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北狩,兵临城下:名将李舜臣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王朝危局?
万历二十年,明军和倭寇再次开战,刚刚重新执掌朝鲜残余水军的的李舜臣迎来了他的顶头上司,来自大明朝的御倭总兵官陈璘。
这位陈璘陈总兵是个出色的将领,但也绝不是个好官,此公及其贪财,无论是打仗还是当地方官,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收集金银财宝——似乎明朝的官员们都有这个爱好,但是像陈璘这样被御史们口水几次呛个半死然后爬起来接着贪的,似乎绝无仅有:副总兵代理东安参将的时候,连自己的士兵也敲诈,被御史罗应鹤一本参倒,丢官罢职;起复当了狼山副总兵,又接着贪,再次被参倒;再次起复当南澳镇副总兵,一年后又因为犯了老毛病而丢官。最后这老先生在第三次起复协防漳州潮州的时候,居然又去贿赂兵部尚书石星,结果石星没要他的钱,倒是要了官帽。
就是这个起起伏伏的陈璘,在倭寇侵朝的时候又找到了工作:当上了御倭总兵官,领着五千水军打败了倭寇首领石曼子(岛津义弘,倭寇称之为鬼石曼子),抓住倭寇将领平正成、平正秀并当场砍了脑袋,陈璘先生也因此升官当了从一品的都督同知,算是浪子回头修成正果了。但就是这么个不太靠谱的大明贪官加能将(请原谅笔者的称呼,在明军中,陈璘实在算不上名将),却让韩国人眼中的“亚洲第一名将”李舜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陈璘喜欢钱,但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李舜臣没有钱,自然无法投其所好孝敬这个来自天朝上国的顶头上司(连李舜臣的国王见了陈璘也得行礼),但是这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人对陈璘刮目相看。
陈璘陈大总兵表现出了大国将军的高风亮节,一分钱也没朝李舜臣要(估计也是不屑于要),反而经常请李舜臣吃饭,为了展示自己跟李云龙一样“有文化”,陈璘还喝点小酒之后还写诗送给李舜臣,不过看那诗的水平,也真跟李云龙差不多:不有将军在,谁扶国势危?逆胡驱襄日,妖氛倦今时。大节千人仰,高名万国知,圣皇求如切,超去岂容辞!
前面几句是我们历史上的将军们对下属惯用的表扬词句,而最后两句才是表扬的最高境界:兄弟你很能打,咱们的皇上(陈璘和李舜臣还真是一个皇上,李舜臣和他的国王也有一个共同的皇上,那就是万历皇帝)都挺欣赏你的,打完这仗,你就跟我混吧,我领你见咱们皇上,保你升官发财!
一听连万历皇帝都知道自己,正在被王国文官欺负的李舜臣兴奋得两眼放光,对陈璘能“拉兄弟一把”也是感激涕零,看了这段,忽然能想起《鹿鼎记》里韦小宝忽悠扬州知府慕天颜了,不过陈璘这次真不是忽悠,他是可以在给万历皇帝的奏折里带上一笔李舜臣的,万历一高兴,也兴许就接见了李舜臣呢。
李舜臣感动得不行,但拿不出钱也请不起饭,只好也写诗表忠心,只可惜这李舜臣的诗写得比陈璘还打油,所以连陈璘的后人整理的时候都没有收录进去,以至于我们失去了一次“奇文共欣赏”的机会。
更可惜的是,李舜臣在最后一战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了,要不然他也许真的就跟陈璘跑回到明朝了——人往高处走,他这属于升迁,国王也得欢送。
一、明朝的详细正史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 1368年初称帝,国号为大明 ,定都于应天府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 ,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 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覆亡。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 ,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还曾收复安南 。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 ,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 ,《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二、明朝的详细野史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朱允文不知下落,成为历史之谜。
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
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
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
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明朝那些事儿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
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
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
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
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
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
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扩展资料
明朝的永乐盛世
1398年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
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朱棣,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攻占南京,史称靖难之役。
后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乐。
