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有哪些关于文登的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有哪些关于文登的介绍?,第1张

历史:

1、文登,唐虞为嵎夷地。

2、夏、商为青州地,春秋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战国为齐地。

3、秦罢诸侯,置郡县,文登为齐郡腄县地。

4、西汉,文登属青州东莱郡东牟、不夜、昌阳三县。

5、东汉省不夜入昌阳,文登为昌阳县地。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昌阳县地。

6、晋及刘宋时,分属青州长广郡、东莱国牟平二县。

7、后魏,分属光州东牟郡观阳、牟平二县。

8、北齐天统四年(568年),析牟平、观阳地置文登县,因文登山而得名,属光州长广郡。

9、隋时,属青州东莱郡。

10、唐时,属河南道。武德元年(618年),境内置登州,文登县为其属;贞观元年(627年),废登州,属莱州;如意元年(692年),于牟平置登州。

神龙三年(707年),移登州治于蓬莱,文登均为其属。

11、宋,文登属京东东路登州。

12、金,属山东东路宁海州。

13、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至元九年(1272年),直隶都省山东宁海州。

14、明,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

15、清,属山东省登莱青道登州府。

16、民国三年(1914年)5月,属山东省胶东道。

17、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属东海道。

18、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山东省鲁东区。

20、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山东省第七行政区。

21、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中共领导的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胶东区。

22、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文登分为文登、文西两县。

23、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文西县改为昆嵛县。

24、1950年6月1日,胶东行政区撤销,东海专区改为文登专区,文、昆二县为其属。

25、1956年3月,文、昆两县合并仍称文登县,属莱阳专区。

26、1958年11月,文登改属烟台专区。

27、1967年2月,改属烟台地区。

28、1983年8月,改属烟台市。

29、1987年6月,改属威海市。

30、1988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准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仍由威海市代管。

31、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13号文批复,撤销文登市,设立威海市文登区。以原文登市(不含汪疃镇、苘山镇)的行政区域为威海市文登区的行政区域,将原文登市的汪疃镇、苘山镇划归威海市环翠区管辖。

名人:

王国法,男,1960年9月21日生,山东省文登人,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扩展资料:

文登区:

文登区,隶属于中国山东省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经纬度为北纬36°52′~37°23′、东经121°43′~122°19′之间。文登与韩国隔海相望,处于烟台、威海、青岛三个市的中心区域。因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而得名,已有1400多年的建置史,是胶东半岛少数千年古县之一。

文登区总面积1615平方公里,辖1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两处省级开发区,763个村居,常住人口657万,户籍人口582万。

文登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拥有156公里海岸线、5处高品质温泉和国家森林公园昆嵛山、省级森林公园天福山、道教圣地圣经山、李龙故里回龙山,是中国温泉之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中国最佳休闲小城、国际滨海养生之都。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地形:

文登区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平原沿河谷两岸及滨海地区呈带状展布。山地占总面积19%,丘陵占584%,平原占226%。西部昆嵛山脉是胶东屋脊,为西部南北向分水岭,主峰泰礴顶923米。

东部凤台顶、老驴山、邹山、老青山等丘陵为东界分水岭。文登区地形两侧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伸向黄海。

-文登区

文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此,召集文人登山,吟诗作赋,文登由此而得名。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两次巡幸成山,路过文登,曾在今文山召集文人讨论天下大事,所登之山被当地人称为文山。始皇除了在文山召集文人开会,还在文登其他地方也进行了活动。由于始皇是带着被尊崇的文人来文登的,所以,崇文颂德之风从秦代便流传于文登地域。

文登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几千年的传承,文登历史文化已经形成为有独自特点的地域文化。

“文登学”出现前的历史文化传承,这种传承从自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

文登境内已发现有十几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于文登境内的各个方位。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沙里店遗址。该遗址总面积25万平米,文化层厚达3米,清晰地分为三层。下层为夹砂红陶,中层为红、黑陶混杂,上层为黑灰陶,大体经历过大汶口文化的早、中、晚期,说明人类在此地前后生活了几千年的时间。

文登历史名人:

丛兰、林洙、宋廷训、刘必绍四人被称为文登明代四君子,其中丛兰最为著名。

天下丛姓源文登”,其始祖是西汉车骑将军金日。金日是原匈奴休屠王太子,十四岁时随母投降汉朝,以忠诚正直为汉武帝赏识,赐姓金,封车骑将军,子孙累世为官。

三国时,金氏后人联刘反曹,被曹操所害并诛连族人,不得不向东逃亡,在晋朝初年(约265年)来到文登丛家岘,以地为氏,称丛姓,尊金曰为始祖。

文登最早的抗倭将领--刁通

刁通,字叔达,米山镇长山村人,元朝著名将领。

他出生在南宋末年,聪明好学,时天下大乱,文登已属元朝,刁通投笔从戎,作战英勇,刚刚20岁就当上了从征冯翊校尉(团级军官),因不满长官滥杀无辜,愤而辞职还乡。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元军攻取襄樊二州后,刁通又应征参战。

