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柳州苍万公族谱
李氏家谱,是李氏的家谱,内容包括李氏源流、世系表、家训、家传、著述、家谱图像、字辈等。李氏,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他姓改姓;其始祖皋陶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直系后裔,颛顼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子,与廉、徐、江、秦、梁、李、赵、黄、马、葛、谷、缪、钟、费等姓氏的汉族人,合称为嬴姓十四氏。
1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家谱序言
我族旧为湖茫李氏,原籍丰城县湖茫里(今江西省丰城市段乡湖茫村)。明洪武初年,我祖李民迁居寿光县斟灌庄(今山东省寿光市洛城镇斟灌村),后遂称斟灌李氏。 明朝近三百年间,我族人在寿光这方热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蔚成巨族;清代,我族考取功名者达200多人,有15人考中举人,有6人考中进士,3人钦点翰林,其中,李迥官至刑部侍郎,李封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李鋐官至广西布政使、顺天府府尹、宗人府府丞,人丁兴旺,析村而居,遂成北海望族。 嗣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族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谋求民族解放的独立与富强,毅然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我族人从工从农,从政从商,多有建树。
2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家谱编修
李氏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 李姓家族、家谱、家族、家族网
,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祖训
3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祖训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训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 李姓家谱、族谱、家族网、姓氏
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伦常 尊卑有别,长幼有叙,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谦恭逊顺,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窳劣示人,亦将忤尔忤人,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前襟后裾,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间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妇 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同事耕耘理家创业,夫妇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休戚与共,百年好和,白头偕老,同建和谐家庭,万事兴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孙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无,且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逸,出外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务通晓,自能担事,振家声,光大门楣。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亲,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不宜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鄙也。家有一贤子孙,则家门生色,子孙不肖,则家门遗羞。故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孙。有不如教便当责训。至若女子,亦尚且当教他亲兄弟,务教以节孝廉耻。为女者,兼悉三从四德,纺绩针指、厨爨井臼,则长大适人,必成贤妇。如或不教,则儿女不才,有辱门庭。凡我族人念之 尚勤俭 俭可助贫,勤能补拙。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内,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节俭者治家之要义也。饮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竞妆奁,死丧莫竞斋醮。晏客伏腊有时,不可常时群饮,设席数肴成礼,不必杯盘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费一文不如节一文。当务勤俭。凡我族众念之。 恤孤寡 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不致颠连失所、仃伶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唆讼 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 家族网、家族名人、李姓家族、家谱
