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笔记中关于史命运的争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古代笔记中关于史命运的争论,第1张

Xi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的结局是一个诗意的谜。解开这个谜成为历代学者的一大爱好。

王进贾《拾遗记》卷三年:

更有美女,一个是伊光,一个是向吴进贡。吴娇华的房间他们两个并排坐在一起像一个门廊,他们的镜子和美丽的妆在珍珠和札幌。偷窥者总是担惊受怕,被称为神人。吴尧糊涂忘政,越兵入关,带着两个女人逃出吴元。部队越进越多,看到树下有两个女人,说是仙女,但是不敢侵犯。

这张纸条只说越军“望而不敢侵”。后来怎么样了?《拾遗记》没说。值得注意的是,吴人视两位美女为“神”,越军也视其为“女神”,这显然来自于她们惊人的美貌。具有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但有证据可以写出的美丽史。而这也是后人追寻终史的一个起点。

宋代姚宽是较早在笔记中提及史终结的人。他在第《拾遗记》卷《美的归宿》中写道:

云:“吴死,被杀。”杜诗曰:“西下姑苏,一戈追一戈。”东坡说:“等五湖过了,船就回家了,你还带着习字。”问王星之《自然之云》:“习字下姑苏,一个戈追范蠡,所以是两个意思。你不能让范蠡去习字。”怀疑吧,没有证据。因《西溪丛语》唐代宋文志,得《吴越春秋》云:“如花美,越王闻浣纱。国不妄自菲薄,献给吴宫娃。山半隐,竹多遮。一面欺负,一面又嘲笑傅。花花绿绿的人,效果也赞。一旦你回到故都,你会发现你的美丽。一鸟惊入松网,一鱼恐沉莲。我觉得我狂妄,方吴群邪恶。”这首诗与前一首不同,将详细评论。

姚宽列举了史结局的几种可能:一是被杀;第二,他和范蠡去划船;第三,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惠济。三种不同的说法哪个是真的,姚宽没有进一步考证。

阿明人翔宇在《浣纱篇》卷中对史的结局给出了答案:

云:“吴死,被杀。”那时习字已经死了。宋诗:“故都一回,美妆寻邪。鸟惊入松网,鱼怕荷花。”然后西子富会去查。杜牧诗:“西下姑苏,且一一。”习字愿意追随范蠡。还有关东坡的诗《西溪丛语家世旧闻》:“谁把麋鹿留给姑苏,谁更可怜师。”后来他因为偷了西方而走了。据余《逸老堂诗话》,“师的沈也美。”史的结局在史传中是见不到的。据说他来自古今范蠡的五湖四海。今天,我们知道他终于沉没了,他可以被桓千古冤屈。春秋末期的墨子相信了他说的话。

俞燮引用了《范蠡》年的记载,说石“最后沉了”,就是她在河里淹死了。淹没是一种特定的杀人方式,所以《墨子亲士篇》的记载和墨子并不矛盾。《墨子实录》推翻了宋、杜牧、苏轼的主张。

在此之前,南宋罗大靖曾对史的终结及其原因有过推断。他在0755—79000B编的第四卷《龚景谈话》中说:

“宫中美人不愁”这句话怎么了?范蠡征服越南后,变得富有,他的船装满了五湖四海,使他一尘不染。但是,如果仍然习惯于做他的工作,他不会喜欢他的颜色。如果他怕他会骗吴,他越会骗吴,他就越没有安全感。所以是以渡江之灾为基础的。虽然李去了河边,但他没有忘记

罗大靖的观点是石在吴武死后与泛舟。范蠡之所以取氏,并不是他自己欣赏氏的美貌,而是他担心氏的美貌会迷惑吴王,进而迷惑越王,最终导致越国的灭亡。罗的推论看似有道理,其实有太多的猜想。据史书记载,在吴死后离开越国,并不是为了带走施的“祸根”,而是为了保全自己。所谓“高鸟已散,好弓必隐;狡兔精疲力尽,好狗烹。”

杨慎,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引用了《历代诗话续编》的记录,表达了与于相同的观点。他说:

史和一起去了,但他没有出来。就因为杜牧说“西下姑苏,一个葛追一个”,就附上了。如果涉嫌盗窃,没有证据证明。一日读《墨子亲士》,曰“吴起之裂,其功也;施的美也是美的。”说:“吴死后,石也死在水里,所以她没有从走。”墨子的吴越之旅很近,书是真的。然而,我仍然担心牧之会有不同的意见。查了一下《吴越春秋》,看到《鹤林玉露》的引用:“吴死后,漂洋过海,定居河中,以至于与他同归于尽。”乃笑曰:“此事与墨子相合。杜牧没有作仔细的审判,已经来不及了。”当吴国的掩护被破坏时,将沉入河中。浮,沉也。与某人所说的相反。有了蛮夷,子虚氏假死,氏就强大了。许胜的死是牺牲。今誓报之忠,云长与他同归于尽。到了越国,还自称,杜牧于是把子变成了的伊伊,就是这个故事的影子,为的是让后人陷入疑纲。他自嘲说:“范蠡不幸遇到了杜牧,被诬告了几千年,却幸运地遇到了雪,而且来得这么快!

杨慎引用了《吴越春秋逸篇》年的记载,证明是在吴死后被越国淹死的。这个记录涉及到对两个词的理解。一个是“伊伊”。“衣衣”原指皮囊,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衣衣”里沉入江中而死;同时,“衣衣”是离开岳后给自己起的名字。公元年,越国灭吴后,“漂海易名,自称“夷丕”。后人用“伊子怡”或“伊伊伊”来指代范蠡。一个是“飘”。“浮”的常见含义是“浮在液体表面或空气中”。但杨慎认为“浮”字应作为反训,意为“沉”。这样就有了“越飘越施施于河,以至于与李毅同归于尽”的两种理解:一是越国让施跟随泛舟五湖;第二,岳把交给江,让她和子胥一起去。杨慎认为,第二种解释与《墨子》和《修文御览》的记载一致。杨慎还说,伍子胥的死与师在吴王面前骂人有关,所以用同样的方法让她和徐的儿子一起走,是“忠于徐的儿子”。

杨慎的说法引来不少争议。第一个反对杨慎说法的是人陈。他写《吴越春秋逸篇》这本书,是为了纠正杨慎《明诗话全编》等书中的错误。关于石的去向问题,陈引用了唐代卢光伟《吴越春秋逸篇》的一段话:

县城往南一百里有个语言馆。勾践命带侍奉夫差,侍应生在路上与沟通。他三年前来到吴,生了一个儿子。此时,语亭,他的儿子已经一岁了,会说话了,因为名字叫语亭。说:石在吴死后回到,带着五湖而去

并说:“从这个角度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是宁写的?”

