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家谱祖籍山东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1收藏

孙氏家谱祖籍山东是什么?,第1张

孙氏家谱祖籍山东沂水、青高苑镇。

山东省在历史上一直是孙姓居住较为集中的聚集地,孙姓家谱大部分内容都以孙武后人自居。孙姓始祖之一的孙武,祖籍就是在山东。如今山东牟平孙姓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如《牟平县志》记载,本地有一支孙姓,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来。

孙姓的迁徙发展 

今山东广饶县乐安孙氏族人孙子平所藏《孙氏族谱》记载了其族系分支外徙的情况,迁往地有沂水县、博山县、益都县、平阴县、莱芜县、临腒县、蒙阴县、淄川县、郯(tan)诚县、历诚县等,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另有陕西三原县贺段庄、甘肃正宁县雒家沟和山河镇、甘肃安化县黑河川、山西伊川县和岳阳县、河南寿州及天津等地。

孙起源于 卫辉市

分布:河南、山东、台湾、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

一 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 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贾,贾之子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 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 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 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 848万,增长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 000年中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二 孙氏祖先文王 历代事迹辉煌

孙姓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

这个著名的姓氏,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这一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一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不同的说法。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以孙为姓,而使孙姓日益增多。

第三,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历来对于孙氏姓源的考据,既然是如此的众说纷纭,现在孙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缘上的正确出处,也就较为费事了。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称,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伯乐是他的字,以善于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了。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被全世界军事学家奉为军学泰斗的孙武了,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都被奉为军事上的最高法则。孙武的后代,也出了一位以兵法见长的著名人物——孙膑。

翻开《尚友录》上历代孙姓名人的事迹,却没有一位是可以比得上孙中山先生的,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深铭五内。大家都公认他的丰功伟绩,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中,无人能及。孙姓人的杰出与卓越,真是在他的身上登峰造极了。

全国·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民国)孙振基 孙[金共]豪总修 民国八年(1919年)孙氏富春堂重修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8—13、18—24) 注:该谱包括湖北咸宁、蒲圻、临湘、郧西和陕西之洵阳、紫阳各支派。清乾隆十九年孙翟日孙瑞昌等首次修辑

金沙孙氏宗谱:清白鹤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8、23 记事至清光绪间 河北·玉田县孙家[瞿阝]孙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孙焕仑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

河北沧州·孙氏家谱四卷:(民国)孙宝山编辑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河北·宁晋孙氏族谱四卷:(民国)孙兰森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河北高阳·孙氏家乘一卷:民国二十五(1936年)

山西雁门·孙氏家乘不分卷:(清)孙仟锦修 清乾隆七年(1742年)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清)孙维岳修 清光绪寸·五年(1889年) 江苏·梁津孙氏家乘十四卷:(民国)孙庭荣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年)

江苏丰县·孙氏族谱六卷:(清)孙励谦修 清同治四年(1865年)

江苏丰县·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民国)孙明标四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江苏丰县·孙氏家谱十三卷:(民国)孙明焕 孙吉孔五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

江苏江都·孙氏族谱十卷:(清)孙敬修 孙履成等十一修 清同治七年(1868年)

江苏江都·孙氏世谱十卷:(清)孙肇绶纂辑 清光绪九年(1883年) 江苏·江都孙氏族谱四卷:(民国)魁修 民国二年(1913年)

江苏南通·孙氏迁通世系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江苏南通·孙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孙汇沣等纂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江苏南通·孙氏宗谱图七卷:(民国)孙汇沣 孙汇和同纂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江苏镇江·润州孙巷孙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嘉庆二年(1797)

江苏镇江·孙氏族谱四卷:(清)孙盛云等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

江苏镇江·开沙孙氏宗谱四卷:(清)孙家琪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江苏镇江·润州孙氏重修族谱六卷:(清)王琮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江苏·润州润东当江沙孙氏重修族谱十卷:孙彩金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江苏·润州富春孙氏宗谱十二卷:(清)孙怀义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江苏丹阳·富春孙氏族谱六卷:(清)孙广俊 孙士林等重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