为酒肉之窟,为张威趁钱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覆颠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 士农工商者,然视其天赋择业,士者实去读书,农者实去耕耨,工者实去造作,商者实去经营。若生而愚鲁,不适读书,家道贫寒,无田可种,又无本钱做买卖,又不会做手艺,便与人佣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稳稳当当,便有无限受用。至若妇女,亦要勤纺绩,务针指,操井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方是贤妇。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为 非为者,或包搅金帛,侵欺花费,终者竟要卖产赔补不足,殃及子孙,甚而危及性命。或摊场赌博,或群聚酣饮,倾败家业,因而陷死妻儿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抢夺吓骗,或争斗撒泼,或毁廓侵坟,或占人田土,或伪造货币,或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受祸不浅。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 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力莫能举,处不能事,名声泯灭。终朝烟雾缭绕,男女混杂,晨错夕颠。典当家财,帛金耗尽,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其术者,凡我族人绝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徇财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勉诵读 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人不读书,大伦大节何由而知?子弟颖悟者少,迟钝者多。必须延贤师,访益友,涵育熏陶,终归有成。为人子弟者,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恃聪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钓誉,勿勤始而怠终,随其性之敏钝,以为读书多寡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自有融会贯通处,亦得以所学训子弟开愚蒙诵读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游 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 家族网-李氏家谱最著名的序言
久。凡我族人念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远酗酒 酒浆之酿就,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清酌,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夫。不知节治。终日醉乡,颠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贪杯误事者,不胜数也。凡我族人远之远之。 出异教 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律条,邪说诬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无赖之徒,往往假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实则诱取资财,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无穷,凡我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省自身 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三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没家族声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则家风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后世。凡我族人记之。
