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时间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三家分晋时间是什么?,第1张

发生时间分别是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

三家分晋并不是在某一天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总和。

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

晋国灭亡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起源

传统上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毕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

建国

公元前403年韩、赵和魏脱离晋国 (春秋时期),将其地三分而独立,晋国灭亡,史称“三家分晋”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郄、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据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分晋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城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瓜分晋国余土,废晋静公,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崛起

魏国的国力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达至顶峰

魏文侯(-前396年)中国战国时魏国统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继魏桓子位,前403年与韩、赵两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前396年卒

魏文侯被司马迁归于《史记·儒林列传》,被赞为“好学”魏文侯经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传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请教又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为原则实行变法魏国经过变法国势强盛,先后以乐羊为将攻灭中山国,以吴起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五城以西门豹为邺令,以北门可为酸枣令,以翟黄为上卿,改革政治,兴修水利,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衰落

到第三位君主惠王即位时,主要集中於经济发展,包括在黄河开发灌溉计划但与此同时,魏国的国力却正慢慢的消退由于这段时期的魏国不断东侵,其在东方的优势在一系列战争中多次受挫,包括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在西方,秦国夺取了西河地区(一个位于现在陕西山西边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战略要地),此后更是不断受到秦国的侵扰

桂陵之战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重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样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

此次形势不同于桂陵之战,魏军是有备而来,气势旺盛故孙膑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诱敌冒进,再图取胜齐军前锋与魏军稍一接触,即佯装怯战,掉头东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了庞涓与孙膑交手,本来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当,但当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这才壮起胆子,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歼齐军,擒获孙膑

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此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是个设伏的好地方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马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写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待他看清树上字后,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已经晚了,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

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名扬天下孙膑“围魏救赵”和“示假隐真”的战法,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兵家广泛推崇

合纵

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打败了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之后由于秦国不断的压迫,局势越来越严峻这时,魏公子无忌出现,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魏公子无忌又号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不过,战后魏王对他开始猜疑,并免去他的要职于是信陵君终日借酒浇愁,并含屈而终信陵君死后,魏国无力抗秦,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

窃符救赵

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义上为救赵,实际在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魏无忌不顾赵国和魏无忌姐姐的危亡魏无忌为此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门客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但魏安厘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魏无忌的意见魏无忌估计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赵,又不想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和秦军死拼

魏无忌带着车队路过夷门时遇见侯嬴,于是把情况告诉了侯嬴侯嬴劝阻魏无忌说,这样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一点作用都没有并向魏无忌秘密献策,让魏无忌去找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帮忙,让如姬从魏安厘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因为魏无忌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是肯定会为魏无忌效命的魏无忌听从了侯嬴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魏无忌魏无忌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嬴又让魏无忌把屠夫朱亥带上,以便晋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权的情况下让大力士朱亥击杀他

魏无忌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此时的魏无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

魏无忌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灭亡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最后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

详细内容 时间:春秋末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76年左右地点:春秋晋国人物: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背景 ◆晋无公族 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六卿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过程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弟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意义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涂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淮河流域的涂山氏国。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涂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能帮到大家。

涂氏

分布地区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郡:即今江西南昌。

宜黄郡:即今江西宜黄县。

历史来源

涂(tú)姓源出

1、源于智氏,“三家灭智”,智家军兵败,智伯被杀,祸殃智氏族属,赵、韩、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财产,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智徐吾(六世祖,智申之弟),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同时,也为中国的姓源,开创了“以水为姓”的先例。

2、源于地名,出自两汉时期古洪州涂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3、源于涂山氏,出自夏朝大禹之妻涂山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4、源于回族,属于以地名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7、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涂钦,字敬祖、一字文思,号石麓,公元246年(即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一年)生于安徽淮南寿春(今寿县),卒于公元337年(即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享年九十有一,谥忠武。葬于现今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涂坊村西南,原丰城县南乡三十二图,后称“侯墓岗”的地方。