江苏丹阳·前观孙氏宗谱六卷:(清)孙长福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年)

江苏丹阳·云阳前观孙氏宗谱八卷:(清)一本 孙德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江苏丹阳·云阳孙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孙国钧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江苏句容·句曲丁庄孙氏原修宗谱十卷:(民国)孙清源等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年)

江苏·句容句曲丁庄孙氏原修宗谱十卷:孙克盛等续修 民国十一年(1922年)

江苏武进·毗陵孙氏家乘十六卷:(清)孙方与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江苏溧阳·孙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孙毓芝监修 孙渡纂修 民国三年(1914年)

江苏无锡·梁溪孙氏宗谱六卷:(清)孙风冈 孙宝彝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江苏无锡·孙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薛景碹纂辑 孙翰臣等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

江苏宜兴·荆西孙氏宗谱十三 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孙锁麟 孙竞远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

江苏吴江·甲山北湾孙氏宗谱六卷:(清)孙孝县统编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江苏·沙洲孙氏宗谱十六卷:(清)孙朝勇 孙鹤年等汇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江苏·沙洲孙氏宗谱十八卷补遗二卷:(民国)孙登瀛 孙鼎变等修 民国十二年(1933年)

江苏·维扬江都孙氏重修族谱:孙廷魁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年)

江苏·江阴斜河孙氏宗谱十四卷:(清)孙双喜主修 清光绪六年(1880年)

江苏·江阴斜河孙氏宗谱十六卷:孙春荣主修孙全春协修 民国五年(1916年)

江苏·江阴澄江孙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孙有谷纂修 清咸丰六年(1856年)

江苏·新安孙氏江苏统谱:孙泰启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江苏·宜兴官林孙氏族谱:孙绍云等纂修 民国八年(1919年)

江苏·南通新安迁通孙氏家乘十二卷首一卷:孙汇沣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江苏·南通孙氏宗谱图 七卷:孙汇沣纂辑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江苏·毗陵孙氏家乘十四卷:(清)孙自式原编 (清)孙咸续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江苏·毗陵孙氏家乘:(清)孙冀先续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

江苏·毗陵孙氏家乘:(清)孙方与续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江苏·毗陵孙氏谱记九卷:(清)孙星衍纂修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

江苏·泰州延令孙氏重修支谱四卷: 李荣卿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江苏·常州竹园孙氏宗谱十六卷:(清)孙福宝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年)

江苏·常州竹园孙氏宗谱十六卷:徐之凤纂修 民国十年(1912年)

江苏·娄县乐安孙氏支谱不分卷:孙文锋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江苏·扬州孙氏族谱四卷:(清)蔡厚安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江苏·无锡孟里孙氏家谱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孙鼎烈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

江苏·无锡重刻孟里孙氏厚舆公支谱不分卷:(清)孙赞尧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扛苏·无锡厚舆孙公支谱记条辨不分卷:(清)孙鼎烈编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江苏·溧阳孙氏宗谱: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江苏·润州润东当江沙孙氏重修族谱十卷:孙彩金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浙江杭州·孙氏宗谱不分卷:(清)孙允重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

浙江富阳·富春王洲孙氏宗谱十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浙江富·阳·富春龙门孙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孙瑞元等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浙江富阳·龙门孙氏智七公派支谱三卷:(民国)孙秉寿续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浙江·萧山孙氏宗谱十卷:(清)孙曾鑫等重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 浙江·萧山孙氏宗谱十卷:(清)孙增鑫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江·萧山孙氏宗谱四卷补遗一卷:(民国)孙履华修 孙问乡编辑 民国十三年(1924年)

浙江余姚·姚江孙氏世乘口口卷:(清)孙兆熙等辑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浙江·余姚孙境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孙仰唐主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浙江·余姚孙境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梁盛主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四川仪陇·孙氏宗谱一卷:(清)孙大义 孙成悠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四川开江·孙氏族谱六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四川·阳川孙氏留川世系方谱二卷:(民国)孙兆耘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