同时代的王世贞对陈《墨子》的引用不屑一顾,认为是“正”,并嘲讽《丹铅录》是“说梦话”,而陈是“梦话”。他说,“范蠡不愿意做这种无赖的事,因为他越来越大。三年未约女,百里不露;如果暴露了,越王不会生气,吴王也不会生气。东方野人说话的根据是什么?”王还认为,《正杨》年的“雨儿亭”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女儿亭”。这个名字是《吴地记》中提到的“雨儿乡”和“女阳亭”的错误形成的。所谓的“雨儿亭”是不存在的。因此,《越绝书》把《逸篇》“石在吴死后回到,与泛五湖同去”作为从上述事情发展而来的观点,是不可信的。陈看到王士_的文章后反驳说,“《吴地记》的书都有,杨说《吴地记》的都是何典记载的?据说是余的影子写的,所以用正耳引用。袁枚不能违背她的志向,但每朵云都有它自己的方式,她在梦中谈到她的梦想后更加神志不清。”

应该说,《吴地记》中所描述的王世贞对史的看法是有道理的。说它是“启东野人之谈”不为过,说陈是“梦中梦”则不为过。陈只是用现存的书籍来反驳影射文字,即杨慎引用的《越绝书》没有说出出处。陈野之前没见过,有无中生有的嫌疑。显然,王世贞误解了陈的本意,于是就有了陈的反驳“他做梦后更神志不清”。今天能看到的《吴地记》并没有杨慎所说的《越绝书》引文。

晚明徐树丕从另一个角度论证,支持杨慎的“Xi石沉没”说。公元《吴地记》年,他说:“吴死了,吴王逃到阳山自杀,必须先杀石,不可把他的爱情当作报复和侮辱。这个道理是可信的。申于江,吴申也。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你娶了亡国之妻,情况就不会这样了。”许在这里的两个理由,即吴王永不受辱和永不娶亡国之妻,都是很勉强的。他们只是基于吴王和的个人自尊,这显然简化了复杂的人性。同时,对于《逸篇》年的所谓“玉耳亭”,他给出了与王世贞不同的解释:“玉耳亭在华亭,去了李百立。盖华庭原属李。当时它的真名是玉儿,吴立它为玉口。后来有会说话的孩子就改成了玉耳阁。把‘玉儿’改成‘玉儿’,加上习字的女儿,真是荒唐!”徐认为,所谓“玉耳亭”是一个又一个错误的结果。如果把这样的结果“移植”到身上,那么和泛舟五湖的说法就完全站不住脚了。但徐的说法是基于田野调查还是从书本上考证,不得而知。

清代的杭世俊与杨慎持相同的观点。他在《逸篇》中说:

据:《修文御览》,《吴越春秋逸篇》云溪石被杀,没什么可学的。所谓被害人,就是沉入河中,而不是被刑罚杀死。卢光伟《续修四库全书》引用《识小录》的话说:“师在吴死后,回到,带着五湖离开。”今天没有这篇文章。盖“伊伊”,子虚也。范蠡也被命名为“子怡”,所以有错误。引用《吴地记》和郦、李的《盛安诗》来证明石的《申江记》并不容易。杜牧的诗里有个“个”字,是明人误用,不应曲解。

杭世俊的分析是仔细的,逻辑严密的。他还对杜甫诗中的“夷”字和《订讹类编》作了分析,认为杜牧诗中的“夷”意为石沉江而亡,因“夷之革”

指的是含有子虚遗骸的皮囊,而不是范蠡;的“以夷制夷”也就是把石沉在河里。究其原因,子胥之死与师在吴王面前谗言有关,“蛮夷”意为沉杀其皮。至于有些人把“追随李益”理解为“追随”,那是范蠡的绰号“李”造成的误解。第三,《西溪》年《施被杀》中的“杀”是指“沉入江中”,而不是其他形式的“刑杀”。最后,杭认为,卢光伟《吴越春秋》所引《吴地纪》石与泛舟之说不可靠,因为“本书无此事”;杜牧诗中的“个”字也明显误用。

然而,人胡不同意杨慎的一些说法。他在0755—79000年的《书窦》中说:

杨格的理论,当你还在的时候看到你就太多了。越是长脖子黑嘴的王,越是消灭忠臣,越是记敌臣,越是说沈向子胥汇报?足以亡国,你不想拥有。又令誓果不杀,而用此事为作结。说话的人也许并不意味着他只是的一个贵族学者,而是享有之美的史;不过,这也是的一个妙处,不妨把托付给一位高贵的学者。就是让跟随,用的一切来报答。Xi史飞私奔了,但范蠡没有偷开关。对他的荣誉有什么损害?恐怕范蠡不会被忽视。

本文中的“偏激”是一个佛教术语,指的是执着于片面和极端的邪见,相当于“偏见”。胡的意思是,越王灭了吴以后,他甚至担心杀国家的忠臣为时已晚。他会去哪里照顾敌国的忠诚官员?杨慎的“_诜施回报其子之业”的说法是荒谬的。越王之所以要杀石,只是因为“一个尤物足以亡国”的警告。同时,他进一步指出与李走在一起,是贵族文人与美女的结合。史跟随,不仅是为了报,也是为了养活她。因此,杨慎关于史的“雪中送炭”的说法是冤枉了这位美人,是不会接受这种“好意”的。

概括起来,古代笔记对石的结局有三种看法:一是沉于水中,二是与泛舟五湖,三是归故里。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很多,证据最原始,相对可信。问题是,岳为什么要杀死和为岳报仇的英雄石?“报君忠子”显然不合理,说你是红颜祸水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吴灭亡的教训指日可待。勾践为什么不把这个绝色美人抛在脑后,保持清醒的情欲意识?勾践就这么控制不住自己,这么缺乏自信吗?孟子曾说:“西方不洁,人人掩鼻。”这句话似乎告诉人们石的死与他的“不洁”有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越国在事前只是把视为实现“阴谋”的一个棋子,而在事后根本没有把她视为英雄。而且,他们在思想上非常重视女性的贞操。因此,在完成了她的使命之后,她就被作为一个“不纯洁的”罪人而杀死了。尽管这个罪人,这个“不洁”却是岳的王公大臣强加给她的。

Xi史怎么了?因为发生在2000多年前,史料的缺失和模糊的记载使其成为一个永恒的谜。我们仍在等待更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史的真面目。当然,这个谜团可能永远无法解开。然而,无论如何,这些都与的美丽和她的传奇无关。

我们知道词学极盛于两宋而中兴于清代,终有清一代,词学大家辈出,虽然如今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清词只有纳兰性德。可是真的是如此吗?清词有豪放如苏辛,无所不能入词的陈维崧;有江湖载酒,语重情长的朱彝尊;有冷俊清空,纯雅至极的厉鹗;也有伤心婉转,愁伴终生的项鸿祚;还有被称为倚声家老杜的蒋春霖等等,又怎么会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呢?

