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邻水的邝氏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四川广安邻水的邝氏由来?,第1张

由来:就必须先说一说古邝国,这一说首先见于古书《路史》和《姓苑》,近些年,在网上又有新的证据(附文C)支持这一说法,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族谱,由族谱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祖母姓邝;一个是范仲淹的族谱,这个族谱非常详细,他的祖先有“妣邝氏,封夫人”的记载,根据族谱推算,这位“邝氏”的时间大约在晋朝。可见,在唐朝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邝姓。至少1129年(建炎三年,比1168年早了近40年)之前,邝姓就已经存在(《宋史》本纪第二十五)。

邝氏族谱

-

广东广州邝氏祠谱不分卷 清咸丰三年(1853)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广州正行印刷厂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斗门邝氏族谱溯源图说一卷 邝耀云纂 抄本 广东斗门县斗门区小豪冲乡 13673广东南海邝氏族谱缯不分卷 (清)邝宇宽抄 清同治十年(1871)抄本 一册 美国

广东河源邝氏桃源公司族谱四卷 (清)邝乃理 邝其峻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州藏珍阁刻本 四 册 广东中山图 13675 邝氏宗谱不分卷 (清)邝燮理等重修 清道光十八年(1838)活字本 一册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13676 长邑邝氏族谱不分卷 (清)邝大澜 邝基兴编纂 清宣统二年(1910)宣城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残破) 邝 ①路史:古邝国后有邝氏。 ②姓苑:广东南海县多此姓。 ③奇姓通:一统志,邝野,字孟质,永乐进士。姓氏由来:路史: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姓苑载:广东南海多此姓。明有进士邝文、邝曰广、邝约、邝□等人。邝氏亦有不少移居海外发展。邝氏楹联:「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此联表彰明朝儒士两人爱国不屈之忠节。  

郡望堂号:庐江郡  姓氏家谱:邝氏三修族谱  

历史名人:邝文, 邝曰广, 邝约, 邝露 +++++++++

族史 开平市单水口有间雷方邝三姓祖祠,门口楹联书“源同一脉,衍以三宗”,明确地阐明雷方邝三姓,原是同一祖宗,後来分支成为三姓。雷方邝三姓同是炎帝的後裔。从炎帝至今,约五千五百多年。炎帝生於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的姜水,故姓姜,名魁隗(音葵),又称神农氏。死後葬於宝鸡市南郊的常平山,即今炎陵。炎帝原姓姜,因子孙居于雷泽(今山西永济县之南),故姓雷。炎帝之九世孙(八世孙榆罔之子),曰雷公,因有战功,受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之西),以地为氏,由雷改为姓方,为方氏的始祖。距今约五千三百多年多,历一百七十多代。至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淑丽被册为皇妃,愈平公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公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流传至今,子孙己达三十多代,人口三百多万人。

1 始祖 方以平三七公讳奋,字祯;生於1103年北宋徽宗祟宁二年 – 终於1166年南宋乾道二年,享寿六十四岁。世居安徽庐洲(今安徽合肥市)庐江

2 邝愈平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时任临安京城大尹;长女淑丽受册皇妃,愈平因此封宣城侯,食邑安徽宣城,御赐姓邝。

3 讳諴 字一声,愈平次子。生於1155年,终於1246年。享寿九十二岁。

4 公昭 讳奎,字公昭;一声公长子。生於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十月初九,终於元世祖(忽必烈)二十三年(1286)十一月十一,享寿九十一岁。公昭公出生於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二十一岁随父南迁,居於河源。三十岁(1225)水又随父由河源移居古冈(今新会城)。于1250年(五十四岁)由新会迁开平县(宋时属信安县)。居单水口泮村乡坑口村。

广东潮山 邝

湖南临武邝家村源流: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左边一个军,右边一个右耳旁,不知道怎么读)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

……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

后谷旷氏宋德祐丙子

纂修旧谱序

予泰和江乡诸大世家,多经兵火之馀,族属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见如涂人。由者谱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间其能藏其先世旧谱,又藐然视为虚车,略不经意以续休美,使上无所统,下无所承,是固未得为贤子孙也。兹旷君绍祖,辑其家谱,既成帙,将筹诸梓属序于余。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曰宣(姓黄),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于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令子侄易姓改名,窜逃于外。幸次子丞,系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难。至天宝间,因诤事谪吉州长史,故吉之有旷始于长史公也。由长史公而八世孙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诗。云自宋季之变,昆第子姓散漫诸外,而容五世孙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后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后谷,咸以诗文显其族,而云亭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绍祖君既登公车,尝以世系置念。今观其谱,贤宦必书,坟墓姻娅必书,功勋义烈必书。且其先,或以科第发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袭赠,簪缨圭组,前后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审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谓至矣。矧君之族,曾经兵铁,而斯谱之旧类掇拾于灰烬之馀,至今世系炳然,曾无确失,俾后之若子若孙,兴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实君始之也语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旷氏之后必有兴者,斯谱之作,固百世之信贷矣,岂虚车云乎哉?吾与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请而为之序,且以诗弁其首。云: 旷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权兵百万降边圉,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勋名扶社稷,更倾忠义佐朝纲。绵绵谱牒传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祐二年丙子冬望后