4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万万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起源主要有三:
出自嬴姓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 家族网、李利贞、寻根、李姓祖先
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赐姓改姓
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5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迁移
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 家族网、凤池李姓家庙、宗庙
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朝鲜李氏 越南李氏 日本李氏 新加坡李氏 南洋李氏 欧美李氏 澳洲李氏 非洲李氏
6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世界李氏族谱全书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经过十余年收集海内外大量资料经过艰辛地整理考定,已由华龄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大十六开,全部彩版印刷。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上著名李氏谱序、祖像、祖地影像、李姓源流考辩、人口分布、迁徙、血缘文化;通天世系图(1)、始祖先贤像(1)、世系附录等,是一本集珍贵历史资料和族谱资料及调查资料自古至今不可多得的家谱通书。 第二部首卷主要记述史前新石器时代(尧、舜、禹)至民国时期的正史李氏人物传略。上下四千多年,历百余代,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人物之多,达一千六百余人,为当今族谱中见之于正史人物传记之最。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共分十二部,计九百九十九卷,现第一部已编纂完成,第一部分为六卷,第一卷巳出版、发行全球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 据有关专家和有关档馆和海内外名人名家的评判,一致认为,第一卷不论从史料价值和族史资料价值都是—本前所未有、图文并茂、史料科学祥实不仅仅是李氏家族的宝典,也是一本全球独一无二的家族史料宝典。《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二部获得国学大师和谱学泰斗与历史学家的极高赞誉,被国内外十余家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后十一部的编纂大纲草案巳撰写完成,正广泛征求意见。有意参与的李氏文化爱好者请来信来函索取相关资料。凡各支派李氏都应有人参与《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的编辑工作,如不及时与参与,造成漏编,该支该族在《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上就留下空白,成为族籍的“弃儿”,本编写办公室概难负责。凡有志于李氏文化研究的李氏宗亲和李氏网宗亲不管你家在何方,源自何枝何派,都是一祖同胞,《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都会有你的一片天空。后续十二部,九百九十九卷离不开一点二亿全球李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不亚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量,是—部容家族史、国家史、人文、自然村史、产业史、文化史等多方多面的浩繁工作,整体工作需八至十年完成。参加编撰和为此作出贡献的宗亲和外姓朋亲都将永载史册,永留芳名。有志者速联系!2006年11月20日上午,《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首发式在浙江省武义李纲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谱学专家、社会学者以及李氏宗亲等一千余人参加首发式。这期间还收到海内外三十多个宗亲组织的贺电。 令人欣喜的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子卷湘西北第-部和第二部、淝东南第-部、豫东南第-部、陇西堂宗谱第一部、李火德族谱第一部、浙南第一部、湖北阳新道公卷、鄂州道公卷、黄石道公卷、山东大城子卷等巳出版或正在编排,另外还有二十四部支谱已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对接。《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将以母子卷最科学的形式在中华的家谱史和人类族群史上独树一帜。母子卷成书之日,将达万册以上构成天下第一大族、第一大谱。