堂号

豫章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

宜黄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涂俛,让公子,宋任黄州知府,封谏议大夫,生子济。涂济,字时甫,宋封朝散大夫,资治少尹,生五子:长子涂大任,宋元符三年已卯科(公元1100年)进士,同李釜榜,中书舍人。次子涂大琳,宋元祐六年辛未科(公元1091年)进士,任湖广汉阳府通判。三子涂大经,宋绍圣元年甲戌科(公元1094年)进士,任南昌太守,“封南昌伯,敕祀乡贤”。四子涂大明,宋元和元年戊戍科(公元1118年)进士,授湖南善仅知县。五子涂大节,宋绍兴十二年壬戍科(公元1142年)特奏名进士,任河南开封府祥符知县。涂公五子,俱登进士,为官显赫,时称“五桂”,因此,涂氏堂号又称“五桂堂”,涂氏专用堂联:“十州世第,五桂家风”。

家族名人

涂溍生:宋经学家。抚州宜黄人,三试礼部不第,授山长。精通《易》学。以《四书断疑》、《易义矜式》等易学专著而受到后人的推崇。

涂天相:(1668年-1740年),清臣。字燮庵。孝感人。著有《目迩编》、《静用堂文集》。

拓展阅读:

涂姓女孩的名字

涂艳月 涂夏岚 涂语蝶 涂梦凡 涂梦凡 涂梦凡 涂子涵 涂子涵

涂家怡 涂梦璐 涂静香 涂静香 涂心苹 涂美雪 涂美琪 涂张煜

涂张昱 涂清涵 涂晶涵 涂雅璐 涂雅涵 涂婧涵 涂筱涵 涂晓涵

涂嫤涵 涂瑾涵 涂俪萦 涂梓芙 涂可馨 涂瑾瑜 涂佳婷 涂盈盈

涂窈悦 涂丝媛 涂译文 涂译文 涂逸萱 涂淑彤 涂嫦媛 涂嫦嫒

涂嫒歆 涂歆嫒 涂晨嫒 涂欣溶 涂钰彤 涂鑫蕾 涂慧妍 涂婉玗

涂歆媛 涂楚媛 涂诗媛 涂思媛 涂雅媛 涂懿轩 涂思漪 涂璟雯

涂媛馨 涂凌薇 涂婧琪 涂思玺 涂思虞 涂思曼 涂思悦 涂思惋

涂思琪 涂思婼 涂思晴 涂嘉懿 涂钰婷 涂钰丹 涂钰灵 涂诗妮

涂诗瞅 涂诗焓 涂诗缇 涂诗煊 涂诗炀 涂诗黛 涂诗绾 涂诗鸯

涂诗璇 涂诗琏 涂诗恬 涂诗悦 涂诗畅 涂诗晴 涂诗婷 涂诗熳

涂诗曼 涂诗寍 涂诗冉 涂诗嘉 涂诗琪 涂诗怡 涂诗语 涂诗宸

涂诗晨 涂婧宸 涂钰涵 涂雨怡 涂逸琳 涂思涵 涂翰莉 涂思颖

涂锦盈 涂晨欣 涂雅阑 涂梦婷 涂琳妍 涂佳妍 涂莉姿 涂娅楠

涂嫦曦 涂彦歆 涂芸海 涂芸海 涂芸澎 涂云鹏 涂芷然 涂雨杭

涂梦婕 涂怀若 涂怀樱 涂怀莺 涂雅馨 涂俪镤 涂惠馨 涂佳馨

涂思佳 涂婷秋 涂诗佳 涂婷善 涂甜舷 涂晨曦 涂俪謦 涂窈静

涂览馨 涂媛姿 涂灵钰 涂思诗 涂婷诗 涂惋姿 涂婷思 涂培刚

涂路妯 涂惋怊 涂路姗 涂灵铃 涂珏锦 涂秦紫 涂甜愫 涂珏瑜

涂笫紫 涂曦诗 涂孀俪 涂郤珏 涂铣珏 涂晴俞 涂婷信 涂婷羡

涂彤愫 涂畹彩 涂菸玲 涂宁珏 涂淑镶 涂言怡 涂彤施 涂琮羚

涂惠镶 涂紫涵 涂卉佳 涂莉姗 涂莉姗 涂春如 涂易宁 涂茼雯

涂大仙 涂秋寒 涂盛明 涂碧丽 涂尖鹃 涂丹菱 涂铅妮 涂睿欣

涂翡茵 涂文倩 涂跃英 涂穰怡 涂蕴巾 涂梓窈 涂梓楠 涂珍荣

涂芯 涂馨 涂遥 涂婷 涂嘉 涂练 涂剑 涂钰 涂静 涂娟

  晋国(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

  但是在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49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覆灭。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可是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国家,最后落得个灭亡的下场?

  

  在周朝时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这也就是晋国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日后三家分晋的开端!

  那么三家分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认为三家分晋是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最后到了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三家分晋也就彻底结束了!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执政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的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机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即晋阳之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如果晋阳之战,三家输了!