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姓 潮氏家谱 潮姓起源 潮姓名人 潮姓的来源 潮姓简介
潮[潮,读音作cháo(ㄔㄠˊ)]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有巢氏,出自帝尧时期有巢父,属于以先祖称号避难改姓为氏。
潮氏原本为北方巢氏一族,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渡,才在江南落居。目前安庆潮氏多为同一支,先祖居江西洪都(今江西南昌),原为巢氏。
相传,潮氏上祖为有巢父,尧帝时期是一位隐士,久居深山老林,有大智慧。他倚树筑巢而寝,后因拒绝尧帝让位而出名,被称作有巢父。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有巢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
南宋时期,为避战乱纷扰,江西洪都的巢氏族人避入长江岸滨,分别改姓为“潮”、“晁”二氏。其最初移民至安徽安庆的时间,约在明朝洪武初年,移居起始地点也同其它安庆移民一样,由江西瓦屑坝走水路离开老家。
安庆潮氏的一世祖潮善长,携家眷横穿鄱阳湖直入长江,顺流而下,过雁汊镇后,江面豁然开阔,木桅帆船借四月轻轻风力,渐渐驶近安庆西城外白云缭绕的万松山。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潮善长远远看见老城门巍峨壮观,心当时就动了一下。这一动,就为潮氏在安庆七百余年的发展,写下了深刻历史的一笔。
据《皖怀潮氏宗谱》记载:“明初,善长公迁皖,见龙山巍之,长江浩之,南岭之阳,大有佳气,俗醇土沃,舍此奚适,遂率其子若孙而家焉”。
潮氏东迁的真相远不是这般诗情画意。元朝末期,安庆周边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前后血战了十九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该地区与陈友谅两军频繁血战,这一方肥沃土地早已是荒无人烟,杂草丛生。江西十余万移民,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瓦屑坝为迁徙口岸,离乡背井来安庆寻求生路的。
目前能见到的史料,在叙述此次江西移民时有两点大致相同:其一,移民多为单身未婚青年,偶尔弟兄结伴同行;其二,来安庆落户之前,移民的历史全部空白。据《皖怀潮氏宗谱》记载,潮善长外迁时曾带有家谱,但后来毁于兵燹。凭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移民迁徒的被强迫性。安庆潮氏一世祖也不例外,潮善长孤身一人,挤在又饥又冷的移民队伍中,能快尽快地从浩瀚的长江水面寻到落脚点就相当不错了,哪有闲情逸致对未来的家园挑挑拣拣?
潮善长怀着绝望与希望交融的心情,一步步地踏上安庆八卦门外那片陌生的土地。
潮善长的勤劳与智慧与众不同,他来自洪都府,而且是洪都府一名出色的玉匠,这就使潮善长不仅很快在万松山下立足,而且小有殷实,并娶妻生子,建家立业。由于年代久远,潮善长公“玉匠”的身份只是一种猜想,理由是他的两个儿子一名为琢琼、一名为琢工。不是玉匠,怎么能有如此丰富的想象?