这一篇我们来介绍下清词中浙西词派的中坚力量的厉鹗。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被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无一字不清俊”的《百字令》

七里滩:又名七里泷,在今浙江桐庐县严陵山西,两山夹峙,水流湍急。

桐江:富春江流经桐庐县的一段称为“桐江”。

高躅(读,焯zhuó): 高人的足迹。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音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鹤梦:谓超凡脱俗的向往。 唐 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

拏(读,拿ná)音:指桨声。

西岩渔父:亦指严光,严子陵,出世的高士。于汉光武帝刘秀为同学,辅佐光武中兴之后,隐居于富春江上,自耕自钓。刘秀多次邀其出仕,皆推辞了。

汐社:南宋谢翱于宋亡后,名会友之所曰“汐社”,取潮汐期晚而信之义。文天祥死后,谢翱曾登桐江的西台,作《朱鸟歌》遥祭。

这首词是厉鹗夜游桐江,缅怀高士所作,也是厉鹗的代表词作之一。关于词意,我想联系文本与小注,单从理解上来说,应该没有什么特别尖晦的地方。

上片开篇即言明这是一场秋天的夜游,前往的地点是桐江,此行的目的是“为写当年高躅”,为了去缅怀,瞻仰高士们的足迹。接着呢,厉鹗说此地是“风露皆非人世有”,眼之所见,目之所极都不是一般人世间能看到的景色。恰此心旷神怡之际,作者“自坐船头吹竹”。再看“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这人与这景多么的超凡脱俗般的和谐,世间的一切声音从两侧的深山中传来,正坐在吹笛子的人,眼里余光看着水面上星月的倒影。远处的浆声愈来愈远,渐渐听不清楚。在江水西侧的岩石入了作者的眼帘,猜想或许这曾是严子陵曾经垂钓、夜宿的地方吧。整个上阙所造境界真清俊入骨,说它是不似在人间,也不为过。

下片,先于换头处同样缅怀了另外一位高士谢翱。但只可惜而今、现在,在这桐庐江的秋夜中,不管是严子陵还是谢翱都已经不见踪影了,只剩下作者在这富春江上孤独的飘荡,这是一份来自千年知己不遇的孤独。

接下来依然是写景,不过相较于上片宏观之境而言,此处写景多是特定镜头,冷冷的几点流萤飞过了前面水湾处的几间茅屋。周边的林子干净得仿佛把该有的烟雾给收藏了,山势极高仿佛都限制了月亮找到这里,但仍有月光流下。水中船帆的倒影摇曳着水中月下山峰的倒影,更显的空灵流转。通过这样远、近、高、低的视角转换,把此际的清,冷,俊,雅表现的十分到位。

至于结尾处“ 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那些随风飘荡的白云啊,此时还在幽谷中休息。这一句可以说是实写,但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是虚写,是厉鹗所想象到的。以不愿或者是经过了“ 随风飘荡”后的深谷白云,来比喻隐居于桐江之中的高士。这样这首词除了本来的清雅冷俊以外,又多了一份“意内言外”之美。

现在来看,何谓“清雅”?清而不枯,雅而不俗,寒而不瘦,所构成的词境是空灵清冷,而又秀色可餐,这便是清雅。厉鹗所填之词就有这样的特性。

厉鹗,钱塘人,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康熙三十一年五月初二日(1692年6月16日)生人,乾隆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752年10月17日)卒。

厉鹗家境本身就很清苦,加之少年父亲去世,他兄长便要求他去做和尚,由于厉鹗强烈的反抗,最终也没有去成,但是这个事却激发了厉鹗的向学之心,本来人就聪明,再加上刻苦,那还得了,有记载说他“读书数年,即学为诗,有佳句”,而且厉鹗本人呢,又不属于死读书那种,他的涉猎也十分广泛。说他是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所以他年纪不大,就已经有诗名在外。

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厉鹗从杭可庵游学,进一步的扩展了自己的学识,在此期间,厉鹗与杭可庵的儿子杭世俊,志趣相投相交甚密,遂成终身的知己。当然在游学之余厉鹗的诗词创造可也没有闲着,二十岁时就写了《游仙百咏》,没错是一百首游仙诗。

游仙诗这个诗歌题材,一直是在中国传统诗歌里面比较有特色的题材,主要是以遨游仙境为主题,当然也有在某些名山大川偶遇仙人的内容,历朝历代都有人在写,比如魏晋时期的郭璞,还有唐代的曹尧都是以写游仙诗而出名,我们鼎鼎大名的诗仙李太白也写过很多游仙诗,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就是一首游仙诗。

有些跑远了,言归正传。厉鹗在他二十时就写下了《游仙百咏》这一百首游仙诗,不过可能是游仙之时的逍遥让他觉得流连忘返,没过多久他又写了《续游仙百咏》,好吧,二百首游仙诗了,这次总该够了吧。感觉也好像是够了,那么厉鹗也应该暂时停下了游仙的脚步了吧。可是我们错了,没过几年,也就是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厉鹗收藏已久的那颗游仙的情怀被再次放飞,再次写下了《再续游仙百咏》。就这样,在25岁之前,厉鹗同学以及游了三百次仙了。现在想想,后来有人称厉鹗为“樊榭老仙”,就可能是这个原因。

不过厉鹗的仕途却不怎么顺利,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和乾隆元年(1736年)厉鹗曾有两次入京机会,第一次是中举后入京参加会试,第二次是被浙江总督程元章举荐博学鸿词入京,但是也都由于种种原因,厉鹗没有做成官。不过做不做官好像对厉鹗的影响并不是太大,他说“吾本无宦情,今得遂幽慵之性,菽水以奉老亲,薄愿毕矣。”

虽然没有做官,但在当时厉鹗已是才名在外了,很多当时的俊杰也都愿意和厉鹗结交,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也在其间,而且“二马”家里藏书丰富,据说后来四库全书馆设立的时候,“二马”私人捐赠的书就用七百余种为全国之最。有这么大的优势与魅力,厉鹗这种好书之人便也就成了“二马”家的常客。在此期间厉鹗与全期望,杭世俊等人一起探讨经史,结伴出游,各有唱和。

到了厉鹗的晚年,和我国古代很多诗人一样,属于贫病交加。而且他深爱的妻子朱姬也先他而去,他为自己亡妻朱姬写下了《悼亡诗》十二首,可以说是字字血泪。这一时期也是厉鹗著书立说的巅峰时期,一部《宋诗纪事》,一部《辽史拾遗》在当时也都红极一时。如果抛开他的诗词成就不论,单单就凭借这两本书,亦足以使其留名青史了。

厉鹗在词学方面的成就极高,他是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人物,词坛领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是当时朱彝尊《词综》之后一大词学著作,也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厉鹗为词,主张学习姜夔和张炎,宗南宋诸家,以“清”,“雅”入词,认为词应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如果没有厉鹗,清词依旧会中兴,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这种中兴里也许就会少了一份“清雅”,一份仙气儿。

虽说厉鹗的成就主要在词,但在当时厉鹗的诗亦足以使其闻名于世,他的好友杭世俊曾有言,“是科征士中,吾石友三人皆据天下之最。太鸿之诗,稚威之古文,绍衣之考证穿穴,求之近代,罕有伦比”。厉鹗留下的一部《樊榭山房集》,也被人评价为“十诗九山水”,张世进在《哭樊榭二首》诗中写道:“当代风骚手,平生山水心。”。由此关于厉鹗在诗方面的成就亦可见其一斑。