少保右丞相兼枢密院事 文天祥 拜撰

后谷旷氏宋德佑丙子纂修旧谱序予泰和江乡诸大世家,多经兵火之余,族属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见如涂人。由者谱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间其能藏其先世旧谱,又藐然视为虚车,略不经意以续休美,使上无所统,下无所承,是固未得为贤子孙也。兹旷君绍祖,辑其家谱,既成帙,将筹诸梓属序於余。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姓黄讳宣,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於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黄,长子旦添邑于右为邝,次子丞添日于左为旷。窜逃於外,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幸次子丞,系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难。至天宝间,因诤事谪吉州长史,故吉之有旷始於长史公也。由长史公而八世孙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诗。云自宋季之变,昆第子姓散漫诸外,而容五世孙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后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后谷,咸以诗文显其族,而云亭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绍祖君既登公车,尝以世系置念。今观其谱,贤宦必书,坟墓姻娅必书,功勋义烈必书。且其先,或以科第发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袭赠,簪缨圭组,前后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审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谓至矣。矧君之族,曾经兵铁,而斯谱之旧类掇拾於灰烬之余,至今世系炳然,曾无确失,俾后之若子若孙,兴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实君始之也。语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旷氏之后必有兴者,斯谱之作,固百世之信贷矣,岂虚车云乎哉?吾与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请而为之序,且以诗弁其首。云: 旷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权兵百万降边圉,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勋名扶社稷,更倾忠义佐朝纲。绵绵谱牒传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佑二年丙子冬望后

少保右丞相兼枢密院事文天祥拜撰

南岳旷氏六修谱序余居湘乡之东北隅,距衡山仅百里许。知衡多望族,而旷氏最著,盖族以人传也。前太史岣嵝先生,硕望巨儒,名噪海内,所著有禹贡注疏,杂著、诗、古文、词、时艺各集。其弟名进士,半崖先生,亦著制艺、课草行世。余自知文,即服膺二公著作,未尝不深高山仰止之慕焉。又尝读前辈科场策谕,知二公从兄槛泉,亦名儒也。投笔请缨,领解额,成进士,历膺朝廷锁钥,轻裘缓带,儒将风流。所谓文武世家,良不诬也。早岁,余幸叨科名,备员京邱,月夕风晨,每与当世名公卿谈及岣嵝诸公人品、学问、文章、事业,盖未有不津津乐道之者。岁戊申,旷子尧臣,以廪膳游京。一日,以同乡来谒余,见其敦厚诚谨,钦敬久之。及悉其阀阅,则知为太史原任观察六柱先生之仲子也。壬子岁,余丁内艰回籍,尧臣亦南旋。乃者余奉命封辨团防,拓集军马,驻衡郡者数月。时都阃旷竹友,幼习戎行,老成持重,为衡郡土著,余比倚为长城。嗣余讨贼,由湖北而安庆,而江西,竹友均与偕,所至皆立有功。既而竹友以疾告归。余亦复以丁外艰旋里。久之,尧臣偕竹友来用,因便以其族续修谱序请余。比以读礼辞,然终不能却也。因详阅其谱牒本末,知旷氏自汉而唐以盛於今。蝉联科弟,代不乏人。今者文武诸生近百人,而应童子试者,以数百计。洵哉!其为衡邑望族也。至其族谱之修,则始自明牧伯鲁源公图说,次逸斋,次岣嵝,次莲峰,次东序诸公,迄今凡六修矣。其谱例则仿诸欧苏,而斟酌损益,又尽善焉。夫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而吾谓家乘与国史,实同而异,国史有褒有贬,有美有刺,有录有不录。至家乘,则虽有亲疏贵贱等级之不同,然无不敬之宗,即无不牧之族。盖国史以义为断,而家乘以仁相亲。支分派别,木本水源,余维旷氏谱,为尤得合敬同爱之微意焉。是为序。

咸丰七年岁次庚申仲春月上浣之吉涤生曾国藩拜撰

注:曾国藩著《南岳旷氏六修谱序》现收入《旷氏南岳道孙公房十修通谱》卷一纲要《旧谱序跋》。

南岳旷氏始祖东汉河阳侯宣公,本姓黄,数十传至唐神龙间郓国公贤,生旦、丞二公,以难改姓“邝”“旷”。丞公徙江西吉州。凡二十传至善卿公,生汝霖、作霖。汝霖因慕衡岳山水之胜,元末明初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境竹小源迁居衡山杨林头左家坪,今南岳祝融水口。作霖迁攸县。汝霖生道孙、进孙、胜孙。道孙生仁清、仁泰。仁清居衡山福田东湖,称东湖房。仁泰生惟宽,居南岳止观桥,后衍材、清、兴、诚四房。清雍正3年(1725)、乾隆元年(1736)、乾隆29年(1764)、乾隆57年(1792)、道光5年(1825)、咸丰10年(1860)、光绪17年(1891)、1920年、1941年、1993年纂有族谱。至1993年,共有丁口48112人。班行: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该族名人旷深本,雍正28年武进士。旷敏本,乾隆元年进士。旷学本,乾隆2年进士。旷楚贤,乾隆46年进士。

醴陵梢冈旷氏始迁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燕头、龙禹湾、榨平垅。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醴陵北乡之梢冈铺(今株洲县姚家坝乡境内)。班行:宗 家申方录泽