那么智氏就会独霸晋国,在这里我想引用王立群教授一席话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晋阳之战的战争结局不是韩赵魏三家灭智,而是智氏灭掉赵氏,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智氏灭韩,然后灭魏,最后就是智氏一家独占晋国。再设想一下,如果智氏一家独霸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那就不可能有秦国统一天下了……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后,另一个国家崛起了,这就是历史的一种偶然,而这个偶然就在于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我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想过!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历史意义

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

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 读《春秋》之终, 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 智氏一族的存灭, 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 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让我们来看看晋国灭亡的过程。由于晋国在称霸的过程中,卿族势力不断增大,甚至威胁了国君的统治,先有赵盾弑晋灵公,后有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卿族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相互攻伐。

  

  六卿势力范围

  公元前544年(晋悼公十四年),吴国延陵季子出使晋国,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谈话,事后说:“晋国的政权,终于要落在这三家手中。”公元前526年(晋昭公六年),晋昭公去世,子晋顷公夷即位,晋国六卿更加强大,以至于周景王逝世后晋国六卿平息了周王室内乱,立了周敬王。公元前517年(晋顷公九年),鲁国权臣季氏驱逐了国君昭公,鲁昭公逃居晋国乾侯。公元前514年(晋顷公十二年),晋国公族祁傒的孙子与卿族羊舌肸的儿子在晋君面前互相诋毁,六卿想削弱国君的力量,便依照刑法杀死了祁傒家族,把他们的封邑划分为十个县,各自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大夫,晋君的实力更加弱小了。

  公元前512年(晋顷公十四年),晋顷公去世,子定公午继位。公元前497年(晋定公十五年),赵鞅欲将卫贡500户良民从邯郸迁到晋阳,邯郸大夫赵午不同意,赵鞅想杀死赵午,赵午和中行寅、范吉射攻打赵鞅,赵鞅败逃晋阳防守,晋定公包围了晋阳。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去射、中行寅有仇,就调军队攻打他们,范去射、中行寅反叛,晋军转过头平叛并获胜,范去射、中行寅逃到朝歌据城自保。韩不信、魏侈替赵鞅向晋君道歉,晋君赦免了赵鞅,恢复了他的地位。

       公元前490年(晋定公二十二年),范吉射、中行氏逃到了齐国。公元前475年(晋定公三十七年),定公卒,子出公凿立。公元前458年(晋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晋出公很生气,求告齐国、鲁国,想借机讨伐四卿,四卿于是反击攻打晋出公,晋出公在逃亡齐国的半路上死去。知伯立昭公的曾孙姬骄做了晋君,即晋哀公。晋国的政务全部由知伯决定,知伯借机占有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在六卿中变得最强大。公元前453年(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杀死了智伯,吞并了他的全部土地。公元前434年(晋哀公十八年),子幽公柳立。

