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长子为何没能继承皇位?顺治六岁继位之谜
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六岁继位之谜: 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立嗣”,在他逝世之时,围绕新一任皇位的争夺便开始了。争夺这个位置的主角主要是两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儿子之一、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一场蓄谋已久的斗争即将展开。
我们先看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战功累累,在满族八旗中有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支持。豪格身上继承者父亲皇太极的优秀品质,战功累累。更为重要的是,皇太极在生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君权至上的专制制度,在汉族帝王中“皇子继承”的传统观念已经开始影响了满族贵族们的思想。
睿亲王多尔衮比豪格小三岁,也同样是位高权重,战功累累。他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而且深得皇太极的信任和倚重,他自己也是文武双全。皇太极曾经对多尔衮说过:“朕爱尔过于诸子弟,赖尔独厚,以尔勤劳国政,恪遵朕命故也”。可见,皇太极对多尔衮的评价极高,自己深信诸子弟中只有他能“成事”。多尔衮最重要的一张牌便是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仍然存在,皇太极死后,这些共议国政的贝勒们大多支持多尔衮。
可以说,此时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都没有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双方各自暗地里在做着密谋和交易。
多尔衮与豪格画像
在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盼望已久的一天终于到来了。诸王贝勒们在皇太极的棺椁前提议立皇位继承人,两黄旗的精锐将停放皇太极棺椁的崇政殿围住,两旗代表大臣索尼、鳌拜、图赖等为了争夺“拥力之功”便握剑高喊:“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而多尔衮则以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捍卫者的身份,回喝到:“放肆,诸王贝勒们尚未开口,哪有尔等说话的地方,还不给我速速退下”。阿济格和多铎看到眼前的局势,并部占优,于是赶紧上前劝阻多尔衮,可是多尔衮怎会把如此小辈们放在眼里,阿济格和多尔衮同母弟弟多铎急的喊道;“太祖遗诏可继位者也有我之名,你若不从,便立我。”索尼、鳌拜、图赖等回击到:“太祖遗诏,肃亲王之名也在其列”。多尔衮冷眼说道:“那就立长,那当立礼亲王代善”。当时礼亲王代善,已经年老体衰,很久不问朝政了,他本人也无心介入此争斗之中。他只好两不得罪,说道:“睿亲王若应允,诚为国家之福分;否则,肃亲王为帝制长子,亦可承继大统。”
豪格坐不住了,以退为进说道:“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说罢,拂袖而去。可惜豪格虽然有父亲作战时的勇敢,却没有继承父亲的谋略。两黄旗的代表也纷纷离座,索尼、鳌拜、图赖等齐声道:“我等食帝食,衣帝衣,帝制于我,恩比天高。若不立皇子,我等愿从先帝与地下。”
代善见双方僵持不下,自己也部可能做皇帝,于是也打算退出这场辩论了:“我虽先帝之兄,但因年事已高,不与朝政,朝中之事一概不知,如何议立?”说完,也退出了崇政殿。
眼看拥立新皇帝之事就要谈崩,聪明的睿亲王又开口了:“尔等所言甚是,皇子继承也有道理,那既然肃亲王谦让退出,那便拥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新帝。而福临尚在幼小之年,须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我左右辅政,待其成年,即当归政。”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因为福临此时年仅六岁,大家并没有想到他。而福临也是“皇子”,两黄旗大臣们,发愣之余,也无法再次开口,因为他们打的口号是“皇子继承”,他们知道,福临的母亲是皇太极的五宫后妃之一---永福宫庄妃。在五宫后妃中虽然还有麟趾宫贵妃,但是她的儿子博不博果尔,但是他年仅两岁。大家想来想去,多尔衮这个随机应变的提议获得了大家的一致通过。
至于摄政王之职,既然多尔衮放弃了皇位之争,福临还年幼,也无可厚非。双方便退而求其次,拥立六岁的福临继位,即女真满族的第三位皇帝---顺治帝。睿亲王虽然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但却成为了这场斗争的胜利者。顺治朝的两位摄政王,济尔哈朗排名是在多尔衮的前面,可是在第二年,济尔哈朗便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宣布道:“今后各衙门办理事务,凡报告我二王的,以后都先报睿亲王,所有的记档署名,也先署睿亲王之名即可。自此之后,多尔衮便位居摄政王之首,在年幼的顺治帝面前,更是以摄政王的身份独揽大权,当上了不是皇帝的皇帝。
顺治继位之谜新解清太宗皇太极因患心血管病而猝死之后,皇位继承在肃亲王豪格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但结果出人预料,六岁的福临成为皇位继承人。六岁的福临何以能承大统?这是清朝历史的一个谜。往之论者多认为出自睿亲王多尔衮之首议。笔者提出另一粗浅看法,试做顺治继位之谜新解。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认为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朝鲜《沈阳状启》或《沈馆录》中的一段记载。为便于分析,征引全文如下:
秘密状启。十四日,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亦随而去。十王默无一言。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应作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云。
上述《秘密状启》,时间记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门秘密会议后的第十二天。文中的“大王”为礼亲王代善,“虎口”为肃亲王豪格,“八王”为英郡王阿济格,“九王”为睿亲王多尔衮,“十王”为豫郡王多铎,“右真王”为郑亲王济尔哈朗。
在上述引文中,有两句重要的话,不应该被忽视。这就是“九王应之曰”和“汝等之言是”十个字。在整段文字中,“九王应之曰”―――此前为议论,此后为结论;“汝等之言是”―――承上而启下,接前而转后。有三点,应分析。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
其一,“九王应之曰”,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一番议论,而被《秘密状启》的作者,或出于重点在启报新君为谁而省略繁文,或对当时秘议不甚了了而断简阙载。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其前都有一番争论。因是最高机密会议,外人不可得知而详。这段记载,十分可贵,有所罅漏,不必苛责。
其二,“汝等之言是”,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们有人提出立福临,故多尔衮才“应之”、“是之”,否则何应之有、何言之是!上述《秘密状启》,记于当时盛京。《状启》记载疏略,“汝等之言”断简,于是给人一种信息误导,似乎福临继位是由多尔衮提出的。睿亲王多尔衮权势倾朝,功劳归于己,罪祸嫁于人。这样,多尔衮就把拥立福临的功劳归于自己。
其三,“九王应之曰”与“汝等之言是”,萧一山《清代通史》在转述上面引文时,做了通俗节录:“睿亲王多尔衮曰:‘诸将之言是也。豪格既退让无续继意,则当立帝之三子福临,若以为年稚,则吾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再当归政。’因誓天而散,福临方六岁云。”这里虽省略“九王应之曰”,却将“汝等之言是”诠释为“诸将之言是也”。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直接史料未见一条,而所据之《沈阳状启》言辞含糊,且存疑点。依据史料,笔者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王济尔哈朗,理由如下。
皇太极是中国清朝的太宗。他52岁去世后,他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王位。这一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怀疑,因为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按照古代皇子继承皇位的制度,一般是皇太极的长子继承皇位,但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并没有成为皇帝。为什么?
豪格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功勋,他也因为有很多功勋而不断被提拔,大大增加了豪格能当皇帝的几率。但是,豪格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认同多尔衮。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但他比豪格小三岁。在中国历史上,他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贡献不一定比豪格少。所以他和多尔衮的不合,阻止了豪格当上皇帝。
皇太极死后,皇位之争也开始了。当时的斗争就像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斗争一样激烈。因为多尔衮曾经尝过与皇位擦肩而过的滋味,他不想错过这第二次机会。因为多尔衮心里早就谋划好了政权,他的气势压倒了豪格。经过十多天的战斗,事情的最终结局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最后当上皇帝的人不是多尔衮或者豪格,而是福临。
当时多尔衮其实是推荐福临当皇帝的,而且他还提出,当时福临还年轻,可以找两个秦王帮他当家。这个建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于是福临继承了王位,成了皇帝。这样豪格在与多尔衮的竞争中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这也是皇太极长子豪格没有当上皇帝的原因。
皇太极真名叫皇太极,谥号天聪可汗,继承了父亲努尔哈赤可汗的地位,也是建国后清朝的一员。
据史书记载,皇太极有15个妃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孝端文皇后、闵、和孝庄文皇后。其中,袁菲是皇太极的原配。她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嫁给皇太极,为皇太极生下一子,二十岁去世。她死后,皇太极没有追她做皇后,所以她叫袁菲。
段文女王的名字叫博尔济特哲哲。因为当时清朝比较重视与蒙古的联姻,所以出身于蒙古领主家庭的哲哲受到了重视。除了她的身份,哲哲是一个贤惠的女人。皇太极在位期间,她一直掌管后宫,所以皇太极对她很满意。