潮氏二世祖潮琢琼、潮琢工也相当了得,长者“为乡进士隐居不仕”,一心一意以商为业;幼者读书出来为官西蜀,从此天各一方。潮琢琼的后代也就是潮氏三祖四祖,更是“以忠厚传家,以耕读服贾孝养为业”。从此,有潮氏族人在此地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到明朝中期,围绕二祖老宅子建造的潮氏族人房屋越来越多,渐渐就形成一条窄巷。周边居民约定俗成地称之为“潮家巷”。此期间,安庆八卦门外的商业区,也因皖河口水路码头的繁荣,向西一直延伸至大王庙,扩展成繁华的西门外大街。
潮家巷作为地名,延续的时间大约在二百年左右。到清朝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潮氏九世祖潮康庶动手修撰《皖怀潮氏宗谱》,序中已有“善长公由瓦屑坝迁皖,宅白云山下(万松山),即今太平境,旧名潮家巷。”
潮家巷为什么会被“太平境”所替代?太平兴国禅寺简称太平寺,原址在城西正观门外的万松山麓,相传最早建于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潮氏一世祖潮善长迁徙安庆时,太平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潮善长以太平寺为邻,建起潮氏落户安庆的第一间房。在潮氏家族缓缓发展并最终形成潮家巷的同时,太平寺也经历了两个关键时期:明洪武末年重增旧制,明天顺年间进行大规模重修。又经二百来年,太平寺在历代官员的重视下,先后建起万寿阁、古鉴堂、文殊院、华藏楼等建筑,初步形成大禅林气势。而这二百年中,潮家巷因潮氏后代不断外迁而衰落,又因太平寺扩建需要被吞噬。一条移民老街,就这样在老城版图上悄无声息消失。而太平寺,又继续辉煌了二百年,并在寺东寺西建起白衣庵、西竺庵,成为安庆四大寺院之一。太平寺前的那段老街,也因此被称之为“太平境”,其中“境”为边界、疆界之意,由此也可见太平寺当年的规模和气势。
二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安庆市老丰镇、怀宁县老客头孙家圩等地有潮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皖 郡:亦称古皖国、宜城、今安庆市。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金贞佑五年(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从清乾隆二十五年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760~1938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举办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试举起“新文化”的旗帜;清光绪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先后发生在安庆的徐锡麟巡警学堂起义和熊成基炮马营起义,接连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安庆。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统治中国文坛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将军外交家” 、“杂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影响中国、闻名世界的杰出人物的故乡。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四家乘谱牒:
皖怀潮氏宗谱,(清)潮康庶编修,清朝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安徽省安庆市老丰镇潮家宗祠。
世界最著名的马戏团有:1太阳马戏团2俄罗斯莫斯科大马戏团
太阳马戏团(Cirquedu de Soleil)是国际最为著名的一个马戏团,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娄。“太阳马戏团”创意来自世界各国的街头表演艺人,即兴的、结合特技杂耍的表演方式,表演场地的发想点也来自过去流浪四处移居的马戏大布棚,这种表演概念与表演方式,想不到相当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欢迎,目前太阳马戏团共有7个表演团体(各200名表演人员)在世界各国巡回表演,因此停留的时间也相对的比以前要长;
1880年开办的莫斯科马戏团(位于彩色林荫道)是俄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马戏团,很多马戏大师和表演艺术大师都曾在这里的舞台上表演过,诸如著名小丑尤里·尼库林(后来成为该马戏团的经理和艺术总监,现在马戏团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尼库林和舒伊丁这一对搭档举世闻名,另一对著名搭档是奥列格·波波夫和“铅笔”先生(米哈伊尔·鲁缅采夫)。
河北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杂技之乡有多个,但就历史、民间基础与国内外影响而言,河北吴桥是最负盛名的。河北吴桥堪称“杂技摇篮”,享有“杂技之乡”的盛誉,驰名中外。
吴桥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这里的杂技就已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始于元朝以后。经过千余年的继承发展,吴桥杂技艺术愈加精湛,门类愈加齐全,并涌现出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杂技名流。