柴红桃柴尔乾柴尔龙柴启元柴熙来柴曦来柴慈凤柴赫辰柴晨光柴林水柴惠超柴语谦柴子桐柴爱军柴梓易柴敬轩柴小岚柴梓巽柴梓哲柴鸿波柴森楼柴灏浩柴皓焙柴皓哲柴智海柴智洋柴智涛柴荣涛柴森乐柴泉涌柴同泽柴永泽柴世泽柴泽世柴新洋柴润田柴润天柴天源柴天海柴润龙柴汉龙柴港龙柴海龙柴晓涛柴如涛柴钰涛柴钰洋柴贵洋柴海杰柴润吉柴浙润柴海涛柴瑞佳柴先菊柴永芹柴飞鸿柴浩淼柴永浩柴斌辉柴宁浩柴小提柴雨雨柴毅洋柴永淇柴淇武柴乐淇柴宏淇柴文淇柴璞凡柴晓雨柴赫轩柴世鸿柴骁函柴宇赫柴潇瑞柴潇涵柴仁赫柴赫仁柴赫凡柴鸣赫柴赤赫柴方赫柴南赫柴朝赫柴德孝柴鹏赫柴天赫柴巨赫柴创易柴森景柴君赫柴叶峰柴叶锋柴照亮柴亚锋柴鸿友柴菡忆柴菡嫔柴安灵柴学东柴嫱柳柴嫱俣柴嫱宣柴少新柴英剑柴哲心柴铭鸿柴鑫荣柴浩洋柴淑祯柴建民柴亚光柴亚辉柴有琢柴睿蠲柴睿鹬柴树峰柴凌虹柴荷蕾柴赫雄柴瑜藿柴雄良柴彳骊柴国年柴国睿柴宏山柴继涛柴延鹏柴宗勇柴学亮柴冬杰柴温欣柴忆丹柴雨桐柴诗嘉柴路佳柴玉柱柴扶林柴焕铭柴焕茗柴欢淑柴刚伟柴欢宜柴欢艺柴佩茜柴佩君柴茗欢柴欢茗柴欢鑫柴欢馨柴欢欢柴欢真柴欢逸柴欢飘柴欢宇柴欢羽柴欢素柴惠飘柴舒烃柴雅雅柴茗月柴茗茜柴昊烀柴刚存柴盈君柴君盈柴慈忠柴思源柴维克柴巾惠柴艳静柴幸彦柴一沣柴一斌柴军波柴小岗柴旭岗柴俪杰柴一城柴延珂柴彬斌柴树兴柴树海柴浩恒柴恒浩柴富雄柴方军柴秀秀柴梓涵柴晓飞柴超敏柴紫彤柴紫桐柴占彪柴洵钢柴醇纲柴纯纲柴淳纲柴淳冈柴淳岗柴淳钢柴纯刚柴晓龙柴毓平柴新瑜柴铁洪柴劲松柴利波柴会学柴文勇柴晨赫柴赫晨柴颀扬柴建光柴庆澹柴明瑞柴功赫柴光祥柴泽泉柴汉赫柴依赫柴向兵柴一赫柴广明柴显赫柴鹭阅柴岩峰柴苇杭柴英姝柴渤申柴渤坤柴博森柴本义柴盈倚柴进宽柴培蜂柴亿丹柴晓振柴富继柴景继柴强腾柴惠凌柴沌洋柴诺晨柴建琨柴缄琨柴舒阳柴哓林柴得奎柴船孝柴丙超柴培康柴然栗柴然行柴沛宏柴堪孝柴九祥柴佩占柴愧云柴凡亭柴千舒柴千乔柴晓昕柴纯钢柴润培柴锦峰柴宇寒柴宗官柴一朔柴建荣柴晟凯柴晟博柴君慧柴花香柴金华柴鹤桐柴艳杰柴小乔柴建明柴惠灵柴嘉暄柴加暄柴嘉煊柴世珲柴艳晴柴秋宛柴秋婉柴婉秋柴秋晚柴学青柴绫阑柴诵瞳柴子立柴京颐柴思涵柴愉晴柴昱仑柴姝仪柴敬姝柴姝伊柴泽威柴金绵柴盛高柴珠宏柴晓冬柴知希柴宇鹏柴穗汇柴书秀柴志春柴清谷柴清树柴清辞柴玉德柴安宁柴安迪柴安鑫柴安杰柴安金柴安鹏柴安浩柴鹏浩柴庆祥柴洪亮柴庆翔柴朝阳柴苏殷柴昊东柴勇健柴坤廷柴墨儒柴法儒柴子儒柴子舒柴子书柴赫翔柴继祥柴子东柴小东柴赫佳柴佳赫柴家赫柴前辉柴春华柴应春柴顺健柴雨晨柴宜希柴子名柴子明柴青岳柴子甲柴青峰柴子夫柴子丰柴靖宇柴靖宜柴敬一柴佳新柴佳佚柴晓赫柴国湖柴自湖柴昱沙柴川湖柴予湖柴于湖柴昱湖柴胡湖柴丙湖柴昱洋柴心洋柴心湘柴启湘柴子湘柴子湖柴启湖柴心湖柴海湖柴海亮柴恩含柴恩晗柴恩涵柴恩好柴恩灏柴恩颢柴恩昊柴恩皓柴恩浩柴荆程柴世俊柴士军柴全榜柴迪瀚柴子卓柴大为柴子朔柴志鑫柴大鑫柴鑫为

清代编纂了一部庞大的中华文化文库《四库全书》,有资格参与编纂的都是当时朝野颇有名气的学者文人。当然,完成如此宏伟的巨著只是“万里第一长城”,后面还需要一个合格的文史大师来审阅。清代天才王中应邀到镇江审阅《四库全书》份手稿。这个王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王中,本名傅蓉,江苏江都人。我童年时失去了父亲。小时候家里挺穷的。我妈妈做布鞋谋生。因为没钱上学,读书的启蒙也是我寡母邹教的。14岁后,王中在一家书店当店员,这正好给了年轻的王中一个在书海中遨游的好机会。王中的天赋是非凡的,他后天也很努力。27岁时,他打出了《哀盐船文》的成绩。他被当时伟大的经济学家杭世俊评价为“惊心动魄,千言万语”。从此,他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清乾隆二十八年,王中考0755至79000,为扬州府第一。王中曾希望走上科举之路,但在乾隆三十三年,王中在乡试中名列最后。此后,王中不再参加科考,不求名利,专心学习。四十二年,王中举为进贡学生,开始为朝廷服务。他还在南京帮忙编《射雁赋》。

由于王中杰出的文才和文学声誉,王中于1790年被邀请到镇江文宗阁校《南巡盛典》。四年后,王中《四库全书》到杭温兰阁查校。由于王中早年家境贫寒,身体并不强壮,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又辛苦劳作,以至于出现了类似于今天医学上所说的“神经衰弱”的症状。鼓声、鸡鸣和狗吠声稍微大一点,王中的心跳就会加快,晚上就睡不着觉了。复习《四库全书》,需要参考古今学术知识,整合百家,更需要超出常人的健康体魄支撑。所需要的精力和体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王中的健康状况一点也不好。此时油尽灯枯。1794年冬,王中死于西湖的葛陵园修道院。