通过《全书》编纂活动,让世界上所有的李氏人联结在一起,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中华的振兴和祖地的繁荣昌盛以及宗亲的兴旺发达服务,这也是编纂的重要意义所在。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的第一代皋陶至八十八李世民共八十八代是海内外所有李氏族谱最完整,最具历史考证的世系。目前巳进入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广大李氏代表性人物都首肯此书,并殷殷希望按计划完成此巨典。将军书法家李铎题写了书名和祖联。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首发式在浙江省武义李纲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谱学专家、社会学者以及李氏宗亲等一千余人参加首发式。第二部首卷主要记述史前新石器时代(尧、舜、禹)至民国时期的正史李氏人物传略。上下四千多年,历百余代,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人物之多,达一千六百余人,为当今族谱中见之于正史人物传记之最。《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二部获得国学大师和谱学泰斗与历史学家的极高赞誉,被国内外十余家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截至今年10月已有两千七百名李氏宗亲加入编辑队伍中。令人欣喜的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子卷湘西北第-部和第二部、淝东南第-部、豫东南第-部、陇西堂宗谱第一部、李火德族谱第一部、浙南第一部、湖北阳新道公卷、鄂州道公卷、黄石道公卷、山东大城子卷等巳出版或正在编排,另外还有二十四部支谱已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对接。《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将以母子卷最科学的形式在中华的家谱史和人类族群史上独树一帜。母子卷成书之日,将达万册以上构成天下第一大族、第一大谱。通过《全书》编纂活动,让世界上所有的李氏人联结在一起,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中华的振兴和祖地的繁荣昌盛以及宗亲的兴旺发达服务,这也是编纂的重要意义所在。
李姓人口为万姓之首,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姓。凡李姓人,无论是何房系始祖或已故先祖,无论是谁,居住何地、无论是何国籍或何地区、也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均是我李氏血缘始祖皋陶公之后裔。李氏总源流表述为:源于曲阜、脉发偃六(固始和六安)、鹿邑为根、陇西望出。其宗族,房系的传承顺序,以代次关系组成,并以血祖皋陶公为源的系列房族系统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大宗族整体体系,各地、各族、各支以子谱与母谱接轨,形成庞大的母子谱关系,这个体系,就称之为“世界李氏族系综合信息总汇”。《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就是将上述的李氏族系,通过文字、图表、将上述体系完整地、系统的表述出,并使这个体系上下大体贯通,顺代延接,依次传承而繁衍生息的历朝历代的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含,基本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一部巨大的家族生命体系传承的文化史大百科全书。也就是说,它是属于全世界李氏大家族全体成员的一部共同的大经典,也是世界上唯一第一大姓的通天总谱。我们所做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空前盛大的族姓民间人口普查,对全球来说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对世界人文科学的一大贡献。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发明,我们将通过国家有关単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研究的自然生命科学的参考书。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亿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同时也是华人以及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过12亿人。
出自嬴姓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昊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赐姓改姓