闵和,史称海兰珠,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女。她嫁给皇太极后,成了他最宠爱的妃子。她也和皇太极有过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但故事的结局比较悲凉,因为海兰珠33岁就去世了。这个消息让皇太极非常难过。
孝文皇后出生于1613年。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后。孝文皇后活了75岁,最大的成就是辅佐顺治、康熙的君主,所以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皇太极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为清朝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他成功的背后有很多人的默默支持和付出,比如他的小妾们。正是他们的德和智,才使得皇太极能够更好的为清朝而战。
皇太极的女人
据相关记载,皇太极一生共有15个妃子,包括、文皇后、闵和、易经大贵妃、康妃、孝庄文皇后等。其中,孝庄文帝的第九子福临成为顺治皇帝。在皇太极的一生中,他最爱的女人是海,也就是闵和。
闵和与孝庄皇后文是姐妹。孝庄文皇后很早就嫁给了皇太极,而闵和海26岁就嫁给了皇太极。值得一提的是,孝皇后和孝皇后、闵和是姑侄关系,三个女人的身世都和皇太极有关。
据有关记载,皇太极最喜欢的女人是闵和朱。朱26岁迎娶皇太极,皇太极封她为太尉。当宸妃生下黄帝的第八个儿子时,皇太极甚至大赦天下。他曾想立宸妃的儿子为储君的下一代,但王子只活了半年就去世了。皇帝第八个儿子的去世给终日郁郁寡欢的海兰珠带来了打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当皇太极在战场上指挥战斗时,他听说宸妃快要死了。皇太极连夜赶回关居宫,海已经去世,年仅33岁。皇太极非常难过。两年后,皇太极去世。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孝庄文皇后辅佐年轻的成为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即顺治皇帝。看到福临还很年轻,孝庄皇后任命多尔衮为摄政王,帮助福临处理政治事务。在孝庄皇后的帮助下,顺治皇帝的统治力量越来越强大。
海珠给了皇太极爱情,布木布泰帮助皇太极巩固了清朝。
皇太极为什么不传位于豪格
豪格生母出身低贱,竟连个姓氏都没留下,子以母贵,自然继位可能微乎其微。且皇太极又极不喜他狂躁粗鲁的个性,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任。这也就罢了,重要的是皇太极来不及布置身后事就嗝屁了,别说他当时没有传位豪格的意思,就算是留了遗旨,扶了豪格当皇帝,他位子也坐不稳。保皇派虽几乎与多尔衮势均力敌,但豪格却没能耐组织他们将他们揽在麾下。说到底,满清那时的皇位继承正统性和忠君思想少的可怜,谁强大谁就是主子。到了皇太极猝死时他已经没有能力选择新帝人选了。
皇太极死时豪格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说起豪格,真的是清初历史上的一国悲剧人物。按照常理来说,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应该是继承人,而且应该是大清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家族第三代掌门人,甚至是大清入关第一帝。
但是,这一切都是假设,没能成为真正的历史。豪格在战场上是个猛将,但是论起玩政治则太过于愚蠢了。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暴毙于盛京皇宫,死因扑朔迷离,甚至有坊间野史说是多尔衮与庄妃 败露,故而谋杀了皇帝。
皇太极一生致力于建立高度集中的君权专制体制,不想被后金女真贵族左右掣肘。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也想这么做,但是最终还是屈服于传统旧制度,八王议政作为贵族与皇权制衡的的机制应运而生。
即便是皇帝,皇太极也只好无奈地继承了这种体制。皇太极暴毙,诸王贝勒这些贵族就成为大清帝国最有实力的人,甚至可以左右帝位继承问题。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最有资格问鼎大位,而且他也是战功赫赫的人,征蒙古、侵大明,豪格都立下不少战功。凭借勋功,豪格在崇德元年就受封肃亲王。当时,满洲八旗的正黄、镶黄两旗都是豪格阵营的,支持他继承帝位。
但是,同样厉害的,也颇有功勋的多尔衮也想上位,兄终弟及,成为皇帝。多尔衮这边有阿济格、多铎,基本盘是两白旗。
如果豪格和多尔衮争得你死我活,清朝没入关就要内战。不过,这个时候,老成持重的礼亲王代善出面斡旋,最终达成了妥协,拥立一个当时没有能力执政的孩子——皇太极九儿子福临为帝,而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为摄政王共同辅政。
代善一帮人的安排,其实不仅是剥夺了豪格继承权,更是将豪格踢出了政治权力核心层。豪格日后的命运很惨,最后还死在多尔衮手里。
如果皇太极传位给豪格,那大清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即使是那样,这么多年下来大清也亡了,封建社会的弊病不会改变,必然被新的制度所淘汰。
皇太极为什么不立豪格因为祖训规定不能立太子,反而康熙才是个例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体制遵循的是满洲人传统,大汗死后,继承者是由贵族商议的,并且规定大汗(后来称皇帝)不能在生前预立太子。皇太极继努尔哈赤,福临继皇太极,莫不是经历了一番政治斗争。康熙也是有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太后拍板(因为在相对年龄较大的皇子中,只有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出过天花)。