常德旷氏该族以东汉宣公为远祖,本姓黄,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传至贤公,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丞再徙吉州。后以安禄山之乱,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东蒙冈。至寿一、寿二公于明永乐年间自江西吉水迁常德武陵。族谱创修于清嘉庆16年(1811),咸丰10年(1860)续修,1941年三修。派语:(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洞口旷氏始祖孟宗公,江西庐陵敖城人,官居学士,子中信公,于宋绍兴间因金人南侵,而迁居武冈江南垅,今属洞口县管竹乡洪桥村,谱尊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载、厚爵、厚禄。爵迁新化,禄迁沅江,载留居故土。后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冲、石井等处。清光绪元年(1875)始修族谱,宣统元年(1909)二修,1993年三修。至1948年,共有族人1218人。宣统2年(1910)创建宗祠于神溪。前班: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后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

临武邝家村源流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汴梁,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丞改邝。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

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原载1990年新修宗谱首页首段)

宜章邝氏族谱我祖始于轩辕黄氏,越至东汉河阳侯,讳瑄,神龙年间生子一,讳贤,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灭族易姓焉,旦添日于左为旷,丞添邑于右为邝,丞公由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拂当事,天宝乙未年谪居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绯,绯生伯芳,伯芳生显申,显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季定国,定国之后生二子,长桂次桃,桂公迁宜章,为宜章之始祖。(光绪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序。宜章谱第十六页)

嘉禾县邝氏族谱稽我族姓,起点于周师旷,为晋屏公之臣,职司乐师,后以名为姓,东汉时远祖讳宣,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之孙女,其后裔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讳旦,次讳丞,因避兵乱,旦仍原姓,迁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之后讳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附马,封平安侯。天宝乙末以言拂上,调吉州长史。佑之子讳懋,传十世孙讳有容,徙居高州。再传诞生幼四八公,迁居临武寿塘,即我族始祖。”(民国丁亥夏华清编)

永兴县邝氏族谱序远祖宣为东汉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族难改姓易名。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后唐开元间举进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天宝已未,因以言诤,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成参军团练使,家居熬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四八公,名公著,迁湖广临武之寿塘,时大宋绍兴年间也,又十余传,至元正末年间,千三十朗公分居于永兴金陵乡之老鸦山前焉。

---喜庆谨录

淡墨党记

在昔宋时方盛,邝姓日兴,英[]挺生,宗族列惠连之秀,甲科累掇,阙廷接王相之荣榜。后先之淡墨偕书,胜事会承于白水,美谈远播乎庐江,龙文繁周尹之支,大有人以绳武螺子灿欧苏之谱,因取此以名堂。

--景善谨识

宜章定国公派下邝氏族谱序(宜章梅田龙村,定国公派下茂甫公世系)

(摘录)

稽我族肇自宣公治水有功,封河南候。传二世贤公,拜右相,居汴梁邓州白水村,封郓国公。生二子,曰旦、曰丞。旦公潜心理学,去邓州,移陈留,遂为陈留之邝氏。丞公唐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候,后亦去邓州,徒江右吉州永新之新田,遂为永新之邝氏。累世存节,匾其堂,名曰三忠堂。三世懋公,唐上元初,授银青光禄大夫,至五世绯公,贞元间以武功封淮阳候,皆世居新田。六世伯英公,任南海县令,居扶南大镇村,遂为南海之邝氏。伯华公由新田徒泰和,遂为泰和之邝氏。伯芳公元和二年,举进士,授归安节度使,加太尉太保,生二子,长以敬,次以梯,敬公宝历元年,以文明拜御史中丞,梯公官临武令,家临武之寿塘,遂为寿塘之邝氏。生二子,曰清、曰湖,湖公曾任宜章教谕,清公子自幼四八公名著公,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三定国,富安同居寿塘,代有闻人。安国子孙,亦有徒四川,遂为四川之邝氏。富国子孙,元善公徒宜章,遂为白石渡之邝氏。生子宣,再传而生本廉,本庸,本庠,本序,而庸公以平彝卫参年显。定国徒宜章,遂为龙村之邝氏。再传至志大,生三子,长天福,次天禄,三天寿,禄公居广田,兵部尚书 ,即其苗裔也。寿公徒陕西,遂为陕西之邝氏。福公子运亨,生初福,徒居龙村,生开穆,至泰极,由宋历传至元,至明,至清,其中为参军,为太守,为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至于登仕路者,若而人,受荣封者,若而人,炳炳琅琅,不可尽述。峰祖仁公,寿享百龄,恭赐旌表,皆其彰彰者也。继至今派衍繁昌,有由宜邑徒湘潭,去长沙,即称湘潭长沙之邝氏。徒益阳,移安仁,迁兴宁,即称益阳、安仁、兴宁之邝氏。总之出自郓国公之苗裔也。道光三年,岁在癸未,孟夏月之吉

十五世孙庠生奇峰敬撰

湖南邝氏源礼公派下源流溯余邝氏源流,启于轩辕黄氏,越东汉河阳侯、讳宣,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二子,长曰旦,此曰丞,丞于开元间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败关灭族而改姓,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徒居吉州,历传至宋,日以蕃衍,有分于庐陵、泰和、永新、遂宁,以及两粤三楚,临武,宜章等处者。

而泰和太祖居正公之后,源礼、源惠二公,生于南宋绍兴年间。礼公幼业诗书,复姓颖异,怡情诗酒,不介意于富贵,唯以遨游山水为快,于宋乾道年间,由吉州太和游访名胜,途径临武、见其山川秀丽,遂定居于蓬水头。迨后惠公六传至才安公,亦于南宋末叶,携琴书游临,定居寿塘之四排头。(古铁炉头,今罗家巷。)