推崇顾,主张“经世致用”的理论。他在哲学、历史和文学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就。王中的骈文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清代骈文中公认的最高文体。中国历史学者王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据说他家“藏书不多”。王以自己的才华为荣,认为天下能读得好的只有三个人:刘太公、王念孙和自己。但是,王认为,在这三个人当中,他仍然排在第一位。王中作品有《四库全书》6卷、《述学》10卷、《广陵通典》6卷和《容甫遗诗》传世。

 17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é)望:不满意。

[文言知识]

说“显”。‘‘显”是个多义词。一、指“明显”、“显著”。成语有“显而易见”。二、指“高贵”。上文“倘命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所谓“显宦,’即是显贵的高官。三、指“显出”、“表现”。如“大显身手”。四、旧时对先人的美称。如“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死去的母亲)。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

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松龄善其言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17、蒲松龄之妻

(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妻子劝止他说:“你不要再这样干了。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蒲松龄笑着问:“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

参考答案

17、蒲松龄之妻

1①快乐②同“无”③只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3①看到②回顾

相关阅读:

中考 课外文言文 练习 题含答案(18套)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一)班昭续《汉书》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二)蔡文姬求情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三)炳烛而学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四)薛奎识范镇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五)芮伯献马贾祸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六)及之而后知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七)管仲破厚葬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八)董叔攀附权贵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九)王昭君出汉宫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十)商於子驾豕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十一)魏收改武学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十二)申屠敦之鼎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十三)强弱之辩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十四)诸葛亮传略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十五)千轴不如一书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十六)答苏迈书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十七)蒲松龄之妻 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十八)杭世俊喜博

人物介绍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据金农自述;“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无穷”。

金农天姿聪颖,早年读书于学者何焯家,与“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邻,又与吴西林同时,与号称“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更增金农的博学多才。乾隆元年(1736)受裘思芹荐举博学鸿词科,入都应试未中,郁郁不得志,遂周游四方,走齐、鲁、燕、赵,历秦、晋、吴、粤、终无所遇。年方五十,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书法功底,终成一代名家。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为“扬州八怪”之首。妻亡无子,遂不复归。

金农的一生,大半

在坎坷中渡过,有时“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在困苦时也不得不依赖贩古董、抄佛经,甚至刻砚来增加收入,也曾托袁枚,求写彩灯,王昶撰《蒲褐山房诗话》记述金农,“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然遇同志者,未尝不熙怡自适也”。卒年七十七,一作七十八。

金农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鉴赏,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

个人成就 书法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

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

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

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 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

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 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其“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绘画

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

金农书画作品画佛号心出家Q粥饭僧。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问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也。他画梅,自称“江路野梅”、要求“天大寒时香千里”,画马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去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足见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他在一册页上画一士大夫高卧四面通风的水池亭中,题曰:“风来四面卧当中”。逍遥自在,不及世事,亦以“清高”自居。金农申言要把自己“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之画中。“以抒不平鸣”。在一幅《墨竹图》中,他竟然直书:“磨墨五升,画此狂竹,不钓阳鲚,而钓诸侯也。” 喜画瘦竹,说“画竹宜瘦,瘦多寿,自然饱风霜耳”。每画毕,必有题记,如“虚心高节,挺立不屈,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雨后修篁图》题诗曰:“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

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随意挥写点染,简朴疏秀 ;其梅、竹用笔奇拙 ,凝练厚重 。书法从《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郎碑》变化而出,运笔扁方,竖轻横重,别具奇趣,风格独特,自谓漆书。金农的书画在当时享誉很高 ,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山水人物册》、《月华图》、《携杖图》、《东萼吐华图》、《墨竹图》等传世。著《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个人影响

“扬州八怪”,通常的说法是李W(复堂)、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金农(冬心)、黄慎(瘿瓢)、郑燮(板桥)、李方膺(虬仲)、罗聘(两峰)。此外,至少还有五种以上说法,涉及十多位画家,但无论哪种说法,金农都在其内,可见他是“八怪”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人们为何以“怪”相称?“怪”又“怪”在哪些方面呢?

这个“怪”首先是指作品格调上的离经叛道。金农等人戴上“扬州八怪”的桂冠后,既为社会所认可,又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扬。这除了艺术风格的原因之外,其中也包含着个性行为、思维方式、处世观念等多种异于常情的因素。难怪好友全祖望称他为“畸士”了。

金农交友广泛,上至名门公卿、富豪巨贾,下至卖浆引车的贫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交友还有一种怪脾气。他瞧不起的人,不但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且报之以白眼,更别想求得他的诗文字画。而对要好朋友从不以穷富贵贱取人。

在金农众多的朋友中,一个就是当时寓居扬州的郑板桥,两人喜欢一起“杯酒言欢,永朝永夕”,“相亲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郑板桥曾说“杭州只有金农好”。他俩除了有共同的人生观、艺术观外,个性脾气特别相投,常常出入秦楼楚馆,酣饮金农中年游历达十五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哪来旅行费用呢?除了化缘僧院,朋友资助外,他招募挑选了一批能工巧匠,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技术访游团”,金农充当“团长”,团里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如甬东朱龙擅雕凿纹刻砚石,新安张喜子精界乌丝栏,会稽郑小邑擅长抄写,吴门庄闺郎会弹奏乐器,兰陵陈彭擅长画墨竹,每到一地全团便开展活动,以此筹措旅资。这种方式在“扬州八怪”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金农具有的完全是一个浪漫诗人的情怀,一个不修边幅的书画家风度,一个无拘无束的野逸文人气质。其次,金农晚年穷困潦倒,尽管不能排除社会原因,但也有属于自身的缘由。金农的收入也颇可观了,结果老来却弄得四壁皆空,无钱入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康熙、乾隆时代的书法界正是“帖学”一统天下。金农和郑燮等人卓然树起叛逆的大旗,成为清代书道中兴的领 者。金农的书法艺术和他的绘画一样,以古朴浑厚见胜,有“求拙为妍”的艺术特点。从传世书迹来看,其隶书苍古奇逸,正书朴厚歧出,行书健劲潇洒,影响最大的还是他首创的漆书。“漆书”这个词的来源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二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评自己书法时说:“臣书刷字。”可知“漆书”是指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写漆书所用的墨是自选墨烟所造的“五百斤油”。“金农墨”浓厚似漆,“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幽光徐漾”,写出的字凸于纸面,稍一触指即为墨染。所用毛笔,是“截取毫端”,平扁如刷,蘸以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如漆刷之运作。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似粗俗简单,无章法笔意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剔除细节,直取磅礴气韵。那险峻雄奇的构局,浑朴钝拙的金石趣,都融合在黑、厚、重、凝的格调之中。