据《元史》记载,刁通用兵如神,战术变化莫测,从湖北一直打到琼崖诸岛,并东渡对日作战,历尽艰险,从征三十多年从未打过败仗。

扩展资料:

文登自古重教尚文,隋唐以来有100多名文登籍进士荣登金榜;文登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圣经山摩崖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文登还是李龙王的故乡,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福山起义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从胶东走出了四个军,成长起了120多位文登籍将军,成为胶东革命的摇篮。

士学文化、道教文化、李龙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素有“文登学”之美誉。

-文登

文登传媒网-文登学,文登历史文化的缩影

文登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文登学”的美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诗作赋、歌功颂德,留下“文人登山”的传说,“文登”也因此得名。汉代大儒郑玄曾在文登城西15里的长学山阳开院讲课,邑人读书求学由此蔚然成风。最能彰显文登学儒学特点的地方是学宫,最初于北宋庆历年间建

在城南。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迁建学宫于县治东,规模宏大,冠于诸县,其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孔庙),周围建有儒学署、训导署、明伦堂、庠科、名宦祠、乡贤祠等。此外,文山脚下有文山书院,是当时城中的最高学府;明清两代还先后有万卷楼、听雨楼两座藏书阁,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自陕西东来,据“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创建了道教全真派。此间,王重阳收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徒,世称“北七真人”或“海上七真人”。

明朝文登籍尚书丛兰曾在此辟出学堂,教授族中子弟读书,并取“书中自有万石(音担)粟”之意题写山名“万石山”勒于石上。

科举取士起,文登就榜上有名,明清两朝最为可观,有进士61名,是全国每县平均数的两倍,并且走出了一代名人徐士林。其中清朝顺治乙未年科场上,文登有7人同时高中进士,并出现于鹏翰、于涟父子同榜,刘欣、刘辉兄弟连镳的盛况,传为美谈,“文登学”名震朝野。

丛兰、林洙、宋廷训、刘必绍四人被称为文登明代四君子,其中丛兰最为著名。

说到丛兰,不能不提丛姓。

“天下丛姓源文登”,其始祖是西汉车骑将军金日。

金日是原匈奴休屠王太子,十四岁时随母投降汉朝,以忠诚正直为汉武帝赏识,赐姓金,封车骑将军,子孙累世为官。

三国时,金氏后人联刘反曹,被曹操所害并诛连族人,不得不向东逃亡,在晋朝初年(约265年)来到文登丛家岘,以地为氏,称丛姓,尊金曰为始祖。

丛氏现有人口40多万人,在全国姓氏中排第127位,台湾的丛姓后人都认为自己来自文登,所以说天下丛姓是一家,至今都能摆上辈。

丛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丛兰。

丛兰(1456~1523),出生于明登州府文登县关北头村(现文山村)人,字廷秀,号丰山,自幼聪敏好学,无处买书,就动手抄录,往往“夜育达旦”。

经、史、兵、医、数等无不涉猎。

明成化七年(1472年)中举,弘治三年(1489年)中进士,任户科给事中。

正德五年(1510年),任右通政,不畏强势,弹劾太监刘瑾,升任三品通政使,理各地奏章。

正德六年,升户部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宁夏、陕西等三边军饷和粮储。

正德九年升任右都御史,总督三边。

蒙军不敢侵犯。

正德十五年(1520年)升任南京工部尚书。

嘉靖元年(1522年)获准告老还乡,被赐建“优老堂”安度晚年。

丛兰为官40多年,处事正直,一生奏谏达380篇,谥赠柱国太子少保。

丛兰遗训子孙只准读书,不能做官,并在城南辟学堂教族中弟子读书。

丛兰当年建优老堂的天宝宫周围子孙繁衍,成为村落,就是现北宫村。

他的墓在申子墓旁,文革中被毁。

丛兰是文登历史上官职最高的大臣。

徐士林(1684~1741)字式孺,号雨峰。

文登徐家村人。

清朝江苏巡抚,卒祀京都贤良伺。

出身寒微,秉性质直,勤政爱民,被乾隆皇帝誉为"忠孝性成"的一代楷模。

辛亥革命在文登共牺牲了五十九名烈士,其中就有丛姓者十人。

他们是:丛琯珠、丛琦珠、丛环珠、(皆县城北宫村人)、丛玳珠、丛玟珠(《文登县志》为珉珠)、丛玢珠、丛璐珠、丛树本(皆崮头集村人)、丛琳珠(草场村人)、丛敬齐(县城生产村人)。