1405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完工,隔年迁都。
永乐时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朱棣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见瓦剌中兴之势,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
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朱棣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朱棣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
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
朱棣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增长财政收入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
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文治方面,朱棣令编修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
朱棣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 [84] 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厂卫制度确立。
—明朝 (中国历史朝代)
邓子龙,民族英雄,明代抗倭将领,1528年出生于江西丰城,表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他三十岁时中过武举。明代中期,江西地区贼寇横行,劫掠村坊,洗劫百姓。在乡居住的武举人邓子龙,接受当地官府的征召,从军讨贼,因战功卓著,从布衣白身被提拔为正七品的广东把总,麾下有兵卒四百多人。
万历年间,广东罗旁大山一带当地百姓以赖元爵、陈金莺、罗绍清等人聚众叛乱,勾结倭寇,祸害岭南地区。原戚继光部将、镇守广东的都督同知张元勋带领当时还是广东守备的陈璘和广东把总邓子龙,剿灭岭南群寇。叛贼头目黄高晖逃进深山之中,邓子龙亲自出马,将其生擒活拿,因此升迁为铜鼓石守备。
当年明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于1385年在五开洞设立五开卫指挥司(现在的贵州省黎平县),管理军民政务。但戍防在那里的士卒,多是北方人,受不了艰苦的生活,经常闹事。万历初年,以胡若卢为首的士卒串通在一起,发生哗变,不服明朝管制的当地酋长土司也参与其中,一时间靖州、铜鼓、龙里相继发生动乱。邓子龙带兵前去弹压,以“声东击西”之计,先是火攻黎平城东门,吸引叛军注意力,然后再击中主力攻破北门,很快平定了叛乱。
1585年,边患再起,缅甸的莽体瑞自称西南金楼白象王,父子二人在明代商人岳凤的勾搭下,兵犯云南,攻陷顺宁,施甸,腾冲、永昌告急。万历皇帝为平乱,派参将邓子龙和游击刘挺,各自率领五千兵马南下平乱。缅军不是正规明军的对手,被邓子龙和刘铤等明将杀得大败亏输,投靠缅甸的岳凤不得已开门投降,明军又在现在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西南,用先进的火器击败缅甸军的象阵,邓子龙斩获颇丰,积功升任副总兵之职。
缅乱平定后,邓子龙的部下却发生了哗变。当初为了平定缅乱,邓子龙和刘铤在永昌、腾冲招募兵丁,充实军力。邓子龙和刘綎二将争功,麾下士兵也多有矛盾,不久刘綎被免职,新上任的刘天俸又被抓捕,邓子龙驭下无方,骄纵旧部,结果因为没有及时发饷,军队发生叛乱。
叛军战力太强,攻城掠县,邓子龙因为治军不严,被牵连下狱。但不久因为缅甸再次发生叛乱,邓子龙戴罪立功,重返战场,不仅平定了缅乱,又讨伐了肆虐于两广的贼寇。邓子龙虽立功后官复原职,但又被言官弹劾,罢免回家,整日以诗书自娱自乐。
此时正值朝鲜沃乱,兵部启用赋闲在家的邓子龙为水军副总兵,跟随主将陈璘前往朝鲜,抗击倭寇。李如松等将率领明军势如破竹,取得第二次援朝陆上作战的胜利,倭寇听闻关白丰臣秀吉去世,于是慌忙撤兵。陈璘带领邓子龙和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前去截击,露梁海战,倭寇数倍于明朝联军,年逾七十的邓子龙毫不示弱,率领三艘巨舰冲入敌阵之中,带领麾下三百亲兵跟倭寇展开接舷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但是由于朝鲜水军的失误,将火药武器投掷到邓子龙的座船上,结果邓子龙无法返回自己的座船,麾下士卒伤亡殆尽,自己也被倭寇包围。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见状,率领龟甲船前去救援,结果李舜臣被倭寇的流弹击中,伤重不治。老将邓子龙手刃数人,力尽殉国,倭寇有讨取敌军将领首级的习惯,明军获胜后打扫战场时,只找到邓子龙老将军的无头遗体,首级被倭寇带走请功。陈璘命人将一块上好的沉香木雕刻成首级,为其成殓。
邓子龙虽然为国捐躯,但爱嚼舌头、喜欢空谈的言官们没有放过邓子龙的意思。兵科给事中徐观澜和张辅之联合,向已经殉国的邓子龙身上抹黑。朝廷一开始没有抚恤邓子龙的家人,反而传出要对其追责,要不是主帅邢玠的据理力争,和邓子龙家仆写下《家人旺八续报》等说明材料被陈送往京师,恐怕自诩清流的言官们,真的要大明忠魂邓子龙“流血又流泪”。
万历见状便下令追赠都督佥事,其五子邓世忠、其侄邓大继,相继在抗清战争中为国尽忠。朝鲜国王正祖李算,将邓子龙的牌位迁到康津诞报庙,享受香火供奉。但近年来,邓子龙、陈璘、李如松、刘綎等明朝将军形象在电视剧《惩毖录》中,不断被丑化,令人愤慨。
据《清朝野史大观》所载,邓子龙在朝鲜前线时,曾经救过一个年轻的女真人,这个人便是努尔哈赤。之后为了报恩,努尔哈赤叮嘱后人要将邓子龙世代供奉,等到顺治迁往北京的时候,对这个邓将军非常疑惑,身边的近臣将其解释说明,这位便是对太祖高皇帝有恩的邓子龙将军。
君王北狩,兵临城下:名将李舜臣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王朝危局?
本文2023-11-03 05:19: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9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