礼、安二公乃我居临武二族之鼻祖。洎今二户宏开,子孙繁衍,诣临虽有先后,而源流一贯,皆吉州之所出也。

根据邝氏宗谱乾隆四十七年安公派下十六世孙维新序整理。

整理人:礼公派下二十六世裔孙鸿章谨录

邝氏族谱旧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岁维辛丑,余 于邑西宝华山。适邝氏纂修宗谱工告竣。门人光珍,代明等请序于余。余接其手帙阅之,始知来临之始祖讳,源礼,出自豫章吉安府泰和县。由宋乾道年间,遨游山水。道经临邑,见其山川秀丽,遂肇基于平田乡之蓬水头。生子者四:太一、太二、太三,得授抚州巫教。剌赐都灵,都慰,都广,三位圣号。法力广大,身显神通,至今雕像庙祀,威灵赫濯,故其所出自由来矣。

惟四曰安道,号二郎,长生伯川,次生伯州,迁居金三乡之大泉。川生子者二,长曰清辅,次曰清辂。清辂之裔至七世文昌,又徒居于斜江。支分两房,历今二十世,子姓繁多,孙枝蕃衍。

康熙六十年岁在辛丑,浦月完之吉日

邑庠年家卷友生曾光斗顿首拜撰

续修族谱序(源礼公世系) (摘录)

唯我太祖讳源礼,源惠发迹来临。公礼卜居蓬水头,公惠六传才安公卜居四排头寿塘。二公先后来临。一脉而派分由稽 者,先民详载备矣,兹不必重赘。迨我二世祖讳安道,则派又分孟伯川、仲伯州。流庆蕃衍,厥后陬壖四处。唯公州后裔传十三世祖讳友富公,迁居坪石浪头。今以户族森森,但未合籍,余则以斯事竞竞焉,朝夕剔励,殷思勤思,诚恐缤纷之无所,輵轇之无绪。泊此之时,家乘宜修尚矣。

中华民国九年岁官庚申仲冬月之吉日

礼公派下二十四世裔孙献廷薰沐谨撰

浪溪邝氏族谱序(广东浪溪,季锜公世系)摘录

民国纪元,第一甲戌族中前清增生邦华先生,见族中识丁人少,族谱丞应提前重修,以号召族众,安魁先生为箸筹之一。族人以科举巳废,通儒无望,然其说邦华先生遂为主修,安魁先生为庶务,安兰先生以前清庠生亦列名总理,遥领厥事,各房亦派人襄理之。余以读书治军为国民革命奔走二十余年,今岁因亲老催归,得投戈息马,整理家事。曾闻谱牒重修,主持有人,私人窃慰,继以同支叔侄百余丁口之责难,方回老居视查矣。考我邝姓乃伯益之后,有封于黄者,以黄为姓。至东汉黄宣娶粱候邓禹孙女,生子贤,家南阳白水村,唐神龙间拜右相,封郓国公者,史佚其名。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之祸,旦易姓为旷,丞易姓为邝,皆内隐黄字,示不忘本。旦乃徙居河南陈留东村,丞乃徙居江西吉州。丞之孙佑,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候,安禄山叛,调安城参军团练使。后以诤,天宝获罪,谪吉州长吏,遂家居敖城云云。余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奉绥靖河南之命,师次陈留,曾策骑访东村,已无复存。至邓州之白水村,系密迩于光武故里之贵人乡。询诸故老,亦同隔世,苍凉吊古,不禁欷嘘。旋返戈入赣剿匪至吉安,距敖城仅九十里,道途梗阻,可望而不可即,然幸得与敖城旷氏之避难吉安者相往还。佥云旷为长房,旦公后,邝为次房,丞公后,始祖同为现葬敖城之园园,公语虽真确,而谱牒陷诸匪窟,无从稽考。敖城邝为光序,又说邝姓在赣湘散居状况,似皆实在,而考吉安府志,并详询吉安、泰和、永新各旷氏之知识分子,始知江右历无邝姓,并有丞公后裔已迁湘南之说,则为光之序似无据,设使有据,未必皇皇大族,曾几何时,乃式微至此。源流谓丞居敖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父,始迁临武寿塘,幼父即寿塘始祖著公。盖幼父寿塘之迁,实为吾族存亡之一大关键。源流所载,宋以前世系不明,唐代有败关之祸,转徙流离,黄巢之发难,亦适逢其会。黄氏能不株累而悻存,实关天命,隐姓匿名,亦势所难免。又我邝氏以庐江为郡,考江西水道敖城,地滨庐水,庐水又名庐江,或在迁徙之后,纪念故居,即以庐江为郡,则来自敖城已无疑义。且著公以前,谍记无存,考祖其所。可知则系出丞公,源从庐水,较为明确。我浪溪始祖琪富公,由临武徙居粤省乳源之浪溪,上溯世系为寿塘邝氏第九世之季锜公,琪与锜音同义近,当为后之更名,此清时安兰二前辈,前曾亲赴寿塘考查,更无可疑之点。自锜富公生章可公,章可公生绍渲、绍海、绪澄、绍清、绍深、绍淳。渲公无传,其海、澄、清、深、淳、五房,瓜绵椒衍巳二十代,丁口数千人,历朝科第,文武仕途,显达者不乏其人、耕读世其业,技术晋其身者,比比皆是,此皆吾族人天赋异质,堪为谱谍之光,亦未始非祖宗厚德之报。