由于金农的身世,他以卖字卖画为业,难免把商业习气带入艺术领域。许多慕名求索者又非知音,不少作品明显有应酬之嫌,甚至有“师藉门生卖画钱,门生画亦赖师传”,“图成幅幅署髯名,浓墨刷字世便惊”的情况,并由此引发出“金农无画论”之争。这些情况虽给金农书画的鉴赏、论评带来一定疑难,然而绝不能由此否认他的作品风格是顺应了当时历史文化发展的趋势,在抒发个性,冲击时弊,力倡新思维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2009年12月19日,有着“扬州八怪”之称的金农的《花果册》在杭州拍卖会上以3976万元的价格创下西泠拍卖最高成交纪录。

相关作品

金农自画像轴

《自画像》轴,金农作,纸本,墨笔,纵1313cm ,横591cm。

此图为扬州八怪之一金农73岁时的自画像。画中老者身着布衣,持杖侧身而立,姿态笃定,神情超然。其头部画法较为写实,具有肖像画的特征,浓密的长髯,细细的发辫,矍烁的双目,真实传神地描绘出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图中人物的体貌不求形似,极尽夸张,具有漫画意味,这是一种文人画家逸笔的肖像画。画家以焦墨渴笔勾勒人物形象,线条生拙简朴,脱胎于南宋马和之“兰叶描”,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

艺术年表

1687年 康熙二十六年 丁卯 1岁

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出生干浙江仁:和(今杭州)钱塘江上,居家候 。潮门外。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戊辰 2岁

高翔生,江苏甘泉人,书画家,金农好友,扬州八怪之一。

马曰g生,安徽祁门人,大盐商,诗人,金农好友。

1692年 康熙三十一年 壬申 6岁

方土庶生,籍贯新安,上诗画,金农友。

厉鹗生,诗人,学者,浙江杭州人,金农好友,—生与金农过 往甚密。

1693年 康熙三十二年 癸酉 7岁

郑燮生,江苏兴化人,金农友,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1695年 康熙三十四年 乙亥 9岁

丁敬生,(金农同乡邻里)与金农交谊深厚;书画篆刻家,尤以篆刻著名为浙派开山。

1696年 康熙三十五年 丙子 10岁

杭世骏生,浙江仁和人,文学家、金农好友。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 17岁

初习声韵之学。故里项霜田引为小友,与同里诗人、诗僧交游,得赞誉。

1705年 康熙四十四年 乙酉 19岁

全祖望生,浙江鄞县人,诗人、学者,金农好友。

1706年 康熙45年 丙戌 20岁

四月,渡罗刹江,至萧山拜访91岁诗坛名宿毛奇龄,得其赞赏。至会稽、探禹穴、观窒石。冬,丁敬至

金农处相与考证金石,金农出示王《秋山行路图》共赏。

1707年 康熙四十六年 丁亥 21岁

就读于苏州何焯(字屺瞻、号仪门,学者、书法家)家塾中,凡二年,金农金石碑版之识于此多有所得。

1708年 康熙四十七年 戊子 22岁

往慧庆拜谒东南诗坛盟主朱彝尊,朱笑迎而赞其诗。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壬辰 26岁

至吴门,访张三吁。

1714年 康熙五十三年 甲午 28岁

春,厉鹗访金农;夏偕厉鹗访王次颜。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乙未 29岁

秋,厉鹗造访于江上,金农出颜真卿《麻姑仙坛纪》、《颜鲁公祠堂碑》米芾法帖拓本等。厉鹗观金农书法并以诗论之。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丙申 30岁

偕厉鹗游。病店(疟疾)于江上,取崔国辅诗句“寂寥抱冬心” 语意,始自号“冬心先生”。作《怀人绝句三十首》,名《景申集》;由鲍附梓,厉鹗作序。

1717年 康熙五十六年 丁酉 31岁

于陈撰玉几山房观宋人墨梅图。春,见《武梁祠汉画像石唐拓本》并作跋。秋,杨知、陈章见过金农处,

出示汉唐金石拓本240种共赏。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 32岁

夏,偕厉鹗至长兴共访鲍,又同游若溪。作《若溪曲》二首。 有诗记之,此年曾作《兰竹图》。

1720年 康熙五十九年 庚子 34岁

携自编诗集《景申集》游于扬州,广得赞誉。冬,寓扬州。作《麻姑仙坛记跋》署款金司农。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辛丑 35岁

春,游扬州。结识余元甲等人。秋,与友人游禅智寺,后有行楷书《游禅智寺诗》。岁杪,回江上老屋

整理《冬心斋石刻\帖》。作有行书《与高西唐书》。

1722年 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 36岁

恩师何焯卒。

1723年 雍正元年 癸卯 37岁

农历五月出游山东,赴莱东,经临淄见赵执信。秋,过访厉鹗以诗卷索序。

1724年 雍正二年 甲辰 38岁

在扬州,于河享斋中观书画名作,自天宁寺移居净业精舍;作《行书自书诗册》。

1725年 雍正三年 乙巳 39岁

作《隶书王彪之井赋》。是年由金司农更名为金农,字由寿田 更为寿门。

春,开始作泽州之行,好友汪士慎、厉鹗、马曰璐送行并以 诗纪之。过京师,结识有同门之谊的探花徐葆光、贵族阿金、书法家王澍等。九月赴山西泽州投陈壮履(字幼安)处,客居三年。

1726年 雍正四年 丙午 40岁

春,访圣王坪、石淙院。秋,游吉祥寺,过北崎精舍得宋高僧手书经卷残本。

1727年 雍正五年 丁未 41岁

时客泽州陈壮履处,作《龙诞香二首》寄吴焯、厉鹗,作《寄丁敬》、作《忆康山旧游》寄怀马曰g、

马曰璐、汪士慎、高翔、余元甲等好友。

1728年 雍正六年 戊申 42岁

仍客泽州陈家,在太行山道中作《马垂铭》。

1729年 雍正七年 己酉 43岁

春三月南归,旋又有泽州之行,游晋祠、太原等处,在娘子 关坠马,治引首印章“娘子关坠马后书”;春,作自画43岁小像,十年后有《自题四十三岁小像》三首。于尧都得赵孟\手札一件。

1730年 雍正八年 庚戌 44岁

五月南归,在曲阜停留四月,九月于曲阜作隶书《王融传》、《王秀册》等,初冬归扬州,十一月在扬州为学轩先生写《行书 砚铭》册等。

1731年 雍正九年 辛亥 45岁

在扬州与王虚舟同观项元汴藏张旭草书卷。秋,马曰g、马曰璐兄弟邀金农及诸多文人集小玲珑山馆诗酬。识宣城画师沈廷瑞。

1732年 雍正十年 壬子 46岁

春,至吴兴,又过梁溪,于听松庵观王虚舟之徐履墨竹图,秋,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乘舟作《将游楚中、于真州江上登舟二首》,过小孤山、游江陵、武昌回扬州。又于吴兴访鲍,岁 杪客吴兴姚世钰莲花庄。书有《隶书题倪赞溪山秋意诗轴》。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癸丑 47岁