  最后便是三家分晋!公元前433年(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16年(晋幽公十八年),晋幽公*妇人,夜窃出邑中,被盗所杀。晋幽公死后,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为国君,是为晋烈公。晋烈公十二年(前404年),晋烈公会诸侯于任,晋师大败齐师,晋烈公献齐俘馘于周王,遂以齐康公、鲁穆公、宋休公、卫慎公、郑繻公朝周王。

       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从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89年,(烈公二十七年)烈公死。子孝公颀继位。公元前369年(孝公二十年),赵成侯、韩懿侯迁晋君于屯留。公元前359年(孝公三十年),赵成侯与韩昭侯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公元前351年(孝公三十年),孝公死,子静公俱酒继位。公元前349年(晋静公二年),赵国夺取晋国的端氏,又将晋君迁回屯留。不久,韩姬杀晋君,晋国最终灭亡。

晋国最后一个君王在他们分完晋国之后,去了韩国,晋静公最后被自己的妃子韩妃杀死了。其实晋国君主的命运还是很悲惨了,其下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不把他放在眼里。从一开始还有都城和几座城池的地盘,到最后全部被他们瓜分了,甚至被诸侯们贬为了庶民,毫无身份和地位,最后被赶到了韩国,还被别人指使他自己的妃子,把他给杀了,可以说,结局是很悲惨的了。

最早由于晋国,自己国内自己的人员矛盾,导致王室成员间,互相的的夺权和厮杀,然后晋公便是直接的打压王室公族,最终的结果就是晋国的王室公族的势力,开始慢慢的减弱了。于是,到了晋文公的时期后,就出现了六卿政策,也就是用所以卿大夫组合成一个小的内阁,去帮助君王治理好这个国家。可问题是,随着政策的慢慢推进,卿大夫的影响力,开始慢慢的超过了晋国的君王。

之后轮到晋出公时代,当时就只剩了四大家族,分别是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而在这其中,智氏的军事实力最厉害的,他本来想用自己的力量重整这个国家,但最后失败了,晋出公不得不出走逃离,最后就只能病死在路上。

而在这之后,这三家也不断选出了各种傀儡政权,但这些君王的下场都是很悲惨的。到了最后一任君王晋静公身上,他更是直接被赶出了国家。最后死在韩国,而在这之后,晋国也彻底没了。

战国初年,韩、赵、魏瓜分了晋国。

理由:在长期晋文公时期(BC636~BC628)晋国设置六军,六军分别由六位上卿执掌,形成“六卿”格局。最后“六卿”确定为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而栾氏、郤氏则较早就被清除出局。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春秋后期晋国疆域包括今山西省全境、陕西省东部、河南省大部分、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西部,但这些扩张得来的土地多半被异姓卿大夫家族所控制,卿族势力日益膨胀并逐渐凌驾于公室势力之上。

公元前497年,赵简子杀死赵氏分支邯郸赵午,引发了晋国内战。中行氏、范氏攻打赵氏,随后因智氏、韩氏、魏氏支持赵氏转而进攻晋国公室,他们的这一行为被视作反叛。经过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9年的8年内战,打着公室旗号的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取得胜利,将中行氏、范氏势力逐出晋国。

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中,智氏、赵氏力量较强。公元前475年,赵简子病逝,智氏逐渐称霸晋国。公元前455年,智襄子借口赵襄子拒绝割让土地给自己,联合韩氏、魏氏讨伐赵氏。战争持续到公元前453年,韩氏、魏氏因为害怕智氏兼并自己的野心,迅速倒戈支持赵氏,韩、赵、魏三家联合反攻消灭了智氏势力,并瓜分其土地,随后他们三家又瓜分了晋国剩余的土地。这时晋国君臣关系完全颠倒,晋君反而要去朝拜韩、赵、魏三家卿大夫。这一历史事件史称“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被彻底瓜分。

三家分晋时间是什么?

发生时间分别是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三家分晋并不是在某一天发生的历史事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