民国二十三年 十一月吉日

第十七世孙,陆军步兵上校,历任上校团长,

上校副团长少校团付,中校营长,少校营长,

上尉连长,中、少慰排长少校谘议各级参谋副官,

师司令部训育委员,中国国民党团党部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驻粤滇军韶关讲武堂修业,民国五年湖南省明德中学毕业

恤源撰

惟富国、安国,仍居寿塘。公族蕃衍,屡世簮缨,而其出仕者,每代有之,采芹者,不可胜数,亦由祖宗积德而流光远也。因又究及浪溪,何辈开派,皆谓季辈派分。余随查其谱谍,果系季锜与季镛,同为兄弟,乃富国八世之后,移居我浪溪,今而知季锜公,实我浪溪之始祖也。……于是各房议立首事,共重修族谱,依临武寿塘季锜为始祖,居一世章可,即彦可,居二世深淳,即绍行,列居三世,本源已清,命余督掌聊撰谱序,并录寿塘排行,以记始末,俾后世知有本也。若夫移易始祖之名,非出余之已见,实出祖居寿塘之本源,确确可据者,故易之也,苟无实据,而敢妄为之乎!

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季冬月,中浣日,吉旦

十三世后裔孙朝琇华章氏撰

河南省邝氏族谱周口驻马店两地有邝姓十多村庄,人口一万余周口八千余2001年重续族谱

一;邝氏考,据<姓氏探源>载;春秋时,在安徽庐江,有一四等小国,国人以国为姓,始有邝姓

二;邝氏来龙片断录;起南海迁高安徙麻城来横七祭祖牌撰;始祖橐来祖道安公两侧对联曰;湖广麻城迁来客,横七沟村移来人

邝 KUANG

①路史:古邝国后有邝氏。 ②姓苑:广东南海县多此姓。 ③奇姓通:一统志,邝野,字孟质,永乐进士。姓氏由来:路史: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姓苑载:广东南海多此姓。明有进士邝文、邝曰广、邝约、邝□等人。邝氏亦有不少移居海外发展。邝氏楹联:「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此联表彰明朝儒士两人爱国不屈之忠节。  郡望堂号:庐江郡  姓氏家谱:邝氏三修族谱  历史名人:邝文, 邝曰广, 邝约, 邝露 族史 开平市单水口有间雷方邝三姓祖祠,门口楹联书“源同一脉,衍以三宗”,明确地阐明雷方邝三姓,原是同一祖宗,後来分支成为三姓。雷方邝三姓同是炎帝的後裔。从炎帝至今,约五千五百多年。炎帝生於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的姜水,故姓姜,名魁隗(音葵),又称神农氏。死後葬於宝鸡市南郊的常平山,即今炎陵。炎帝原姓姜,因子孙居于雷泽(今山西永济县之南),故姓雷。炎帝之九世孙(八世孙榆罔之子),曰雷公,因有战功,受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之西),以地为氏,由雷改为姓方,为方氏的始祖。距今约五千三百多年多,历一百七十多代。至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淑丽被册为皇妃,愈平公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公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流传至今,子孙己达三十多代,人口三百多万人。 始祖 方以平三七公讳奋,字祯;生於1103年北宋徽宗祟宁二年 – 终於1166年南宋乾道二年,享寿六十四岁。世居安徽庐洲(今安徽合肥市)庐江 2 邝愈平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时任临安京城大尹;长女淑丽受册皇妃,愈平因此封宣城侯,食邑安徽宣城,御赐姓邝。 3 讳諴 字一声,愈平次子。生於1155年,终於1246年。享寿九十二岁。 4 公昭 讳奎,字公昭;一声公长子。生於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十月初九,终於元世祖(忽必烈)二十三年(1286)十一月十一,享寿九十一岁。公昭公出生於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二十一岁随父南迁,居於河源。三十岁(1225)水又随父由河源移居古冈(今新会城)。于1250年(五十四岁)由新会迁开平县(宋时属信安县)。居单水口泮村乡坑口村。 广东潮山 邝

湖南临武邝家村源流: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左边一个军,右边一个右耳旁,不知道怎么读)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

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

卓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7%左右。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东汉时南阳卓姓家世显赫,风光无比,极大的壮大了卓姓南阳郡望的声名,汉光武封卓茂为褒德侯,卓茂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徙封为泛乡侯,崇子□,□子诉,诉子隆世袭,后因卓隆无子而国除,但卓姓繁盛于南阳之情景不言而喻。三国时有吴人卓恕见诸史册,表明卓姓已繁衍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境,后逐渐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卓姓南迁至广东时间较早,大约发生在东晋时期,《崇正同人族谱》载有:“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是为卓姓南迁广东之极好凭证。隋唐两代,卓姓广布北方的陕西、河北、山东诸省,唐末五代时,卓姓再次大规模南迁,今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均有卓姓人家。宋代时卓姓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他们分布于今浙江瑞安、临海,福建长乐,莆田、怀安、福州、永春、建瓯、南安,四川邛崃,成都,江苏苏州,广东南海等地。元时广东一支卓姓播迁于广西藤县。明初,山西卓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河南一支乃始迁祖卓隗之后,迁至古澶州(今濮阳市)王助乡后漳肖村。濮阳县、长垣、民权、内黄等地卓姓均由此迁出。明末满清军队屠川后,有两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庆。历明清两代,卓姓逐渐播迁到了西南之云贵,东南之台湾,西北之甘宁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并有卓姓远播越南及其它东南亚国家。如今,卓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福建、广东、陕西等省多此姓。卓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六位。 炎陵洋岐卓氏明末自江西樟树镇迁霞阳乡红南洋岐村。