吴桥杂技门类繁多,各具特长。明朝中叶,吴桥杂技逐渐形成两个流派:一派以北牟乡为中心,称为“东派”,后来该派逐步蔓延到宁津、南皮等县;一派以仓上乡、范屯乡为基地,称为“西派”。后来西派实力强大,流传到吴桥全县。在西派当中,又分成许多门类,而以“刘家门”、“齐家'门” 、“陶家门”最为著名。“刘家门”在明朝中叶形成,擅长武功和马术,该门传统节目,除以武功为主外,还有扦子、三股子、顶功和刀门子。到了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该派掌门人刘永贵创设了马术,最突出的节目是“关公劈刀”。他把戏剧艺术吸收到杂技表演中来,使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多彩。“齐家门”在明朝末年形成,该门的独特艺术是“兴活”、“闷子”和“刺清子”。后来又创建了“气功”功夫有独到之处。“陶家门”创建于清初,该门主要技艺为古彩戏法和“捞活”,就是现在幻术和魔术的前身。最初各门界限分明,各树一帜。到了清末民初,各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就逐渐融为一体。民国六年(1917),孙富友招纳各门精英,联合成为一个庞大的杂技集团。根据各门的特长,编为四大门类:一是武术,二是杂耍,三是驯兽(其中包括马术),四是幻术和魔术。后来,吴桥杂技在这四大门类的基础上,越分越细,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据调查,在民国初期,吴桥杂技内容可分为十三种类型:一、武术;二、顶技;三、口技;四、蹬技;五、手技;六、车技;七、马戏;八、高空节目;九、踩钢丝;十、钻技;十一、口捻子;十二、魔术;十三、其他(如踢毽子、抖空竹等)。归纳起来包括武术、杂耍、驯兽、幻术四大门类。
现今吴桥杂技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创建和改造了许多新的节目,例如狮子舞、龙灯舞、套圈舞、彩绸舞、中幡、飞钣、十字飞人、双层秋千、脑担子、大飞吊子、飞车走壁、大型魔术等。
在历史上,吴桥县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杂技艺人。仅在清代,吴桥就造就了许多蜚声中外的杂技名流和杂技世家。如,五代耍熊的“狗熊程”一家,号称“大王一”的巨型魔术大师穆成林,曾经赢得埃塞俄比亚皇帝叹服、获得一枚金质奖章的姚振奎,多次在皇宫中献艺的中国民间戏法老前辈蒋德成,创办中国第一个大马戏团并享誉东南亚的杂技大师孙富友等,都是吴桥籍杂技艺人。
现在全国各地的杂技团体与世界28个国家的杂技团,都有吴桥籍杂技艺人,故国内杂技界有“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吴桥全县目前共有杂技团29个,共有演员900余名。
基于吴桥杂技在海内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河北省于1987年开始举办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至今已举办过八届(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共有来自亚、非、欧、美、澳等五大洲的近百个国家的杂技演员参加,成为世界杂技盛会。该杂技节逢单年举行,一般在10月最后一周或11月的第一周举行,会场设在省会石家庄,杂技节以沧州铁狮子“镇海吼”为范本,以象征和平、友谊的绿色为底色,制作了节徽,设金狮、银狮、铜狮奖。此举不仅促进了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而且也促进了河北对外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河北民间艺术)
具体是那里不是太清楚,只知道河北沧州吴桥是杂技之乡!下面是杂技的发展史!!
(一)中国杂技艺术的雏形期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诸子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杂技艺术在此基础上进入了它的确定、形成时期。影响后世的杂技七大门类雏形逐渐显现。
1力技(又分为角力和扛鼎两类)
A角力:近似武术或摔跤的一种对抗性较强的特殊技能;
B扛鼎:类似现在举重之类。
2形体技巧
这类节目最典型的是“燕戏”。“燕戏”即表演身轻如燕的穿越动作,中国杂技艺术以柔韧见长,追求轻巧自如。杂技的跟斗等技巧就是建立在身轻和腰腿功夫的基础上。
3耍弄技巧
这类技巧有“跳丸”“高跷飞剑”等。(《庄子徐无鬼》:“市南宜僚,善弄丸铃,常八个在空中,一个在手。楚与宋战,宜僚披胸受仞,于军前弄丸铃。一军停战,遂胜之”。)
4高空技巧
这类技巧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攀树”“攀岩”,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空技巧“爬布”和“扶芦”等。
5幻术
幻术是人们超越时间与空间束缚,要在宇宙中享有更大自由的追求的理想境界。东方人体文化的生命意蕴也体现在这里。
6马戏
春秋战国时期“马戏”只有“术”而尚未成“戏”。是后世马戏的雏形。
7滑稽
滑稽是中国杂技艺术中极为古老的一个门类。春秋战国时期,俳优和侏儒是杂技的传道者。俳优和侏儒不仅要在诸侯、公卿士大夫门下表演歌舞,以乐舞悦人,更重要的是以技获赐。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雏形期,对后世的杂技艺术影响颇大。其特点为:门类众多、项目繁杂、技高艺巧、习者不寡。
(二)中国杂技艺术的基本形成期和成长期
秦始皇时期,宫廷俳优和角抵包括了一切表演艺术。秦始皇大力倡导角抵戏,其用意不止欣赏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练兵并通过大运动量来提高士卒的体能。
角抵,原名蚩尤戏。是纪念上古著名人物蚩尤的一种民间竞技乐舞。由三三两两之人,头戴牛角相抵而戏,深受宫廷和民间喜爱。