春,泊舟吴中,由曲阿(丹阳)至润州(镇江)渡江至扬州。秋新编《冬心先生集》(四卷)开雕于广陵般若庵。十二月自序《冬心斋研铭》同年刻印,其诗名广为留传。书有《隶书张融、蔡中郎等传记册》。

1734年 雍正十二年 甲寅 48岁

开始留髯,人称“髯金”。八月,归安令裘鲁青邀游吴兴。九月,客广陵。

为A阳褚陵作《飞白歌》颂飞白书。冬,盐商马氏兄弟于小玲珑山馆雅集,金农与多位好友参加。书有《临西岳华山庙碑册》、《隶书周礼职轴》。行书手札《与鲍书》。

1735年 雍正十三年 乙卯 49岁

春,泛舟肖家湖。夏,出游楚州。秋,由楚州返钱塘,于稽留山读书。此年,吴兴知县裘鲁青向节钺大夫(学使)帅念祖荐金农应博学鸿词科。金农作《上学使帅公书》表示“进退为难”。书有《隶书杂记》。

1736年 乾隆元年 丙辰 50岁

金农因归安县令裘鲁青向节钺大夫再荐博学鸿词科,欲应。赴京应试。报罢南归,逗留于曲阜。年底返扬,复返杭。是年起,金农开始卖字画。

1737年 乾隆二年 丁己 51岁

1738年 乾隆五年 戊午 52岁

1739年 乾隆4年 己未 53岁

1740年 乾隆5年 庚申 54岁

1741年 乾隆6年 辛酉 55岁

1742年 乾隆7年 壬戌 56岁

1743年 乾隆8年 癸亥 57 岁

1744年 乾隆9年 甲子 58岁

汪士慎在扬州城边买茅屋,作《移居图》,金农等有诗祝贺。金农有《七言律诗轴》。

1745年 乾隆10年 乙丑 59岁

1746年 乾隆十一年 丙寅 60岁

闰三月三日杭州太守鄂敏修禊子西湖计63人,金农参加。开始学画竹,喜于宅之左右广植竹林,以竹为师。三月作诗四 首自贺己之60寿辰,汪土慎作《冬心六十初度》寄贺。七月 至休宁、新安、过金陵,冬,复回扬州。

1747年 乾隆十二年 丁卯 61岁

三月,作“竹师”一印。作《隶书五言联》。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戊辰 62岁

移居城南隅何氏书屋。买龙井山僧竹百杆种于居旁。蒋仁为 治“百二砚田富翁”印,丁敬为治“不可一日无此君”印。

1749年 乾隆十四年 己巳 63岁

秋,居钱塘江上,与邻曲诸老结菊社。春,卧病江上。冬,客广陵,过汪士慎草堂,互赏翰墨。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庚午 64岁

四月,游剡中、过吴兴、至京口,复至广陵。居扬州三祝庵, 六月,访吴兴、赴吴门,复回扬州。《冬心先生画竹题记》58 篇刻于斯年。自序60始学画竹。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辛未 65岁

年初,作漆书轴赠老友边寿民。书有《漆书童蒙八章横卷》、《楷书扇面采莲曲》。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壬申 66岁

春撰《冬心先生续集》自序,《冬心先生三体诗》自序。作《隶书五言联》。书有《漆书疏花片纸七言联》《漆书相鹤经轴》 《行书致方辅手札》《行书与吴南庄手札》。

1753年 乾隆十八年 癸酉 67岁

春,回杭州故里,请丁敬为《冬心先生续集》作序。秋日寓扬州陈氏家。自写小像寄郑燮。受汪士慎目盲后所作大幅狂草。

1755年 乾隆二十年 乙亥 69岁

卢雅雨请名流二十余位首次红桥修契,金农列其间。与郑燮、袁枚等为李方膺《墨梅图》题跋。

1756年 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 70岁

秋,寓居扬州西方寺。书有《漆书‘外不枯’轴》(落款自言七十后书法始作“渴笔八分”)、《楷书昔邪庐诗册》。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 71岁

三月三,卢雅雨二次虹桥修契,金农参与。自刻“百二砚田 富翁”印。收罗聘为诗弟子。书有《漆书高轩清福七言联》 《漆书古谣轴》、《漆书相鹤经轴》。

1758年 乾隆二十三年 戊寅 72岁

春,丁敬为金农刻印“只寄得相思一点”。书有《漆书西岳华山庙碑轴》。

1759年 乾隆二十四年 己卯 73岁

收项均为弟子。作自写小像多幅,分赠丁敬、罗聘、项均等人。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74岁

《自度曲》由罗聘、杨爵开雕。书有《楷书清寒诗序册》、《行书诗稿手札》。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 75岁

撰文评郑燮画竹。作隶书七言联。在《墨梅图》题诗,“衰晚年零丁一人,只有梅鹤、病痛饥饿为伴”。

1762年 乾隆二十七年 壬午 76岁

乾隆南游过扬州呈进诗表。作隶书画佛题记。书有《漆书题昔邪庐壁上诗横卷》。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 77岁

秋九月,殁于扬州佛舍。乾隆二十九年由杭世俊集资、罗聘扶柩归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

乾隆八年,大清官场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杭世俊提出满汉官员同为汉室一员区别对待的问题,触怒了皇帝,将杭世俊开除公职,赶回杭老家。

努尔哈赤时期,清朝的军事贵族集团先是实行“以满治汉”的政策,后又调整为“以汉治汉”。直到康熙八年才明确提出:“满汉官员,不论大小,职位相同,等级不同,故应统一。”本质上是这个政策执行不到位。所谓满汉融合政策,只是表现在皇帝对汉族历史文化优秀人物的尊重,比如康熙参观孔庙,给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礼,康熙将朱理学列为清代正宗思想等。

满汉官员待遇不同的问题是由汉族官员写进奏章的,杭世俊不是第一例。如顺治朝、顺康时的名臣魏,早在顺治九年就在奏折中提醒顺治,“诸侯与重臣,宜慎选,不宜将辽左旧人献上”。当然满族大臣占多数,汉族大臣占少数。在表达这样的意见之前,魏还大胆地说“上下无通,满清有瘀血”。魏杰之的理论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康雍后来两个朝代的“满汉血瘀”问题不但没有好转,实际上还恶化了。满清官员都不把汉人当回事,更别说把汉人当回事了。如当代著名学者全在纪念姚启生的题词中写道:“驻守福建的满族贵族中,有君主、亲王、公爵、伯爵。将军和总司令负责以下开设的办公室。他们领导的军队是皇家禁卫军。驻闽皇军占用私宅,无正式住所;如果你没有生活用具,就用原主人的东西;如果没有仆人服侍,原来的主人就被迫成为奴隶。他们轮奸了原主人的妻子和女儿,并把主人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全部关了起来。他们对人颐指气使或者大声斥责原主人,不喜欢就暴打一顿。福建的土地上,每天都有人被虐死,人民吃不饱,死的人就多。姚启胜老师去了闽中工作。看到这种悲惨的情况,他尽力保护人民。姚老师到厦门平定后,上书康熙帝,要求中央将大部分驻军撤回北京,只留两位将军驻守。中央政府很快决定撤兵,但帝国军还是想从闽中带共两万人去北京当奴隶。姚老师眼含热泪,在福建请王爷严令‘带私民者,杀无赦’,然后用大量的金钱赎民。就这样,帝国军在出发前释放了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拿到了钱,愿意释放被奴役的人。”