在这十位烈士之中,竟有其两户一门三烈士:丛琯珠、丛琦珠、丛环珠为同胞兄弟;丛玳珠、丛玟珠、丛玢珠也系同胞兄弟。

其两家又皆系明工部尚书丛兰的后裔。

文登的传奇英雄--于得水

于得水(1906~1967),18岁拜师学武,练得一身好功夫。

1933年加入中国 ,拉起十多人的武装,在文登、牟平、海阳一带秘密活动。

1935年参加了胶东“一一·四”暴动,1937年参加了天福山起义。

传说于得水是“神枪手”,曾一枪打下两麻雀,攻鬼子碉堡时用子弹打进了机枪眼。

他曾腰中两弹,让战友用剃头刀子创出弹头,没吭一声。

与人摔跤,三四个人不能近身。

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十五团团长,被徐向前总指挥称为“打游击战的高手,打阵地战的虎将。”他历任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兼东海行署专员,东海分军区司令员兼烟台、威海警备区司令,胶东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浙江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筑委员会主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等职。

1967年受迫害惨死狱中,1979年 昭雪。

骨灰一半安葬在胶东英灵山,一半留在安徽,安徽大蜀山文化陵园为于得水竖立了半身铜像。

于得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了很多战功,胶东各地都有他的传说和故事,著名作家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和《山菊花》中的于得海、于振海原型都是于得水,他是胶东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文登走出的“长江王”--林一山

林一山(1911~2007),是一代奇才,天福山起义的***之一,曾任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指挥、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等职。

1949年改行水利工作,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领导和技术权威,先后主持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陆水蒲圻试验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主持研究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

他因三峡工程受到 主席六次召见,曾和主席大谈三天三夜,主席风趣地对他说:“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来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主席称他为“红色专家”“长江王!”

葛洲坝最初修建时盲目上马,漏洞百出,林一山临危受命,担任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任工程总指挥,完成了葛洲坝工程的设计修改,在一个失败的工地上创造了世界奇迹,被外国专家惊叹为中国的水上长城,所以人们称林一山为“现代大禹”。

中国的保尔--赛时礼

赛时礼(1919~2001),高村镇坤龙邢家村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42年在战斗中被打断左腿,不得不由主力部队转到地方,担任文登县独立营二连连长。

他英勇善战,带领部队打伏击、截汽车、拔据点、闹县城,是胶东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是胶东军区首批战斗模范、模范指挥员。

他参加和指挥过大小战斗二百余次,重伤六次,1947年11月11日,敌人的两颗重机枪子弹打穿了他的左腮,打掉了上下牙齿,打断了舌头,从此成了“特等伤残”,先后任胶东部队作战参谋、作战科长、胶东军区司令部军训科长、山东军区管理处长, 后勤部副局长等。

1962年离休后,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由他编剧的**《三进山城》、《智闯威海卫》、《陆军海战队》、《沉日》、《血醒》、《敌腹掏心》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军地领导和社会各界誉为“中国的保尔”。

赛时礼是“文登学”人自强不息的典范。

然后还有张海迪,文登市张家产人,好多资料写的她是济南人等等,但绝对是十足的文等人,我爸爸在文登曲轴厂干的时候还跟她堂姐一个部门,绝对错不了的地道文登人。

作为文登学的后人,我们应该发扬前人的精神,更好的建设文登!

  清代名臣徐士林

  徐士林,字式儒,文登县爬山后徐家村人。康熙二十三年生于贫寒农家,自幼奋志励学。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任内阁中书(辅佐皇帝办理国政的机关要职),后升礼部员外郎(中央部级官吏);雍正五年任安庆知府,五年后又升任江苏按察使;乾隆五年任江苏巡抚病逝在任上,终年五十八岁。

  徐士林历康、雍、乾三朝,三十余年"清勤敬慎",是清代有名的清官。《文登县志》记载,士林"立身端方,历宦途不为干谒。其任京师,非公务未遂与公卿接比;为道府与督蕃臬交,未尝一馈送,其守身之严谨可知也。"徐士林还特别精于断案,史书上称他"治狱如神"。在他任知府、按察使、巡抚期间,明察详审,判明了很多疑案大案,改正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深得民心。现今文登县图书馆内还藏有他在任时审理案件的手书记录七十二则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徐士林断案执法的求实精神和审慎态度。

  徐士林病逝后,乾隆皇帝极为悲痛,下谕痛悼道:士林"鞠躬尽瘁,遂致沉疴。临终无一语及私,劝联以忧盛危明之心为长治久安之计。此等良臣,方资依使,乃今溘世,联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己也!"(《清史稿》三十五卷)他下诏书,破例将徐士林这个地方官祀于京师"贤良祠",与开国元勋和辅佐重臣同等待遇,并赐金井玉葬。一个封建官史,即能为皇帝识器重,又能察民情,顺民意,确实难得。所以在正史和正史之外,便流传着许多颂扬他的传奇故事。