而康熙立太子是因为当时三藩作乱,他担心自己遭遇意外,才将刚出生的嫡长子立为太子。没想到的是,康熙非但没出意外,在位还特别长,九子夺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两废太子之后直到去世前才在遗旨中确定继承人(当然这个也有争议)。雍正即位之后,为了避免储君之争(立太子的话自己生前有人争,不立太子身后有人争),于是创立秘密建储制,将储君人选存于正大光明匾之后,死后打开。之后几代都延续了这个制度。 直到咸丰,咸丰帝只有一个儿子,所以理所当然即位,是为同治。同治早死,无子嗣,慈禧做主立同治的堂弟,是为光绪。光绪也没儿子,光绪、慈禧相隔半天相继去世,慈禧生前确定溥仪为继承人,是为末代皇帝宣统。 所以有清一代只有康熙立过太子,前期是因为制度(当然这个制度有过变化),后期是因为没儿子可以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皇太极死后,为何作为长子的豪格没有能继承皇位呢?首先就是因为豪格自己的母妃的身份不是特别的崇高,特别是跟福临的母亲大玉儿以及海兰珠等人比起来,豪格的母亲的身份算是比较的低下了。而且古代的皇位一般都是由帝王的宠妃的儿子继承的,豪格的母亲比起海兰珠而言,也不是最受宠的,当然更不是皇太极深爱的女人,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豪格没有登帝成功也是情有可原的。
另外古代虽然提倡嫡长子继承制度,可是自从清朝之后,这一规则却体现的并不是那么明显,似乎已经被人们逐渐的淡忘掉了,所以作为长子的豪格没能因为长子的身份占到便宜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就连豪格的父亲皇太极都不是嫡长子,就更没有人会关心豪格的长子的身份了,再加上豪格的出身并不是非常的显贵,只是在年龄上具有优势。
还有就是豪格想要登上皇位还面临着很多强大的竞争者,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多尔衮了,多尔衮在清朝的实力不容小觑,这一点豪格不是不知道。皇太极突然去世以后,如果豪格坚持要坐上皇位的话,就意味着他一定会公开和多尔衮为敌,但是多尔衮可不是好欺负的人,他手上的兵力也足以与豪格匹敌,如果开战,双方的损失都会非常严重。
最后就是豪格自己的原因了,豪格的支持者不乏少数,但是其实也还是有很多人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加上豪格的决心不是很够,这其实也间接造成了豪格没能够继承皇位。最后经过多方势力的角逐,还是年纪尚小的福临登上了皇位。
皇太极为什么不让豪格当太子努尔哈赤晚年订立的规矩是即位的储君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就是由掌管八旗的八大贝勒推举,所以皇太极没有设立储君。
最终的结果是上三旗支持豪格,两白旗支持多尔衮,双方明争暗斗几乎演绎成武 装冲突,最终相互妥协共同拥立年幼的福临即位。 皇太极死后,为何没把皇位传给博穆博果尔皇太极去世后,为什么没把皇位传给豪格或者博穆博果尔,而是传给福临呢?本人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皇太极是突然死的,事前并没有什么长期生病而要死亡的预兆,所以他死前并没有留下遗诏!他是空留着帝位而去的!
第二:古代帝王之家都有一约定俗成的规定:在儿子即位之前,是子以母贵,在儿子当上皇帝后,才是母以子贵!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出身是很重要的,虽然清朝没有定下“嫡长子即位制”。但是清朝当时还没有进关,满蒙联姻是基本国策!这个时候,实际上母亲的出身,对于一个皇子的地位高低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影响到日后是否能继承大统的问题!
所以福临的母亲庄妃博穆博果尔的母妃地位要高一点,毕竟博穆博果尔的母亲是林丹汗再嫁!第三:福临年长于他的这个弟弟,当时的博穆博果尔还是一个不知世事是顽童!而福临则已经相对年长一些,懂事一些,而且福临的性格、品行都是不错的,与其让不知世事,不知道日后品行如何的小孩子即位,还不如福临来的稳重些,妥当些,他们也没必要冒这个险!万一博穆博果尔之后桀傲不驯呢。
第四,睿亲王多尔衮,拥护福临即位,这当中还光为流传着他与庄妃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事实上,当时多尔衮的势力要大于豪格,毫格只有一人,而多尔衮还有亲胞弟多铎的相助。为了防止宫变,维系满蒙的关系,在诸多因素之下,决定让福临即位!
关于这个问题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当时在选继承人的时候,要考虑继承人的身体状况,当时福临已经得过天花了,而博穆博果尔还没得过天花,为了避免夭折,最后选了福临。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1642年—1656年),清太宗皇太极第十一子,生母为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顺治十二年(1655年)封襄亲王, 顺治十三年(1656年)去世,谥号襄昭,无嗣。有学者认为他是董鄂妃的前夫,并且由于顺治与其抢夺董鄂氏而死,这个传说不见于正史。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又译黄台、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长子为何没能继承皇位?顺治六岁继位之谜
本文2023-11-03 03:45: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