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直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此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 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 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 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 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 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 ,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若吴王恪是个太过于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
李泰改封之地发现李恪后人
郧县发现的《李氏宗谱》为工楷誊写的石印本,全谱两册,现保存于郧县白桑关高庙村村民李朝奎家中,由于年代久远,这两本家谱已有多处破损。《李氏宗谱》卷首为《上谕十六条》,这是唐王朝宗室治家家训,接着便是李世民册封李恪为吴王的诏书——《封吴王恪诰》。邢方贵在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后认为,该地一支李姓村民,正是李世民的三皇子吴王李恪的后代。
携谱从江西迁往郧县
李恪的后人在郧县,这听来似乎像天方夜谭。不过,按家谱里的记载似乎又确有其事。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李恪的第十一世孙李道携其弟李术、李衍及家人逃往江西建昌隐居。自当时起,李唐王朝的这支后人便一直记载着家谱,到了清乾隆年间,李氏的一个支派携家谱迁往郧县高庙定居至今。李朝奎家里的《李氏家谱》便记载着这一分支此后直至1944年46代家族繁衍迁徙状况。而据知情者介绍,郧县的《李氏家谱》与江西李氏后人的家谱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
《李氏家谱》发现后,李氏后代相当的激动,不少人都想重新编修《李氏家谱》。今年65岁的李氏后裔李朝清是郧县白桑中学的退休职工,从1999年开始,他就开始研究李氏的家谱,经过几年的调查考证,他自己画出了李氏谱系图,在其他李氏后人的帮助下,2002年,修缮后的《李氏家谱》正式问世。《李氏家谱》共印了50本,李朝清将其分发给了李氏的后裔,每户一本。
对不起,我无法确定李姓家谱中是否存在“占金皆辈”这一辈分。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不同家族的家谱可能存在不同的辈分和字辈。因此,如果您想确定某个李姓家谱中是否存在特定的辈分,您可以尝试向该家族的长辈或家谱研究人员咨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分支的李姓家族可能存在不同的家谱和辈分。因此,即使是同一个姓氏的家族,其家谱和辈分也可能存在差异。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许多人都自称是李唐皇室的后人,是陇西李氏。事实上在唐朝之前,李姓己是中国的大姓了,其中最著名的是赵郡李氏。李唐建立后李姓成了国姓,更加兴旺,长时间处于中国笫一大姓的地位,李姓许多人以李唐皇室的后人自居。事实上现代李姓中,已无李唐皇室的后人。在李唐皇朝强盛时,李唐皇室的人也很少。到武则天执政吋,李唐皇室的男丁不过二百多人,这些人虽然大多己不掌实权,但为了反对武周篡权,大多拼死反抗,被武则天杀了一百多人,只有少数人幸免一死。玄宗时期,李唐皇室迎来了稳定发展期。但几十年后,安史之乱暴发,为报复玄宗的杀子之仇,安史叛军大杀李唐皇室子孙,安史之乱的主战场在北方,而北方正是皇室子孙的主要封地和居住地,李唐皇室损失极为惨重。安史之乱后,唐朝不再强盛,内有太监专权,外有藩镇割据,政局动荡不安,每次动乱皇室都难幸免,皇室子弟屡遭杀害。唐末,李唐皇室遭遇了黄巢造反这场空前的大灾难。如果说安史之乱仅限于北方的话,那么黄巢造反则是席卷南北,李唐皇室成为黄巢最主要的清洗对象。黄巢失败后,藩镇军阀大开杀戒,对李唐皇室毫不留情,最后朱温彻底埋葬了李唐皇室。唐朝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创建了一个盛世,另外创造了两大奇观:一是皇室灾难不断,历代能维持几百年的皇朝,都是在末期亡国时,皇室子弟惨遭杀害,没有象李唐皇室这样,又是玄武门之变,又是武周代唐,又是安史之乱,又是藩镇割据,又是黄巢造反,又是朱温纂唐,从始至终皇室灾难不断的。二是把李姓变成了中国笫一大姓,李唐之前,李姓己是大姓,经过李唐二百多年,不停的对胡人和汉族功臣赐姓,胡人部落往往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都跟着部落首领姓李了,李姓终成了第一大姓,这些人都自称是李唐皇室后人,而真正的李唐皇族却无影无踪了。近年来,考古挖掘了不少李唐亲王郡王等宗室的坟墓,根据现代基因技术,进行了基因检测,重点是那些有可信的家谱的,可信遗物的,尤其是大家公认的李改胡等等,通过基因检测技术证明,这些人无一人与李唐皇室有血缘上的遗传关系,目前的检测结果证明,李唐皇族确实绝后了,这个结果和正史的记载,也是完全附合的,那些自称李唐皇族后裔的人,只是怀念盛唐罢了。当今李姓亿万人,却无一人是李唐后人,让人感叹。