平江东乡徐家洞卓氏始迁祖自乾公,清乾隆元年(1736)自广东平远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730人。

慈利卓氏始迁祖汝周公,讳太岳,字承宗,原籍江西丰城,任湖广岳州营游击,宋靖康元年,金人南侵,不克归里,遂寄籍慈利天门山,生休述、休福,述公世居慈利,六传至子成公,生文德、文庠。福公子字虎回原籍,五传至永熙,明太祖时奉命南征,亦居慈利。三支各述有谱,文庠支谱修于清光绪32年(1906),永熙支谱修于咸丰9年(1859),文德支十传衍为隆、江、海三房,谱分别修于1931年、1930年、1929年,1997年文德、文庠、文熙三支合修。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0余人,总祠位于东岳观,于城门皇家台、杉木桥、赵家铺等处建有支祠。本族名人卓康宁,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卓炯,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宗派:汝休字本重。永熙公支谱宗派(旧号军家):联美绍同启,光达显呈名。文庠公支谱宗派:子文福添甫,单一及自登,尔朝之先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思敬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江,思贞两荣大,廷单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文德公五代下四贞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思单及荣大,世双之自启,光达显成名。思恭公支谱宗派:子文权景海(隆),思宽两荣大,廷单学自启,光达显成名。雍正各房合派: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合派后增派:乾元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传益芳,书典超群诗易礼,克修宏业锦秀香。1928年新增派:亚夏环球为首祖,楚熊衍庆广绵延,汲湘饮茹恢鸿绩,强胤端资孙象贤。 潮汕卓氏——晋翁晋华兄弟元代落籍峡山

潮汕卓氏大都来自福建莆田。莆田人卓晋翁、卓晋华兄弟于元代(1279-1368)由莆田迁徙入潮,落籍潮阳县大宅(今峡山镇)。传至他的孙子卓西河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分创惠来都东安(今惠来县惠城镇)。卓西河长子卓良朋、次子卓良友后来又迁居陆丰曲清、华美另创基业。峡山大宅第10代裔孙卓登凤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分居上家村(今峡山镇)。至清朝中叶,大宅卓氏裔孙再分居竹山都华阳、华东(今河溪镇)。潮汕卓氏人口约186万多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约1000多人;潮阳区1700多人,分布,铜盂、河溪、海门、棉城等镇;潮南区5000多人,聚居峡山、两英等镇;澄海约500人,分布新溪等镇;南澳约100人。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约400人。揭阳市区1000多人;揭东约100人;揭西常住人口约2000人,分布东园镇月湄村;普宁1000多人,分布流沙、洪阳、大坝等镇;惠来3000多人,聚居惠城、神泉等镇。潮州湘桥区约800多人;潮安2000多人,分布东凤、庵埠镇;饶平2000多人,分布汫洲,黄岗等镇。

海陆丰卓氏--南山公祭祖 ,海丰县可塘镇联金,等 卓姓为宋初迁入莆田,居兴化县。南宋诗人刘克庄撰《卓推官墓志铭》曰:“卓氏讳先,字进之,共先自扶风,徙闽居于莆。”

莆田卓姓首登科第者为卓厚,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卓厚,字德载,兴化(今游详)人,擢熙宁第,崇宁间历官台省转承议郎而卒,朝廷官其一子。”卓厚与莆邑名流徐铎、徐锐、方会、林豫、陈觉民等同科,登宋熙宁九年徐铎榜进士第,官授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转承议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卓氏家族到卓成童时迁入莆田城关梅峰居住。卓厚从侄卓先,宋光宗绍兴四年特奏名进士,官龙溪主簿、永庆军节度推官、广州增城县丞、新会县令、建宁军节度推官等。卓厚玄孙卓得庆,字善夫,号乐山,宋宁宗开熙生,理宗绍定五年登徐元杰榜进士第,官历道州教授、德兴知县、漳州知州、户部尚书兼福建制置司参谋官、大理少卿致仕,归莆。南宋景炎二年,元兵攻兴化城,卓得庆与子卓规、卓权协助陈文龙、陈瓒守城,城陷被执,被杀。入元后,卓姓家族四处逃难,隐匿他乡。明代,有卓晚春,东峤渚林人,先引导林龙江放弃功名倡建“三一教”,后成为“三一教”的积极推动者。卓迈,明万历三十一年乡试考取举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及第;官太仆少卿;卓天赐,明景泰五年进士及第,官贵州按察使,为一时能吏;卓斯义,清雍正七年乡试考取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及第;官桂阳知县;兴化县南广业里萍湖古代建有一座“萍湖祖庙”,祀卓氏仙人,宋朝廷封为“忠顺圣侯”。《游洋志》记载:“旧传萍湖卓氏习巫术而得秘法”。说明古兴化县早在宋代已有卓姓家族居住。

有明一代,福建卓氏族人迁徙至台湾者,现多居住在台湾的台中县(梧栖、清水、大甲)、桃园县(观音)、彰化县(田中)、台北县及台北市等地区。卓姓人口数全台湾地区排序第64位。莆田市近1万4千人,排序第39位。