四川·华阳孙氏家乘四卷:(清)孙筠竹修纂 清咸丰五年(1855年) 四川·阳川孙氏留川世系分谱二卷:孙兆耘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 云阳幸家巷孙氏重修族谱十卷:(清)王以铨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 云阳孙氏重修宗谱六卷:(清)马琮琎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黄墅桥孙氏家乘六卷:(清)孙裕松等六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

官林孙氏家乘二十四卷:(清)孙廷扬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

孙氏家谱三十七卷:(清)孙鼎烈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孙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清)孙松龄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

孙氏家乘一卷:(清)孙炳文等纂修

孙氏宗谱四卷 :(民国)孙汉槎等修 民国二年(1913年)

孙氏宗谱四卷首二卷:(民国)孙远骐主修 民国九年(1920年)

孙氏万代世系表不分卷:(民国)孙炳奎辑 民国九年(1920年)

竹园孙氏宗谱十六卷:(民国)孙氏合族纂修 民国十年(1921年)

葛巷孙氏宗谱十六卷:(民国)孙林法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年)

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孙志懦等纂修 民国三十年(1941年)

如下:

1、湖南湘乡孙氏字辈:先汉芢漍正,自廷邵雯光,安邦定才学,积善有余芳,孝义多时启,诗书兆吉昌,承宗宜重本,立志在能刚,代际青和会,名传万载祥。

2、湖南邵阳字辈:斗应文重子,志景天才桥,太国家福祷,远享世(昌)忠,中孝传先杰,裕后落英雄(谐音)。

3、湖北乐安孙氏字辈: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

4、湖北武汉某支字辈:万代长为人之师,华国文章开锦润。

5、江西靖安义门孙氏字辈: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6、河南商丘、夏邑孙氏辈分:懿美之好本于至性家学渊源惟师孔孟。

7、江苏淮安孙氏字辈:大开太启。

8、安徽巢湖恩荣堂字辈:大邦荣必,世良仁德,宏恩善守,扬名详夕。

9、河北故城西里屯孙氏字辈:玉树传宝贵,金池德世长。普天通大道,万国来朝阳。一本永兴业,百年龙宗光。忠公子耀显,家法振华堂。

10、河北沧州孙氏字辈: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

11、山东烟台孙氏字辈:清重守祺,文伦秉玉,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基备隆,培芝植兰,庭秀留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12、贵州遵义县某支:遐明单芝永,国单正祖清。

13、四川泸州孙氏字辈:公友仕文思,节纪承洪玉,正大光明学,孝中进义长,成才登富贵,万世永隆昌。

14、重庆涪陵孙氏字派:政梦仕军源,永万祖朝廷,宗继承嗣可,光选昌大云。

15、甘肃孙氏字辈:德衍维有,长发其祥,文运光辉,家裕国宝。

16、云南昆明东川孙氏字辈:天思国正顺乾坤世泽长永远开宗义万代显荣华。

山西:

《解梁孙氏族谱》中说其支派始祖由宋朝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代州孙氏家乘》记载的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迁居山西,其始迁祖孙成受在洪武年间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光山祖籍地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

起源:

  孙姓起源很多,一般认为有八个来源:①出自姬姓,源于春秋卫国国君康叔,乃先秦孙姓来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②出自芈姓,春秋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此乃孙氏第二大来源。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便是这支孙姓的始祖。③出自妫姓,春秋时齐景公赐姓孙。《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后代。田完四世孙桓子的孙子,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田完是舜的后裔。许多孙姓族谱把虞舜视为本族的第一始祖。④出自子姓,商汤后裔,比干之后。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⑤出自荀姓,荀况后裔。汉代刘荀称帝,因避讳下令荀姓子孙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荀卿都改为孙卿。⑥出自夏侯。据《汉书·夏侯婴传》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⑦赐姓和改姓。如三国时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被赐姓孙,因称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次子孙谊,三子孙桓,少子孙俊,均官显位。郓城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明史》本传载,明朝中叶士人孙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诛,惧怕株连而改姓孙。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过程中亦大都改为“孙”姓。⑧源自少数民族姓氏。如唐代安禄山部将孙孝哲,即为契丹族人。《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载,满洲旗分内尼堪姓:孙氏,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任护军参领。又台尼堪姓:孙氏,猷;尚,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另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姓。鲁布哩氏改姓孙氏等。在今朝鲜族的一百多个姓氏中有孙姓。景颇族26个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其他各姓都是由它繁衍而出,格亮姓汉化为孙姓。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为孙。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孙姓。