汉代,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形成期和成长期。在角抵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充实新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技艺。至东汉时期就形成了以杂技艺术为主并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为一堂的新的表演形式——百戏。至此,汉代杂技艺术系统基本确立,其中包含力技类、形体类、马戏类、商空类、耍弄类、幻术类、技巧类以及其他动物戏、彩扎戏、滑稽戏等。
总之,中国杂技艺术形成于汉代,虽然后来又有很大的变化,但基本是在汉代杂技的基础上发展。其基本形态未有多大的变化。
(三)中国杂技艺术的神秘机巧时期
晋代,玄学大兴,“独尚自然,反对名教”。文人中尚武习艺之风与佛教禅宗、道教修炼的结合,促进了杂技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形成了中国幻术典型系列节目“丹、豆、环、剑”。
丹:据《说文》所载:“丹者石之精,故凡药物之精曰丹。”这一节目是受道家炼内丹的影响创造出来的。相传炼丹要在夜里对着月亮,从丹田结珠,从嘴里吐向月亮,饱吸月华之后再吸回。因此,杂技变丹珠总是用嘴“过脱”,即所谓“变丹不离口,变豆不离手”。
豆:比丹略小。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宜僚弄丸。一般用两个碗、三个豆或五个豆来变。后世发展到五碗十豆。豆的变化体现着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思想。
·环:环是东方文化中求圆求满的精神反映。只要能圆、能满,就可以应对无穷。环即为圆、满的表现体,是祥瑞的象征。
剑:因文人学者普遍好剑,道教诸师又把剑奉之为神仙法器。所谓剑定乾坤,和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是这两种道具有着依附的作用,于是剑与丹就演出了许多成套的杂技幻术节目。
总之,晋及南北朝时期的杂技艺术,在禀承汉代百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和发展了本时期的幻术这一特征。在继承和发展汉代百戏艺术上尤为显著,对中国戏法影响巨大的剑豆环丹的创造形成起到了历史的作用。
(四)中国杂技艺术的综合性发展时期
原始社会是中国杂技艺术的起源期,春秋战国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雏形期,汉代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基本形成期,而唐代则是中国杂技艺术的综合性发展期。
唐代杂技的特点是综合性、并融性。不仅汉族杂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少数民族及国外杂技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
如“空中技巧”类型的节目,其中竿技便典型地反映出这一综合性的特点及各民族的共融性。竿技节目又分“爬竿”“顶竿”“车上载竿” 以及“掌中竿戏”“中幡”等内容。幽州少数民族女艺人石火明根据当时名声极显的乐舞《秦王破阵乐》创造的“顶竿”之戏就很有特点。她顶着百尺高竿,上支五根弓弦,五个女童身穿五色服,手执刀戟在高竿上合着音乐节奏俯仰来去。这个节目融歌舞、力技、顶竿等技于一体。在这类作品中还有长安近郊三原女艺人能头顶丧竿载18人来回走动。正是有此种种艺技,所以唐时达官贵人出行仪仗中往往以“载竿”表演为前导。
总之,中国杂技艺术在唐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后世杂技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五)中国杂技艺术的低迷期和蓬勃期
元、明是中国杂技艺术的低迷期。
元代,统治者对带有武技特色的中原杂技艺术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民间不允许私藏兵器,所以杂技中“耍叉”“砍刀”等类节目就无法上演。于是一部份的杂技艺人远离城市,流浪卖艺,而另一部份的杂技艺人则投身于各类大小的杂剧班。(这对杂剧的内容和演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了中国戏曲融歌舞、杂技、说唱、武术等于一炉的综合性艺术特色。)
总之,杂技艺术在元代以不同方式有机的融合于戏曲演出中。与塑造人物形象相结合,使杂剧(中国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并由此形成了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专项——“打”。
而在明代,杂技和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特别是杂技艺术更被视为不入流的玩艺儿。艺人只好跑江湖卖艺,但戏曲的逐渐勃兴对杂技的吸收成空前之盛。所以,这一时期的杂术只能从戏曲艺术演出的记载中寻觅其发展的轨迹。
清代,则是杂技艺术的蓬勃期。
虽然,杂技艺术在清宫的演出鲜少记载,然而戏曲艺术的兴盛,都市世俗文化的丰富,形成清代杂技艺术继续往戏曲里融汇和民间棚艺两条道路发展。
1790年,徽班进京,京剧艺术诞生。于是,戏曲武打对杂技武艺的吸收成为盛况。“跟斗”本是杂技技巧的重要项目,清代被戏曲表演所吸收化用于诸多方面。故有“京剧的跟斗杂技的顶”之说。这本是讹传,但说明杂技艺术与戏曲艺术融汇后,不仅传承其艺术特色,同时也促进了它的发展。“跟斗”在融入戏曲后就不断翻新花样,其魅力无穷。同时,杂技又借鉴戏曲的特色及戏曲的规律,运用于“钻圈”和“大、小武术”等节目中。
由于戏曲兴盛,大量的杂技技巧和杂技艺人融入戏曲演出的同时,另一部份杂技艺人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大型杂技演出几乎绝迹的情况下,迫使个人苦钻小型杂耍而卖艺于江湖,以求温饱。这就形成了以“耍、环、蹬、彩”为主要内容的清代杂技艺术。