宁德市屏南县屏城乡坑头村,全村人口一千余人,卓氏有几百人,该村还有辈份诗,“清连立正堂”,每个男性出生大体取名依辈份诗来取,女性则不用遵此规则。 古澶州县城(今濮阳)西北十二里后漳肖村卓氏始迁祖卓隗永乐二年(1404)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西南二十五里屯里村迁徙至澶州西北十五里卓家井居住,因其地沙化严重迁后漳肖定居,距今六百余年。祖茔十八亩青沙地有卧碑为证(毁于一九五八年)。濮阳县、长垣、灵宝、内黄等地的卓氏族人均由此迁出。族众8000余人。

河南卓姓卓广威,清末位居四品大员。卓得山,杨得志将军的警卫员,活动区域冀鲁豫三省。解放初期任内黄县长,后死于文革。

今河南省范县现存洪洞县迁移卓楼村,在濮阳西北范县,距濮阳约60公里,人数约2000人,全村除几户外来人全部卓姓。

现存最长辈分:仁义开先祖、瑞德(得)继续增。 藤县卓氏----藤县和平镇屯江荔枝村

荔枝村卓氏元朝由一名太祖卓宸彦公自广东平远县迁移到此。西河堂。十世祖仲六郎的儿子英公的儿子维公的后人。 安徽安庆市

安徽地区卓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分布在安徽省太湖县南部地区。

安徽萧县

萧县县城西关卓庄,共有卓姓人5000余,其有一分支于抗日战争时期迁至安徽淮北段园镇,现繁衍至300人。其现存最长辈分为“学”子辈,辈分摘录:“百万学为先 勤俭传家有”,属挽车堂。

江苏丰县

江苏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约有卓姓人近1000人在村里出土了一块(卓氏曾祖移丰的石碑)此石碑立与清嘉靖年间其现存最长辈分为(玖)子辈辈分摘录;宜玖效为先忠厚传佳元。 滕州市西岗镇卓楼村,共有卓姓人2000余,(古滕卓氏)字辈下文“宗族字辈”记述,不在此重复。

另,东阿县卓庄村,亦为卓姓村庄。

甘肃卓姓主要分布在兰州市皋兰县,人数近1000人。

世界上有多少姓庞的 一、庞姓氏来源 来源于封地: 上古周文王子毕公高的后代,受封于庞,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庞。 另有一支始于黄帝。历史更为久远。庞姓是龙的传人。 二、郡望堂号 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 《广韵》记载:周文王子毕公高后,封于庞,因氏焉。望出南安、南阳。

以国为姓-庞 源起周文王

周文王子毕公高,武王时被封于庞。而其子孙中又有封于庞的。庞地一支的后人,便以庞为姓,兴起庞氏宗族。因此,庞姓是周文王之后,源出姬姓,已立姓4000余年。

庞姓郡望在始平郡(今陕西兴平东南)和郡(今安徽亳州)。

一、庞姓多文臣武将

战国时魏国将军庞涓,与孙膑同学,两人多次斗智。三国时有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凤雏庞统,魏黄门吏部郎庞山民;曹操手下庞德,助曹仁攻关羽;庞统的叔父庞德公,躬耕不仕,采药鹿门山。唐时庞坚,以长史守颍川,拒安禄山叛军,粮尽援绝,被俘后活活冻死;庞蕴官至襄阳刺史;庞勋于唐末率戍卒起义,被推为天册将军。宋有孝子庞天,晋州刺史庞元英,还有画家庞崇穆;著有《难经解数》等多种医学著作的庞安,贡献极大;以开边为己任,前后在西南二十年的庞恭孙;庞籍官至宰相,后经罢斥,又起为太子太保。

金时庞铸任户部侍郎,工诗善画,允为一时名士。元代有进士庞祯。明有庞惟方,为政平恕,民悦服之。庞敬为庐州知府,为政严明,居官廉介。清代庞垲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政尚清简,力弭文字狱。庞钟璐官至刑部尚书。近有工人运动家庞人铨等。 红军有高级将领庞大恩,抗日英烈有庞汉桢中将。

二、庞姓名人

1魏国将军庞涓

庞涓是战国时魏国将军,极有将才。庞涓曾与孙武之后孙膑同师学习兵法,同为师门高徒。后来投魏王为将,受重用。因恐自己才不如孙膑,就暗请孙膑至魏,假借罪名废孙膑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并将其隐藏起来。后来在别人帮助下,孙膑暗中逃至齐国。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齐国应赵国请求派军救赵。

孙膑献上“围魏救赵”之计,围住魏国,诱使庞涓返程救援。在桂陵,齐军埋下伏兵,以逸待劳,一举击溃了长途奔劳的魏军,此为桂陵之战。

魏惠王二十八年,魏攻韩。次年齐国往救韩国。孙膑为田忌军师,献计围攻魏都大梁,并在大梁外抢占要道,击其空虚。田忌从计,庞涓果然撤军回救大梁。

庞涓回军后,见齐军回撤,便发兵追击。他错误地认为齐军已有过半数的人逃走,甚为轻敌,放弃步兵,以轻锐精兵兼程追击。孙膑在马陵道设下伏兵,俟庞军进入后万弩齐发。魏军惨败,庞涓自杀。

2凤雏先生庞统

庞统是三国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被他的叔父庞德公命为凤雏,在当时,与水镜先生司马徽、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

