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戴 我们这里的辈分是(守 正 应) 有谁知道完整家谱? 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我姓戴 我们这里的辈分是(守 正 应) 有谁知道完整家谱? 谢谢,第1张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戴姓分布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沪浙、湖北大部、赣湘、云贵川渝、粤闽台大部、鲁豫东南、陕西南段、辽宁大部、吉林南段、黑龙江东端和西北角、内蒙古东南和东北角,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6%,居住了大约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的地区,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约23%的戴姓人群。

家族名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诗颇多。

戴嵩:唐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滉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不是,商朝的国号为“商”,“殷”只是商朝的别称。关于商朝的国号来源有两个猜测:第一,商朝的国号来源于地名,商朝先祖就生活在商部落,但是现在无从考证商部落具体在什么地方,只能作为猜测;第二,商部落的人比较擅长做生意,经商,所以才以“商”为国号。

关于商朝被称为“殷商”最为准确的解释是盘庚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而之后商朝的都城一直都再未迁移过,所以后世也把商称为“殷商”。商朝建立初期,国都设立在亳(今河南商丘),后来商朝因为争夺继承权,产生了“九世之乱”,在这期间商朝曾经有过8次迁都。

扩展资料

历史上殷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期,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今河南沁阳)。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魏晋时期,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唐宋时期,殷姓亦在江苏形成大族。

明朝时期,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约有13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源流一

源于子或依姓风姓,出自帝喾嫡子殷偰(契古写作卨,偰读偰xie)之后裔。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朝君主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故称“殷”或“殷商”。殷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称殷(依)氏。

该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时间,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读音作yin。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an。唐朝时,有“磤”字被简笔为“殷”,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磤”字读音,其姓氏读音亦随改作yin。

扩展资料

殷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身”字或反写的“身”字(㐆,读作yǐn),像个挺着大肚子的人,上面一横,像一双手。还有一个“又”字,拿着小棒或小槌之类的东西(殳,读作shū)。这一构型引起了较多争议。以下是较为主流的说法:

观点一:殷左边的“㐆”有身体转过来的意思。右边的“殳”是古代的一种武器。在这表示随身所带的跳舞时使用的道具。整个意思就是这个人转过身来既跳舞,又击打乐器,表示音乐很响,场面热烈。本意指盛大。

观点二:右部的“殳”是一人持针之形。“殷”可理解为一人手拿着针给一个身患腹疾的大肚之人进行治疗,表示病情深重。“殷”的本义为腹大病重,引申为大、盛大。也有的学者认为古文的“殷”字即是后之“医”字的初文,它反映了人类最早的治病方法之一就是针刺,即后来的针灸。 

观点三:古文“身”是大腹便便的贵族,而“殷”的古文字形的左边恰恰是一个反“身”字,表示贵族的身份已经反过来了,即失去了贵族的身份。其右边是一只手拿着棍子,即“殳”(攴)字,表示奴役。其意思是:一个失去贵族身份的人,也就是受奴役的人。

我姓戴 我们这里的辈分是(守 正 应) 有谁知道完整家谱? 谢谢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