从全对姚启胜为民请命的事迹的回忆中,不难发现汉人受到满人的压迫。到雍正时,虽然压迫汉人的情况有所改变,但官场上高低贵贱的现象愈演愈烈。因给年羹尧当助手而被指责为“谋反”的著名学者王在《西征随笔》一书中记录了自己的经历。他写道:“陕西官僚之恶劣,应是各省之首。几十年来,所有重要的省级官员都是满族人。这些人的文化水平低到连看公文都成问题。对于公文、案件判决等事项,让工作人员处理,不问民生,就被点名官员。这些人非常贪婪

妓女和高官同时出庭受审是正常现象,体现了司法公正的精神。在古代等级社会,即使是囚犯也要分等级。总督今年有罪,明年可能复职,比如上一节提到的孙家干。但是妓女就是妓女,就算明年无罪释放,明年还是碰不得的。所以满族高官既没有完全接受汉文化的礼义廉耻观念,也没有相应的处理政务的能力,不能身居要职,必然会引起汉人的不满。韩的不满溢于言表,他把满清高官的无能作为政治问题来评论。还是在雍正年间,陕西储粮道道士杜斌趁老板满清总督西林办公室有裁缝在场的机会,特意上书皇帝:“西林总督接见属下时,总有两个裁缝在场。对于陕西道观级别的官员向长官行礼或答问,这两个人好像没见过。这两个人也听到了官员们讨论的各种问题。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对这种现象表示震惊。

席琳离任后,另一位满清总督吴歌来了。此人水平更差,所有公务都由书办处理。所谓跑书,是指衙门里没有等级的文职人员,或者说是一种“有文化的临时工”。

杜宾盯上了吴歌,给雍正帝写了一封举报信,说:“新总督吴歌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审理原清涧县令私自加重农民负担一案。他在课堂上只说了一句话:你要如实坦白。书局会负责接下来的审问。后来,书办说此案仍难以落实和核实,总督吴歌点头称是。"

连续两任满清总督,都被一个职位很低的汉人官员盯上,让雍正又气又恼。汉人的所作所为是事实,很难挑出毛病来报复。况且满清官员实在无能,也不会有利于于大清的山河稳定。于是,他指示杜宾两次提交剧本,并写道:“席琳如此投入戏中,自己都低头了,怎能立于天地之间?”我用过的满洲其他省份的大臣,很多都是不要脸的,下贱的,官职狭窄的。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很有面子,被我这一代一两个无良的人给毁了。除了后悔我还能说什么?“雍正言辞激烈,但总有遮遮掩掩之处,即只说塞林、吴歌哲等一两个人,而非普遍现象。

满清高官的无能最终导致了可怕的“书独裁”,国家的统治权力落到了低级汉人文人手中,而那些想报效国家的汉人高官则被排挤在一边。这种现象不仅在雍正的儿子乾隆身上延续,在乾隆的儿子嘉庆身上也成了不治之症。嘉庆九年六月,针对一起官官用私印做假档升官的大案,皇帝批示:“保位的官多,害国的少;不负责任的人多,直言不讳的人少。就算问了问题,也是从下属那里推脱,还说朝廷官员不如书记,书记不如书记。自大学士、大臣、侍郎和白思尹姝以来,所有的人都服从簿记员。比如他们牢不可破,服从命令。如果堂倌那么平庸,抄写员那么狡猾,没办法把他掴上去,压制不住他,他太叛逆,群体太小,放不下。能问国事吗?”

杜宾参与雍正西林和吴歌的事发生在雍正六年。据嘉庆九年官员造假案,历时76年,涵盖乾隆六十年。从雍正拒不承认问题,只说“一两个无良之人”,到嘉庆说“满身护职的大臣很多”,但他还是忍痛承认了现实,这期间乾隆的盲目和独断是巨大的促成因素。首先,他不想为老领导不好的官风负责,也就是他父亲雍正王朝的满清高官,无能,占了一席之地。他还以为是个别现象,就是“一两个无良之人”在干坏事;其次,他虽然也是满汉融合政策的推行者,但本质上仍对汉人怀有深深的戒心。就杭世俊在乾隆八年提出的建议而言,根本不是借题发挥,而是促进皇帝革除旧弊。

今年二月,举行了选拔审查员的考试,每个愿意担任该职务的人都提交了一份政治论文。乾隆元年,本该对宏辞有所了解的杭世俊,此时已48岁,正处于为朝廷做大事的年纪,于是选择了废除满汉分界的题目。他认为这种选择既符合满汉融合的国策,又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他写道:“不能预先设定任何命题或意见,所以满汉的界限不能太薄。满洲人才辈出,但与汉人相比,只占十分之三四。事实是,全国的诸侯往往都是半满半汉,而诸侯不是汉人。为什么国家还坚持重民轻汉的政策?”就表面文章而言,杭世俊掌握得很有分寸,违心地说满洲人才济济。然而,甘龙并不认为杭世俊说话有礼貌。他认为杭世俊“观点自相矛盾,言语自私”。他大怒,罢免了杭世俊的官职。“回老家呆着吧!”

说杭世俊“私谈”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在朝为官时,就深有体会:皇帝召见他时,满人官员不等点名就自行进殿,汉人官员却要等点名,足以说明“民为贵”而“汉为贱”。正是这种“自私”,也就是这种经历,促使他将问题上升到国家政治的层面进行讨论。更何况,魏这位前代名臣,早就介入此事了?因此,当时认识杭世俊的人都看到了他乐观的处境:他交了论文后,有点忘乎所以,想和同事们喝一壶。

站在皇帝这边?后来,内部人士报告说,皇帝看了杭世俊的论文后大发雷霆。他把它扔在地上好几次,捡起来,看了看,又扔了。真的很生气!

却说在此,酒席未备,大内传来言,说要改邪归正,回老家去。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的笑容一定是僵在脸上,只是为了笑和哭。然而,杭世俊毕竟是一个被博学和抒情这一分支选中的超级天才。他对吓坏了的同事们说:“你们怕什么?即使砍头,也会拉到闹市砍。不会污染我们住的官邸。”

难得的自由体!回到家乡仁和县后不久,杭世俊就转学到扬州,在一所名为安定书院的民间学术机构讲学。他工作了几十年,从不疲倦。一边教一边还写书画画,好难受!只要有自由,就难免放纵。比如沉迷于金钱和赌博,就成了他的经典表现。

杭世

古代笔记中关于史命运的争论

Xi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的结局是一个诗意的谜。解开这个谜成为历代学者的一大爱好。王进贾《拾遗记》卷三年:更有美女,一个是伊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