赤壁之战时,庞统助周瑜,佯投曹操,并献上兵船横连的计策,曹操照此行事,后来被周瑜火烧殆尽。

后来鲁肃向孙权推荐了庞统,因庞统容貌丑陋,孙权未予接纳。庞统乃渡江投入刘备门下。起初,刘备见他丑陋,只让他到耒阳县任县宰。后经考察,遂招为副军师。

刘备入蜀,进兵成都。进攻雒城时,庞统执意要走小道,不听刘备劝阻。行至落凤坡,遭遇伏兵,被射死。

庞 14529全国庞氏大同宗谱(民国)庞德辅总理员 庞海樵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高阳堂刊本湖南崇阳县档 14530江苏苏州庞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庞兴诗编民国三十一年(1942)庞氏铅印本 一册南京大学历史系 14531江苏常熟海虞庞氏家谱二十卷(清)>>

庞姓的来源及姓庞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一、姓氏来源

上古周文王子毕公高的后代,受封于庞,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庞。 另有一支始于黄帝。历史更为久远。庞姓是龙的传人。

二、郡望堂号

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  《广韵》记载:周文王子毕公高后,封于庞,因氏焉。望出南安、南阳。

三、历史名人

庞涓

战国时魏国将领。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涓后仕魏惠王,自认为能力不及孙膑,乃阴谋断其膑骨(即膝盖骨),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今山东范县西南)。

庞统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刘备谋士,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从刘备入蜀,谋策居多,为刘备军师中郎将,后在进军雒县途中,中流矢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庞德

南安狄道人,三国魏名将。先从马腾,后事张鲁,后同张鲁一起降曹。曹操知其勇猛善战,拜其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擒,不屈而死。

庞会

庞德之子。王隐的《蜀记》指出庞会在父亲死后随邓艾、钟会讨伐蜀国,蜀国灭亡后,便将关氏后代尽杀,令关羽一脉尽断。

庞苍鹰

太原(今属山西)人,南北朝时北齐大臣。爱交游豪侠,高欢常去其家做客。高欢起兵后,弃家投归,为兼行台,仓部郎中,后擢安州刺史。

庞孝泰

白州(今广西博白)人,唐初任左骁将军,为辽东行军总管,与苏定芳征高丽岭西。兵近蛇水,盖苏文来攻,孝泰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过关斩将。但因出征遥远,接济困难,寡不敌众,偕同十三子为国捐躯。孝泰逝后,部署尊其遗嘱:泰生于白州,死当归白州。将其头颅取下护送归里,葬于云飞山巅。此千古英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博白人民和两广庞姓子孙的垂仰和崇敬。

庞勋

唐末桂林戍卒起义首领。唐末为防止南诏东侵,从徐州藩镇召募士卒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轮换,六年后,当权者仍然食言,戍卒遂发动暴动,并推他为首领。北归途中,饥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战死。

庞师古

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唐末朱温部将。初从黄巢,后事朱温。唐昭宗光华二年(八九九年)冬,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派李琼攻连州,城破后,庞师古自杀。

庞福成

太谷(今属山西)人,五代十国时后蜀名将。公元九三零年,石敬瑭征西川,攻占剑门天险,庞福成率兵袭破唐营,以少胜多,扭转战局。

庞籍

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历任侍御史、天章阁待制等职。西夏元昊反,为陕西安抚使,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用名将狄青。宋夏议和后,任相五年。

庞安时

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北宋医学家。少从父学医,年未二十即通黄帝扁鹊医书。为人治病,十愈八九。著有《难经辨》、《伤寒总病论》、《本草补遗》等。

庞尚鹏

南海(今广东广州)人,明朝官吏。嘉靖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等职。一条鞭法是其首创,为政颇得民心。浙江、福建、广东皆感德之,立祠祭祀。有《百可摘稿》。

庞钟璐

江苏常熟人,清代大臣。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后迁工、刑等部尚书。

姓庞的明星有哪些著名的,出名的,大家比较喜欢的? 庞龙,庞麦郎

姓庞的历史上最大的干部是谁啊? 宋代,庞籍。历史上确有其人。

近代抗日中姓庞的人 庞泰峰,

庞泰峰 (?―1937)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将领,抗日战争中,忻口、太原会战中奉令于河北宁晋阻敌。

1937年10月12日,任原 陆军第63军91师22旅少将副旅长的庞泰峰与敌肉搏时负伤自戕殉国

2015年8月,庞泰峰名列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有姓庞的将军吗 庞炳勋。

庞炳勋(1879年―1963年)字更陈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36年12月)1879年10月25日(光绪五年九月十一日)出生在河北省新河县南阳庄村。幼年读书,后投笔从戎,参加了当时的清军,毕业于东北测绘学堂,在清军第三镇充当测量官。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会,辛亥爆发后因受当局怀疑,被迫弃军还乡。

民国时期,北方军阀中有一个“瘸腿将军”,在军阀混战中颇出风头,从一名下层军官升至军长,后又当上了集团军总司令兼省长,以及 中央监察委员、陆军上将,抗战后期被迫投降日军当了伪军。此人就是毁誉参半的庞炳勋。

中国姓庞的有多少人 到中国的户籍部门去一查就知道了

全国姓庞的有多少人 到中国的户籍部门去一查就知道了

四川广安邻水的邝氏由来?

由来:就必须先说一说古邝国,这一说首先见于古书《路史》和《姓苑》,近些年,在网上又有新的证据(附文C)支持这一说法,一个是唐太宗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