国洋李氏 国洋李氏素归李唐皇室,为大郑孝王亮公后裔,莅闽始祖为亮公七世孙李诲。莅鼎始祖谱牒可查的首推国洋鉴公,白琳德公,凤桐云公,均为杉洋诲公七世孙。三公于宋景德甲辰年(公元1004年)由长溪赤岸移徙而至,迄今有1001年,历43世(鉴公起38世)。家谱记载:莅鼎子孙在宋时颇见仕宦,刑部尚书、州府太守、通判、五品朝奉有之。明朝嘉靖年间族人英勇抗倭,捍卫家园、殊死搏斗,谱写了不畏强暴的正气歌。清康乾以后,族人迎来大力发展好时机。大家安居乐业,尤重举学读书,隆师课业,建书楼、办私熟,让族人明理开智,图强致仕。二百年间约百余人学而有成。考取庠生、监生、贡生者26名,举人2名。为官五、六、七品皆有人在。因兴学成果显著而累获表彰。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共鼎平县委所在地区域的国洋村,又成为游击队和赤卫队经常活动的基点村,刘英、粟裕、叶飞等率领红军在国洋村活动,开展支红、扩红,村里有十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有3位青年为革命英勇捐躯。村里的古井群、古枫群、古书楼、古祠堂和古墓,成为见证历史的宝贵遗物,目前古祠堂和古墓已经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考古证据确凿,赢得福鼎市境内李氏同仁的认可,属于最先莅鼎李氏家族。近几年来沙埕支系和点头埕基里支系通过辛苦寻祖,最终归向杉洋李氏,在福鼎市纳入国洋李氏行列。国洋李氏目前有人口2000余人。其名行24世起为:延光文如学克大乃永传昌明奕世启后承先。分别居住在国洋古村、佳洋乡、前岐镇、沙埕镇、点头镇和市区,也有迁居宁德、厦门、福州、江西、浙江、上海、河南、台湾、香港、美国等。副处级以上(含副处级)5人,副科级1人。研究生3名,大学生、大专生50余名,中专生、高中生100余名。
2、章峰李氏 章峰李氏与国洋李氏系出一源,同为杉洋诲公后裔,是诲公11世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莅鼎,一世祖为耀公。肇居地在管洋镇章峰村。元末明初,山贼焚劫杀掠,几临灭族之灾,幸祖妣郑儒人遗腹子篪公继承香火。惟此劫致历史资料荡然无存,初次修谱已是乾隆年间。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族谱委托制谱先生行事,加上地域偏远、交通困难、消息闭塞未能觅得本宗始祖,而误接上杭县火德公门下。后裔贤孙丹生、启斌、永海诸君千辛万苦,终于寻到本宗始祖杉洋诲公,为正本清源立下大功。章峰李氏发展的几百年间曾经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监生、庠生、太学生和贡生。授五、六、七、八品衔皆有人在。其字行为:耀道谔玉正大光明孝得若篪善伯宗如有国廷凤其自开朝中俊启承永缵芳传逸才超嵇阮。已传33世。分别居住在章峰、唐阳、叠石、点头、沙埕、市区、霞浦和宁德、福州、泉州、浙江杭州、泰顺、南京、台湾。目前人口据统计达5000余人,副处级以上4人,正科级7人,副科级15人,研究生2人。大学生80余人。
3、埕基里、南广、澳里李氏 埕基里、南广、澳里李氏一世祖百六公、百七公和百八公于宋绍熙2年(公元1191年)徙居福鼎。据家谱所载,先祖可郎公居浙江处州壁芝墩。埕基里一世祖百六公和南广一世祖百七公,携澳里一世祖百八公一同由福州移徙长溪赤岸,后再入迁福鼎。当时百七公先居秦川罗浮岭。后于元至正年间,七世祖齐三公迁居磻溪镇南广村,百六公徙居点头镇陇乾埕基里村,百八公于1272年徙居点头镇陇乾澳里村。三公在谱牒中痕迹为孪生兄弟,属上杭李火德胞弟土德公后裔,即闽越江王李元祥支系。近年通过多方考证,特别是南广李氏代表和澳里李氏代表在国洋村李传快和李声国帮助下,通过亲自到古田杉洋诲公居住地和上杭火德公居住地实地考察以后,统一看法是制谱先生误接祖嗣之举,最终确认自己的祖先是古田杉洋诲公的后裔。从时间生物学考证中,还明确了三公的关系为同宗叔伯弟兄,而不是原先谱牒所载的孪生同胞兄弟。南广字行为:百千万亿兆福齐曾御吉利恺怍个柏均有日故正士廷光大国道学启良家善宗应毓德。南广李氏分别居住在南广村、白琳镇和市区。澳里李氏分别居住澳里村、点头镇、白琳镇、市区和浙江温州,福州等地。目前南广李氏后裔人口1000余人,副科级1人,中专生数人。澳里李氏后裔1100余,正科级2人,副科级2人,大学生12人。
4、管阳大山李氏 谱牒记载:一世祖应机公自宋南渡后随父由浙江处州府缙云迁居长溪赤岸上洋。另有从龙溪迁赤岸和灵溪迁赤岸两说。依据历史迁徙时段分析,宋南渡后属于原来闽地北迁氏族成分见多,而在处州一带活动的李氏家族以诲公兄弟比率居高。且莅鼎可能在元末某个年间。即应机公移徙长溪廿四都,今鼎邑十七都姚洋半岭居焉。传至福荣、福贵公时迁葫芦岭,缘满公徙松树洋,至贞公时乃迁居大山。名行为:运会光明日广思济俊英忠贞贤自孝奕载颂升平。分别居住管阳镇、大山、市区和浙江泰顺和瑞安水头。人口1200余人,科级6人,留学生2人,大学生(含大专生)16人。
5、角头鼻李氏 前岐角头鼻李氏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都湖头里,太祖为南溪公。二世祖上定公时闽边倭乱民无定居,遂于明季万历(约1623年)年间携三子不惮千里徙居浙江平邑北港,三世祖耀公移居金乡镇。至四世祖维凤公时(约1743年)又迁徙至福建福鼎县前岐镇采澳薛桥头七斗岗村。其后胞弟维信亦迁居角头鼻村。字行:上如耀孟维玉大亦晋孝友忠信克振兴昌。分别居住七斗岗村、角头鼻村、前岐镇、市区和浙江苍南的金乡、灵溪等地。目前大学生(含大专生)10人。虽无仕宦,却克勤克俭,睦邻友邦。