  送礼赠言

  徐士林任江苏巡抚的时候,经常进京向乾隆皇帝面奏。按当时官场通例,做地方官的,每次进京或逢年过节和皇亲国戚的喜庆吉日,都要献上异珍奇宝以忠孝。徐士林在江苏这富庶之邦,鱼米之乡为官,更该多多贡奉珍贵礼品。可是徐士林偏偏不理会这件事儿,在任数年没给皇宫进过一次贡。不但皇亲国戚王后妃嫔指责徐士林不世故,连乾隆本人,也觉得徐士林未免太失礼了。天长日久,风也刮到了徐士林耳朵里,这一年除夕之前,他也备了一份礼物,派人星夜进京城,献给乾隆皇帝。

  腊月三十日,乾隆携带三宫六院、文武百官在保和殿观赏各地送来的贺年礼品。普天下的奇珍异宝集中陈列于一室,整个大殿珠光宝气。乾隆对这些礼品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只是特别注意察看每件礼盒上的送礼人的姓名。他仔细看一了遍,又浏览了一次,最后怏怏不快地坐在御椅上,叫来负责收礼品的总管太监问道:"江苏徐士林送来何物?"

  太监一听,大惊失色,以后皇上知道徐士林送来了什么礼物,要怪他个匿藏不报之罪,便战战兢地结巴起来:"他……没,没……

  "送的什么?"乾隆急不可耐的追问道。

  "送的……"这太监为何如些惊慌?原来他当年做过乾隆的侍读,同乾隆一起跟徐士林念过书,深知徐士林为人,也知道乾隆的脾气。今天早晨,他接到徐士林派专人送来的年礼,打开一看,竟是重新装裱的几本旧书。心想,这样的年礼送给皇上,不是挖苦圣上吗?皇上能不怪罪?所以他没有拿去陈列,放到了后宫。没想到皇上竟追问起此事,他能不害怕吗?

  乾隆见太监吞吞吐吐的样子,厉声说:"拿来!"

  "是,奴婢去取。"太监转身,急忙到后宫把那几本旧书拿来,双手擎着,跪在皇上面前。那些王公侯妃一见,个个挤眉弄眼,嗤之以鼻,等待皇上对徐士林问罪。

  乾隆见只是几本旧书,倒没发作,只是急于看看内中究竟,便揭天宗卷,取出徐士林的贺年奏疏,一字一句地看起来。

  徐士林写道:蒙皇上天恩,对我破格擢升,……恭逢元旦,理当进贡方物。可是皇上知道,臣一身之外,寸丝粒粟,都是皇上所赐,黎民供给,我自己尚物贡奉皇上呢?只是炯炯臣心,愿皇上象唐尧虞舜一样治理天下,国泰民安,万世无疆。由此,望皇上恕我赤诚之心进言。臣自幼学《尚书》,谨择典谟要义,写成数卷心得体会,具裱缮册,适逢元旦拜呈。只要皇上肯赏脸御览,对治国安民略有得意,臣就不胜荣幸之至……"

  乾隆看罢奏疏,脸上的怒气早已消散。接着又翻着那本精心装裱的旧书,不住地点头赞许。那些王公大臣好生奇怪:皇上对稀世珍宝不感兴趣,对这几本旧书倒爱不释卷了。

  看着看着,乾隆叫道:"好!拿笔来!"

  太监取来文房四宝,乾隆挥笔写了"赠人以的,不如赠人以言也"朱批回赠了徐士林。

  乾隆皇帝给徐士林的赠言题词不少,徐士林唯独对这条特别珍爱,随身携带。因为这条御批对他有特别的用处,那些擅长阿谀献媚之徒给他送礼,他就出示皇上的御批驳回。

  据传,这道御批徐士林传给了他做过知县的儿子徐朝亮。儿子也用它来拒绝礼品。

只是史料没有记载, 一代名臣徐士林

乾隆六年(1741年),清王朝的江苏巡抚在回故乡途中病逝,乾隆帝下令将其画像进“贤良祠”,与开国元勋和辅佐重臣同等待遇,这是清朝任巡抚职务之人死后进“贤良祠”的第一人,他就是徐士林。徐士林(1684年-1741年),文登爬山后人,出生农民家庭,“秉性质直”,入私塾后,奋志励学,27岁中举,29岁中进士,曾为皇子皇孙授课,乾隆皇帝也在其学生之中。所以说,乾隆皇帝的满腹经纶其中就有“文登学”的因子。

徐士林(1684~1741年)字式儒,号雨峰 病逝时终年五十七岁。乾隆皇帝命祀于京师贤良祠,赐祭葬如例。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有哪些关于文登的介绍?

历史:1、文登,唐虞为嵎夷地。2、夏、商为青州地,春秋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战国为齐地。3、秦罢诸侯,置郡县,文登为齐郡腄县地。4...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