综上所述,中国杂技艺术至元、明、清形成与戏曲融合这一大特点。民间单独的杂技表演在元的发展后、萎缩,至明又有所向前,到清代则显蓬勃。无论萎缩、向前、蓬勃,这都和杂技艺人苦心经营、苦心钻研分不开。否则,杂技类项不会这么齐全地一代代传承至今。(完)
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的杂技之乡有多个,像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沧州吴桥、肃宁、霸州等。但是,就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沧州吴桥了。据沧州吴桥县志记载,在沧州吴桥,每逢佳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喧阗,官不禁夜”。
河北省吴桥县一向有“杂技之乡”的称誉。当地人们把杂技叫作“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 吴桥的杂技艺术有很久远的历史,1958年,沧州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1500年前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但是,沧州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在元朝以后。在这之前,河南的杂技比较有影响,元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开封迁至北京,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开始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延续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著名“杂技之乡”。
现在,在吴桥县境内,无论是村庄农舍,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街头院落,到处可以看到演练杂技的动人场面。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当作演练杂技的道具。有些杂技世家,从一两岁起就训练小孩子的杂技功底。现在,全县有几十个专业的或业余的杂技团,演员1000多人。平时有一两手杂技本领的人不计其数。 多年来,这个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演员。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昆明、太原、广州、西安、武汉等全国50多个杂技马戏艺术团体中,有许多演员来自吴桥。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如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被誉为“杂技艺术之花”的武汉杂技团团长夏菊花,她的家乡就是吴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杂技团的王喜福,他主演的“空中吊子”、“晃板”、“椅子顶”等节目,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并录制成影片播放。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边云明,1956年随中国杂技艺术团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访问演出时,他主演的“蹦床飞人”、“杠杆定车”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81年,河北省杂技团到墨西哥等4国演出,主要演员大多数来自吴桥。他们的精彩表演受到国外朋友的赞扬。
近几年来,吴桥杂技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建立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节日期间,有很多世界杂技艺术家来河北表演。吴桥杂技正在走向世界,正在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自己的贡献。
叫哈里·胡迪尼。 20世纪初,美国著名魔术大师哈里·胡迪尼以其不可思议的脱逃术名噪世界,他同时也是以魔术方法戳穿所谓“通灵术”的反伪科学先驱。胡迪尼于1926年去世,享年52岁 哈里·胡迪尼于1874年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时的他在一次观看了巡游魔术师林恩的表演后,对魔术产生了强烈兴趣。17岁那年,胡迪尼和另一名魔术爱好者成立了“胡迪尼兄弟”魔术团。胡迪尼身高只有1米65左右,长着一头卷曲的黑发和一双深灰色的眼睛。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体格健壮,极富进取精神。1898年,胡迪尼推出了极富挑战性的魔术表演——从观众提供的任何一副手铐中脱身。此后,他扩展了自己的脱逃绝技,不仅能脱掉任意一副手铐,而且还能从大多数观众指定的场所中逃脱。 1913年,他表演了最为著名的舞台幻术——水牢脱逃术。当时他手脚被捆绑,倒悬在一口由透明玻璃和钢铁打造的中国式水牢中,里面注满了水。3分钟过后,始终屏住呼吸的胡迪尼在众目睽睽之下,成功逃出水牢。从此,他无可争议地赢得了“脱逃大师”的称号。
潮姓 潮氏家谱 潮姓起源 潮姓名人 潮姓的来源 潮姓简介
本文2023-11-03 01:15: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98379.html