6、排(培)头李氏 原籍安溪长泰里镇抚乡。据谱牒所载:始祖翁公谥德斋妣陈氏,为人谦和,自守乡邦推重,叹老而无嗣难以继承,乃求武荣李氏之儿养为己子。养子朴斋公展孝思以承,养成之禋祀,怀首丘生身之李姓而不从翁之李。天从人愿世代绵延支派番昌,至五世功福公时衍派颇众。七世孙仕享公字旋亮,即我迁培始祖于清康熙戊午年(1678年)由原籍移平邑石头岭,再迁卅六都中峰。及二世祖淑宝公始至培头金山头遂定厥居焉。同时又有七世孙仕享之堂兄弟仕恩及九世孙志星、志高二公先后移徙来本里三斗等地。八世孙朝荣、朝选徙老鸦潭,其裔孙转徙溪底六斗坑,各派皆为功福公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朴斋公原姓之李,一世祖李广孙,籍在光州固始,于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入闽,定居武荣(即南安市)芙蓉乡(今梅山镇)。虽然居住地在安溪境内,却不属闽越江王李元祥的后裔。有关史料表明泉州府李氏,旧谱记载大多是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始祖为李君怀,可是有些李氏族谱早已把先祖追溯到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祥,和汀州的大唐历代皇帝比,还是差了许多,于是这一带的李氏家族,也纷纷放弃自己世系,合流于李火德。如此一来造成了世系大乱,唐末的李君怀变成了几百年后南宋李火德的十代孙。福鼎市排头李氏的情况大致与之相同,其错误因素复杂,深究意义不大,但可以肯定确为李氏子孙。其字行为:功进大云长光延宾义知新若敏求轶思铭景简靖迪先猷。分别居住在排头、库口、贯岭、市区和浙江苍南等地。目前排头李氏人口2000余人,如同角头鼻李氏一般,虽无仕宦,却克勤克俭,睦邻友邦。
7、贯岭汪洋李氏 谱牒记载:原籍泉州府安溪慎益乡,后迁居莆田。清顺治年间,族叔鹏举公仕浙江处州郡守。莅鼎肇基祖忌公(名号生卒俱失,依其忌辰命名)往叔任所,鹏举叔赠赆仪而归。路温平黄坛口遭遇青潭山寇贼劫掠,仅保全其身,他乡孤客迷途摸索寓平邑五岱山品度日,后娶妣洪氏。洪氏妊娠七月,忌公抱恙易簧,洪氏为存生计而转醮廖子盛公。至怀孕周期生文选公,文选公七岁时子盛公又故。洪氏七年间累遭夫丧。为报廖姓养育之情,文选公兼祧两姓,情尽义终,两造神灵,李廖合祠合谱始于斯矣。分析汪洋李氏家谱,可据先祖仅祖叔鹏举为最,正如谱牒记载:年代久远,谱牒曾未细祥,以闽谱考之,安溪县慎益乡湖头之分派世次未详,讵敢妄引?则以忌公为始祖。但认君达为清溪始祖表明,所属应是固始支系,与排头李氏的关系,有待日后探询。其名行:世德留孝悌法祖上丕前勤俭还谦逊遗箴愿勉旃。目前汪洋李氏人口1300余人。副处级3人,正科级2人,副科级3人,研究生2人。
8、店下官林李氏 店下官林李氏原籍永春县官林。永春县《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唐后裔江王李元祥封于闽越后,其后裔或居南安(今福建南安),或迁尤溪沙县(今福建省内),至18世有一支派徙于永春县(今福建省内)。而卜居官林乡之时间,由迟至明太祖洪武初年(约1368年),开基祖名祖友。官林乡旧属福建永春县九十都,今名狮峰。世系研究和族人拜访故居李氏同仁,较为肯定的认识属于闽越江王李元祥的后裔。其官林始祖为祖友公派下,十三世奕增公自官林迁徙于福鼎沙埕镇,在鼎邑已衍10世孙。其名行为(11世起至26世):维汝奕曾克缵世德笃学懋修嘉祚永锡。27世至42世续颁名行为:仁亲宝善习礼明诗钦崇儒训介尔纯禧。分别居住在店下、沙埕镇、市区和浙江马站等地。目前人口850人。正科级1人,副科级2人,大学生19人,中专生4人。
9、茗洋李氏 原籍闽南泉州府安溪县湖头里。一世祖文凤公号文贵字瑞闽,曾经移徙南安县二十八都半岭回龙居。生明正德己卯(1519年)年,卒万历己亥(1599年)年。二世祖明义公生于嘉靖庚戌(1550年)年,卒天启庚申(1620年)年。明义公于万历癸卯年(1603年)肇迁福宁州十九都茗洋村,二百余年间流离迁徙不一,迄士弼公卜居茗洋,遂蕃盛焉。茗洋李氏属于闽南的哪一支系,谱牒中未明示,尚待考证。名行为:(一世至十世)文化天观士世元永日锡(十一世起)仪绍孔盛步上大廷丕钦乃祖邦国维荣。分别居住在茗洋村、贯岭镇、市区、福州、宁德和浙江苍南县灵溪镇、桥墩镇、五岱村和平阳县等地。目前人口800余人,副师级2人、正处级2人、副处级3人、副科级3人。研究生1人、大学生20人。
10、武洋李氏 原籍福建福清海口北宅(经考证实际为高山北宅村)。肇基祖桂盛公于前明改玉之会(崇祯年间),为避寇匪锋刃,辞尘嚣而适彼乐土,伯仲偕行于鼎邑沙埕镇,见其关隘险峻土厚水深风俗茂美忘归而卜居焉。历两世转徙流离,三世俊生公昆季等乃迁二都武洋聚族并居。距祖遥远,未与祖家来往,谱志阙如。高曾考妣之名讳遂失其传焉。迁鼎邑十世,虽无仕宦,颇习诗书,正宜造谱牒以书往事诸般来兹。支系谁属尚未明白。在其家谱中见载的《李氏历代世系总考》也仅言及福清北宅始祖为宜隐,且存在误将莅闽诸李氏乱串一通,其中还错把自己归入苗裔之属,若要澄清史实需要时间来佐证。其名行从二十世起列:开鸿彦圣世赓登云振宗继祖长茂永昌。从四十世起:新枝焕发立德为本存仁守信行善承远泽。分别居住在武洋、新路头、照兰、市区、厦门和浙江苍南、平阳、玉环等地。
