,钱谦益去世,钱死后,她的靠山倒塌,那些钱家子嗣和亲戚立即蜂拥而至,争夺财产。柳如是为了喝退抢夺钱家财产的恶人,她以三尺白绫,结梁自尽,而此时距钱谦益去世仅两个月。那一年,她才46岁。

在“秦淮八艳”中,最能审时度势、最理智最清醒的女人是她;最敢爱敢恨最放荡最刚烈的也是她,她是冰与炭的同路,是理智与情感强烈冲突却永远也无法调解的悲剧性人物。在这方面,她的性格跟《红楼梦》里的尤三姐非常相似。

柳如是,一代传奇才女,正应了那句话“美人在骨不在皮”; 虽名为柳,却有傲骨。

巨鹿郡: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秦置县,以为巨鹿郡治所。项羽破秦兵于此。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毋」源出:毋(Wú)姓源出有二:1、出自上古,尧帝臣子毋句之后,以祖名为氏。尧为部落首领时,他的属下当中一个臣子名叫毋句的人,此人制造出乐器罄,是用骨块做成的悬挂乐器,敲击之一下有美妙的音乐。毋句的后代就以他的名中一字为姓,称为毋氏。他就是毋姓的始祖。2、出自田姓所改,以封地名为氏。在春秋时期,齐国齐宣王田辟疆分封他的弟弟于毋邱,赐姓为胡毋氏,胡毋氏的后代再分为三支,形成胡毋、毋丘、毋三姓。后来胡毋、毋丘二姓省文也改为单姓毋氏,称毋姓。

得姓始祖

毋句。毋氏这个姓,一向很少见,但自古以来却称盛于四川的蓬安一带地方。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和《姓氏考略》上的记载,毋氏是传自唐尧时作磬的大臣毋句,算起来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百家姓考略》则说:“系出田氏,齐宣王封弟于毋邱,以绍胡氏之祀,赐姓胡毋氏,其后分三姓,一曰胡毋,一曰毋邱,一曰毋氏。”后来胡毋、毋丘二姓省文也改为单姓毋氏,称毋姓。毋氏后人奉毋句为毋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毋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毋氏出自田氏。相传帝尧时,有位得力的臣子名为毋句,曾创造了悬挂的乐器罄,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中一字为姓,称为毋氏。另外,春秋时候齐国有个地名为毋邱,齐宣王将自己的弟弟封于毋邱,为绍胡氏之祀,赐姓胡毋,其后又分三姓:一为胡毋,一为毋邱,一为毋姓。这三个姓名的后代中均有简化他们的姓氏为毋氏的。毋姓望族居河东郡(今陕西省夏县北一带)、巨鹿郡(今河北省平乡西南)。

毋姓宗祠通用对联

〖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工诗名宦;兴学营宫。——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初蓬州人毋思义,洪武年间举人,工诗,能文。历任襄阳、凤阳教授,周府长史,为一时名宦。下联典指后蜀中龙门人毋昭裔,博学有才名。历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左仆射、太子太师,嗜藏书,好古文,精经术。曾出资百万建造成都学宫。

教兼两院;学冠四科。——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蜀人毋制机,分教黄州,兼领雪堂、河南两座书院,学者称他“平山先生”。下联典指晋代巴郡江州人毋雅,学冠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历官涪陵、汉平令,夜郎太守。

〖毋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晋代夜郎之守;瀛洲学士之班。——佚名撰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毋雅,除涪陵汉平令,为夜郎太守。下联典指唐毋煚(Jiǒng音炯),撰《古今诗录》四十八卷,为开元今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介绍下陈圆圆的简介

中文名称: 陈圆圆 又名: 字畹芬 邢沅 性别: 女 所属年代: 明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623—1695 相关事件: 满洲入关 相关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