迁徙:

  姬姓孙氏在秦汉以前主要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其后则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妫姓孙氏早期主要集中于山东境内繁衍,这一支孙姓之所以显赫,主要得力于兵家之圣孙武,故后来孙姓人家便以“乐安”为堂号,后因齐国内乱,孙姓子孙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这一支孙氏成为播衍于我国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苏一带的主要来源。秦汉之际,已有孙姓不断在山西、浙江繁衍,使山西太原一带孙姓繁衍最为繁荣,形成孙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时江南浙江富春(今富阳)一带孙氏也已形成当地望族。他们都出自孙武之后。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孙姓的第一次南迁于东汉末年,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因永嘉之乱,很多孙姓族人随南迁大军渡江南下避乱。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孙氏迁徙主要形成五大支派:①四川孙氏:黄巢起义使中原百姓四处逃难,其时孙氏家族有不少迁入四川,繁衍形成四川孙氏。②广西孙氏:广西孙氏多尊宋代孙沔为祖,沔世籍山东青州府乐安郡白马县,官至湖南、江西按抚史,随狄青入广西平侬智高叛乱,爱其山水,遂定居广西,子孙繁衍成广西大姓之一。③上海孙氏:《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尊明代孙太和为本支始祖,明万历年间由新安休宁(今安徽休宁)迁娄邑(今上海松江),遂为娄邑孙氏始祖。子孙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区。④山西孙氏:《解梁孙氏族谱》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代州孙氏家乘》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由河南光山祖籍地迁居山西代州,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⑤海南岛孙氏:《崖县孙氏族谱》载,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因先祖任官琼山而来海南定居,历元、明朝,后裔繁衍为四支,分迁岛内各地,主要聚居于黄流、梅东诸地。孙氏在迁徙过程中,还有许多人移居台湾或海外。《台湾省通志》载,早期移居台湾的孙姓有2Z起,近现代孙姓成员更有大批人员迁入,使台湾成为今日孙姓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孙姓还有大量移居日本、朝鲜、东南亚、欧洲、美洲,成为遍布世界的华人姓氏。目前孙姓人口在全国占12位。

郡望:

  汲 郡 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 西汉置郡,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

  太原郡 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

  乐安郡 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 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吴 郡 东汉分会稽郡而置,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

堂号:

  平治堂 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而得名。

  乐安堂 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 孙武带所著兵法见吴王,吴王命其带兵西征,战功赫赫,被封到富春,因号富春堂,与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 晋朝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在院中映雪读书,终成大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汲郡、陈留、太原、吴郡。②自立堂号:惇叙、积善、鹤衍、嘉会、燕翼、万石、垂裕、安庆、永思。

字辈:

  湖北《乐安孙氏宗谱》所载字辈谱完整,至今仍用: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

  靖安义门孙氏为孙钟后裔,其字辈谱为: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益阳腊湖孙氏六修族谱》原派语: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续派语: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任何姓氏的家谱字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战争、饥荒、瘟疫、自然灾害,致使人们为了生存,迁徙各地。原来的字辈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被后人们淡忘。导致全国各姓氏的字辈不统一,移居的后人无法追踪前人的字辈,只好另立字辈,所以导致全国一姓字辈不一致的原因。

孙姓字辈某支孙氏字辈:大永宏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山东某支孙氏字辈:宗德祖功,守正秉忠,永传侯道,继业子龙,天朝玉为玺,世业心作田,恭宽信敏恵,勤俭治家贤

孙氏家谱祖籍山东是什么?

孙氏家谱祖籍山东沂水、青高苑镇。山东省在历史上一直是孙姓居住较为集中的聚集地,孙姓家谱大部分内容都以孙武后人自居。孙姓始祖之一的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