11、畲族李氏 始祖,原为西突厥沙陀部落首领,名叫朱邪赤心。唐时,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懿宗封赐为李姓,号李国昌,世袭为晋王。其儿子李克用,孙李存勗五代时逮有后唐王朝,是为庄宗,南唐李升、后主李煜皆其后。南唐王朝覆灭后,其裔孙李保朱举六男,其三子李火德携子,于宋初逃难入闽,居福建上杭县稔田乡官田和丰朗两村,为入闽始祖。其十一世孙李君达,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年)由稔田迁徙泉州安溪县湖头。元至正13年(1353年)为避倭寇侵扰,其十六世孙李廷玉,自湖头迁徙至福州汤岭,畲族同胞相救,后纳为女婿,妻名蓝色艳。元至正23年(1363年),李廷玉由福州汤岭迁霞邑四都雁落洋,其裔与畲胞雷、蓝、钟结为姻亲,从畲俗、操畲语。明正德八年(1513年),李廷玉六世孙莅鼎始祖万十三朗由雁落洋迁居福鼎白岩村,生儿六人,分礼、乐、射、御、书、数六房。礼房派衍店下巽城樟岚、后壁垄、沿州祠堂基、前岐下坑、安仁管基、三娘坑。乐房派衍桐山深垄、管阳乾头、刘山。射房派衍浙江泰顺玉塔、昌基及霞浦龙门殿等地。御房派衍叠石茭阳、王海、店下鹧鸪岩。数房派衍平阳大麻洋牛角湾、浙江苍南水头状元里、五亩田头、鼎邑佳阳乡的大路、横坑、前岐镇的桥亭乌溪、熊岭岭头。人口1990年统计877户3586人,以10%人口增长率计算,至2005年为3620人。厅级1人,正处级3人,副科级以上11人。
12、管阳长社李氏 据载,长社李氏祖先居住安溪湖头漈内尾园溪仔。莅闽世祖为漳州李氏,先莅漳州后徙安溪湖头。一世祖大选公(生明万历22年,卒清顺治16年)于明万历年间携妣钱氏移徙浙江平阳北纲王湾居焉。第三世时春公迁居鼎邑管阳长社村。谱牒未列字行。分别居住长社、管阳、白琳和市区,目前人口110余人。正科级2人,副科级2人。
13、王西宅李氏 原籍泉州府安溪龙观里湖头大西坑,后徙焦溪,一世祖白须公。至六世祖仁伯公于明万历壬子年(1612年)迁徙浙江平阳四十都竹园居焉。两年后迁廿五都北澳。至其房公于乾隆丙戌年(1612年)迁徙鼎邑二十都,至今239年。虽无仕宦,亦勤俭耕读。字行:白明顺义圣仁福景世其如为成孝第发祖上丕前勤俭还谦逊遗箴愿勉旃。分别居住王西宅、前岐镇和市区。目前人口189人。大学生2人,师范生4人。
14、平阳青街李氏 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八都吕洋。一世祖稽公于清顺治年间与胞兄当稽、堂弟奉稽三人自闽地迁徙到浙江温州平邑五十一都周澳居住,为肇基始祖。远祖谁属尚未明确。名行(旧)星明荣坦汉应以时言行孚信克昌可知(新)承先启后丕振家声。十一世李月忠、李思忠兄弟于1942年莅鼎。李月忠衍裔儿孙13人,李思忠衍裔8人。分别居住福鼎市、宁德市。副处级1人,副科级1人,博士生1人、大学生2人。
15、秦屿后岐、亭下、寒碧、康湖李氏 原籍漳州,清康熙年间徙居鼎邑秦屿康湖村后岐。一世祖绣公生康熙壬戌年(1682年),迄今300多年传人12代。分别居住在秦屿、市区、福州等地。未取字行。人口 余人。秦屿街尾亭下李氏据说原籍也在漳州,人口300余人。寒碧李氏据说也是原籍漳州迁来,人口86人。其字行皆未取,居住在秦屿、市区和福州。康湖李氏原籍福建兴化,上祖未详。莅鼎开基祖子谟公生康熙壬戌年六月(1682年)卒乾隆壬申年(1752年)。据回忆开基祖李子谟公在康熙年间莅鼎,择居秦屿康湖村。名行:子春有廷志金景慕斯广懋德瑞启隆光尊亲笃敬执礼雅传家孝友亦代克昌。(卅四世起)思惠迪吉远见荣芳慈怀秉性良善为根。分别居住秦屿、白琳、市区和福州。人口100余人。正处级1人、副科级2人,大学生9人,中专生10人。
16、江西南平李氏 莅鼎一世祖容廷公字明远讳家望,生于清乾隆九年,卒于乾隆五十八年。原籍江西南丰县馆前乡,其江西可稽的始祖为承灿公。副处级1人,副科级2人,大学生6人。
17、南镇李氏 原籍在四川金堂。一世祖肇永公于明洪武年间迁徙至福建永春和平里卜居。莅鼎始祖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徙鼎邑沙埕南镇村。字行:汉子思启仲于世迪可(十三世至二十世再编)。二十一世起为:延功懋德乃佑咸绥孝友传家政诗书毓俊贤。分别居住在沙埕镇、南镇村、市区和宁德市、福州。正处级1人,副科级以上10人,大学生12人、高中生20人。
18、山西阳城李氏 原籍山西阳城县。莅鼎一世祖李世华于1949年随南下服务团到达福鼎,后在福鼎安家落户娶妻生子。衍裔11人。副处级1人、正科级2人。
19、山东寿光、青岛李氏 原籍山东寿光县。莅鼎一世祖李敦于1949年随华东野战军28军南下解放福州,后转为福建公安队驻扎闽侯,后转罗源,1958年莅鼎后迄今47年。衍育儿孙11人。副科级1人,高中生3人。青岛李氏原籍山东青岛,莅鼎开基祖为李锡贵。1949年随解放军28军83师到达福建,1952年调福鼎工作。衍裔4人。正科级1人。
福鼎市李氏在既往的年代曾经为国家赢得风光,为氏族争得荣誉。据新编《福鼎市志》载述: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福鼎市为国捐躯的1652名烈士当中,就有100名李姓烈士。解放后荣获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的有12人,荣获全省荣誉称号的有6人,他们有的是企业精英,有的是技术能手,有的是专家,有的是教授,有的膺选人大代表、有的荣膺政协委员。在不同的领域为国家、为民族做奉献,不断为我李氏宗族获得荣耀,不愧是我们李氏子孙学习的榜样。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
李氏柳州苍万公族谱
本文2023-11-03 03:08: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8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